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43张PPT)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43张PPT)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束语
其实,像陶弘景远这样离官场醉情山水的文人,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陶渊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醉翁之意不 在酒的欧阳修,还有苏轼,还有范仲淹等等等等。 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 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面 对人生的逆境,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颓废, 不是彷徨;而是一种寄情山水的豁达。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
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
美等。)
示例:
一字之美
高峰入云——“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沉鳞竞跃——“竞”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动感和活力。
示例:
一词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一词写出 了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 熠耀光的奇观。
读到” 我, 多
”,我想到

那该
啊!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3.翻译句子:
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3/23
检验背诵!
与苏轼共赏明月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欣赏承 天寺那一轮明月。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并试着说一下自己的赏析。
2021/3/23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 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描写);
其二,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 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 处);
2021/3/23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 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 悦、欢快之情和自豪,得意之情。
2021/3/23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2021/3/2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1/3/23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 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 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 然的喜悦。

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课件(共65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课件(共65张PPT)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 的描 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 乐观豁达 人生的态度。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 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 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 职无权的闲官。
自主导学
1、疏通文意 2、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初读课文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一、解释词语:月色入户 者
念无与为乐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能力检测与拓展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寻找
共同、一起 在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2张PPT)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试从结构、情感的角度分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3.理清课文结构
一、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二、具体描绘山水景物之美。 书 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32 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 状语后置, “于中庭”作“步”的状语,
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定语后置, “如吾两人者”作“闲人”的定语,
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
44
文言知识积累
◎省略句
1. 解衣欲睡
[ 省略主语,即“ (吾)解衣欲睡”]
2. 相与步于中庭
[句首省略主语“吾两人”

第二层: 描写澄澈的月光和月光下的竹柏影。
第三层: 抒发人生感慨。
49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 我排遣内心悲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50
板书设计
忧郁,但他依然有乐观豁达的胸怀。月夜游承天寺正是 这种心情的写照。
38
预习资料速查

体 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9
文言知识积累

点 字
遂( suì ) ·
寝( zǎo ) ·
藻 ( qǐ n ) 荇 ( xì ng)
体 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2021/3/23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 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 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 然的喜悦。
2021/3/23
达标测评。 检测1、背诵课文。
•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来集体 背诵课文!
2021/3/2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其二,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 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 处);
2021/3/23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 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 悦、欢快之情和自豪,得意之情。



2021/3/23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
2021/3/23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2021/3/2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共5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课件(共50张PPT)

夕日欲颓
沉鳞竟跃
(三)研读感悟 合作提升
积累文言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 这里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答 谢中书 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 南朝梁·陶弘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 谢中书 书》课 件(共50 张PPT)

《答谢中书书》PPT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PPT精品课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上册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重点)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难点)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 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 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 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 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 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 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 20、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0. 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13. 暗恋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却在心里演了一幕又一幕。就像林夕说的那句话一样:他可能没有做过什么,也可能不小心做多了些什么,却无辜地被你大爱了一场。 13. 暗恋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却在心里演了一幕又一幕。就像林夕说的那句话一样:他可能没有做过什么,也可能不小心做多了些什么,却无辜地被你大爱了一场。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 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 山〕。他知晓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候。梁武 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 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讨教,故称他 为“山中宰相〞。
陶终身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 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 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的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言语。 3.了解作品意境,领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 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 画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朗诵课文
1.自在读课文。 2.听读。 3.齐读。
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 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标题。
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层次构造,思索每一 层的意思。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1.课文描画了哪些美景?美在哪 里?作者是怎样描画这些美景的?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赏析:①这句话写出了风光的什么特 点?②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 ③他觉得那个字描画得最为传神?④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 现美景?⑤试用笼统的言语描画画面。

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

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

4.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
“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 么?
答:不好。原句的“歇”“颓”把 “晓雾”
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
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
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 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 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 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⑻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 建
山明水秀诗意美
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 甫
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 游
⑾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 维
⑿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作者及文体简介:
作 者 _陶_ _弘_景_ _ , 字 _通_ _明_ , 自 号 _华__阳_隐__居__,南__朝__齐__梁__时_思_想__家。他的作 品集为《_陶__隐__居__集__》。
提示:视角、动静、时间、修辞 等角度分析。
从“看”的角度说说,作者写景采 用了哪几种视角?
• 仰视:“高峰入云”
• 俯视:“清流见底”
•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5.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 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 含蓄深沉。
6.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答案】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 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 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 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 都有,有了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 “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 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 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 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身世: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写 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 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
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念:考虑,想到。 至:到。
者:……的人。
相与:共同、一起。
遂:于是,就。
中庭:院里。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原来是。
写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课前自主学习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 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 谈论政治等。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 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 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 (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 两篇》 之《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4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40张PPT)
解题
答复
答 谢中书 书

谢徵,作者的朋友。中书,是 谢徵的官职。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 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 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 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陶弘景
• 陶弘景(456——536),字通 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理清课文结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主题思想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 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 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 1. 2. 3. 4. • 1. 2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四时之景: 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 俯视、仰视 )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青林翠竹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动静结合之美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仰 视
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 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 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 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 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ppt课件

散文赏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 / 俱备。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 / 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 景 赏 析(《记承天寺夜游》 )
1. 2. 3.
月景: 积水空明 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 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处处扣月;写月无一“月”字,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附:承天寺
抒 情 赏 析(《记承天寺夜游》)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承 天 寺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承天寺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
寺内,俗称“西塔”,是西 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
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
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 常俊秀挺拔。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 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 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 藻、荇。哪 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啊。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课件

抒怀7句
山川句
欲界之仙都
晓雾句
俯视:清 流
平视:两岸; 四时
夕日句
检测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 处。(P55“积累拓展”四)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参与,文中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 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2:《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西湖之妩媚 黄山之幽奇 洱海之绚丽 长江之浩渺 匡庐之韶秀 峨嵋之清凉 泰山之雄峻 黄河之浑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文人墨客欣赏如此美景怎能 不挥毫!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 官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 光无限美好。②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 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 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赏析:①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 点?②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 ③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④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 现美景?⑤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4.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 诗” ? 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 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再读文章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 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 析。
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 水的心境。
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 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 得之态表露无疑。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③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 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的声音此起彼伏,表现 一种自由,一种活力,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 机的景象。④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 合。分析略。⑤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 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 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 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 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听读。 3.齐读。
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wk.baidu.com 疏通文意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 层的意思。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再读文章
1.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 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
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 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