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 件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以优雅的笔触表达 了秋天的美丽和人们的情感共鸣。
作者和背景
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 思考而著称。
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牧在他的创作巅峰期间所写。这首诗歌展现了他在秋天中的思考和感 悟。
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 风格、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文化 背景和历史意义。
诗歌分析及主题
1 诗歌分析
2 主题
《秋兴八首其一》采用七绝的诗体结构,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描绘,表达 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主题涵盖了思乡、孤寂、纵情等内容,以 及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风格
山水画
《秋兴八首其一》采用山水画 的艺术手法,以山水的形象表 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哲思。
写生
诗歌中的描写带有浓烈的写实 风格,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 绘,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真实 美景。
装饰
《秋兴八首其一》采用精心编 排的词句和修辞手法,增强了 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
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
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让读者能够直观 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
修辞手法
杜牧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 人、对仗等修辞手法,让诗 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秋兴八首其一》ppt

《秋兴八首其一》ppt

朗读指导:
律诗
❖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 中间两联须对仗。 ❖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
登高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 二”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 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 愁。
问题: 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总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 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 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 “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 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 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诗圣”。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 年(766)秋天。当时,安 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 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 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 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 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 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 境界。

(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完美版

(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完美版
“引”(《李凭箜篌引》)等。
古诗分类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
近 体 诗
有严格规定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江雪》
(四句) 七言绝句(七绝)

《早发白帝城》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春望》
(八句)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意境
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 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 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 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 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 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 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 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诗歌鉴赏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萧瑟阴森 凄凉
波浪 风云 雄浑壮丽的萧瑟阴森之气 菊 孤舟 羁旅漂泊之感 思乡之情
寒衣 白帝城 暮砧
征人远别故乡的羁旅无依
离乱 之苦
怀念 长安
伤感
诗歌鉴赏
暮砧: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 即砧上,一般为石制,用木棒(称为杵)敲平, 叫捣衣。 思妇诗:侧重于捣衣的动作。 游子诗:更 关注砧声意象。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 的执行者,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 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在一起, 更宜于表达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春望》
总结词
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 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总结词
描述了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 慨。
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写阴沉的天气 、孤舟、暮年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内 心的悲凉和感慨。
意境分析
杜甫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悲凉、萧 瑟的意境,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三 峡的气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 氛围。
杜甫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 远。
诗中的意象如玉露、枫树林、巫山巫 峡等都具有浓厚的秋天和三峡特色, 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慧好学,七 岁能作诗文。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 样,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杜甫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唐代社 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生活,被誉 为“诗史”。
杜甫的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极 高的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雄 浑豪放、质朴自然为主要特点。
文化交流
杜甫的诗歌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成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彼此之间 的了解和认同。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峡中的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山上的天空乌 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 接地而阴。这是为何? • 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 滚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心中情,情景交融, 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
(760)至代宗大历 五年(770)11年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杜甫在蜀中八年,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湘三年。760年春,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草堂,并断续住了五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年。765年,严武去 世,杜甫失去凭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举家离开成都。开始 了“漂泊西南天地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的生活,时间多在船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上度过。770年冬, 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 的船上,年58岁。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烘托作者低沉心境。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有怎样的特 点?给人什么感觉?
巫峡中江水波涛 胸汹涌,大浪连 天涌起。
巫山的风云阴沉 密布,,仿佛接 连着地面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 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41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 其用意何在?
❖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 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45
(其一)
1
学习目标 ❖ 1 .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 2 .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 3 .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思想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
其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 ,维摩诘 是佛门弟子。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天才诗人,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 之词”,后人二人并称,有“郊寒岛瘦”之 说。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42
❖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0张PPT)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 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这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 期。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759-770)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 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 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 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作者介绍
沉郁顿挫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
沉郁:思想内容。
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
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
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 蓄
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 顿挫:艺术形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1《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1《秋兴八首(其一)》 课件          (共26张PPT)
秋 兴 八 首 杜其 甫一
秋 兴 八 首 杜其 甫一
教学目标
• 学习目标 • 1.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 2.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 学习重点 • 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 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 白、杜甫、白居易)之一。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 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 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 “诗史”。他本人被世人
孤舟一系
分析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1“丛菊两开” 后作者为何流泪?表达作者什 么样的感情?
丛菊两开,两年过去,因为战乱还未回家而流泪。由忧国转入 了个人情感,表现出思乡之情
2“孤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给人什么样 的感受?
明确: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孤单,飘泊无依靠, “孤”写出了漂泊无依的苦况 兼天涌的波浪突出了孤舟的渺小与脆弱,一条孤舟系于岸 边,江面又是如此的宽广,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无靠,漂泊之 感。
题解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分析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首联写了哪些具体景物?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
王诗:政治上受到排挤,对仕途丧 失兴趣,向往田园生活,表现了田 园的悠闲与恬适,表明了诗人对秋 天山野的喜爱之情,从而表示了归 隐的决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
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宋·柳永《八声甘州》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宋·秦观《秋日》

《秋兴八首(其一)》ppt

《秋兴八首(其一)》ppt

沉郁顿挫: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 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 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 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 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 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 带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 愤慨,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 元百姓的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 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 美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思想情 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转益多师”的学 习态度,“毫发无遗憾“的创作精神,使他成 为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
南省巩县),自称少陵野老,曾担 他的代表作一百多首,最具代 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 有《杜工部集》。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 推上了一个新高峰,而且也代表了 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 都是千古名篇。 最高水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 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_”。

