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观察水绵实验

合集下载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目的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目的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目的爱德华·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行为对新事物和未知情况的反应。

该实验测试的主要是一种现象,即,当面对一个新的和未知的环境时,人们倾向于逃避他们所不喜欢的情况,而把自己心神投入一件比较乐意做的事情。

通过他的实验,他试图阐明这种行为习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人们能否重新控制自己对新情况的反应。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是恩格尔曼1935年发表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的结果是,在人们面对未知情况时,特别是需要参与其中的状况时,他们会有一种回避心理,这种避免心理会导致他们不去尝试新事物,以至于错过许多可能的机会。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得出的结论,即“恐惧的变化”的定律。

该定律推断,如果一个情况从熟悉的一个状态变化到一个未知的状态,那么这种改变可能会使人产生一种恐惧的情绪。

而这种恐惧的情绪会导致人们对新的情况和未知的情况更加抗拒,而不是去接受它。

实验本身也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来了解人们行为习惯,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面对未知情况时人们将如何行动以及如何从这种未知及不可避免的危机中获得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恩格尔曼的实验也暗示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一个更安全的、主动的社会如何形成,以及通过社会学实验如何可以改善我们社会中发生的一些现实问题。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也说明了人们行为习惯如何受环境影响。

当人们被有限的生活资源和不确定的未知环境束缚时,他们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对外部环境变化会更加抗拒。

这也显示了,环境因素是影响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人们可以通过将其环境改变为更加良好的状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爱德华·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在面对新和未知的环境时的反应,以此来发现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及其可控性,并分析环境对人们行为习惯的影响。

它也暗示着一些社会问题,即如何形成一个更加主动性和安全性的社会。

水绵的观察实验报告

水绵的观察实验报告

水绵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水绵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并探究其原因。

实验装置及材料:1. 水绵:通过切割水绵块获得不同大小的水绵片;2. 纸巾;3. 量杯;4. 牛皮纸;5. 清水;实验步骤:1. 切割水绵片:将水绵块切割成不同大小的水绵片;2. 浸泡水绵:将水绵片放入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清水,观察水绵的吸水过程及吸水量的变化;3. 观察脱水速度:将含水的水绵片放在牛皮纸上,用纸巾将水绵上的水分擦干,观察脱水速度;4. 改变条件:尝试改变不同条件下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如水的温度、水绵的大小等;5. 记录数据:记录各组实验条件下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6. 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各组实验条件下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的差异,探究其原因;实验结果:在实验中,观察到水绵在吸水过程中能够迅速吸收水分,吸水量随水绵的大小而增加。

当水绵含水后,通过擦干水绵表面的水分,可以观察到脱水速度。

实验中发现,水绵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水绵的材质和结构决定了其吸水量和脱水速度。

水绵由许多小孔组成,具有较大的孔隙结构,有很强的吸水性。

水绵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润湿性,可以快速吸收水分。

另外,水绵的表面积也会影响吸水量和脱水速度,表面积越大,吸水量和脱水速度越快。

其次,液体的性质对水绵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有影响。

实验中,尝试使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吸水实验,发现水温越高,水绵的吸水量越大,且脱水速度也更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促进了水分子进入水绵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吸水量。

同时,由于温度升高,水分子蒸发速度加快,也导致脱水速度增加。

最后,水绵的大小也会影响吸水量和脱水速度。

实验中发现,较大面积的水绵片比较小的水绵片吸水量更大,并且脱水速度也更快。

这是因为较大面积的水绵片拥有更多的表面积,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水分,从而吸收更多的水分。

同时,大面积的水绵片更容易蒸发水分,导致脱水速度加快。

综上所述,水绵的吸水量和脱水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绵的材质和结构,液体的性质,以及水绵的大小等。

第一节藻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节藻类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了解常见藻类植物;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比较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

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

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引言:这部分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基础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由此引出本章课题。

恩吉尔曼实验说明

恩吉尔曼实验说明

1880年,恩吉尔曼的实验
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

(1)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照到的部位附近;(2)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①一是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

水绵不仅具备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教师介绍水绵的特征)②二是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③三是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教师介绍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

④四是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
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结构是叶绿体并且是由光照引起的。

得出结论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结论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结论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结论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是一种用来检验恩格尔曼理论的实验。

