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內功經第一內功之傳,脈絡甚真。
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井池雙穴,了勁循循。
千變萬化,不離乎本。
得其奧妙,方歎無垠。
龜尾升氣,丹田練神。
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
胸出而閉,背平而正。
足堅而穩,膝屈而伸。
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
氣調而勻,勁鬆而緊。
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
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內收丹田,氣之歸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
或坐或立,吸氣於喉。
發意送下,漸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
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
通、透、穿、貼、鬆、悍、合、堅。
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
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
折天柱以下氣,瞻合骨以立門。
橫勁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
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靜生光辉,動則飛騰。
〔氣勝形隨,意勁神同。
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沉於丹田。
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夹脊,上升泥丸。
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納卦經第二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鬆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火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神運經第三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权威资料]
诠释《内功四经·内功经》(上)内功得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需明经络脉络,不明则无益而有损也。
脉络在人体各自的循行线,脉有定路,络布周身。
若不明脉,则不明气血阴阳也。
何以内外双修?犹似龙不点睛,工匠无矩,何以事成?其功法首章“真”字,告之后学之士,须万倍努力,一丝不苟,反复练习,认真习悟其真内涵,参悟《内功经》之真谛。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任脉起于会阴,上直达承浆穴,并支上行二目中。
督脉起于胞中出会阴,冲起命门引督脉由脊中直泥丸下印堂人中入内与龈交。
气纳丹田,前降后升。
前降之意要快而长,后升则需缓而徐,如前降后升同速则脏腑待恙矣。
如果前降慢而后升快则脑殆矣(可造成肝肠上亢,产生精神方面障碍,神志不清而狂躁也)。
督为诸阳之海,任为诸阴之海。
地生万物生茂有期,非一日一时之作。
故缓徐而长而生,不可速也(督之为也)。
天降风雨雷电雹则速也,可顺问而成。
风、水无孔不入,雷电闪耀只在刹那(任之为也)。
地戴万物众生灵,天覆万物而限,故生生不息,犹如身体气血滚滚而动,络绎不绝耳。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井者少阳胆经,肩上限中肩井穴,多以此为论。
池者手太阳大肠经,屈肘横纹高点夹角处曲池穴也。
大肠经入内合土,土生金。
手足少阳经,阳维之会连入五脏。
在练习内功时,肩井处下塌,则肩沉而松开。
曲池内锁而闭穴,经脉起而周身发力也。
在平时做各类发力动作时,肩井下陷,肩催肘则周身力厚。
如拳谱有三窝之说,即肩肘腕处的三点。
但“井”也可以解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天井”穴,在肘外侧大骨之后两筋陷中,有肱三头肌,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肌支。
“天井”穴和“曲池”穴上下对称相应,坠肘之力更加纯厚。
上下阴阳互动则产生阴阳互济,处处势势要有肘沉之意,否则劲浮也,此为李旭洲祖师所强调之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的出为“井”。
从四肢未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
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但《内功经》原并非单指针灸之说,虑其在肢之论,故“井池”很可能指“天井”发劲。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注:《内功四经》不知何人所著,清初山东琅琊王南溪偶然得之,钻研数年,并为之作注。
尔后,此书湮没无闻。
民国时,《内功四经》重现江湖,深受宋世荣(约斋)、许靇厚(禹生)等大师重视。
许禹生先生更为之再作补校。
包括内功经一卷、纳卦经一卷、神运经一卷、地龙经一卷,末附周天法解。
内外兼备,理论阐述、散手讲解俱全,继承延续了《易筋经》的内功理论。
其内功经一卷,最为重要,为全书总纲。
一、《内功四经》原文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
宋氏形意拳《内功四经》,对传统武术有什么指导意义?
