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56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265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pdf

资治通鉴265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pdf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复三年(癸亥,903)1 二月壬申朔,诏:“比在凤翔府所除官,一切停。

”时宦官尽死,惟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禋及致仕严遵美,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斩他囚以应诏。

2 甲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陆扆责授沂王傅、分司。

车驾还京师,赐诸道诏书,独凤翔无之。

扆曰:“茂贞罪虽大,然朝廷未与之绝;今独无诏书,示人不广。

”崔胤怒,奏贬之。

宫人宋柔等十一人皆韩全诲所献,及僧、道士与宦官亲厚者二十馀人,并送京兆杖杀。

3 上谓韩偓曰:“崔胤虽尽忠,然比卿颇用机数。

”对曰:“凡为天下者,万国皆属之耳目,安可以机数欺之!莫若推诚直致,虽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馀也。

”4 丙子,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苏检,吏部侍郎卢光启,并赐自尽;丁丑,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溥为太子宾客、分司,皆崔胤所恶也。

5 戊寅,赐朱全忠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赐其僚佐敬翔等号迎銮协赞功臣,诸将朱友宁等号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号“四镇静难功臣”。

上议褒崇全忠,欲以皇子为诸道兵马元帅,以全忠副之;崔胤请以辉王祚为之,上曰:“濮王长。

”胤承全忠密旨,利祚冲幼,固请之,己卯,以祚为诸道兵马元帅。

庚辰,加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帅,进爵梁王。

以胤为司徒兼侍中。

胤恃全忠之势,专权自恣,天子动静皆禀之。

朝臣从上幸凤翔者,凡贬逐三十馀人。

刑赏系其爱憎,中外畏之,重足一迹。

以敬翔守太府卿,朱友宁领宁远节度使。

全忠表符道昭同平章事,充天雄节度使,遣兵援送之秦州,不得至而还。

6 初,翰林学士承旨韩偓之登进士第也,御史大夫赵崇知贡举。

上返自凤翔,欲用偓为相,偓荐崇及兵部侍郎王赞自代;上欲从之,崔胤恶其分己权,使朱全忠入争之。

全忠见上曰:“赵崇轻薄之魁,王赞无才用,韩偓何得妄荐为相!”上见全忠怒甚,不得已,癸未,贬偓濮州司马。

上密与偓泣别,偓曰:“是人非复前来之比,臣得远贬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7 己丑,上令朱全忠与李茂贞书,取平原公主;茂贞不敢违,遽归之。

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卷256

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卷256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起阏逢执徐(甲辰)六月,尽强圉协洽(丁未)三月,凡二年有奇。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四年〔(甲辰﹑八八四)〕1六月,壬辰,东川留后高仁厚奏郑君雄斩杨师立出降。

仁厚围梓州久不下,乃为书射城中,道其将士曰:「仁厚不忍城中玉石俱焚,为诸君缓师十日,〔射,而亦翻。

道,读曰导。

为,于伪翻。

〕使诸君自成其功。

若十日不送师立首,当分见兵为五番,〔见,贤遍翻。

〕番分昼夜以攻之,于此甚逸,于彼必困矣。

五日不下,四面俱进,克之必矣。

诸君图之!」数日,君雄大呼于众曰:〔呼,火故翻。

〕「天子所诛者元恶耳,他人无预也。

」众呼万岁,大噪,突入府中,师立自杀,君雄挈其首出降。

〔考异曰:张糀耆旧传:「四年,七月一日,高仆射羽檄入城云云,师立自杀。

七月三日,张﹑郑二将持师立首级出降。

七月七日,高仆射上东川。

」句延庆传曰:三年,五月,高公进军东川城中,飞檄入城,师立自刎。

七月辛酉,师立首级至成都。

」实录:「六月丙申,高仁厚奏东川都将郑君雄枭斩杨师立,传首于行在。

是日,诏以仁厚为东川节度使。

」续宝运录:「二月,梓州观察使杨师立反,敕差蜀将高仁厚等讨平。

六月三日,收得梓州并杨师立首级至驾前。

」新纪:「七月辛酉,杨师立伏诛。

」今日从续宝运录,事从实录。

〕仁厚献其首及妻子于行在,陈敬瑄钉其子于城北,〔钉,丁定翻。

〕敬瑄三子出观之,钉者呼曰:〔呼,火故翻。

〕兹事行及汝曹,汝曹于后努力领取!」三子走马而返。

以高仁厚为东川节度使。

2甲辰,武灵将李师悦与尚让追黄巢至瑕丘,败之。

〔宋白曰:春秋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

杜预注云:鲁邑也,高平郡南平阳县西北有瑕丘城,汉为瑕丘县。

败,补迈翻。

〕巢众殆尽,走至狼虎谷,〔狼虎谷,在泰山东南莱芜界。

〕丙午,巢甥林言斩巢兄弟妻子首,将诣时溥;遇沙陀博野军,夺之,并斩言首以献于溥。

〔黄巢干符三年起兵为盗,至是凡十年而灭。

考异曰:续宝运录曰:「尚让降徐州,黄巢走至碣山,路被诸军趁逼甚,乃谓外甥朱彦之云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XXX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XXX将以XXX为后。

智果曰:"不如XXX。

XXX 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XXX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XXX,巧文辩慧则贤,XXX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XXX 也,XXX必灭"。

