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悲情意识的探究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通用5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的分析篇1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一)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
《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
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
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
《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
它的基调低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分析
我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
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
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
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
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
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
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一种人物内心深沉而复杂的悲剧感。
这种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及闺中思妇这些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的悲剧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因为纪录、表达了人类普遍的痛苦情绪,千年之下仍旧直指人心,打动你我。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内容解读的方式揭示和细化分析《古诗十九首》中深藏的悲剧感以求从文学角度去认识汉末社会和《古诗十九首》的永恒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悲剧感思妇游子《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
刘勰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2〕确非虚言。
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
往昔《文选》的作者萧统曾指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3〕,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
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剧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陈祚明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一、本文概述《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誉。
作为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汇集了众多无名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大多抒发了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揭示其抒情手法的独特之处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方式,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点,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视角。
二、《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主题特点《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抒情艺术,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主题特点。
这些诗歌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涵盖了离愁别绪、人生感慨、时光荏苒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独到洞察和深刻感悟。
一方面,这些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离愁别绪。
在《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离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情感抒发,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这些诗歌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荏苒的惋惜。
在《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古诗十九首》还通过细腻的抒情手法,展现了作者们对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赞美和颂扬。
浅论《古诗十九首》中和的忧郁之
浅论 《 古诗 十 九 首》 中和 的忧 郁 之
张 迎春
( 庆工商大学 , 庆 406 ) 重 重 0 0 7
摘要 : 古诗 十九首》 《 作为 东汉末年下层 文人 的作品 , 中凸 诗 显 的一种哀和的忧郁之 美受到 极 高的赞誉 。本 文拟就 这种哀 美
形 成 的 原 因和 其 表 现 方 式 进 行 浅探 。
