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

合集下载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_1880_2005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_1880_2005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 :1880 —2005Ξ
赵志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102)
内容提要 :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田野调查 ,本文首次 对 1880 年代至今百余年来高阳纺织业的变迁历程给出了连续性的描述 。
关键词 :高阳 农村纺织 家庭工业
作为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高阳纺织业从 1930 年代开始就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 而持续的重视 , ① 1980 年代前后又有一些学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或田野调查对高阳纺织业的历史沿革 做出了一些实证研究 。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对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村庄调查 ,本文试图进 一步推进对高阳纺织业发展史的研究 ,给出一个高阳纺织业百年历史的清晰脉络 。对于高阳纺织业 长期变迁中所隐含的理论意义 ,将另辟专文进行探讨 。
① 天启《高阳县志》卷 4《食货志》。 ② 《高阳织布业简史》,第 67 —68 页 。 ③ 吴知《: 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12 页 ;厉风《: 五十年来商业资本在河北乡村棉织手工业中之发展进程》,高阳县档案 馆提供的手抄本 ,第 11 页 。 ④ 织机数量统计见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18 页 ,增长率为笔者计算 。 ⑤ 吴知《: 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17 页 。
19 世纪晚期 ,除了高阳县城以外 ,高阳县境周围还有 3 个布线交易的中心集市 ,它们是清苑县的 大庄镇 ,蠡县的莘桥镇和任邱的青塔镇 。③ 高阳的布线商人也在向这些布线中心集市拓展经营区域 , 而一战的爆发给这种扩张造成了良好契机 。随着布匹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 ,布线庄等商号通过“撒机 制”方法得以大量收购布匹 。典型的撒机制是指这样一种形式 :织户从商人处领取棉纱 ,按照一定规 格织好布匹并交回到商人那里 ,然后领取“工资”———加工费 ,撒机制又被称为“织手工”或“织茬子”。 相应地 ,织户自己购买原料 、自主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被称为“织卖货”。通过撒机制的方法 ,高阳县城 的纱布商号不仅扩大了对农村织布家庭的控制 ,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周围的大庄 、莘桥 、青塔等集市的 渗透 ,这些集市的布匹开始大量地向高阳县城流动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织布区域 。 1915 —1920 年间 ,高阳 、蠡县 、安新 、清苑和任邱各县的织机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5 县的织机 数量合计 ,以 1915 年为基期 ,在 6 年的时间里 ,1920 年的织机总量 (21 904台) 比 1915 年 (5 726台) 增长 了 38215 % ,1916 —192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7818 % ,从而形成了高阳织布区的第一次发展高 潮 。④ 吴知估计 ,这一时期高阳织布区每年要消耗 10 万包棉纱 ,年产布 400 余万匹 。⑤ 一战结束后的 1920 年代 ,高阳布业的产品种类一改以往以白布为主的特点 ,而有两个突出变化 ,其一是条格布和染 色布 (色布) 生产的迅速扩大 ;其二是以人造丝 (麻丝) 为原料的麻布生产开始兴盛起来 。产品种类的 多样化使高阳织布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到 1929 年时 ,高阳织布区共有织

高阳纺织SWOT分析

高阳纺织SWOT分析

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SWOT 分析摘要:高阳县纺织遍天下。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

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

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十世纪上半叶,纺织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改革开放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但由于小企业组织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中,很少会考虑采用绿色印染技术,已经造成当地水污染。

水污染反过来又影响高阳县纺织产品的品质,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这对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和对当地人民的健康都是巨大的威胁。

但长期以来, 高阳纺织走的是中低档之路, 大多数企业信奉“薄利多销”的营销理念, 现代管理理念与品牌意识淡薄。

随着劳动力价格进一步上升, 以及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高阳纺织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利润越来越薄, 招工越来越难,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部分小型企业被迫退出纺织行业。

高阳纺织,路在何方? 关键词:纺织产业高阳县产业集群用工荒劳动密集一、高阳县纺织产业特点:高阳属于传统粮棉产区,作为农村家庭工业的纺织行业特别发达,呈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毛纺、毛织、棉纺、棉织和毛毯五大纺织支柱产业,毛线、毛呢、三巾、毛毯、地毯纱五大主导产品,纺、织、印、染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二、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1.优势分析①历史优势。

从清末至民初,织布业逐步在高阳发展起来,到抗战前夕,共出现了三次大的兴盛时期,并波及到相邻各县,形成一个范围较广的“高阳织布区”。

l9l7年高阳织布区有平面织机l3 000余架,1920年增至21 000架,每年消耗棉纱l0万余包,从业者多达数万人。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关于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目录一、章节一:概述二、章节二:高阳模式的特点三、章节三:高阳模式的历史背景四、章节四:高阳模式的发展与实践五、章节五: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山东省高阳县农村工业发展(二)案例二:河南省陈庄村的种草养鸡产业(三)案例三:浙江省湖州市双林厂的草鞋制造业(四)案例四:广西省上林县农村机械制造业(五)案例五:河北省广宗县麻绳编织业六、结论参考文献一、章节一:概述高阳模式是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典型模式之一,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劳动力,开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工业生产,实现农村的自给自足和工业化发展。

高阳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探索和实践,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本论文将从高阳模式的特点、历史背景、发展与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章节二:高阳模式的特点高阳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产的自给自足。

