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
准确看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成效
准确看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成效作者:王鹏来源:《民生周刊·学术版》2013年第07期【摘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些学者和社会公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实之词是站不住脚的。
【关键词】计划生育;理论依据;现实成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重大决策部署。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将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可以说,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不仅是卫生和计生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但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这是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信号,甚至有人借此否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以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依据的,带来了低生育率、老龄化、民工荒、男女比例失衡、消费需求低迷等后果,因此才撤销国家人口计生委。
这些认识和看法,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成效进行了极其严重的歪曲和误解,值得商榷。
一、关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思想1982年9月8日,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这是中央从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依据,做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深刻批判了马尔萨斯愚蠢地把一定数量的人口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生硬地联系在一起。
【精选】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一)整体政策的依据一般说来,人口发展状况、原有人口政策、整体的制度安排与结构、经济发展及其战略和人口、资源与环境所形成的人地关系构成人口政策环境,并成为所有参与人的共同信息。
依据共同信息,参与人形成有关人口均衡发展的不同战略,在反复出现的博弈中,各种决策规则被参与人不断尝试,进而从众多的决策规则中分离出一种参与人都认可、都相信的共同知识,在供给方形成条文化、客观化的政府规制,并在各参与人处得到实施,从而凝结成共有信念。
在各种影响因素当中,一定时期的人口发展状况是人口政策形成的重要依据。
原有人口政策以路径依赖的方式影响以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演变。
整体性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也成为选择人口政策的重要环境。
由于制度结构中各种制度安排的相互关联,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导致严重的制度非均衡。
经济发展及其战略、人口与资源环境等形成的人地关系内生不同的人口需求,诱发新的规则。
总体来说可以归类为以下三个依据: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人口思想是我国制定人口生育政策的思想理论依据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路线,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政策来。
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人口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人口思想不是就人口谈人口,而是运用唯物论的方法,把人口现象、人口运动及其整个过程放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加以考察,从而既科学地阐明了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也阐明了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人多也好也坏的两点理论、人口非控制不行的理论、中国是大国也是小国的理论、人均是主要尺度的理论,为我们认识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为我们制定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人口生育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在人口问题上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结合现实评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400字
结合现实评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5400字本文通过介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且阐述人口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解释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人口理论传播和发展计划生育国策一、文献综述1957年7月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新人口论》,文章中引用了马尔萨斯的节育思想,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的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
处于当时特殊的思想背景下,马寅初被左倾派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在这一时期,大家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避而不谈,关于它的研究几乎中断了几十年。
1976年以后,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深入人心,学者们开始全面辩证的看待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它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1979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平反,对于人口理论的研究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1980年月1月王声多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不应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一文,认为对于马尔萨斯人口论要全面辩证的看待,而不应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王声多教授另外一篇更为重要的文章《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流传和论争》(《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6期),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马尔萨斯人口论传入中国的途径、在旧中国的论争、在新中国的论争以及得到的几个想法。
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以及其传入后引起的学界的论争。
他在文章《我是部分肯定论的坚持者和代表者一马尔萨斯人口论新评》(收录在周玉英方立明主编《温州人口研究(2000年卷)》中)叙述了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艰辛探索之路,不受他人的影?,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总的来说,王声多先生算得上是现代研究马氏学说的集大成者。
《人口研究》部发表了《百年回顾》:马尔萨斯在1998发表人口第二百周年原则时对人口理论(人口研究第一版)的重新评价(版),从人口思想历史着眼进行探究,认为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由于他自身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学说有许多不足,但他的学说仍旧算的上是人类人口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 (3)解决粮食问题,必需提倡:节约粮食。
中国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可耕地关系
资源 国土面积 数量 960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的位次 三
耕地 草原 森林
国家 全世界 中国 印度 人均耕地 (公顷) 0.25 0.08 0.19
9589万公顷 22434万公顷 11525万公顷
国家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四 四 六
归纳反思
走进生活
谢 谢!