XXX,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XXX之子,长曰XXX,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XXX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XXX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XXX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XXX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XXX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XXX准备XXX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XXX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XXX;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XXX;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XXX。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XXX为后,XXX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XXX对此置之不理。

XXX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XXX大夫XXX的大儿子叫XXX,小儿子叫无恤。

XXX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XXX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各卷内容

资治通鉴各卷内容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陈纪
陈纪一陈纪二陈纪三陈纪四陈纪五陈纪六陈纪七陈纪八陈纪九陈纪十
隋纪
隋纪一隋纪二隋纪三隋纪四隋纪五隋纪六隋纪七隋纪八
唐纪
唐纪一唐纪二唐纪三唐纪四唐纪五唐纪六唐纪七唐纪八唐纪九唐纪十唐纪十一唐纪十二唐纪十三唐纪十四唐纪十五唐纪十六唐纪十七唐纪十八唐纪十九唐纪二十唐纪二十一唐纪二十二唐纪二十三唐纪二十四唐纪二十五唐纪二十六唐纪二十七唐纪二十八唐纪二十九唐纪三十唐纪三十一唐纪三十二唐纪三十三唐纪三十四唐纪三十五唐纪三十六唐纪三十七唐纪三十八唐纪三十九唐纪四十唐纪四十一唐纪四十二唐纪四十三唐纪四十四唐纪四十五唐纪四十六唐纪四十七唐纪四十八唐纪四十九唐纪五十唐纪五十一唐纪五十二唐纪五十三唐纪五十四唐纪五十五唐纪五十六唐纪五十七唐纪五十八唐纪五十九唐纪六十唐纪六十一唐纪六十二唐纪六十三唐纪六十四唐纪六十五唐纪六十六唐纪六十七唐纪六十八唐纪六十九唐纪七十唐纪七十一唐纪七十二唐纪七十三唐纪七十四唐纪七十五唐纪七十六唐纪七十七唐纪七十八唐纪七十九唐纪八十唐纪八十一
宋纪
宋纪一宋纪二宋纪三宋纪四宋纪五宋纪六宋纪七宋纪八宋纪九宋纪十宋纪十一宋纪十二宋纪十三宋纪十四宋纪十五宋纪十六
齐纪
齐纪一齐纪二齐纪三齐纪四齐纪五齐纪六齐纪七齐纪八齐纪九齐纪十
梁纪
梁纪一梁纪二梁纪三梁纪四梁纪五梁纪六梁纪七梁纪八梁纪九梁纪十梁纪十一梁纪十二梁纪十三梁纪十四梁纪十五梁纪十六梁纪十七梁纪十八梁纪十九梁纪二十梁纪二十一梁纪二十二
后梁纪
后梁纪一后梁纪二后梁纪三后梁纪四后梁纪五后梁纪六
后唐纪
后唐纪一后唐纪二后唐纪三后唐纪四后唐纪五后唐纪六后唐纪七后唐纪八
后晋纪
后晋纪一后晋纪二后晋纪三后晋纪四后晋纪五后晋纪六
后汉纪
后汉纪一后汉纪二后汉纪三后汉纪四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周代至南唐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传体”为基础,通过对史书材料的搜集整理,以编年纪事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个时期和朝代都有详尽的记录。

每一卷以相应年份为题,紧密串连,能清楚地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她语言运用简练,突出事实,辞藻虽不华丽却严谨,表达精湛,这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便利。

然而,因为文化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资治通鉴的原文阅读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难度,更不用说是对于西方人士,这些困难也同样存在。

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一份优秀的翻译显得异常重要。

在历史上,资治通鉴的翻译译者很多,但由于时代的差异,许多译本已经被新的文化和知识所淘汰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研究需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翻译版本,如戚其章版本、钱穆版本、裘锡圭版本、刘知几版本、刘权平版本等,这些版本对原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翻译,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戚其章版本是资治通鉴最为流行的翻译版本之一,戚其章先生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于古代史学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全部译稿。

他的译本翻译准确、清晰、易读,用通俗、明了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钱穆版本是另一份优秀的翻译,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

他的翻译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更加华丽优美,让阅读者有了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同时,他的译文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朝代政治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的记载和特点。

裘锡圭版本是在20世纪末由台湾学者裘锡圭所翻译的,他对于原文的翻译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文艺色彩。

