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症的典型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学症的典型案例

疾病分类:轻度抑郁,抑郁性神经症

常见问题分类:学习与就业问题;自我成长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史占彪

姓名:刘某性别:男年龄:23

教育程度:中专社会经济地位:家境较差婚姻状况:未婚

外在表现:唉声叹气,神情悲观,对生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信

心,精神萎靡不振,与人接触胆小怯弱。

表现出的问题:

一年来心情抑郁寡欢,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近来食欲睡眠较差,觉得精力不济。对于学习没有兴趣,每逢考试即紧张焦虑,有大难临头的感觉。难以集中注意力复习功课,常伴头痛、失眠。尽管考试尚能及格,觉得自己没用,成绩太差,对不起父母。近几个月来常因头痛而缺课,对此非常不安、自责。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从小听话、顺从、独立性差,"高考"落榜后曾找了一份工作,比较满意,但后来父母认为不好而将工作辞掉,一年来自费在某职业大学的一个"热门"专业学习。表面上看患者似乎很努力、很珍惜这一学习机会。目前患者对继续读书并无兴趣,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学习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治疗前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患者,读书已成为一种精神负担,而且越来越重。尽管患者内心非常厌倦学习、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现状,认为如果半途而废,则对不起父母,也没法向亲友交待。这种无法克服的冲突性体验导致了神经症性症状的产生。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1)促使因素: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2)先前因素:依赖、顺从、独立性差;

3)附加因素:父母的强制态度和主观武断;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上对"热门专业"人员的偏爱与优待。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无异常疾病史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治疗中,医生应帮助患者认识症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启发他的自我意识或权利意识、建立独立的价值观,而不是仅用他人的或环境的"标准"过分地约束自己。

医生对患者的处境、情感反应及行为方式应给予了完全的理解和同情,帮助他放松"超我"、去掉自责、不过分看重外界评价,以减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担心和对考试成绩的负面评价。

鼓励患者独自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独立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如果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也培养不出兴趣)或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可考虑换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如果对继续读书已感到十分厌烦和痛苦,则不必强迫自己(以免陷入更深的痛苦),可考虑找一份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通过多次谈话,患者体会到,只有按照自我的意愿,在自信、自立中追求自己的生活,才能摆脱痛苦,才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因治疗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消除症状(常会出现症状复发),而是要转变态度、加强自我,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专家点评或综述

关于神经症的形成,Jung认为,意识中自我的意愿与无意识倾向发生矛盾是神经症产生的重要原因。矛盾或冲突是由于部分精神活动或本能愿望受到压抑所导致(大多数是挫折性经历)。被压抑的内容自己并没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精神活动范围,从而对现实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分析心理学的治疗形式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几乎不可能。治愈的前提是要求患者不要放弃原有的自我。Jung的分析性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的自我调整,强调自我完善功能。因此只有当患者不要求自身有根本的改变时,治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在Jung的诊所中,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患者出于伦理道理方面的原因而要求改变自己,其结果造成了治疗的极大困难。越是要改变自己,越适得其反。

治疗者要通过分析,阐释意识中自我的意愿与无意识倾向之间的冲突,逐渐帮助患者完成个性形成过程,促使他的人格慢慢成熟起来。鼓励患者"走自己的路",不要试图"改变"自己:即不要用过强的"超我",压制"自我",或过分地用环境的标准约束自我,促使患者恢复原有的、真实的面目。或者说,使患者顺其自然,甚至容忍自己的症状(允许症状存在),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治疗中,医生对患者所有的无意识活动均应理解和接受,而不可作任何道德上的评价。

Jung认为,父母的特殊情感状态(如对冲突的态度)对儿童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也可以是神经症性症状背后的根源。然而,弄清楚病人目前困境的原因并不是要追究责任,而

是要帮助病人洞察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方式同某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治疗中不应使病人纠缠于过去、不应太在乎过去如何,而应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和未来。

通过治疗使患者体会到,要摆脱痛苦、焦虑、沮丧及无助感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态度,矫正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情感体验,加强自我,增强独立性,形成自己的"重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在完成了个性形成或自我意识形成之后,自我应围绕着自己(或者说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仅围绕着外界的标准,不是过分地用"理智"的标准束缚自我、压制本能意愿。

来源中国心理网

一、案例介绍

[案例1]任××,男,小学三年级学生,独子,父亲是一家商店的副经理,中专毕业,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家里的事顾不上。母亲在某物资回收公司工作,高中文化程度,因有老人需要照顾,中午不能回自己的家吃饭,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另据母亲介绍,她是“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没正经八百学什么东西,数理化基础较差,看孩子三年级的数学课本都相当吃力,辅导工作无法胜任。

一二年级时,任××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中等偏上,从三年李开始,学习成绩迅速下滑,语文成绩从原来的90多分降至80分左右,数学成绩从原来的90分上下降到及格线的边缘。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非常着急。父亲脾气暴躁,气极了就揍,有时打得孩子胳膊、腿到处是伤,伤口好久不能愈合。母亲心疼孩子,多次找班主任求助。班主任××似有成见,认分不认人,家长与班主任之间关系冷淡。为此,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认为再怎么学也白搭了,有时一提学习就头痛,还有其它身体不适,但对面面颇感兴趣。母亲曾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西医中医都看过了,查不出什么毛病。百般无奈之际,母亲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心理咨询机构,带孩子前来求询。

[案例2]王×,男,9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是工人,母亲为某副食商店售货员。据教师反映,王×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王×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人乖巧,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王×一家原住在闹市区,后因住房拆迁,搬到城郊新建的开发小区。由于小区的建设不配套,国营蔬菜商店、水产品商店等一直没有建起来,因此小区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中,有附近的农民前来经商者,也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加入到个体业余经商的队伍中。王×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王×的父亲主要经营时鲜蔬菜。从市区批发市场购进赶鲜的高档菜,在小区农贸市场出售。遵父母之命,王×近半年来下千放学后常帮助爸爸卖菜。如果儿子表现好,生意做得也称心,父亲就给儿子以奖赏,或给买点好吃的东西,或给点零花钱。久而久之,王×对帮助爸爸摆摊卖菜产生了兴趣,而对学习的兴趣则越来越下降。王×的母亲对孩子也十分放纵。她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晚上吃过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晚上吃过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10点钟以前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