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中国传统文化之古典戏曲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也称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传承者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梨园戏的表演在古梨园基础上发展创新,行当主要沿用宋元南戏的四大声腔,使用泉州方言演唱,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代表剧目有《朱弁回朝》、《董生和李氏》等。
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声腔系统之一,是古老的有声与无伴奏、符合语言声音条件的“徒歌”剧种。
它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委婉缠耳的旋律见长,成为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声腔。
梨园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梨园戏也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起到重大作用。
梨园戏主要分布在我国闽南一带,是其重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传统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梨园戏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闽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梨园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经典剧目,也有现代创作的优秀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之,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梨园戏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戏曲舞台对联
戏曲舞台对联戏里春秋戏里有千秋盛事尽道封侯拜相得功禄剧中无百年恩怨都言才子佳人赐良缘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人间戏剧唱做念打生死演绎红白花,戏剧人间风霜雨雪上下求索真善美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一举二三元不读四书五经登金殿六音七八调延长九收十放渡银河观者莫笑悲欢离合确是生活真实写照演者莫痴欣喜怒骂无非艺术虚假登台演戏人声腔入调座中男女才顷耳上场者技艺超群台下翁孙比仰头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就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
戏台上谈古论今假意明知,汝偏落泪,尘世中名缠利锁甜言好听,你要当心台上莫漫夸,纵作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倾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弃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稀有官腔越调慷慨奔放,独特真声假音激越悠扬帝王将相假富贵,才子佳人配夫妻。
喜笑怒骂天下事,愁哭哀乐人间情.生旦净末丑五行八做演世间百态,喜怒哀乐忧一咏三叹唱千古风流!一捧雪二度梅三堂会审四进士,五台山前搬和尚,六月霜七星庙八件棉衣九莲灯,十王庙里换人头。
誉满石家庄地区的获鹿胜利丝弦剧团,戏班主平山红(艺名)真名封善亭,有一次去元氏县唱戏,第一天平山红问点什么戏,当地负责人说,照戏台上对联安排,唱五天五夜十本戏。
原来戏楼两边楹柱上贴着一副对联:一捧雪二度梅三堂会审四进士,五台山前搬和尚,六月霜七星庙八件棉衣九莲灯,十王庙里换人头。
班主平山红见了,一笑知之,就依戏楼对联唱了下去。
空印盒白罗衫劈山救母纪阳关下河东金沙滩文王访贤闹书院四郎探母二进宫火烧战船借东风,三打金枝骂金殿吴晗杀妻牧羊圏。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风
格独特。
梨园春戏曲大全,是对这一戏曲流派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梨园春戏曲的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
豫剧等,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其中,京剧作为梨园春戏曲的代表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其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剧目题材,都为梨园春戏曲增添了无限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不仅包括了经典剧目的介绍,还详细解读了戏曲表演的技巧和
艺术特点。
例如,在表演技巧方面,梨园春戏曲强调了唱腔的运用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得演员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出色的演技;在艺术特点方面,梨园春戏曲注重了戏曲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戏曲表演的舞台魅力,使得观众在观赏戏曲表演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还对梨园春戏曲的发展历程和演出形式进行了全面介绍。
从梨
园春戏曲的起源发展到现代舞台上的演出形式,梨园春戏曲大全将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戏曲世界。
无论是对戏曲艺术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体验。
总之,梨园春戏曲大全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戏曲艺术著作,它不仅是对梨园春戏
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和传承。
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梨园春戏曲,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清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之一。
梨园春戏曲以其丰富的剧种类型、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梨园春戏曲经历了繁荣昌盛、衰落沉寂,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戏曲爱好者和观众。
梨园春戏曲大全包括了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粤剧、沪剧、川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精髓,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则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而著称,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清新明快的唱腔和激烈激昂的表演而广受欢迎。
越剧、粤剧、沪剧、川剧等剧种也各具特色,各具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不仅包括了各种剧种的剧目和表演形式,还包括了对戏曲艺术的介绍和解读,以及对戏曲演员和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和评价。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戏曲的表演特点、戏曲的音乐美学、戏曲的服饰道具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同时,你还可以欣赏到各种经典的戏曲演出视频和音频,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通过梨园春戏曲大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戏曲,感受到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国戏曲的魅力。
希望梨园春戏曲大全能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艺术做出贡献,让中国戏曲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作者:3号信箱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5年第11期2015年的电影暑期档,《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等青春商业片全面占领了各大影院,而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却遭遇“零排片”,甚至出现了还没上映就“被下线”的尴尬。
