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物质的分类 教师教案doc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和方法;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3. 能够自行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标准和方法;2. 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兴趣:1)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2)这些物质有什么区别?3)我们能够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吗?2. 讲授环节1)分类标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1.1)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由分子或离子构成);1.2)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由重量、颜色、水溶性等属性);1.3)物质的自然分类(由与生命有关的结构和极性性质等)。
2)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介绍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1)气体、液体、固体的分类;2.2)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的分类;2.3)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的分类。
3. 实验环节导入分类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物质的分类方法:3.1)让学生自选实验物质对其进行感官特征比较,如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3.2)让学生对物质的质地、密度、燃烧、融化等进行比较;3.3)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测试各物质使用在生活中时的性质,如广告中的不同牌子的牙膏、洗衣粉等。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与特征,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学习的重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 结合学生实验现场看其实验的设计,写实验报告看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落地。
物质的分类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分类初中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2. 物质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方法:1) 按物质的形态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2) 按物质的性质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物质的分类标准:1) 按物质的形态分类: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
2) 按物质的性质分类: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不同形态和性质的物质,引发学生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2. 学习:1) 学生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了解物质的基本形态分类。
2) 学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
3. 实践:1)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和性质。
2) 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4. 梳理: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原则,澄清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5. 练习:提供分类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分类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2. 考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课本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教师布置的分类练习题,检验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分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分类。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一一、目标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2.4《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2.4《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第4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4节物质的分类【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的活动体验,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方法;通过流程图的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的流程图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对流程图的设计和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难点: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什么联系?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科学家常常根据组成来给物质分类。
(二)新课教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常见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的分类【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结论】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当我们研究某一物质的性质时,通常用的是纯净物。
如何把纯净物进行分类呢?【思考】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结论】是否含有碳元素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结论】有机物点燃时可燃烧,有机物固体加热后会发黑,难溶于水。
【提问】无机化合物如何再继续分类呢?【回忆】什么是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三、课堂练习:1. 科学家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何分类?2.某种物质经检测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单质C.一定不是化合物 D.一定是混合物3.按照一定的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便捷途径。
现有下列物质:①纯碱;②生石灰;③盐酸;④熟石灰;⑤甲烷;⑥铜;⑦石墨;对上述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属于有机物的有③⑤B.属于单质的有②⑥⑦C.属于碱的有①④D.属于氧化物的有②4.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将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物质的分类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分类意识,提出问题:你能够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吗?请你进行尝试。
2.知识讲解(30分钟)(1)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的概念,即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特征。
(2)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包括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照其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2)按照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物质的分类准则教师介绍不同物质分类准则的对比,以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和讨论(20分钟)(1)示范教师以食物为例,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分类过程。
(2)讨论学生根据示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的分类准则和分类结果的理由。
4.实验分组(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实验(3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汇总和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总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问题。
7.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知识讲解、示范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参与和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归纳总结的能力。
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感受分类法在日常生活、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再将分类法应用到常见的化学变化中。
二、知识讲解考点1、常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树状分类法:即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小结:树状分类法的分类原则: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优点:能清楚地看到不同事物种类的从属关系。
知识点2、分类法的应用(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2)通过以上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尝试用图表示出单质、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考点2:分散系及其分类1.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有关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物质,称做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做分散剂。