高阳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农村的自给自足需求,生产的农村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当地或周边市场。

这些产品往往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纺织品、食品、建材等。

2. 资源与市场取向。

高阳模式的生产主要依赖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

资源包括土地、水源、人力、原料等,市场主要通过当地的乡村市场和城市市场渠道。

3. 组织管理的特点。

高阳模式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有官办型、民办型和合作社型等。

其中官办型比较集中在当地政府行政机关中,民办型则是由个体或家庭自主经营,合作社型则是由多家家庭共同组成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

4. 技术含量低。

高阳模式的农村工业生产主要依靠实际操作和技术传承,技术含量比较低。

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推广,一些高端技术也逐渐加入到高阳模式的生产中。

5. 泥土造就民族情怀。

高阳模式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典型模式,它注重地方资源的利用,追求自给自足和自主创新。

这种理念也与传统的中国民族情感相契合,深深烙印在民间文化中。

纺织之乡--高阳

纺织之乡--高阳

纺织之乡——高阳一、活动背景: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品种丰富,质量好,素有“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之称。

高阳县的纺织产品(毛毯、毛巾、毛绒、布匹、腈纶、毛线、毛呢......)遍及天下,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高阳县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1个,河北省优质产品9个,名牌产品9个,大型毛纺厂有三利毛纺有限公司,瑞春纺织有限公司,宏润新型面料公司,振华毛纺织有限公司......,纺织业是高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这次以“纺织之乡——高阳”的综实活动。

二、活动目标:(1)通过文字资料,参观高阳纺织博物馆,了解感受高阳的纺织历史和文化。

(2)在关注高阳历史,了解高阳纺织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自豪感。

(3)在了解高阳纺织文化的同时增强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

(4)运用上网查阅资料、实地感受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学习成果的汇报,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调查:调查了解学生对家乡纺织文化的熟悉程度。

(2)进行调查方法、摄影、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1、播放有关高阳的短片。

2、谈话调查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并统计结果。

3、师生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A.高阳的纺织业有多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B.高阳有多少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大约有多少人从事纺织业?C.高阳纺织业在全县的经济产值中占什么地位?D.高阳纺织业的现状,高阳纺织业现在存在的问题。

F.高阳纺织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未来发展建议。

4、结组讨论设计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一、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纺织文化。

二、活动方式:调查、参观、采访、搜集、整理、照相等。

三、活动过程:1、明确小组的任务。

(1)第一小组研究高阳纺织业的历史。

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有关高阳纺织的的历史文化,了解高阳几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并整理打印。

高阳纺织商贸城:继往开来,全新跨越

 高阳纺织商贸城:继往开来,全新跨越

高阳纺织商贸城:继往开来,全新跨越作者:暂无来源:《中国纺织》 2018年第3期文|本刊记者易芳梁莉萍高阳县位于保定东南部,紧邻雄安新区,地处京津石中心地带,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各约150 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高阳县是中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业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阳纺织再度崛起,进入新世纪,高阳纺织铸就了新辉煌。

目前,高阳县拥有纺织企业4000 余家,纺织专业村98 个,各类纺织机械4 万余台(套),从业人员近16 万人, 形成了棉纺、棉织、毛纺、毛织四大支柱产业,纺、织、印、染、整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纺织业年产值350 多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的巾被、毛毯产品,使高阳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中国纺织基地县和国家级外贸出口转型示范基地县。

2009 年高阳县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河北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以高阳布商为代表的冀商抗战救国题材大型电视连续剧《布衣天下》2018 年将在央视一套播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特色市场点亮家纺名城高阳纺织商贸城是全国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2001 年5 月9 日正式开业运营,占地525 亩,建筑面积23 万平方米,总投资 3.5 亿元。

市场主要经营毛巾、浴巾、毛巾被、餐巾、毛线、毛毯等上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贸城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市场规模大。

建有固定门店1280 余套,可容纳商户2700 余家。

二是基础设施全。

市场道路四通八达,水电、消防、闭路监控、计算机网络等一应俱全。

三是服务质量优。

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税费集中征收的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欺生排外、欺行霸市行为,为商户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是市场环境美。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家居别墅化,风格园林化,集商贸、旅游、休闲家居为一体。

市场建成以来,交易活跃,运行态势良好。

河北高阳:“巾被”产业的集散地

河北高阳:“巾被”产业的集散地
纺织品专业市场 之一 。 全县织机 从2 0 年 的22 台发 展 ̄ 2 0 年 的35 台。织机设 备实现 了更新换代 ,剑杆织机 、电脑 02 .万 u0 5 J .万
提花 、电脑 绣花机等先进设备为高阳纺织企业提升产 品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注入 了活力 。经过近几 年的j 睁 培育 。全县形成 了 以 “ f ”集 团为龙头的毛纺业 ;以 “ 阳” 、 “ - t l 双 天羽”等 为龙头的毛毯 织造业 ;以
维普资讯
懋 蒜
●◆被 ’产 业 的集散 地 文 伟 / 家 ’ / 图 龙纺 晓 恐
在第8 届 中针会上 ,记者有幸采访 了高 阳县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冯小锁先生。 7
T X-lF E N 0.7 2
维普资讯

