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经解(尚济)

合集下载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內功經第一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

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

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

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鬆而緊。緩緩行之,

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

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鬆、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

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折天柱以下氣,

瞻合骨以立門。橫勁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辉,

動則飛騰。

〔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

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

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

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

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

沉於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夹脊,上升泥丸。

《内功四经实用法》精讲——揭开《内功四经》之谜

《内功四经实用法》精讲——揭开《内功四经》之谜

《内功四经实用法》精讲——揭开《内功四经》之谜

课程介绍

《内功四经》流传已久,先是有清代山东青岛人王南溪注解,并传于同乡好友宗景房,后有形意拳创始人李洛能高徒宋世荣所得而名扬海内外。宋世荣先生将《内功四经》之精髓融于形意拳,形成独具特色的宋氏形意拳。传承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内功四经》历来为拳家所珍爱,最初在少部分传人手中流传,后慢慢公开。当今网络发达,普通武术爱好者也能轻松获得《内功四经》原文。但内功具体该怎么练?如何练上身?却让很多爱好者甚至形意拳传人们一头雾水,手捧真经却无从下手。所以研习方法仍然是秘中之秘。本课程就是打破秘而不传的规矩,删繁就简,汇总归纳,将《内功四经》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通过身法、桩步、呼吸、内功原理(养生)、劲力等几个方面,变成通俗易懂、可操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本课程能成为一把为你开启《内功四经》大门的钥匙。

课程列表

前言:内功四经简介

主要介绍《内功四经》源流和课程的主要内容等。

第一课:下收谷道,上提玉楼——练习内功身法之关键

《内功四经》中讲:“下收谷道,上提玉楼。”为什么要收谷道?是提肛吗?《内功经》中讲的“龟尾升气”是怎样操作的?上提玉楼有什么作用?如何操作才是正确的?《内功经》中讲:“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这是表达的什么意思?如何操作?《形意拳谱》中讲:“一点灵光吊在眉”,是什么道理?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会找到答案。

第二课:委中大筋——构建下肢弓形发力的秘密

《内功四经》中讲:“委中大筋竭力要直。”委中大筋是哪里?如何找到感觉,练功中如何能用上它?如何在站桩或运动中体现出下肢的弓劲?委中大筋在弓劲中的作用是什么?《内功十二大力法》中讲的:“坚膝曲腿如柱”,是如何做到的?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会找到答案。

《内功真经》

《内功真经》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宗景房说:“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宗景房为王南溪之友,随王习“内功四经”并辅翼王对此书“细加注解以明之”,以使“后人得而用之”。此次刊出,编者按原稿标记将“四经”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注解以不同字体(原文黑体,注解楷体)标出。原稿系手抄,字迹颇草,刊出稿误识误记之处,尚俟高明指正。: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前言后序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上一篇:《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秘谱四篇 下一篇:内功经解——尚济 评论总数: 23 条 【到论坛回复】 【进入论坛】 1楼 评论者:天一生水 于 2008/12/23 08:23 评论道: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

山西形意《内功四经》——内功经

山西形意《内功四经》——内功经

山西形意《内功四经》——内功经

山西宋氏形意门传有《内功四经》,附录如下,仅供参考:

原跋

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京宋约斋得于燕都,刘晓堂先生得于瀋陽工部库中。

内功经卷一

内功之传,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一穴一,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嘆无垠。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陰前高骨;督脉起于一尻一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一穴一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一穴一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一穴一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陰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一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权威资料]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权威资料]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

内功得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

起而周身发力也。在平时做各类发力动作时,肩井下陷,肩催肘则周身力厚。如拳谱有三窝之说,即肩肘腕处的三点。

但“井”也可以解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天井”穴,在肘外侧大骨之后两筋陷中,有肱三头肌,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肌支。“天井”穴和“曲池”穴上下对称相应,坠肘之力更加纯厚。上下阴阳互动则产生阴阳互济,处处势势要有肘沉之意,否则劲浮也,此为李旭洲祖师所强调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的出为“井”。从四肢未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但《内功经》原并非单指针灸之说,虑其在肢之论,故“井池”很可能指“天井”发劲。但不排除肩井之学说,毕竟先辈多有见论矣。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

注:《内功四经》不知何人所著,清初山东琅琊王南溪偶然得之,钻研数年,并为之作注。尔后,此书湮没无闻。民国时,《内功四经》重现江湖,深受宋世荣(约斋)、许靇厚(禹生)等大师重视。许禹生先生更为之再作补校。

包括内功经一卷、纳卦经一卷、神运经一卷、地龙经一卷,末附周天法解。内外兼备,理论阐述、散手讲解俱全,继承延续了《易筋经》的内功理论。其内功经一卷,最为重要,为全书总纲。

一、《内功四经》原文

1、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

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218.92.129.* 1楼一、练功八字诀(原文) 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 之要点,行意拳之基础。几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歌曰: (一)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颧调呼吸, 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 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 两膀合扣往外送,明嘹三扣岁一力。 (三)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 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 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 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除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 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 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 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2005-12-15 21:41 回复 218.92.129.* 2楼二. 注 解 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顶头竖项不但是行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 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济之功。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 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任督二脉在下部勾通。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形,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在作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超,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芝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内功经第一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後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

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於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

