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评选语文《过万重山漫想》韩冬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标题: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过万重山漫想》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如:“你见过最高的山是多高?”“山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等,引导学生思考山的重要性。
阅读诗歌:1. 分发《过万重山漫想》这首诗歌给学生,并播放录音或请学生朗读。
2. 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讨论与分析: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全班讨论: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如:“诗人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山的敬畏之情?”“你认为诗人想要传达什么信息?”等。
创作活动:1. 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山的感受和想法。
展示和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造性表达。
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山脉或进行户外活动,加深对山的认识和体验。
2.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登山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分享,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3. 评估学生对山的认识和情感表达的深度。
教案扩展:1. 将《过万重山漫想》与其他山相关的诗歌、散文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将《过万重山漫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音乐、舞蹈或戏剧,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和创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过万重山漫想》的诗句,领会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2. 通过对诗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诗中所描绘的过万重山的旅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诗文的情感和意境的分析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2. 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深层意义诗人豪情壮志的内涵学生如何运用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旅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讲解,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诗文的情感。
2. 互动讨论法:学生与教师互动,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习氛围。
4. 背诵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对诗句有一定的理解。
3. 教学素材:诗文全文、相关图像、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讲解:教师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诗文的情感。
3.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情境体验:教师利用图像、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过万重山的旅程。
5. 背诵练习:学生多次朗读和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诗句的背诵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诗句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句意义的理解程度。
3. 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要求熟练、准确地背诵。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 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标题: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过万重山漫想》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前期准备:1. 确保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准备课堂所需的教学材料,包括《过万重山漫想》的原文、翻译和注释等。
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出示《过万重山漫想》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该诗的内容和主题。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分发《过万重山漫想》的原文给学生,让他们默读一遍。
2.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记录下来。
3. 邀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步骤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发《过万重山漫想》的翻译和注释给学生,让他们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评价和感受。
步骤四:创作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
2. 提供一些写作提示,例如描述自然景观、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等。
3.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写作或小组合作写作,然后分享他们的作品。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过万重山漫想》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解答。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个人创作作品。
3.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享。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诗歌比赛,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3.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自然景观和人生思考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曾到过长江三峡。
当立于船头,看着东流的滔滔江水的时候,应该说浮想联翩的——我想到: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上帝对中华民族应该说是偏爱的。
因为她赐给了这个民族多少秀丽的名山、澎湃的大川。
而这山川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今天,让我们走进万重山,和刘征一起漫想。
一、解题:漫想:字面理解是“不受约束的想”,“随便的想”之意,表明作者并不是只就眼前所见之景而写景,而是以过三峡为缘由,通过引申、联想来表达某种理念,呈现思考的结论。
(文体:抒情散文)二、提问:本文的题旨由什么引发开来?(师生讨论,齐背《早发白帝城》)李白的二句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出示描写三峡的诗词:(幻灯片展示)《三峡歌》陆游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登高》杜甫《上三峡》李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朝上黄牛,三暮竹太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四、幻灯片展示三峡风景图片教师小结五、投影字词: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āo) 抟(tuán)坼(chè) 燧( 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六、思考:1.文章内容中能体现文题中的“过”的语句有哪些?请找出来。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领悟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播放山水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哪些著名的山水景观?”让学生分享并引导至本诗的主题。
2. 诗歌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过万重山漫想》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2. 多媒体资源:山水画、山水音乐、PPT等。
3. 参考资料:有关《过万重山漫想》的解析、评论等。
4. 课外读物:推荐与本诗相关的诗歌、文学作品等。
六、教学实践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过万重山漫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
对 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过万重山漫想》的文化价值。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理解。
