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4学案:14_孔孟两章(附解析)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4课孔孟两章学习重点 1.识记“以为、是、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课文中相关的语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会意义。
文本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季氏将伐颛臾》(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2)一词多义①是⎩⎨⎧是.社稷之臣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④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⑤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古今异义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今义:③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 ④陈力就列..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 吾尝终日而.思矣:③为⎩⎨⎧何以伐为.: 恐为.操所先: 为.其来也:《寡人之于国也》 (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①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②兵⎩⎨⎧非我也,兵.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③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 古义: 今义: ②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 ④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⑤是亦走.也 古义: 今义:(4)虚词归纳①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2.词类活用 《季氏将伐颛臾》 (1)必为之辞.:(2)后世必为子孙忧.:(3)既来.之,则安.之:(4)无乃尔是过.与: 《寡人之于国也》 (1)王无罪.岁:(2)填然鼓.之:(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谨.庠序之教:(6)然而不王.者:(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特殊句式《季氏将伐颛臾》(1)是社稷之臣也:(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3)无乃尔是过与:《寡人之于国也》(1)未之有也:(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是亦走也:(4)直不百步耳:4.语句翻译《季氏将伐颛臾》(1)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4.14《孔孟两章》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认识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2.学习和积累“是、疾、止、相、过、倾”等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祸起萧墙”等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和会翻译“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学会用译读法学习一般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2.难点:孔子的“礼治”主张。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译读法。
2.对话探究法。
3.训练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作归纳(可用多媒体显示):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十大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追求实现“仁”的理想,周游列国,欲“济天下”,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人格上,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力“善己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被后世的统治者奉为“万世之师表”。
2.学生评述:《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教师作归纳(可用多媒体显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也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仁义礼智信,无所不谈。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我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代的政治、教育考试、文学创作以及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如初中教材中的“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Et三省吾身”,士“任重而道远”,等等。
2019年春学期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14 孔孟两章Word版含解析
14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4学案:14 孔孟两章 含解析
14 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1.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语文】粤教版必修4精练精析:第14课 孔孟两章(带详细解析)
第14课孔孟两章【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完成1~4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顽固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托词,借口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图谋【解析】选A。
固:坚固。
教【解析】选C。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
A项前一个“于”译为“从”,后一个“于”译为“在”。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远人”;第二个“之”,代词,代事。
D项第一个“者”,句中助词表停顿;第二个“者”用在动词后面和动词共同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3.以下六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⑤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来源:学科网ZXXK]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来源:学科网ZXXK]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来源:学|科|网Z|X|X|K]【解析】选C。
①②是孔子责备教育自己学生的话,⑥是孔子揭穿季氏政治意图的话。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源:学#科#网Z#X#X#K]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2)别国的人不肯归附我国,而又不能(通过施行教化德政)使他们归附。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来源:学,科,网Z,X,X,K]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答案:(1)尽(2)斧子(3)动词,栽种(4)动词,穿(5)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6.简要说明画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这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 4.14孔孟两章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4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王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第15课劝学(节选)◎第16课过秦论◎第17课师说◎第18课晏子治东阿◎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诱,反对征伐《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氏将伐.颛臾伐:攻打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颠覆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D.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加强解析:选B。
颠:跌倒。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C.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今由与.求也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解析:选A。
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B项,“者”,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
C项,“与”,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欤”;②连词,表并列。
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伐”,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无乃尔是过与”中“尔是过”,即“过尔”。
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反映出孔子为人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
14 孔孟两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归纳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解课文,以合作探究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王道”“仁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孟的政治理念;初步了解儒家之“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2.对孔子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对于孔子,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有写过什么书?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其言行的文集。
从宋朝开始,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二、背景介绍大家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季氏,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季氏肯定会扩大势力,取代鲁国公,进而吞并天下。
