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历史积淀应当传承的几种教学形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是一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其教学既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学途径和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途径1.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体验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文人墨客书法篆刻作品,让学生们在视觉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课外教育活动。
学校可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如文化讲座、戏曲表演、书法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阅读经典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们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4. 传统节日教育。
学校可开展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体验包粽子、赏月、戏曲表演等传统习俗,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二、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作品的内涵和精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传统文化作品所体现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4. 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实地考察、参观、体验等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上述教学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和落实,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做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和重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趣味不足,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如何构建一套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内容及其重构方式成为现代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内容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也逐渐被广泛地应用。
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更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综合性学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与其他学科往往被孤立开来。
但是,现代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
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也逐渐被推广。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内容形式需要采用相应的重构方式,以确保教育的效果。
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突破传统思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维主要体现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必须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权衡各种因素后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成为主角。
在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在黑板上讲授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探究知识,以实现课堂内容的更直接和实际。
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篇章、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高,教学方式也应该与此匹配。
在实践中,可以采用讨论、讲解、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和重构方式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1.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文字知识,传授阅读和写作技巧,以及文学鉴赏的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对语言文字、文学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但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互动游戏等方式,展示语文知识和文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但也需要教师具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技能和能力。
1. 引入实践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例如生活话题的课文、实地写生和采访、话剧表演和戏剧表演等。
通过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直观、生动的语文形象。
2. 结合跨学科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跨学科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动,创设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历史文化知识、艺术鉴赏知识、科技信息知识等,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语文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外,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责任。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平台。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入以及文学作品的解读等方面。
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化,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赏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诗词的精髓和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音乐与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
这些都是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历史文化背景融入教学内容。
通过对课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的解读与讲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
例如,在讲解《红楼梦》中的才子佳人时,教师可以结合清代的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这种方式,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
三、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而且,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比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讲解古代宴会礼仪和文人雅士的交往方式,从而深入探讨诗中表达的文化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开展文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例如,举办诗词朗诵比赛、古文阅读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代建筑等文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独特之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首先,语文教学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这包括传统诗词、经典文学作品、古代故事、传统节日等等。
通过学习和理解文化遗产,学生可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同时,在传承中也要注重创新。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使其与时俱进。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文学作品、当代优秀作品等,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代文化。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可以利用讲故事、朗诵诗歌、诵读经典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写作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戏曲表演、艺术展览等,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加深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思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多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的研究与探讨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的多样形态主要包括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践研究等形式。