“ 永亮 ”、 “ 光大”为龙头的 巾被业。三大主导产 品巾被 、毛线 、毛毯产量堪称三个全 国第一 ,同比都 占
全 国1 。全县有3 0 多家纺织企 业 ,可所谓遍地开花 。 / 3 00
整 团出击 打造 区域品牌优势
从8 届 中针会 。高 阳家纺协会就 已经组织 企业抱 团参加展会 。每次都 差不多2 多家企 业一起参展 。 0 0 在 专业展览上统一展示形 象 ,在企业展 台外统一挂 出了河北 高阳的牌子 ,集体亮相 ,展示 了高 阳企业的 团 队精神和 区域 品牌形 象。同时也进一步 加快 了高 阳 “ 巾被 ”品牌建设步 伐 ,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促进产业
升级。
服 务 企 业 推 动 行 业 发 展
冯会长介绍说 : “ 高阳家纺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经济技术信 息 ,政策资询 ,人才培训等服务 ,提高会 员企业的知 名度 ,推 动外 向型经济发展 ;组织信 息 ,技术 ,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的交流 ;组织企业参 加本行 业的展览会 ,拓展海 内外市场。作为协 会也 是起 到一个桥 梁的作用。”

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关键词: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市场细分化引言:正文:高阳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高阳汉初置县,历史悠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尤其是纺织历史源远流长,民间的纺织始于明末,盛于民国初期,有着超过400年的纺织历史,是华北乃至我国著名的纺织之乡。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阳根据以往的纺织历史传统优势以及人力和区位优势,充分相应国家政策幷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纺织业。

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高阳县政府把纺织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

棉织品等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采购、织造、印染加工、销售等环节,均可在高阳完成,纺织业逐步发展成为毛纺、棉织、毛毯等三大主导行业,纺、织、印染、供销、服务门类齐全的工商业体系。

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欧洲、东南亚、拉美、非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高阳被省政府认定为纺织强县,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纺织特色县。

投资3.5亿元的纺织商贸城占地525亩,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建有商住楼87栋,门店1282套,商贸大厅面积达12164平方米。

1.1高阳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过程:初步发展期:高阳曾经是保定地区数一数二的穷县,但是这十几年由于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94年左右棉花价格的大幅上扬,棉纺织业兴起,在以三利为首的毛纺织业基础上兴起棉纺织业。

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对国外先进纺织技术还有机械的引进,高阳县的毛纺织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政策的进一步倾斜支持,毛纺织业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全国来看7年内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在未来5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

5%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作者:李方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1期2009年11初,在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赴河北高阳县对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业,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高阳具有悠久的纺织业传统。

“而乡村工业真正开始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周学熙主管的直隶工艺局制定的乡村工业化计划时期。

旨在替代进口和吸引劳动力。

工艺局的技术投入,使高阳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高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

一、调查结果高阳的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 悠久的行业传统和先发发展优势。

早在袁世凯人直隶总督时期,就对高阳实行了诸多优惠和促进政策,比如提供技术培训、行业信息等。

这使它较早地通过市场积累了原始资本。

同时,棉纱厂、织布厂较早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点,形成了完整的供、产、销网络。

2. 充裕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

高阳是适宜产棉区,重要的原料供应地,运输成本低,且原材料的供应不依赖于市场变化。

同时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很早时期生产者和商人已经达到了绝对密度。

3. 灵活的生产方式。

相当一部分的纺织厂都是家庭作坊式的,还属于“农户经济”。

这种生产方式能充分利用家庭内部闲散的劳动力。

同时在雇佣工人方面也较为灵活,有订单时候临时召集工人。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大部分的工厂建立在自己家中,从而省去了商业地租。

以上因素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高阳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力。

4. 行业内自组织能力强。

“1906年高阳商人以复兴纺织业为目的组成商会。

”20世纪20年代成立高阳纺织品公司。

从那时起,其自发组织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商业信息网络就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阳人也较早地运用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理论,世纪初时期,商会成员就以自愿支付销售附加税的方式设立了一所商业学校,教授纺织、印染课程。

我们也发现了高阳纺织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1)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规划。

关于高阳县纺织业发展瓶颈时期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与经济政策改革的调查研究

关于高阳县纺织业发展瓶颈时期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与经济政策改革的调查研究

关于高阳县纺织业发展瓶颈时期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与经济政策改革的调查研究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2010427020 李熠一、调查的原因和意义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国际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靡不振,对于严重依赖外销的高阳县纺织业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

各纺织厂商和经销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货压货和资金流转不畅的情况,个别厂商因无法抵制危机的潮涌选择了退出市场。

就此,高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展了多方的救市工作,开展了多重的调研和决策分析,提出了多重的符合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改革方案,并积极推进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和经济政策积极适应经济形势的需求。

以此为缘由笔者开展了此次调研,以求探究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政府适时适势发挥职能的途径,重点发现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变革和相关政策决策的变革过程以便总结经验在相关行业领域遇到同等情况时发挥更好的作用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推进“两个环境”建设,有效的在后危机时代把握推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引擎。

二、调查的过程和结果本次调查首先在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即纺织企业和批发零售摊点中展开,围绕三年来纺织企业在原料购进、产品生产、外销出口以及批发零售摊点的日常销售数据和业绩进行调查。

