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②科技发展水平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 社会经济因素 (1)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__交__通__和__通__信__条__件__、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__地__方___ _习__俗_等。 (2) 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__经__济__发__展__水__平__。 (3) 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政府的政策以及 __战__争___等。 (4) 历史因素: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如__亚__洲__和欧洲等;开 发历史较短的一些地区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如美洲和__大__洋__洲__等。
(3) 说出世界人口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__特__点__:__沿__海__地__带__往__往__人__口__稠__密__,__而__远__离__海__洋__的__内__陆__地__区__通__常__人__口__稀__疏__。__原__因__:__沿__海__地_ _区__气__候__适__宜__,__交__通__便__利__,__自__然__条__件__优__越__。__ (4) 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集中于海拔__较__低__地带、__北__半__球__中__低__纬度地带和 __距__海__较__近__地带。

(2)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
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影响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
区,人口少而分散 经济发展
水平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地区,人口分布相对 分散;城镇地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人
自主检测
1. 判断正误并纠错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 ) 纠错: __我__国__是__世__界__上__人__口__数__量__最__多__的__国__家__,__但__并__不__是__世__界__上__人__口__密__度__最__大__的__国__家__。__ (2) 世界人口稠密区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地。( √ ) (3)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 )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1 人口再生产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2 人口数量与环境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77页 0154页 0284页 0385页 0431页 0441页 0487页 0558页 0625页 0666页 0714页 0738页 0796页 0879页 0881页 0883页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2 人口数量与环境 1.4 人口素质与环境 1.6 中国人口迁移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2.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2.4 城市的合理规划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2 文化景观主要特征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综合练习 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5.2 世界经济全球化 5.4 综合国力竞争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迁移与环境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6 中国人口迁移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3 环境人口容量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4 人口素质与环境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综合练习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1(旧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决定全球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①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②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③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对确定性: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容量的条件下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合理人口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悲观者认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知识梳理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100%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

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

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②科技发展水平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人口与环境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人口生存的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层、水圈、岩石圈、 土壤圈和能源等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类劳动建造的城市、 村庄及其他人工建筑物等人工环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 环境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关系,通常称之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 存在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着 物质循环,使生物环境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体。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公顷耕地,人均0.24 公顷,我国12172万公顷,人均0.091公顷。由 于耕地开发潜力有限,随着人口规模的继续扩 大,无论是全世界还是我国,都将面临人均耕 地减少的严重问题。
四、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是地球上储量最大、生长周期最长的陆地植物资源。森林的 功能十分广泛。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 主体,森林是形成区域小气候、水文条件和地理景观的重要 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提供氧气、涵养水源、防 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防止和消除噪声 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资源作为生态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供应者之一,为 人类提供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所需要的木材,以及可直接 食用的大量水果、干果和菌类等。因此,森林的价值决不仅 仅是它所直接提供的产品,还包括保护环境方面的间接收益。 据国外提供的资料,森林提供林产品的价值约占1/4,在保护 环境方面的价值约占3/4。芬兰2.27亿公顷森林每年提供的木 材价值为10亿马克,但提供的间接价值却高达53亿马克;美 国森林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之比为19。
第十章 人口发展与 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ppt课件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ppt课件

•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
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
工业区)
• ◇社会因素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知识要点: •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难点解析: •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
•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 分流作用
• 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 ☆知识要点:
•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 ◇历史因素
•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
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
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 ※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 社会经济因素。
•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
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

人口分布-高一地理课件(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高一地理课件(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 分散。乡村人口分布分散,城镇人口稠密
政府政策 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历史
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 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往往人口分布较多
水资源
稳定的淡水水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 响很大。江河湖泊沿岸人口较为稠密。
土壤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自然肥力、耕作性能 不同,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开发地区人口增多。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 因 素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 政府政策、宗教、战争、地方习俗以及历史因素等。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01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
仔细观察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思考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分布一般用人口密度作为 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 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km2)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有明显的稠密区和稀疏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 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 因 素 生产力水平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二学期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复习与测试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二学期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复习与测试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复习与测试一、选择题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李克强总理曾围绕“胡焕庸线”提出三个问题: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总理三问”引发学术争鸣。

如图为“我国人口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A.内陆稠密、沿海稀疏B.西北稠密、西南稀疏C.东南稠密、西北稀疏D.沿河稠密、沿海稀疏2.有学者提出“胡焕庸线”难以从根本上向西突破,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C.矿产资源D.交通运输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