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

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折天柱以下气,

瞻合骨以立门。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

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

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

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於两肋,自两肋升於前胸,

自前胸升於耳後,渐升於泥丸百会穴;降气时,

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

沉於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於尾闾,达於夹脊,上升泥丸。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前言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

《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笔者所收藏的《内功经》贡献出来。

《内功经四篇》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错误难免,请海内外鸿儒硕士雅正。如此,则广大武术爱好者之幸事也!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太极功行功心解》(尚济)

《太极功行功心解》(尚济)

《太极功行功心解》(尚济)

太极功是马礼堂老先生在数十年研究太极功的实践中,根据太极原理对生理病理的作用,把武术与气功之精华结合起来,以袪病延年为目的而创编的一套功法。不是传统太极拳套路的简化。太极拳讲究以意帅气、以气运身,但对拳架姿势要求更为严格。一般人学太极拳,也往往先学架子、走套路,然后再贯气。而太极功则纯以呼吸行气为主,既不同于太极拳,又不同于一般气功。简单朴素,独具一格。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1.动中求静,动静兼修。动与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补充,互为依存。有静才能精神内守,是大脑皮层得到抑制性保护,有动才能使肢体起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作用。气功之道,一在于养,二在于运。静为养气,动为运气,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在练功时则是动中寓静,虽动犹静。“定在心中,耳聪目明”。由于动静兼修,因而在形式上也有一定要求。所谓圆者以应其外,方者以正其中。不过这种对外形上的要求,完全是为了是内气运行更加通顺,对机体之荣养更加充足。如能按照要求,长期锻炼,便能收到宏伟效果,自然而然地完成炼敬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夫。筋骨柔韧谓之坚;内精旺盛谓之实;真气充足谓之壮;内气深谓之飞。这四者是练太极功由浅入深和收效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四个过程。学者如坚持练功,日久自有体会。

2.以意领气,意气相随,着重呼吸,贯彻始终。

“气赖血养,血靠气行”,这是一切气功都必须调整呼吸的原因。吸气时,胸肋向上向外,横膈膜向下,胸腔扩大,腹腔缩小,呼气时相反。横膈一上一下,胸腔一大一小,靠这种机械活动,能把内在的真气调动作用。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内功篇

【经文】内功所传,头绪甚真。不知头绪,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止滔滔。井池单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玄妙,方叹无垠。

【宋注】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经文】鱼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龟尾)

【宋注】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勤奋时,存元神于此处耳。气海,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经文】既明头绪,次观花式。(既明脉络,次观形式)

【宋注】花式者,入门必定之规也,不明此,即头绪亦空道我。

【经文】头正而起,肩沉而顺。胸出而闭,背仄而正。

【宋注】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沉,胸出背自仄,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经文】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紧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紧我后紧。渐渐止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劲松而紧,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

【宋注】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隐蔽也,。

【经文】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宋注】收者,慎气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去无拦阻。不拘坐坐。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内功经》

《内功经》

《内功经》

清朝王南溪,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628年),公以重价购之。

《内功经》

内功真经,脉络甚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

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

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

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

通、透、穿、贴,松、汗、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

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之首,收纳甚妙。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升光芒,动则飞腾。

《内功四经》全文-古籍

《内功四经》全文-古籍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理论。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内气循经络运行,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体态变化影响内气变化,内气变化影响心态变化,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等等。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

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

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

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

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内功四经(全)

内功四经(全)

内功四经(全)

,汇集天下功夫VRu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u

功夫天下 -- 功夫天下,汇集天下功夫Hs*)

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

功夫天下 -- 功夫天下,汇集天下功夫t(5u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6IC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l

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j

宗景房说:“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dY'zo

内功经及注解

内功经及注解

内功经及注解

内功经及注解(一)

相传宋末,道人南溪子于某溪之中得铅石锁匣,三年而开,得内功,纳卦,神运,地龙四经。后抄录三本。其一失于吕梁,其一没于淮南,其一隐于沈阳。清末,有人得之于沈阳。后行于世。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注解如有误处,还请各位指教。内功得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无益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解: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夹脊骨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池双穴,发劲循循解:井者,肩井穴也。池者,曲池穴也。此皆周身发劲之所也。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限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日久,方悟其妙。

内功经及注解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解:足即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此功式之真决。即明格式,再言气窍。气调而均,劲松而紧。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解:盖息自心内起,心静则息调。调者,顺气之出入呼吸也。呼则形松而劲先松之。吸则紧随气行,劲必后紧。因松极而故能紧之至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之后,真气下落也。升者,气随意升,伏者,真气内藏。觉周身气劲聚坠于丹田。气如抽丝,自鼻而出,不损藏气。出气莫令闻。下收谷道,上提语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解:收者,惧气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者使气无阻。不拘立做,气自喉以至心肺也。气虽降至丹田,存想沉至弟方妙。底者,涌泉穴也。

内功经及注解(二)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解:龟者,长强穴也,阳气之经所也。尾者,尾闾穴也,尾骨尽处也。用功向上提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两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气于此处耳。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此观格式。解: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止。解:正头起顶,壮面神顺,肩活胸出,背式平正,身微有收敛,此上部之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紺口,舌顶上顎。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於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

顶上顎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閭,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迴圈,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敍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縐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於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於青少年,后者适用於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著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鬆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於“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鼻,鼻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