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的精神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雕塑史的异同

中西方雕塑史的异同

• 表现的内容:均表现自己的文化、愿望、信仰、 精神等。 • 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 律。 •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 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
• 题材差异: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影响,中 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宗教佛像也成为中 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同时在中国厚葬习 俗的影响下,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 一珍宝。 • 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神 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 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
•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形成了 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 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 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 雕塑注重意向浑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 求美和善统一的特质。而西方更注重再现、模仿、 写实、追求美和真的统一。
• 三、哲学品质的迥然
•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 难察。 • 这在雕塑中,就是一个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 在西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形似的地位是关 系着雕塑的成败的。而在中国古代,形似的地位 就微妙了一些。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的是神采的神 似,而忽视形状的雷同。
•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文化的特质,而中西雕塑的 异同则在于雕塑的基本特征,中西雕塑的比较既 具有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也具有着时代和现实 尤为丰富,如土、 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 土木居多;西方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以石雕为主 流
• 中西方雕塑产生异同的原因
•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地理环境较为封闭,为 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中国的地 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 不仅有人物,还有动物、风景等。在宗教雕塑兴 起后,中国的人像雕塑才得以充分发展。封建宗 法制和礼乐文化,使得雕塑作为陪葬品或被放置 在帝王的陵墓前。雕塑成为宗法制度的一种附属, 失去其独立的美学品格。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在《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作品中,中西文化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到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西游记》注重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而《魔戒》则以宏大的史诗叙事和复杂的角色关系为特点,展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碰撞,使得中西文化艺术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了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西游记》, 《魔戒》, 中西文化艺术差异, 叙事风格, 角色塑造, 宗教文化, 意识形态, 民族情感, 碰撞与融合, 创作风格, 多样性, 丰富性。

1. 引言1.1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领域中两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中西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中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

中西文化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在叙事中常常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处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对抗力量的对立。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情感描写和哲理的表达,强调人物内心的抉择和成长。

中西文化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角色常常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独立的个性,更注重个体的价值和权力的斗争。

而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更多的群体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底蕴,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也反映了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

通过比较《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中西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美学比较

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 早的完整的独幅绘画实物 。此画表现“引魂升天” 的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 毛笔勾线画成。人物兼用 平涂与渲染的画法略施色 彩。从这幅帛画状物之精 确生动、用线之流畅洒脱 ,可见早期中国绘画所达 到的水平。
人物龙凤帛画(湖南长沙)
古希腊的艺术被马克思称作“是一种规范 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荷马史诗到公元前 六世纪被写成定本,希腊戏剧,特别是悲 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大到了高峰。此 外,希腊则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 术也都非常繁荣。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记》
真正的绘画本身是崇高的,虔诚的。因为,除了求 见上帝并与之会见的困难以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使 心灵更加高尚,什么事物也会使他至诚至敬。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雅典学院》Athens Institute 作于1509一l511年间的壁画,画于梵蒂冈宫殿。画高2.794米, 长6.172米,是幅巨制之作。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 铜器,也称蜡模法。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蜡模比起 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 型体,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 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湖北随县战 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 ,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 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比较中国秦汉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雕塑艺术
1、古希腊雕塑的最高成就在于人体,而秦汉以 前中国的雕塑,动物形象似比人物更为逼真;
2、古希腊人物雕塑注重解剖结构,准确而科学 地描绘人物的形态,秦汉时期的中国雕塑则注重气韵, 特别是汉朝的雕塑重神韵,重动感,显示了中西审美 情趣的不同。
中国艺术: 道之阴阳的统一转化 人与天地参,天地以生物为心 大象无形,究竟无得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西方,由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促使西方学者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美学的实证论特点。

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否定中包含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全文如下:摘要:音乐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尽管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但却有着各自的魅力。

本文从几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的异同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共性与差异。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中西音乐文化只有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精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诚然,不同国家的音乐渗透出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

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鼓舞人的进取精神。

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二、中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一)音乐审美的差异中国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音乐以“和”为理想,讲究意境和韵味,天人合一。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