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人口密度最小值的分布区在()A.渭河平原B.秦岭C.汉水谷地D.大巴山4.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较多,关联性最小的是()A.纬度位置B.城镇分布C.海陆位置D.地形起伏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历史和文化D.政治和经济6.黑河—腾冲线西北半壁总体上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有“千湖之国”之称。

该国人口约554万,其中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下图为芬兰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芬兰人口分布具有相似性的国家是()A.美国B.刚果(金)C.加拿大D.沙特阿拉伯8.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A.地形地势B.交通状况C.气候条件D.植被条件下图为2019年我国中西部某省份某山区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图,完成下面小题9.造成当地20-40人口比重低的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下降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D.劳动力输出10.该村落年龄结构对当地的影响是()A.劳动力充足B.经济发展加速C.留守儿童问题突出D.环境压力增大11.该省最有可能是()A.山东B.内蒙古C.江苏D.四川农民工一般指进城务工人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2019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5第一讲 人口与环境1.人口分布及特点(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区域分布:⎩⎨⎧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无人长期定居: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2.人口分布的规律(1)纬度分布:⎩⎨⎧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稀疏区⎩⎨⎧ 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2)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 岸 200千米以内的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疏(3)地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多在高原和山地南美洲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4)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2)地形:地形条件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3)水资源: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

在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例如,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往往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4.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

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学科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及环境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学生用卷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学生用卷

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政策因素、国防安全、个人偏好等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1.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在内陆山区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其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展的需求B. 优美环境的需要C. 国防安全的需要D. 节约土地的需要2.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回乡、回国投资建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①国家政策因素②廉价土地因素③环境保护因素④个人情感因素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采取限制东中部主要棉花产区棉纺织业发展的政策,并针对纺织业提出了“东锭西移”,引导棉纺织业向新疆等地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A. 新疆是优质棉花产地,西移可提升棉纺织品质量B. 新疆的土地价格便宜,可降低棉纺织工业的成本C. 运输棉花的成本很高,靠近原料产地以降低成本D.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4. 国家政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家为企业提供()①廉价的土地②优惠的税收③丰富的资金④配套的基础设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河北省地处京津周围地区,近年来,河北省各地级市人口流入差异较大。

图为2020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流入量分布图(单位:万人)。

据此完成下列题。

5. 张家口、承德和衡水三个地级市人口流入量均呈负值的主要原因是()A. 高温干旱B. 土壤贫瘠C. 经济落后D. 交通闭塞6. 张家口、承德和衡水三个地级市人口流入量均呈负值,有利于()A.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B. 降低新建房闲置率C. 改善人口的老龄化D. 缓解人地矛盾关系深圳传音公司根据非洲人的需求,开发出具有超长待机、双卡双待甚至四卡四待、通过眼睛和牙齿定位来对肤色较深的人种进行准确的人脸识别成像等功能的手机,成为“非洲手机之王”。

埃塞俄比亚近年吸引多个国家投资建立工业园,传音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开设工厂,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设立研发中心。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教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城市人口稠密。

2.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人口分布、迁移、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或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分布或迁移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社会学—人口学专业学校排名1 大学A+2 中国人民大学A+3 某某大学 A4 清华大学A-5 复旦大学A-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2.能够描述某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3.能够运用人口分布的理论,判断某地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综合思维】4.认识到人口的分布要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等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人口稠密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距海较近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海拔较低地带。

(4)从城乡分布看: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一、引言:由多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刻的探讨,得出了各种结论。

然而,从根源上分析,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口问题。

本文将围绕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个主题展开叙述。

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通俗的来说,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气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而废弃物的产生的速度和数量常常取决于人口数目的多少。

而从19世纪以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人口拥挤、住房条件差、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成堆、土地被过多开垦、土地沙漠化、资源短缺、贫富差距大等等。

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

1、人口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口构成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的作用来看,首先,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也提供了最初的劳动对象,从资源角度来说,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需要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者又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就是生存这个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成为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次,一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态系统的变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口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失衡严重,就会影响人口的发展,再则,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不同的环境对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心理产生直接的作用,而且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制约人口增长过程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人口再生产(1)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3)类型(4)类型的地区分布①全世界:处于“过渡型”和“现代型”转变②发达国家:“现代型”(自然增长率:欧洲平均为负值,美、加、澳、新西兰等国稍高) ③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除澳、新两国外的大洋洲,其中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等正在或已进入“现代型”)2、重点、难点突破:(1)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各自特点学会从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社会科技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

