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检测: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内容赏析】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
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
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青玉案元夕[常识·速览]]识作者[词中之龙——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著有《稼轩长短句》。
]探背景[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
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文本·精析]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第三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x

第三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蓦然(mò)如簇.(cù)阑.珊(lán)杳.杳(yǎo)B.白鹭.(lù) 伫.倚(zhù) 天籁.(lài) 旌.旗(jīnɡ)C.砥.柱(dǐ) 参差.(chā) 金缕.(lǚ) 貂裘.(qiú)D.凋.碧(diāo) 憔悴.(cuì) 腥膻.(shān) 离黍.(shǔ)答案 C解析C项“差”应读cī。
2.下列各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北宋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李清照——南宋C.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南宋D.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北宋答案 B解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词人柳永的名句。
3.下列词句中不属于李清照的词句的是()A.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B.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C.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答案 C解析C项辛弃疾的名句。
4.下列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B.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答案 C5.以下对两宋词人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善于吸取民间新声的优点,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长调,大大扩大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在宋词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的词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

16辛弃疾词三首课时训练16辛弃疾词三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毕竟:终究。
C.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玉壶:精美的彩灯。
D.笑语盈盈..暗香去盈盈:轻盈。
答案:D解析:D项,盈盈:仪态美好。
2.填空。
辛弃疾,字,号稼轩, 人,著有。
答案:幼安济南《稼轩长短句》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1)~(2)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参考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解析: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
这里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词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2)词的上片说“侬也替江愁”,下片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
上片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词人为之忧愁;下片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从“愁”到“笑”,表现了词人主观感受的变化。
词人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本词的主旨,分析上下片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不难感知作者的情绪变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5010016)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含答案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3。
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考点演示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
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
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热情。
同时他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在以豪放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这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而划江而治的局面依旧。
敌虏还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仁人志士寝食难安。
词人弃笔从戎,指望南宋统治者厉兵秣马,挥戈北上,收复失地。
可是当局只图偏安,不求收复;不记国破,只颂月圆;一味粉饰太平,灯节奢靡无度。
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饮恨而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的。
《鹧鸪天》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小序中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据有关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教学
目的
1.了解本词的含义,理解本词深刻的主旨,把握本词所使用的象征(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2.拓展延伸: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引导学生由景及理,既提升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对比、抽象的理性思维。
教 学
重 点
《青玉案·元夕》是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一首词,是辛弃疾词的第一首,主要描写元宵盛况,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教学的重点就在于主旨和象征(托物寓意)手法的把握。
参看答案:恰似东风,夜间吹拂;绽放百卉,千树万树。吹落烟花,仿佛星雨。神骏宝马,雕花香车。轻驰而过,芬芳满路。婉转凤箫,悠扬荡漾。玉壶流光,绚烂夺目。一夜喧哗,鱼龙起舞。
顶飞蛾儿,头戴雪柳,首佩金缕,靓装佳人,元夜出游。笑语绵软,香气。
3.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就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但我不是人,而是辛弃疾理想。这个理想是那么的美好,就像灯火阑珊处的出尘佳人,不同流合污,自甘淡泊,我对于辛弃疾有着强大的的伊人,仿佛就在眼前,但是总迟迟无法靠近和拥有。
2.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就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我就是辛弃疾本人,当时我想……
3.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就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但我不是人,而是辛弃疾理想,当时我想……
参考答案田,是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
穿着靓装,身洒香水,首戴宝贵的头饰,乘坐香车宝马在热闹的元夜出游的贵妇人,她们的美是一种世俗的美,并不是我所追求的美。我所追求的美是王维诗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屈原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内在美。我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我不在乎处境的冷落,我也不稀罕世俗趋之若鹜的美,我守着自己的独特,我守着自己的淡泊,我相信会有高洁出尘的高士理解我,欣赏我。
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
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
