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权的逐步巩固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42张)
经 济
③推行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重农抑商政策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 ①措施:接受 董仲舒 的建议,尊崇儒术 想 ②影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对外: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1)措施 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 霍去病 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 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 西域 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 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 “ 丝绸之路 ”。 ④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 的军政机构。 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2)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皇帝亲信侍从参与决策 政 ③建立察举制:确立以 察举制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治 ④设立刺史: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分设 刺史 ,负责对辖区内郡
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任用 酷吏 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 的不法行为
①改革币制,将 铸币权 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 政府 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历史陈述
史论判定
东汉刘秀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的历史现象 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根源
君主专制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 纪传体通史 体裁。
(2)《汉书》:东汉中期, 班固 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
代史。
2022
第一单元
秦朝和西汉巩固政权的措施
秦始皇: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郡县制。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统治。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夹击匈奴。
两人有功有过,无法比较。
减轻百姓负担,降低百姓税赋。
秦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税赋徭役过重,汉朝降低税赋负担。
减轻宫廷开支,停止大型工程。
恢复生产,停止对外战争。
对外和匈奴和亲,对内鼓励农桑,尽快充实国力。
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汉朝初期国力迅速恢复,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国库的钱堆积如山,以致绑钱财的线都腐烂了。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但是,秦灭汉兴这个吸取有其特殊之处: 那就是中国的治国思想从法家像儒道转变。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对法家思想非常推崇,秦朝国力迅速强盛;但是法家思想如同兴奋剂,给国家带来重大转变的同时也带来巨大伤害。
严刑峻法使得人人自危。
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误了军期必死无疑的激化。
汉朝初期,就一度致力于减轻刑罚,如汉文帝废除积年的肉刑(秦朝时期,一旦触犯法律割鼻,割耳,断手等等常有发生),采取黄老思想治国,后期向儒学思想转化。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件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 他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 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 崩,历五十四年。汉武帝 是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 继承了文景之治遗留下来 的富强基础,即位后便励 精图治,把西汉王朝推向 极盛。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行奠定了经 济基础
汉武帝从 政治、思 想、经济 军事等方 面巩固了 大一统的 局面,使 西汉王朝 开始进入 鼎盛时期。
军事 北击匈奴 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
西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最为强盛
匈 奴
西春战商秋周夏国
秦西 朝 汉
12.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武
建立刺史制度
帝
巩
固
大
一
统
王
朝
作用: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大大加 强
近来朕心中颇为烦闷,诸王门下 的那些宾客又在批评朕的政策, 指责中央,唧唧歪歪,吵得朕心 神不宁,不知爱卿可有对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阅读教材,概括西汉初年,在
学习与 探究
思想上面临哪些问题?
的措施是( B)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3.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 C)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材料分析: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 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全国 各地
平准: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中央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汉武帝出台告缗令
算缗令
百姓们你们好!
你
只要举报隐瞒财产的人,
跨
就可以得到他的一半财产
越 远 古
有多少钱就 交多少税
而
来
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古
而
来
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具
体如何实施呢?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如何实施无为而治?
避免战争、回归田亩、稳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你 跨 越 远 古 而 来
以和亲换取暂时的和平
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古 (一)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文景之治
代 中 国
无为而治效果如何?(积极+消极)
你 跨
木有钱了怎么 办?好焦虑
越
远
古
我唯一的爱
而
好就是捐钱
来
给朝廷
买卖官爵
30万,买不了吃亏。 30万,买不了上当。
号召富豪向朝廷捐钱
《关于学习卜式同志优良作风的重要通知》
卜式
古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时期
代 中
1、表现
国 (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你
跨
越
远
古
秦半两
而
来
汉五铢
铸币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解决频繁对外征战的军费开支问题
──《汉书·食货志》