在众多青春电影的躁动中,昆曲电影《红楼梦》如同一位优雅落寞的“葬花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桃花一般悄然坠地,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
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但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极其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800余年来,中国戏曲形成了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让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剧目、剧种、剧论及唱腔音乐遗产。
昆曲: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盛行于明朝中叶,当时的传奇戏基本是用昆曲演唱的。
18世纪后期,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走下坡路。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在这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4年,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不仅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而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面孔。
京剧: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排在中国戏曲榜榜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京剧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目相看,还对苏联、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黄梅戏:黄梅人唱黄梅戏黄梅戏是地方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古代戏曲解析梨园春中的传统戏曲艺术
古代戏曲解析梨园春中的传统戏曲艺术梨园春是一部古代戏曲作品,堪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从角色形象、音乐舞蹈和舞台布景三个方面对梨园春进行解析,探寻其中蕴含的传统戏曲艺术之美。
角色形象是戏曲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梨园春中,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的独特之美。
比如,主要角色张生是一个浪漫而才情出众的书生,他的形象具有激情澎湃的胸怀和对真爱的追求。
而宫女小臭味则是一个憨态可掬的角色,她形象诙谐活泼,给整个剧情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
通过这些角色形象的刻画,梨园春向观众展示了古代戏曲中独特的艺术审美。
音乐舞蹈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梨园春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该作品的音乐曲调优美动人,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打动观众的耳朵。
舞蹈是戏曲演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舞蹈的表现方式,梨园春展现了古代人物形象的动感和风采。
例如,舞蹈《桃花庵》中,舞者的身姿优雅轻盈,舞步流畅有力,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为梨园春增添了无限魅力,使观众享受到了视听的双重盛宴。
舞台布景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再现了古代的场景和环境。
在梨园春中,舞台布景以简洁明了的手法,通过各种道具和背景的运用,创造出了一个宏伟而富有情感色彩的舞台效果。
比如,场景切换时的灯光变换、背景布幕的升降,以及地面流动的河水和翻滚的山脉等,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梨园春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营造了一个奇幻而独特的戏剧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并产生代入感。
在梨园春中,传统戏曲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示。
角色形象的刻画、音乐舞蹈的表演和舞台布景的设计无不展现了古代戏曲艺术的独特之美。
梨园春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真正的传统戏曲盛宴。
总结一下,梨园春作为一部古代戏曲作品,在角色形象、音乐舞蹈和舞台布景方面都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
通过这些元素的结合和呈现,梨园春成功地糅合了戏曲艺术的各个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梨园古典剧院活动内容
梨园古典剧院活动内容梨园古典剧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剧院,以演出传统的古典戏曲而闻名。
在这个剧院里,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秀的古典戏曲演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面将为您介绍梨园古典剧院的活动内容。
一、经典戏曲演出梨园古典剧院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经典戏曲,包括京剧、昆曲、黄梅戏等等。
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独特、表演精湛的戏曲表演。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名家讲座与座谈会梨园古典剧院还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戏曲艺术家来进行讲座与座谈会。
观众可以借此机会与艺术家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心得。
这些讲座与座谈会不仅有助于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戏曲体验活动梨园古典剧院也定期举办戏曲体验活动,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在这些活动中,观众可以亲身体验戏曲的唱腔、舞姿和表演技巧,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
通过与专业演员的互动,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内涵和技巧。
四、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梨园古典剧院还会举办一些与戏曲相关的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戏曲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同时,这些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五、青少年教育活动梨园古典剧院非常注重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
他们会定期举办一些面向青少年的戏曲教育活动,如戏曲表演培训班、戏曲知识讲座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梨园古典剧院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六、国际交流演出梨园古典剧院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国际知名的戏曲艺术家来进行演出。
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国内观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国外观众提供了欣赏中国戏曲的机会。
通过国际交流演出,梨园古典剧院进一步拓宽了戏曲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以上就是梨园古典剧院的活动内容。
10梨园春秋.讲解
五、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 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标志:徽班进京,“徽汉合流” 道光正式形成,同治第一个繁荣期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艺术手段:唱、念、打、做
做
打
唱
念
五、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 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标志:徽班进京,“徽汉合流” 道光正式形成,同治第一个繁荣期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渲染气氛: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梨园: 由一个单纯的果
