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人民版必修一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板书】
一、“六王毕,四海一”
1、过程:
(1)兼并六国:前230——前221,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
(2)北击匈奴:①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②修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平岭南:修灵渠、平岭南、设郡县
(4)开发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2、意义:
二、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2、推广:秦统一后全国推广
(1)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
(2)县:县令、县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3)乡、里: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
4、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巩固大一统;③为后世沿用。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权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
袭
2、官僚机构:
(1)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2)朝议制度:决定军国大事
3、意义:①加强皇权;②稳固政权,巩固统治;③为后世沿用
正课
一、六王毕、四海一
师:现在开始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了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
以及神权与王权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以及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实力变化,在东周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数百年战乱的历史时期.春秋是奴隶制的衰落时期,而战国是封建制的形成时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地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激化,地主阶级要求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纷纷开始变法。
而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变法呢?
生:商鞅变法。
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加,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最终灭六国,那么秦国兼并六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生:
师:(1)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5)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师:统一六国之后,我们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是不是标志着秦统一了全国呢?
很显然不是。
秦灭六国,标志着秦朝统治中国的开始,而统一的进程还在进行中,秦灭六国之后还采用了一些列措施,向北打击匈奴,向南平定岭南、开发西南。
师: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向北击败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在那里设置了九原郡,并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以及修筑了直道,从而加强了北部边防,后人称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师:同时,秦灭六国之后展开了统一岭南的战略攻势,公元前214年,秦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最终经过激战平定了岭南,取得岭南的广东广西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三郡,岭南地区开始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的管辖。
在西南地区开辟了“五尺道”,打开了西南的道路交通,使原来的西南夷地区进入了中原的统一政权版图,并在这些地区设置官吏,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师:秦灭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一方面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另一方面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师::全国统一之后,面对这空前的广土众民的大帝国,秦始皇应当采用何种政
治制度来进行统治呢?
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丞相王绾等人便提出,燕、齐、楚等地离首都太远了,若不分封始皇的儿子们去当国王,恐怕不便于统治。
在距关中遥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治理国家如不遵循古代的传统,就不能成功。
但是廷尉李斯独排众议,他说:两周初年分封国王的子弟亲属很多,但传到后也亲戚关系就疏远了,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正也无法制止,到现在好不容易才聚集起来。
始皇的儿子们和大功臣,可以立为“封君”,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赏他们。
这样,他们既很富足尊贵,国家又便于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才是巩固统治的好办法。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师:我们先来看郡县制的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郡县,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
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
到了战国时代,首先由赵魏韩等地建立起以郡统县的制度,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都城腹地。
在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
那么郡县制的全国性推广,却是在秦朝统一之后,我们接下来学习秦朝郡县制的具体内容。
师:秦始皇为了巩固大一统,在全国设置了几十个郡,并在郡以下设县,县以下再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使郡县制趋于完备。
秦朝的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有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每个郡设置若干个县,县隶属于郡,每个县设有县令或者县长,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级长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的称为县长,在每个县以下设有乡里两个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设置了相当于县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道”。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兼公文传递的亭,一般都是十里设一亭,汉高祖刘邦曾经久在沛县当过亭长。
师: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生:略
师: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后来的历朝基本上也沿用了这一制度。
三、百官公卿
师:我们学习了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即郡县制,郡县制极大地巩固了统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那么在中央秦始皇又采用了一些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就是建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官僚体系,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第三子目: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确立:
师: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了。
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
师: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
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最有效力的法律。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
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这就是皇位的世袭。
但历史却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秦二世而亡。
以上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国家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师:为了加强对中央控制,秦始皇还设立了三公九卿。
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始皇参考六国制度,设置了
一整套官僚机构。
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丞相辅佐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
“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
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改变了这以前执政大臣平时治民,战时带兵,出将入相,军政大权统由一人掌握的传统。
这样就可以从体制上防止权臣专横,而只有皇帝才能总揽大权。
三公的下一级是负责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主要有掌管礼仪制度议论政事的“奉常”,有负责持从警卫的“郎中令”,有主管司法侦察审讯的“廷尉”,有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有管理皇室财务和官营手工业的‘少府”等。
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权力机关。
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师:三公九卿制度的推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使中央的权利收归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不仅为秦朝政权的稳固做出了贡献,还对后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秦朝的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我们今天学习了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统一之后所实行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巩固了当时的政权,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