再次是在相关政府机构中展开,调查走访了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招商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等经济管理机构。

复次是走访相关行业协会及非政府组织。

考察近三年来相关第三部门在政府机构与企业间沟通、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发展支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依据本次调查,我们总结分析了相关企业和销售商的部分经营数据,发现在经济危机之处确有下滑和震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大部分保持了稳定并有一部分逆势上扬在危机中实现了新跨越,除企业自身积极适应市场主动转变和多方开拓市场的运作之外相关政府机构的管理机构调整和政策决策调整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高阳县小型纺织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阳县小型纺织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生产人员 ,促使产 种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 , 还在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企业基本发展
企业 比较多 ,发展过程不集 中。就 目前情况来看 , 高 阳县小型企业数量
基本在千家 以上 ,所有小型企业 的发展中心基本 围绕服务行业 , 但是 因
很难把企业做大做强。由于高 阳县主要经济项 目为纺织业 ,而纺织业也
为 区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期以来 ,基本小型企业 比较多 ,促
摸清每一个生产细节 ,避免不合格 ,还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废
品生产率。就高 阳县 目前生产状况看 ,总纺织机械大约四万多台 ,但是
使该县形成 比较大的区域经济规模 ,增加 了区域收入 ,同时也带动 了其
品总收益 。另外 ,作坊式经济和小型企业所 占数量较多 ,促使每一个企 业之间没有竞争力 ,在营销过程 中产品营销渠道同质化 、市场同质、传
播同质 、产品同质 ,不利 于产品创新性发展。
等支柱性产业 ,形成 了服务、供销、印染、纺织等类别齐全的商业体系。
随着 目前经 济发展 ,小型纺织企业 的经济实力不 断增强 ,已经逐渐成为 高阳县 的支柱产业 ,纺织业基本每年产值可以达到一百三十亿元, 但是在
滞不前 ,也不利于企业生产 ,发展道路不容乐观。依据 目前高阳县小型 纺织企业规模小 、 格局分散 、数量多的特点我们进行 了细致分析 , 通过
高阳县小型纺织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金 融学院 崔双吉 河北 保 定 0 7 1 0 0 0
【 摘 要】随着经 济的发展 ,我 国越来越多企业应运 而生,小企业 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就 目前来看,小企 业对我 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具有很 重要 的作 用,并且以其灵活 的市场应 变能力和便捷 的运营机制不断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 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面临 巨大的市场压 力 以及 小企 业 自身发展 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也充满 了挑战。高阳县 纺织产 业历史悠久 ,虽然通过改革 已经形成 自身的发展模 式, 但是 仍然存在一定 问题 ,需要 进一步调整,用更好 方法应对 激烈 的市场竞争 。 【 关键 词】小企 业 纺织产 业 发展模 式 存在 问题 中图分 类号 :F 2 7 9 . 2 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1 3 . 1 2 9 - 0 2

解读高阳纺织产业发展史——加快“数字赋能”让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解读高阳纺织产业发展史——加快“数字赋能”让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解读高阳纺织产业发展史——加快“数字赋能”让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解读高阳纺织产业发展史加快“数字赋能” 让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稳住经济大盘,县域经济是重要支撑。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对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反复强调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和打造“两个新样板”的重大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近期市政府研究室联合部分市政府参事,到高阳围绕“数字赋能”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高阳纺织业发展史上的“三次赋能”高阳纺织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产业发展持续400余年,家家户户以纺织业为荣。

回顾历史,高阳纺织薪火相传,通过“三次赋能”,奠定了产业基础,创造了产业辉煌。

(一)纺织机器赋能。

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地区,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的说法。

明代中后期,贫苦的高阳农户开始种植棉花,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不足。

直到1900年,工业革命的成果向纺织产业渗透,以引进和改造国外铁轮织布机为转折点,高阳纺织从木制织机织窄幅土布发展到铁轮织布机织宽幅洋布,织布效率提高近10倍,实现了质的飞跃,织机数量最高达到2.1万台,年产布匹400万匹,营业额2000多万银元,改良后的“高阳布”产量占比超过全国进口棉布总量的十分之一,高阳纺织业迎来了第一次兴盛,纺织产业打开了新局面。

而后随着高阳商会成立、纱业初等预科学校建成、专营布匹、棉纱的布线庄设立等标志性事件的出现,高阳成为了华北近代著名的乡村工业聚集地。

通过纺织机器的赋能,高阳织布业创造了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的“高阳模式”,逐渐形成了以高阳县城为中心,涵盖附近清苑、蠡县、安新、任丘等县在内的华北纺织区,高阳织布区由此形成。

(二)新型体制赋能。

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了高阳纺织业长达30年的工业化进程,摧毁了高阳纺织业的整体系统,对高阳纺织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大商户纷纷外逃,中小商号闭门歇业,商会被迫解散,纺织业逐渐凋零。

高阳历史

高阳历史

高阳历史高阳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中心地带,属河北省保定市,北依华北明珠白洋淀,县域面积496平方公里。

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县域名伶荟萃,享誉梨园;高阳县纺织遍天下,有“纺织之乡”的美誉。

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年产毛巾40亿条、手编绒线2.4万吨、毛毯3000万条,堪称“三个全国第一”。

