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卢强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重点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心理三级知识点浓缩版

心理三级知识点浓缩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人的心理的本质:1. 心理是脑的功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 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4. 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1.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等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詹姆士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辨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3.个案法4.实验法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是植物神经系统工程;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1.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和端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和神经结构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割裂脑”实验(罗杰。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3.最近发展区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第二章学习理论1. 学习的概念(广义)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概念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5.学习迁移的分类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技能的形成1.什么是技能2.技能的分类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第六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概念2.学习策略的结构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4.什么是记忆术?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三个成分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特点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八章品德心理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2.品德的心理结构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卢强《教育心理学》

卢强《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教育性原则4、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5、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差异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1)图式。

(2)同化和顺应。

(3)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卢强)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卢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五要素 + 三过程☆上图说明了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1)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研究的主要范畴,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①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年龄差异能体现出心理发展阶段的差异。

(选择、填空)②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是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涉及课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文化背景等)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比物质环境重要。

★三过程(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加涅,八阶段学习结构模式: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2)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利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西方发展情况(4个时期)(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提出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武断教学法)——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是一本面向教育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并针对现代教育的特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和方法论。

作者指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行为的科学,不仅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心理学不仅运用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等传统的心理学方法,还应用了行为分析、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等技术,使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多样。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与学习本章主要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儿童智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习和教学。

作者指出,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多方面的,包括感觉、认知、语言、社会和情感等方面。

基于这些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本章主要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记忆、思维、注意、观察等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作者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好的学习成果往往依赖于良好的认知策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利用记忆技巧、激活学生思维、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

第四章:教育评价与测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评价和测试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重点讨论了测验的可靠性、效度和标准化等问题,以及如何应用评价和测试结果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指出,教育评价和测试是评估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评价和测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公正的。

第五章: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2014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总结

2014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成熟时期的标志事件:60年代末,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⑤我国:在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A、少年期B、青年初期(14、15-17、18岁)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完整word版)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

(完整word版)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光盘制作:王小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目录学习与教学指南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分章设置,每章由三部分组成:本章教学目标,学习与教学建议,参考资料。

目录如下: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第十三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十四章现代教学设计附:本书提及的主要教育心理学家照片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本章目标1。

能陈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不同特点,包括列举代表性人物、著作及其对心理学与教育结合所作的贡献;2。

能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3.能列出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主要邻近学科并能陈述本学科与它们的关系.学习与教学建议1。

本章重点要把握心理学(包括哲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大概认识。

2。

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的体系与内容,因使用对象不同,教科书编者的观点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差异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同教材有不同解释。

本书的安排有本书的特点。

建议先收集国内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目录,通过不同时期目录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发展;通过同一时期教材的比较,理解本书的特色: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来组织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参考资料中收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教材目录,供学习与教学时参考。

4。

本章目标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学生一般学过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故本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让学生看教材并完成教材上的作业,教师适当指导。

学习心理辅导的知识点

学习心理辅导的知识点

学习心理辅导知识点(吴增强)第一章学习心理辅导概论第一节学习与人的终身发展1一、社会变革与终身教育P.2二、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P.5三、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P.7第二节学习论的哲学基础一、经验主义P.9二、理性主义P.11第三节学习与学习心理辅导一、关于学习的界定1.行为主义的观点P.132.认知主义的观点P.133.建构主义的观点P.15二、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P.15本章小结:学习与人的终身发展学习论的哲学基础学习与学习辅导第二章学习理论主要流派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一、经典条件学习P.234.巴甫洛夫的偶然发现P.235.经典条件反射实验6.经典条件学习原理的应用。

系统脱敏法P.24二、操作性条件学习1.经典条件学习理论的不足P.26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迷笼实验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

斯金纳箱P.27三、强化技术1.正强化与负强化P.292.强化物的种类3.强化物的实施。

选择与安排P.30四、行为矫正P.31五、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价值与局限P.33第二节信息加工学习论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模型。

谢尔、梅厄P.34二、信息储存4.感觉记忆P.365.工作记忆(短时记忆)6.长时记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系统三、认知加工7.注意:信息加工的开始P.408.知觉:给刺激赋予意义P.419.复述:通过重复来保持信息10.编码:同长时记忆相联系11.信息提取P.42四、元认知(反省认知)。

弗雷威尔、伯克沃斯基P.42五、信息加工学习论的价值与局限P.43第三节建构主义学习论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假设。