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

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

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

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

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

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

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

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

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

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探析世界上的艺术种类繁多,形态万千,发源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和洗礼,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两大类群,即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

世界上任何一种特点鲜明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归为其中。

艺术精神始终是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

一、艺术精神的异同:寻求艺术精神的起源对于西方艺术精神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西方艺术起源于古希腊克里特岛,两河流域。

此观点认为西方文明不是连续性文明,也不是独立成熟的文明形态,起源于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

随着希腊和罗马外族的统治,商品交换、共和民主、开拓求索的现代资本主义扩张精神对西方艺术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在精神性上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三者交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在中国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点和西方艺术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其初期的神权至上,塑造崇高的天神、上帝与乖戾罪恶的人类,还是后期文艺复兴对于人权的释放和人体力量美的再现,本质上都在描绘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说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对于命运的抗争。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论是西方建筑中高耸人云的柱式所营造出的神权的不可逾越,到雕塑和绘画中对于神的高大性的渲染,甚至是悲剧中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拷问和人自身对于自我本性的矛盾冲突,都是从展现矛盾冲突而非和谐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形态的展现的。

追根溯源是中西方的宇宙观、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把物质和精神分开,而是把精神和物质视为一体,认为精神主宰着这个浑然的有机体。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

”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注重把形与神的关系提取出来。

从象中求异,求象外之意,由意象到意境的刻画与描写。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西游记》和《魔戒》作为中西两大文化艺术代表作品,展现出了不同的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宗教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差异。

《西游记》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节的幽默风趣,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色彩;而《魔戒》则注重奇幻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内心挣扎,展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

两部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主题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体现了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同表现方式,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西文化艺术差异、《西游记》、《魔戒》、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宗教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题材、主题、文化影响、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概述中西文化艺术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西游记》和《魔戒》作为东西方文化中的代表作品,深刻地体现了中西文化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与独特性。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于世。

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路为主线,展现了一系列奇幻、神话、戏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与之不同,《魔戒》则是由英国作家托尔金创作的奇幻小说,以中土世界为背景展开,故事充满了高度的宏大史诗感和中世纪奇幻的氛围。

通过比较《西游记》与《魔戒》这两部作品,在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宗教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艺术的异同之处,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1.2 意义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艺术差异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比较《西游记》与《魔戒》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入探讨中西文化间的异同之处,更能够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叙事、人物、宗教、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西艺术对比—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艺术对比—中西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艺术对比——中西绘画艺术比较【摘要】中西绘画的差异根植于两个文明系统中不同的价值追求,也受到历史、地理、气候、政治、经济等方面很大的影响。

西洋画中的实在与理性精神和中国画中的气韵与感性诉求都是世界绘画艺术史上的奇葩。

【关键词】中西绘画渊源差异比较通过一个学期的艺术欣赏课,发现中西两个文明体系中在艺术审美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与差异。

比如,在建筑园林方面,中西方就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旨趣:中国的建筑主要是木砖泥瓦结构,有着“因势利导”的排水系统,封闭集合的空间布局,貌如山坡的屋顶,和对风水五行的讲究等,园林则是假山水池,这无不透露出一种与自然相契合、“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而在西方的建筑主要以石头作为材料,房屋庙宇强调几何数学的形式对称,石柱的坚实厚重。

屋顶的构造对于人或者神地位的彰显,开放单体的空间布局,园林修剪的整齐对称等,这都体现了西方人对于理性、精确、实用、开放、控制自然的审美价值追求。

当然了,这些差异主要是受不同的自然气候、文化渊源、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西方人的审美里面有着很大的宗教信仰、逻辑理性、实用扩张的内涵,对自然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进取、控制征服的态度,黑格尔就强调:“真正的美是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

[1]相反,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中更多的是伦理秩序、情感诉求、自然协调、强调“自然就是美”,这种情趣在中国园林、绘画等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绘画是艺术组成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绘画上,中西的艺术比较,宗白华先生说得非常透彻: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番礴,任意挥洒。

