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21页)
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 作。
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巫山、巫峡及 秋色、秋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 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羁旅思乡
之情。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拓展深入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个人忧患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诗 唐以前的诗歌及
国
〔 按
〔唐〕唐以近后体诗诗人〔的格仿律作诗。〕
古代
音 律 形 式
词〔宋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小令
诗 歌
分 〕
散曲
曲
套曲
杂剧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体 诗
包括:《诗经》、《楚辞》、《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古 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歌〞〔《长恨歌》〕、〞歌行〞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耀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 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就是他大历元 年〔766年〕秋日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大家能想起哪些关于秋的意象?
秋的意象: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 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 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 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 作。
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巫山、巫峡及 秋色、秋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 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羁旅思乡
之情。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拓展深入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个人忧患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诗 唐以前的诗歌及
国
〔 按
〔唐〕唐以近后体诗诗人〔的格仿律作诗。〕
古代
音 律 形 式
词〔宋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小令
诗 歌
分 〕
散曲
曲
套曲
杂剧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体 诗
包括:《诗经》、《楚辞》、《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古 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歌〞〔《长恨歌》〕、〞歌行〞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耀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 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就是他大历元 年〔766年〕秋日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大家能想起哪些关于秋的意象?
秋的意象: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 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 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 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
《秋兴八首(其一)》ppt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 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 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野无遗贤”), 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 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 是看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
的悲壮意境。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 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 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 《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 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 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沉郁顿挫: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 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 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 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 蓄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16页)
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 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也因担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后人称之“-杜--工--部”。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
诗歌鉴赏
意象
意境(氛围)
首联: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萧瑟中有清丽
情感 悲凉
颔联:波浪 风云 天 地 雄浑壮丽 萧瑟阴森
颈联:丛菊 孤舟
见花流泪 羁旅漂泊
离乱 之苦
怀念 长安
尾联:寒衣 白帝城 暮砧 诗人闻捣衣声思乡 伤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拓展深化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诗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
国
( 按
古
音 律
代
形 式
(唐) 近体诗(格律诗)
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词(宋)
诗 歌
分 )
小令
散曲
曲
套曲
(元) 杂剧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代表作:《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
体
(《迢迢牵牛星》)、“歌”(《长恨歌》)、”歌行” (《燕歌行》、《琵琶行》)、“曲”(《塞下
诗
曲》)、“吟”(《游子吟》)、“引”(《李凭 箜篌引》)等。
古诗分类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 体 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江雪》
分 类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
诗歌鉴赏
意象
意境(氛围)
首联: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萧瑟中有清丽
情感 悲凉
颔联:波浪 风云 天 地 雄浑壮丽 萧瑟阴森
颈联:丛菊 孤舟
见花流泪 羁旅漂泊
离乱 之苦
怀念 长安
尾联:寒衣 白帝城 暮砧 诗人闻捣衣声思乡 伤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拓展深化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诗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
国
( 按
古
音 律
代
形 式
(唐) 近体诗(格律诗)
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词(宋)
诗 歌
分 )
小令
散曲
曲
套曲
(元) 杂剧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代表作:《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
体
(《迢迢牵牛星》)、“歌”(《长恨歌》)、”歌行” (《燕歌行》、《琵琶行》)、“曲”(《塞下
诗
曲》)、“吟”(《游子吟》)、“引”(《李凭 箜篌引》)等。
古诗分类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 体 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江雪》
分 类
人教版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14张PPT)
五、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有感而发,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六、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1、关注题目。
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变化?如何理解这 两句诗?
触景生情,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 感和对故乡长安的思念。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 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 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 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 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韵味绵长。
二、听音频,再次感受情感内容
二、题解 《秋兴八首(其一)》
兴(xìng):兴致,情绪。 秋兴就是秋天景色引发的情感。
三、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 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 化的悲壮意境。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的感 情?
秋 兴 八 首
杜 甫
教学目标
1 .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掌握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一、读诗歌,体会情感基调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感情: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秋兴八首》PPT课件
怎么写? )意象/意境、情感 、技巧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精选ppt
11
一、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 意境:
❖ 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 意境。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精高选pp急t 暮砧。
36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
文。(400字左右)
精选ppt
37
课外延伸:
❖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还 有没有其他风格?如果有,请找出来,与 《秋兴八首(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精选ppt
21
2、借此景物描写,表达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精选ppt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沉郁厚重!
精选ppt
28
沉郁顿挫
❖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 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押 平声韵)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 “顿挫”。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精选ppt
11
一、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 意境:
❖ 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 意境。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精高选pp急t 暮砧。
36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
文。(400字左右)
精选ppt
37
课外延伸:
❖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还 有没有其他风格?如果有,请找出来,与 《秋兴八首(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精选ppt
21
2、借此景物描写,表达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精选ppt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沉郁厚重!