课堂教学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讨论、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形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引入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包括了实地考察、实验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直接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写作等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学术水平。
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构。
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结合历史、哲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可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阅读分享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新技术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环境和氛围来重构语文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不高。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如增加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科竞赛、作品展示、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内容的四种形态
语文教学内容的四种形态发布时间:2012-11-6 14:00:10 来源:浙派名师查看次数:754【打印】【返回】语文教学内容的四种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张华杰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
从教学的本质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信息转译与传递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授、学习都是教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教堂内容是先于传递而进行选择和加工的。
语文教学内容以潜在的、预设的、显现的和内化的四种形态存在于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一、潜在的教学内容潜在的教学内容处于教学传播过程的起点,属于语文教学的起始状态,是教学内容转译与传播的初始阶段。
以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各类言语作品(含有声言语材料)中均潜藏着可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元素,这些元素只是可能的教学内容,会因某个偶发的诱因成为实然课堂上传递学习内容的载体。
数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会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满足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被明明白白地呈现于纸上。
数学中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历史中的史料,地理中的区域知识等,都不会因师生与时空变化而改变,有学者将这类学科称为内容学科。
学生只需要学习教学材料中意义信息,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换言之,其它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
对于其它学科教材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
语文的‘怎么说’是内隐在课文里,以语文运用的结果呈现的。
教学者要先从课文中抽取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才能组成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的意义信息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透过课文的意义信息获取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意义负载于个性化的文字中表达出来并清楚地传递给读者的,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所运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在模仿的过程中领悟作者蕴涵在文字里面的言外之意,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传承传承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一、传承经典文本经典文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经典文本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经典文本的传承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经典文本的内涵。
同时,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有更广泛的意义。
二、传承语文精神语文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语文精神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培养他们的语文灵感和思辨能力。
三、传承写作技巧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新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传承文化传统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学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化传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传承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和认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六、传承师道精神师道精神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师道精神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总结:初中语文教学传承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该注重传承经典文本,传承语文精神,传承写作技巧,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教育教学理念和传承师道精神。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
在课堂上回答 一个字 、一个词 ,最多
一
比如老舍 《 想北平》 最后一段 话
“ 好, 不 再说 了,要 落泪了 。真想念 北平呀 ! ”学生都很难 理解 , 自己根 本不会落 泪 ,哪怕是把 文章读十遍 。 原 因在于我们根本没有理解老舍究竟
是怎样 “ 想北平 ”的?我们抓住这个 核心 问题 ,引导学生 重新梳理课 文 ,
的形象 ,同时巧妙地设 置了抒情启思 的广 阔社会 背景 ,既有普适 的社会 关 怀, 又有强烈的孤芳 自赏。基于这样的解读 ,我将课文分成 “ 3 + 1 ”两大部
分, 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 畅。
பைடு நூலகம்
因此 ,深层线索 是将文章紧 密联系起来 的 ,高度浓缩与 简化的线索 ,
有 了它 ,文章变得非常好记 ,也易 于理解 ,还能品 出其妙处 ,能发现作 者 的艺术匠心之所在 。找到它 , 需要我 们知其然且知其所 以然 ,准确把握文
理清表层线索 ,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读懂文章 ,只是知道 了文章先写了什
么 、后写了什么 ,以及所写事物的状态 ,至于这样写有 什么妙 处 ,隐含什 么用意 ,就必须探求文章的深层线索 了。归纳 、提炼文章 的深层线索是读 懂文章的真正标志 。
如读海子 《 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我们剔出核 心语标 “ 从 明天起 ,做
有传统 的东西 ,不能称之为品牌 ,没有 品牌 的生产是粗制滥造 。那么 ,请 问语 文教学 的传统是什 么,在新课改 的浪潮 中它是如何被承传下来 的?当
我们带着这样 的问题重新 审视 自己的教学 时 , 是否 感觉 自己新 的东西还 没
学会 ,旧的东西又 已经被遗忘 了呢?我总觉得 自己如同一个还不会说话 的
语文教学内容的四种形态
语文教学内容的四种形态作者:张秋玲张华杰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07期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
从教学的本质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信息转译与传递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授、学习都是教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内容是先于传递而进行选择和加工的。
语文教学内容以潜在的、预设的、显现的和内化的四种形态存在于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一、潜在的教学内容潜在的教学内容处于教学传播过程的起点,属于语文教学的起始状态,是教学内容转译与传播的初始阶段。
以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各类言语作品(含有声言语材料)中均潜藏着可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元素,这些元素只是可能的教学内容,会因某个偶发的诱因成为实然课堂上传递学习内容的载体。
数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会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满足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被明明白白地呈现于纸上。
数学中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历史中的史料,地理中的区域知识等,都不会因师生与时空变化而改变,有学者将这类学科称为内容学科。
