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翻译中的模糊性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探析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探析

在 对 英 美 文 学 作 品翻 译 的过 程 中 ,除 了对 作 品 中 词 语 、句 子进 行准 确 的翻 译 外,还 要去 领会 原作 者所要 表 达 的真 情实 感 ,译 者 能否 深 刻领 会 到原 文 中 的思 想、 情感 , 评 价 一位译者 翻译 水平 的一个 重要标 准 。 同 时 ,在 某 些 英美 文 学 作 品 中,其 模 糊 性 翻 译 有 时 也是 译者对 原文 所要 表达 感情 理解 上 的模 糊性 ,不 同 的译 者 其 想 要 表达 的核 心 思 想 也不 同。 比如 对 “ My b o y k i t t y i s s t u d y i n g p h y s i c s a t H a r v a r d . H e i s j u s t l i k e y o u , a n a u g h t y b a b y  ̄ ”就 可 以有 不 同 的翻 译 。第 一种 译 法 可 以是 :我 的 儿子 在哈 佛攻读 物理 学 ,他和 你一模 一样 也 是个顽 皮 的小 娃娃 。第 二种 译法 :我 的儿子 在 哈佛攻 读物 理学 ,他 和你 模 一样 也 是 个 顽 皮 的孩 子 。其 中 原文 中之 所 以用 b a b y 而不是用 b o y ,表 达 对 儿 子 的疼 爱之 情 。 而 第 二 种 译 法 中 ,把 b a b y译为 “ 孩子” ,不 能表达 出那种 疼爱 之情 ,在 第 一种 译 法 中 的 “ 小 娃娃 ” ,则 可 以让 人 心生 疼 爱, 可 以 很好 地表 达 出作 者对 其儿子 的疼 爱之情 。 ( 二) 对原 文情感 的传递 对 文章感 情 的传 递 ,在 英美 文学 作 品翻译 的过程 中是 非 常重 要 的。对英 美 文学作 品翻 译 的过程 ,就 是译 者对作 品 中语 言、情 感 ,再 次进 行 艺 术性 、模 糊 化 的创 造 过程 。 译 者首 先 从原著 的表 面结 构入手 ,从外及 内,对文 章 的结 构 进行 深刻 的理 解 ,把对 文章深 层 结构 的理解 转变 成译 文 表 面思 想感 情 。在 这 一过 程 中,译 员首先 要对 原著 进行 模 糊 式 的理解 ,然 后再 深刻 其理解 的 原文本 义 ,之后 才 能对 原文 实现模 糊化 的创作 。 在 对 英美 文学作 品进 行翻 译时 ,译者 并不 是完 完全 全 地按 照原 文所提 供 的信 息进行 被动翻 译 的 ,他 们往 往会 根 据其 自身所特 有的气 质 、风格 、文 学修 养 、审美 观点 以及 知识 储存 等 因素进 行翻 译 的。在对 英美 文学 作 品进行 翻译 时 ,有些 译者 在翻 译时 ,善于 用朴 素 自然 的词句 ,这 样他 的 译文 就 比较 的 自然 清新 ; 有些 译 者善 于 用华 丽 的词 语 , 这样 的译 文读 起来 就如 古风 一般 ; 同时还 有 的译者 比较 具 有 想象 力,这 样 的译文 则会 更加 的与 众不 同 ,具有 丰富 的 创 新 力 。 由于 不 同 的译 者 , 对 其所 翻 译 的著 作 也 有所 不 同,所 以说 ,译 者 的翻译 风格 也具有 模糊性 。 三 、结 语 语 言文 学 的模 糊性 ,是英美 文学 的一 种客 观属 性 ,因 此 在进 行文 学作 品翻译 的过 程 中,我 们应 该在 遵循 该属 性 的基础 上 ,不 断地去 完善 、创 新 ,而 不 是去 改变或 者 说摒 弃其语 言的这 种模 糊属性 。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汉译英诗歌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

汉译英诗歌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

汉译英诗歌翻译中的“模糊性”研究作者:范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5期注: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科研项目编码:13YB03摘 ;要:虽然阐释性诗歌翻译避开了文化差异的干扰,但是淡化了诗意。

而模糊化的诗歌翻译,求似化境,改写了诗文的“场景”,更注重受众的感受。

关键词:模糊化;应景化趣;受众心理作者简介:范达,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2一、汉英诗歌译文中要注意的问题(1)汉译英诗歌译文适度模糊成就意象、情致的相辅相成“诗意”根本就是一个极含糊的名词(朱光潜,2012: 88)。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完全对等的逐字翻译或阐释性翻译都会伤及诗歌神韵。