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

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

中西方艺术精神异同的比较与研究

中西方艺术精神异同的比较与研究
的高大 性 的渲染 , 至是悲 剧 中 , 于人与人 关 系 甚 对 的拷 问和人 自身 对 于 自我本 性 的矛 盾 冲 突 , 都是 从 展 现矛盾 冲突而非 和谐 的角 度来进 行艺 术形 态
的起 源
对 于 西方 艺术 精 神 的起 源 问题 , 一直 存 在 争 议 , 种说 法是 西方 艺术 起源 于古 希腊 克里特 岛 , 一 两河 流域 。认 为 西 方 文 明不 是 连 续性 文 明 , 不 也 是独 立成 熟 的文 明 形 态 , 它起 源 于两 河 流域 和埃 及 文 明。随着 希腊 和罗 马外 族 的统治 , 品交 换 , 商
精神 主 宰着 这 个 浑 然 的 有 机 体 。 “ 地 之 间 , 天 有 理有 气 。理也 者 , 而 上 之道 也 , 形 生物 之 本 也 , 气
传 统艺术 与西方 艺 术 在 精 神性 上 有 很 大 的不 同 。
中 国传 统 的受三 大 美 学 思 想 的影 响深 厚 , 们 是 他 儒 家美 学 、 道家美 学 和禅宗 美学 , 三者 交互 融合 形
求 异 , 象 外 之 意 , 由意 象 到 意 境 的刻 画与 描 求 是 写 。中 国的绘 画 、 筑 等 很 多 艺术 形 式 都 在精 神 建
化 方 面走 向 了极 致 。
[ 收稿 日期 ]20 0 0 9- 3—1 5 [ 作者简 介]卞 晓丹 (9 2一) 女 , 18 , 吉林人 ,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助教 , 士 ; 硕 研究 方向 : 告策划与创 意、 广 会展 策划、
也 者 , 而 下 之 气 也 , 物 之 具 也 。 在 中 国传 统 形 生 ”
艺 术 中注重 把形 与 神 的关 系提 取 出 来 , 即从 象 中

中西艺术精神比较

中西艺术精神比较

4 I 5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1 年 第 4 总第 1 00 期 1 5期
首 先 , 从 哲 学 和 美 学 这 个 层 次 来 谈 谈 中西 艺 术 我 精 神 的结构 。 中 西 艺 术 精 神 , 们 通 常 是 凭 感 觉 来 看 待 。 比 如 我
国 画 和 油 画 , 们 通 常 凭 感 觉 觉 得 其 中 有 两 种 截 然 不 我
上所 不 同的格局 。但实 际上人 类都是 相通 的 , 怕是 哪
化 差 异 , 则 上 说 也 是 可 以 了 解 的 。 这 种 了 解 建 立 在 比 较 之 上 , 们 要 了 解 西 方 人 和 西 方 的 原 我 文 化 , 术 和 审 美这 个 环 节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同 样 , 方 要 了解 中 国这 个 历 史 悠 久 、 老 的 文 艺 西 古
方相 应的 艺术 门类之 间的 区别和特 色究竟何在 。
关键 词 : 国文化 ; 方 文化 ; 术精神 ; 化 特征 ; 中 西 艺 文 比较
中 图 分 类 号 :O J2 文献标 识码 : A
人 和 西 方 人 互 相 之 间 的理 解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关 于 《中 西 艺 术 精 神 的 比 较 》这 个 主 题 , 想 分 我
化 , 术 和 审 美 的研 究也 必 然 要 深 入 到 我 们 文 化 心 理 的 深 处 。 关 于 《中 西 艺 术 精 神 的 比 较 》 艺 这 个 主题 , 文 分 两 个层 次 展 开 论 述 。 第 一 个 层 次 是 从 哲 学和 美 学 这 个 层 次 来 谈 谈 中 西 艺 本
口 晓 中 术 神比 邓 芒 西艺 精 较
HUNDRED SCHO0LS I ARTS N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

简析中西戏剧文化差异及文化精神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传统,中西戏剧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体现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

通过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旨趣、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的不同,分析对比中西戏剧的文化差异,进而印证其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精神。

