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蜡烛;3. 火柴;4. 直尺;5.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2. 提问:你们对平面镜成像有什么了解?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3.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际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三、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及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二、教学准备教具:1. 平面镜。

2. 蜡烛。

3. 直尺。

4. 光屏。

5. 粉笔。

学具:1. 学生用书。

2. 笔记本。

3. 实验报告册。

教学环境:实验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如何成像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环节二:知识讲解2. 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环节三:实验探究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数据分析2.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

环节二:知识拓展1. 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平面镜成像的大小?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望远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成果展示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环节五: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学生可能会对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产生困惑,特别是对于成像的虚实性和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等概念。此外,他们可能对实验操作中的细节把握不够准确,如如何准确测量像和物的大小等。同时,将平面镜成像原理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对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构成一定的挑战。
- "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物像距离相等,成像虚实性判断。":引导学生思考物像位置的判断和成像虚实的理解。
- "生活中的镜像现象,你能找到多少?":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镜像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成像的虚实性等。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平面镜成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平面镜成像的重点,强调成像特点和原理,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
-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合作、交流、评估等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生通过学习平面镜成像,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教师备课: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征。

3.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

4. 将平面镜成像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特征。

(2)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你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镜子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镜子吗?”等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

2. 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1)呈现图片,向学生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通过展示物与镜子的相对位置关系解释成像的产生过程。

(3)表现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距、像距、物高、像高等概念。

(4)演示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实际应用。

3. 讨论、练习、总结(1)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实例预测和证实,探究几个问题,如:物距与像距、物高与像高的关系。

(2)在本节课结束之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学生互相询问和回答问题,教师对错得分。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交流和讨论中互动性强,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通过学生对学习的总结和口头阐述的验证,阐明教学的效果良好。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个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际问题的解答。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写一篇文章,并通过图片来说明关键概念。

3、以“画出平面镜成像步骤”为题,简要说明平面镜成像画图的基本过程,并举出具体例子说明。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自学指导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说说应该选用什么实验器材?怎样确定像的位置?(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个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外一个相同的物体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学生在物理学中开展实验和观察的重要实验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和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下面是一份针对《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成像原理和影响成像的因素。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3.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其公式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教学准备:1.进行实验的平面镜和透明物体2.实验设备:光源、标尺、白纸、直尺、胶带等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面镜吗?2.学生回答。

3.解答:平面镜是使用高度抛光的平面镜面制作的,它具有光滑的表面,能够将光线反射,使得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像。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前准备:将平面镜固定在光源的前方,调整光源的位置和亮度,确保光线能够正常射向平面镜。

2.实验步骤:a.将标尺固定在平面镜的前方,与平面镜垂直。

b.将白纸沿着标尺固定在平面镜的后方。

c.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得光线能够正常射向平面镜,并形成一束平行光。

d.学生用直尺把光线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标出,然后用胶带固定上白纸上。

e.在白纸上标记出光线的入射点和反射点,并用直尺连接两点,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法线。

f.记录各个点的坐标,并用直线连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入射点和反射点,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

3.多次重复实验,尝试不同的入射角度和入射位置,并观察实验结果。

三、实验分析与总结(30分钟)1.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导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3.学生发言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公式。

四、概念讲解与展示(20分钟)1.导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平面镜成像的示意图和公式。

2.学生进行笔记,并和导师进行互动讨论。

《平面镜成像》教案5

《平面镜成像》教案5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的建立.【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123(2)平面镜的应用a、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实例。

牙医用的平面镜4演示实验2: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凸面镜,多媒体展示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板书设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成像原理: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2)改变光路三.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设计--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探究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的引导,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自主设计出如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如虚像、等大、垂直、对称等。
5.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成像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计算成像物体的大小等。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8.课堂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光的基本性质和反射现象,但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深入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常见平面镜,但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认识不足,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几何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将几何知识应用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尚需培养。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为什么在舞蹈课上,舞蹈老师要让同学们面对镜子练习舞蹈动作。
5.探讨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说明。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
3.解题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表达清晰。
2.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实验中能体现平面镜成像的虚像、等大、垂直、对称等特点。请将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写成实验报告。
3.根据以下情境,计算成像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情境一:小明在平面镜前2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是多少?
情境二:小红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她的像与她本人的距离是4米,求小红与平面镜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平面镜、蜡烛、物体(如文具、书籍等)。