只能对中文字义采取模糊化处理,在总体上把握诗韵,做到求似化境。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The hi 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 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杨译,2001:238)特别是对诗中“落”的汉语概念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没有用“fall”而用了多音节的“cascading”(瀑布似地落下、大量倾泻。

),扩展了“落”的外延意义,兼顾汉语音韵和修辞之需,又不乏应景化趣。

译文目的是做到求“似”,就是运用跨文化语言的模糊性来烘托诗歌的意境,即浓了意象,有添了情致。

(2)汉译英诗歌译文意散神疏的现象读者常感受不到诗文情致,多因译文意散神疏。

译文一定要以读者为中心。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琵琶行译文力求在韵律和修辞上与其中文形式近似。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其精确性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

然而,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不可避免的一个属性,这一点在汉英语言中尤为突出。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汉英语言模糊性的表现、翻译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汉英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交叉领域,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例如,“江湖”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个含义,如指代社会上各种势力、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等,而在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一些抽象词汇在汉英语言中往往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含义,如“爱”、“美”等,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汉英语言在语法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句子的结构往往取决于语义的关联,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句子的结构更加注重形式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才能准确地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原意。

语用层面的模糊性主要涉及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

例如,汉语中的一些成语、谚语和俚语等,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

汉英语言中存在一些模糊性表达,如“差不多”、“大致上”等,这些表达在具体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含义,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准确的把握。

针对汉英语言模糊性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归化翻译强调将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习惯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对应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习惯等。

例如,在翻译“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时,将其翻译为“to draw a snake with feet”就很好地将原意转化为英语中对应的表达。

异化翻译则保留了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习惯等,以传达原文的异质性。

例如,在翻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谚语时,将其翻译为“In heaven there is a paradise, and 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就保留了原文中的对仗和押韵的特点。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各种语言虽然存在着模糊性但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使译文达到动态的模糊的有机的对等而不是静态的精确的机械的对等就能如鲁迅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1 8 企 韭 家 天 地 ・下 旬 /2 1 1 1 00/
浅 语 言 模 糊 性 与 翻 译 谈 的
谭 艳 阳
摘 要: 语言具有模糊性 ,这种特点对我们进 行翻译造 成 了一 达, 听来令人费解 , 但却符合生 活实际。例如宋玉 在《 徒子好 登 色赋》 中用来 描写美人 的几 句话之所 以脍 炙人 口, 是与他 运 就 用语 言的模 糊性 分 不开 的 : 增 之一 分 则太 长 , 之一 分则 太 “ 减
C o s o rc mp no h o e y u o a in,a d g t mp dy old a e 1 n e p e i sw l. e

语 言的模 糊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一样 , 都是人类 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 , 是语
言的 自然 现象 。英 国著名哲 学家 罗素说 过 : 每 一个 词语都 或 “ 多或少具有一个模糊 的语意。 语言 的“ 糊性 ” fzies , ” 模 (uz s) 这 n 个术语原是从数学 借用过来 的 , “ 它 指一些 语 言单位 没有 明确

源语 中的模糊表达或者用译语 的模糊表达来 翻译源语 中的精确 表达 。就以上提到的翻译策 略而言 , 第一类 是一种语义翻译 , 第 二类是交际翻译 , 第三类则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的有效结合 。
( ) 义翻译。 一 语
语义翻译是用译 语的模糊 表达来 翻译 源语 中的模 糊语言 。 由于英汉文化及 文字 的差异 , 此类 翻译 往往 也不是 直译 ( 然 虽 也有直译的情况 ) 而是在透彻理解 原文精 神实质 的基 础上 , , 进 行一种再创造 , 甚至句子结构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 :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摘要】分析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模糊处理应坚持符合原文精神,做到模糊描述,重现作品的意象美,注意模糊语义的翻译。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模糊性表述方式文学色彩模糊性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语言的这种属性也直接导致了文学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译者能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译作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色彩,也使文学翻译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近年来,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转向”思想对于国内的翻译界学者影响颇深,因此,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的模糊现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加深,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些模糊现象的范围都包括模糊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交流的影响、模糊的处理、模糊与读者的期待、美学视野、社会评价以及模糊与译者主体性等一些关系。

模糊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交流的愿望和目的,同样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功能。