标签:戏剧;文化差异;中西对比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既有对现实的客观展示,又有人物在客观环境中的主观内心状态,因而兼具叙事的客观性和抒情的主观性。

同时,戏剧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属性,让它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更被称为是包含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的“第七项艺术”,是由剧本、舞台和演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中西戏剧具有不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基本体系,即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体系,和以欧洲传统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体系。

从起源来看,中西戏剧都源于古老的祭祀仪式:中国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对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仪式,而古希腊祭祀酒神的颂歌则被认为是西方戏剧的源头。

从发展来看,中国戏剧至宋元才趋成熟,发展晚于诗歌、小说;欧洲的戏剧在很早就是一种辉煌的文体了。

中西戏剧不同的发展历程,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心理,进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中西方戏剧的主题旨趣有根本不同。

中国古典戏曲尚善,刻意将戏剧的主题拔高到道德层面,体现中国自古有之的伦理精神;西方传统戏剧尚真,通过演绎生活来表现信仰和价值追求,体现西方的宗教精神。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理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

在“道德至上”的艺术标准下,中国古典戏曲创作容易带上有色化和标签化的束缚,人物和情节的设置符合伦理规范,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不在人性上深入挖掘。

“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

”〔2〕(p.351)由此可见,中国戏剧的“政教意识”十分浓重,体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和伦理精神。

中西方审美差异

中西方审美差异

中西方文学,绘画,音乐的对比及分析前言:首先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的定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

即广义的美感。

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

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

所以本文的审美意识我将主要需选择审美的感知,趣味,理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

这当然同时也是它的主动性、选择性。

它关注、选择对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东西,从完形中获得某种本质性的领悟。

2.审美趣味: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

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3.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审美理想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

而审美形态其实就是所选的: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

其次是为何存在差异:我认为,差异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间,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

而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差异就存在于每个民族和国家之间,这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

而概括来讲,中方就是中国,代表着东方。

而西方国家,有时又叫做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石涛山水作品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自然万物的根源和制造者,上帝虽然不创造艺术品,但它创造的自然产品,却可以为艺术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若干范例,准备好各种要素,而艺术家不能创造自然产品,他要创造艺术作品即人工产品,就必须以上帝创造的自然产品为范例,模仿上帝创造的活动方式.他说:“艺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模仿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需要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必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西方文论选上卷.可见,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自然和客观现实,而是要求自然的模仿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他以神学改造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说”的结果.总之,基督教神学美学家,主张艺术反映真实,反映自然,但他们的真实观来自上帝,是由上帝创造的真实.莫迪里阿尼油画作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家则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科学来探讨艺术美的规律.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要创作手段.绘画被视为一门科学,如司汤达所说,大卫画派实际上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就跟数学、几何、三角一样”.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面前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达·芬奇论绘画.阿尔伯蒂在论雕刻中也说:“就雕刻来说,需尽量像人.”事实上,达·芬奇、拉斐尔、大卫、安格尔、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运用科学理性进行创作活动,他们追求物象的质感,形体的真实.他们所描绘的绸缎、天鹅绒、大理石、金属、肌肉等,达到了可触、可及、有冷有暖的真实感.达·芬奇在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也就是说,最美的作品,应是描绘真实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虽然继续表现传统的基督教题材,但由于追求真实,他们笔下的神灵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人物,而是具有人性特点的现实人物形象.与西方绘画写实手法不同,中国画注重写意.所谓写意,就是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不模仿物象的外在真实,画家抓住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传达画家的心意志趣.画家所描写的物象,与客观的实际事物并不完全相同,在形似与神似间,更突出神似,在客观与主观间,更突出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画家不追求形体的真实,而是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的深邃.追求神似,以形写神,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原则.龚贤 1687年作湖山天青立轴中国画的写意观念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宗教观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士大夫出身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以老、庄思想来理解佛教和道教的,他们的绘画,也主要是依据老、庄的审美思想来创作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的“道通为一”的观点,都是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生命整体.特别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成为道教和禅宗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思想认为,在精神上,人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道”的体现.因此,表现“道”的变幻之美,朦胧之美,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就成为古代画家创作的追求.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不仅要画出山水之形,更重要的是,要“迁想妙得”,抓住山水的“神”,这个“神”,就是“道”的宇宙本原.只有将万物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灵性融为一体,即外在的山水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这一境界里,物我、物物的界限已泯没,时空的方位也不复存在,便出现了“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雪中芭蕉的景象.沈括解释说,这种景象,是“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南宋时期的水墨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行笔简率,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如着名的泼墨仙人图,都明显地受到写意之风的影响.写意对元、明、清画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窠石平远图北宋郭熙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创作中,中国画的写意,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而在一幅画里,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只有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幻化奇妙,笔到意到,使人浮想联翩,才能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与西方追求写真的绘画相反,中国写意画更注重“虚”,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如潘天寿所说:“空白处理不好,实处也搞不好.所以中国画对虚实问题十分重视.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画理.就是说黑从白现,对空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潘天寿谈艺录.写意画由于对“虚”和“无”的重视,进而产生了“妙在无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的理论.中国写意画之妙,就妙在“无”处,也就是妙在无笔墨无形象之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但中国画中的这种“虚”,并不是西方画家的牛吃草,什么也没有,曰草被牛吃了,牛吃完草走掉了,只剩下了一张白纸.中国写意画创作,遵循着老子的“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辩证思想.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当然,首先要有意境,否则虚而无物”潘天寿谈艺录.这就是说,“无”,有着它特定的内容,“无”首先是一种意境表现,使人们在“无”中,感受到宇宙间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画家的个体精神.这种艺术创造思想,给中国画家带来极大的自由,因而使中国绘画能较早地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天地.中西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差别,一些西方美学家也看得很清楚,如英国美学家哈·奥斯本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认为:西方古代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的区别,西方自然主义追求表面真实,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宇宙原理的“道”,以及与“道”默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的人格.所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应当走中国的道路.哈·奥斯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西艺术的差别,并肯定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难得的.四景山水图南宋刘松年。