楼上女 , 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 , 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 , 今 为 荡 子 妇 。荡 子 行 不 归 , 房 独 难 守 。 以 青 青 之 草 照 应 下 文 的 空 ” 思 妇 正 处 于 青 春 的年 龄 。 以 园 中柳 发 起 送 别 之 念 , 又发 起 思 念 之 情 , 绵 长不尽的宛曲之感 。 有 从诗歌抒发 的情感 的 内容上 看 , 十 九首》 内容上 真实 感 《 在 人 , 其 反 映 了东 汉 末 年 下 层 士 大 夫 的 生 活 与 感 情 , 表 现 手 法 尤 在 上 以抒情为 主 , 侧婉意微 , 意味深长。沈德潜 评之 日 :《 “ 十九首 》 大率逐 臣弃妻 , 友阔绝 , 朋 死生新故之感。 其 中“ 臣弃妻 ” ” 逐 等十 二 字 恰 到 好 处 概 括 了 其抒 情 内 容 。 ・ 首 先 是 抒 发 怀 才 不 遇 的痛 苦 。 在 东 汉 末 年 , 多 士 子怀 着 梦 众 想背井离 乡 , 踏上求取 功名的漫长 道路 。然 而政治黑 暗 , 生乱 人 离, 文人遭遇 前所未有 的坎坷 , 陷入 深深 的迷 惘之 中。于是 诗歌 中 出现 大 量 的抒 发 这 种 痛 苦 和 迷 惘 的 作 品 。 “ 衰 各 有 时 , 身 盛 立 苦 不 早 。人 生 非 金 石 , 岂能 长 寿 考 。 慨 叹 功 名 立 身 须 要 趁 早 , ” 因 为 人 的 生 命 和 自然 界 的 物 比起 来 是 无 比 的 渺 小 而 易 逝 。这 些 深 沉的悲叹感 喟, 透着 诗人们无 限的感伤情怀 。 渗 其次是表达对人生短 暂的感怀。汉末动乱之下 , 对个体 生命 意 识 的 感 怀 成 为 了这 个 时期 的 一 种 普 遍 的 心 态 。 “ 生 天 地 问 , 人 忽 如 远 行 客 。 ‘ 青 陵上 松 , 磊 涧 中石 ” 以 “ 上 松 , 中石 ” … 青 磊 , 陵 涧 等 生 命 永 恒 的意 象 来 和短 暂 无 常 的 人 生 相 比对 照 , 加 衬托 出无 更 奈 的感 叹和伤怀 。士子们无法找到 突破 这个 局限的答案 , 映在 反 作 品中就表现在对时 间意象 的反复使 用。这些 意象有 着明显 的 文人气质 , 于慷慨 激昂 中带有 委婉含 蓄 , 在感 叹人生短 暂 中又带 有乐天知命 的达观 。 再次是一种离愁别绪 的吟咏。《 十九首》 中大量 的游子思妇 之诗。描写的多是 备受 压抑 的爱情 苦 闷 , “ 是 同心离 居” 的黯然 神伤。如《 涉江采芙蓉》 写和爱人相爱 而不得 的忧苦 , 坦率 真诚 , 毫无掩饰 。突破文学政 治化 的樊 篱 , 转而关 注主 体 自身 的情感 。 游 子 思 妇 的 诗 歌 具 有 更 加 浓 烈 的感 伤 色 彩 。 前人评 《 关雎》 乐而不淫 , 而不伤”, “ 哀 在抒发游 子思妇相思 之情 这方面 , 十九首》 《 亦是 回环婉转 , 言浅 而情 深 。即使 是诉说 最 强 烈 的相 思 之 哀 苦 , 具 有 一 种 温 柔 敦 厚 之 感 。相 对 于 北 朝 民 也 歌 中的类 似“ 老女不嫁 , 蹋地 呼 天” 之类 诗句 的热烈 突兀 , 十九 《 首》 更表现 了一种 “ 的文人气质 。 和” 综 上所 述 , 十九首 》 为东 汉末 年乱 世所产 生 的文人 的诗 《 作 作, 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 值和 审美价值 。其平 和冲淡 的忧郁 之美 , 哀 而不 伤 , 情意绵长 , 更是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 的审美 和创 作。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产生于西汉。
古人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及《文选》卷二,古诗十九首唐李善注之主张。
二是产生于东汉,近代文学史家多数主张其为东汉晚年作品。
本文倾向于第二个主张,因为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交替执政,社会黑暗,到了东汉末年,更是战乱频仍,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人生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于是需要诗歌来抒发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咏叹。
这些文人学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数的生命价值是体现在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然而在看透了这些政治黑暗,觉悟到了天地的无序,人生的短促,及时行乐和对亲情、爱情的看重逐渐从五言诗中体现出来,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看重。
钟嵘《诗品》中“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这两句评语中体现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都是对生命意识强烈的体现。
仕途之困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时文人的精神支柱。
入仕为官,追求功名利禄是这些文人学士实现生命价值的表现。
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提出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一直被古代文人当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据说真正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和做到一半的曾国藩。
所以实际做到的文人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其中的前两项。
因此,一般的中下层文人只能通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东汉初年,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极大鼓舞了文人们求仕进取之心。
但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败,社会政治的日趋腐败,取士制度舞弊日益严重。
就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当时的举荐制度日趋腐朽,非但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反而成为优秀人才进身之途的一大阻碍。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