(2)对作者在文中的寓意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并研究《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准备:预习《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练习。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拓展学习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教师为学生推荐与《过万重山漫想》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组织文学活动:教师组织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案例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两大部分,阅读部分共六个单元,现代文与古代散文各占三个单元,编排不分文体,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第二单元,是一篇现代散文,属自读课文。
学习本文,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现代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畏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
3、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4、教学难点:品读语言,领悟作者感情。
5、教材处理:本文篇幅较长,内容生动、充实,阅读时,抓住文中几处漫想的句子,指导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绪的延展;品味重点段落描写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感情,分析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意图: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
通过听、说、读、写完成课文的学习。
(一)听――发现问题①漫想是不是随意乱想?②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③作者讴歌的是什么精神?(二)说――解决问题①朗读全文,刘征在经过万重山时,看到了什么呢?(夔门风光)②面对夔门风光,作者思想的野马究竟驶向何处呢?其漫想是不是就是随意乱想呢?请同学们先找出文中标示漫想的句子。
③分别找出“古怪念头、思绪延展、再想下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④“思绪延展”与“再想下去”的内容能颠倒顺序吗?为什么?⑤作者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又想到了什么?(第一个穿过人类“三峡”的人)⑥作者已经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为何思想又飞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这里的“三峡”与上文的三峡相同吗?(不同,三峡指自然三峡)(“三峡”则象征人类历史上一切未知的艰险的领域。
)⑦两个三峡之间能颠倒顺序吗?为什么?(否,由实在的三峡想到了象征的“三峡”,由实入虚。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体会文章中所展现的壮丽山河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抒发自己见解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美丽河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具体事例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山河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山河的文章,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感知文章语言和表达。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教师以文章中的具体事例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题。
5. 品读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阅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阅读理解、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过万重山》,该诗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诗人被万重山所包围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心态。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这首诗歌的意义、结构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具有文化价值的古代诗歌。
学习目标•了解《过万重山》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背景;•掌握《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运用文学分析技巧,深入分析诗歌的意义、情感表达、诗歌技巧等方面;•意识到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学习过程1. 诗歌介绍首先,讲师将对《过万重山》的文化背景、作者背景以及诗歌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2. 诗歌分析1.韵律分析在篇首和篇末,作者分别用“自卜大罗寺后赠内人”、“序夜忆长安怀友人”作为承接前后两篇的并列语来构成前后呼应的结构。
接着苏舜钦将诗人梦绕万重山,可见此篇诗歌完整,有起于思谋,承于梦境,达于凝练之妙。
具体表现在:前者起于思絮,对于江南新异之景的怀古之情与追求特色之趣;后者承于潜睡,第一人称观察和幻想一个山峰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在诗歌的尾声,用“千松万树”之语,是在暗合“万重山”的描写,同时也为整首诗提供了巨大的文化内涵。
2.主题分析本诗主要围绕“万重山”一主题展开,通过对这座山的描绘来表现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其中,诗人语言生动,形象抒写出万重山的巨大和奇妙。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3.文化背景分析本诗体现了唐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以唐诗、唐赋、唐传为代表的文化成果丰富多彩,被誉为文化的“黄金时代”。
3. 练习与讨论1.练习讲师将会分发用于练习的文本,让学生在文学分析技巧指导下,自行分析、解读这首诗歌,并就诗歌的结构、主题、文化背景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2.讨论学生将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讲师将引导大家深入研究和讨论诗歌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诗歌。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的领悟。
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5.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举例说明诗人的写作技巧。
6.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冥想,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
9. 教学反思:10. 教学评价: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与其他诗人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3)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借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设计教学环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解答生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
(2)分析作者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畅谈感悟。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华山景色,表达出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通过描绘华山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华山的美景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华山之美在哪里?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攀登华山的困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攀登过程,体会作者在攀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1. 华山的美丽景色2. 作者的攀登经历3. 作者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华山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华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攀登经历和精神品质。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案例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案例作者:傅卫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5期一.引子今天,又是一节语文课,仍然是学习那篇《过万重山漫想》。
经历了昨日唱“独角戏”的失败以后,我再一次修改了教学方案。
痛定思痛,我删去了不厌其烦的知识介绍,删去了苦口强调的摘记重点,而是布置任务放手让学生去完成。
不知道今日的效果是否会别于昨日,不知道今日的课堂是否会有新的精彩。
我有些紧张,也有些期待。
二.提出问题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了保姆的角色,把所有的事情都为学生全包了。
课文学习从介绍作者,到解读文本,再到拓展训练,都是教师一个人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
这种大包大揽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和学生对学习兴趣的缺乏,另一方面又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对书本和权威的迷信而学习自主性丧失。