木园圃,逐渐成为唐 代的一座“梨园子弟” 演习歌舞戏曲的梨 园 ——“艺术学院”。
一、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百戏之祖”——昆曲 五、戏曲的繁盛——京剧
一、戏曲的源头——“傩”(傩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 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原始先民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
三星堆铜人面具特征是: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 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 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 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 具无数,场面巨大,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 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
梨园戏曲与文化传承
梨园戏曲与文化传承中国梨园戏曲是一种富有魅力和历史的艺术形式,它已经存续了数百年。
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今的社会中,梨园戏曲却被认为是一种早已过时的艺术形式,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珍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首先,梨园戏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它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元素。
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味。
在各个时代,梨园戏曲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
例如,大型史诗戏、三通永字戏、江南丝弦戏、粤剧等种类繁多的戏曲,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其次,梨园戏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的功能。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娱乐活动,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
梨园戏曲表演的“大戏”,往往是社会重要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场合,梨园戏曲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尊卑有序、道德修养,更促进了社会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梨园戏曲在现代化社会中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愈演愈烈。
而在这种环境中,梨园戏曲的表演场所逐渐变得寥寥无几。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重视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广和传承梨园戏曲文化。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搭建表演平台,扩大传统剧目的表演范围,并且注重创新和融入现代元素。
比如,梨园戏曲可以与当代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机会新文艺作品,以吸引新的观众群体。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梨园戏曲文化。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加入梨园戏曲的教学内容,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和熟知我国传统文化精髓。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2015年的电影暑期档,《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等青春商业片全面占领了各大影院,而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却遭遇“零排片”,甚至出现了还没上映就“被下线”的尴尬。
在众多青春电影的躁动中,昆曲电影《红楼梦》如同一位优雅落寞的“葬花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桃花一般悄然坠地,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
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但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极其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800余年来,中国戏曲形成了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让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剧目、剧种、剧论及唱腔音乐遗产。
昆曲: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盛行于明朝中叶,当时的传奇戏基本是用昆曲演唱的。
18世纪后期,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走下坡路。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在这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4年,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不仅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而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面孔。
京剧: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排在中国戏曲榜榜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京剧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目相看,还对苏联、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黄梅戏:黄梅人唱黄梅戏黄梅戏是地方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黄梅戏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传统文化戏曲的作文
传统文化戏曲的作文
墨香升腾,一袭戏服,台上流光四溢,台下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古老的的戏台,盛载着多少沉淀的文化,又容纳着多少岁月的痕迹?
戏曲,是流淌而出在血脉里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那咿呀的唱腔,那美妙的舞姿,那动人心弦的故事,在每一句台词里,在每一个眼神里,在每一个动作里,都默默倾听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容纳着千百年来人们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生旦净末丑,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激起着观众的心弦。
他们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舞台下,观众沈浸在戏曲的海洋里,他们被剧情让,被演员的表演感动,被文化的魅力所征服整个世界。
他们与台上人物共情,与戏曲精神共鸣。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的灯塔,是精神的家园。
它直接跨越时间的长河,穿越岁月的风尘,传信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戏曲很显然越发有些古老的记忆,有点沉重。
但他,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依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依旧是心灵的港湾。
让我们走进戏曲的世界,感受到它的魅力,圣物它的精神。
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永续经营流淌,让戏曲的清香升腾而起在各个人的心中。
梨园春秋读后感
梨园春秋读后感读完这梨园春秋啊,就像是在戏台上溜达了一圈,看尽了生旦净末丑的百态人生。