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 制度,城市要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多层次的 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六、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 业保障力度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稳定 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形成行政部门,服务 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目标一致、上下 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科学管理格局。 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积极 推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2000年我国文化人口在 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其他 14.2% 文盲半文盲 15.8% 小学 37.1%
2000年中外万人中的在 校大学生人数对比(单位:人)
555
600 500 400 300
217 103 18 60 282
大学 1.4% 高中 8%
200
初中 23%
100 0 中国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 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一、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出生率超过死 亡率。 二、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降低出生率。 三、实行计划生育可有效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指
• 计划生育是指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 划,通过国家指导和人民自愿相结合,做到 有计划生育子女,消灭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
准确看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成效
1 9 8 0 年 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连续召开5 次人 口座 谈会 ,充分听取方方面面意见 ,在此基础上发 出了 《 关 于控制我国人 口增长 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 开信 》,提出 “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f 3 】 。1 9 8 2
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做出 《 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的指示 》 ( 中发[ 1 9 8 2 1 1 1 号 )、1 9 8 4 年 中共中央批转了
国家计生委党组 《 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 ( 中 发[ 1 9 8 4 1 7 号 ),指 出 “ 对一胎 、二胎和多胎要全面 考 虑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提 出具体 的要求 ,实行分
、
二 、关于我 国的生育政策是就是 “ 一胎
策 ” 。这 是 中央从 我 国人 口多 、人 均 资源 相 对 不足 、发 化 ”政 策 ,事实 上 ,我 国 的生 育政 策 是在 充 分发 扬 民主 一胎化” 的。 展 不平衡 的基本国情出发 ,以马克思主义人 口理论为依 的基 础 上 制定 并 不 断 完 善 的 ,也 不 是 “
4 9
类指导” ,并提出了照顾生育二胎 、多胎 的几种条件 。 [ 4 ] 2 0 0 2 年9 ) q 1 日开始施行的 《 人 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1 8 条 规定 , “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 ,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符合法律 、法规规定条件 的 ,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具体办法 由省 、自 治区 、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根据这条授权规定 ,我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 0 个省 ( 区、 市) 人大常委会都制定了本省 ( 区、市 )的人口与计划 生育条例 ,规定了可以再生育 的条件 ,比如双方都是独 生子女 的 、农村 第一胎 为女 孩的 、双方都是 少数民族 的 、再婚 身边 无子女的等等 ,一些民族地区可以生育3 孩 、4 孩 ,西藏农牧民没有生育数量的限制 。据测算 , 全国实行一对夫妇 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的城镇地 区和农 村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 5 . 9 %;全国实行照顾独 女户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农村地区的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 例为5 2 . 9 %;全国普遍允许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的地区 和少数 民族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例为9 . 6 %;执行三孩以上 多孩生育政策以及没有生育政策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
1、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1/ 9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
“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
近年来生育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生育政策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政策。
这种政策体现着全国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五十年代后期,这是人口出生第一次高潮和节制生育呼声第一次起伏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内战争刚刚结束,人民需要休养生息。
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解决旧社会遗留下的生产凋零、失业、贫困、饥饿和防治疾病等一系列问题,放松了对急剧增长的人口的控制。
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刺激了生育率的上升,错误认为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是社会繁荣和生活改善的标志。
随着人口增长,著名学者马寅初于一九五七年二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和六月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先后提出了他对人口问题的主张,发表了“新人口论”。
但是由于“左”的思潮影响,这种观点很快被推翻了。
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期,这是计划生育被重新提起但随即遭受“文化大革命”动乱严重破坏的时期。
1965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当时普遍宣传的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但计划生育工作刚刚开展起来,“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了。
这种动乱对计划生育工作也有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这导致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和人口增长的失控。
第三阶段,从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时期。
第一次把人口增长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
这一时期,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在制定、落实政策措施上,有了新进展,逐步修改了一些不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和规定,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法规,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第四阶段,一九七九年以后,计划生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
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前言:人口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我们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位臵,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优生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人口政策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一、人口学概论(一)人口和人口学1、什么是人口?人口是人口科学的研究客体,是人口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
科学的人口概念,要反映人口范畴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有以下几层含义:①人口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存在的;②人口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的;③人口时间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2、什么是人口学?人口学就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①人口学首先包括人口理论。
人口理论在人口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口学的理论基础,是人口学各分支学科的指导思想。
人口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本身、人口和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密切不可分的。
人口理论的任务就在于阐明人口发展本身的规律性、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联系。
②人口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统计学。
人口统计学由来已久,它阐明搜集、整理、分析、反映大量人口现象和人口发展过程的数量资料的方法论,并研究人口发展本身,人口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人口学的形成与发展任何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人口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人口学自身也不断向前发展。