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

文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以感性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以及具象化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从主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在所难免的。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难以划清的界限,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就大量地在使用着模糊语言,比如在形容好坏、大小和美丑的时候,因为缺少确定的而又统一的参照物,人与人的理解很难统一,因此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并且明确的定义。

现在人类的语言虽然已经高度发达,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可以确切地描述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程度,这种思维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模糊性,作家们受到主观上的限制以及创作需要,常常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语言。

现代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并不是指日常交际中人们所理解的“表述不清楚”或“表达含糊”的意思,而是指作者在构思和写作时所赋予语言的一种朦胧并且广阔的语义外延以及独特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内涵,它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更是整个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财富以及不可或缺的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
不 够 完 整 的可 能 ,这 种 无 法 确 定 的 可 能 正 是 事 物 的
模糊性 。所谓模糊 性 , 也 可以认为是不 确定性 , 因为 万事万物都不 是绝对的确定 的 ,虽然模糊 性的存在 是久远 的 ,但他 的存在并不 影响人们正 常的交流与
添了艺术效果 , 使整部作 品都表现得更真实生动 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 巨大 ,导致 了在 英语文学 作品
语言使原 本确定的事物 变得模糊 ,这也是 英语 中常 用 的一种模糊 性语言 。当然 , 在英语 中还 有许 多类似
的翻译过程 中,由于语 言的模糊 性而使原作 品的思 想内容与深刻 内涵 无法精确地表 现出原 文相
“ H e i s a n t e a c h e r . H e i s a b o u t a n t e a c h e r . ” ( 他 是 一 名
地 了解与研究语言 的模 糊性 ,是译 者应该掌握 的重
要的翻译 策略。


模糊 性语言综述
教 师 。他 可 能 是 一 名教 师 。 ) 句 子 中所 出现 的模 糊 性
们也对于这种 文学作品 中出现 的语 言形式进 行了研
1 3 3
作 为文学作品 中的一种 语言形式 ,模 糊性语言
也有 属于 自身 的不 同形式 , 包括词语 、 句子等等。
1 . 模糊语言导致词句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 言 的模 糊性 存在于各 种语 言与 文学作 品 中 , 这种 不确 定的语言形式 的运用也导致 了一些词语 与
( 一) 模 糊 性语 言 的 含 义
2 . 言外之意导致的语言模糊性 在中西方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中 ,都会 出现词语 因特 定的使用环境而导 致出现其他 引申意思 ,也就 是所说 的言外 之意 。在英语文学作 品中, 也会 出现这

谈翻译中英汉语言的模糊性现象

谈翻译中英汉语言的模糊性现象

谈翻译中英汉语言的模糊性现象[摘要]英汉语言都普遍存在模糊性现象,但由于英汉两民族在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模糊性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汉语重模糊,英语喜精确‖。

本文试图探讨分析两种语言模糊性的共性和差异,以便提高译者英汉互译的能力。

[关键词]模糊性;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审美习惯从事汉英翻译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对英语和汉语的各种特性进行比较,这其中必然涉及对这两种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对比分析。

虽然模糊性乃人类自然语言的共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没法回避,也没必要回避,但模糊性也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不同语言在这方面的表现程度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受到该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又与该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来说,模糊性在汉语中是―主流‖,而在英语中是―支流‖。

这些认识对英汉互译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语言模糊性的实质语言的―模糊‖与语言的―含糊‖是不同的。

―含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低的表现,由于言者或是作者缺乏语言驾驭能力,言而无序,言而含混。

二是语言心理障碍所致。

‖[1]231而模糊语言是指―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

简言之,即不穷己所欲言,不―嚼饭与人‖,不无视或低估受众的能动,它不是故作晦涩、制造难懂的文字游戏,而是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意在驰骋读者想象,启动读者咀嚼享受,是更高层次的精确。

‖[1]231二、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异同(一)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共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它具体可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英汉语偏中均含有诸如like(仿佛),guess(料想),faint(朦胧)和proper(可能)等模糊附加词(或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此外,模糊语言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弹性,扩大了语言表达的信息容量,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增加了阅读美感。

较之于精确语言,它有更多的暗示性、含蓄性、创造性、艺术性等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英汉数词翻译中的模糊性