恩格尔曼理论是指在物质中存在着微小的空隙,这些空隙可以承受并储存氧气和二氧化碳。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的结论是,放置在水中的水绵能够承受并储存氧气和二氧化碳,这证明了恩格尔曼理论的正确性。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是一项用于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空气对水绵的压缩情况的实验。

它的结论是:在不同温度下,空气对水绵的压缩率不同。

当温度升高时,空气对水绵的压缩率会增大。

这个结论是由恩格尔曼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科学家的认可。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知识讲解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知识讲解
细胞核
染色后的颤藻: 没有棕黄色、形态固定的结构
染色后的水绵 有棕黄色球状结构,即细胞核
(一般在细胞中央)
细胞核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
样品 形态
染色前 大小 色素分布位置
颤藻 圆扁状 较小 分散在细胞质中
染色后 有无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
分布于螺旋带状
水绵 圆筒状 较大
叶绿体上
有棕黄色球状 细胞核
根据细胞中有无成形细胞核:
前后移动载玻片
夹子可移动
• 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
电 子
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 分布:
下 的
• 主要在绿色植物细胞的叶肉细胞中

绿

实验3.1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原生质层
液泡膜
2. 测量并计算B/A(%)的值
3.板书 4.质壁分离复原的方法:
分析和讨论
1.将不同浓度组测试所得的数据列表进行比较, 分析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探讨规律。
答:不同浓度溶液引发的质壁分离程度不同,溶液浓度 越大,质壁分离程度也越大。 2.
⑴什么样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⑵不同细胞在同一浓度条件下,细胞质壁分离程度 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⑴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⑵同一外界浓度条件下,细胞液浓度大的,细胞质壁分离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清水1 ~2滴,在盖玻片 的对侧用吸水纸引流,重复几次,使洋葱表皮浸 润在清水中。
清水
5.实验结论:
⑴滴加30%浓度的蔗糖溶液,表皮细胞的原生质 层收缩,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分离,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实验七藻类观察及识别

实验七藻类观察及识别
蓝ຫໍສະໝຸດ 观察与操作1. 颤藻观察:
– 取兰蓝色一小块材料,做水封片,注意将材 料用镊子在载玻片上分散开;镜检。
① 观察藻体外形特点与运动; ② 细胞构造:有无特殊细胞(死细胞与隔离盘特
点);一般细胞( 0.1%亚甲基兰染色观察);
– 另取材料观察,加I2—KI溶液,观察蓝藻淀 粉。
蓝藻观察与操作
2.念珠藻属:发菜观察
试验材料
1. 云大校本部、翠湖、滇池、斗南花卉大棚种 植区沟渠水样等。
2. 观察材料:发菜、地木耳、满江红、水绵、 海带、紫菜等。
试验用具
• 显微镜 • 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

试验试剂
• 蒸馏水 • I2—KI溶液(染色绿藻真核与细胞质,淀粉
粒蓝色;染色蓝藻淀粉为红褐色) • 0.1%亚甲基兰水溶液(染色原核:中央质)
红藻
1. 多为多细胞丝状体或形成假薄壁组织旳叶 状体或枝状体;
2. 载色体1-多数,颗粒状;一般藻红素占优 势,藻体多呈红色;储红藻淀粉
3. 世代交替;无性与有性生殖(果胞子)
紫菜旳观察
①外形:紫菜旳藻体为单层或双层细胞构成旳叶状 体,基部有盘状固着器,无柄或有短柄。
②细胞形态: 直接取叶状体做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
微芒藻
盘星藻 星芒藻
盘星藻 栅藻
小环藻
针杆藻
绿藻门代表植物—水绵观察
a) 用镊子夹取少许水绵丝状体作水封片。
b) 观察:1.藻体形态,有无细胞分化;
c)
2.细胞构造:带状叶绿体,叶绿体上蛋白核;加
I2—KI溶液染色观察: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细胞质 丝、细胞质、蛋白核。
d) 观察难点是:细胞核与胞质丝。

实验:观察水绵实验

实验:观察水绵实验
4)Leabharlann 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结果
水绵细胞图如下
水绵形态:多细胞丝状体,叶绿体呈带状
实验报告单
学科
生物
年级
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实验时间
实验
器材
实验人




实验
结果
实验报告单
学科
生物
年级
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观察水绵
实验时间
实验
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烧杯等。水绵
实验人