思考: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分散系是:;分散质是:;分散剂是:。
2. 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2)分散系的分类考点3:胶体及其性质1. 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当光通过一定大小的粒子(纳米级)时,粒子能使光发生散射(光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此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胶粒带电规律:a.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
如:Fe (OH )3胶体b.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吸附阴离子带负电。
如:H 2SiO 3胶体(3)胶体的聚沉:胶体的介稳性被破坏,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悬浮粒子)而以沉淀的形式从分散剂中析出,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教案名称: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归类;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教学难点:1.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2.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归类;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思考物质的种类有哪些。
2. 引入物质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征。
Step 2:物质的分类(20分钟)1.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物质的组成、形态和性质进行分类。
2. 详细介绍物质的组成分类,包括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并以图例或实验展示具体案例。
3. 介绍物质的形态分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类,并以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4. 介绍物质的性质分类,包括酸、碱、中性物质等,并以实验进行直观展示。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2. 实验内容可以选择常见的物质性质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物质溶解实验等。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性质分类。
Step 4: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归纳。
2. 提问学生,不同分类方法在哪些场景下使用较多,如何判断物质的分类。
Step 5:拓展练习(15分钟)1. 发放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适当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课堂讲解和点评。
Step 6:实践应用(5分钟)1. 提问学生,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并给出具体物质的例子。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引入、分类介绍、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概念。
物质的分类 (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
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三、教学策略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四、教学过程。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盒、示范物质、小白鼠、酒精灯、电流计、铜器、水银灯、废电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让学生观察实验盒中的物品,并让他们猜测这些物质属于什么分类;2.让几位学生上台给出自己的猜测,然后讨论和纠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让学生观察示范物质,并引导他们思考物质的概念;2.解释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3.引导学生反思物质的特征是什么,并总结性质、成分和结构。
三、物质的分类方法(20分钟)1.针对物质的不同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的需求;3.利用示范物质进行说明和举例,让学生思考各种物质应该属于哪一类。
四、聚合状态的分类(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盒中的物品,并让他们根据物质的聚合状态进行分类;2.讨论不同聚合状态的物质的特点;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填写聚合状态类别和对应物质的表格,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五、化学性质的分类(20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观察示范物质的化学性质,并让他们归纳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分类方法;2.了解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化学性质;3.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分类,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到的知识,以及物质的分类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八、实验设计(20分钟)1.安排实验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2.配备所需实验器材和物质,并让学生完成实验;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物质的分类,并加以分析和总结。
九、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物质的分类的小论文;2.鼓励学生通过举例和论证来说明对物质的分类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原理,能够根据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案、幻灯片、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初步引入:请学生谈谈平常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都有什么特点?
2.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物质的分类。
二、概念讲解
1. 讲解什么是物质的分类,为什么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2. 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按物质的组成分类、按物质的性质分类等。
三、分类实验
1. 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观察结果进行
分类。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四、拓展应用
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物质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讨论物质的分类方法是否存在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分类物质。
五、归纳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实际应用。
2.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
应用。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物质的分类 教案
课题: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②了解分散系、液体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个性,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发现其变化规律。
②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等手段对分散系、胶体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思想进行研究物质、观察物质、认识混合物体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生认识分类的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②通过简单的分类法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教具、教学素材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时数:共2课时(第1课时)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创设情境】同学们,早餐吃过豆浆油条吧?有时候我们经常在豆浆里放入大量的糖,使得豆浆依然像牛奶一样纯白甜蜜,但是如果我们在豆浆里加入食盐和酱油,你会发现豆浆很快会凝成白花花的豆花,这是为什么呢?阳光灿烂的清晨,在茂密的树林里,你又会看到什么景象呢?(展示图片)在阳光灿烂的清晨,我们会看到阳光透过树林,形成一道道光亮的光柱,非常的美丽!【过渡】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探讨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提问】通过预习,同学们如何理解分散系的?分散系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学生】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教师】分散系就是,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而分散系由两部分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质是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是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九年级科学上册 2.4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利用物质的性质与组成不同,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2.学会利用不同的性质,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鉴别。
3.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规范、认真细心操作的实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物质的分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图片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1.教师:你怎么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你所需要的物品?请举例说明。