论《古诗十九首》中勾心摄魄的情爱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温文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之冠冕”。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评论后发现,许多人都做了关于《十九首》艺术特色、语言特色、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十九首》的内容多是写游子和思妇,在游子思妇题材中,呼喊了直白而热烈的相思。
在反映动荡的社会时,也倾诉了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以及这个时代女子面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种社会特殊时期产生的爱情,最是值得体味与思考的,可以说是勾心摄魄。
这种爱包含了爱的忠贞与担忧、爱的专一与热烈、爱的难得与珍惜、爱的脆弱与无奈。
细细品读,定会令人掩卷遐思。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爱情游子思妇女性前言打开时代的诗篇,会发现在每个时代的诗页上都有着女人相思的泪珠与叹息,这也是思妇诗存在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思妇诗中作者往往是男性,他们揣摩女性的心理与痛苦,把她们的心声表露出来。
如果说,这些思妇诗的产生源于男性对女性集体犯罪之后的良心发现也不是不可以的。
《古诗十九首》既然作为一部游子思妇诗的经典,那其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情爱便值得一提了。
在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她们对待爱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
她们盼望着自己外出的丈夫早日归来,然而盼归不归,思妇的反应便由此不同了。
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古诗十九首》所产生的年代和它所描述的爱情与太平年代的爱情是不同的,这种特殊时期的爱情更能勾心摄魄,动人心弦。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中,作为一部抒情短诗,自它出现以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它与《诗经》往往是相提并论的,流传甚广,影响更深。
关于它的作者和产生年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作者“或称枚叔(枚乘),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说时代“比类而推,两汉之作”①;钟嵘《诗品》说作者和时代“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粲)所制”②;萧统没有说时代,对作者也没有说明,只是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徐陵《玉台新咏》以为作于两汉,有八首是枚乘的杂诗;李善为《文选》作注:“盖不知作者,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
《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探究
《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探究《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收录了十九首优美的诗歌,其抒情方式探究《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收录了十九首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以抒情为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抒情方式上,这些诗歌有着独特的特点,探究其抒情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
在《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歌都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抒情方式通过以景生情,借助自然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这首诗通过描绘河畔青草、园中垂柳等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对楼上女子的爱慕之情。
在《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歌还通过叙述具体的事件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抒情方式以事抒情,用叙述性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经历或所见所闻。
例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这首诗通过叙述浮云遭遇飘风的事件,表现了诗人对人生不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些诗歌通过阐述道理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抒情方式以理抒情,用说理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体验或思想认识。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首诗通过阐述生命的短暂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劝诫人们要及时行乐,不要虚度光阴。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丰富多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具体事件和道理的描写和阐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探究这些抒情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的杰作,由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