英汉数词翻译中的模糊性

sevens”同意;“来自五湖四海”其实意思就是“from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因此,不苛求字面上的数 词对等而寻找其本质意义上的对等,是克服实现这类 英汉数词翻译模糊性的一个基本方法。 3. 对等成份缺失 虽然上文中讲了几点关于克服数词翻译过程中 模糊性的方法,在实际的翻译中还是会遇到译入语中 对等成份缺失的情况。这时就只能采取释义的方法 了。如在中国传统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高山 打鼓远闻声,三姐唱歌久闻名,二十七钱摆三注,九 文九文又九文。”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The sound of a drum on a mountain travels afar,Third Sister Liu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her singing;Divide twenty-seven coins by three,the answer is well known,well know. 同 时 在 译 文 后 加 注 解:Twenty-seven coins divided by three makes nine coins,"chiuwen"(九文),pronounced the same as" 久闻 ", meaning "well known".This type of play on words may stand for something quiet different but have the same sound. 四、结语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英汉两种语 言中数词不同的构词能力, 数词的模糊现象不可避免。 在翻译中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文本,正 确理解文本的含义从而找出翻译的最佳方法来解决数 词的模糊性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

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号: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9713024题目: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作者姓名:严功军专业:俄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曹文学教授吉林大学二零零零年一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0 ???? 目 录 一、 引言  二、 文学翻译模糊性的认识论  (一)从认识的规律来看  (二)从文艺作品的特点来看  (三)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来看  (四)从译作的风格和翻译的相对性来看 三、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与模糊性  (一)文学翻译近似论与模糊性  1)模糊性与译作风格的近似  2)模糊性与文学翻译形象的近似  3)模糊性与文学翻译效果  (二)文学翻译方法论与模糊性  1)直译、意译基本定义的模糊性  2)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取值  (三)文学翻译标准是一种模糊测度  四、 文学翻译与模糊美  五、 文学翻译实践中模糊性的处理  (一)有关模糊概念意义的处理  (二)联想意义模糊性的处理  (三)语用意义模糊性的处理  六、 结束语 七、 参考书目 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分析为主的确定性的现象研究进行到以综合为主对不确定性现象的研究。

各门学科在充分研究了本领域那些非此即彼的典型现象后,正在扩大视野,转而研究那些亦此亦彼的非典型现象。

模糊学创始人查德教授(L.Zadeh)1965年发表了著名论文《模糊集合》。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初探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初探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初探文/胡学坤 张芳摘要:在语言的学习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包含复杂性和一定的叠加性,英美文学在进行情感表达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文学之间的在相互转换中形成了文学模糊,这一方面进而导致了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语言转化上的模糊,使得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时,不同理解产生原著上的较大差别,针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作品中的情感分析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本文就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性的翻译技巧进行探索。

关键词:英美文学;翻译模性;翻译技巧模糊在英美文学中的相互对应的叙述理论是;模糊是文学表达现实事实的一个基本现象,反应真实世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当模糊性的本身存在且无法消除时,那么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原文和译文的相互对照,还需要注意在翻译的转换过程中翻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对模糊性进行探索,深入准确的分析理解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学翻译中精准地表达原著中的思想,将模糊性的技巧进行转述,发挥模糊性翻译技巧中的英美文化作品中的应用机制。

译者要通过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集合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在美学的翻译上适度应用,纯熟地掌握翻译理论的基本技巧,对存在的模糊性进行再次的艺术加工创作,让读者能够领会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性的独有特质。

一、英美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翻译模糊的原因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达是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读者对作者的思想进行集中化的解读方式。

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通常应用语言模糊这一技巧,将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让读者在作品的解读中能够有探索意识。

此外,英美文学的各种环境场景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特点性,译者想要准确地将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还原,就需要在翻译中掌握模糊性的技巧应用,对原文中存在的语言模糊性进行再次加工,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语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独有的语言模糊性。

(一)在英美文学中特别重视对同一种物品进行反复的应用,在不同的表达场景中表现不同的意思,这就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义复杂性。

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现象及翻译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何丽玲【摘要】英汉语言普遍存在模糊性现象,而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鉴于东西方在民族性格、思维模式及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模糊性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迥然不同:汉语重模糊,英语重精确。

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模糊语言的异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翻译策略,以调和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矛盾,使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

【关键词】语言 模糊性 英汉互译 翻译策略一、语言模糊性的实质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使我们在日常谈话中不用处处受语言精确性的困扰而自由地表情达意,从而使我们的交流更为流利。

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合》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 (Fuzzy Theory)”。