精选ppt
28
沉郁顿挫
❖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 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押 平声韵)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 “顿挫”。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2张PPT)
杜甫
一、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押 首联 yīn 平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声 颔联 xīn 韵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4)4月,剑南节度使严 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 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 好还乡”,将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 节)暂居住。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 诗歌创作又达到一个顶峰,写下四百多首诗 歌,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局如棋 局反常,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 选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衰败萧瑟 阴沉动荡
抓住描写 景物所用 词语,尤 其是形容
3、诗人抒写了什么情?
(1)找直接抒情的词句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故园心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思乡之苦,孤独抑郁之情
4、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 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 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 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 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 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 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ppt课件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歌形式,风格_沉_郁_顿_ 挫_ _ ;语言
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杜__工__部__集__》。
9
杜甫(712-770)一生的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开元十九年(公元731)
南游吴越。
2.长安十年时期:天宝五载(公元746)诗人
三十五岁,再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3
【环节一】读一读,初步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悲凉
5
【环节二】思一思,解读文本
1.解读意象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
么样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意象:玉露(冷),枫树林(衰败),巫山巫峡
(阴沉),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阴沉),丛菊, 他日泪,孤舟(孤独漂泊),寒衣(阴冷),刀 尺,白帝城,暮砧
3.战乱流离时期:从天宝十五载开始,是诗人
生活的激烈动荡期。
4.漂泊西南时期:从上元元年(公元760)开
始,诗人暂时定居程度。晚年之际,贫病交加, 生活窘困,。大历五年,死于湖南耒阳。
10
知人论世
公元759年,杜甫(712—770)为避“安史之 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 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 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 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 的时间。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 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此时,杜 甫已经54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 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 曰《秋兴》。
秋兴八首(其一)(共16张PPT)
第六页,共16页。
颔hàn联:3、4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
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 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 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这里没有情字点拨,但通过滔天波浪、接地 风云与社会动荡、战争风云的同构联想 (liánxiǎng),就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当时杜甫胸 中正翻腾着忧国忧民的滚滚心潮。这是融情入景 ,也是象征抒情。
杜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其内 容的深厚博大,表现手法的蕴藉沉著,又形成了“沉郁 顿挫”的风格。
有《杜少陵集》。
第三页,共16页。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kuí(今四川奉节)州时所作,共八首,是组诗, 这里选录第一首。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 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 (yīdài)。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 就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
秋兴:因秋天而感发情怀。
第四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wū xiá)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概括(gàikuò)本诗的情
感内容杜甫写作(xiězuò)此诗时, 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 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 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第二页,共16页。
颔hàn联:3、4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 风云接地阴。
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 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 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这里没有情字点拨,但通过滔天波浪、接地 风云与社会动荡、战争风云的同构联想 (liánxiǎng),就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当时杜甫胸 中正翻腾着忧国忧民的滚滚心潮。这是融情入景 ,也是象征抒情。
杜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其内 容的深厚博大,表现手法的蕴藉沉著,又形成了“沉郁 顿挫”的风格。
有《杜少陵集》。
第三页,共16页。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kuí(今四川奉节)州时所作,共八首,是组诗, 这里选录第一首。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 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 (yīdài)。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 就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
秋兴:因秋天而感发情怀。
第四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wū xiá)
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概括(gàikuò)本诗的情
感内容杜甫写作(xiězuò)此诗时, 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 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 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 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第二页,共16页。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2 学会诗歌鉴赏和思辨
通过分析《秋兴八首》的诗歌结构、情感表达和与现实的相关性,培养诗歌鉴赏和思辨 能力。
3 探索文学与现实的关联
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发掘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批判性思维。
思考问题
杜甫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
思考杜甫在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目的。
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怎样的?
杜甫的艺术成就
诗人创作风格的变化
探索杜甫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了解他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主题与意 境
分析杜甫的主要诗歌主题和创 作意境,揭示他的文学才华。
杜甫作品的价值与意 义
评估杜甫作品对文学史和人类 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学习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第一首,深入了解杜甫作品中的主题和风格。
分享你对《秋兴八首》第一首的理解和人感受。
你认为这首诗在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思考这首诗对当代社会和人生的启示和价值。
总结
回顾所学知识点
总结学习的关键知识,包括诗歌赏析、背景知识和杜甫的艺术成就。
点评学生分享的诗歌鉴赏
对学生分享的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给予评价和意见。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预告下一堂课将继续探索杜甫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 课件
这份课件将为您呈现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一首,并提供线索,引导您探索 这首诗的意义、背景和诗人的艺术成就。
诗歌赏析
1
题意简介
《秋兴八首》第一首描述了杜甫对秋天
诗歌结构分析
2
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包括八个诗句,采用五言绝句的
形式,押韵工整。
3
情感渲染及语言表达分析
通过分析《秋兴八首》的诗歌结构、情感表达和与现实的相关性,培养诗歌鉴赏和思辨 能力。
3 探索文学与现实的关联
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发掘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批判性思维。
思考问题
杜甫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
思考杜甫在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目的。
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怎样的?
