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正文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政务官系统,神?官系统。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

(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

(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

(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成一省制。

(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制度与宦官制度。

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1)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但各行省之下层级并不完全不统一。

行省具有很大的权力,行省的权力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2)明代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层级规范统一。

省下有道,为监察区。

二、省一级权力分散,由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

明中叶以后,地方设巡抚、总督,巡抚、总督的性质、职责当时还不确定,主要是监察地方官吏,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显示分散的权力又开始集中。

但省级又形成三司、总督、巡抚的分权与牵制,并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督。

三、地方自主权比元代减小。

(3)清朝地方政府的变化主要有:一、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道、府(州、厅)、县四级制。

二、省一级实行总督、巡抚二元化的领导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成为督抚下属。

三、省级督抚的权力集中,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督、抚互相牵制、监督,又受中央的控制。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

在军队里设有军监。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要点

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要点

1、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理论一、在较早时期中,中国传说时代人们的共同体,就已经进入了由较多部落组成部落联合体阶段;二、社会已出现分层现象。

部落社会的平等原则已被打破;三、社会上已经出现简单的分工;四、宝塔形的权力结构已出现了雏形;五、酋邦具有超血缘的联合体的性质2、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中国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度中间经历了“酋邦制”,这种性质使中国国家形成便走向君主专制:1、武力征服-——君主专制产生的前提;2、暴力夺权——君主专制产生的关键环节;3、家族制的保留——君主专制发展的重要基础;4、一权制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催化剂3、酋邦式与部落联盟的区别1、部落联盟没有最高首脑,中国传说时代的部落联合体却有最高首脑;2、部落联盟回忆的议事原则是全体一致通过,中国传说时代部落联合体却是由最高首脑决断;3、部落联盟的权力结构经历过一权制至二权制和三权制的发展过成,中国传说时代部落联合体无此过程;4、从管理方式上看,虽然二者都是自设组织,自己管理生产,生活都按氏族进行,公共事务由氏族本身处理,但是,管理和处理事务之权,前者集中在最高首脑之手,后者则由全体一致通过方能生效4、皇帝的名位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与皇帝的名号有什么区别?名位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成为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达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

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

三是政令运作上的凭据区别:名位不同与名号,名号仅是一种称呼,仅有尊敬的意思,没有具体内容。

名位则是具有实在的内容,旨在突出名号的尊严,将名号延伸为现实的政治统治。

所以,名位的内容既广泛,又具体,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现实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5、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1、唐代三省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即宰相是集体而非个人;2、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即政事堂;3、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证据相对稳定;4、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5、宰相名称多变6、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务管理的特点第一、军政分离;第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职的指导原则;第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体现出鲜明的“因俗分治”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随着中外交通的发达、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交往,在官制上反映出管理这类事务的机构,如元朝的宣政院7、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待遇及其特点待遇:自汉朝开始,官吏致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人事制度内容:1、俸禄待遇: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都能得到部分或全部原官职俸禄;2、赐金待遇,官吏年老致仕而获得赐金;3、特殊礼遇: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行政效率,还把致仕作为一种荣誉的风气加以提倡。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重点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重点总结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绪论﹡“一治一乱”是中国的社会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的政治史。

﹡中国传统史观强调经验和秩序,对治乱兴衰的解读:强调道德人心的绝对性。

﹡对“忠、义”两种伦理观的解读:上层崇尚”忠“;下层崇尚”义“。

﹡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1)兴修水利工程的需要;(2)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3)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需要。

﹡西方的转变:(1)研究重心从“英雄”转移到经济发展、社会规则的考察上来(导致经济学、社会学的兴起)。

(2)把对“人”的研究从精英转移到大众对精英的制约上来(政治学的兴起)。

﹡西方:好制度;中国:好皇帝。

现在的转变。

﹡一个现代社会,一定是一个建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以有效的制约机制实现高度整合的社会,没有更多的民意机构去监督政府,无法祛除大集权、小集权的弊病。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

﹡内容:以政治制度的发展为主线,着重分析历代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从历代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各种典章制度。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史是一门边缘学科。

