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业分层测评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民版选修1基础达标1。
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A.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
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
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2。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B。
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3.商鞅变法中规定其活动受到限制的是()A。
奴隶主贵族B。
新兴地主C.农民D.工商业者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5.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B。
皇制改革的性质C。
监察制度改革的性质D。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有()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
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名师精编作业
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对文中的“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解析: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劳动成果归奴隶主所有。
答案:B2.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这实际上是要()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解析: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答案:C3.商鞅变法前的秦国()A.是中原各国争相效仿的强国B.已具有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C.统治者力求改变落后的面貌D.已具有兼并各诸侯国的实力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各国。
秦国统治者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商鞅变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C4.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A.强者的共鸣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解析:商鞅有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本题易错选C项或D项。
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D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忽略了商鞅。
答案:A5.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答案:A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解析:什伍连坐制度使秦国的邻居之间形成一种战战兢兢、互相监视的关系。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解析:井田制确立于西周时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现象,故排除①,答案为D项。
答案:D2.《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项。
答案:D3.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
答案:D4.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A5.《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高中历史 专题2 商鞅变法 1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练习 人民版选修1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推崇君主的作用,强调君主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政治派别是法家。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
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人才C.熟读儒家经典,能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D.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秦国变法的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确立霸主地位。
因此,商鞅变法首先注重选拔军事人才。
答案:A4.《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表明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剥夺,故选B项。
答案:B5.(图文探究)观察右图:徙木立信探究:(1)商鞅“徙木”的目的是什么?(2)“徙木立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商鞅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树立新法令的威信。
(2)本质:尊崇法令。
影响:赢得了秦国民众对其变法的支持,保证了变法法令的顺利推行。
二、能力提升1.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
这实际上是要( )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试题
专题二试题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2.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的是A.魏国 B.楚国 C.秦国 D.齐国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兵家思想 D.道家思想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废除“世卿世禄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父子无别,同室而居”5.商鞅变法时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
《法经》的作者是A.商鞅 B.吴起 C.李悝 D.韩非子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奴隶制度冲击最大的是A.废除井田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D.重农抑商7.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10.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1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二级目标1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13.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假设李三是秦国的商人,他会遇到哪些事情①做生意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②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③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④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1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16.下图秦砖像《奖励耕织》图,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作用是A.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D.铁器从此得到广泛应用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1三点剖析一、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这项措施在秦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法律体系,同时,将百姓按照什伍体系编制起来,这为以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统治创造了条件,并在秦国建立起了基层管理体制。
第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
商鞅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
崇本抑末的政策对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对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及宗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而避免了宗族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现象,此外还引进了大批的人才,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通过这个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并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推行县制。
将全国的政权、兵权都加以集中,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地主经济。
第三,统一度量衡。
这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第五,改良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秦国地处西部,在其统治范围内有不少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商鞅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拓展延伸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民的认可;统治者如秦孝公向全国下“求贤令”;同时,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2 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选修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讲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
【答案】 D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意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根据以上分析,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实行连坐制度D.按军功授爵【解析】商鞅变法前,贵族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从题干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习题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4.“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是“务本”之故,即对农业的重视。
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答案:C5.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燔诗书而明法令”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D.“集小乡邑聚为县”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说明按军功授爵,使贵族阶层失去了特权,故A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集小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 项错误。
答案:A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大变革时代 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
(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3)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变法。
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3.思想上——“百家争鸣”(1)概况⎩⎪⎨⎪⎧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
(2)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知识点二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必要性: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
2.可能性(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①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
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士。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知识点三强国之术1.主要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2.中心环节: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主要内容[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1人民版选修1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为了取信于民,在公布法令前,商鞅派人在栎阳城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发出告示,谁要是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但大家都不相信。
过了中午,木杆仍然立在那里,商鞅便改为“赏五十金”。
终于有人扛起木杆,径直走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金。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秦国,大家都知道商鞅执法如山,说一不二。
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精神,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你知道商鞅变法的时代特点吗?为什么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南门立木提示:特点: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化;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
原因:秦孝公力图通过变革,实现秦国的富强。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一、大变革时代1.诸侯争霸的推动:战国初年,在诸侯争霸的影响下,原有的____统治秩序逐渐瓦解,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2.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获取政治权利(1)原因:随着土地的______,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2)概况:变法首先在____付诸实施。
继其之后,楚国起用____进行变法。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1)概况: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_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家主张“_______”、“非攻”、“尚贤”;法家“以法为本”,主张除国君外,都要受_______的约束。
(2)影响:“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________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要抓住当时的社会背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急剧变化的特点。