《资治通鉴》全译(白话文)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全译(白话文)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全译(⽩话⽂)在线阅读⽬录周纪⼀威烈王⼆⼗三年(戊寅、前403)周纪⼆显王元年(癸丑、前368)周纪三慎靓王元年(⾟丑、前320)周纪四赧王中⼗⼋年(甲⼦、前297)周纪五赧王下四⼗三年(⼰丑、前272)秦纪⼀昭襄王五⼗⼆年(丙午、前255)秦纪⼆始皇帝下⼆⼗年(甲戌、前227)秦纪三⼆世皇帝下⼆年(癸已、前208)汉纪—太祖⾼皇帝上之元年(⼄未、前206)汉纪⼆太祖⾼皇帝上之下三年(丁⾣、前204)汉纪三太祖⾼皇帝中五年(⼰亥、前202)汉纪四太祖⾼皇帝下⼋年(壬寅、前199)汉纪五⾼皇后元年(甲寅、前187)汉纪六太宗孝⽂皇帝中前三年(甲⼦、前177)汉纪七太宗孝⽂皇帝下前⼗⼀年(壬申、前169)汉纪⼋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年(⾟丑、前140)汉纪⼗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年(戊申、前133)汉纪⼗⼀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汉纪⼗⼆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狩五年(癸亥、前118)汉纪⼗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年(壬申、前109)汉纪⼗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天汉三年(癸未、前98)汉纪⼗五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未、前86)汉纪⼗六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前74)汉纪⼗七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汉纪⼗⼋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汉纪⼗九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癸亥、前58)汉纪⼆⼗ 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汉纪⼆⼗⼀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前41)汉纪⼆⼗⼆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丑、前32)汉纪⼆⼗三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亥、前22)汉纪⼆⼗四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汉纪⼆⼗五孝成皇帝下绥和⼆年(甲寅、前7)汉纪⼆⼗六孝哀皇帝中建平⼆年(丙⾠、前5)汉纪⼆⼗七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未、前2)汉纪⼆⼗⼋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汉纪⼆⼗九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巳、9)汉纪三⼗王莽下天凤⼆年(⼄亥、15)汉纪三⼗⼀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汉纪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25)汉纪三⼗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汉纪三⼗四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30)汉纪三⼗五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年(丙申、36)汉纪三⼗六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三年(丁未、47)汉纪三⼗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61)汉纪三⼗⼋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丙⼦、76)汉纪三⼗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年(⼄⾣、85)汉纪四⼗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92)汉纪四⼗⼀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汉纪四⼗⼆孝安皇帝中元初三(丙⾠、116)汉纪四⼗三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丑、125)汉纪四⼗四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汉纪四⼗五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6)汉纪四⼗六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157)汉纪四⼗七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甲⾠、164)汉纪四⼗⼋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167)汉纪四⼗九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元年(壬⼦、172)汉纪五⼗孝灵皇帝中光和四年(⾟⾣、181)汉纪五⼗⼀孝灵皇帝下中平五年(戊⾠、188)汉纪五⼗⼆孝献皇帝⼄初平⼆年(⾟未、191)汉纪五⼗三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汉纪五⼗四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196)汉纪五⼗五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卯、199)汉纪五⼗六孝献皇帝已建安六年(⾟巳、201)汉纪五⼗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年(丙戌、206)汉纪五⼗⼋孝献皇帝⾟建安⼗四年(已丑、209)汉纪五⼗九孝献皇帝壬建安⼗九年(甲午、214)汉纪六⼗孝献皇帝癸建安⼆⼗⼆年(丁⾣、217)魏纪⼀世祖⽂皇帝上黄初元年(庚⼦、220)魏纪⼆世祖⽂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魏纪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年(戊申、228)魏纪四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五年(⾟亥、231)魏纪五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卯、235)魏纪六烈祖明皇帝下景初⼆年(戊午、238)魏纪七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魏纪⼋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253)魏纪九⾼贵乡公下⽢露元年(丙⼦、256)魏纪⼗元皇帝下景元三年(壬午、262)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265)晋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晋纪三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280)晋纪四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年(⼰⾣、289)晋纪五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未、299)晋纪六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 301)晋纪七孝惠皇帝中之下太安⼆年晋纪⼋孝惠皇帝下永兴⼆年(⼄丑、305)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巳、309)晋纪⼗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312)晋纪⼗⼀孝愍皇帝下建兴⼆年(甲戌、314)晋纪⼗⼆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晋纪⼗三中宗元皇帝中太兴⼆年(⼰卯、319)晋纪⼗四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晋纪⼗五肃宗明皇帝下太宁⼆年(甲申、324)晋纪⼗六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戊⼦、328)晋纪⼗七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332)晋纪⼗⼋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晋纪⼗九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年(壬寅、342)晋纪⼆⼗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晋纪⼆⼗⼀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亥、351)晋纪⼆⼗⼆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年(⼄卯、355)晋纪⼆⼗三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庚甲、360)晋纪⼆⼗四海西公下太和四年(⼰巳、369)晋纪⼆⼗五太宗简⽂皇帝咸安元年(⾟未、371)晋纪⼆⼗六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376)晋纪⼆⼗七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年(癸未、383)晋纪⼆⼗⼋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年(⼄⾣、385)晋纪⼆⼗九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年(丁亥、387)晋纪三⼗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七年(壬⾠、392)晋纪三⼗⼀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397)晋纪三⼗⼆安皇帝⼄隆安⼆年(戊戌、398)晋纪三⼗三安皇帝丙隆安三年(⼰亥、399)晋纪三⼗四安皇帝丁隆安五年(⾟丑、401)晋纪三⼗五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年。

《资治通鉴》记录的历史横跨中国个朝代

《资治通鉴》记录的历史横跨中国个朝代

《资治通鉴》记录的历史横跨中国个朝代《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史书,纵观中国历史长河。

它书写了从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59年)的一千多年历史,横跨了16个朝代。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朝代及重要事件。

1.东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56年):《资治通鉴》的起始时间。

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记录了周朝的衰落,以及各个诸侯争权夺利的历史。

2.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主要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制等方面的。

3.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的历史,包括汉武帝的征服南越、汉武帝时期的疆域扩大、王莽篡汉、赤眉起义以及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等。

4.三国(220年-280年):记录了刘备、曹操、孙权等三国的兴亡和各个国家的政治斗争。

5.西晋(265年-316年):西晋国家的建立及其后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6.东晋(317年-420年):载记东晋在南京建立的历史,并记录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时期的战乱。