﹡制度的分类:(1)没有制度的制度:霍布斯的丛林法则(2)等级制度:强调尊卑有序,上下有别。

注重秩序。

(3)价格制度:交易费用最低,不创造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1、中国学者的界定。

广义:包括国体和政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

狭义:指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

从事政治活动时的游戏规则。

2、亨廷顿的界定﹡产生于各种社会势力间的分歧和相互作用,是解决社会各种势力间分歧的程序,组织手段逐步发展的结果。

﹡某种成分单一的统治阶级的解体,社会势力的分化,以及这些社会势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加强,都是形成政治组织和程序、最终建立政治制度的先决条件,如雅典的例子。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 白钢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 白钢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读书笔记1、秦汉时期,皇朝中央的决策机构是皇帝主持或命令召集的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等,其中重要的是朝议。

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内朝朝议由领尚书事的大将军主持。

这些朝议对军国大事进行讨论决策,然后经皇帝裁决后,以诏、制等形式交有关机关和官吏执行实施。

2、秦汉时期,中央的决策建立在对不同的渠道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掌握上。

主要的有:郡国的上计制度。

定期了解郡国的人口,垦田和税收状况。

各级官吏的奏章,随时了解各地区各部门发生的情况。

监察系统的官员御史、刺史等也及时把自己监察范围内的情况汇报。

这些奏报,一般通过遍布全国的亭组织组成的信息网络汇报。

除了这些主要的信息渠道,皇帝和丞相还不时的派出大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全国各地进行巡视,以着重了解某些地区和某些方面的专门情况。

3、秦汉时期皇帝从得到信息到做出决策,一般经过这样一些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由皇帝批准,交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经丞相副署后交有关方面执行。

这就是在《本纪》中经常出现的从“有司提议”到皇帝“制曰可”的过程。

在秦汉中央决策机制的运行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皇帝有拥有最终的决策权,这是一个不受限制的权力;二是决策的人治主义原则,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情况比比皆是,三是决策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体制。

4、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称大司徒或称相国或称司徒,不常置,一般以权臣居此职。

权臣常将此职作为篡位的阶梯,有事也作为赠官以示恩宠。

5、魏晋南北朝时,中书省的发展已经和汉代的尚书台很相似,掌握了政治实权,负责审理奏章,草拟诏旨,执掌机要。

中书省权利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魏晋时期,中书监令“掌机衡之任”,取代了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成为真宰相。

第二阶段开始于刘宋,结束于梁、陈。

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书十人,书吏二百人,分掌二十一局,与尚书各曹对口,且为上司,总领诸曹尚书的职事,且侵夺了中书监、令和侍郎的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1011121314151617单选123456789101112131415商代“郊”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着作是(??)B《周礼》17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18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

A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20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2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大约存在了471年22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战争23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A聚落、城2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25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2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

B宗教活动27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的传说人物。

B部落阶段2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

A农业生产29尧舜禹时期最高权力的称谓是B帝30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徒”负责(?)B管理民众生活31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出现在(?)的着作中。

B战国诸子32商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B33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秩宗”负责(?)。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3、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两个要点是一是官必须有权利,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由中央直接的监察制度上。

三个矛盾:一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人治的矛盾,二是官僚分职任事与皇权专制的矛盾,三是统制阶层的权利和财产分配的矛盾。

4、钦定儒家政治的核心是“礼治”。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代类服官的类别:国家政务官、宗教事务官、王家服务官。

2、简述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利空前提高,逐渐向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靠近。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西周朝觐盟会制度: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

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

定期朝见不仅是诸侯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二、唐代宰相制度中的议事机构:政事堂(集体宰相制)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体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称为政事堂。

日常所有政务都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送交给皇帝裁决即可。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的处理。

在唐朝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政事堂每日所议论的事情大体上分为4种,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

三是皇帝所认为的很重要的而有是被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将奏折地道皇帝手上或者是某些下面的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而皇帝有别的意见的时候。

三、隋朝的制度创建。

1.恢复并健全三省六部制: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司。

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物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2.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罢天下诸郡,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隋朝时有州190余。