思考点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案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
2、了解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3、理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
难点:分析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三、教学内容:
1、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2、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3、大一统国家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课前导入: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起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封建历史中分裂和统一的规律。
2、讲授法:用PPT和图表方式,详细讲解西汉和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过程。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研究和分析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并探讨这些措施对大一统国家建立的贡献和意义。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大一统国家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五、教学流程:
1、导入:五分钟。
2、讲授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十分钟。
3、学生分组讨论:二十分钟。
4、讲授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十分钟。
5、案例分析:十五分钟。
6、总结归纳:五分钟。
六、教学手段:
1、PPT。
2、黑板。
3、图片、图表。
4、案例分析。
七、教学评估:
1、听课笔记和讨论记录。
2、小组展示成果。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了解两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绍子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的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四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两汉充分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亡的过程。
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第二子目是“西汉的强盛”,第三子目是“东汉的兴衰”,第四子目是“两汉的文化”。
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
3.内容取舍的考虑本课在内容取舍上,首先从驷马安车图导人,将问题引入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方面。
西汉建立之初,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社会满目疮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面对这种残破局面,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的各项措施,就是休养生息政策。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了汉初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统治者采取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措施,以及因此取得的显著效果。
第二子目突出了汉武帝施行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子目介社会矛盾。
东汉兴衰实际上与这两大社会矛盾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第四子目重点介绍了两汉在史学、文学、天文、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本课没有讲述西汉中后期采取与汉初相似的“与民休息”政策,延续西汉兴盛的中兴局面等内容。
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本课涉及的历史时期跨度长、内涵多且复杂,故四个子目各有其重点、难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虽已了解过相关内容,但要理解本课仍然有较大难度。
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本子目内容由三个要点构成: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全国统编版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光武中兴
五、两汉文化 1、史学: 《史记》, 《汉书》
2、文学: 汉赋、乐府诗
3、科技: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
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力日 益强盛,继续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 适合统治者要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治国思想,以维护加强君 权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柔道”治理天下
(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 ,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 直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 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问题探究
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同点:都是治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 善于用人、纳谏。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五、东汉的兴亡
1、光武中兴
材料展示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 亡。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 农民起义。
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6— 57),字文叔,汉景帝后 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 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 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 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 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 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 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 ,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 之意,庙号世祖。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 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 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 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上)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特别说明】“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如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即为创新。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概念阐释】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客观看待“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2)文景之治时期,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但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少数民族边境威胁及地主剥削农民等问题依然存在。