宋氏形意拳《内功四经》,对传统武术有什么指导意义?《内功四经》对传统武术的意义宋氏形意拳《内功四经》对传统武术的普遍指导意义在武术界,由宋氏形意拳开派宗师宋世荣先生首传于世的武学秘典——《内功四经》。
曾使多少武林人士无限神往而遐思联翩……《内功四经》共四部,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共同组成。
人尽皆知,由宋世荣、宋世德昆仲创传的宋氏形意拳,除将家传《易筋》、《洗髓》二经灌注于整个形意拳的修炼中外,尤重《内功四经》。
以《内功四经》为灵魂和主线将宋氏形意拳的所有功法、拳械贯穿起来,指导和规范宋氏形意拳的全部修炼过程,遂形成了古朴雄浑、工整遒放、内功精专、发劲独特的宋氏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极重脉络、格式、气路、劲诀,以瞬间骤然鼓荡爆发出寸绝滚颤、惊弹抖擞的弹性爆炸力而明显有别于他派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发劲极速极整、极刚极爆,观之浑身俱颤,内力激荡回旋,震颤不已。
这正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的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贴背转斗、松肩出劲的独门内功发劲法。
那么,以造就宋氏形意拳而享誉武林的《内功四经》,难道就只能指导和适应宋氏形意拳了吗?非也! 《内功四经》不仅适合于宋氏形意拳,照样适合于别派形意拳和太极拳、八卦掌,甚至适合于心意、少林、八极、炮捶、翻子、戳脚等各派武术,能直接指导各派武术的修习体用,使之在功架和劲力上更趋科学和完美,而直达目标。
武术是以人体为载体的一种运动艺术,所以自古至今,习武者大都熟知人体结构而通晓医术。
《内功经》开篇即云:“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并言:“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习武者练习内功,若不明脉络气路而盲修瞎练,只能“引火烧身”而自讨苦吃。
《内功经》云:“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任督二脉,总司人体阴阳诸经,任脉位于体前正中线,督脉位于体后正中线,两脉交通,即形成“气行滚滚”的道家小周天内功效验。
任督二脉气路通畅,则能以气催力而充分爆发内劲。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之《内功经》附详细内容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之《内功经》附详细内容养炼~《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之《内功经》《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关注。
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
现将《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分段公之于众。
《内功四经》: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下为《内功经》全(含练法):《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
督脉起于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ぶ穴也。
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
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
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
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
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内功经》
《内功经》清朝王南溪,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
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
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
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628年),公以重价购之。
《内功经》内功真经,脉络甚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
通、透、穿、贴,松、汗、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之首,收纳甚妙。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升光芒,动则飞腾。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中的“内功十二大劲注解”之原文与阐释。
《内功四经》中的“内功十二大劲注解”之原文与阐释,目的是让习拳者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内功十二大劲”的具体内容!此文摘自拙著《古拳论阐释续编》的“再版书稿”中。
“内功十二大劲注解”阐释第一大劲曰:底练底者,足也。
练者,练之于地也。
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
用法俱在《内功经》。
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阐释足为一身之根,根固则身稳,双足敷平于地,劲意在足踝处,则双足与地如胶似漆,便于蹬踩用势,谓之:“炼之于地”。
步法如舟车,载人闪展进退腾挪。
足根尖稳健,则步法方能虚实分明、灵活以至用。
有步法歌诀为证:两膝微弯力自然,撑前牮后练成坚。
之从顺闪腾挪便,玄经斜出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踹带勾臁。
跟落指悬神化用,轻浮坚固步中玄。
《拳经拳法备要·步法指要》歌诀中点明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在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马有疾蹄之能”,皆言两足之意。
即“炼之于地也”的足根稳健之功能,一身动变之根基。
有此双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载身进退闪展腾挪之用;亦有双足立步生根之能,劲从足下升起,传于腿,主宰于腰,腾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背,以助拳势攻防之威力的作用。
此乃“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之精义。
故此可知,双足之妙用,是决定一身拳势攻防有效与否的关键。
故将双足静定厚载、灵活变化、立步生根,视为第一大劲的功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
然练足、练步之法,皆在“经文”内叙述清楚了,学者可循序渐进而求之。
上述乃双足的自身内用之功能。
外用有两种方法,习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内功经等四部和内功十二大力法 共五篇文章
庞明先生在推出直腿坐功法前后,让秘书组整理过“内功经”“十二大劲”“筋膜论述”等。
并说不懂筋膜,练习直腿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神意去相合外三合的气机变化,进而使之混元。
现在想来,用混元整体理论作指导,练什么姿势都可以成为形神桩。
下面是内功经等四部和内功十二大力法共五篇文章内功经卷一山左琅琊王溪注解海右珠山宗景房恭阅内功经卷,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下由夹脊上泥丸,过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池双穴,发筋循循。
井者井肩穴也,肩头分中也,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此周身发筋之所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之久,方得其妙。