2. 实验桌、实验架。

3.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图片,如穿衣镜、哈哈镜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现象。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成像规律等。

3. 进行实验观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等。

6. 应用拓展:出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像原理进行解决。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光的反射在其他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了解平面镜成像在光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和课后拓展活动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国家大剧院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个倒影实际上就是大剧院在水中的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你就学习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当你站在平面镜前,就会看到平面镜里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这就是你的像。

当你走近平面镜,它也向你走来;当你远离平面镜,它也随之远去;当你举起左手,它却举起了右手。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实验思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键是要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们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探究。

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的位置与像的位置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确定了像的位置,再比较像跟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实验过程】(1)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前,通过移动未点燃的蜡烛,找到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标记蜡烛和像的位置。

测量蜡烛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2)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点燃蜡烛的像的大小是否随蜡烛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3)换用长度不同的蜡烛,再做几次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像的大小和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1 30°30°2 45°45°3 35°35°【分析论证】①A与B是完全相同的两根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到蜡烛B好像在点燃着一样,即B与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归纳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平面镜成像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6. 总结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模型、白板、标记笔等。

2.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相关的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平面镜成像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

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教师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平面镜?教师问:怎么确定像的位置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大小相等;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介绍。

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平面镜成像的课外活动,如制作简易平面镜、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等。

2. 推荐阅读材料: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小组讨论: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教师点拨: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跟踪训练: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小组讨论: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教师点拨: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跟踪训练: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自主预习: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2)潜望镜;(3)太阳能电站;(4)照镜子、小组讨论: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教师点拨: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八年级《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的理解。
2.实验操作中的观察、数据分析及问题解决。
3.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结合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降低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化妆镜、穿衣镜等,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平面镜、像、物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及特点。
-唤起学生对已有物理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即光线的反射规律。
-介绍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及特点。
2.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规律。
3.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实验探究过程中,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及其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后的进一步延伸。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基本概念。

但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规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例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学会用平面镜成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

2.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实验报告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生分享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呈现(10分钟)1.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2.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和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平面镜形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作图
凸面镜和凹面镜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播放一些常见平面镜成像的画面。
观看视频,说出画面中,哪个是物体,哪个是像。
使学生明确:1、什么叫平面镜成像?2、平面镜成像中什么是物,什么是像?
教师演示平面镜成像,先用平面镜,后才用玻璃板,并说清楚找像的方法以及怎样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发现用平面镜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只有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找像时,要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后面蜡烛的位置才能代替前面蜡烛像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光路图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平面镜成像作图。
5、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生活中,学生都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对于成像的特点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例如物像等大,左右相反以及虚像。但是也有一些知识学生并不清楚,例如物像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甚至还存在错误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物体靠近平面镜,像变大,远离平面镜,像变小。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得系统、更全面,也为了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
学生完成作图
提高学生作图的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要求学生自学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载更多免费课件、上传文档做兼职日赚100元、发表教师职称论文+V:ch661134】
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能从文章中找到关键点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实例。
视频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光路作图。
认真观察思考
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平面镜形成虚像的科学理论依据
六、教学评价设计
对于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做出评价后给以个人加分;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展示,根据完成的情况和效果给以小组加分。
七、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使学生真正理解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意图。为了找到像的位置,一定要仔细操作实验,培养科学精神。
师生共同设计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在黑板上设计好实验表格,然后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师收集实验数据,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评估,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虚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交流、评估的能力。
结合学生实验和光路作图解释、说明虚像形成的原因。
学生总结虚像的特点
使学生明确虚像的形成,对后实像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画出两幅图,让学生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平面镜成像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八年级物理
教材版本: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突破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鉴于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很短,良好的实验习惯也还没有养成,教师在实验之前还得多做一些铺垫,教师可先做演示,说清楚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以及找像的方法,以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验。对于平面镜形成的虚像,可让学生先在实验中体验,然后再借助光路图进一步说明,使学生明白虚像形成的理论依据。关于凸面镜和凹面镜,可让学生自学,知道它们对光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