7.南北朝(420年-589年):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刘宋、北魏、南齐、南梁、陈等朝代的兴衰。

8.隋(581年-618年):记载了隋朝政权的建立和杨坚(文帝)的统一中国。

9.唐(618年-907年):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包括武则天的垂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

10.五代十国(907年-960年):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的兴起和灭亡。

《资治通鉴》记录的历史横跨了这十个重要朝代,从东周到五代十国,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事件。

它以客观、翔实的方式,记录下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为后人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部书对于把握历史脉络,了解各个朝代的政策、制度、变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通史,涉及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被誉为“以史论治”的经典。

该书被称为“大清正史第一部”,是清朝官修史书中唯一收录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一部。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清朝黄宗羲先生,他在其著作中,通篇贯穿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思想,旨在通过史实和分析揭示历史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

在原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翔实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性的历史著作。

黄宗羲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上一些具有转折性的事件的重要性,比如西汉末年的“霸陵之让”、唐朝玄宗年间的“安史之乱”等,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资治通鉴》中,黄宗羲对历史任务的观点也很有深度和广度。

他强调了人类的历史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手段在于儒家的思想和伦理体系。

正因为黄宗羲的思想和观点如此深刻和全面,所以他的著作在历史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在译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在海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书的英文翻译《Mirror to the Past》由吉尔伯特和德纳姆合作翻译,被誉为“翻译经典之一”。

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们还注意到了黄宗羲在历史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将其与西方的历史观进行了比较。

他们认为,黄宗羲对历史的认识与西方的历史学派不同,更多的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样的思想观念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启示。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无论在原文还是译文中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阔影响的历史著作。

无论是作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还是现代世界的历史经典,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资治通鉴》,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每个重要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记述,涵盖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的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根据明代蒋廷锡的《资治通鉴集解》所著的,全书分为经、纬两篇。

经纬总计292卷,纪传体叙述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众多,内容相当丰富。

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明清两代最流行的史书之一,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

《资治通鉴》的优点之一在于其简明扼要的文字风格。

司马光以极富哲理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行事举动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和评述。

他在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全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同时,作者还以中庸之道为准绳,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以人性为纲的评价,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全注全译的《资治通鉴》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通过对每个事件的详细注释和解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原因,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例如,在谈到唐朝的玄宗时,司马光详细解读了杨贵妃失宠的原因,阐述了宦官专横的弊端,从而使读者对唐朝末年的政治困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全译的《资治通鉴》还能更好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每个朝代的兴衰起伏进行全面的翻译,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迁趋势。

例如,司马光详细译述了五代时期的战争与统一,揭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使读者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但却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当代学者若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历史素养,精心进行全注全译工作,必将为后人提供一部史学经典,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编年体史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和解析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部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巨著,它以司马光自任主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基础,对《资治通鉴》进行了整理和增补。

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从周代的《周纪》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跨越了中国历史上近千年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研究者们对史书中的注释原文进行了深入解析。

注释原文主要包括对文中人物、事件、背景等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注释原文有助于读者理解史书中的内容,进一步把握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进行梳理和整理。

注释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人物名字被提取出来,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史书中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注释原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找出司马光等史学家在编纂《资治通鉴》时的创作借鉴和思路。

第二部分是对《资治通鉴》注释原文的解析。

解析部分主要对注释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例如,对于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描述,可以通过解析找出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于某一事件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解析注释原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中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注释原文的整理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研究是对这部史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通过梳理注释原文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过去。

通过本文对《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这部史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与解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揭示历史的精华与规律。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官修通史,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家孙思邈撰写的历史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春秋战国到北宋历史的全部内容,共计294卷。

它是中国古代对历史的全面总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为后人探索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而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更多人能够能够阅读和理解这部重要的历史典籍。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是对汉语言经典的完整译文,其涵盖了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在这些译文和原文之间进行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并有效地研究历史。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资治通鉴全文的译文能够使得读者们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深刻领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人生观,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同时也是清代黄仁宇的研究成果。

黄仁宇曾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编辑整理和审校全书,最终完成了对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的整理和研究,从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其译文不仅准确翔实且文笔流畅,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领会历史的真谛。

正如前所述,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遗产。

它被视为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献之一,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正是由于这些重要的史书,我们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探索并把握未来的发展。

在今天,雄心勃勃的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仍在探索和研究这部史书中包含的内容。

因此,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的存在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破旧立新,延续着历史文化的灵魂。

总之,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它通过对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的本质;并让后人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资治通鉴历史经典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历史经典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历史经典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历史经典的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历史纪实文献,被公认为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编纂于北宋时期,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周朝春秋时期至南唐天祐元年(959年)的历史事件,涵盖了2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的原文和解析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历史经典。

第一章:概述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方式呈现,每个年代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全书分为十二本,每本有不同的主题,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宝贵的历史参考。

第二章:原文解析资治通鉴的原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作者司马光采用了简练的文字风格,详实的史料和精确的叙述,使得整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社会背景和人物传记,深入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演进。

以"资治通鉴"中的一则事件为例,北齐武成帝派遣郭元振南征倭贼。

原文中记载:"岁戊子,……帝使使吴兴,令郭元振南征倭贼。

"这段文字表明了北齐武成帝对倭贼的态度和对郭元振的重用。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齐政权的对外扩张战略和武成帝对南方地区的治理态度。

第三章:解析的方式在解析资治通鉴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文字进行解读和分析的方式。