龟尾生气,丹田炼神。
尾骨尽处也,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气下于海,光聚于(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变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闪。
头正起项壮面身顺肩活,背面平正,胸出身微有收敛,此式中真窍也。
足坚而稳,曲膝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忌动,膝用力,前阴后缩两肋开,气调而匀,筋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筋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而行之。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有丹田气之归缩,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
至项,下者真气落下也,伏着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
龙蜇虎卧,潜伏也,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渐至海底,收者惧气泄也。
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自喉,以肺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气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路,所俞口气路。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有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筋诀,曰通筋之顺也,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碍也,伸筋拔力以和。
内功四经内功经释文及诠释
内功四经内功经释文及诠释内功四经,又称《内功四经注解》,是一部关于内功修炼的中医经典著作。
该书由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旨在为修行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内功修炼指导。
内功四经分为《内功四经注解》和《内功四经原文》两部分。
其中,《内功四经注解》是对于《内功四经》的详细解读和注解,而《内功四经原文》则是《内功四经》的原文。
在阅读《内功四经》时,应当注重对原文的深入理解,以便于更好地领悟内功修炼的内涵。
内功修炼旨在通过呼吸调整、身体运动和意念三种方式,以达到调和身体内部气息,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在《内功四经》中,以内功修炼入手,可令人体内部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功效。
在修炼内功过程中,应当注重呼吸的调整。
呼吸调整要求我们细致观察自己的呼吸,不仅要关注呼气,还要关注吸气。
通过调整呼吸,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以此调整身体偏差。
同时,内功修炼还要求我们进行身体的运动。
身体运动有助于我们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在《内功四经》中,以内功四桩——桩功、势功、形功和意功四种功法来进行身体锻炼。
桩功是利用静止不动的方式,培养身体静止之功。
势功是通过模拟战争场景,让身体模拟出各种动作,以达到训练身体反应能力的效果。
形功是利用身体的各种姿态,配合呼吸和桩功,以达到改善身体气血运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意功则是通过精神念想,让身体得到调整。
意功与桩功、势功、形功四种功法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内功修炼的神奇功效。
在修炼内功过程中,我们还需注重意念的培养。
意念是我们体内之气,是我们通过修炼内功所能够感知到的。
通过精神念想,我们可以调整身体内部气息,让身体得到充分锻炼。
总之,《内功四经》是一部关于内功修炼的中医经典著作,为修行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功修炼指导。
在阅读《内功四经》时,应当注重对原文的深入理解,以达到更好地修炼内功、延年益寿的效果。
《内功四经》全文-古籍
内功四经《内功四经》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理论。
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体态变化影响内气变化,内气变化影响心态变化,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等等。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
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
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
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
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
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宗景房说:“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
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
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
【转载】内功真经-四
诱敌法:临敌第三要诀曰"诱"。遇敌时,强弱相当,手法无二,彼此皆知,自护其身。我不贪敌之瑕,必无瑕以予敌;敌不贪我之瑕,必不瑕以予我。是我无瑕可攻,敌无贪击之心,亦无可乘之机,以施吾攻击之术也。故真瑕不可有,假瑕不可无。若彼此无瑕,彼此无贪,安有胜负哉。法在假与敌以可击之机,彼若贪击吾时,必有不备之处,吾乃出其不意而击之。故欲击敌之里门,必先诱敌之外门;欲击之敌下路,必先诱敌之上路;欲刚先柔,欲虚先实,欲实先虚。如理之明,而易悉者,然不先炼于平日,亦未必临时能用之也。
追敌法:临敌第七要诀曰"追"。盖敌受吾疲之术,其力必怠,受吾惑之术,其心必轻。既妄且轻,敌不欲战矣。若不因此时而服其心,更待何时哉。故又有追之术法,近而追之以散门,远而追之以神运。敌用横劲以退,吾追之以竖;敌用竖劲以退,吾追之以横劲。缓追之,以防其诈,急追之,以乘其虚,追之法不一,而俱不许敌行。其见可而追,知难而退之,智也。知此数法,可以得追敌之妙矣。然又有连追带击之法,攻敌之无备也。追而不击之法,待敌之有瑕也,不可不知。
激敌法:临敌第四要诀曰"激"。非以言激之,以手激之也。盖诱者,是试之以虚也,激则动之以实矣。若用诱之之法,敌无贪击之心,岂可对待无术乎。须做作发怒之势,近身逼之,以试其勇怯,而观其动静,然后施吾攻击之术。故激其左,敌不得不向左以迎吾;激其右,敌不得不向右以迎吾,而敌之真情可得而见矣。此中奥妙,须要深体,万勿泥于世俗激将之说。盖此等手法,以得敌之意用之,则为击;以探敌之意用之,则名激。总而言之,手实而意虚也。
论内功四经
笔者认为,《内功四经》与武术锻炼关系极为密切,它符合武术锻炼生理要求,与形意拳理结合后,更加完善与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
经宋世荣老先生反复的研究与实践,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进而也引起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的兴趣。
然而,由于理解与体会不尽相同,所以,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