高阳纺织商贸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享有“中华之最”美誉。

在此我主要介绍一下高阳县纺织业的发展史。

一、明清时期1.明:据县志载: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灾区。

盐碱遍地,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之谣。

农民生活维艰,以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之不足。

高阳自古“民风淳朴,勤于耕织”。

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河北。

明廷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高阳籍驸马王昺赴广东崖县,购来大花棉籽。

明代后期,高阳农户已经植棉,纺线织布,自产自用。

2.清: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到高阳体察棉耕并绘出棉花图十六幅,恭呈御批,乾隆欣然配诗,并允刻石传世。

1877年,德和号钱庄建立,光绪末年改为线庄,1912年叫布线庄。

1881年,庆丰义号开业。

1890年,土布形成市场,莘桥集上土布销售近千匹,县城集日销售1200匹,小本布贩渐多,收买本地土布,远销外乡,就仅季朗一村,有贩布独轮小车60辆,行销博野、保定、赵县等地。

1900年,高阳城西留祥佐村人王士颖率先购进东洋铁机,招工织造,成为本县宽面土布织造之始。

1901年,县城许多人家集资购买日产织机两架,安机濡上书院偏房内,仿织宽面洋布,因织机不良歇业。

1902年,杨木森创办“蚨丰号”。

1906年,由武安人李条庵、安新人杨木森、本县李香阁、韩捷三、张筱良、张造卿、韩钜宸、李馨斋等创建商会。

高阳铁轮织布机

高阳铁轮织布机

高阳铁轮织布机位于保定东南约三十五公里的高阳县。

全境地势平洼,河流交叉。

流速缓慢的河水,无法带走从上游下来的许多淤沙。

停驻下来的泥沙将河床和河口填的很高,此地十年九涝。

尽管高阳农家勤于耕种,却收益极薄,于是种植棉花的普及,使素有“机警而进取”的高阳农家找到了聊以补家的手段-织布。

至明万历年间,高阳织出的土布已经很有影响,成为了著名的“纺织之乡”。

并在其后的数年数百年间汇成了一副恢弘的长卷,永久的载入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册。

民国时期铁轮织布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留祥佐村人王世颖率先购进日本生产的铁轮织布机,从事宽面土布的生产,成为高阳第一家引进铁轮织布机的厂家。

八年之后,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闻奏王世颖用铁轮织布机织布的事迹,兴奋的赏其七品知县顶戴。

王世颖面对突然降临的“荣誉”,惴惴不安:我一个布衣百姓,哪能与知县齐名,就叫我七品老百姓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阳商会成立。

颇具眼光的高阳人商学并重,不仅创建了商业学校,还建立了“工业研究所”。

这一年由安新来高阳经营布线生意,创办了赫赫有名的“蚨丰号”线庄的杨木森,从天津请来技术人员。

仿照日本田村洋行织布机,改进制造出织宽面布的脚踏式织布机。

新机器的使用,提高了织布工效,织出了品质精良的布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秉熙等联合开办起铁轮放织机工厂,专事制造新式织布机。

高阳纺织家庭工匠制的生产方式开始瓦解,那种粗糙不均、长短宽窄不一、每批长五丈左右,幅宽一尺二寸的人工小布,开始退出高阳纺织舞台的中心。

截至宣统三年(1911年),高阳县内织布机全部由原始木织机进化为铁轮织布机。

自从洋纱进口和足踏机引入以来,人们对民族织布业的前途抱有无限的憧憬。

对于织布技术素有训练的高阳人来说,技术革新并非障碍,于是高阳得风气之先。

此时,包括蠡县、清苑、任丘、安新等地在内的,以高阳为为中心的一个大的织布区域业已经形成,各地商人云集高阳,涌现出以蚨丰、庆丰义为代表的布线庄达五十家之多。

高阳毛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升级

高阳毛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升级

高阳毛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升级作者:暂无来源:《中国纺织》 2015年第10期——访高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克杰文本刊记者梁瑞丽摄梁莉萍在第21 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高阳县八家毛巾企业以展团形式抱团参展,1000 多个花色、1500 多个种类的产品,使高阳展团为人们呈现了一场“巾品盛宴”,展示了高阳毛巾产业集群魅力和品牌实力。

在高阳毛巾产业节节攀升、高歌猛进的进程中,中国国际家纺展所起到的助推作用尤为重要,家纺展为高阳毛巾企业提供了同台竞技的机会,也为高阳品牌打开了天窗。

作为中国国际家纺展上最大的毛巾展团,高阳家纺产业集群已连续参展6 届。

在家纺展第一天,高阳展团就举办了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高阳毛巾集群品牌。

高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克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高阳毛巾已经成为一个品牌,高阳已经成为一个毛巾产地标志,高阳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河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次家纺展,高阳毛巾展位展出了当地优秀毛巾企业的最新产品,来参观的客商络绎不绝。

高阳毛巾已扬帆起航,毛巾重镇正乘风破浪。

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已经形成高阳纺织业始于明末,改革开放后纺织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毛巾、毛线和毛毯成为了高阳的三大特色产品。