2.学生:根据物品所属的类别来找。
3.教师:可见超市中,为了让顾客能方便找寻,往往对商品进行分类。
同样道理,自然界中的物质很多,为了更好的识别与研究他们,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
(教师板书:一、物质分类的方法)4.投影出示: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应用分类法吗?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5.学生举例分类法并讨论分类法的作用二、新课讲授(一)按物质的性质分类1.独立思考:请将图片中的物质进行分类?(提示: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2.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投影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评价并交流)(板书: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3.教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出色,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看那位同学思维最开阔。
4.学生:根据气味、是否是纯净物分,是否是单质分等5.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板书6.教师小结:我们是根据物质的性质来进行分类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除了这些我们还可用可燃性、溶解性来分类等。
(板书:颜色、状态、气味、可燃性、溶解性等) 投影展示:按溶解性、气味、颜色等对物质分类的树状结构图7.(板书:1、按照性质进行分类)8.教师:而物质的性质又是由组成决定的,如氧气与臭氧,组成不同性质也不同,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物质的组成来给物质进行分类。
(二)按物质的组成分类1.引导学生建构物质分类图,根据投影的物质分类,提出纯净物的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回顾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物质类别的含义,3.教师强调: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3.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3.物质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1.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四、教学难点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互动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讲授(30分钟)(1)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1.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物体。
2.物质的分类方法: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2)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的转化: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称为熔化,液态与气态之间的转化称为汽化,固态与气态之间的转化称为升华。
3. 实验(30分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程,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4. 互动式教学(30分钟)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3.学生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2.4《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4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4节物质的分类【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物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流程图对各类物质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的活动体验,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方法;通过流程图的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的流程图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对流程图的设计和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物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会根据物质的组成流程图对各类物质进行分类;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这些书籍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你是怎样快速找到你想要的商品的呢?(二)新课教学自然界中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的方法【思考】请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分类时需要仔细观察和研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一】观察图中所示的物质,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按颜色分类、按状态分类请你另外设计两种分类方法,并说明分类依据?【学生活动】按溶解度分类、按气味分类【总结】分类时需要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性质。
如:状态、颜色、气味、是否溶于水等【活动二】如图所示,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物质。
能否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设计方案】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如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可燃性等,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方案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
【方案二】设计成树状图的形式。
【方案三】运用你自己的经验设计成你觉得美观的形式【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一、二、三进行实验,根据不同物质性质不同,实验现象不同加以区别。
物质的分类教案课程精编WORD版
物质的分类教案课程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内容。
对于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从分类的角度认识化学,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本节课是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学过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采用了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
(2)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3)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感受分类法在生活、化学学习和科研中应用的重要作用,多角度认识物质。
(3)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4 物质的分类》教案【学生任务一】:请你翻开目录,找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在哪一页?【问题1】:为什么能快速找到我们所学的内容呢?【讲诉】:因为这本书的主编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事先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把科学书分为四章,每一章再继续分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类法,这样使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问题2】你们能找出分类在生活中的例子吗?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可以让学生回原有知识(对分类的认识)例如:生物学上的对动植动的分类,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分类?有何目的?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问题3】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
---结构决定功能【问题4】为什么要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物质。
【问题5】怎样分类?——(1)选择标准(2)仔细观察和研究(3)分类【学生任务二】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要求二:请你另外设计两种分类方法并说明依据【讲述】——科学家在给物质分类的的时候还可以从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类有何优点?——组成为内部结构,较为准确;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有利于全面认识物质。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将大自然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混合物与纯净物【问题6】如何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混合物 纯净物区 别 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联系 ()−−−−−−−−−→←−−−−−−−−−不同物质简单混合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或化学方法分离纯净物混合物 (二)又将纯净物分为两大类:单质和混合物【问题7】如何区分单质和混合物? 单 质 化 合 物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 类 金属、非金属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 4、C 2H 5OH 等联 系−−−−−−−−−→←−−−−−−−−−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单质化合物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问题8】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单质按性质不同分 金属 和 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 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见课本)(1)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金属一定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