首先,可以从事件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人物关系等角度来解析历史事件。

通过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其次,还可以对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文笔风格进行解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使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以及确切的历史事实,让人们读起来更加流畅。

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第四章:阅读的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见证和解读。

通过紧密结合历史文本和背景知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趋势和规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编辑类的史学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界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主要介绍《资治通鉴》的原文和翻译,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史学著作。

一、《资治通鉴》原文《资治通鉴》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中国从周到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以朝代为单位,记录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事件。

该书用简练、明晰的文笔,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化、全面化、条理化的记录和阐述,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的原文使用了古文,严谨、繁复的语言、长句、多音字的使用、传统的典故和成语的运用,让人读起来颇有些困难。

例如,“自孝宗时已来,莫不殊制贞观”(《贞观政要》卷二)和“乃许述笏而进,出次门,又反,独见人曰”(《唐书》卷四十八)。

这类语言表现了古代文化的韵味,但也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

二、《资治通鉴》的翻译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翻译版本也相继出版,主要有清朝胡三省、赵翼、唐顺之等著名学者的翻译本,而今人李昉的《资治通鉴译注》也是广受欢迎的版本之一。

《资治通鉴》的翻译面临着语言、文化和词语等方面的巨大难度,如何准确、流畅地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在翻译中,应该注重还原原文的语言风格,但也需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难度。

因此,翻译者往往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比如经常使用注释、加入现代用语、适当使用标点符号,以便让读者对原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资治通鉴》的翻译不仅存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困难,还存在历史学理解方面的难题。

由于《资治通鉴》篇幅广泛,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些事件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历史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因此,翻译者必须在掌握了足够的历史知识后,才能够完成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三、结语《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资治通鉴,PDF(带标签),文白对应

资治通鉴,PDF(带标签),文白对应

资治通鉴,PDF(带标签),文白对应资治通鉴第四卷 (59)资治通鉴第五卷 (78)资治通鉴第六卷 (95)资治通鉴第七卷 (118)资治通鉴第八卷 (138)资治通鉴第九卷 (156)资治通鉴第十卷 (171)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185)资治通鉴第十二卷 (201)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221)资治通鉴第十四卷 (240)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256)资治通鉴第十六卷 (275)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298)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316)资治通鉴第十九卷 (335)资治通鉴第二十卷 (354)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 (372)资治通鉴第二十二卷 (393)资治通鉴第二十三卷 (412)资治通鉴第二十四卷 (428)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447)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 (466)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 (479)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 (495)资治通鉴第二十九卷 (505)资治通鉴第三十卷 (524)资治通鉴第三十一卷 (544)资治通鉴第三十二卷 (554)资治通鉴第三十三卷 (567)资治通鉴第三十四卷 (581)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 (595)资治通鉴第三十六卷 (612)资治通鉴第三十七卷 (628)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 (647)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666)资治通鉴第四十卷 (686)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 (706)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727)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 (746)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 (768)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 (846)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867)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890)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915)资治通鉴第五十二卷 (939)资治通鉴第五十三卷 (961)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 (982)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 (1003)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 (1021)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 (1040)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资治通鉴256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pdf

资治通鉴256 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pdf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二年(壬寅,882)1 五月,以湖南观察使闵勖权充镇南节度使。

勖屡求于湖南建节,朝廷恐诸道观察使效之,不许。

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锺传聚蛮獠,依山为堡,众至万人。

仙芝陷抚州而不能守,传入据之,诏即以为刺史。

至是,又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据洪州。

朝廷以勖本江西牙将,故复置镇南军,使勖领之;若传不受代,令勖因而讨之。

勖知朝廷意欲斗两盗使相毙,辞不行。

2 加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侍中,罢其盐铁转运使。

骈既失兵柄,又解利权,攘袂大诟,遣其幕僚顾云草表自诉,言辞不逊,其略曰:“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

”又曰:“奸臣未悟,陛下犹迷,不思宗庙之焚烧,不痛园陵之开毁。

”又曰:“王铎偾军之将,崔安潜在蜀贪黩,岂二儒士能戢强兵!”又曰:“今之所用,上至帅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

”又曰:“无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耻。

臣但恐寇生东土,刘氏复兴,即轵道之灾,岂独往日!”又曰:“今贤才在野, 人满朝,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子等计将安出!”上命郑畋草诏切责之,其略曰:“绾利则牢盆在手,主兵则都统当权,直至京北、京西神策诸镇,悉在指挥之下,可知董制之权;而又贵作司徒,荣为太尉。

以为不用,如何为用乎?”又曰:“朕缘久付卿兵柄,不能翦荡元凶,自天长漏网过淮,不出一兵袭逐,奄残京国,首尾三年;广陵之师,未离封部,忠臣积望,勇士兴讥,所以擢用元臣,诛夷巨寇。

”又曰:“从来倚仗之意,一旦控告无门,凝睇东南,惟增凄恻!”又曰:“谢玄破苻坚于淝水,裴度平元济于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将。

”又曰:“宗庙焚烧,园陵开毁,龟玉毁椟,谁之过欤!”又曰:“‘奸臣未悟’之言,何人肯认!‘陛下犹迷’之语,朕不敢当!”又曰:“卿尚不能缚黄巢于天长,安能坐擒诸将!”又曰:“卿云刘氏复兴,不知谁为魁首?比朕于刘玄、子婴,何太诬罔!”又曰:“况天步未倾,皇纲尚整,三灵不昧,百度俱存,君臣之礼仪,上下之名分,所宜遵守,未可堕陵。