1)采集水绵
在池塘、沟渠等处采到水绵。用手摸时有粘滑感,据此可与其它丝状绿藻区别。
2)采后放在烧杯中带回培养备用。避光放置五天左右。
3)用探针挑取少许,放在载玻片上,用探针轻轻分开成团水绵,至能看清单条水绵为止,制成临时装片。

(完整)初中生物常见的趣味的实验

(完整)初中生物常见的趣味的实验

(完整)初中⽣物常见的趣味的实验2.观察⽔绵3.观察叶⽚的结构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5.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6.观察动物的绕道取⾷⾏为7.观察细菌的形态8.⼈体呼吸产⽣⼆氧化碳9.观察⾎液的流动``10.观察鸡蛋的结构11.观察种⼦的呼吸现象实验12: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实验13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14:烟草浸出液对鱼呼吸的影响15、细胞的作⽤16、⽣物⼩实验:⾯包霉菌17、⽣物⼩实验:⽩花变⾊18、⽣物⼩实验:鸡蛋冒汗实验19:⽣物电池的制作实验20:琥珀”标本的制作实验21:玻璃棒能点燃冰块实验22:蛋壳刻画23、⽣物⼩实验:鱼尾的作⽤24、⽣物⼩实验:⽔培植物25、⽣物⼩实验:植物的向光性26、⽣物⼩实验:根吸收⽔分27、细胞的作⽤28、纸⽚诱蝶29、纸上产卵⼩实验30、吃叶趋化性31、镰孢菌实验:32、线⾍来源:黄⽠、西红柿、苦⽠根瘤部位。

33、黄⾖发芽率初步实验⽅案34、果酒和果醋的制作35、腐乳的制作⽬的要求1、学会制作临时装⽚,认识细胞的结构2、初步学会画细胞的结构材料⽤具:显微镜、稀碘液、⽣理盐⽔、清⽔、消毒⽛签,镊⼦、滴管、纱布、吸⽔纸、载玻⽚、盖玻⽚、洋葱⽅法步骤:根据下⾯提供的两组实验,分组(或⾃由选择)进⾏操作。

实验结束后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1、制作临时装⽚2、观察细胞结构A观察视野内参照图找细胞及各部分结构B画图并标注名称讨论1、制作临时装⽚⼤致分为哪⼏个步骤?2、⼈⼝腔上⽪细胞与洋葱表⽪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较他们的异同。

2.观察⽔绵⽬的要求:通过显微镜观察⽔绵的结构材料⽤具:显微镜、载玻⽚、盖玻⽚、镊⼦、标本瓶、滴管、⽔绵等⽅法步骤1、在载玻⽚的中央滴⼀滴清⽔,⽤镊⼦夹住少量的⽔绵放在⽔中,盖上盖玻⽚,制成临时装⽚。

2、将装⽚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观察每⼀条⽔绵的形态。

3、对照课本上的图⽚,⼀个⽔绵细胞的结构讨论:1、⽔绵的⽣活环境是怎样的?2、⽔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3、影响实验观察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观察叶⽚的结构⽬的要求1、练习制作徒⼿切⽚2、认识叶⽚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材料⽤具新鲜的植物叶⽚,清⽔、双⾯⼑⽚,镊⼦,⽑笔,培养⽫,滴管,纱布、载玻⽚、盖玻⽚、显微镜等1⽤镊⼦取⼀⽚新鲜的植物叶⽚,平展在载玻⽚上2⽤⼿捏紧两个并排的双⾯⼑⽚,迅速切割载玻⽚上叶⽚3、将切下的薄⽪放⼊盛有清⽔的培养⽫中4、⽤⽑笔蘸取最薄的⼀⽚,将切⾯平整展放在滴有清⽔的载玻⽚上,盖上盖玻⽚,⽤吸⽔纸吸去多余的⽔分,制成临时切⽚。

恩格尔曼的实验示意图及说明

恩格尔曼的实验示意图及说明

精品资源
图 3-7恩格尔曼的实验示意图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1884)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左为黑暗中,右为光照下)
欢下载。