浅谈中西艺术差异

浅谈中西艺术差异
譬如锹 1 开 i 宪
浅 谈 中西艺 术差 异
口蔡景红

要 : 者从 当代 中西艺术发 展现状 出 笔
主义现代化 阶段 , 人们的精神追求 日益提
高, 艺术的发展 也空前 繁荣起来 , 式各 各
客观 性。
发, 以宏 观 的 艺 术 为 主 线 , 艺术 的 各 组 成部 分 以
基 础 之 上 又 有 了新 的 发 展 。 2 西 方 当代 艺 术 发 展现 状 .
定的特色 , 如建筑艺术 、 绘画艺术 、 诗歌
发具 有价值 。 当前 , 中西艺术发展程度不

艺术等 , 这其 中也成就 了不少 艺术 家。这 些艺术 家在 全世界 的 范围 内享有 很高 的 声誉, 尤其在 诗 歌 艺术方 面 , 屈原 的《 楚
1 艺术 教 育差 异 .
二、 中西 文 化 艺 术 差 异 的 历 史 根 源
中西艺术文化差异 的根源在哪 , 一直 是 诸 多 艺术 学者 想要 详细 研 究 的问题 。 在《 浅谈 中西文化 艺术 差异 的根 源》 一文
中, 作者就指 出中西 艺术文化差异 的历史
艺术教 育对于 每个人 都是 非常 重要
建设 、 学器材配备 以及 艺术教 育科研等 教 方 面也取得 了许多成果。 2 艺术审美差异 .
涵在 整体 上必然 要更深 厚一 些。我 国的 艺术作 品无论是 绘 画、 音乐 、 歌还是 散 诗 文 、 筑 、 塑, 建 雕 庞大 的数量造就 了历史的 沉淀 , 也正是这种历史 文化的聚集使 得 中
界” 。如 , 山水 画、 音乐、 诗歌都 生动传 神 地将 意境 与心灵 、 神形 与 志 向表达 出来 。
入地 分析 、 了解 中西 艺术差异 , 不但对 于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论比较研究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论比较研究