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1.巩固政治统治类别措施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的方式,重视品行和才干,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精品课件
(二)汉初
1、思想:黄老无为
2、经济:“与民休息” (“休养生息”政策)
3、政治:
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制
惩亡秦孤立之败
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王国问题)——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 七国之乱——平定
(三)汉武帝时期的强盛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项目
面临的问题
政治 经济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土地兼并,经济混乱,弃农从商
思想
思想混乱,不知所从
军事
匈奴入侵,边患严重
(三)汉武帝时期的强盛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①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 王位和所有封地。
A.朋党之争与皇权削弱 B.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C.皇帝无能与戚宦专权 D.党锢之祸与农民起义
课堂检测
《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
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
。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 )
(四)西汉的衰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 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二、新朝 (前公元9—23年)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 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新书》:西汉贾谊的政论经典
《新书》:西汉贾谊的政论经典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9年第11期賈谊(前200—前168)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大量的文章。
贾谊所写的文章就体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专题论文、辞赋、奏疏等,其中专题论文及奏疏被后人结集成书,就是《新书》。
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和主张颇受后人重视,在今天不无借鉴意义。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绝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中的“贾生”,就是贾谊。
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于汉高帝七年(前200),卒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成就却不小。
他做官期间,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出了许多方案,具有远见卓识。
在思想方面,他继承了先秦诸子,并加以发展,完成了向汉代中期董仲舒“新儒学”的过渡。
在文学方面,他的散文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他的骚体赋,开汉代散文赋的先河。
李商隐诗中所说的“贾生才调”,即兼有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含义。
贾谊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封建统治秩序渐行巩固。
贾谊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书》、善写文章而闻名郡中。
当时的河南守吴公对他非常赏识,因而罗致门下。
吴公是李斯的同乡兼学生,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贾谊不光吸收了儒家学说,而且对法家学说也有一定的认识。
二十一岁时,贾谊又跟从荀况的学生张苍学习《左传》,这不仅使他更加熟悉儒家的政治学说,而且了解了前代的治乱兴亡,对于历史感和历史眼光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十二岁时,贾谊就已“颇通诸家之书”,达到了融会贯通。
命运没有辜负贾谊的才能和努力。
在文帝荐举贤良方正的政策下,贾谊经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博士是备皇帝顾问的官员。
这是贾谊登上汉初政治舞台之始,在博士当中,他年纪最轻,但才学却是最高的。
许多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他都能代为应对。
汉文帝也很赏识他的才能,一年内就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相当于高级顾问。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优秀课件
政治:
经济:
思想:
①“推恩令”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①独尊儒术
②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②盐铁官营
削弱相权
③均输、平准
③察举制
④征收工商业财产税
④设十三州刺史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汉武帝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①“推恩令” 解决诸侯王坐大坐强的危机 ②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皇权相权斗争之始
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监察地方官员子弟和豪强势力
汉武帝巩固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大一统
③均输、平准
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抑物价
④征收工商业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
汉武帝巩固统一
思想: ①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方面,儒家推崇统一的思想适应 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虽是“独尊儒术”,但 实际上是儒法兼施,且也只是选取 儒家思想中对其统治有利的部分。
约占当时西汉人口五分之一。
军功受益阶层被授3亿亩耕地, 豪族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
1500万亩住宅土地,二者约占 当时全国耕地百分之四十。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政治: ①“退功臣,进文吏” ②加强皇权,增强尚书 台的作用 ③严控外戚干政
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巩固统一
河西四郡: 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 西域都护府 敦煌郡 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军政。
积极开拓疆域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积极开拓疆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西汉的灭亡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均输