实验3.2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教案

实验3.2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教案
2011-10
让学生用水棉和颤藻的显微摄影图说明两者结构区别,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不理解观察到的图像.
2012-10
九、评价:
1、通过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与观察,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差异是()
A、动物与植物B、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
C、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
2、在水绵经碘液染色后,叶绿体上有呈深蓝色的颗粒,这种结构是()
A、线粒体B、细胞核C、淀粉核D、液泡
3、在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与观察实验中,每次能做好实验只要()
请按要求和操作顺序进行实验,注意记录实验观察的结果,思考一下,那种植物是真核生物的代表,那种是原核生物的代表,为什么?
请交流各自的实验结论,找到细胞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是怎么找到细胞核的?没找到细胞核的同学能解释原因吗?
接受信息,准备学习。
接受信息,注意操作步骤,知道要观察的内容。
操作,观察,记录,得出结论。交流。
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和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
明确实验标题。
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目标。
操作。
养成尊重事实,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能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吗?
我们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观察颤藻和水绵,请注意实验操作和观察内容。
实验中观察到有部分学生制作的装片的色彩和图案非常美,显然学生混淆了生物学观察结构与美学观赏的界限,以后要注意。
有示范片,但学生不知道应该观察什么,能与电脑连接的显微镜该用了,可以把学生的装片直接反映出来。凌敏用手机拍下了她自己制作的装片,很清晰,那么数码相机应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直接反映学生的装片应该还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充分表示我对他们的注意,要试试。

观察水实验报告

观察水实验报告

观察水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观察水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水的性质和结构。

2.观察水质变化。

实验器材:
1.试管
2.滴管
3.饱和食盐水
4.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取一个试管,加入约1/3的饱和食盐水。

2.滴入几滴蒸馏水。

3.观察试管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试管中,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无法混合,分层运动。

蒸馏水层位于上部,饱和食盐水位于下部。

这表明水的结构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分子团集而成,水分子具有极性,可以和其他极性或离子性的物质反应,但与非极性物质不反应。

实验分析:
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水的结构和性质。

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它们可以与其他具有极性的物质反应,如在滴入的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中发生的分层运动。

这意味着,在生物和化
学反应中,水是一个重要的极性溶剂,可以帮助化学物质正确地
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实验结论:
水是一种极性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

水在极性物质中
起着重要的解离、离子化、水合和溶解作用。

通过观察水的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和其他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这对于进一
步理解生命和科学研究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生物观察水绵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观察水绵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观察水绵教学设计引言: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初中生物观察水绵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生物实验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水绵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观察水绵的实验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蓝色染料溶液、水绵样本、滴管、显微镜盖玻片、碘酒。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课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如生物的分类、特征等。

并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水绵。

2.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将水绵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学生,详细讲解水绵的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并展示水绵的分类。

3.实验操作(30分钟)a. 教师向学生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安装载玻片和盖玻片。

b. 学生准备样本:将取自水中的水绵样本放入显微镜滴管中,并加入适量的蓝色染料溶液。

c. 学生将样本滴在载玻片上,将盖玻片轻轻压在样本上。

同时,教师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将自己的操作实时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观摩和学习。

d.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绵样本,并通过目镜和物镜调节镜片,获得适宜的放大倍数。

e.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绵的形态、运动和生活习性。

4.实验记录与讨论(20分钟)a.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包括水绵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征,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和其他观察结果。

b.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观察和发现,激发学生对水绵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兴趣。

5.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水绵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并回顾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

观察水绵叶绿体教学设计

观察水绵叶绿体教学设计

观察水绵叶绿体教学设计作者:周奇志来源:《中学生物学》2019年第02期1教材和学情分析1.1教材分析在《必修1.细胞与分子》教科书的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有恩格尔曼所做的两个著名的均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到水绵带状叶绿体上,发现好氧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如果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

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②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发现大量好氧细菌集中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证明红光和蓝紫光是光合作用最有效色光。

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生物学习中,“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一节是以水绵作为多细胞藻类代表介绍的,着重绘制了水绵的特殊带状叶绿体。

1.2学情分析鉴于恩格尔曼两个实验对于高中学生颇有难度和高中教学时间的紧张,在高中教学中没有安排学生去动手操作,也没有安排实验让学生去观察水绵特殊带状叶绿体,所以学生对于恩格尔曼实验材料选择的恰当性没有生动体会。

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时间相对宽裕,也强调对学生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完全可以在初二上学期学习“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时安排一节观察水绵细胞及其带状叶绿体的实验课,把观察水绵特殊叶绿体及其在细胞里分布形态作为教学重点,把课后动手做一个水绵细胞模型作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水绵的微观特点,从而来弥补初高中生物教学在这方面实验的不足。