其中,高阳毛巾行业规模最大、市场最完善、历史最悠久。

高阳毛巾是一个以毛巾闻名的地方,毛巾产品种类丰富。

当地既有三利、瑞春、永亮、图强等多家大规模企业,也有3000 多家小微型毛巾企业。

高阳县中有98 个毛巾专业村从事毛巾行业,从业人数达16 万人。

高阳毛巾产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拥有北方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其产业集群年贸易量42 万吨,年市场交易额近60 亿元。

京津石核心地带的高阳是著名的文化之、纺织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留法勤工俭运动创始于此,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高阳纺织,更是留下了绵绵不绝、有声有色的传奇。

王克杰表示,高阳纺织的主要支撑——高阳毛巾,正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借势借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家纺名都卫星新城生态高阳”的整体目标,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

近代高阳织布业概述(1906-1937)

近代高阳织布业概述(1906-1937)

An Overview of Modern Gaoyang Weaving
Industry(1906-1937)
作者: 李小东[1]
作者机构: [1]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8-6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高阳织布业;兴衰;近代乡村
摘要:高阳织布业以清末振兴实业为契机,自高阳商会成立至抗战爆发30年间,高阳织布业在生产原料、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制度等方面均有突破,逐渐走出家庭副业形式,发展成为近代乡村工业的典范。

近代高阳织布业的兴衰起伏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是清末振兴实业、发展工商的产物。

抗日战争高阳纺织业

抗日战争高阳纺织业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阳纺织,源远流长。

然而,勤于耕织的高阳人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坎坷,1639年(明崇祯11年11月),清兵入境,攻占县城,农家织户多遭涂炭,苦不堪言,自此,起义暴乱迭起,其中曹小吾、李小洲领导的两次起义声势颇壮,都是清廷派重兵前来镇压,才将起义的烈火扑灭。

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距京都不远的高阳亦遭侵凌,联军攻进县境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阳织户十室九空。

高阳纺织业历经毁灭性的打击。

仅就日本侵华而言,侵略战争给高阳纺织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使这里的人们饱尝了被人欺辱的苦痛滋味。

1、“七七”事变前,高阳纺织业出现了全盛。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高阳纺织业经过清代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到了全盛阶段。

这时的高阳城内,布线庄林立,织染厂云集,农村织户遍布乡里。

上些规模的有蚨丰、仝和、大丰、庆丰义、汇昌、义丰、大亨、合记、恩记等二十多家。

布线庄、商号发展到160多个。

并在开封、信阳、西安、天水、成都、重庆、长沙、汉口、青岛、贵阳、昆明、沈阳、辽宁等22个省74个市县,远到蒙古库伦、南洋和日本等地设了外庄、分号。

城内西大街是布市,还有以纺织命名的缯市街,每逢集日,农村织户推车挑担赶来卖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所以,事变前高阳城有“小天津卫”之称。

这个时期,高阳纺织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布线庄兴起和撒机子盛行。

随着布业的发展,专营布匹、棉纱的布线庄应运而生。

由于撒机子盛行,高阳成为纱与布的集散中心,形成了包括高阳、蠡县、安新、任丘、清苑、肃宁、河间在内的高阳布区,大约涉及到500个村庄。

所以这一带的布统称高阳布或高阳坯。

那时布区的织机达到了61694台,年需棉纱10万包,产布400万匹,产品有十几个花色。

二是规模工厂不断增多和洋纱不断涌入。

出现了许家益友和苏家仝和等20多家大厂。

农村的小织厂也蓬勃发展起来。

“唧唧复唧唧,家家当户织”是高阳城乡真实的写照。

洋纱的涌入使麻布织造盛行。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的区域之一。 高阳织布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它兴起于高阳县城及其周边区域,以后逐渐扩展至高阳
县全境和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等县的一部分。据吴知统计,1932年高阳织布区东西长90余 华里,南北宽50余华里,包括村庄414个,人口434 510人。①因为高阳县城为该区域的纱、布 集散中心,所以习惯上称之为高阳织布区,所产布匹通称高阳土布。 20世纪初,从引进铁轮机和机纱开始,高阳织布业踏上工业化历程,②以后虽历经挫折与 反复,但总体上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到1928年,高阳织布区成为拥有铁轮机25 575台、提花
①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页。 ②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笔者把高阳织布业中铁轮机和新型提花机替代传统手工织机的 过程作为工业化历程,是吸收了史建云的研究成果(见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360页)。
③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8页。 ④费孝通认为发展模式的意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费孝通:《学术自述与
创立商业夜校。夜校“以各商家学徒为学生,聘公正士绅为教习”,③属短期培训性质。1907
年,商会集资“修建讲堂五间,教习宿舍三问”,④将夜校正式改为初等预科学校。 商会对商学极为重视,1908--1909年间就扩充商学事六次开会集议。1909年2月,全体会
员议准:“商业学校,原本商家随时捐助,由义务而成,自应竭力提倡,培养人才。凡肄业学生, 概不收学费,以资鼓舞”。⑤这项免费就读的决议,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拓宽了学校的招生 范围。
笔者把高阳织布业中铁轮机和新型提花机替代传统手工织机的过程作为工业化历程是吸收了史建云的研究成果见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费孝通认为发展模式的意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费孝通

高阳纺织博物馆

高阳纺织博物馆

高阳纺织博物馆高阳县属保定市管辖,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

其纺织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民国初期达到全盛,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纺织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高阳发挥历史传统优势,把纺织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有着“纺织强县”“纺织特色县”“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的美誉。