杜甫的艺术成就
诗人创作风格的变化
探索杜甫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了解他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主题与意 境
分析杜甫的主要诗歌主题和创 作意境,揭示他的文学才华。
杜甫作品的价值与意 义
评估杜甫作品对文学史和人类 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学习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第一首,深入了解杜甫作品中的主题和风格。
分享你对《秋兴八首》第一首的理解和人感受。
你认为这首诗在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思考这首诗对当代社会和人生的启示和价值。
总结
回顾所学知识点
总结学习的关键知识,包括诗歌赏析、背景知识和杜甫的艺术成就。
点评学生分享的诗歌鉴赏
对学生分享的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给予评价和意见。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预告下一堂课将继续探索杜甫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 课件
这份课件将为您呈现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一首,并提供线索,引导您探索 这首诗的意义、背景和诗人的艺术成就。
诗歌赏析
1
题意简介
《秋兴八首》第一首描述了杜甫对秋天
诗歌结构分析
2
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包括八个诗句,采用五言绝句的
形式,押韵工整。
3
情感渲染及语言表达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正式完美版
秋兴八首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主题影响
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表达出的深沉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诗 人创作的主题和灵感来源。
艺术手法
这组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也被后世诗人广泛借鉴和模仿,如象征、隐喻、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 到了推动和启示的作用。
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资源。
学习艺术手法
02
秋兴八首(其一)所采用的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为后来的诗歌
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借鉴。
感悟诗歌意境
03
通过对秋兴八首(其一)的深入感悟,可以领略到诗歌所营造的深
远意境,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秋兴八首(其一)可以作为重点篇目,讲解其主题思 想、艺术手法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启发式教学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艺术 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以及同时期的诗歌作品,通过比较阅 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素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秋兴八首(其一)的影响与 评价
后世对秋兴八首的评价
高度赞誉
后世对杜甫的《秋兴八首》评价 极高,认为这组诗歌情感深沉, 艺术造诣高超,是杜甫诗歌的代
表作之一。
深入解读
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对《秋兴八首》 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从主 题、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进
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释。
广泛传播
由于《秋兴八首》的艺术价值和 深刻内涵,这组诗歌在文学史上 被广泛传播,成为脍炙人口的名 篇,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2.听读诗歌,感悟诗歌情感。 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一)带着感情再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颔联采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4.尾联集中写了件什么事情?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杜甫一生可分四个阶段。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流亡,一度 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 ,他弃官西行至四川,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任工 部外郎。严武死后,举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此诗就是杜甫在客居夔州时期的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763年,“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是吐蕃犯边,军 阀割据,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难、愤怒和无 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下辈子还 愿意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余秋雨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学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习Leabharlann 目2.赏析借情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标
3.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复杂的
情感。
国运式微,犹如四季之秋,人到暮年(杜甫写此诗 时,已五十五岁),犹如人生之秋。正是在这种人 生之秋和国运之秋双重悲叹的心境下,写下了《秋 兴》系列组诗。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 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 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 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 ,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 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诗歌鉴赏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萧瑟阴森 凄凉
波浪 风云 雄浑壮丽的萧瑟阴森之气 菊 孤舟 羁旅漂泊之感 思乡之情
寒衣 白帝城 暮砧
征人远别故乡的羁旅无依
离乱 之苦
怀念 长安
伤感
诗歌鉴赏
暮砧: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 即砧上,一般为石制,用木棒(称为杵)敲平, 叫捣衣。 思妇诗:侧重于捣衣的动作。 游子诗:更 关注砧声意象。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 的执行者,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 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在一起, 更宜于表达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拓展深化
有人评价说, 杜甫的“悲 秋”比其他 诗人来得深 沉,你认为 呢?
诗人的忧患层次
个人忧患
生命忧患 社会忧患
哀愁 苦闷
人生短暂 建功立业
忧国忧民
秋景——悲秋意识层次
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 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 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 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 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引”(《李凭箜篌引》)等。
古诗分类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
近 体 诗
有严格规定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江雪》
(四句) 七言绝句(七绝)
分
《早发白帝城》
类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春望》
(八句)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意境
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 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 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 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 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 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 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 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 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 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相思 怀远
漂泊 凄苦
喜悦 喜爱
昂扬 奋发
伤逝 失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 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 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常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 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 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意境)? 融入了诗人哪些情感?
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怨。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社稷黎民忧患的悲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 兵。”
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诗歌鉴赏
关于“秋”的意象 “秋”与“悲愁”的联系
诗歌鉴赏
秋的意象: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 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 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 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
秋天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杀人,称为“秋斩”; 如征徭役,说好的“春行秋返,秋行春返”很难 实现,一到秋天就征徭役,秋季成为生离死别之 季;再如战争,“沙场秋点兵”。所以,从宋玉 《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起,“悲秋”就 成为文人的共同情怀。正如陆游所说,“逢秋 未免悲”。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
中
国
( 按
诗
(唐)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 人的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古
音 律
代
形 式
词 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宋)
小令
诗 歌
分 )
散曲
曲
套曲
(元) 杂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诗分类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古 体 诗
包括:《诗经》、《楚辞》、《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 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歌” (《长恨歌》)、”歌行”(《燕歌 行》、《琵琶行》)、“曲”(《塞 下曲》)、“吟”(《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