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第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第一轮复习

(1)根据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指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见下表)
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 与死亡率 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 多于成年、 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 死亡率
增大
类型 稳定型 衰老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 与死亡率 密度
各年龄期个 体数比例适 中
出生率≈ 死亡率
要分清同一物种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如日常中 “鱼、老鼠、蛇、牛、羊、鸟”都是指一类动物, 而不是一种动物,不能看作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要点归纳
一、几个不同生命层次的比较
概念
比较
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个体
与种群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 个体
系,每个个体携带有本种群基
因库的部分基因
联系 见下图
↓ 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 ↓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即为该种 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 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 虫数量,以防止 虫灾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何时捕? 捕捞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 个有机单元,它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人教版必修3)

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人教版必修3)
——传染病 (2)种间关系影响捕食—— 竞争和互利共生 自我校对 三、1.(1)出生率和死亡率 (2)寄生 食物和天敌
(3)人为因素影响: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 物,环境污染等。 (4)自然因素影响:气候条件、食物、天敌、流行病等。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有害动物的________、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以及濒危 动物种群的________,都有着重要意义。 自我校对 2.防治 保护和利用 拯救和恢复衰退型自我校 (4)①年龄期②大于
大于
增大
稳定型
小于
小于
减小
(5)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5)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1.(2012 年黑龙江哈九中)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 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 b 分别 属于( ) B.个体,个体 D.种群,个体
解析: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A错;在t1~t2时,该鱼的 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B错;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 长,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D对。 答案:D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和数量变化的意义 1.影响因素
起始个体数N0 、迁入率和 直接决定因素: (1)种内关系影响 迁出率 间接影响因素: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3.(2012 年淄博质检)右图是某种生物迁入 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此可以判断( )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 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影响 A 点和 C 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B 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①成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 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 ,使该种群的出生率 ,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 死亡率 生率 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2种群增长 ②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 的“S”型曲线 的增长曲线 量 ③K值:又称 ,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 的 ④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 时达到最大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如图为自然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四个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该种群增长率(λ)随时间(t)变化趋势的是()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D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A.M×20TB.M×23TC.2×M TD.2×M20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

答案:B3.(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答案:D4.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A.不规则波动B.不均匀分开C.短期内疯长D.季节性消长解析: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染等人为活动,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浮游植物大爆发,形成水华。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踪检测(三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5·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 只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3.(2015·潍坊联考)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4.(2015·郑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6.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4)〔2011 安徽卷,29Ⅱ(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
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5)(2009 广东卷,11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6)(2008 重庆卷,1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7)〔2012 四川卷,30Ⅰ(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zhǎnshì)
自主
(zìzhǔ)整

(2)类型(填空及连线)
第九页,共47页。
考纲展示
(zhǎnshì)
自主
(zìzhǔ)
整理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1.两种增长曲线
第十页,共47页。
考纲展示
(zhǎnshì)
自主
(zìzhǔ)整

(1)A 图为“J”型曲线
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第十七页,共47页。
要点
(yàodiǎn)
透视
实验
(shíyàn)
技能
调查对象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数量为 N1)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选取样方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重捕、计数

捕获数2
标记数0
计数

第四页,共47页。
考纲展示
(zhǎnshì)
自主
(zìzhǔ)
整理
(1)从种群的特征分析,如何有效解决蜂群衰退?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必修3)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 1 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点 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 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考点 三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级训练·达标冲关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
[基础知识·记全记牢]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
解析:由图示可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为 0,说明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 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 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由图可 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组成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 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D
3.结合下列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解析: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 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 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 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 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 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根据两次捕获鹿群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 相等,可得该鹿群的总数为(M×n)÷m 只。 答案:B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
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
最高
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原种群总个体数 的百分数,A 选项中种群的出生率为 20%;若调控环境条件, 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不能仅根据 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B
3.据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填空