这十九首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以及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古诗十九首》:“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 《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深刻地再现了动乱时期文人的觉醒与痛苦。
诗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种悲情意识,有惜春悲秋、同情悲悯,也有伤恨离别。
一、惜春悲秋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摸鱼儿》),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诗人用花落可以再开与人老却不复少年作对比,在惜春的苍凉中有一种落寞的滋味。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同样也借春风荡漾、明媚宜人的春光来抒发时光荏苒、寿命短促的感伤。
《庭中有奇树》篇以年年绿意盎然的“奇树”来反衬女子苦等的青春的不再,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惜春,但惜的是人的美好青春,所谓“惜春只惜年华晚”,这是无数惜春作品的情感实质。
如《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诗里所示应是春天,照理说春天应是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季节。
可是,我们却感受不到希望的光芒,只觉得无比萧瑟。
在“东风” 和“百草”之间着一个“摇”字,这样一来,春天的繁荣就变成秋天的萧索了。
在这种变化之中,包含着感伤缠绵的失意。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有一种集体的悲秋情结。
在这十九首诗中,其中有六首直接表明了季节,而且大多数都是以“秋” 为背景的。
“悲秋”是古代诗人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
自宋玉以来,以及汉魏、唐宋无数诗人用诗歌描绘了一个个饱含忧愁情绪的“秋”的意象。
在《古诗十九首》中,“秋”在作为激发诗人情感对象的同时,也是诗人表达对象的载体。
再如《明月皎夜光》:“明月皎月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文档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古诗十九首》主要表达了游子和思妇的思念、苦闷、彷徨、抑郁、伤感、痛苦以及对人的生死的一些思考。
在这里,不仅有平民百姓生而分离的抱怨,也有知识分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的表达让《古诗十九首》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悲剧性的意蕴。
一、《古诗十九首》中人物的悲剧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古诗十九首》中环境的描写给人产生了一种凄凉、萧瑟之感,诗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表达更是让人哀伤不止,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对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怀才不遇的伤感无不让人心绪沉重。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更多的表现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
根据作品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可以将他们分为:平明百姓的悲剧性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一)平民百姓的悲剧性《古诗十九首》中的平民百姓主要是旅居在外的游子和深居闺中的思妇。
在诗中,他们主要表达了离别的相思和痛苦。
主要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为代表。
这类诗在《古诗十九首》中占的比重最大。
游子客居他乡,远离亲人,面对异地景色不免睹物思人,思念起了家乡和亲人。
《涉江采芙蓉》一诗主要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妻子的思念,游子渡江去采荷花,江畔兰花丛丛,可是采了这么多荷花和兰花又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回望故乡所在的地方,“长路漫浩浩“,不禁让人产生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无比的凄凉;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将这首诗的悲情推向了高峰,虽然夫妻同心,却不得不分离,只能在忧伤悲苦的思念中来聊日度日,孤独到老。
相对于游子思家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中更多描写的是深居闺中的思妇。
思妇题材从《诗经》中就已有,比如《卫风?伯兮》就表达了一个贵妇在家对外出丈夫的思念。
在封建礼教要求女子遵从“三从四德“的时代,闺中少妇们向封建礼教喊出了自己的声音,她们勇敢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乃至有的发出了自己的抱怨之声。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忧患意识
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表达不仅是作者感情的直 等来形容春的意象。诗人从对时光的感悟出发,
接抒发,更多的则是借助丰富的意象来完成。
表情达意,由时间的意识联想到生命的有限,时
二、《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象
间意识在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意味。
意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
《古诗十九首》忧患意识分类