在人口学中,最早产生的是人口理论。
1、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管子、孔子、墨子、商鞅、韩非都针对当时人口同经济、政治、军事的关系,提出过不同的人口主张。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著名的《理想国》、《法律论》、《政治学》等理论著作中,从城邦国家防务和安全出发提出人口适度的问题。
计划生育常用名词术语解析
计划生育常用名词术语解析方案生育常用名词术语●人口:人口的根本概念就是指由具有一定的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开展规划:是依据人口现状和未来开展趋势、结合未来经济社会的开展变化,制定的人口开展具体目标和要求。
●人口的三要素: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
●三种根本人口过程:出生、死亡、迁移。
●可持续开展:既要考虑当前开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开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开展。
可持续开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开展,既要到达开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开展和安居乐业。
●方案生育: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后,为适应客观环境和和人类自身开展的需要,自觉在全社会采取的调节生育行为的总称。
即:在公民中实行有方案的控制生育、实现人类生产的方案控制。
●人口与方案生育根底理论概要:人口是指由具有一定的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方案生育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后,为适应客观环境和人类自身开展的需要、自觉在全社会采取的调节生育行为的总和。
人口与方案生育根底理论是在公民中实行有方案的控制生育实现人类生产的方案控制。
特点是根据社会经济开展的需要,制定统一的人口方案、家庭按照国家的生育政策生育子女、繁衍后代,把人口规模控制在国家人口方案的范围内,实现人口开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底之上,用来说明人类社会现象、人口问题和揭示各种社会形态下人口规律的科学。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 孩子,提倡晚婚、晚育、 优生、优育。
计划生育对人口 的出生增长实行计划 调节和控制,以实现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计划生育”对人口的调节比较 马尔萨斯把他的全部人口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他从 这两个前提出发,得出了有名的两个级数的命题:“人口在无 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 加”。据此,十代人以后,人类和生活资料所增殖的数量将是 512∶100,差距是惊人的。并断言,这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 律”。 为了实现人口和生活资料增长间的平衡, 他又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一种叫做 “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 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 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施是恢复人口 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马尔萨斯的进化学说 :
马尔萨斯的《1798论文》表达了以下八个主要观点: (1)人口数量严重受限于生存手段 (2)当生存手段增加后,人口也相应增加 (3)人口压力刺激生产增长 (4)生产增长反过来也刺激人口增长 (5)从长远来看,生产增长不能与人口的增长潜力保持 同步,人口数量与供养能力之间必将出现巨大裂痕 (6)性、劳动和子女等影响人口和生产力的诸多因素由 个人的收支决定所影响 (7)当人口增长超过供养能力时,正面的抑制因素会发 挥作用 (8)这些抑制因素的本质将对生物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 产生影响
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 中,马尔萨斯作出一个着名 的预言:
人口增长超越食物 供应,会导致人均占 有食物的减少。
马尔萨斯主要作品
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是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的理论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和人口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与结构,而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对人口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口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基础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经济的发展水平则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和结构。
例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可能会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则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下降。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要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来解决人口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消费市场的规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性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口问题的合理调控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可以有效地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关注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等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要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政策,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理论涉及到经济基础、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正确理解并有效应对人口问题的同时,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作用摘要: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两种生产理论一直是我们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两种生产;计划生育;指导作用一、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1、两种生产理论的经典表述2、两种生产理论之间的关系二、两种生产理论与我国计划生育的结合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是:由原来的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对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到现在的放开二胎。
1、探索阶段2、停滞阶段到了时期,人口达到了高峰时期,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依旧没有具体的措施来控制人口的不断增长。
3、发展阶段4、完善阶段开放以后,我们开始在两种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计划生育政策。
但是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理论,来指导我们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
现在随着我们人口出现的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全面地来认识两种生产理论。
面对现在我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不断加重的情况,原来的两种生产理论已经不能解释我们现在出现的人口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两种生产。
人口的生产和物质生产相适应,不仅仅指的是人口数量和物质生产相适应,还包括人口的结构和物质生产相适应。
只有人口的各个因素和物质的生产相适应,我们才能得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1、在两种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人口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协调性地解决2、在两种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和经济的矛盾不段激化,为了平衡发展,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生育政策。
在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更全面的理解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始调整人口政策,由20世纪70年代的“只生一胎”,到21世纪初调整到“双独二胎”,最后演变成现在的放开独生子女二胎政策。
这些无疑都是人口政策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的变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探讨人口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对人口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并探讨其观点。
一、人口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口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人口问题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劳动力有着强烈需求。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会通过压缩工人的工资和劳动条件来增加利润。