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课内挖掘】辛弃疾活捉叛徒: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
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
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
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
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
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
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菩萨蛮辛弃疾【课标分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在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哀鸿遍野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咏史诗和咏诗词的定义,并且在高一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于词人的生平经历已有了解。
本课教学难点在于和平时期的孩子难以深入感受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辛弃疾面对国家外敌入侵时心中的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了解辛弃疾和词作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准确抓住愁景分析愁情,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借古讽今,当辛弃疾站在江西造口壁,又会激起辛弃疾心中的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6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16辛弃疾词三首课时训练16辛弃疾词三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毕竟:终究。
C.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玉壶:精美的彩灯。
D.笑语盈盈..暗香去盈盈:轻盈。
答案:D解析:D项,盈盈:仪态美好。
2.填空。
辛弃疾,字,号稼轩, 人,著有。
答案:幼安济南《稼轩长短句》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1)~(2)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参考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解析: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
这里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词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2)词的上片说“侬也替江愁”,下片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
上片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词人为之忧愁;下片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从“愁”到“笑”,表现了词人主观感受的变化。
词人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本词的主旨,分析上下片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不难感知作者的情绪变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5010016)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有望”的误用“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
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
例如: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
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
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走近作者(续上表)相关知识词韵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
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
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
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
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
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
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
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蓦.然(mò)阑珊..(lán shān)旌.旗(jīnɡ)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
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
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
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课内挖掘】辛弃疾活捉叛徒: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
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
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
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
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
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
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辛弃疾词三首一、随堂稳固1.以下加点字读音完全不一样一项为哪一项〔〕A.乾.坤朝.廷斡.旋翰.林铁戟.B.押.解狎.昵鸭.绒柙.笼木匣.C.忸.怩妞.妞枢纽.扭.曲按钮.D.苟.活佝.偻拘.束足够.枸.杞2.以下各句中,画线词语使用错误一项为哪一项〔〕我们不能忽略是,既称为小品文,它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相对地说,篇幅不宜太长。
乐毅?报燕惠王书?和司马迁?报任安书?,以及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陈情表?,不能不说是肺腑之言和性灵之作,但由于它们篇幅长,就不能算作小品文。
有文章虽短,而且具有一孔之见,如柳宗元?读论语?和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可是作者在篇中毕竟过多地诉诸理性而不是感情自然流露,当然也不能居于小品之列。
A.短小精悍B.言简意赅C.肺腑之言 D.一孔之见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一项为哪一项〔〕A.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消耗在这个社交网站上时间总计高达7 000亿分钟。
B.据估计,日本地震和海啸可能造成大约1万余人死亡,40万人无家可归,1 669家企业遭受重创,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临着巨大挑战。
C.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平安,除以人道主义救援目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飞机外,制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着陆。
D.我相信,哲学是诗守护神。
只有在哲学广阔天空里,诗精灵才能自由地、持久地飞翔。
4.根据语境,以下排序最恰当一项为哪一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孤独感,在那样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好久。
①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声音。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检测: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16 辛弃疾词三首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
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
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辛弃疾活捉叛徒: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
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
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
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
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