)那如果遇到障碍或将成的祸患,又该怎么办?(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季康子(就是课本中的“季氏”)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三、相关知识1.《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后人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孟子》《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3.文化常识1.“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
2.“庠”“序”都是指学校。
商(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①何以伐为(现代汉语语序:以何伐为)②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2.状语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现代汉语语序:季氏将于颛臾有事)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现代汉语语序:而于邦内谋动干戈)③虎兕出于柙(现代汉语语序:虎兕于柙出)④申之以孝悌之义(现代汉语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三)省略句①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宾语)②盖(财)均(则)无贫,(上下)和(则)无寡,(上下)安(则)(国)无倾(省略主语)③可以(之)无饥矣(省略宾语)[明大意]1.《季氏将伐颛臾》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4 孔孟两章
14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
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养心莫善于寡欲。
7.仁者无敌。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4 孔孟两章 Word版含答案
14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
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养心莫善于寡欲。
7.仁者无敌。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14课孔孟两章
◆14 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后撷珍素材 4.14 孔孟两章
课余撷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材悟读圣贤思想的力量——《孔孟两章》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如水澄明,思想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无论是孔子“仁者爱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德政”思想,还是孟子“人性本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仁政”思想,都如绵绵春水,一直流淌至现代人们的心里,给人以丰富的启示与营养;同时,也为我们的整个社会注入长久发展、和谐发展的力量。
【素材运用】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
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
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
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
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
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
直至今日,他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相关话题】 1.思想的力量 2.生命的底色 3.仁者爱人美文品读孟子的过人处2014年8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张保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倘若能在当时有声、过后有名、史册有字、世间有传者,一定有其过人处。
应该说,孟子,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即是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的学生。
就是这样一位隔着几代人的学生,却成了其老师的老师的最优秀的学生,以至人们在称儒家学说时,冠之以“孔孟之道”。
孟子,俨然成了儒家学派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亚圣”。
孟子的过人处,在于孟子贵其师、不相师。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
他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1.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凛冽中的暖流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
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
他在“长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光芒普照大地。
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
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
试问: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有力的臂膀?历尽沧桑,周游列国的孔子于困顿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
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不朽的巨作越发熠熠生辉。
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只是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戴:承担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解析:C项,戴:顶着东西。
答案:C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谨.庠序之教 解析:D 项,“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其余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解析:A 项,“颁”通“斑”;B 项,“请”意为“请让我”;D 项,“或”意为“有的人”。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且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①②③⑥B .②③④⑥C .②④⑤⑦D .①③⑥⑦解析:②④⑤⑦都是介宾短语后置的倒装句,故C 项正确。
答案:C5.下列各项文化常识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B.“河内”指黄河以南地区。
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
商代称序,周代叫庠。
D.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解析:“河内”指黄河以北地区。
答案:B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的文章虽然不相连属,但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
B.《寡人之于国也》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
C.《寡人之于国也》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实现的根本。
解析:细细品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结尾一段是事实,而非假设。
答案:C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王以为东蒙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恐怕应该责备你吧?(2)周先王让颛臾担任祭祀东蒙山的主祭人。
(3)(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治安策[汉]贾谊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冀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及秦而不然。
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B.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C.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D.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解析: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答案:D9.对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数十世”中的“世”,是“辈、代”之意,父传子为一世。
B.“三代之君”中的“三代”特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C.“太子”,古代皇帝或诸侯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
汉代以后专指皇帝继承帝位的儿子。
D.“《书》曰”中的“书”,这里特指古代书籍。
解析:“书”特指《尚书》。
答案:D10.下列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
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
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
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
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做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
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解析:C项,“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做他的老师”的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
答案:C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的本性相差并不是很远,为什么三代之君就能有道这样长久,而秦却无道这样短促呢?②等到儿童时期,懂些事情了,三公、三少这些老师就开始向他阐明孝道、仁爱、礼义等知识,用来引导教育他,驱逐那些邪恶的人,使他不能见到那些恶劣的行为。
三、创新语用12.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
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
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