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化和人口过多的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经济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过剩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过剩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进而降低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人口过剩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随着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土地、能源和水源等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资源的短缺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最后,人口过多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排放物的增加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崩溃。
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得到充分保障,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等,不再受到资本主义下人口过剩的困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教育的推动,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劳动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要关注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人口问题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人口问题的思考也是深刻而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口问题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的变迁密切相关,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观念,对人口问题做出了理论分析和历史发展的考察。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人口规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使得人口得以增长和繁衍。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导致了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口问题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统一,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社会制度变迁紧密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问题,并指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口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导致的,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制度变革来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口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平衡。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经济基础的改变有关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迁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下,人口的增长、分布和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口剧增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环境恶化。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口问题得以建设性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得到了有效调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口问题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观点和分析,为我们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口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口理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人口发展领域的体现。
在此,笔者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口理论谈几点初步认识。
一、“两种生产”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都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支配。
物质资料的生产作用于人类自身生产并对其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自身生产又反作用与物质资料生产并对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人口多、经济欠发达。
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神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更要考虑到人类自身的合力生产,使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在“两种生产”相适应,相协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更好地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代内和代际和谐。
二、人均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发展的标准,从而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学院:哲社学院社会学系学号:200910039 姓名:白乡林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主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定位定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规律等问题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人口总数正在逼近国土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适度人口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样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当时的物质的所有制基础上,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
”他由此得出结论:“总括了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人口的增加,尤其要遇到外部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受限制的东西。
”“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适度的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
”“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这是由限制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 年)马克思所指的外部限制即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适度人口”概念,认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一旦人口的数量超过这个限度便形成过剩人口。
也就是说,自然条件是制约有限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基本因素。
虽然人口数量可以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
计划生育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二
计划生育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二)计划生育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一般认为中国的实际和革命前的俄国是相同或者近似的。
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是相同的。
经济和文化落后则是近似的,中国更加落后。
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独立和复兴,多方寻找革命真理,这也是相同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解放后,在"一边倒"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理论界探索人口发展规律,当然要按照苏联的理论。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中国的先进分子,就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
工业革命的机器一声轰鸣,给我们送来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文化与科学。
求进步的中国人,努力学习西方。
毛泽东说:"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
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
"西方的社会学说是包括人口学说的,尤其是马尔萨斯人口论。
毛泽东还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多,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于是才得出结论:走俄国人的路。
进而在解放初期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现在看来,西方的科学、文化及管理经验,还是应当学习的。
问题是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西方科学的人口理论观点,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发展的规律性。
问题关键在于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0年代初,学习苏联,从而引起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认识,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
1949年8月和9月,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四篇文章,评论美国国务院《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致杜鲁门总统的信。
其中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针对美国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论述了人口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针对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
马寅初的人口论是否是错误的,它有哪些局限?