设均输官,将郡 国须上交而中央 充裕的物资,直 接运到所需地贩 卖,减少郡国与 中央往来的运输 费用。
平准
在长安和主要 城市设立掌管 物价的官吏— —均输官,根 据市场物价, 贵时抛售,贱 时收购。
经济 方面
均输平准 币制改革 盐铁专营 征税抑商
文景之治
秦的统治
意识: 以法为教 惩
经济: 征发繁重
亡 秦
之
政治: 郡县制 弊
外交: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汉初政治 黄老无为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郡国并行 和亲匈奴 羁靡百越
“至武帝之初七 十年间,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 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 钱累百钜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 于外,腐败不可食。”
2 光武中兴
思考3 概括汉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其 目的(作用)?
措施
目的(作用)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省政府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经济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 会经济重新发展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冷落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够得到 重用?
对于一个积极有为的君主而言,更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来加强 统治?
思想 方面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
董仲舒“新儒学”
春秋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西汉初年的概念
西汉初年的概念西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西汉初年指的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7年,这个时期是西汉王朝的初始阶段,由刘邦建立。
在这个时期,西汉王朝政权初步稳定,国家开始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措施。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详细介绍西汉初年的概念。
首先来看政治方面,西汉初年面临着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诸多挑战。
刘邦成功建立了汉朝的政权,并被封为汉高祖,他在位的前几年,通过消灭各路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在实行刘邦的王权统治下,西汉朝廷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封建制度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国家领导人通过封赏子孙等手段巩固了政权地位,加强了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经济方面,西汉初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刘邦成为西汉的皇帝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增加财政收入。
他废除了诸侯国,并将其土地收归国家,从而增加了国家的土地和财富。
此外,西汉还通过推行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粮食产量,从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这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再来看文化方面,在西汉初年,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繁荣。
西汉初年是儒家思想被正式承认和推崇的时期,这为中国后来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教育方面,西汉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教育的发展,设立国家学宫和教育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同时,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了一些杰出的成就。
著名的作家司马迁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此外,西汉初年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如《楚辞》和《汉画像石》等,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西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西汉初年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编写:李爱玲审核:阚光亮编号:4【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学习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时空定位】【课前自主预习】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2.汉初的统治“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的教训,尊奉思想内容采取“”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王国问题背景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问题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应对汉高祖将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一批诸侯王。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
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史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治国。
二、西汉的强盛1、背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颁布,成功削弱诸侯王权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任用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不法行为。
中央中外朝制: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作用:加强,削弱权力选官确立以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3、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2)实行,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征收(算缗)[概念阐释]均输法与平准法(1)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本节课的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巩固。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西汉与东汉的建立与巩固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西汉与东汉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2. 汉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2. 帮助学生理解汉朝经济繁荣的原因与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在掌握古代历史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具体内容了解较少,对于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的关系也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需要通过活泼有趣的学习方式来吸引并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策略: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入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图片来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2. 