以前啊,对梨园的印象就停留在电视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和咿咿呀呀的唱腔上。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梨园背后的故事可太精彩了,就像一个装满了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就闪瞎眼。
先说那些唱戏的角儿们吧,那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就像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们从小就得开始练功,压腿压得哇哇叫,吊嗓子吊得像鬼哭狼嚎(练成了之后那就是仙乐飘飘啦)。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练个书法,写了几天就喊累,和人家角儿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再说说梨园里的那些规矩。
哇塞,那真是一套一套的。
从上台的步伐到下场的姿势,从唱腔的韵律到表情的拿捏,都有讲究。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玩游戏,每个关卡都有特定的规则,你得遵守才能通关。
不过人家梨园的“游戏规则”那可是传承了多少年的文化精髓啊。
而且这梨园春秋里,戏班子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特别有趣。
有时候为了一出戏的出彩,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帮忙,就像一群小伙伴为了做出一个超棒的手工作品齐心协力。
但有时候也会为了争个名角儿的位置,暗暗较劲,那感觉就像两个小朋友抢一块糖,不过这“糖”可太有分量了,是名誉和地位呢。
书里还讲了很多梨园的兴衰变迁。
时代一变,这梨园也跟着起起伏伏。
一会儿是万人追捧,一票难求,戏园子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会儿又门可罗雀,角儿们为了生计发愁。
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这梨园春秋啊,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戏曲行业的酸甜苦辣,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坚韧。
虽然现在流行文化盛行,但是这梨园的韵味就像老酒,越品越香。
我觉得我们可不能让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被遗忘,得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它,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梨园春秋背后的精彩故事,让那戏曲的婉转唱腔永远在舞台上、在人们的心间回荡。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多了一个神秘又有趣的朋友,这个朋友就是梨园文化,它就在那儿,等着我去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梨园里的传统文化
梨园里的传统文化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后来泛指戏曲界。
在梨园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方式。
在梨园里,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将历史故事、传说、神话等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梨园里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
戏曲的服装和化妆非常讲究,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服装和化妆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此外,梨园里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
例如,演员在演出前要进行“开光”仪式,以祈求演出顺利;观众在看戏时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等。
总之,梨园里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方式。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戏剧历史知识:《梨园春》与《定军山》——宋代起源的两大经典戏剧
戏剧历史知识:《梨园春》与《定军山》——宋代起源的两大经典戏剧《梨园春》与《定军山》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两部经典作品,均起源于宋代。
这两部戏剧呈现出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里程碑。
《梨园春》的创作可追溯到北宋初年。
该剧舞台上展现的是唐朝女诗人杜秋娘的故事。
在该剧中,杜秋娘化身为一个哀怨的女子,她忧愁、浪漫、感性,同时也充满了力量。
观众们会被她那种爱情的悲壮感所感染,每次听到她的音乐和歌唱,都会深深扣住人们的心。
该剧由先辈们传承下来,经过了几代人的改良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鞍山梨园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后来的朝代中,该剧不断地演化和创新,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而自南宋以来,它又纷纷传到了民间,成为了各地戏曲爱好者的最爱。
《定军山》,是元朝时期曲剧的一种,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另一座瑰宝。
该剧演绎了岳飞将军在定军山决战金兵的壮烈场景,情节紧凑、节奏明快、表演生动,深受观众喜爱。
该剧是源于北宋初年唐申之的词牌名,被宋徽宗捡到后作曲,此后便成为了一部经典戏曲。
“定军山”是岳飞与金兵血战到底的最后一战,情节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处处彰显出很强的震撼力与好诗好曲的表现力,让观众嗨翻天。
自《定军山》问世以来,它便一直被誉为中国剧曲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不断地传唱于戏曲的历史长河中,丝毫不曾失去其光彩照人的魅力。
总体来说,《梨园春》和《定军山》都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两部代表性作品。
它们的成功,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密不可分。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续保留和研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它们的积淀,同时也应该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中获得新生。
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了上升的重视,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让这种满怀创造力的文化艺术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
梨园寻趣 品味雅韵
梨园寻趣品味雅韵梨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表演场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梨园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戏曲的魅力和优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梨园,品味其中的雅韵,感受其中的乐趣。
梨园,一座座古老的木制戏楼,屹立在古城中,见证了无数场戏剧的演出。
它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走进梨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华丽的舞台,它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被精美的壁画、花鸟图案装饰着,显得庄重而华丽。
舞台上方挂着一排排灯笼,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璀璨时,整个梨园就会变得格外热闹和喧嚣。
在这样的舞台上,一幕幕精彩的戏剧在演绎,观众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戏曲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武术、戏剧等元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旋律来表达情感、展现人物形象。
在中国戏曲中,有许多经典的剧目,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些剧目既是中国文学的杰作,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典范。
在梨园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太平洋亚洲地区最深受喜爱的表演艺术之一,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在观看中国戏曲时,观众往往会被其中的音乐和舞蹈所吸引。