在此基础上,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 问世,为语言翻译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模糊语言是指“不确定的、指代模糊的语言单位”,如生与死、富与贫、年老与年轻等。

语言的模糊性从何而来?首先,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这是由其客观属性决定的。

语言不仅承载着基本句法和语法信息,还携带着大量的语用、社会及文化等附加信息。

其次,语言交际者受到交际环境的制约。

如交际者A想邀请交际者B去参加一个聚会,A会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tonight?”若B无法给对方肯定的答复,可能选用“模糊”表达法。

B可能会说“I’d like to,but I’m afraid that I can’t go with my homework unfinished.”由于中英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性格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在语言模糊性上,就会呈现众多差异,各有各的特色。

二、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异同1.英汉语言模糊性之共性。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方面。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金怡男 浙江省温岭中学摘 要: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

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内涵出发,基于其词语模糊、句意模糊、主题和意境模糊等特征手法,阐明了文学翻译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三大使用原则。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模糊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41-01一、模糊语言的内涵和界定文学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形式,有别于绘画、摄影等直观的图像表达,它主要是作者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借助文字引发读者内心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而模糊性可谓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大特征,它不仅拓展了读者们的想象范围,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极大程度地提升了 作品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使用带有模糊性的语言交流,以期留有些许余地。

具体而言,模糊语言意味着语言更具有弹性,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在文学作品中则特指那些带有朦胧色彩的文字内容。

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确定的模糊语言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使读者主动思考,凭借自己的想象思维塑造对作品的观点认知。

如此一来,作品的呈现内容和意义更为丰富,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字艺术的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一方面是由于语义模糊。

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本就依赖于文字和语义的情感表达,而中西之间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势必导致语义传达并不十分清晰。

故而,语义模糊在拓展读者想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主题、句法、意象和情感都造就了翻译中独有的模糊语言,翻译衍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交流,而模糊语言则是在翻译中文化交织、碰撞所形成的产物。

二、模糊语言的特征手法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对美学的追求。

故而,译者不能仅仅将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作一项机械性的工作,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带有艺术性的文学传播。

谈《道德经》第一章翻译的模糊性

谈《道德经》第一章翻译的模糊性
by a ppl n t i cpl a e s n a fe bl a yig he prn i e ofv gu ne ve ;Da g ;Da ywo d :a u n s iw oDeJ n i o;n n b ig o - en
a i e wh l f z i e si b q i u .Th s n o d rt r n mi t e s ii o h o r et x ,t e t a s a o h u d h l iw f t i u zn s su iu t s v e o u ,i r e O t a s t h p rt ft e s u c e t h r n l t rs o l o d a ve o v g e e s b sd s t e p e ie i t r r t to ft e t x .Th sa t l t n s t n l z h r n l t n o “ o n a u n s e i e h r cs n e p e a i n o h e t i r i e i e d O a a y e t et a sa i f Da ”a d“ o - en ’ c n o n n b i g’
Vo . , . 1 7 No 3
J n 2 0 u.09
谈 《 德 经 》 一 章 翻译 的 模 糊 性 道 第
李 茜
( 南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重庆 西