高阳纺织博物馆为县级纺织类专题博物馆。

该馆自1985年开始筹建,1989年7月1日开馆,面积143平方米。

2003年12月26日,位于高阳纺织商贸城内的新馆对外开放,占地面积746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

踏入博物馆古铜色的大门,门廊两侧用大理石雕刻着早期人们纺纱织布辛勤工作的场景。

宽阔的展厅里,从几千年前的纺织工具到近代的纺织机器一应俱全。

壁橱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各个时期家纺样品,从抗战时期的棉袄、军服、军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花棉被、床单、门帘、包袱,再到现代的羊绒毛毯、彩色提花毛巾,展品琳琅满目。

馆内陈列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明清时期,也就是土布时期。

展示了高阳纺织历史源远流长;第二部分为民国时期,翔实记录了民国前期高阳纺织业兴旺发达的繁荣景况;第三部分为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对战争期间纺织业兴衰的记述,生动再现了布乡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加紧土布生产,支援前线的伟大壮举;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印花业的兴起。

通过描述知名人物,形象地展现了他们钻研印染技术的全部过程,把高阳印染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第五部分为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先进厂家和可歌可泣英模人物,褒扬他们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第六部分为今日高阳纺织业,详细介绍了高阳纺织的现状,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纺织品。

馆内藏品共有1300余件,均系原馆藏文物和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民间征集而来的珍品,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扔梭织布机、扽梭织布机和民国时期的扽梭提花织布机等纺织机械精品,极具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1880—2005*赵志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0102)《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内容提要: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田野调查,本文首次对1880年代至今百余年来高阳纺织业的变迁历程给出了连续性的描述。

关键词:高阳农村纺织家庭工业作为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高阳纺织业从193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而持续的重视,①1980年代前后又有一些学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或田野调查对高阳纺织业的历史沿革做出了一些实证研究。

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村庄调查,本文试图进一步推进对高阳纺织业发展史的研究,给出一个高阳纺织业百年历史的清晰脉络。

对于高阳纺织业长期变迁中所隐含的理论意义,将另辟专文进行探讨。

高阳县传统的农村家庭纺织业在20 世纪初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开始吸收现代工业的成果。

其后,更多的农民家庭被整合进入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纺织区域,由此逐渐形成了包括清苑、蠡县、安新、任邱等县在内的高阳织布区,该织布区因巨大的产能而成为华北地区土布织造中心之一。

高阳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因为1930年代初期的“大危机”暂时受到抑制,又因为日本侵华战争而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1945年以后,家庭纺织生产复兴,其后被纳入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轨道。

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高阳县的家庭纺织生产再次兴盛起来,1990年代末期以后,高阳县成为了全国性的纺织中心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高阳纺织业的实地调查主要在2005年9—10月间进行,调查人员有林刚、纪辛和赵志龙,该项研究系林刚研究员主持下的农村家庭经济研究的子部分。

调查得到了高阳县人民政府及下属的发展改革局、档案馆和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林刚先生并对本文的行文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①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河北高阳、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的调查》,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该书建基于细密的田野调查 (主要在1933年进行),对高阳纺织业做出了精彩的横切面分析,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集体协作的结晶,也是学术界研究1933年以前高阳纺织业的主要实证基础。

方显廷:《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第4期(1935年7月),第4卷第1期(1935年10月)。

方文着力于分析高阳纺织业特殊的工业组织制度,与此相关的代表性论文还有厉风《五十年来商业资本在河北乡村棉织工业中之发展进程》,《中国农村》第1卷第3期 (1934年l2月)。

高阳纺织业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例子,代表性论文有:Chi-ming Hou,Economic Dualism:The Case of China,1840—1937,Jou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23,No.3,September 1963,PP.277—297;Kang Chao,The Growth of a Modern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Competition with Handicrafts,in Dwight H.Perkins eds.,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P.167—201;史建云:《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此外,严中平的《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及赵冈、陈钟毅的《中国棉业史》(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7年版)都述及了高阳纺织业在中国棉纺织业工业化过程中强韧的生命力问题。

②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张国辉、周叔莲、朱家桢、袁代绪:《河北省高阳县手工织布业调查材料》,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5年4月。

该调查共有三部分,分别是《河北省高阳县手工织布业发展概述》、《河北省高阳县赵官佐村农业与手工织布业结合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和《河北省高阳县私营印、染、布三业解放后的恢复与变化》。

河北大学地方史研究室、政协高阳县委员会编著:《高阳织布业简史》,河北省文史资料第19辑,河北文史书店1987年发行,该书以丰富的个例资料充实了吴知等的研究,并把研究下限延展到了1949年。

丁世洵:《一九三四至一九四九年的高阳布业》,《南开学报》1981年第l期,是文的主要目标就是接续高阳纺织业1933—1949年的发展情况。

刘佛丁、陈争平:《高阳织布业的历史和现状》,《河北学刊》1984年第6期,该文把研究下限拉到了 1984年。

此外, Linda Ann Grove没有发表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高阳地区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也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高阳的乡村纺织业,Linda Ann Grove,Rural Society in Revolution:The GaoYang District,1910—194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Ph.D.,1975.一、家庭生产的发展与区域纺织中心的建立:1880—1937高阳传统家庭纺织业历史悠久。