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与因果关系;3. 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4. 设计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索历史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历史画作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西汉与东汉时期的好奇并吸引他们参与讨论;2.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以及汉朝经济繁荣的原因与影响;3. 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的巩固与发展;4.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配合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资料,进行讨论、研究和展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淮南子》书影
《淮南子》是西 汉皇族淮南王刘安 及其宾客集体编写 的一部著作,其内 容以道家思想为主。 他们编写《淮南子》 的目的,是针对初 登帝位的汉武帝刘 彻,反对他所推行 的政治改革。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于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而言,并不合适。
评
董仲舒(前 179年-前 104年),广川郡(今河北 景县)人,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公元前134年, 汉武帝下诏向各地贤良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与 汉武帝的三次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文化主 张,称《举贤良对策》。此外,他还著有《春秋繁 忠君守礼 露》一书。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包括三点:( 1)“天 人感应”,君主应行仁义,否则天会出现灾异;(2) “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三纲五常来维系社会和 人伦关系的和谐;(3)“大一统”,建立以儒家学 说为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董仲舒(苏州 沧浪亭五百名 贤像)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议(深入学习)
材料二:
学习时间:7分钟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上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
图五:“马踏匈奴”石刻
展
学习时间:7分钟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上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对盐铁经营政策进行调整的目的。 目的:①抑制富商,加强中央集权;②增加财政收入。 (2)材料二所示图片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汉 武帝时期对匈奴用兵规模最大、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战役是( C )
难点:汉武帝的评价
思(基础感知)
1.“推恩令”与刺史制度
学习时间:13分钟
(1)背景:a.西汉初,___________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 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景帝:七国之乱)b.地方上的 _____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 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①汉武帝采纳___________的“_________”建议,下昭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 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②汉武帝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③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____,把全国划分为 13个________,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________州部内的地方 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政权的逐步巩固异姓王的消除刘邦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国家采取断然手段,逐一消灭掉拥有重兵、专制一方对皇家有威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
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
他们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朝廷指挥不灵,是国家统一的隐患。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七月,燕王臧荼便据北部边境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九月,虏臧荼,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六年(公元前201 年)冬,有人上书言楚王韩信反。
刘邦用陈平计,伪游云梦,与诸侯相会于陈(今河南淮阳)。
韩信见征召令,疑惧不知所为,自度无罪,遂见刘邦,被武士所执,载至洛阳。
被废去王号,封为淮阴侯。
于是韩信常怏怏不快,称病不朝,也不愿与绛(绛侯周勃)、灌(灌婴)同列。
韩王信原先封地在颍川(今河南禹县),处于中原险要地带。
刘邦对他不放心,徙他都太原,以御匈奴。
高祖六年,匈奴军在马邑将韩王信包围。
信投降匈奴,反以兵攻太原。
七年十月,刘邦亲自带兵击信。
信亡走匈奴,而令其旧将曼丘臣、王黄立赵利为王,与匈奴联合拒汉。
刘邦率军北攻,结果在平城被匈奴大军包围七日,用陈平计方得解脱。
八年冬,刘邦过赵,发现赵相贯高、赵午等有反谋,遂废赵王张敖为宣平侯。
十年(公元前197 年)秋至十一年冬、春,有人说韩信与陈豨谋反。
陈豨于刘邦自平城还长安时,由郎中封为阳夏侯,任代相国,负责监赵、代边境,边兵尽归他指挥。
有人说,陈豨临行,与韩信密谋反汉,韩信为内应,陈豨拜将守边,私人宾客数以千计。
赵相周昌请求入见高祖,即言陈豨拥兵在外,又宾客众多,须谨防有变。
此年秋,高祖以“太上皇崩”为理由召陈豨,豨称病不至,遂与王黄、曼丘臣反,自立为代王。
刘邦亲自到邯郸指挥平定。
当时形势相当严重,刘邦以羽檄征集彭越、英布等,竟无至者。
而陈豨部将侯敞、王黄、张春则分别将兵四处活动攻击,范围几乎波及华北全境。
幸得刘邦以重金收买陈豨手下将领,将领多降。
汉朝又派遣郭蒙与齐国将领击张春,太尉周勃从太原攻入代地,才得平定叛乱。
至十二年,周勃斩陈豨于当城(今河北蔚县)。
当刘邦亲自将兵讨伐陈豨时,韩信称病不从。
旧史称,韩信与陈豨勾结谋反,吕后阴与萧何设计将韩信处死,并将其剁成肉酱,遍赐群臣。
刘邦听说韩信死了,且惊且喜。
但谋反之说不一定可信。
后世史家多疑其为诬陷之词。
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反。
由于彭越不应征从刘邦击陈豨,刘邦派人责备,彭越疑惧。
部将扈辄劝彭越反叛,彭越不听。
后被人上告。
刘邦派人至定陶,乘彭越不防备,将他绑赴洛阳。
刘邦把他废为庶人,流放蜀青衣(今四川雅安)。
在半路上遇吕后从长安东来,欲到洛阳。
吕后用计把他载到洛阳,向刘邦报告说,像彭越这样的勇将,流放到蜀,将留下后患。
遂找了个借口,将他全族处斩。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
英布先后获知韩信、彭越被处死,即暗中部署兵力,刺探周围各郡动静。
后被人告发。
刘邦与相国萧何商议,遣使者到淮南国查验。
英布闻讯,举兵反叛。
当是时,刘邦已经有病,手下诸将领都不是英布敌手,只好带病亲征。
此举颇出乎英布意料之外。
英布叛军先攻吴,吴王刘贾败走而死。
英布渡淮击楚,得胜,继续引兵西进。
十二年十月,刘邦率领的汉军与英布军相遇于蕲西(今安徽宿县北)。