这也符合当下提倡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别做水绵临时装片,观察水绵特殊带状叶绿体,认识水绵细胞特点;动手别做水绵细胞模型,培养动手“做”科学能力,践行对创新能力培养。

初步了解恩格尔曼选水绵作为探究光合作用实验材料的原因,为日后高中光合作用知识学习做铺垫和衔接。

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时巧妙,严谨的思路;在做模型时,培养爱动脑筋,克服困难,做好科学探究的精神。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结论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结论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结论
1恩格尔曼实验
20世纪,著名德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进行了一项重要实验,旨在研究细菌如何在环境中的溶氧条件下繁殖。

为此,他首先使用水绵和琼脂糖,在琼脂糖溶液中加入已知的蕈类细菌,方加古塔比索亚氧芽孢杆菌。

实验的另一个条件是一个只能轻微存在溶氧的容器。

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氧缺乏的环境中,蕈类细菌会繁殖,而琼脂糖溶液中没有古塔比索亚氧芽孢杆菌则不会繁殖。

古塔比索亚氧芽孢杆菌则在更多溶氧的环境中繁殖,这也是恩格尔曼实验所发现的主要原理。

3结论
根据恩格尔曼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绵内的细菌在好氧环境中能够繁殖,而在缺氧的环境中会进行有毒变化。

这种现象和实验结论是经过实验发现的,表明溶氧条件对蕈类细菌的繁殖有着重要作用。

4意义
恩格尔曼的实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溶氧对微生物繁殖的重要作用,以及溶氧环境下微生物的行为机制。