19、20世纪之交,随着机纺棉纱(机纱)和新型织机进入农民家庭,家庭手工织布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迅速增长的布匹市场需求促进了农村纺织业的繁荣,而一个以高阳县城为中心,涵盖周围的清苑、蠡县、安新、任邱等县在内的纺织区域也逐渐形成,我们称之为高阳织布区。

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高阳织布区经历了20年左右的繁荣时期,并形成了三次产业发展的高潮。

高阳棉纺织业的产生和本地种植棉花有直接关系。

到17世纪初期时,棉纺织品已经是高阳本地的一种主要贸易商品,而且有了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变化。

天启四年(1624)的高阳地方志记载,“货之品:布、绢、线、网巾、布帨、线带、小盐、碱、硝、梨膏蜜。

”①早期的农民家庭纺织通常是纺织结合,农民把自种的棉花去籽、弹花,用单锭纺车纺成纱线,再用木制投梭机织成布匹。

大约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河北织布家庭开始大量使用机纱进行纺织生产。

机纱的广泛使用带动了对传统织机的更新,大约在1907年以后,铁轮机首先在高阳县西南部的村庄推广开来。

铁轮机又叫铁木机,系铁木合制的机器,其主要传动部件是铁制机件,安装在木制机架上,通过织工的双脚踩动踏板驱动,生产效率比传统织机有很大提高。

20世纪初期,高阳县的农村纺织业已经开始了较快发展,这特别反映在纱布商号的迅速发展上。

高阳本地的早期市场上,除了布行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布线专营机构,而随着机纱需求的增长和布匹市场的扩大,各种专营纱布生意的商号开始增多。

蚨丰号布线庄就是高阳商号转型发展的典型例子,它建立于1902年,起初主要经营洋杂货和布匹绸缎,1906年开始经营棉纱买卖(包括手纺纱和机纱),在1912年改为专营棉布和纱线业务的布线庄,以后规模日渐增大,终于执高阳布线业之牛耳。

②19 世纪晚期,除了高阳县城以外,高阳县境周围还有3个布线交易的中心集市,它们是清苑县的大庄镇,蠡县的莘桥镇和任邱的青塔镇。

③高阳的布线商人也在向这些布线中心集市拓展经营区域,而一战的爆发给这种扩张造成了良好契机。

随着布匹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布线庄等商号通过“撒机制”方法得以大量收购布匹。

典型的撒机制是指这样一种形式:织户从商人处领取棉纱,按照一定规格织好布匹并交回到商人那里,然后领取“工资”——加工费,撒机制又被称为“织手工”或“织茬子”。

相应地,织户自己购买原料、自主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被称为“织卖货”。

通过撒机制的方法,高阳县城的纱布商号不仅扩大了对农村织布家庭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周围的大庄、莘桥、青塔等集市的渗透,这些集市的布匹开始大量地向高阳县城流动,于是逐渐形成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织布区域。

1915— 1920年间,高阳、蠡县、安新、清苑和任邱各县的织机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5县的织机数量合计,以1915年为基期,在6年的时间里,1920年的织机总量(21904台)比1915年(5726台)增长了382.5%,1916—192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8.8%,从而形成了高阳织布区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④吴知估计,这一时期高阳织布区每年要消耗10万包棉纱,年产布400余万匹。

⑤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代,高阳布业的产品种类一改以往以白布为主的特点,而有两个突出变化,其一是条格布和染色布(色布)生产的迅速扩大;其二是以人造丝(麻丝)为原料的麻布生产开始兴盛起来。

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使高阳织布区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天启《高阳县志》卷4《食货志》。

②《高阳织布业简史》,第67—68页。

③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2页;厉风:《五十年来商业资本在河北乡村棉织手工业中之发展进程》,高阳县档案馆提供的手抄本,第11页。

④织机数量统计见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8页,增长率为笔者计算。

2006-8-10 10:48 回复221.219.0.* 3楼⑤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7页。

进一步发展,经历了笫二次发展高潮。

到1929 年时,高阳织布区共有织布机29224台,其中平面织布机(铁轮机)24900台,提花机4324台。

①据河北省政府1928年的统计,高阳织布区年产布 5498035匹,占河北省布匹总产量23981805匹的近23%。

②以此而论,把高阳织布区称为华北土布生产的中心地区之一,当不为过。

从1930 年开始,高阳织布区织机数量的持续增长态势发生逆转,处于开工状态的织机数量开始逐年减少。

1930年,高阳织布区尚有织机26557台,而到1933年 4月时,开工的织机只有7305台,仅仅略高于1915年时的织机数量。

③高阳织布业自20世纪初快速发展以来第一次遭遇沉重的打击:1932年时高阳织布区的布匹产量大约是100余万匹,这已经远低于1929年时的水平。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对高阳织布业的全面调查是在1933年结束的,所以并没有涉及到高阳织布业的未来命运。

然而根据后来的研究,高阳布业从1934年开始再次呈现上升势头,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又经历了第三个发展高潮,④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织机数量和布匹产量的增加。

到“七七事变”前夕,高阳织布区有织机近3万台,其中提花机5000台。

1935—1936年,高阳每年生产近400万匹布,这已经接近历史的峰值水平。

第二,生产区域和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