《古诗十九首》中创造了大量了的意象,意与象
别)、理想忧患 ( 失意)、生命忧患(生死)三 除却悲歌还有宴会的场景,有宴会就有乐声相伴,
类,从典型诗文来对《古诗十九首》的忧患意识 有尽兴宴饮的达官贵人,更有的“轗轲长苦辛”
进行分析论证。
的失意之人《。古诗十九首》的饮酒意象仅有两次,
一、汉末文人忧患意识来源
“斗酒”、“美酒”,抒发的依旧是愁苦的情绪,
在诗篇的情感、氛围更加融合为一体。
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古诗十九首》多
2、无生命的事物意象
借助思妇之口抒发游子之情,不同于一般男女爱
情诗歌。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或借助妻 室的口吻来说出内心的感受,离别的感觉真切感 人,正如“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2、理想忧患(失意) 《古诗十九首》集中表达诗人追求功名利 禄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之情的诗作主要 是:《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 有高楼》、《明月何姣姣》、《回车驾言迈》。 建功立业的幻想被现实击碎,个性得不到 张扬,就只好回归自我,去寻找生命本身的价值 和感官享受,生命本质意义上的无奈,这是人类 共有的感受,这也是千百年来《古诗十九首》容 易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的地方。 3、生命忧患(生死)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集 中抒写岁月易逝、人生短促主题的诗集。在诗集 中我们容易的感受到“死亡”的沉重气息。“人 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 若飚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极目所及之物似乎都沾染着毁灭与死亡的气息, 人的生命短暂与脆弱就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强烈的 对比。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种及时行 乐的做法,实质上是“自我安慰”的反面表现, 是对自我生命意义的重视,表面看来悲观、消极、 失望,暗藏的却是对人生、生命强烈的欲望和留 恋。之后,诗歌拓宽了传统诗学的空间,拓展了 文学的生命主题,成为文人、士子抒发人生情感, 尤其是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方式。 《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忧患、理想忧患、 生命忧患表现了生命进程中深深的忧患情愫,是 人性的复归与觉醒,是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这种忧患意识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的积极探 索。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
儒学一直是汉朝 的正统思想 , 读 书人讲究 “ 修身 、 齐家 、 治 国、 平 天下 ” 忧国忧 民。 然而在这样 的时代 大 背景下 , 下层文士看不到希望 、 找不到 出路 , 理 想的灯 塔轰然坍塌 ,因此文学也 与政治疏离并保 持一定距 离。 《 古诗十九首》 就是伴随着东汉末 年的文化 浩劫 而 生 的一组文学作品 ,文人们对政治不再抱有幻想 , 不 再言志 . 日常 生活及生活感悟却成为 了歌咏的主题 。 二、 时间流逝 、 生命短暂 《 古诗十九首》 中, 《 青青 陵上柏》 、 《 涉江采 芙蓉》 、 《 明月皎夜 光》 、 《 回车驾 言迈》 、 《 东城高且长 》 、 《 驱 车 上东 门》 、 《 去者 日以疏 》 和《 凛凛岁云暮》 八首 , 可大致 归纳为羁旅诗 , 共 同抒写 的是游子在旅途中无所皈依 的落 魄和孤独 , 充满了人生 如寄 的漂 自 感和悲凉愁苦 之情 。 这些 诗也成为《 古诗十九首 》 的主旋律 , 奠定 了 《 古诗十九首》 整体 的感情基础。 正是 因为 出于对 自我生活 困苦 的喟叹 ,仕途坎 坷、 前 途不 明而感 到痛 苦 , 所 以诗人 回顾 自身 的命运 轨迹 , 进行了深刻地 反思 , 这使得 他们对“ 人生 ” 的生 命感受格外敏感 ,发 出诸多感叹 。如 : 《 回车驾言迈 》 “ 人生非金石 , 岂能长寿考? ” 与《 驱车上东 门》 “ 人生忽 如寄 , 寿无金石 固” 诗人不 约而 同将 “ 人生 ” 和“ 金石” 作 比较 , 突 出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 《 青青 陵上柏》 “ 青 青 陵上柏 , 磊磊涧中石 。 人生天地间 , 忽如远行 客” 古 墓上 的松柏郁郁青青 , 山涧 中的石头 四季常在 , 而时
一
大夫 中的正直激进分子 。 结 成相对坚致 的群体 以反抗 宦 官集团 , 他们被称为 “ 党人 ” , 政 府迫害“ 党人 ” 而发 起 的政治运动 , 当时被称作 “ 党 事” , 对“ 党人” 的迫 害 , 有禁止其 出任官 职并限制其 活动的形式 ,时称 “ 党 锢” , 或者称 为 “ 党禁 ” 。 延熹 九年 ( 1 6 6年 ) , 汉桓 帝在 宦 官势力 的推动下 , 下令 逮捕“ 党人 ” , 李膺 等 2 0 0余 人被捕 , 是 为党锢之祸 。 在两年之后 ( 1 6 8年 ) , 再次大 规模 捕杀 “ 党人 ” 。 这先后 两次文化 大清洗 , 共7 0 0余 人蒙难 , 数千人牵连 其 中。 党 锢之祸是统 治阶级 内部 争权夺利 的产物 ,标志着 士大夫反对宦 官斗争 的失
《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本文从时间维度分析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从空间维度分析了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空间上的漂泊和精神上的漂泊形成一种比照,因而在内心的精神层面,诗人就苦苦寻觅知音,这又反过来体现出诗人灵魂的孤苦无依,综合三方面,可看出汉末文人的生存困境和对这些精神困境的突围,突围的努力和失败的结果,从中体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精神流亡;困境;突围;悲剧意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经格调在大时代的急剧动荡下,被冲刷涤荡,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古诗十九首》正是这一更趋向成熟的民族的精神思想结晶。