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
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练习及答案

第课辛弃疾词三首单元检测.下列加点字地注音全都正确地一项是( ).旌.旗(īɡ)恫.吓(òɡ)楔.子(ē) 锲.而不舍(è).慨.然(ǎ) 栈.道(à)憧.憬(ōɡ) 人影幢.幢(áɡ).肄.业(ì) 阑珊..(á ā)嗫嚅.(ú) 相濡.以沫(ú).老妪.(ù) 伛.偻(ɡō)倦.怠(à) 缠绵缱绻.(ǎ)答案解析项中“栈”应读“à”.项中“肄”应读“ì”.项中“伛”应读“ǔ”..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地一项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答案解析项风—凤.项戒—戎.项必—毕..“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颇有意蕴,其中地“无数山”蕴涵地寓意是: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地因素.解析由作者写作背景及他地性格特点可得知除了表面意思还应有所寄托.这句词地表面意思是向西北望长安却望不到,因为重重地山峰把视线阻挡了.结合写作背景应是指收复中原失地困难重重.b5E2R。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鹧鸪天[南宋]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p1Ean。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地情感?答:答案时光流逝地感慨,国土沦丧地悲愤,壮志难酬地悲哀,对逍遥自由生活地向往.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都是写愁地名句,请简要赏析.DXDiT。
答:答案都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地妙处,辛词赋予“愁”以人地行为(拟人),写出“愁”之如影随形,无法逃避;李词赋予“愁”以物地重量(拟物),用“载不动”写出“愁”之深重.RTCrp。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78])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词中是用什么艺术手法塑造这一女子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中的女子形象、性格是通过反衬的手法塑造的,结合描写的景物、人物分析即可。
答案: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
2.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结合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感慨自身遭遇、表达自己卓异品格的词。
“伤心人”是词人自己,“别有怀抱”是说这首词另有深刻含义。
要结合词人的抱负、品格、遭遇等分析。
答案:词中的女子象征词人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
这首词表面写一位不随波逐流的女子,其实是词人高洁操守的表现。
(答“比兴”手法或“以女子自比”皆可)(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辛弃疾词三首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
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
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课内挖掘】辛弃疾活捉叛徒: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
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
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
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
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
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
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
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
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辛弃疾《美芹十论》: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课外运用】不休人生(节选)说他豪放,但是那一首《丑奴儿》确实在每个读过的人心中留下了一丝游走不停的凉风,在秋的季节感怀一个悲情的他,一个“好”字说得人心中寒意四起啊!试想那个两次跟随谋臣到达燕山,仔细观察那里的地形地势,共谋杀敌之事的翩翩少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壮志,试想那个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洋洋洒洒、仔仔细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军事韬略、兵家涵养都不逊的他,是何等的以杀敌报国为己任,但是一颗拳拳的心却在世道的炎凉、官道的沦丧、国道的黑暗中被无情而又悲剧性地泯灭了,当时的意气,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在清灯前执笔书写豪情时的阵阵隐痛,这是必然也是他自己命运中的偶然,必然中的他意气全无却又苦苦坚持着一个民族信仰,壮志难酬了余生;偶然中的他却希冀着自己的壮志能够有朝一日唤起王室的奋起之心。
当然若仅仅凭着这些就把他划入哀婉便也太过于掩盖其男儿本性,执笔写词的手也是沾满了敌人的血,刀剑上也发过慑人的寒光,但是他几乎已经是个悲情英雄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宝剑看遍了,栏杆拍遍了,都昭示着一个无用武之地的生生灵魂,他就是这样了,他在历史上以偏离初衷的方式被后人记下——不是英勇杀敌而是不能杀敌的失意被久久地不可忘记地铭记着!铭记着!他的一曲意气歌唱在自己的空间里,无人理会,有也是不安的慰藉。
读他的词是经常了,体味他的人生也是经常了,然一种惋惜和悲愤却让我把他的词读进心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B.宝马雕车香满路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D.蛾儿雪柳黄金缕解析:A项,用江水比喻“行人泪”;B项,把抽象的“香”比喻为可知可看的具体的事物,隐含比喻,也运用了通感;C项,把满天的烟花比喻为星、雨;D项,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当时女性头上的名贵装饰品,此处代指女性。
前三项都用到了比喻,D项是借代。
答案:D2.下列各项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D.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解析:B项,结合诗句作者的身世经历可知,为喜悦之泪;A、C、D三项均为伤心之泪。
答案:B二、迁移发散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请分析其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且”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
(2)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辛弃疾九畹①芳菲兰佩好。
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
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
②湘累:指屈原。
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芳菲兰佩,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意象来表明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
“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
“水满”“何处”两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
结尾两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词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乌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的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
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在山前骤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
用倒装句除了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三、创新语用6.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
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案:(示例)与屈原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相通经典语录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2、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
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