如非金属石墨也能导电,也能导热。
(3)金属在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 一般都是固态。
非金属在常温,除溴是液态外,一般都是气态或固态 。
2、氧化物:由 两种元素 组成.其中一种是 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和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 、Fe 2O 3、CaO 、MgO 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 、CO 2、H 2O 、SO 2等。
【问题9】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组成上:是否含有碳元素。
性质上:大多数有机物点燃时,可燃烧,固体加热会发黑,难溶于水.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氧化物:由 两种元素 组成.其中一种是 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和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 、Fe 2O 3、CaO 、MgO 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 、CO 2、H 2O 、SO 2等。
【结论】分类图【学生任务三】根据上述物质分类图,对镁、硫、氧气、氧化镁、二氧化锰、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等进行分类。
【学生任务四】对物质分类各类分别举例。
纯 净 物单 质 化 合 物 无机 化合物 有机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混合 物物质 碱 盐金属 非金属 金属 氧化物 非金属 氧化物二、典例分析例1:实验室中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为了区分它们,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
你认为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的是( )。
A.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B.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较大的是饱和食盐水C.分别加入少量食盐晶体,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能看到钠离子的是饱和食盐水精析: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用蒸发的方法,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将一木块投入两种液体中,浸入体积较大的为蒸馏水;放一新鲜的蔬菜菜梗,菜梗变萎蔫的是饱和食盐水;取两份体积相同的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沉下去的一端放着的是饱和食盐水;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饱和食盐水等。
例2:化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⑴北京奥运会需要大量材料。
下列使用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使用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①使用金银和铜等制作奖牌,②使用铝合金制作奥运火炬,③使用钢铁建造主体育场“鸟巢”,④使用涤纶(的确良)制作运动服装。
⑵北京奥运会对能源的需求很大。
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源,大多来自于天然气、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
北京市在开发和使用新能源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小芳在街头发现一种不用外接电源的路灯。
只要每天有短时间的光照就能使用,这种路灯使用的新能源是_____。
⑶、为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会采用丙烷(C3H8)作为火炬燃料,丙烷燃烧时发出亮黄色火焰,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北京奥运会将有数以万计的观众。
针对观看比赛时产生的垃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这些垃圾应随身带出赛场②这些垃圾应送到垃圾场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③这些垃圾中的塑料制品不要丢弃,避免“白色污染”。
分析:以社会热点为命题素材,积极创设社会热点的新情景,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体现了中考试题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具有较高信度的命题创意。
例3、右图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示意图。
(1)实验开始时,应该向试管中先通一会儿氢气,再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这为了;(2)反应完成时,应先,等试管冷却后再,这是为了。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4)在这个反应中,氧化剂是。
例4、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我能在下图圆圈中填写适当物质的化学式,使得连线两端的物质能相互反应,且分别反映出单质A 、化合物B 的三条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5、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②化合物B.②碱、⑤氧化物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例6、等质量的两种常见金属A 和B ,分别与足量稀硫酸 反应生成正二价金属硫酸盐和氢气,氢气质量与反应时 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⑴由曲线可以初步推断:相同的时间里生成氢气的质量 A B (填“>”或“=”或“<”=。
⑵由曲线还可以推断出一些初步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二个: 、 。
答案: ⑴ > ⑵A 比B 活动性强、 A 的相对原子质量比B 小例7、将大小厚薄相同的镁、铁、铜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盛有相同体积和相同质量分数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到如下现象:金属 镁 铁 铜反应现象 反应剧烈 反应较缓慢 不反应⑴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有多种,请你通过材料中给出的反应现象总结规律:可以通过 判断金属活动性。
⑵金属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作用。
波尔多液是一种常用农药,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
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用铁桶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 ,分析该化学方程式可得出,铁比铜的活动性(填“强”或“弱”),由此你可总结出通过 也可判断金属活动性。
三、训练题:一、选择题1、有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单质A 化合物BA 生成H 2的质量 反应时间 BA、洁净的空气B、石灰水C、石灰石D、硫酸铜2、下列属于化合物的是()A水银 B干冰 C硫黄 D液氧3、由同一种元素元素组成的物质是()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金属 C一定是非金属 D可能是混合物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2O3B、Na2O C、Al2O3D、CaO5、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共同点是()A、都含氧元素B、都含氢元素C、都能溶于水D、都是化合物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A、水、冰水混合物B、纯碱液态氧C、臭氧、浓盐酸D、汽水氯化钾7、既能和水反应,又能和酸反应的物质是()A、氧化钙B、氧化铜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8、下列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CO2 B、H2SO4溶液 C、FeCl3溶液 D、KNO3溶液9、不能由金属与酸反应制得的盐是()A、Al2(SO4)3B、FeCl3C、FeSO4D、CaCl210、汉刘安记载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Fe+CuSO4=Cu+FeSO4)的原理是()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11、能使铁溶解,又无气体生成的是()A、硝酸银溶液B、稀盐酸C、稀硫酸D、硫酸锌溶液12、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A、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B、铁是电和热的导体C、铁投入稀硫酸中会有气泡产生D、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其表面附着红色物质13、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为了鉴别黄铜和黄金,以下方法可行的是()A、加稀硫酸B、观察颜色C、称量质量D、用磁铁吸引14、相同质量的铝、锌、铁分别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谁产生氢气的量最多()A、铁最多B、锌最多C、铝最多D、一样多15、把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入H2SO4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提示:硫酸亚铁为绿色)①在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小④溶液的质量减小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下列金属中,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但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是()A、MgB、FeC、ZnD、Cu17、质量相等的两种金属A、B(均为+2价)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产生的氢气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1)A比B活泼;(2)B比A活泼;(3)A的相对原子质量比B小;(4)酸不足A、(1)(3)B、(2)(4)C、(1)(3)(4)D、(2)(3)18、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不止一种的是()A、碳B、一氧化碳C、氢气D、甲烷19、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A、CaCO3、HCl B、KNO3、NaClC、Cu(OH)、H2SO4D、FeCl3、NaOH20、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硝酸铵B、磷酸钠C、磷酸二氢铵D、硫酸钾21、可溶性钡盐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