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学基础复习材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材料.doc
1. 你对教育的认识:在口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教育,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但这并不是对教育系统化、专门化的定义,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
-•般來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卜-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一个是个人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卜•定义,可以把教冇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冇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FI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其岀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而揭示了教冇的某些属性,但是都有各自的缺陷,从社会角度來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且广义的定义过r宽泛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狭义的又犯了循环主义的毛病°从个体角度來対教育下定义容易忽略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影响并月•使教育的外延过于宽泛。
较为准确的定义是教育一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其描述了教冇的实践性与目的性其次把教冇看成是-•种耦合过程,一方而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而是社会的个体化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
教育有三个耍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壯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冇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法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3.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基础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5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獐,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7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5、论述教育的起源?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神话起源学: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2)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10-11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11-12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13-15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013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特定的机构中,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三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A教育内容--教科书或教育材料B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手段、组织形式等•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第二节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概念p22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过程内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见书本)注意填空小题等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
(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
(5)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第二章教育功能与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虽然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分类,但从理论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人发展的三种典型观点A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把人的发展过程完全。
归结为生物学上的成熟,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认为教育和后天的其他影响对于人的发展是无足轻重的。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B ―环境决定论‖这里环境指广义上,即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也在其内。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5..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6.定义(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4、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5、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布鲁纳提出,又称假设法或探究法,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7、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8、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二、简答:1、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取教育学终极复习资料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填空)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名词解释)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这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填空)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填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填空、选择)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填空)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他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选择)启发诱导的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填空、选择)《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填空、选择)豫时孙摩原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填空、选择)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填空、选择)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教学,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填空、选择)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与欧洲“七艺”“七技”结合)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学》绪论教育与教育学孟子是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的人。
许慎是最早将“教”和“育”做出解释的人。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广义教育: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含: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教育特点:1、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培养对象为青少年儿童3、都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学校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
他们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有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广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的发展分为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
教育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欧洲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1、他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2、他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孔子的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2、启发诱导原则3、学思结合原则4、谦虚笃实原则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原则是灵魂说。
他提出了“自由教育”。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201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总复习
201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总复习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考纲链接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资料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2013年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_自然形态教育_。
17.在古代社会,产生_学校_,从而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
18.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__方针__。
19.制约和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_经济___。
20.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_主导___作用。
21.人的发展是指人在__生理和心理_两个方面的发展。
22.奠定中国当代学制基础的是_1951_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23.“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_吟诗_,称“骑士七技”。
2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加里宁___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_1985_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6.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__布鲁纳_。
27.教学工作包括_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等环节。
28.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__审美能力_的教育。
29.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_言语直观__。
3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__课程类型_。
31.__班级目标_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32.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_形式型_、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33._教育万能论_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34._学校管理__是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组织协调学校办学资源,引诱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游戏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35._学校管理原则_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它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教育管理思想的体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道小题,每题6分。
2013年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考查重点
2013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考察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P2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基本要素p2(三个)(拓展:教学过程p152、德育过程p96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中介;教学环境——保证。
德育过程:教育者及其活动----主导;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社会道德规范(德育内容与方法)----中介3.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简化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4.学校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提出的班级授课制成为近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作者是杨贤江7.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p10第一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对生产力有哪些促进作用?p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或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或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新的生产工艺的手段);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p303.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具有什么能动作用?(以理解为主)p2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第二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及其作用。
P38内在因素:遗传素质(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特点: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可塑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主观努力)p41。
外在因素:环境(社会环境)(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学校教育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育具有培养人的有利条件,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有特定的物质设备,有特定的组织管理)2.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p413.为什么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013年秋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年秋《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广义的教育概念和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学的概念;十八大教育热点。
答: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特点;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
答:人的发展或称认得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身体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两个方面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自然条件;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自我意识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一)每个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与尊严,人的尊严与尊重人的原则,构成了社会与教育的公平、平等、自由、正义的基础。
(二)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承认中实现的。
(三)人的尊严及其享有的尊重保证自主的社会公民的共同生活。
(具体的看课本)素质教育概念:是使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应为孩子构建良好的身心结构的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体能,智力,情绪,还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基础教育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基础教育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要。
3、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突发性教育问题迅速作出的恰当而准确的判断并进行随机应变的能力。
4、教学过程:指教师、学生、教材和目标等教学活动的各种基本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时间流程5、发展性教学:是由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创立的一种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新教学理论体系。
6、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7、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它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8、综合课程:采用合并相邻领域的学科的办法,以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于是产生了一种综合课程或广域课程9、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发现教学模式最积极的倡导者。
10、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11、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2、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13、教育法规:是教育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
14、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给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013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2010级)教育学基础复习材料
Made By Princess Yunyang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1、根据事实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生活化;第二:教育方式情感化
第三:教育时间的持久性;第四: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4、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2)《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作品;
3)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又译《大教授学》)—班级授课制4)洛克:1693《教育漫画》;卢梭:1762《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5)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普鲁士政府已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为了培养大量合格的师资,该大学于1774年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由哲学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6)对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里程碑式贡献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巴特。
他的《普通教育学》完成了教学与教育的结合。
7)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的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5、教师专业化起始于20世纪。
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
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对于教育起源的探讨,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拓尔诺提出来的。
《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2)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说。
2、古希腊的学校课程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
4、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为“壬寅学制”)
第三章:社会、人、教育
1、制约教育规模发展的因素: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文化传统、科技发展、人口、环境等。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个体发展的先天因素对教育的制约: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身心成熟机制。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2、素质教育可以分为基本的三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综合素养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信念;2)教师的德性(爱心、责任心、公正);
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是国际社会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
《公约》旨在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受伤害,明确提出了儿童利益的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4、师生关系:
1)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2)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4)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
1、依据课程的功能来分,可以分成工具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技艺类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突破学科的局限,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
3、“泰勒原理”(即目标模式课程编制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
【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4、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课程功能的转变。
第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第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第四、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
第五、课程评价的改革。
第六、课程管理的改革。
第七章:教学(上)
1、课堂教学工作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备文本、备学生、备教学行为、备自我
3、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
第八章:教学(下)
1、我国学者及一线教师总结出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模仿式、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式、情景—陶冶式、集体性教学等。
2、传递接受式和示范模仿式是我国中小学最常用、最基本的两种教学方法。
3、异军突起的文理科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有两种教学方法异军突起,分别适用于文理科教学,这就是情景式教学法和引导发现式教学法。
4、有效的教学策略:源于美国奥苏伯尔认知的同化学习理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现学习策略,源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掌握学习策略,源于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性理论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源于苏联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发展性教学策略,源于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理论的问题教学策略,源于联邦德国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理论的范例教学策略以及建构主义策略。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设计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新思维。
(建构性是指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生成性主要强调课程与教学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和教学进行“创生”、“动态生成”、“改造”;多元性则要求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
)
第九章:德育
1、我们将德育界定为通过学校整体生活进行的,对所有的成员都起作用的,有目的或者无意识的道德及社会性影响。
2、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
(一)道德学习的发生前提:本能或善端
(二)接受暗示
(三)非反思性选择
(四)自主选择
第十章:班级管理
1、非正式组织在性质上有不同的类型,有研究者将其存在分为三类:亲社会性、娱乐型、消极型。
2、一线老师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信号暗示、趋近控制、幽默处理、有意忽视、转移兴奋点、冷却处理、行为协议、使用代币制、正面批评教育,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