马寅初的人口论是否是错误的,它有哪些局限?首先,马寅初人口论说了什么马寅初人口论脱胎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是指数增长,而财富是数字增长,数字增长永远无法超越指数增长,所以人类必须通过阵发性地战争、饥荒等不人道事件,才能避免落入集体悲剧中。
马尔萨斯的理论不复杂,关键在实证环节做的非常好,数据丰富,他第一次呈现出人口学的研究框架,完全用数字说话。
比如人口是指数增长,假定20岁繁殖一代,平均寿命60岁,则一个人理论生育数字惊人,而新生儿落地20年后,又可以继续生育,如果计算这个代际的人口增长,必然是乘数效应的,其增长速度惊人。
马尔萨斯的理论问世后,遭遇了比较大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马尔萨斯忽略了人口增值中的软因素,生孩子后,人类养孩子的成本非常高,还要给他教育,从自然能力说,一对夫妻生10个孩子很正常,但在实际上,传统社会平均也只有3-4个而已。
不过即使是3-4个,依然呈现为乘数效应。
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尔萨斯很准确地描绘了传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情况,而到现代社会,情况完全逆转,一是生产力本身也呈现为指数增长,二是在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增长出现了边际效应,现代人反而不愿意要孩子了,一对夫妇很难达到平均生2.1个的指标,在很多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后一种理论因有实证支持,如今已成主流。
在马寅初时代,后一种理论还缺乏实证,所以马寅初基本引用了马尔萨斯的研究框架,但他指出,他不同意马尔萨斯的结论,认为通过计划、政府强制干预等方式,可以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其次,马寅初受冲击与人口论无关马寅初的人口论提出后,得到高层激赏,这是计划生育后来的理论基础,甚至计划生育后来在推广时,也采取马老的思辨方式——先批判马尔萨斯,再强调人口可以控制,政府应加强干预。
过去有很多奇怪的传闻,说错批了一个人,多生了几亿人。
这话毫无道理,因为上世纪50年代,mao就多次批示,要抓好计划生育问题,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从来没被批判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养育自身和延续后代而进行的另一种生产活动。
这两种生产都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支配;人类自身生产又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并对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更要考虑到人类自身的合理生产,使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们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状况不是容易改变的。
在生产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医疗保险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文盲半文盲人口还占有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
人口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人口比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1 亿,要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类,这就是中国的人口国情。
人口问题应该是我们国家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谋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虽然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要发展,既面临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落后状况,又面临人口过多的巨大压力。
也就是说,新增的粮食被新增人口消耗掉还不够,经济就不能发展,人民生活就难以改善。
为了实现我国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目前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否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国际上往往把农业人口比重的大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
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只占10%左右,而我国却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占总人口的80%左右。
由于农村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人口的生育率要高于城镇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控制的关键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
想尽一切办法实行节育。
早在1981 年邓小平同志就说:“我们把计划生育当作一个战略问题。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它有以下特点:一是稳定性。
实行计划生育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大政策。
二是长期性。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十四大又提出党的基本路线100 年不动摇。
三是综合性,就是说计划生育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过来,经济社会活动也会影响到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它实际上是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综合反映。
四是统一性。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统一,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作为一个基本国策,它不仅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也还要考虑家庭和个人利益。
人口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人口问题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时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的战略方针。
特别是1999年的中央座谈会,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起列为两会中会议的主题,强调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同时指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依赖和制约的情况看,我国将长期面临资源稀缺的压力,有研究认为,中国人口已接近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
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环境保护、人口与生态平衡以及人口自身生产过程中数量和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