中国戏曲的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悠扬,情感丰富。
而中国戏曲的舞蹈也是一大看点,它融合了中国古典舞蹈和武术的精髓,以独特的姿势和优美的动作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观众在欣赏戏曲时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的古代,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观看戏曲表演,梨园里还有许多其他的娱乐活动,如京剧脸谱绘画、戏曲服饰试穿、戏曲表演体验等,这些活动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感受其中的乐趣。
在梨园的茶座里,观众可以品味到正宗的中国茶,还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杂耍表演,让人们在品味雅韵的尽情享受每一刻的快乐。
走出梨园,我们不禁感慨万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梨园春秋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福建的泉州、 福州一带,所以 叫南戏。
宋代 南戏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思考:1、南戏形成的原因? 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⑵ 市民阶层壮大; ⑶出现专门娱乐场所——瓦舍 ⑷民间艺人的努力。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与发展:
旦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一、源头(萌芽)—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与发展—元杂剧与昆曲 四、繁盛—京剧
(3)特点:载歌载舞,声腔婉转,舞姿柔曼。
(4)意义: 明代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 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百戏之祖”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 ──“国粹”京剧
1.京剧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①明清时期的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②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剧种竞争 的场所
生
生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 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 (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 纱帽生(官生)、扇子生 (书生)、穷生(穷酸文人) 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 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 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 (撇子)武生。
分青衣、花旦、武旦、 刀马旦、老旦、贴旦、 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 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 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 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 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大傩之舞
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 巫术仪式——“傩”(nuó ) 。
傩舞
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 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 瘟避疫、表示祈求丰收 狩猎胜利的娱神舞蹈, 舞者要戴木刻假面, 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 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 粗犷、夸张、简练,是 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 雕的相结合的艺术。
梨园寻趣 品味雅韵
梨园寻趣品味雅韵梨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有“梨园弟子”之称,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演艺场所。
中国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尤其是京剧、豫剧、越剧等梨园戏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梨园之美在于其细腻的表演和典雅的艺术形式。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唱腔风格,被称为“华夏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京剧以其扣人心弦的节奏、精彩绝伦的打斗场面和优美动人的唱腔,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无论是动人的《霸王别姬》、传奇的《长生殿》还是史诗般的《红楼梦》,都展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与京剧相比,豫剧则以其朴实、质朴的风格独树一帜。
豫剧作为江淮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舞姿和表演方式而著称。
豫剧以其通俗易懂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它既有精彩的武打场面,又有动人的唱腔,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经典的豫剧作品如《白蛇传》、《店小二》等,几乎成为了中国演艺界的经典佳作,被广大观众熟知和喜爱。
而越剧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备受推崇。
越剧是浙江省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和精彩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越剧以其含蓄、细腻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著名的越剧作品如《窦娥冤》、《牡丹亭》等,以其感人肺腑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梨园戏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社会表达。
戏曲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观众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京剧中的“四君子”形象,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演员。
而豫剧和越剧中所展现的都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场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梨园戏曲也在逐渐演变和发展。
梨园金曲国粹京剧
梨园金曲国粹京剧梨园金曲,始于宋代,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也被称为京剧,是兼具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梨园金曲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被誉为国粹中的瑰宝,它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梨园金曲的历史演变、表演形式、剧目题材、艺术特点等四个方面,对梨园金曲进行介绍。
一、梨园金曲的历史演变梨园金曲的发源地在北京,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属于“汉唱”的曲艺形式,是当时的宫廷文化。
到清代康熙年间,京剧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和独立的剧种体系。
康熙时期的著名戏剧表演家程砚秋、阎锡山等,将“汉唱”和南戏、西戏等各地戏曲形式相融合,形成了班底、剧本、配乐、武打、化妆等各个方面的严格规范体系,并将京剧推上了鼎盛时期。