因此,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而任务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学习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任务,激励、引导学生参与并最终完成这些任务。
当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时,学生就能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而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三.案例描述那一天,我们刚刚学习新课——《过万重山漫想》。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托,突破时空的局限,神思飞越,四顾谈今,在讴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首创精神的同时,期望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这种首创精神,创造出新的辉煌。
这篇文章曾在普高教材里出现过,也在职校的旧教材里出现过,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各个知识点都了如指掌。
于是,我就像往常那样开展教学。
先是对三峡进行了总体介绍,接着又介绍了作者,纠正了生字词语的读音,教室里一直很安静,也有学生认真地记着笔记。
然后就很顺利地进入到文本解读阶段,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没想到几个问题下去之后,学生却感到无所适从了,教室里是死水一般的沉寂。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过万重山漫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麦子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
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
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
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
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课题)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
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
2生自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物特点:雄、险、奇。
(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什么样的反映?(“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
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设问句)3接下来,作者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
”文章的哪几个部分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展开的分别提到了哪些内容明确:5-9自然段。
过万重山漫想(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1、面对三峡雄奇险峻的景色,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激动不已,思绪万千。但作者并未落入俗套,陶醉于眼前的景色,而是展开深沉的思考:由自己穿过三峡,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进而联想到很多“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最后感悟出“难于计数”中的一部分,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二、明确教学目标[投影]
1、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3、培养想象能力
三、简介三峡:(结合书本前面的一幅图)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 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
五、题解:
漫想指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题目的意思是穿过三峡,掠过万重山时的随意的想象。
三峡,是我国名山大川中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她那神奇险峻的景物,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曾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喜悦之情:毛泽东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的杰出成就。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来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领略那奇美的景观。(有条件可看教学录象)
由自己穿过三峡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进而联想到很多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最后感悟出难于计数中的一部分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百度搜索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2)做好课前预习。
二、教学课题
1、通过百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长江三峡的常识,让学生感性认识长江三峡。
2、了解前人为穿越三峡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成绩。
3、体会前人在“未知的领域”探索的活动,学习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内容分析:本单元以散文欣赏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认识和了解社会需要他们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以后在社会上多做有效尝试和探索性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上百度查找资料,了解长江三峡的常识。
2、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材特点,把教材与地理、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上网搜索获得长江三峡的常识。
教学准备:1.通过百度搜索查找长江三峡有关的图片。
2. 学生课前百度查阅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到长江三峡。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诵读等形式,师生互动,多角度了解、感受多姿多彩的三峡风光,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人”。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进入话题。
1、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老师起头,让学生齐背)
【百度搜索】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view/1546813.htm
2.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诗歌中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多姿多彩的三峡风光(播放相关图片)
【百度搜索】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1&word=%C8%FD%CF%BF%B7%E7%B9%E2
3、过渡:长江三峡包括哪三峡?(针对学生基本是农村学生,学生基本都没见过长江三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如从哪里到……。
【百度搜索】
/view/28670.htm
/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8%FD%CF%BF%B7%E7%B9%E2&fr=ala0
4.、请哪位同学做导游带老师和同学一起去游三峡风光?
提问学生,并挑选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带领老师和同学游三峡风光。
【百度搜索】
/v_show/id_XMjE3OTY1Njg4.html
5.思考:假如你去游三峡,你会想到什么?比如什么人或什么事?
6.阅读理解: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思考题。
1、在什么时候有人第一个穿越了三峡?
2、他使用了什么工具穿越三峡的?
7、学生练习成果展示
8..你们还记得其他的“第一人”?
【百度搜索】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view/1839781.htm
【百度搜索】中国第一人
/question/57617022.html?an=0&si=3&wtp=wk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中国承包铁路专列第一人黄武学,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
中国摇滚第一人——崔健
中国变性第一人--张克沙
9、小组交流讨论,这些人给我们什么启迪?
10、高三时面对社会你有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探索(重点说事业、人际关系等)
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搜集整理资料等活动,了解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和勇于探索穿越三峡的第一人和无数其他“第一人”,希望大家能够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勇于探索外面未知的世界和社会。
五、课外延伸
每个同学做一份关于《中国第一人》的知识摘抄
六: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过万重山漫想
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