《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所作,可见其中蕴含的是整个民族中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不是个别思想巨人先于一般人的思考,但其深刻性和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却同样具有超越时空的感人力量。
中华民族感官相当发达,又长于理性思维,因而对于外界事物有着细腻敏感的观察,这些观察通过理性的过滤又内化为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对生命的思索。
《古诗十九首》中就反映出了汉末士人在关怀自我、关怀人生、关怀终极的过程中萌生出的悲剧意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和对死亡的恐惧、身世漂泊之感、灵魂的孤独无依、生存的困顿等,这正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深刻的标志,也正是《古诗十九首》为何当得起“一字千金”、“五言冠冕”。
从时间维度上看,《古诗十九首》中承续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和楚辞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对自然界时序更替的敏感,“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明月皎夜光》),“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
”(《东城高且长》),“过失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冉冉孤生竹》),自然界的变化触动了作家敏感的感官,引发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这些对自然时序更迭的观察进一步内化为对对生命短暂的喟叹,对死亡的恐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诗经》《古诗十九首》中感伤意境的探究
《诗经》《古诗十九首》中感伤意境的探究《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从传世的古诗中选录出的。
这十九首五言抒情短诗出现后,得到了诗论家的广泛赞誉,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其“一字千金”,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推其为“古诗第一”,并做出“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这样的评价,吕本中在《吕氏童蒙训》中则说“诗皆思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人往往将其与《诗经》相提并论。
《古诗十九首》的及创作年代谈到诗词,首先要说的就是和创作时间,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在这两点上却是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当初萧统编选这十九首诗的时候,就是由于无法考证清楚诗的和创作年代,因而总题为“古诗”,并以诗的首句为题,列入“杂诗”一类。
稍晚于萧统的南朝梁陈间的徐陵编纂了一部诗集叫《玉台新咏》,他将《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八篇题为“枚乘杂诗”,后来甚至有人认为这十九首诗都是枚乘的作品。
对于这个观点,学者在研究后给予了否定。
钟嵘《诗品序》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褒)、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说的是五言诗起自李陵,而枚乘的生活时代在李陵之前,那时还没有五言诗出现;而且枚乘是“吟咏靡闻”,就是说他没有从事过诗的创作。
另外,《文选》中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凡是《玉台新咏》中认为是枚乘的作品,均已擬及,如《拟行行重行行》《拟迢迢牵牛星》等;又刘铄《拟古诗》二首,也在《玉台新咏》枚乘诗之内。
但陆、刘称其为“拟古诗”,而不是“拟枚乘诗”。
陆机和刘铄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徐陵,其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正如钟嵘所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古诗十九首》中每首诗的如今已难知其详。
论_古诗十九首_的悲怨情调及其文化意蕴
107论《古诗十九首》的悲怨情调及其文化意蕴邵之茜(陕西教育学院 中文系,陕西 西安710061)《古诗十九首》这组东汉文人五言诗,不仅以其“一字千金”[1](P146)(钟嵘《诗品》)的语言技艺和“深衷浅貌”[2](P166)(陆时雍《古诗镜总论》)的抒情手法赢得了诗坛不朽的地位,而且作为我国感伤文学的代表,自其产生以来,就以深浓至厚的悲怨情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深的喜爱。
而这种悲凉哀怨感情基调的构成又是与东汉中后期这一特定时期儒家思想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
正是丰厚的儒家文化意蕴给了这组诗歌深沉的情感内核并使其获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传统历来以儒家文化为正统,而儒家关注现实、积极投身社会的入世精神激励着历代的仁人志士奋发进取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西汉武帝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儒家思想更被推到了独尊的地位。
这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附着在大一统政权上建立起来的”。
[3](P2)与这种大一统政治相适应而形成的大一统的文化思想,更从文化心理上强化了士人的儒家正统观念。
在时代的感召下,他们无不自觉地将“修齐治平”和“三不朽”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表现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高涨的入世情怀。