现将本人的一些肤浅认识与部分体会作简要介绍,以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内功经》一开始就讲到:"内功的传脉络甚真",即言:"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这里主要讲到任、督两脉在人体正面中线,起于承浆直下阴前高骨;督脉在人体后面中线,起于尻尾直上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这与《内功经》介绍是一致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
经文还讲到"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任督两脉是气路,与井、曲双穴配合发劲。
井即肩井穴,在肩头分中;池即曲池穴,在肘头分中。
脉络、气路运行于内,直观上肉眼是看不见的,所以说只能意会。
笔者认为,任脉即胸胁、督脉即肩背,用形象之比喻,人在拉车时头要低一点,才感到出气顺畅,能用上力,这是肩背之劲;在推车或推托一些物体时,则要头稍抬一点,这样能用上劲,出劲入法。
所以说气力发自肩背时为督脉劲,具体到臂部,即臂之外侧;气力发自胸胁是任脉劲,具体到手臂时,即臂之内侧以至掌根。
在《宋氏形意拳》中写到发劲方法:"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掌握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贴背转斗、松肩出劲的六合整体劲锻炼方法,进行发劲练习。
"上述内外相合是外形、神意、外力要与内意、内劲、内气(即《内功经》的要求)相合;上下互是头要顶、领,保持中正,下颏提收,颈部竖直,提胸下腰,按肓练步,逼臀竖膝等,均有上下互撑之意,即头、颈、胸上提,肩往下沉,两面三刀臀极力贴住下催于膝,足趾抓地与膝配合,膝部处屈内直(委中大筋伸直),上述一上一下形成互撑。
拳道集录:内功四经
拳道集录:内功四经内功经卷一内功之传,脉络甚真注:练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慎之!前任后督,气行滚滚注:任脉起于承浆,由下嘴唇承浆血下直直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注:【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
【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
此乃全身发劲之所也。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注:本者,自然之气也,用功之久,方悟其妙,决不能以言传也。
尻尾升气,丹田炼神注:尻尾,系尾骨之处也。
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也。
脐下一寸二分为丹田穴,用功时存元气于此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注: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则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注:正头起项虚领颈,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
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注: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
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
肋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注: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
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
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注:呼吸出入,气交错也。
调息匀细,真气也。
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归纳于丹田也。
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注:收谷道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
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
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也。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
所谓内功四经,是指内功、纳卦、神运、地龙四经。
内功经:形意拳之道必自练气开始,寓之于内者为气力,如内无气力,则架势也是空架势。
练气之法,一在于养,二在于运。
将任脉、督脉,大小周天自然贯通,精气神三者合二为一。
纳卦经:以乾、坎、艮、震、离、坤、兑八卦之理,象征人体内气之运行与变化。
大致可归纳如下:以人体而言,乾在上,坤在下,一身之精气变化存乎其间。
神运经,是外练形势动作,内练精、气、神,相互配合,齐头并进。
内气充足,真元发动,意一动,其气即可腾然而起,周流全身,达于四梢。
以静求动,以缓求速,乃宋氏形意以柔克刚之要义也。
地龙经:地龙真经,利在底功。
二人较技之时,上手便用底功最为有利。
首先自己要练就底盘工夫,其次应按内功、纳卦、神运三经练有一定基础,使气、血、精、神凝聚一团,外则形体坚实,纵横翻滚,不怕摔打磕碰,内则气充神敛,可以鼓荡飞腾。
依此进行功防锻炼,方能起卧自如,变换随心,探如鹰隼之讯疾,动若虎豹之强悍。
内功四经-口诀
内功四经-口诀内功经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腰稳而实。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放,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园裆以固胯,提胸以下腰。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析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用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一下一起,并行不悖。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出光芒,动则飞腾。
纳卦经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效法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义。
裆胯又宜措紧,须玩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格。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神运经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言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后离。
言神运之式: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
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浅深。
言神运之用: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用。
言神运之义:山不汗则崩,木无本则倒,水绝源则涸,功夫亦然。
学者欲明神运,必先内功经、纳卦经精习微妙,方可学此。
站鸡腿势,稳住周身全局,将丹田之气沉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
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
久研神运之妙法,自然悟知妙理也。
地龙经地龙真经,利在底攻。
全身练地,固强精明。
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龙腾,行住无迹,伸曲潜踪。
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
武学古籍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订《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