布洛克、皮亚杰、布鲁纳P.45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2.怎样理解知识P.4613.如何理解学习活动14.怎样看待学习者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15.结构不良领域与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P.4716.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P.4817.情境性教学P.4918.支架式教学P.50四、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19.指导式发现P.5120.调查P.5221.讨论P.5322.合作学习P.54五、对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思考P.55本章小结:行为主义学习论、信息加工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与学习动机一、动机的含义P.60二、动机的特征三、动机的相关概念23.需求与内驱力P.6124.好奇25.态度与兴趣P.62四、学习动机的含义P.62第二节经典动机理论一、行为主义动机论P.63二、人本主义动机论(马斯洛)26.需求的层次P.6427.基本需求与成长需求P.6528.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三、成就动机论(阿特金森:期望价值动机理论)29.期望-----价值理论P.6730.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论。

第11章参考资料

第11章参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三版)》第十一章学习迁移参考资料摘编之一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西方旧日主张形式训练的心理学家们,以为人的心能,必须特别予以训练,才在学习上可有迁移的效应。

后来根据多少实验研究的证明,那是无稽的妄论。

现在按照实验的结果,得出了科学性的总结,认为学习的积极迁移,不在于心能的特殊训练;但有促进作用的有利条件;最重要为:(一)意义的了解教师所准备的教材,当然都有意义;不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是否为学生所了解透彻,是一问题。

有的教师常要学生背诵教科书中的定义,甚至全篇课文;然而学生对于其中的意义,莫名其妙。

所以教学上最应注意的,不在于学生背诵课文,因为背诵只是文字在口语上的练习,而无暇顾及意义的了解。

所以高明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对于材料有透彻的理解,并能灵活地、变化地运用于新情境中,足以解决新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炼铁为钢所需的温度,当他见到熔炉里的煤,变成了焦炭,而不是灰,他就知道火力不足,需要更多的空气;于是他便应用增压机与气流调节器,以促进空气的流通,而完成炼钢的工作。

这才是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了解,并有良好的迁移效应。

(二)原理原则与方法的着重在讨论迁移的理论时,已提到贾德的实验曾证明普遍化的原理原则,富有迁移作用,此外方法的迁移效应,也非常显著。

美国缅因州内曾于六十年代后期,设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训练实验所,主要的为训练青年了解学习方法,那时在其它州内也有大学中特开学习技术课程,着重训练学生在阅读时,自己提要点作图解,加评论等阅读方法。

受了这种训练的学生与未受的相比,在学科学习的进度上,确实大有帮助。

这当然也是学习迁移的积极效应。

不过实际上,这并不要大规模的设立实验所,或开设专门课程来训练;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加以着重,便可奏效。

(三)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是主动的进取,而非被动的接受。

这乃是学习心理学中一条极重要的原则。

在一切的学习上都可应用,而且应用有效,也即是良好的学习迁移。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3单元复习提纲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3单元复习提纲

十三单元复习提纲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的目的为了营造和维持一个积极想、建设性的学习环境。

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参与;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课堂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1、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与评价的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影响课堂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参与式、监督式);2、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规模、班集体的性质);3、学生的责任感;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群体: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

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正式群体:由教育局行政部门明文规定,其成员有固定的正式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

正式群体形成的三个阶段:1、松散群体阶段2、联合群体阶段3、集体阶段松散群体:指学生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联合群体:群体的成员已经有了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往往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不仅对每个成员具有个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2单元,复习提纲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2单元,复习提纲

十二单元复习提纲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注意:1、避免堂而皇之的语词;2、使行动适于目标;3、确保测验与目标有关。

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认知目标包括: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情感目标包括: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包括:1、知觉;2、模仿;3、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

陈述教学目标:1、行为目标的陈述:(1962年,马杰)指用可观察和可测试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也可称为作业目标。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陈述良好的行为目标需要具备的三个要素:1、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2、产生条件,规定学生产生行为的条件;3、行为标准,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陈述:(格伦兰)即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还需要列举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应符合: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应学习结果的层次。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为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任务分析主要涉及:1、确定学生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性条件。

使能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前提条件的知识或技能被称为子技能,以对它们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目标就叫做使能目标。

支持性条件:指那些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的因素,一是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动机;二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学中的九个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供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知识;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前三章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前三章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前三章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前三章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教育环境中的发展和应用的学科。

它探讨了学习、教学、发展和评估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原理。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教育心理学前三章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识的发展过程。

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最为经典的。

他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感知运动期是指出生到两岁左右的阶段,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期是指两岁到七岁左右的阶段,儿童开始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没有建立起逻辑操作的能力。

具体运算期是指七岁到十一岁左右的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操作,但还只能处理具体的事物。

形式运算期是指十一岁以后的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了解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和材料,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了学习的过程、条件和影响因素。

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是两个重要的流派。

行为主义学派关注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认为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认知学派则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关注个体的思维和认知结构。

著名的认知学派代表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适应和平衡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

了解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北京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①教育学作者:肖北方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书籍介绍: 北京市教师资格证书 2014年使用教材版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培训教材(第3版)
②教育心理学作者:卢强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书籍介绍: 北京市教师资格证书 2014年使用教材版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培训教材(第3版)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③学前教育学作者:李生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籍简介: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现象,提示学前教育的规律,以增强学员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素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