然而,至《古诗十九首》所产生的东汉时代,政治局势和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朝纲松弛,奸邪当道,尤其是桓、灵二帝之时,政治更为腐败。
外戚、宦官横行霸道,陷害贤良,并公开卖官鬻爵,收受贿赂。
地方官吏,敲诈勒索,兼并土地,致使富者地连阡陌,穷者无立足之地,阶级对立十分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加之天灾频仍,战祸连年,使得摘 要:《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并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表现形式。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古典诗经中象征性最
强大的诗歌”。
诗集中的诗歌所表达出的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
大特色。
《古诗十九首》描绘的生命悲情主义,体现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
比如,屈原的《离骚》
中所表达出的人生无常,以及《桃夭》中所描绘的人生的苦难怅惘,都深刻的体现着生命
的悲情。
另外,《桃夭》中提到的“浮云游子意”,以及《离骚》中的“行乐须及春,登
高作赋应晚”,都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又觉得无力实现,从而表现出了生
命悲情主义。
另一方面,《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之一。
在诗中,人们不仅表达了自己伟大的理想,还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以及人们对于
正义的追求。
比如,《桃夭》中“及时当勉励,岂愿搔首踟蹰”,蕴含着作者对价值追求
的见解;《离骚》中“岂无衣与食”,也表明了作者对正义的不懈追求。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的融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
比如,《桃夭》中的“沉吟弥懊,挥手欲见”,体现出作者的悲情与愤怒,他认为面对不
公的时候要振作起来,不断的追求正义;《离骚》中的“行乐须及春,登高作赋应晚”,
则暗示着作者希望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但又知道自己很难实现,所以希望可以藉由赋诗
来宣泄自己的悲情。
总而言之,《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的无穷深度,无论是在内涵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极具古典文学特色,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宝藏。
《古诗十九首》感伤情怀之阐述
《古诗十九首》感伤情怀之阐述《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选的一组诗,描述了岁月催
人老去、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些诗歌曲折深情,文笔优美,不仅表现
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也抒发了对时光不停流逝、人事易改的悲伤。
首先,这组诗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
在诗歌中,“时光飞
逝”“岁月如梭”的概念被反复提到,渲染了光阴流逝的不可逆转和
无情无义的特点。
作者感叹岁月无情,把人们推向老去和死亡,时光
的流逝像刀子一样切割着心灵,让人深深地感慨生命的短暂。
其次,诗中也表达了对人生空虚的感慨。
无论是养花养鱼、品茶
寻幽,还是放旷心神,作者最终发现,这些活动都不能消除内心的空
虚和孤独,只能暂时缓解。
这种对人生空虚的感受,让作者的内心深
受创伤,使人不禁想起世事无常,一切皆是过眼云烟。
最后,这组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情感的思考。
白居易在才情横溢
的状态下,抒发出一种对于情感万劫不复的思考。
在岁月的流逝和时
光的消逝中,人们的情感也逐渐淡漠,消失殆尽,使得作者的心灵遭
受着创伤。
然而,这种悲惨的情感创伤反过来也让作者提高了对于情
感的领悟,这些诗选也因其对于情感的感悟而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经典
之作。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体现了作者对于岁月无情和人生短暂
的强烈感慨,也表达了对于人生迷茫和情感荒芜的思考。
这些感情和
思考都以深刻的文学表达为载体,唤起我们内心的共鸣,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在编纂《文选》时从《古诗》中选录的十九首诗歌.这十九首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直接反映了东汉末年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即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古诗十九首,大多是游子思妇之辞,包含着他们的伤情感怀,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游子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一,游子传统的思乡思妇之情。
《去者日以疏》中写“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
这样的感情在《涉江采芙蓉》中也有体现:游子渡过江水采集莲花,想要送给自己思念的人,然而“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些诗句都直白地表明了诗人想要回到故乡,与妻子家人共享天伦而不能的苦闷,明明是感情融洽深厚的夫妻,却因为游仕在外而不能团聚。
第二,仕途坎坷的彷徨失意及由此而生的及时行乐之感。
《明月皎夜光》中诗人写到“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当年同门好友在平步青云之后,诗人本以为朋友会提携自己一把,却不料竟将自己如走路留下的脚印一般抛弃了。