高考生物总复习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总复习 3-2-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内容:________ 稳定 、下降 增长 、波动、________
2.两种增长曲线 产生原因:食物、空间条件 充裕 (1)“J”型曲线无敌害等 特点:种群数量 连续增长 、气候适宜、
产生原因:受 环境条件 如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 (2)“S”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 环境容纳量 K值后,将停止增长,或保持在 K值 左右
高考地位:5年15考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 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 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如下图)。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①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种群密度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②对于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的关系: ♀> ―→增长快 性别比例♀≈ ―→相对稳定种群密度 ♀< ―→增长慢
调 查 方 法
(2)出生率死亡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________ 总数 的比率 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________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 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________ 增长型 、稳定型和________ 衰退型 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________ 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N N2 计算种群密度N =N 1 0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一、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组成: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空间特征(1)含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常见类型: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J”型曲线⎩⎪⎨⎪⎧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数学公式:N t =N o λt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2)“S”型曲线⎩⎪⎨⎪⎧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③K 值:又称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1.(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2.(2010·海南高考)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 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3.(2009·上海高考)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答案:C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曲线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案:“J”型曲线。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必修3)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必修3)
④立即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题用什么]
考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 “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 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5)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6)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7)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迁出
间竞争
增长 率和 增长 速率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K值
无K值
有无
有K值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 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联系
[易误提醒] (1)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
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数,即:增长率=
初始数量
2.(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解析
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 查种群密度 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 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 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的思维流程如下:
[解析] (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N∶32= 36∶4 , N = 288 。 (2) 田 鼠 被 捕 捉 过 一 次 后 就 很 难 再 次 被 捕 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数减少,种群个体总数调查值比实 际值偏大。(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 的点,即B点;图二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 牧量,如果放牧量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
(5)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归纳。 ①城市人口的剧增——迁__入__率__>__迁__出__率___造成的。 ②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 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③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④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 率。 ⑤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 降低出生率。
[答案] (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 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B 草场退化
角度3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3.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 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 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 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8.(2012·山东高考)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 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λ参数,以实 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 )
9.(2011·安徽高考)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 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
二、图示识读 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
角度1 种群特征关系模型分析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产生。

答案:D2.(2011·石嘴山调研)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间( )A.增长速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

答案:D3.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再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②样方大小__适__中__ ③样方数量_不__宜__太_ 少
率_相__同___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_迁__入__和_,迁没出有外界的强烈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 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 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 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 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 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考向分类 对点落实】 考向一对种群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 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 一 片 草 地 上 的 所 有 灰 喜 鹊 是 一 个 灰 喜 鹊 种 群 。 [ 江 苏 卷 , T5A]( √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江苏卷,
T5B]( √ ) (3)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
8.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 √ ) 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
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 分布,减小误差。 ( √ )
二、连一连 1.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连线)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实例(连线)
6.[经典模拟]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2.1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2.1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稳定
第四页,共42页。
(5)性别比例 种群中__雌__雄__个__体__数目的比例。 (6)空间特征 ①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位__置__状__态_ 或__布__局____。 ②类型及实例:水稻为__均__匀____分布;杂草为__随__机____ 分布;瓢虫为___集__群___分布。
第十二页,共42页。
第十三页,共42页。
3.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类 型图 例
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 死亡率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大于成 出生率> 年、老年个体数 死亡率
种群 密度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 出生率≈
例适中
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小于成 出生率< 年、老年个体数 死亡率
减小
第十四页,共42页。
第二十页,共42页。
解析 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 K 值之后, 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 程度越小,种群数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 0 或环境容纳量很 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种 群数量变动中的 λ 为种群数量在一年间的增长倍数,该值越 大,种群数量增长越快。在能量传递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某一 营养级中某种生物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流向同一营养级中 其他生物的能量增加,同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有相同的食物 来源和生存空间,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对 于食草动物而言,青草的颜色或多少属于营养信息或物理信 息,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定。
在K2 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无 K 值(持续增长)
有K值
无种内斗争、缺少 天敌、空间条件充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解析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解析必修3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空间特征3.“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基础微点全练]1.判断正误(1)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2018·全国卷Ⅰ,T5B)(√)(2)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2018·全国卷Ⅰ,T5A)(√)(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2016·全国卷Ⅱ,T5A)(×)(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卷,T9A)(×)(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卷,T5B)(√)(6)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013·全国卷Ⅰ,T5A)(√)(7)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8)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2019·河北名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解析:选D 种群的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3.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杂草的水平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解析:选C 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杂草包括多个生物种群,C 错误。

4.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B 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踪检测(三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5·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 只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3.(2015·潍坊联考)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4.(2015·郑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5.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6.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图中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8.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右图所示的曲线。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9.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t 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 .t 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 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D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 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10.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 .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B .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 .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 .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二、非选择题1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 2(1 hm 2=10 000 m 2)。

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12.(2015·淄博模拟)右图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请回答以下问题:(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1.47%,是________(填“ 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________型增长曲线。

使家鼠种群数量持续维持较低水平、对环境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有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室内采取硬化地面B.食物储存在安全处C.养殖家鼠的天敌 D.药物捕杀(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

(3)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灭绝,此时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13.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答案1.选B 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根据两次捕获鹿群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相等: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标记数m可得该鹿群的总数为(m×n)÷m只。

2.选D 由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以及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图中种群特征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3.选A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将培养液滴入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

4.选B 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题图显示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因素的调节;在家禽养殖中,可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5.选D 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密度。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6.选D 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在三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 ℃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7.选A 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环境阻力最小应在最初时期;因为通过镜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中有死亡的个体,所以统计结果应比实际值高;种群的K值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8.选C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9.选B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故此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t3后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变成衰退型;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