读《资治通鉴》之战国史浓缩版

读《资治通鉴》之战国史浓缩版

读《资治通鉴》之战国史浓缩版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结束共256年,分成6个阶段:1、三家分晋(前476—前360,117年)2、商鞅变法(前359—前338,22年)3、纵横天下(前337—前309,29年)4、群雄乱舞(前307—前271,37年)5、长平之战(前270—前241,30年)6、秦王统一(前240—前221,20年)一、三家分晋(前476—前360年,117年)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报仇,灭掉了吴国。

然后,鸟尽弓藏,功臣范蠡归隐,文种被杀。

而这一段事情,显然归在春秋时期更为合适。

战国一开始,晋国的智伯瑶就逐渐崛起,独霸一方。

到公元前455年,赵、魏、韩联合反击,消灭智家。

17年后(前438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晋侯只剩两座城。

三家分晋已经形成了!过了35年后(前403年),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三家分晋后,一个开明而又长寿的魏文侯出现了。

他公元前446年继位,公元前397年死亡,竟有50年之长。

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了很多人才,尤其是起用法家进行变革,使魏国变得最为强大。

其中,公元前408年,他用人不疑,用大将乐羊灭掉中山国。

用西门豹,制止河伯娶妻,治理了邺城。

此外,还起用了李悝、吴起、李克、翟横、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等。

魏国的强盛可见一般。

魏文侯死后,公元前391年,齐国的田和将齐康公赶到海岛上,自己管理起国家。

后来也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

称为田氏代齐。

巧的是后来在3年内,齐康公死了,没有后代;晋国也被灭掉。

赵、魏、韩和田齐就彻底坐实了。

在这段时期,小国兼并激烈。

尤其是赵魏韩三家,犬牙交错。

在重新洗牌,确定势力范围的过程中,斗争很激烈,领土变化非常大。

有趣的是,这三个国家都迁了新首都,一直闻名到今日。

前386年,赵国都邯郸。

前376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郑,今河南新郑。

前362年,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资治通鉴中的朝代兴衰纪实

资治通鉴中的朝代兴衰纪实

资治通鉴中的朝代兴衰纪实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共计1366年的历史事件。

这部巨著以纪实的方式揭示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和演变过程,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资治通鉴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别探讨其兴衰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周朝的兴起与衰落。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存在了790年。

周朝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智勇双全,他们以德治国,实行封建制度,确立了诸侯分封的格局。

然而,周朝在周宣王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宣王骄奢淫逸,导致社稷逐渐衰落。

随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东周时期开始。

东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发展为分封制度,导致诸侯豪强割据,国家日益衰落。

周朝的兴衰历程警示着人们,一方面,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与和平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另一方面,君主的德行与政治治理也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来看秦朝的兴衰。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制国家,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共存在了15年。

秦朝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秦穆公、秦孝公和秦武公的努力,他们吸收了六国的优秀制度,推行法家的政治思想,最终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大业。

然而,秦朝的兴盛暴露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导致了帝国内部的腐败。

加上始皇帝短暂而暴虐的统治,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起义,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秦朝的兴衰教训着人们,一个国家的统一不仅需要聪明的统治者,还需要合理的制度和民众的支持。

再次,我们来看唐朝的兴起与衰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自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以盛世闻名,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明智统治以及贞观之治的实施。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鼓励文化教育,社会繁荣昌盛。