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惊讶,愤懑和不平,甚至由此而生出一份怨气“良无磐石固,虚名复合益!"。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乱朝,四方割据,土地兼并,黄巾起义,三分天下,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子郁郁不得志。
长期背井离乡的落魄,欲求功名而无门的失意,思归故乡而不能的忧思,使得许多文人心生倦怠,发出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选自《生年不满百》)的感叹.在《今日良宴会》中,诗人听曲而感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在世,如尘土般被风吹散,为什么不先登高位,安享富贵呢?别再辛辛苦苦,安守贫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传 , 不 由感叹“ 相去万余里 , 各在 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 , 会 面安 动而细腻的表达出当时文人的感情世界 。 这种生命 短促 , 离别忧 可 知” ( 《 行行重行行 》 ) , 与此 同时 , 远 方的亲人也在 经历着思 念 思 和仕 途嗟叹并不 止局限于短短 的《 古诗十九首 》 , 也不局 限于
世界依然期待着鲜衣怒 马 , “ 冠带 自相索 ” 、 “ 王侯多第宅” 的豪华 生活 。 而现实 “ 驽马” 等 的贫贱处境使他们感 到悲哀与绝望 , 只能 故作旷达 , 饮酒聊 以 自慰 。 这样 的反差也造成一种由内而外 的失
落感 , 引发 出巨大 的悲情意识 。
传达着淳人 的内心世界 的细腻感受 , 将抽象复杂 的情感具体 化 ,
2 0 1 - 2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文 学 品 析
《 古诗十九首》 悲情意识 的探 究
陈 珊
( 青 岛大 学 文 学院, 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 )
摘 要: 《 古诗十九首》 最早 见于萧统 的《 文选》 , 广受赞誉 。刘勰称之为“ 五 言之冠冕” , 钟嵘则誉之为“ 一字千金” 。它 之所 以具 有如此独特的魅力让后世读者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 是 因为其整部诗 篇都 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 悲情意识 。 钟嵘谓之 “ 文温以丽 , 意 悲而远” 。可以说 , “ 悲” 是《 古诗 十九 首》 所有诗篇的共 同特征 。这种 悲情意识 弥散 于字里行
间, 具有 独特 的审关意蕴 , 为 当时特 定环境 下文人创作心 态的 自然流露 , 也 为后世所效仿研 习。本文将就其 产生原
因、 体现形式 、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 究 , 全 面展现 出《 古诗十九首》 悲情 的魅力。 关键 词 : 《 古诗十九首》 ; 悲情意识
中图分 类号 : 1 2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0 6 — 0 0 1 7 — 0 1
不 由 自主的产生人生之叹的悲情意识 。
他们一面为仕途无路 , 政治动乱深感忧伤 , 另一方面又常常沉溺
于个 人哀怨不 能 自拔 , 这样 的矛盾心态循环反 复 车上东 门》 : “ 浩浩阴阳移 , 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 寄 , 寿无金石固 。” 主人公对于生命短暂如此怅惘 , 对 于死亡的降临
代对 当时文人 文化 心态 的探究 。 文人士子人生失意 、 前途无望而 总是表现出貌似 旷达 , 实则深寓悲哀 的落 寞感 。 而这种情怀到 了
魏晋更 为明显 , 文人名士们不满现实 , 转而服药饮酒 , 感 叹人生 ,
而生 。他们感叹人生苦短 , 短促 的一生 中 自己又能如何 , 只能是 远行客 , 如飙尘 。 无依 的孤独感 时时刻刻萦绕在他们心上。这便
大大增强 了诗作 的艺术感染力 。
二、 悲情意识 的体现形式
( 一) 人 生之 叹
三、 悲情 意识对 后世 文学的影响
《 古诗 十九首》 以其感伤 的基 调 , 忧愁 的审美情怀 而引起后
《 古 诗十 九首 》 的作 者们长期漂泊 在外 , 对大 自然 光阴变化
的感受 格外深切 , E l 短 时长 , 季节 更替 , 对于生与死 的感 慨油然
进行探 寻。
是一种旷达 , 这更是一种极度悲切而难以言说的体现 , 只能寄予
娱乐酒宴 , 又往往在欢乐 中更感忧愁。 然而 , 他们并不能真正超脱于世“ 游戏宛 与洛” , 他们 的内心
体现在诗歌之 中便是痛苦而迷茫的感叹 ,无论是对功名不 可取 的无奈 , 还是对人生短促的嗟叹 , 亦或者是对遥远 亲人 的怀 念 与思恋 , 这一切在诗人 的笔下转化成温 丽悲远 的诗句 , 逼真地
殿》 所表现的人生空幻感 。 这都与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之叹情绪是
致 的。
四、 结 语
《 古诗十九 首》 之 中关于“ 人 生” 题 材的有八篇 , 体现 了失意 游 子们 四处 漂泊 ,生 活颠沛流离 ,又遭受政 治上 的失 意困 顿, 家乡是他们寻求宁静的心里依托。他们 感叹离家万里 , 忧思 文人对 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究 : 另外十一首“ 思念 ” 题材 , 生
一
、
“ 悲情 ” 主题产 生的原 因
伤, 对未来 的迷惘 困顿 , 忧愁满怀 。 为 了消解痛楚 , 他们以沉溺 玩
东汉末 年政 治黑 暗 , 统治思想崩 溃 , 一 向以皓首穷 经的文士 乐 和 自我放纵 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痛 快 ,使他 们的不安和牢骚 这是他们刻意远离痛苦 , 逃避现实 仕 途堵塞 , 建功无 望 , 这不 能不引起社会 心理意识 的转变 , 文人 不平之心得到 了片刻的平息 。 以求得解脱 的方式 。“ 斗酒相娱乐 , 聊厚不为薄” ( 《 青青 陵 自古 以来始终 以功名利禄为最大追求 ,而 当他们 的政治理想难 矛盾 , 上柏》 ) 、 “ 不如饮美酒 , 被服纨与素” ( 《 驱车上东门》 ) 。与其说这 以实现 , 前途迷茫 之时 , 则对 原有 的信念产 生怀疑 , 对 内心世界
( 二) 离思 之 念
一
我们 可以看 到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乱世 的忧愁氛 围感染
着每一个文人 国家政治动乱之时 ,文人们的心态往往消极而感
伤 。如 杜 甫 在 安 史 之 乱 中 , 目睹 时事 艰 难 而 产 生 的黍 离 之 怨 ; 清
初孔 尚任 的《 桃花扇》 以个人离合写家国兴亡 之感 ; 洪 升的《 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