英布兵败,逃至江南,被当地人杀死于乡民田舍。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 年),又有燕王卢绾反。
原先,卢绾曾助汉击陈豨,攻其东北。
卢绾派张胜到匈奴,阻止匈奴援救陈豨。
张胜却听了臧荼之子臧衍的计谋,反令匈奴助陈豨攻燕,联络陈豨,与汉对抗。
卢绾知实情后,又把张胜包庇下来,让他逃匿至匈奴,为燕王秘密联系。
又暗中派范齐去找陈豨密谋。
谋泄,刘邦两次派人召卢绾,绾称病不行。
二月,刘邦派樊哙击卢绾,令皇子刘建为燕王。
卢绾带领数千人在塞下观望形势。
至四月,闻刘邦卒,遂亡入匈奴。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先后被消灭。
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偏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所以当时无事,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
刘邦在他生前逐一击败异姓王,消灭了威胁西汉朝廷的隐患。
但刘邦又在异姓王的旧土上,分封自己子弟为王,以为这是“天下一家”,是维护朝廷的可靠保证。
他还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①吕后掌权和诸吕的诛灭刘邦在临终之前嘱咐吕后,身后由萧何、曹参、王陵、陈平等人相继任丞相。
公元前195 年四月,刘邦卒。
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
刘盈时年十六岁,尚未成年,生性懦弱,大权掌握在吕后手中。
吕后妒忌心很强,性格残忍,毒死赵王如意,又残害如意之母、刘邦宠姬戚夫人。
惠帝无子,吕后取宫内美人之子佯装为惠帝王后所生,立为太子,又将其生母害死。
太子立为少帝以后,又被吕后幽禁和害死。
赵王刘友也被吕后暗中害死。
此后吕后玩弄权术,大封吕姓亲属为王为侯。
从政治大局说,吕后掌握朝政大权的十五年间①,执行的是刘邦确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
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
他一生以谨慎细致、善于镇守后方著名。
刘邦带兵征讨陈豨、英布等人,萧何都勉力镇抚关中。
萧何还曾为长安民众请求刘邦,准许民众利用上林苑空余田地耕种。
史称,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②。
这充分地肯定了他奉行“与民休息”的为政方针。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 年)萧何卒,曹参代之为丞相。
曹参好黄老学说,先任东方大国齐国(当时齐国有七十城)的丞相,他寻找安辑百姓的办法,听说胶西有位善治黄老言的盖公,便派人用重礼请他。
盖公告诉他:“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尊敬地安排盖公住在正堂上,治理政事即以清静无为为指针。
“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曹参继任汉朝相国后,“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束”。
他任用丞相府的办事人员,标准是性格宽厚、口舌笨拙者,把贪图功利、玩弄心计者赶走。
当时人用歌谣赞颂萧、曹二人治国:“载其清静,民以宁壹。
”①意思是两位相国都实行清静无为的方针,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①惠帝纪年七年。
惠帝之后,吕后直接称制八年。
②《史记·萧相国世家》。
吕后秉政时,继续减轻刑罚,废除一人犯罪诛灭三族的残酷刑律,又宣布取消秦始皇时颁布的百姓家中私藏图书有罪的旧法令。
吕后还避免了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因此,吕后当政的十五年中,社会生产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处于上升趋势。
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稀。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②惠帝时,吕后利用权术,胁迫大臣请封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皇宫内外,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吕氏权由此起”。
此后,“号召一出太后”③。
吕后欲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因当场反对,冒犯了吕后,立即被夺了相权,让他做个毫无实权的“帝太傅”,王陵称病辞职。
于是吕后先后封吕台、吕产、吕禄、吕通为王,吕姓亲属封侯的更难尽数,宫内和朝政大权都掌握在诸吕手中,形成了吕姓外戚势力。
吕后八年(公元前180 年),吕后病重,令吕禄、吕产将南北军。
临卒之前,又任吕产为相国,吕禄独掌军权,诸吕谋乱进入紧张阶段。
在刘姓天下处于危殆的情况下,刘邦旧臣陆贾出面调和陈平、周勃之间的嫌隙,联合对付诸吕。
齐王刘襄得知诸吕阴谋,发兵西向,欲诛诸吕。
灌婴此时拥重兵屯守荥阳,遂与齐王相约,一旦有变,立即合诛诸吕。
他们的举动对吕产等人具有威慑作用。
在京城,陈平、周勃集朱虚侯刘章(刘邦之孙,齐王刘襄之弟)、平阳侯曹窋(曹参之子)商议,先用计夺吕禄兵权,周勃指挥北军,然后堵杀吕产于宫中。
诸吕被荡平,齐王获讯后罢兵。
经大臣计议,迎立代王刘恒(高祖子)为帝,是为汉文帝。
外戚擅权,这是封建政治下,皇帝拥有专制权力所派生的现象,可以引起宫廷残杀惨剧,以至改朝易代,权移他姓。
诸吕虽因吕后的卵翼,一度掌握了军政大权,最后却阴谋失败,悉被剪灭,其根本原因是,刘邦建立西汉皇朝,废除了秦的暴政,使人民得以休息,社会出现了安定局面,因此在民众以及军队中大得人心。
周勃进入北军军门,下令军中:“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①霎时军中一律左袒,表示要捍卫刘家天下。
再者,当时大臣中陈平、王陵、陆贾、周勃、灌婴、曹窋等,都是刘邦亲手提拔的功臣或功臣子弟,他们遵从刘邦立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挺身而出,保卫刘家政权。
刘姓子弟中还有刘章、刘襄兄弟这样有勇气胆识的人物,他们都能配合得很好。
所有这些原因,都使得皇权在它与外戚的斗争中,以胜利而告终。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秦始皇废封国,立郡县,好像是封国的政治体制就扫除得一干二净了。
①《史记·曹相国世家》。
②《史记·吕太后本纪》赞。
③《史记·吕太后本纪》。
①《史记·吕太后本纪》。
实际上,并不如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郡县制和封国制保持了两存的局面。
不少人认为,封国制反映了朝廷的对抗势力而郡县制反映了朝廷的统一势力。
实际上,也并不如此。
封国制的单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时是朝廷的对抗力量,有时是朝廷的依靠力量。
郡县制的单位,有时也可以是朝廷的反叛势力。
郡县制单位中的上下级官吏间的关系,有时表现为君臣间的关系,而封国制单位中的官吏有时则代表朝廷的权力。
以上的种种,在汉初以至其后的历史中,都是可以有所见到的,而又各有其具体的情况。
汉初,郡县制是基本行政体制,但又先后分封异姓王、同姓王,所以又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
封国有王、侯两级。
诸侯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它们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汉初七个异姓王国的封域占去汉疆域的一半①。
侯国是列侯的封地,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而不受所在郡的管辖。
刘邦在消灭异姓王后又大建同姓王国,作为朝廷的屏藩。
在高祖晚年,“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渡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嶷,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
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①九个同姓王国占据地三十五郡②,与异姓王长沙国在地域上连成一片,总封域占汉朝疆域一半以上。
朝廷直接管辖为十五郡③,比高祖初年更形缩小。
吕后当政时,执行打击同姓王国的政策,废梁、赵,割齐、楚,分封外戚诸吕等共八个王国,高祖末年所封同姓王国尚余五国,加上长沙国,因此在吕后末年与汉朝诸郡并存的王国共有十四国。
文帝初年,恢复了齐、楚、赵同姓王国故地。
由于同姓王联合朝廷大臣诛灭了诸吕,立有殊功,以后力量更为膨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不断增长。
他们仍然是威胁皇朝的力量。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 年),济北王刘兴居反,发兵欲西击荥阳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