然而,唐朝在贞观之治后逐渐走向衰落。

唐中宗和唐肃宗时期,由于受到外戚势力的干预,玄宗皇帝的后期统治也开始境遇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宦者曹知悫,本华原富家子,有胆略。黄巢陷长安,知悫归乡里,集壮士,据嵯峨山南,为堡自固,巢党不敢近。知悫数遣壮士变衣服语言,效巢党,夜入长安攻贼营,贼惊以为鬼神;又疑其下有叛者,由是心不自安。朝廷闻而嘉之,就除内常侍,赐金紫。知悫闻车驾将还,谓人曰:“吾施小术,使诸军得成大功,从驾群臣但平步往来,俟至大散关,当阅其可归者纳之。”行在闻之,恐其为变;田令孜尤恶之,密以敕旨谕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使诛之。行瑜潜师自嵯峨山北乘高攻之,知悫不为备,举营尽殪。令孜益骄横,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断。上患其专,时语左右而流涕。
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病,表弟昌符知留后。昌言薨,制以昌符为凤翔节度使。
时黄巢虽平,秦宗权复炽,命将出兵,寇掠邻道,陈彦侵淮南,秦贤侵江南,秦诰陷襄、唐、邓,孙儒陷东都、孟、陕、虢,张晊陷汝、郑,卢瑭攻汴、宋,所至屠翦焚荡,殆无孑遗。其残暴又甚于巢,军行未始转粮,车载盐尸以从。北至卫、滑,西及关辅,东尽青、齐,南出江、淮,州镇存者仅保一城,极目千里,无复烟火。上将还长安、畏宗权为患。
甲辰,武宁将李师悦与尚让追黄巢至瑕丘,败之。巢众殆尽,走至狼虎谷,丙午,巢甥林言斩巢兄弟妻子首,将诣时溥,遇沙陀博野军,夺之,并斩言首以献于溥。
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纵兵四出,侵噬邻道。天平节度使硃瑄,有众三万,从父弟瑾,勇冠军中。宣武节度使硃全忠为宗权所攻,势甚窘,求救于瑄,瑄遣瑾将兵救之,败宗权于合乡。全忠德之,与瑄约为兄弟。
硃全忠击秦宗权,败示权于溵水。
李克用至晋阳,大治甲兵,遣榆次镇将雁门李承嗣奉表诣行在,自陈:“有破黄巢大功,为硃全忠所图,仅能自免,将佐已下从行者三百馀人,并牌印皆没不返。全忠仍榜东都、陕、孟,云臣已死,行营兵溃,令所在邀遮屠翦,勿令潮失,将士皆号泣冤诉,请复仇雠。臣以朝廷至公,当俟诏命,拊循抑止,复归本道。乞遣使按问,发兵诛讨,臣遣弟克勤将万骑在河中俟命。”时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务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赐优诏和解之。克用前后凡八表,称:“全忠妒功疾能,阴狡祸贼,异日必为国患。惟乞下诏削其官爵,臣自帅本道兵讨之,不用度支粮饷。”上累遣杨复恭等谕指,称:“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体。”克用终郁郁不平。时籓镇相攻者,朝廷不复为之辨曲直。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禀畏矣。
初,黄巢转掠福建,建州人陈岩聚众数千保乡里,号九龙军,福建观察使郑镒奏为团练副使。泉州刺史、左厢都虞候李连有罪,亡入溪洞,合众攻福州,岩击败之。镒畏岩之逼,表岩自代,壬寅,以岩为福建观察使。岩为治有威惠,闽人安之。
义昌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鐸,厚于奉养,过魏州,侍妾成列,服御鲜华,如承平之态。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伏卒数百人于漳南高鸡泊,围而杀之,及宾僚从者三百馀人皆死,掠其资装侍妾而还。彦祯奏云为盗所杀,朝廷不能诘。
闰月,秦宗权遣其弟宗言寇荆南。初,田令孜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隶两神策,为十军以统之,又南牙、北司官共万馀员。是时籓镇各专租税,河南、北、江、淮无复上供,三司转运无调发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华、凤翔等数州租税,不能赡,赏赉不时,士卒有怨言。令孜患之,不知所出。先是,安邑、解县两池盐皆隶盐铁,置官榷之。中和以来,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专之,岁献三千车以供国用,令孜奏复如旧制隶盐铁。夏,四月,令孜自兼两池榷盐使,收其利以赡军。重荣上章论诉不已,遣中使往谕之,重荣不可。时令孜多遣亲信觇籓镇,有不附己者,辄图之。令孜养子匡祐使河中,重荣待之甚厚,而匡祐傲甚,举军皆愤怒。重荣乃数令敢罪恶,责其无礼,监军为讲解,仅得脱去。匡祐归,以告令孜,劝图之。五月,令孜徙重荣为泰宁节度使,以泰宁节度使齐克让为义武节度使,以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为河中节度使,仍诏李克用以河东军援处存赴镇。
秋,七月,壬午,时溥遣使献黄巢及家人首并姬妾,上御大玄楼受之。宣问姬妾:“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其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人争与之酒,其馀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
硃全忠之降也,义成节度使王鐸为都统,承制除官。全忠初镇大梁,事鐸礼甚恭,鐸依以为援。而全忠兵浸强,益骄倨,鐸知不足恃,表请还朝,徙鐸为义昌节度使。
鹿晏弘之去河中,王建、韩建、张造、晋晖、李师泰各帅其众与之俱;及据兴元,以建等为巡内刺史,不遣之官。晏弘猜忌,众心不附,王建、韩建素相亲善,晏弘尤忌之,数引入卧内,待之加厚。二建密相谓曰:“仆射甘言厚意,疑我也,祸将至矣!”田令孜密遣人以厚利诱之,十一月,二建与张造、晋晖、李师泰帅众数千逃奔行在,令孜皆养为假子,赐与巨万,拜诸卫将军,使各将其众,号随驾五都。又遣禁兵讨晏弘,晏弘率众弃兴元走。