学生只需要学习教学材料中的意义信息,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换言之,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
对于其他学科教材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
语文的“怎么说”是内隐在课文里,以语言运用的结果呈现的。
教学者要先从课文中抽取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才能组成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的意义信息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透过课文的意义信息获取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意义负载于个性化的文字中表达出来并清楚地传递给读者的,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所运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在模仿的过程中领悟作者蕴涵在文字里面的言外之意,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历史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中的历史文化传承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了解历史的变迁与演进。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历史文化。
一、选材精准,传承经典在语文教学中,选取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首要任务。
经典作品中蕴含着古代智慧和精华,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选取《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沉重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选取《论语》、《诗经》等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的思想和文化。
因此,在传承历史文化时,教师应当精确挑选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作品,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二、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历史文化的背景中,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参观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古迹等地方,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通过互动与实地体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历史精神语文教学中,除了学习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传承历史精神,更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使其在当代得以传扬。
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历史文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古代,还应该与现实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分析历史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需要多样化和重构。
下文将从多样化形态和重构方式两个方面展开。
一、多样形态1.交互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
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
2.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是基于真实案例进行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际案例和引领学生分析案例实现案例教学。
3.游戏化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将教育和游戏元素相结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
4.项目式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在项目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重构方式1.针对性强——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强——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实践性,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和重构方式的实现,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况,善于创新和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将教育和科技相结合,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国学文化的传承发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国学文化的传承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其中中国学文化的传承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和智慧传承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中国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养,培养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
一、传承中国学文化语文课堂应该通过选文、课堂教学环节、语文素养性评价等环节,传承和弘扬中国学文化。
1.选文:在语文教材中,应该选择具有中国学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课文,例如《红楼梦》、《论语》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也应当注重选择当代优秀作品,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该通过讲解、讨论、阅读、创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学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所在。
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诗意、音韵、意境等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领略中国学文化的艺术美感和审美情趣。
在讨论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学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语文素养性评价:传承中国学文化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在评价时要突出中国学文化的体现和培养。
二、发展中国学文化在传承中国学文化的基础上,语文课堂也应该注重对中国学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使其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1.开展中国学文化研究: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前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中国学文化的研究,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和资源。
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开设选修课、读书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国学文化的学术问题,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教学非常重要。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孩子们读、写、听、说的能力,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教学。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代文人学士留下的精华。
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如《 红楼梦》、 水浒传》等,通过注释、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美学价值。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习俗和民俗文化的传承。
习俗和民俗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的节日、婚嫁习俗、农耕文化等。
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学习团队去了解和体验传统的过年方式,如贴春联、放烟花、包饺子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京剧、古诗词、中国画等。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综合艺术素养。
教师可以邀请专业的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传统艺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友善等。
这些价值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中华儿女。
同时,文化传承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艺术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感知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古话、古传说等。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来传承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