3.开创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三年下令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显,保留“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队、部落。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等三大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朝觐、纳贡、兵役等义务。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宗法制、分封制。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司土、司马、司工。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大谏、大田、大司马、大行、大理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大理、司寇、廷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玺、印、符、节。

1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皇位继承制度、后宫制度、皇位世袭制度12、汉代有女御长、宫长、宫中学事史、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1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西汉、东汉、唐等朝1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东汉、唐、明朝为最。

1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批阅奏本、传宣旨意的权力。

1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锦衣卫、东厂、西厂。

1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大司空、大司马、丞相。

18、三国时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1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2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并无实权。

2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等。

2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降薪、贬职、免官)等。

2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品、阶、勋、爵)品。

2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御史大夫、丞相、太尉)2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2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台院、殿院、察院)构成。

中国政治制度史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资料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精神,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

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点
1.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统治、分封制度、土地制度、文化教育。

2.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秦汉、唐宋元明清五朝):
统治形式的演变、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民族政策、地方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

3. 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性政权的建立、党派制度、民主制度、宪政和法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制度创新。

4.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点:贯彻封建思想阻碍政治制度的进步;受外部影响更多,缺乏自主创新;制度变革与政治革命相互影响,有前进有倒退。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总结

中国政治制度史总结

1.服内与服外的概念: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而服外则是其他方国。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服外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某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里去担任官职,而宗主国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

2、阶级与阶层的概念:夏代的统治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夏无常备军,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夏商周三朝,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

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其技术和手法往往在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别人看来,只有他们才具有与神鬼相通的能力,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这些贵族的前身就是一般的部落神巫。

王族、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三者也有交叉,特别是王族往往兼任军事领袖,有时也可以自己占卡。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的奴隶。

现在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

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3商朝的官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管职,有尹[yǐn]和黄尹;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三为军事宫职,有师、射、戊等。

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竟然可以将王流放,可见权力之大。

而巫这种宗教官员,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现今发现的甲骨文,有相当部分就是卜辞,而他们就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但后来由于史的出现,史掌管档案和记录历史,主持仪式,己经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巫的职能,说明巫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5、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士是有知识、有才能和善谋断的人,他们最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国家采用并让他们付诸实行。

国家也需要这些人为国家出主意和效力,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因为国家的重视,士人有了出路,他们的知识得以运用和传承,进而成为一种群体。

6、儒家模式的管理形式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在维持社会治安、对外进行军事防御。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稳定,维护国家的本业。

仅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没有更为积极的目标。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道德礼教来维持社会本身的秩序,不使用国家的法律来制裁是最理想的社会。

国家与民士绅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定范围的意识形态,一定程度地左右着政治制度的正常实施。

国家总是要完善乡里、村社、里甲、保甲等地方基层组织,摧毁有一定程度自治的乡社会,建立起不受怀疑和挑战的合法性统治秩序,便是一个王朝强大的重要标志。

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因此常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

7、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从葡萄牙进入澳门开始。

鸦片战争、林则徐、洋务运动、早期改良主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教育了人民,它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提成近代化的纲领,是一次重要的改良性质的实践。

8、晚晴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行政制度教育制度、法制制度、奖励实业。

围绕新政出现的三方面的力量是清中央政府顽固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倾向政行立宪的实力派,新兴的绅商阶层和海内坚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立宪派。

9、晚清政治制度改革的启示:(1)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2)自上而下的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须需要的社会力量支持。

第二章王权与皇权制度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夏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后意为生育亦是祖先的意思反映国家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脱胎出来。

王字的形成和军事有关,一是说最早的君主是由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演化而来二是说明早期的国家重要职能是唯祀与戎,祭祀祖先和率军作战是国家大事。

是家长制与军事实力相结合的产物,以财产私有为特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础。

由于王权专制程度的不断加强,导致王的含义不断增加。

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

2、王权的体现形式:(1)王自称是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2)王以宗族长和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加强宗族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王通过誓、告、命、令等文书或口谕来行使王权(4)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形式控制诸侯国3、王权受的制约:(1)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制约(2)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3)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

4、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霸主实际上基本取代了王权的内容不同之处是霸主还必须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地位也不稳定,总是随着经济和军事的兴衰而更迭。