鹿晏弘引兵东出襄州,秦宗权遣其将秦诰、赵德諲将兵会之,共攻襄州,陷之;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臣容奔成都。德諲,蔡州人也。晏弘引兵转掠襄、邓、均、房、庐、寿,复还许州。忠武节度使周岌闻其至,弃镇走,晏弘遂据许州,自称留后,朝廷不能讨,因以为忠武节度使。
十二月,己丑,陈敬瑄表辞三川都指挥、招讨、制置、安抚等使,从之。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上光启元年(乙巳,公元八八五年)
春,正月,戊午,下诏招抚之。
己卯,车驾发成都,陈敬瑄送至汉州而还。
荆南监军硃敬玫所募忠勇军暴横,节度使陈儒患之。郑绍业之镇荆南也,遣大将申屠琮将兵五千击黄巢于长安。军还,儒告琮,使除之。忠勇将程君之闻之,帅其众奔朗州,琮追击之,杀百馀人,馀众皆溃,自是琮复专军政。
卢龙兵攻易州,裨将刘仁恭穴地入城,遂克之。仁恭,深州人也。李克用自将救无极,败成德兵。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复进击,大破之,拔新城,成德兵走,追至九门,斩首万馀级。卢龙兵既得易州,骄怠,王处存夜遣卒三千蒙羊皮造城下,卢龙兵以为羊也,争出掠之,处存奋击,大破之,复取易州,李全忠走。
加陕虢节度使王重盈同平章事。
李全忠既丧师,恐获罪,收馀众还袭幽州。六月,李可举窘急,举族登楼自焚死,全忠自为留后。
东都留守李罕之与秦宗权将孙儒相拒数月,罕之兵少食尽,弃城,西保渑池,宗权陷东都。
秋,七月,以李全忠为卢龙留后。
乙巳,右补阙常浚上疏,以为:“陛下姑息籓镇太甚,是非功过,骈首并足,致天下纷纷若此,犹未之寤,岂可不念骆谷之艰危,复怀西顾之计乎!宜稍振典刑以威四方。”田令孜之党言于上曰:“此疏传于籓镇,岂不致其猜忿!”庚戌,贬浚万州司户,寻赐死。
南康贼帅卢光稠陷虔州,自称刺史,以其里人谭全播为谋主。
秦宗权责租赋于光州刺史王绪,绪不能给,宗权怒,发兵击之。绪惧,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以刘行全为前锋,转掠江、洪、虔州,是月,陷汀、漳二州,然皆不能守也。
秦宗权寇颍、亳,硃全忠败之于焦夷。
二月,丙申,车驾至凤翔。三月,丁卯,至京师;荆棘满城,狐兔纵横,上凄然不乐。己巳,赦天下,改元。时朝廷号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
沧州军乱,逐节度使杨全玫,立牙将卢彦威为留后,全玫奔幽州。以保銮都将曹诚为义昌节度使,以彦威为德州刺史。
孙儒据东都月馀,烧宫室、官寺、民居,大掠席卷而去,城中寂无鸡犬。李罕之复引其众入东都,筑垒于市西而居之。
王重荣自以有复京城功,为田令孜所摈,不肯之兗州,累表论令孜离间君臣,数令孜十罪,令孜结邠宁节充使硃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以抗之。王处存亦上言:“幽、镇兵新退,臣未敢离易、定。且王重荣无罪,有大功于国,不宜轻有改易,摇籓镇心。”诏趣其上道。八月,处存引军至晋州,刺史冀君武闭城不内而还。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纪七十二】 起阏逢执徐六月,尽强圉协洽三月,凡二年有奇。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上中和四年(甲辰,公元八八四年)
六月,壬辰,东川留后高仁厚奏郑君雄斩杨师立出降。仁厚围梓州久不下,乃为书射城中,道其将士曰:“仁厚不忍城中玉石俱焚,为诸君缓师十日,使诸君自成其功。若十日不送师立首,当分见兵为五番,番分昼夜以攻之,于此甚逸,于彼必困矣。五日不下,四面俱进,克之必矣。诸君图之!”数日,君雄大呼于众曰:“天子所诛者元恶耳,他人无预也!”众呼万岁,大噪,突入府中,师立自杀,君雄挈其首出降。仁厚献其首及妻子于行在,陈敬瑄钉其子于城北,敬瑄三子出观之,钉者呼曰:“兹事行及汝曹,汝曹于后努力领取!”三子走马而返。以高仁厚为东川节度使。
秦宗权称帝,置百官,诏以武宁节度使时溥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以讨之。
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镕恶李克用之强,而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亲善,为侄鄴娶克用女。又,河北诸镇,惟义武尚属朝廷,可举等恐其窥伺山东,终为己患,乃相与谋曰:“易、定,燕、赵之馀也。”约共灭处存而分其地。又说云中节度使赫连鐸使攻克用之背。可举遣其将李全忠将兵六万攻易州,镕遣将将兵攻无极。处存告急于克用,克用遣其将康君立等将兵救之。
赐邠宁军号曰静难。
是岁,馀杭镇使陈晟逐睦州刺史柳超,颍州都知兵马使汝阴王敬荛逐其刺史,各领州事,朝廷因命为,刺史吕烨不知所为。都将武当冯行袭伏兵江南,自乘小舟迎喜,谓曰:“州人得良牧,无不归心,然公所从之卒大多,州人惧于剽掠,尚以为疑。不若置军江北,独与腹心轻骑俱进,行袭请为前道,告谕州人,无不服者矣。”喜以为然,从之;既渡江,军吏迎谒,伏兵发,行袭手击喜,斩之,从喜者皆死,江北军望之俱溃。山南东道节度使上其功,诏以行袭为均州刺史。州西有长山,当襄、邓入蜀之道,群盗据之,抄掠贡赋,行袭讨诛之,蜀道以通。
八月,李克用奏请割麟州隶河东,又奏请以弟克修为昭义节度使,皆许之。由是昭义分为二镇,进克用爵陇西郡王。克用奏罢云蔚防御使,依旧隶河东,从之。
九月,己未,加硃全忠同平章事。
以右仆射、大明宫留守王徽知京兆尹事。上以长安宫室焚毁,故久留蜀未归。徽招抚流散,户口稍归,复缮治宫室,百司粗有绪。冬,十月,关东籓表请车驾还京师。
雷满屡攻掠荆南,儒重赂以却之。淮南将张瑰、韩师德叛高骈,据复、岳二州,自称刺史,儒请瑰摄行军司马,师德摄节度副使,将兵击雷满。师德引兵上峡大掠,归于岳州,瑰还兵逐儒而代之。儒将奔行在,瑰劫还,囚之。瑰,渭州人,性贪暴,荆南旧将夷灭殆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