首先,需要采用讲解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的韵律、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朗诵,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来体会古代文学的美感。
其次,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来。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表达手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如写古诗、编故事等。
通过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并把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欣赏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其次,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是指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来进行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掌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语文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阅读、写作、讨论、演讲、研究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课外读物,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分享,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写作练习,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讨论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反思,激发思维的碰撞和火花。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
演讲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
通过演讲,学生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在演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研究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种形式。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深入探究语文知识和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项目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和尝试。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界提出了许多措施,其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校外实践和多媒体教学等。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古诗词以及传统文化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古诗词、解读古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丽和智慧。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校外实践。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传统文化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实物和景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知。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像、音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互动课堂,让学生参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机和热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材内容的文化传承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其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
教材中应该兼顾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融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要引入当代文化的新元素。
比如,在古代文学选读部分,可以选取孟子、杜牧、李白等优秀的古代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文学选读部分,可以引入当代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代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语文教材中还应该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教材应该根据地域特色,选择适合学生的地方文化内容。
例如,在地理诗词选读中,可以选取江南地区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浪漫和美丽;在古代寓言故事中,可以选取四川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川渝地区的文化气息。
二、教学方法的文化传承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也是促进文化传承的关键。
针对不同的文化元素,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组织相关的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其次,可以采用实地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不仅仅囿于教室内,还应该开展一些实地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学习地域文化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
最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
比如,在学习古代名人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需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形态的重构。
多样形态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媒体交互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软件和平台,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二、情景模拟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语言应用能力。
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创作,培养他们对文学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三、跨学科整合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教学活动。
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多方位的知识呈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背景,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和思辨能力。
也可以将语文与艺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和表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四、个性化学习内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课本为主导,学生需要按照统一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
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
这可以通过兴趣导向教学、能力导向教学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基于以上多样形态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重构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语文教学的历史积淀——应当传承的几种教学形态前面我们已经论及,当前课堂面临的一个普遍事实是:旧的知识体系在很大范围内已遭人怀疑乃至否定,而真正的语文程序性知识还没有完全重构,这样课堂就失去了骨架,失去了赖以运行的内在支撑。
因而,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虚脱、失重的状态;畸变的、无序的课堂,表面上热闹、拥挤,实则贫乏、空虚。
课堂秩序急待整饬。
秩序重建的重心应当放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上。
具体方向有两个:一是吸纳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并重构语文知识新体系,使课堂有教学内容;二是把目光投向历史,继承我们已经有了的东西,界定出几种课堂的基本形态,保证“隐性”教学内容的正确与科学,同时给混乱的课堂提供一个相对的规范与参照。
本章专门谈谈课堂形态的历史传承问题。
借此机会首先解释一下“课堂形态”这个概念。
我们认为,课堂形态是由文化、制度,目标、内容,策略、手段等不同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合呈现,它是课堂肌理与表征的复合物,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与内容无关的、静止的、可以孤立的外部特征,而是相信,外部形态里积淀着一定的内容。
我们提出“课堂基本形态”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考虑:一是从理论上讲,任何改革其实都涉及到历史承传问题,“空中楼阁”式的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此,立足传统,从历史的课堂形态中提炼合理内容就必然的成为我们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起点之一。