《秋兴八首(其一)》获奖PPT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获奖PPT课件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20宕21起落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巫山、巫峡及秋色、 秋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 之情。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2021
作业:
2021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 独自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 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八品谏官,不负责某 项具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营救房琯(guǎn)被贬为华州司功 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 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021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 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6年,严武 病逝,已经55岁的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 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 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 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 加凝重,2愈021加深沉……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1张PPT)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 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第(“野无遗贤”),故 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 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 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就是他大历元 年(766年)秋日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巫山、巫峡及秋色、 秋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 郁之情、羁旅思乡之情。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拓展深化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并赏析“催”“急”二字之妙。
情感:风霜凄冷,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 “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 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思念故乡的伤感!凄 苦、思乡之情蕴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 韵味绵长。
妙处:“刀尺”而说“催”,“暮砧”而说 “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 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
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2021/6/7
11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 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 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 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思乡之感。
2 、近体诗,包括பைடு நூலகம்诗和绝句。诗体分为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等。
3、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4 、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5 2021/6/7 、新诗(或称白话诗)
14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解题:秋兴八首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 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诗歌赏析】
大历三年冬,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江 湘。暮冬流寓岳州。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全 诗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与诗人悲凉身世 及他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 为深广的思想内涵。诗歌写景抒情擒纵自如, 卷舒随意,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故土之思、身世之悲
2.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四岁以前)《望岳》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四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春望》、“三吏”、“三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 《登岳阳楼》
颈联是全诗重心。上句写飘泊苦况,下 句写老病孤愁,意象叠现,表达了诗人久 客他乡、悲秋苦病的孤独心境。宋人罗大 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 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 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 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 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译:夜晚,微风轻拂岸边细草,孤舟泊岸 樯桅高耸。星光悬垂, 原野更显辽阔;明月映 照,长江奔流汹涌。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好而 显著?做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休。人生 漂泊像什么呀,就像天地间孤独的沙鸥。

秋兴八首(其一)(共16张PPT)

秋兴八首(其一)(共16张PPT)
第七页,共16页。
颈联:5、6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
园心。
两开:菊花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
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又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结束的时刻,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三、指出颈联中“开”、“系”二字的双关意义。 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yīdài)。
第六页,共16页。
颔hàn联:3、4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
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 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 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这里没有情字点拨,但通过滔天波浪、接地 风云与社会动荡、战争风云的同构联想 (liánxiǎng),就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当时杜甫胸 中正翻腾着忧国忧民的滚滚心潮。这是融情入景 ,也是象征抒情。
秋兴:因秋天而感发情怀。
第四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wū xiá)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概括(gàikuò)本诗的情
感内容杜甫写作(xiězuò)此诗时, 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 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 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秋兴八首赏析ppt课件

秋兴八首赏析ppt课件
16
9.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对其艺术效果加以赏析。(6分) • 第一问:该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 第二问:实写猿的哀鸣声,(1分)运用典故 虚写自己归乡之日的遥遥无期。(1分)虚实 结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身 漂泊异乡,心怀故国却有家难归的深切哀伤。 (2分)(如从“用典”等其他角度分析,言 之成理亦可。)
6
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 (4分)
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 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 闷的感情基调。(划线处各1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7
பைடு நூலகம்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 来,一片阴沉。上天下地,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10
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 人死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 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
•(2)“催”与“急”字。(1分)秋已深, “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 “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1分)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 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 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2分)
11
2、【秋兴八首(其二)】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 兴 八 首
Fra Baidu bibliotek
杜 甫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诗 歌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诗歌中的秋天
蒹 葭(诗经)
蒹 葭 苍苍 ,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 ,
秋 兴 八 首 其 一
悲伤凄凉
再读 文本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注解:
朱 熹 的 解 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诗眼
扩 展 联 想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 亦即“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景乃 诗之媒” •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 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 思的物象。 •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 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 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 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 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 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 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 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 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 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 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 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 家庭的前景奔走。
•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 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 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 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 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 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 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 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 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 姓的“诗史”。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秋思 (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的感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兴》八首是杜甫永
泰元年(766)离开成
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
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
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
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 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 景下完成此组诗。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 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 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 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 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 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 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 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 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 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 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 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 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 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 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 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 起伏、反复低回。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袁行 霈主编
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 文。(400字左右)
杜甫的诗风
• 沉郁顿挫
语壮境阔 寄慨遥深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 1、感情基调 • 2、题目 • 3、诗眼 • 4、意象和意境 • 5、知人论世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肩膀
•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 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 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 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 中的大课题? •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 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 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 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 难。
肩膀
•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 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 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 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 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总结
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 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 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 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 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 歌吧!
•秋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初读文本
确 立 感 情 基 调
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 ,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
肩膀 •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 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 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 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 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 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 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 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 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 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 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 个时代的悲哀。
•凄凉清冷
比较阅读
天净沙.秋思 (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知 人 论 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 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 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 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 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 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 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 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 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 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 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 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 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 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 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 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意象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残 菊
盛开的菊花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阴沉萧森 • 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 •动荡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