理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变革的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综合分析。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1)为改变秦国落后状况,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等。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D2.“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以上言论应出自( )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解析: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该“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相一致,故选B项。
答案:B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解析:材料主张用军事力量消除贵族,用强有力的措施管理人民,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而A项是儒家的主张,B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D项是墨家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B.秦孝公求贤若渴C.秦孝公希望改革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强大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秦孝公认为晋国侵略秦国、诸侯鄙视秦国都是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希望有人帮助秦国改革,故排除A、B、C三项,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才希望秦国改革,故选D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讲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
【答案】 D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意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根据以上分析,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实行连坐制度D.按军功授爵【解析】商鞅变法前,贵族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从题干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
高中历史 专题二、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检测试题 人民版选修1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一“十金”。
后又提高“五十金”,终于有一人扛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重赏。
图片反映的就是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
这一方法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为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导致变革的根源在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接连不断的各国变法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答案:A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解析: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奖励;二是限制工商业,破产的要受到惩罚。
答案:B3.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C.新兴地主 D.农民解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由题干“赏必行、罚必当”可知A项正确。
答案:A4.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解析:①②③显然符合题意,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百姓,另一方面为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④符合题意;⑤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5.《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解析:“土可贾焉”即准许民间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权。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跟踪检测 人民版
课时跟踪检测(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选D 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
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解析:选C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
4.《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其政严,其赏罚信”可以判断出②正确;由“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可判断④正确;①③不能由材料得出。
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故选A。
6.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 D.连坐法解析:选D 商鞅为加强管理,对居民采取了连坐制度。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 2 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 2 商鞅变法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两次变法,主要原因是( )A.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B.秦孝公招揽人才,富国强兵的愿望C.商鞅有强烈的从政愿望D.商鞅出身贵族家庭,能力超群【解析】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B项正确。
A、C两项仅是商鞅符合秦孝公的需要,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B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A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A、B、C三项不涉及人际关系,D项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导致“薄恩礼,好生分”。
【答案】 D4.“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导致其“怨望”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统一度量衡【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是“宗室贵戚多怨望”,显然是损害了贵族利益的措施,C项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与题意相符。
【答案】 C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解析】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
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人民版选修1
一“治世不一道 , 便国不用法古”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牢固1.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改革。
追根溯源, 所有改革发生的根源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行B.“百花绽放”场面的出现C.人身依靠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解析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革, 因此 ,A 项是吻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2. “这部分人已经完好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 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序次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自己才是真切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资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解析 : 战国时期 , 敬爱君主的作用, 重申君主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政治门派是法家。
答案:B3. 战国时期 , 百花绽放 , 人才济济。
商鞅在秦国变法, 重视选拔、储备的人才是()A. 能征善战的兵将, 从行伍中选拔B. 经济发展的强者, 能提升耕织技术水平的人才C.熟读儒家经典, 能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D.能舞文弄墨 , 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解析 :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 战乱不断。
秦国变法的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 确立霸主地位。
因此, 商鞅变法第一重视选拔军事人才。
答案:A4.《史记·商君列传》中记录 : “有军功者 , 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 以法律形式认同土地私有B. 取销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 增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 : “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表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剥夺, 应选 B 项。
答案:B5.( 图文研究 ) 观察右图 :徙木立信研究 :(1) 商鞅“徙木”的目的是什么?(2)“徙木立信”反响的本诘问题是什么?商鞅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照答案 : (1) 守信于民 , 成立新法律的声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讲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
【答案】 D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意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根据以上分析,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
C.实行连坐制度D.按军功授爵
【解析】商鞅变法前,贵族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从题干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
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分异令”实质上是强制成年男子分家,其增加了户口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对传统的宗法制是一种冲击,但对君主专制的影响不能体现,故选D项。
【答案】 D
6.古人评价商鞅变法说,变法具有“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
具有相应作用的措施是( )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②“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③“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禁游宦之民显耕战之士”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奖励耕战。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主要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没有体现奖励之意,故①错误;“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体现了奖励军功,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相符,故②正确;“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体现了奖励耕织,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相符,故③正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是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与“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应辩证地评价。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提出了“壹刑”思想,奉行刑无等级的原则。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
换言之,奖赏和刑罚的实行,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近疏远,一视同仁。
商鞅的这种刑无等级的理论,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原则,无疑是一个卓越的创造。
在执行中,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而且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一般老百姓犯罪,故各级官吏都不应该徇私枉法,应该立法为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于是他极力贯彻这一原则,即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因教唆太子驷犯法,也被分别判处劓刑、黥刑。
——《浅析商鞅变法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壹刑”思想的含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商鞅“壹刑”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商鞅法治思想的局限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分析“壹刑”的含义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去思考。
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壹刑”即刑无等级,就是说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近疏远,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商鞅的“壹刑”思想,主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力量的崛起,推动社会的转型。
(3)商鞅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法律极其严酷,容易激起人们的抵制和反抗。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说明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变革,只能用霸王之道在争霸中取胜。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其核心是强调整饬法律、发展农业、奖励军功等;第二小问可联系所学史实回答,如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
第(3)问,由材料三“大夫”所强调的“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知其积极作用是帮助秦国统一;而“文学”认为商鞅变法厉行法治,其严苛的刑罚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第(4)问,可从改革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方面等进行分析。
【答案】(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
(2)思想:法治、农战。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文学”:商鞅的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迅速败亡。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