霸主的权力是不断发展的,从以道德的力量维持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国家,不断集中权力,出现新的选用人才的方式预示着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5、中央集权的形成和特点:经济发展是战国进行改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专门的指挥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必须有充实的物质基础。

战国列强的变法是趋于一致的,那就是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权力有效管理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特点:(1)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3)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

(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6、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1)集中体现了皇权专制的本质(2)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命合一来证明皇权的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神秘化。

(3)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是皇帝制度的外在表现。

7、皇权行使方式:皇帝行使权力主要是采用批答奏章,对臣僚奏事采用审议复核方法。

在贯彻意图方面则采用诏令谕旨等专用文书形式,由一定的承传机构向下传达,交各职能部门执行。

为保证职能机构严格执行皇帝的旨意,又设有层层监察网络。

使用君临之术及时了解和掌控政治全局,使用严刑峻法强迫各系统各部门绝对按照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倡导纲常伦理来维护统治秩序,强调君主单方面的绝对控制是以暴力为基础的,以伦理道德为辅。

对皇权缺少有效的制约和限制,出现了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8、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帝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3)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

9、皇位继承制度:条件(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2)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与此同时,还采取过一些相应的措施来防范:第一,重视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设立东宫官署,并给以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

第二,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第三,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

10、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后宫嫔妃除了应该严格遵守规定的等级生活以外,还各有一定的职事分工,以保证内治原则的实现。

后妃参政或专权,往往要与外戚政治联系在一起,这种因色宠和裙带关系而出现的后妃专权和外戚干政,因其本身的局限,在政治上的表现往往是比较狭隘,其特点也非常明显:(1)宫闱争宠献媚不但助长统治者的生活腐化,而且加剧政治上的腐败,同时还会极大程度扭曲人的本性。

(2)太后临朝称制,有时是由于越位揽权,有时是为了维持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但在权势的诱惑下她们贪立幼主,擅行废立,使用各种阴谋诡计,力图保持临朝称制的格局,继续掌握大权,往往演变成为引起政治和社会动乱。

(3)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构成的后妃和外戚集团,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他们把持朝政,不惜造成名贤戮辱便孽党进的政治局面,加速了专制王朝腐朽的进程。

11、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宫省制度是围绕着君主建立起来的制度,其核心当然是君主。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离君主远近,往往成为有无政治权力的关键,外廷官、宫中官、禁省官之间的权力不断转移时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基本上也是沿着这种轨迹发展的。

宦官是在禁省内苑中服侍帝王及后妃生活的男人的总称,从部分阉人到悉用阉人的发展过程,也是宦官组织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烈的是东汉、唐、明三个王朝,这三个王朝是宦官政治势力发展的高峰,也是其必归于衰落结局,其三起三落发展过程特点鲜明。

12、《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内容基本抄自于1898年日本帝国宪法。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的权力必须以宪法规定为限,宪法有咨政院决议,宪法改正属于国会,皇权被宪法所取代,皇权的合法性的基础完全丧失,否定君主专制,意味着清王朝必然走向寿终正寝的不归路。

13、责任内阁:是君主专制的关键所在,在中国传统上辅佐皇帝工作的内阁有明显的区别,与皇权专制也格格不入。

清政府的责任内阁形式上近似于日本的内阁制,但没有君主立宪制国家内阁制的精神和原则。

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1、贵族辅政制:早期国家的君主专制是以内外贵族联合为基础多的,君主以武力震撼和宗亲感情来笼络异姓贵族和宗亲贵族,并且依靠这些贵族来维持统治,担任辅政的官员一般都是拥有较大实权的贵族,他们既辅政决断国家大政,又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因此也制约王权的发挥。

建立君主权威,则是早期国家君主的共同特点之一,而血缘和亲缘又是当时君主的重要依靠对象,贵族辅政也就成为早期国家奠立君主制过程中必然伴生的政治现象。

2、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他们有分工,按照不同的职责来贯彻皇帝和宰相的指示。

宰相府的人员基本上由宰相任免,皇帝很少干预,宰相府的人员多随宰相更换而变动。

由于以宰相为首长的宰相府有比较独立的办理政务的权力,故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但其职位是最高行政官,不能世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