主要是联系这四个人口再生类型所在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再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中分阶段分析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两条线发展的趋势。

如上图,在第一种类型“原始型”时,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很低了;接着,死亡率开始下降,而出生率居高不下,所以自然增长率较原始型提高了,这就是“传统型”;进入第三个阶段,死亡率继续降低到很低水平,而出生率开始下降了,但相对于死亡率来说仍很大,故自然增长率高,这就是“过渡型”;最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到很低水平,自然增长率了跟着降到很低水平了,这就是“现代型”。

把握死亡率与出生率这两条曲线走势特点,四个人口再决 定 因 素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高 死亡率与出生率 低死亡率 出生率 ⑴ ⑵ ⑶ ⑷生产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及换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总人口/单位时间内该地的总人口(%);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总人口/单位时间内该地的总人口(%)。

【例1】(2001.上海)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较;自国家推行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O~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的趋势。

(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等社会问题。

【解析】此题以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及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为材料,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地理图表(曲线图和折线图)的能力。

从图中可看出,上海市在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高,到60年代中期以后总的趋势都是逐渐降低,但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比较平稳,增长率较低;从人口年龄结构的构成图上可以看出,1996年和1982年相比,上海市儿童所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答案】(1)高;计划生育;3(2或4);负数 (2)下降;上升;老龄化(3)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加重。

2、方法建模二:综合分析法来分析人口增长及其问题【例2】(2004年上海卷)进人新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 ( )A .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B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C .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 。

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解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现代型,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仍很多,所以新世纪我们还要继续维持人口的低生育水平。

【答案】A3、方法建模三:特点突破法学习各国人口增长情况根据图示回答(1)~(2)题。

(1)图中a 所示国家的可能是 ( )A .印度B .新加坡C .美国D .德国(2)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可以直接根据相关特点选择答案。

既使记不住这些特点,还可以间接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识筛选出正确答案。

如已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判断比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

已知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及城市化水平,推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

【答案】(1)A (2)A表格和选择题型来命题。

1、检测模式一:点阵读图题型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填代号)。

该国应当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2)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 ,该国可能位于 洲;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它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

解析:该题关键在于明确读图方法,纵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横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

首先判断各点表示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这样就可以比较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状况,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国家是③,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因此需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是①,它可能在欧洲;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它可能面临着由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

^ 答案:(1)③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①欧洲、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缺乏,社会福利保障负担过重。

2、检测模式二:选择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

那么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属于 ( )A.原始型 B.传统型C.过渡型 D.现代型(2)在人口再生产类型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 )①原始型②传统型③过渡型④现代型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1)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率低,故为“现代型”。

(2)人口生产类型中“原始型”有极高死亡率,“传统型”有高死亡率,“过渡型”和“现代型”都有低死亡率。

答案:(1)D (2)B3、检测模式二:柱状读图题型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当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相符的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多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解析:①②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太高,而④的人口呈现负增长,只有③和我国相符。

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为典型的“现代型”,其突出问题是人口的老龄化。

答案:(1)C (2)A/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zsc.htm#01人口再生产☆/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zsc.htm#02人口再生产类型☆/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zsc.htm#0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zsc.htm#04人口再生产惯性☆/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zsc.htm#05人口零增长☆/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zsc.htm#06 人口负增长☆/rkkx/ztbd/t20041025_16846.htm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2、“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结构:3、“环境人口容量”知识结构:(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2)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 自然环境因素(极小) 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 自然环境因素环境污染(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增多 资源环境压力大 使生活排污量剧增 使生产废弃物增多(1)概念 简单: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2)影响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最大 (3)估计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因素不确定)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相对确定数值(全世界100亿左右、中国16亿左右)4、“人口素质与环境”知识结构:5、“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突破:(1)生育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区别与联系生育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岁到49岁妇女)数;出生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一定时期内总人数;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总人数;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地方的生育率更能说明这个地方人口增长情况,一个地方的生育率在数值上永远大于该地的出生率。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对生育率的影响最大。

(2)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和各种问题产总称。

突出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1)人口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2)人口身体素质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制度 经济形式 文化传统 科技知识 伦理道德 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 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性污染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度广度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保护或破坏) (1)概念:人口在两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2)分类 按地理范围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从城市到城市 从城市到农村 (3)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分布及变化、土壤、矿产资源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4)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社会经济是主要因素,自然仍是基础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3)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容量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左右。

影响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次,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也较大。

特点:环境人口容量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特点。

合理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我国合理容量是7亿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