此后,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不断融合其他地方戏曲演出艺术、现代戏剧与影视艺术,逐渐形成了融贯虚实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二、梨园金曲的表演形式梨园金曲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是一种典型的歌舞合一的戏剧形式,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白、高拨(唱旦)、二黄(唱中)、三叠(唱生)和板子等,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乐器等。
梨园金曲中的舞蹈、武打和声乐等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比如跌打、分韵、颤音等,这些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化”的语言体系,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和感染力。
三、梨园金曲的剧目题材梨园金曲的剧目题材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说、历史、戏剧、诗文等多种元素,比如《红楼梦》、《西湖》、《长生殿》等,都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此外,梨园金曲还以传说、民间故事、英雄人物等为素材,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如《白蛇传》、《霸王别姬》等。
梨园金曲中的剧目题材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四、梨园金曲的艺术特点梨园金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强调表演“梨园气质”,即表演者在技巧、形态等方面的表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戏剧和文化信息。
梨园寻趣 品味雅韵
梨园寻趣品味雅韵梨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自古以来,梨园就被人们视为艺术殿堂,是一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乐园。
在梨园中寻趣,品味雅韵,仿佛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
梨园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就是京剧。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成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在梨园中,演员们身着艳丽的戏装,结合精湛的表演技巧,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富有情感的表情动作,将故事情节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京剧中的一出出经典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梨园中还有其他形式的戏曲表演,如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每一种戏曲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点。
豫剧擅长表演豪杰人物和历史故事,越剧富有江南水乡的柔情和婉约风格,黄梅戏则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无论是哪种戏曲剧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戏曲表演,梨园中还有其他形式的艺术演出,如京剧脸谱变脸、杂技表演、舞蹈等。
京剧脸谱变脸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演员们通过迅速换装和猛烈摇头扭腰的动作,将不同颜色的脸谱迅速变换出来,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神奇的视觉体验。
杂技表演则以技巧性和身体力量的展示为主,让观众们惊叹不已。
舞蹈则以优美的动作和动人的音乐,将中国古老的舞蹈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梨园不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梨园中的戏曲、脸谱变脸、舞蹈等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在梨园中寻趣,品味雅韵,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梨园中的艺术表演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它能传递人类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在梨园中寻趣,品味雅韵,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于人生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追求。
梨园寻趣,品味雅韵,是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故宫匾额知多少・交泰殿】“无为”匾为康熙所题。
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中国传统文化之古典戏曲● 3号信箱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盛行于明朝中叶,当时的传奇戏基本是用昆曲演唱的。
18世纪后期,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走下坡路。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在这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4年,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不仅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而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面孔。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2015年的电影暑期档,《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等青春商业片全面占领了各大影院, 而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却遭遇“零排片”,甚至出现了还没上映就“被下线”的尴尬。
在众多青春电影的躁动中,昆曲电影《红楼梦》如同一位优雅落寞的“葬花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桃花一般悄然坠地,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
33【故宫匾额知多少・养心殿】“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意思是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
这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最高要求。
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它吸收了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以及表演方法。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尽显京剧艺术之魂。
京剧: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排在中国戏曲榜榜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京剧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目相看,还对苏联、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黄梅戏:黄梅人唱黄梅戏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主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是地方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黄梅戏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日趋成熟,逐渐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天仙配》讲述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
《西厢记》讲述了张生与莺莺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心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张生的热烈执着,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微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赞叹不已。