现在大量的生物实验,都是基于恩格尔曼实验发现的现象,我们在大量方面都受益匪浅。


此,恩格尔曼的实验仍然是当今生物学界许多领域研究的基础和技术支持。

【doc】“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案例分析

【doc】“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案例分析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案例分析36?科学教育ScienceEducation2004年第2期(第1O卷)"颤凛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俞华(上海市奉贤中学201400)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试点的进行,高中《生命科学》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虽然新教材的教学只有较短的时间,它却给了我很多学习和挑战的机会.现就《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这节教学中的案例应用介绍如下:1背景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几乎都在细胞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研究细胞的结构,对于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这节课是高一《生命科学》中第三章第一节《细胞的探索》的第三课时,前两节课学生已了解了细胞的大小,形态,动植物细胞的区别,而这节课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虽然细胞的大小,形态各异,但细胞的类型主要还是有两种,使学生对细胞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从初中刚踏入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实验有较强的动手欲望,但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较薄弱,自主探究的意识也不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2.1创设情景,调动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方法有很多.在这节课前的几分钟,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曲江苏民歌<太湖美>,歌中表达了对太湖迷人风光的赞美,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带着遐想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被激发了.2.2查阅资料,拓宽视野课前我请有条件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查阅有关太湖近几年的情况,另一组学生查阅有关蓝藻的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整理和取舍,并做成PowerPoint.在课堂中先由第一组学生代表出示两组照片作比较并介绍,使全班学生都了解太湖水曾一度被蓝藻严重污染的原因,而如今通过治理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学生对环保有一定的认识.第二组学生代表则出示四张照片,介绍了蓝藻的几种类型,除了有害的,还有可为人类所用的,例如发菜,螺旋藻,固氮蓝藻等,但这些蓝藻都是不能运动靠例分析的,却有一种蓝藻能在物体表面滑行,故起名为颤藻,由此引入课题.2.3采集材料,亲身体验利用郊区学校的优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到野外观察颤藻和水绵的生活环境,并采集回实验室.课堂中所用的实验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采集的,所以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很高,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很强,这就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推进.2.4积极投入,主动探究本节课在旧教材中的安排是讲完了原核细胞后再做实验,而新教材中是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比较颤藻和水绵的形态,颜色,色素分布情况,使学生对这两类细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染色,观察两者细胞内有无染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结构?若有,是什么形状?什么结构?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究,实践体验,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2.5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及时地请前后左右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可以相互观察(因为每位学生制作的临时装片有差异),而教师在课堂中巡视指导.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结论:在水绵细胞内有染成棕色,圆球形的细胞核,而颤藻细胞内没有.在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颤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演示,使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也使本节课的难点"细胞核的观察"较容易地被突破了.2.6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则对整堂课做一个回顾,谈的内容涉及面若不广,教师可及时启发点拨.例如引起太湖污染的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那么了解了它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问题后,治理太湖就不难了等等.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体会3,1本节课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先通过亲身体验采集实验材料的过程,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态度以及对生命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3.2本节课通过一首流传很广的江苏民歌<太湖美>2004年第2期(第10卷)科学教育ScienceEducation?37? 引入,使学生溶入一种轻松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由学生介绍有关太湖的资料,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使社会热点问题走进了课堂,体现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和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对水质前后的比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STS的教育理念.3.3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与讨论,使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也使本节课的难点"细胞核的观察"较容易地被突破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谈有何收获时,培养了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学生查阅的资料都做成了PowerPoim,使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得到一定的训练,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2.4本节课中有个别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还不熟练,需在今后的实验课上加强训练.摆正语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位置冯铮(江苏省常熟市文验中学215500)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教学正从途径,方法上空前地拓宽语文教育的领域.它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新方法,使语文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提升.但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存在着互相补充,整体协作的关系,它是众多教学技术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法.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育"这几个字就决定了其功能特色为"辅助",它辅助教师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更为科学,有趣,更有质量的方式,从而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获取更好的教学质量.因此,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不应是应急之作,"跟风"之作.但时下,评价一堂语文公开课的优劣,有一条很硬的标准,那就是: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于是,在许多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上,白色大屏幕堂而皇之地代替了黑板.然而,语文课上一切推进师生之间思维连接,灵感碰撞的联想和创造的火花,都不是课前预先制作的课件所能一一反映的,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多媒体未必能发挥出它的优势,弄不好会弄巧成拙.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初二,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屏幕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惊艳"之状各具情态,外加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教师言简意赅的解说,确是图文声并茂, 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其教学魅力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此时,大家渴望一睹罗敷芳容.于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美女秦敷闪亮"登场"了,且不说屏幕上的罗敷如何"羞花闭月""落雁沉鱼",就从学生的惊叹声中我明白,学生们接受了老师制作出来的美女形象,这种动画制作的课件是很受这些电脑时代的孩子们欢迎的.然而,我的双眼被罗敷的光彩刺得发痛, 可惜,"电脑"限制了"人脑"!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我们的灵魂.面对电脑,我们首先要守住的上自己的大脑. 语文的丰富的人文性更多的蕴含在它的文本信息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信息而受到感染,获得感悟,产生审美效果.这是语文内在的东西,岂能通过多媒体等外在手段都能实现的?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独自的世界,罗敷的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然而一个极好的想象,描绘,说写训练的机会就在这很时尚,也很热闹的"动画" 中夭折了.我认为,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很难用明晰确切的语言甚至图像来界定.语文的美,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个想象的空间画面,中外有那么多的优秀诗文,它们的魅力就是有着一个人人使人想象的天地.教师以直观的图像展示罗敷的美貌,反而暑塞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此之前,教师已借助多媒体各方面的功能将行者,少年,耕者,锄头者见到罗敷的反应清晰而有趣地展示出来,已经给学生提供了放飞思想的活动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琢磨体会罗敷的美,可谓"你想象她有多美就有多美".此时,如果教师能摆正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位置,从多媒体中走出来,将罗敷的形象隐去,放手让学生站起来说,让罗敷的模糊的形象美引发学生的不同审美意识,其效果就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相信"人脑"在"电脑"辅助下产生的效果将大大超越单一的传统教学或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但很遗憾,该教师未能摆正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
结果
水绵细胞图如下
水绵形态:多细胞丝状体,叶绿体呈带状
实验报告单
学科
生物
年级
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实验时间
实验
器材
实验人




实验
结果
实验报告单
学科
生物
年级
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观察水绵
实验时间
实验
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烧杯等。水绵
实验人

验步骤Fra bibliotek1)采集水绵在池塘、沟渠等处采到水绵。用手摸时有粘滑感,据此可与其它丝状绿藻区别。
2)采后放在烧杯中带回培养备用。避光放置五天左右。
3)用探针挑取少许,放在载玻片上,用探针轻轻分开成团水绵,至能看清单条水绵为止,制成临时装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