《戏剧之家》2019年第22期 总第322期217文化天地中西方艺术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其实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精神理念。

中国的艺术讲究写意,不求实,其实中国古代文论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美学史,是一个混沌的状态,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实际又什么都解释了。

西方则不同,西方的美学理论是有概念的,理论是有观点的围绕一个观点在阐述,所以有些时候不免显得有点片面。

很早就有学者对中西方艺术精神本体论进行比较。

主管群作为我国现当代的文艺理论大师,在其著作《文艺心理学》中就有过对中西艺术精神理论的比较。

徐复观也从对中国艺术的分析中来比较中西方艺术的不同。

一、中西艺术精神的哲学根源比较中西方艺术精神有很多的不同,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但更多的是哲学观念的差别。

虽然中、西艺术的交流已经具有上百年历史,但中西艺术的表现仍有很大不同。

中西方哲学的萌发时间其实差不多,中国是在先秦时期诞生了一批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西方则是在古希腊时期。

其实对比起来,中西方的哲学萌芽没有特别大的时间跨度。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其实也是对早期哲学的发展完善以及批判,始终没有跳过最早的哲学根源。

但其实从哲学萌芽时期,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哲学的不同。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等,他们的著作都是一段一段玄妙的论述。

道家讲究“道”,但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没有具体地阐释过究竟什么是道,就在一与二的阐释中说出了道,表达了天地。

以至于中国古代其实没有特别系统的论述艺术的著作。

《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这类文论集,都是一段一段的阐释,这些阐释也没有对某一观点的过分强调,只是在表达一种感觉。

而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文学类型就是诗歌,最抽象,最玄妙。

西方最早的哲学其实不是这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观点,但他们对哲学的阐释都是具体的,成体系的。

《理想国》《诗学》等也对具体的问题有所阐释,直到今天我们读古希腊时期的理论著作,我们其实能感受到其中的逻辑,这其实也方便了今天我们的理论教学,我可以把西方的哲学浓缩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一定是有所强调的。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2、中国艺术史上,“言志”与“缘情”两大流派。 “以情融理”与“以理节情”。
3、“情”与“理”的关系。 “理之于诗,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钱钟书
《谈艺录》)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理”、“情景”、“意象”、“意境”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 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 乙”的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 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 加强“度”的把握。
二、中国传统美学
(二)道家美学(老庄)
2.诗歌风格 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 例如《蜀道难》。
二、中国传统美学
(三)禅宗美学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就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和”是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 和方法,是实现统一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艺术的精神比较
作者:刘嘉仪
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西方艺术的精神方面差别很大,主要是历史文化背景及起源不同、艺术精神的起源不同还有所追求的艺术精神不同,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逐层剖析,提出了一些艺术精神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艺术;文化背景;艺术精神
艺术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享受,也是各国文化的集中表现领域,通常从一个国家的艺术氛围和艺术作品中就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发展情况,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研究艺术并不仅是研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中国和西方是两个不同半球的国家,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文化起源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所以在艺术精神上自然就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

一、中西方艺术文化背景及起源不同
(一)文化起源地不同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黄河和长江流域,最原始的中华文明是从这里诞生的,经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农耕是最传统的中国形象,而中国艺术的精神之中也包含了朴素的精神;西方的文明大致起源于两河流域或者埃及文明,从西方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庄严和肃静。

因为文化起源地的不同所以表现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精神也都不同,这是因为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会深深的烙印在艺术中,没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中国的国画、黄梅戏、京剧艺术,西方的话剧、歌剧、舞蹈都是从历史文化中发展而来的。

(二)艺术中体现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的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首先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中多数体现的都是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例如唐三彩、敦煌壁画、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还有景德镇的瓷器、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这些表现的都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体现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因为艺术取材于社会体现的是文化;而西方的歌剧、话剧等、诗歌等作品体中体现的都是西方的社会和生活现状,因为他们的艺术作品同样取材于生活的社会背景。