●汤显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34【故宫匾额知多少・西暖阁】西暖阁位于养心殿,“勤政亲贤”匾同样是雍正御笔,体现了这个皇帝一生都严于律己,严于律人。
《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回来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杜丽娘为相思所苦,最终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发现杜丽娘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花园 ,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杜丽娘的形象所蕴含的巨大艺术力量,强烈地扣动着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灵。
【微评】如杜丽娘这样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曲乃至文学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
●孔尚任《桃花扇》——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
巷滚杨花,墙翻燕子,认得红楼旧院。
触起闲情柔如草,搅动新愁乱似烟,伤春人正眠。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
作者将明末复社领袖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让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作品展现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
明朝垮台,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大铖等相互勾结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但福王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
马士英、阮大铖以迎立有功之名,操纵朝政,狼狈为奸,排挤忠良。
整个王朝早已君是昏君,臣是佞臣。
【微评】在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歌妓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享有才子盛名的侯方域,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
●洪昇《长生殿》——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霓裳天上声,墙外行人听。
音节明,宫商正,风内高低应。
偷从笛里,写出无余剩。
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
杨玉环为了维护自己与唐明皇的稳定关系,不断地妒忌、吵闹,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
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曲的结束,洪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
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悔恨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微评】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形成强烈对比,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成为这出戏的矛盾纠葛。
程砚秋:以艺名世,以德照人1931年9月21日,《华北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北平市名伶程砚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绝不出演云。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
那时候的程砚秋,不仅摆脱了养家糊口的饥饿贫困,而且成为演艺行业中的高收入者,即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
日本人占据北平以后,程砚秋多次拒绝登台演出。
有一次在火车站,程砚秋与日本宪兵发生冲突,打了一架,各地报纸以《程砚秋大闹车站》为题报道此事。
事后,程砚秋决定解散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剧团,彻底告别舞台,离开北平,到西郊当起了菜农。
直到抗战胜利,程砚秋才回到北平,重上氍毹。
多年后他演出《锁麟囊》,戏里主人公薛湘灵饱受离乱之苦后,终与亲人团聚。
那一句“换珠衫依旧是富贵容样”,饱含着喜悦之情的唱腔抒发了经历人间百态的感慨,非一般人能体会。
【素材速写】输不可怕,畏难才可怕。
任何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普遍有个共同性格,就是怕惹事儿,不敢出风头。
面对凶残的日本人,绝大多数人选择潜身缩首,不发言惹祸。
作为知名艺人,程砚秋并不害怕,他用“停演”来反抗敌人。
程砚秋的民族气节实在让人敬畏,令人钦佩。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评判标准。
倘若戏曲在各个朝代都固守已有的模式,恐怕戏曲早在几百年前便已衰亡。
回顾戏曲的发展历程,每一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戏曲人都具有突破前人、敢于探索的勇气。
如今,戏曲的变革已经无法避免,人们也希望尝试更多的方式挽救日渐式微的戏曲。
京剧与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单雯:昆曲闺门旦的十年由田沁鑫导演、余光中任文学顾问的《1699・桃花扇》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代表剧目,自2006年首演,至今10年。
剧中李香君的扮演者为青年昆曲演员单雯,她初演时16岁,如今已经25岁。
她说,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好,虽然如今自己的舞台表演技艺更成熟,但是依然很怀念16岁时的青涩。
回忆起第一次出演李香君,单雯曾感慨道:“年龄可能是我演李香君的优势,也可能是舞台经验不足的缺陷。
不过当时没管那么多,迎难而上了。
”为了演好李香君,单雯找了大量评点《桃花扇》和秦淮文化的书籍来读,反复揣摩李香君的种种内心体验。
《李姬传》中“亦侠而慧”这几个字渐渐融入单雯塑造的李香君中。
单雯从小喜欢书法,学习古筝,梦想成为古典文学中描绘的“精通琴棋书画”的女子,因此排练空余时间也没有闲下来。
她还拜一些画家朋友为师,学习传统国画。
她说,内外兼修是个积累的过程。
生活中的单雯也会面对许多诱惑,比如湖南卫视邀请她录制节目,国内某个大牌导演让她演某电影的女一号,单雯都婉言谢绝了。
她的道理很简单,认定了昆曲这个行当,就要坚持走下去。
【素材速写】和电视剧、电影相比,昆曲的影响范围小得多,单雯婉言谢绝可以让她一炮而红的邀请,只认定昆曲这个行当,这是她的职业操守,也是她的人生原则。
选一行容易,爱一行难,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单雯对昆曲的从一而终显得弥足珍贵。
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由京剧名家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
100多年过去了,京剧与电影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几经沉浮,其间也有过不少合作,《野猪林》《杨门女将》《沙家浜》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2015年4月16日,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红毯上,走来几位特殊的电影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史依弘、王蓉蓉、赵秀君、孟广禄等,他们带来了京剧电影工程的阶段性成果——《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等5部全新的京剧电影。
2015年初,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在央视开播后迅速攀上了微博娱乐话题榜头条,成 为排名前十的搜索热词。
《叮咯咙咚呛》是央视打造的原创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 ,10位中韩明星分成3组,分别奔赴北京、嵊州和重庆学习京剧、越剧和川剧,最后会师梅兰芳大剧院一决高下。
节目将戏曲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各式各样任务的加入,让节目变得非常有趣。
一位网友表示:“以前我们对传统戏曲一无所知,这个节目能让我们看到国粹崛起的希望和能量。
”【速评】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戏曲日渐式微,究其原因是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
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戏曲不得不做出改变,将戏曲与综艺、电影结合,让大众在娱乐中了解、欣赏戏曲,从而使戏曲拥有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