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实用)
合集下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主题的拓展
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 范畴,将战争和人性作 为主题,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灵感。
叙事方式的创新
作品采用了独特的叙事 方式,通过第一人称叙 述和意识流的描写手法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 实。
文学价值的提升
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 独特的叙事方式,提升 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审 美价值。
情感渲染
通过情感渲染,使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有更深的共鸣和感受 。
04
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
作品语言简练,表达直接,不做过多 的修饰和渲染,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 作者的意图和感受。
作品语言内敛而不张扬,通过细腻的 描绘和暗示,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 会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深思。
朴素自然
作品语言质朴,不追求华丽辞藻,以 平实的语言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代表作品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死亡如此多情》等。
作品背景
时间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社会背景
德国纳粹统治时期,战争氛围浓厚,人们生活在 恐惧与不安中。
作品主题
主题一
战争对人的摧残
主题二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主题三
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02
人物分析
主人公分析
角色定位
性格特点
关系发展
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 系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
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关系意义
通过人物关系的分析,可以深入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探究战
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和破坏。
03
情节分析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 德国士兵 ,因 战争 受了伤,但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 “我”始终想知道”
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
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 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
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 这里是“我” “我”所写的铭文 由 得以确认: 三个月前学美 术绘画的母校。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复仇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被放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 义教育的美术教室,反复出现的对学校 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 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时,对我 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课件
• 1.这段铭文想表达什么? • ——表达了希腊人对为保家卫国而不惜献 出生命的勇士们的赞颂。 • 那么德国人把希腊人的这段铭文拿来让学 生在黑板上用六种字体写有什么用意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内容。
• (一)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浏览全文,弄清两个 问题: • 1.“我”是谁?2.发生了什么事? •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新入伍的士兵, 参加战斗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上楼途中一 直怀疑自己身处母校,并最终由黑板上的 铭文得以确认,这里就是“我”三个月前 刚刚离开的母校。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 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 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 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 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 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 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 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 束了他的青春。
• 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 可·奥勒留的胸像。大选帝侯特指1640-1688年在位的 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他于1685年在费尔贝林战 役中率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 务的瑞典军队,收复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 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 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 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 美名,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 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恺撒、西 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把 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 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 定只能叫“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和 “阿道夫·希特勒中学”,
【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精品课件36(3份)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色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2)威风凛凛: 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令人生畏。凛凛,严
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3)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4)无济于事: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5)无计可施: 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
也没有。
(6)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第6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二战 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 年被俘,同年 12 月 生平 获释,返回科隆。1947 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 年成为职 经历 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 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 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 , 作品 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勃鲁 姆》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1972 年,因其作品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 评价 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 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 为了看书不吃面包 伯尔小的时候,十分爱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去书店 读,常常是书店还没开门,他就早早地来到店门外等候。 伯尔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 艺品,挣来的钱只够一家 10 口人吃用。小伯尔每天帮父亲去教 堂送一次雕像,每次父亲都要留给小伯尔一点零钱,让他第二 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 有一天,老师宣布要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 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他自己连一本课外书也 没有。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唯独他没有, 那多丢脸啊!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 书呢。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钱。爸爸每天从 早到晚地干活,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如 果每天能多存一点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对呀, 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 是他的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共23张PPT)
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 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 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 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他这“英勇无比”的 行动,他这一“壮举”有 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 可?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 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 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 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 耸了耸肩膀”……
己到底受了什么伤 。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 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 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 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 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 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 下被抬进医院的。
(一) 讨论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 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一、整体感知: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
攻
入德国,
确定:
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1、故事发生在一 个什么样的背景下?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营中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
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
者。
1.了解作家知识,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基本内容 与主题。 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把握小说中设置悬念的写 作手法以及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了解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
憎恶( zēnɡ wù )
瞳孔( tónɡ)
襁褓(qiǎnɡ bǎo )
愕然( è )
4.释词语 惬意: 满意、称心、舒服。 粗犷: 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 愕然: 形容吃惊。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速读课文,思考: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
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
铭文写到黑板上。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
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 最终变成了残废人。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 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 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知识储备】
小说拟题技巧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是照亮读者眼 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 题方法有: 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 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 声》; 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
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到 “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 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 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 读书的教室。
苏教版必修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26张PPT)
5、1972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 举国哀悼。
一、梳理情节
•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 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悬念:
一、是不是母校 二、到底受了什么伤
美术教室的布置 画香蕉
发烧、疼 打针、热乎乎 叫喊 胳膊、腿不能动
门上的十字架
医生注视、低语
我的手迹!