正是艺术内容的不同才会致使中西方艺术精神根本上的表现不同,内容与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只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理解艺术精神,内容是精神的载体。

二、中西方艺术精神的起源差异
中国的艺术起源以儒家经典文化为开始,西方以神学为开始,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精神起源。

(一)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中国艺术精神
1.强调伦理和道德。

中国的艺术精神中很多作品强调的都是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例如笔画中体现的宫廷生活和瓷器上表现的尊卑有序、尊老爱幼还有诗歌作品中表现的忧国忧民尊师重道,这些都是经常会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出现的精神,而且会着重强调伦理和道德的观念,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思想和精神深入人心,对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将艺术作品中的内容上升到精神层面上。

2.重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自然的国度,对自然比较敬畏这从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我国古代的诗经、诗词中都能够看到相应的记录。

而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起源于儒家“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只要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做到无往而不利。

而为什么要尊重自然呢?为什么会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对自然的敬畏呢?这是因为自然在当时是奥妙非常的,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人物、大教育家也无法辨别其中的一些现象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所以其提倡尊重自然的思想流传下来对艺术有很深的影响,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就是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和精神。

(二)西方神学宗教的艺术精神起源
1.神在西方的艺术中经常出现。

西方的艺术起源最早要追溯到神在西方文化中出现的时代,我们不难看到西方很多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与神有关系的,例如拉斐尔的圣母像、断臂维纳斯等等,如果离开神的文化这些画作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内容也并不鲜明。

圣母像就是基督教神耶稣母亲的画像,体现的是一种慈爱救赎的精神,这并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而是拉斐尔通过神文化映射到头脑之中再表现到作品之中的。

也就是说是先有的神文化之后才会产生这些旷世奇才的艺术作品,才会有西方的这种艺术精神,这种顺序是不可更改的。

2.痛苦、不完美的艺术。

我们这里所说的痛苦和不完美是基于宗教创始者而言的,不经历巨大的痛苦是无法得到人们至高的尊敬和推崇的,基督教是西方的第一大宗教组织,而耶稣是在经历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巨大痛苦之后才得以被绝大多数的人尊崇为神的。

而这种宗教意义上的痛苦和不完美到了艺术当中似乎成了一种神秘和精神,一般西方比较著名的艺术作品类似于维纳斯这种也很多,而且从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相当丰富,所以当这种痛苦和不完美体现在艺术中时便成为了一种难以达到的完美境界,也是艺术家们一直所追求的境界。

直到现在依然还在有人探讨如果维纳斯双臂完整那么是否还具备艺术上的价值,虽然我们不可以否定艺术
上的价值但是从意义上来说双臂完整就意味着失去了西方宗教上的文化背景依托,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上的依赖,那么艺术价值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三、中西方艺术精神的追求上不同
(一)中国追求的艺术精神是超然的被动精神
1.艺术创作者本身的精神被动。

中国虽然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但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直到现在依旧还在延续,就是被动。

在艺术中我们所追求的精神同样也是被动的,例如不与自然相对,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被动,没有敢于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同样作品中所表现的也都是被动的思想,认为“无为”便是最大的“为”,归根结底还是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严重。

2.平静淡然,超然世间。

从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比较淡然、平静的作品,水墨丹青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没有过多过于繁华的颜色体现的就是这种平静淡然超然于世间的思想而作者最后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二)西方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主动,解放的精神
西方历代以来文化背景就是比较开放的,这一点与中国不同,而表现在人性和艺术精神的追求上就更加明显,西方很多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渴望灵魂的解放,把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在作品之中,追求极度的释放,想要灵魂上的解脱,他们会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不是被动的,一般也不会受到限制,解放自己的灵魂是西方艺术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西方艺术精神中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说在艺术的方向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分支,但是不存在艺术上的好坏之分,因为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精神千差万别是正常的。

【参考文献】
[1]江秋燕.中西古典艺术精神比较[J].文教资料,2016(04) .
[2]姚屹东.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
[3]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4]亦然.评《创造与选择──论前期创造社的文化艺.术精神》[J]. 山东社会科学,199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