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
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
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
王南溪说:“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
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宗景房说:“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
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
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
”宗景房为王南溪之友,随王习“内功四经”并辅翼王对此书“细加注解以明之”,以使“后人得而用之”。
此次刊出,编者按原稿标记将“四经”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注解以不同字体(原文黑体,注解楷体)标出。
原稿系手抄,字迹颇草,刊出稿误识误记之处,尚俟高明指正。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前序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内功四经》-内功经,原文和解读,提升武功必读
《内功四经》-内功经,原文和解读,提升武功必读《内功经》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
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内功经》解读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
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
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
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成书年代不详,清王南溪整理注释传世
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成书年代不详,清王南溪整理注释传世此文转载《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
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人知。
后此书流入形意门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书因拳显、名因人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止,《内功四经》的文字一起没有人用白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一直没有见人用白话详加说明。
与此情况相伴的是二十几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用此《内功真传》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人用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一方面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见其功,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都不为正常。
在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对学科学术负责对生活现实负责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自己所能,试着对《内功四经》进行了研读、判读、整理和解读。
同样一本书,一段文字,由于读者底蕴不同学识不同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
同样的道理,我对《内功四经》的解释,只是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是公开一家之言,与朋友共享一点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
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误人,则本从幸甚!倘若此举纯属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评赐教,则本人幸甚、读者幸甚矣!一、《内功四经》原文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传内功四经
前言
《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
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
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
《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
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
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笔者所收藏的《内功经》贡献出来。
《内功经四篇》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错误难免,请海内外鸿儒硕士雅正。
如此,则广大武术爱好者之幸事也!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
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
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
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
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
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
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
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
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
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
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自然之气也!学人浅尝未知其奥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经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龟尾者,长强穴也,骶骨尽头处也。
用功上提,则真气自然上升矣。
丹田者,任脉带脉相交之处,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
用功时存想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
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以形迹推求也。
经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次观格式。
解:小腹正中为气海穴,额上正中为天心穴。
此言真气下行充于内,自然威光满面而形于外也。
格式者,入门之定规也。
承上文言,即明脉络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
不明此,则脉络亦空谈而已。
经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稳腰以实。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