当前课改,人们普遍抱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课改是空中造花园,激进、浮躁。
有人把目前的课改戏称为“咸与维‘新’”——上头轰轰烈烈,下面昏昏欲睡,“先知先觉”们至多也是阿Q式样的盘盘辫子。
鉴于此,有必要借“课堂基本形态”研究把目光引向传统。
因为,真正的建设者“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1]二是在知识重构还没有完成,“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工作可以说还没有开始,课堂运行无“理路”可循的特殊课改背景下提出这个概念,它可以保证蕴涵在里面的内容的正确与科学——尽管它还是比较模糊的正确与科学,也就是说,“基本形态”里折射与实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尽管同样需要进一步的研制,但是,至少它已经处于一种半透明状态,这样我们其实已经在外部为课堂提供了一个相对的规范与参照,它可以防止课堂“出轨”与“离谱”;三,课堂形态是课程实践的手段之一,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从横向看涉及到实践层面中教材、教师、学生、学校因素、课程标准等许多问题,从纵向看它是整个课程研究的低端研究,是课程内容实施最后的依赖之一,因此它既可以真实的呈现教学的真实状况,也可以校验课程论专家的高端研究,检测课程实施的成效问题。
因此,不论处于哪个历史阶段,课堂形态研究都有它独立的内在价值。
通过研究,我们至少发现了以下四种传统的课堂基本形态:(1) 诵读型课堂形态(2) 评点型课堂形态(3) 积累型课堂形态(4)熏陶感染型课堂形态这四种课堂形态都是历史课堂的常态,为了说明问题,尽管它们彼此之间可能还互相涵盖,我们还是把它们独立出来,单独成节一一论述。
第一节诵读型教学形态一、诵读基本原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这种满口“之乎者也”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谁也不能否认这种以诵读为基本形态的教学确实是古代教学的主流形态,而它也确实承传和创造了伟大的中国文化。
古人对诵读没有系统的理论著述,但重视诵读的古训却随处可见。
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
”清代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在利病自明。
”杜甫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为大家所知晓。
我们都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现阶段人们对诵读的无比重视要依赖于“人文性”的崛起。
上个世纪末,以“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课改第三次浪潮掀起,“语感中心说”最终取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那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
这样,在如何培养语感的问题上,人们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注重整体与感悟的诵读,用这个传统的武器作为对“肢解主义”的有力反拨。
那个时期,对以诵读为特征的古代教育的积极的一面进行了从未有过的肯定与现代阐释。
很多论者都指出,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的直觉性、整体性与情感性等。
尽管有许多事实为支撑,但对于诵读的本质问题似乎缺少更有说服力的阐述,许多老师在操作层面上也与古代教育一样,只是让学生停留在诵读的朴素阶段,一味的读、读、读。
现在有论者是这样阐述诵读的本质问题的:“诵读简单地说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就是通过诵读把作者当初写作时的情气、意味创造性地‘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
一方面尽可能地‘还原’出作者当初的情味,另一方面,这一‘还原’实际上是个体生活体验、个性气质参与的一种创造。
它的声音形态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契合。
”“读者既与文本对话,又与自己读出来的声音形态对话,既是文本声音形态的塑造者,又是塑造结果的监察者,他不断调整着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
”“在文本与读者融合的状态中,也就是相互的对象化中,读者创造了文本的声音形态,把书面言语转化成了有声言语。
诵读的实质就是文本对象化与读者对象化的交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2]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诵读决不是简单的把文章音节读音相加,主要是要读出语调和节奏。
语调是言语主体心灵的声音,只有听得出语调,才能听到这个“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王尚文先生说,阅读中若缺失语气语调,“别说意义的把握多少要打些折扣,就算完全看明白了,得到的也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
”[3]“语调决不是语言学上说的高低、轻重、长短等形态所得穷尽的,一切能在语句层面表现情味的声音形态,诸如明暗、虚实、松紧等等均属于语调范畴。
语调完全是人格化、个性化的。
”[4]节奏是生命的节律。
“言语声音形态中的节奏不是机械的拍子,或时间的平均值,不仅仅是诗行或语句的孤立节律——它由读者与文本的众多词句,众多层次的碰撞、推进面形成,是文本情味的基调。
”[5]诵读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契合过程,它拒绝无情与矫情。
现在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两个关于诵读的常识问题:(一)不是声情并茂的诵读,哪怕是把它背下来,对有些人来说,不要说语感完善了,就是深切理解文章也是有困难的。
读得越不好,就越接近音节读音的简单相加。
那通常是还没有对话或者对话不好时出现的。
好文章就要把它读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二)诵读那些“机器生产出来的作品”,不只是浪费时间,更是消耗生命。
“机器生产出来的作品”(语出英国奥威尔的《1984》)指的是那些“假、大、空”的公式化、脸谱化的颂歌,这里泛指那些摒弃了自我的作品。
当前,学生作文一写就上“套路”,假话连篇,就是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
他们一提笔就下意识地走“老套”,但这不是语感。
语感是普遍的,同时也是极具个性的,诵读那些千篇一律的文章,语感培养不了不要说,必将是心灵的萎缩与生命的流失。
二、诵读教学案例――《醉翁亭记》《醉翁亭记》教学实录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周选杰(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5第1期,有整理)师:(介绍作品及背景)(过程略,但这对激发诵读兴趣和解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
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特别关注语调。
)(师读得舒缓、自足,对“也”字的处理总体是适当拉长,而不是当作一般语气词读成轻声,师自信读出了那种回环往复而又卷舒自然的诗般的情调。
读后叫学生也吟咏一番,还不妨去掉“也”字试试。
)生:(学生比较吟味)师:你们从“也”字中读到了什么?生1:试着去掉“也”字读文章,就如话讲到一半,嘴巴却僵住,由于意识的强制性,很是硬生生的把“也”字咽到肚里,肚子里却憋了好大的一团气,极胀,极难受。
不知不觉中“也”字又被重新读出,有一吐为快的舒畅感。
生2:以往读古文,只觉被折磨得气喘吁吁,很不舒服,可是这篇文章读起来却很通畅,尤其是句末这个“也”字,让人觉得文气舒缓从容,十分有味道。
读这篇文章觉得不是自己在读,而是很自然地觉得自己就是作者,在吟哦赞叹风光景色和悠然自得的生活。
生3:“也”反复使用,是不是使文章形成一种类似于押韵的形式,更富有节奏感?(师首肯)生4:“也”字会让你不知不觉地变得气定神闲,似乎也融入了作者的那种意境中去。
读这篇文章,总体上要用缓慢的语速,要读得抑扬顿挫一些,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例如“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把这个“也”读得延长并稍微向上扬一些,便可把作者对四时美景的喜爱和沉醉表现出来。
(该生读,努力表现,获得掌声)生5:欧阳修纵情于山水之间,充分地领略山林情趣和人间欢乐,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闲适、豁达。
生6:可我觉得“也”字中有些许官场失意,被贬滁州的惆怅。
(师首肯,说下面再讨论这个问题)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也”字使文气舒缓,自然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
它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每句以“也”字收尾,有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味,充分流露出欧阳修被贬滁州,以顺处逆,纵情山水的悠闲与愉悦。
读这些“也”字,正如刚才同学说的,总体上要适当拉长,并且上扬。
同学们请试着诵读全文,体会此番心情。
生:(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自得其乐。
)师:(指名一朗读好的学生范读全文。
学生读。
)师:(范读:环滁/皆/山也!把“也”字的315调值读得很足,并且上扬,充满了欣喜之情)生:(笑),老师,不就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吗,干吗读得如此一惊一诧呢?师:你们把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联系在一起考虑考虑。
想想看:一个爱山乐水又纵情山水的人见到如此好山好水难道不兴奋?(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师还讲了欧阳修改动文章开头的典故,让学生吟味两种开头的优劣。
过程略)教师:同学们,请听一听一个学者的观点:“环滁皆山也,这劈头而起的一句足以惊呆那些习惯于按照陈套来写文章的人们。
他二话不说,开头就是突如其来的一句,可以说是一句由衷的欢呼:多么好的绵绵不绝的山峰,环绕着滁州城!”“环滁而起的山势的突兀不凡,恰好衬托了文势的突兀不凡。
”(谢冕《流向远方的水•读〈醉翁亭记〉》,四川人民出版社,97年7月)不论是从情感上还是文势上都应当这样读!同学们,若不领会到文人加失意者对山水的敏锐感觉和痴迷,更何况他是“纵情”,你是读不出欧阳修早晚四季徜徉在山水美景中的愉悦和沉醉的!(同学们至此很信服了,各自品味着读“山水之乐”部分)师:让我们再读:“(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滁人游也”怎么读?生1:“……,滁人游也。
”应是“……,是滁人在游赏山水啊!”。
“也”字相当于“啊”字。
世道太平,百姓安乐。
这是欧阳修对自己政绩的肯定,心情一好就泄露了自得之情。
师:欧阳修到滁州还是第二年,有如此水平?同学们请看课文:歌、休、前呼后应、扶老提携、往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