失去双臂和右腿!
3、阅读“最后的犹大”,分析犹太人杀害自己及家人 的原因 两种人,一个四肢健全,却被奴化了灵魂;一个身体 有残缺,却更清楚自己的价值。请以“独立的灵魂” 为题,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感悟
围绕以上图片的内容,以“战争的 反思”为话题,写一篇随笔,500字 左右.
战争的反思
• 当时的统治者如何描述战争,他们把参 战描述成什么行为 • 你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本质及后果
阵亡将士纪念碑
• 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 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 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 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 “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 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 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 义。
甲胄( ) 吞噬( ) 惬( )意 模( )样 呢喃( ) 肃穆( ) 诅( )咒
绚( ) 丽 粗犷( )
油腻( ) 憎( )恶
1、1917年出生 科隆一个雕刻家 家庭;
2、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 征兵入伍,历时 6年,后被俘入 战俘营;
4、代表作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 琳娜》
希特勒的人种论
•
•
第一等:纯种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 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 种”成员。 第二等:日尔曼人(德国、法国、英国、美国)
苏教必修二课件:第二专题《流浪人_你若到斯巴》(共52张PPT)
叫喊(20)
画香蕉(13)
胳 膊 、 腿 不 能 动 ( 39 、 40 )门上的十字架(46)
医生注视、低语(41)
失去双臂和右腿!
我的手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1-15):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被抬进美术教室。 发展(16-45)怀疑伤兵医院就是母校改建的。 高潮结局(46-53)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11)泡
pào pāo
灯泡 泡桐
(12)挑
tiāo tiǎo
挑剔 挑衅
(13)燎
liáo liǎo
燎原 火燎
(14)扎
zhá挣扎 zā 包扎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辨形组词
bǐnɡ 禀 赋
(1) lǐn
凛
冽
波lán 澜 (3)斑lán 斓
出类拔cuì 萃 (5)鞠躬尽cuì 瘁
cuì 啐 一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预习作业
1.识记字音
(1)戳.进( chuō ) (4)愕.然( è ) (7)粗犷.( ɡuǎnɡ) (10)倒坍.( tān )
(2)吞噬.( shì) (5)赫.然( hè ) (8)甲胄.(zhòu )
(3)惬.意( qiè ) (6)凝眸.( móu) (9)憎.恶(zēnɡ )
清秀和俊美。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你 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 句,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 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 士为, 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 “我”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 成为残废人。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已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 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 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
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 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 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 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 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 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 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 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 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学校——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 夜晚,火光冲天,炮声不断;
开端(§1—§15):
情节
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 —— 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16—§45): “我”想弄清自己是不是回到读了八年书的母校,也 想弄清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46—§53):
“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 来手术室就是“我”从前读书的教室。
比较阅读
两篇 小说都以 二战为题 材,但叙 述的角度 不同,有 着怎样的 区别?
《一》:为国而战 《流》:为法西斯卖命
《一》: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 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流》: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 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 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 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 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 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 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作者在这里 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 段铭文写在黑板上。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 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牛奶”是和平与幸福的代名词。在悲惨残酷的 现实中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 的兴趣,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 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 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 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表达形式比较 两篇小 说都用了“自 白”的形式, 但又有不同, 试作比较。 《一》:索科洛夫 是在和别人交流; 《流》:“我”是 内心独白,是在和 自己的心灵世界交 流。
我们的祈祷:
今天,现在,枪声还 在不断从伊拉克、从阿富 汗、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 来。让我们拿起笔,写下 我们对和平的祈祷。
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 捉弄,遭遇的悲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 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开情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4)用出色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
伯尔的小说创作既遵循批判现实主义的 传统,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
正音/形
镜框kuà ng 甲胄zhò u 绚丽xuà n
疲惫bè i
惬意qiè
吞噬shì
粗犷guǎng
坍塌tān tā
褪色tuì shǎi
模样mú
油腻nì 诅咒zǔ zhòu
包扎zā
瘦削xuē 憎恨zēng
呢喃ní ná n
肃穆mù 啐cuì 襁褓qiǎng bǎo
人物: 环境:
小说的三要素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学生, 参军三个月,成了伤兵;
人物命运比较
两篇 小说中的 两个人物 同样遭遇 了不幸, 但有所不 同,请作 比较。
参战目的:《一》中索科洛 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 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一》 中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 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 《一》中索科洛夫比《流》中 的“我”更加珍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