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掌握幼儿教育的实践技能和重要能力。

④儿童发展概论作者:秦金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书籍简介: 涉及儿童发展基础、感知觉注意发展、记忆发展、想象思维发展、言语发展、情绪发展等内容,力图以生理、认知、社会、文化四个维度来构建儿童发展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在体系的统整性、教材的弹塑性、知识的创生性、文字的可读性、内容的可理解性、课程资源的立体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填空(20分)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P87从形式上分析,道德情感有三种,分别是什么?P202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哪些特征?P17强化分为哪两种?P53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包括哪些?P117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哪几种?P98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主要包括哪些?P299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P69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哪两大类?P146精神分析学派是哪位专家创立的?P7注意的定义。

P66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01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哪些阶段?P98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12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哪些类型?P7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哪些阶段?P195师爱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哪些功能?P307二、判断(1*10)额叶损伤后,人会有哪些变化?P4了解思维定势。

P120了解条件反射的概念。

P5人格具有哪些基本特征?P2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P61知识保持是知识学习的中间环节,在知识学习中有重要意义。

P109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

P202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21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单位或组块。

P78初中生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P19正确理解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P34了解P66倒数第二段的内容。

了解P5最后一段的内容。

了解P138倒数第三段的内容。

了解长时记忆的定义。

P78了解P84第二段的内容。

一般能力的定义:通常指不同种类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

教材上没有找到。

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P61了解P157第一节的前两段。

三、选择(1*10)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哪年、由谁创立?P7认知结构理论是由哪位专家提出的?P57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P17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特征。

理解这句话。

P86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哪一种?P40强、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哪一种?P40了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三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三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 + 三过程☆上图说明了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研究的主要范畴,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①群体差异:②个体差异;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加涅,八阶段学习结构模式: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2)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利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西方发展情况(4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开山鼻祖;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里程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①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②学科心理学的发展;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⑤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兴起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二)中国发展情况☆三个阶段:P9(简单了解)1)20C初~1949新中国成立——建国前,翻译国外著作① 1908年,房东岳翻译出版我国第一部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② 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新中国~“文革”——建国初期,借鉴苏联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讨论稿)3)“文革”~至今,“百家齐放、百家争鸣”;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一)学科性质——中间科学1、学科范畴角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之一,它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学科作用角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以应用为主;3、学科性质角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意:原则不如方法重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4个):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在研究实验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产生伤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行动研究法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类: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法最大特点:可以进行因果判断。

3、调查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分类:谈话法、问卷法;4、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1)行动研究要把握的三个基本要领: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②发现问题;③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基本环节:①计划;②行动;③观察(测量);④反思★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章)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1)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是连续的,持续发展出现突发性的结果或新的心理特征呈现出阶段性;☆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婴幼童,少青成老>①乳儿期(0~1岁)——1岁以内是乳儿期;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3岁开始,可以上幼儿园;④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6岁开始,——小学;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中期,11岁开始,——初中,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⑥青年期(14、15岁~25岁)——学龄晚期,高中至研究生毕业;细分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青年早期(14、15岁~25岁);⑦成年期(25~65岁)——25岁开始,成年期⑧老年期(65岁以后)。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可逾越,从低到高;3)不平衡性——发展进行的速度、时间、最终高度表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3-4岁口头语言发展高峰期;4)差异性——发展起始的早晚、发展速度的快慢、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3、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关键期1)学习准备①概念: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2)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①概念: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印刻”发生的时期就是关键期;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的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

P23③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④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机制 + 认知发展的阶段)1、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是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一;2、观点:在每一个连续的发展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但并不与前一阶段相同。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

发展就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①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a. 是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个体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图式)b. 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c. 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d.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如简单的反射)。

②同化和顺应——图式的变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消化系统吸收)1.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2.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即重组图式)1.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有机体对自己原有的图式做出相应的改变;2.主要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③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A.个体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适应新环境;B.个体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的刺激,则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做出顺应;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即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D.平衡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4阶段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逆转;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具体体征: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a)初期儿童:区分主体与客体;b)中期儿童: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智力先于语言产生;c)后期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面前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并非不存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体征:a.“表象性思维”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b. 思维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不能进行抽象思维)c. 思维特征: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d.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思维的自我中心: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不理解他人观点和他人的作用。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体征:a. 具有抽象概念,能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b. 思维特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c.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标志着思维的可逆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具体体征:a. 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区分内容和形式,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b. 思维特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3、特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特征:不变顺序、基础结构和连续整合2)启发意义:P26①以新的角度认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②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认知结构的不同,认知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③辩证地看待认知发展阶段与学习的关系;(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3点)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