40 1 ) 0 7 5
要 : 糊 性 是 自然 语 言 的 本质 特 征之 一 。《 德 经 》 为博 大 精 深 的东 方 文 化 中 永 恒 不 灭 的 经 典 , 糊 美 享 悦 了 一 代 代 读 者 。 模 道 作 模
们 没有 明显感 觉 到它 的存 在 。 _ 正是 由于语 言 的模 ”1 糊性 , 使得 “ 才 人类 能够 以有 限的手 段表 达无 限 的意 思”2, _ l 也使 得语 言 的美成 为 可能 。一 部好 的 文学 作 J 品离 不 开语 言 的模 糊 美 。从 审 美 的角 度 看 , 学 模 文 糊—— 这 种艺 术化 的语 言 具 有 一 种再 造 功 能 , 作 使 品形成 有 效 的艺术 空 白 , 读 者 留下 一 个 可 供 把 握 给 和理解 的活性想 象 空 间 , 读 者 自己在 这 个 空 间 里 让 领悟作 者 的弦外 之 音 、 外 之意 , 而获得 审 美 的愉 言 从 悦 。然 而 , 同的文 化有 自己不 同 的模 糊 语 , 不 这种 差 异 性必 然对 翻译 产 生 影 响 。在 翻译 活 动 中 , 者 是 译 原 作 的读者 , 同时也是 译 作 的作者 。作 为前 者 , 可 他 以在原 作 为读者 留下 的 想 象 空 间里 自由驰 骋 ; 作 但 为后者 , 让译 作 读者 得 到 同样 额 度 的 感 受 则 是他 义 不 容辞 的责 任 。《 道德 经 》 是博 大精 深 的东方 文 化 中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类 型也是多样 的, 模糊 性语 言的翻译讲求变通 , 可采用功能对等翻译和语用 变通翻译两种 策略 , 实现审美再 现。译 者需 增强语言审美意识 , 在理解原作思维方式基础上对模糊性语 言进行翻译 , 以实现“ 神似” 效果 。
关键词 : 英语 文学 ; 模糊性语言 ;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H 3 文章编号 : 1 0 0 8— 7 7 7 X( 2 0 1 6 ) 0 5—0 1 0 3— 0 3 文献标志码 : A
虑词语代表作者何种思想和情感 , 要求对语言搭配
和 作者 所处 的文 化背 景 、 民族 心理进 行充 分 了解 。
2 . 语 义 范围的 重 叠性 导致 的模 糊性 语 言
语 义 的 表达 是 有 范 围 限制 的 , 通 常 为一 个 边缘
模糊 的圆形 范 围 。在 语 义 范 围 内存 在 一个 语 义 核 , 语 义核 心周 边属 于 圆形 语 义 范 围的 边缘 区域 , 表 示 语 义 由“ 精确 ” 向“ 模糊 ” 的 过渡 。语 义 核 表 示 词 语 原本 比较 精 确 的意义 , 是 对作 者 思 想 和 事 物较 为客
模 糊性 语 言定义 为 人类 历史 和社 会发 展过 程 中逐 渐
w h a t a w o m a n ” 中该 词 表 示 的对 女 士 赞 美 的含 义 ,
比如 漂亮 、 优雅 等 , 这 是该 词 的情感 意义 。英语 文 学 翻译过 程 中需要 对 词 语 意义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充 分考
w o m e n i n n e w C h i n a ” 短语 中, w o ma n一 词又具 有 与
男人 地 位平 等 的含 义 , 这 就是 其 社会 意 义 , 短 语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翻译模糊处理是指在翻译流程中,为了尊重原文,不丢失原文的意思和目的,翻译者在传达出传统语言和理解程度之间进行处理。

翻译模糊处理有很多方法,其中包括文字抽象、文化相关处理、重复处理和句子内结构的处理等等。

文字抽象的翻译模糊处理一般采用抽象语意或者更灵活的翻译方法来模仿原作者的表达方式,以使翻译文本更加接近原作者的意图。

例如,原文中的“晴空万里”可以用抽象的翻译模糊处理改为“白云悠悠”来传达出原文中的意思。

文化相关的翻译模糊处理,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以保留原文中的意义,同时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比如,原文中提到“春愁”,这可以翻译成“恋上彩蝶的爱情”,使文字更容易让人理解。

重复处理是指,在译文中不断重复原文中的一些特定内容,以表达作者准确的意图。

例如,原文中提到了“可怜的树木”,可以在译文中不断重复“可怜”一词,以增强读者理解作者的真实感受。

句子内结构处理包括重新组合原文中的句子结构,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原文中某些概念的感受。

例如,原文中提到了读书的乐趣,可以把一个句子就重新组织,
把一句话变成“让书的乐趣彻底的到来”来表达作者的心意。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语言模糊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种模糊性来自于汉字的多义性、句法的灵活性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解构一些经典的中国古典诗歌和它们的翻译,探讨这种语言模糊性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简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将这些诗歌准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语言模糊性。

首先,汉字的多义性是造成语言模糊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字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青天”可以理解为晴朗的天空,也可以理解为上天或者上帝。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词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境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

其次,句法的灵活性也是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诗体和押韵方式而闻名,而这种诗体和押韵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往往难以复制。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疑是地上霜”十分简洁,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光的感受和想象,然而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需要重新构思句子的结构和押韵方式,以保持原诗的韵律和美感。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典诗歌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将登高望远与告别父母的思念之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孤立无援的情感。

然而,这种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其他文化中可能难以理解和传达。

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情感。

针对这种语言模糊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

首先,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和目标语言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论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论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181Crazy English Teachers 收稿日期:2013-12-21;修改稿:2013-12-24秦小红(兰州文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1. 模糊学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率先提出了模糊集合(fuzzy set )的概念,以此奠定了模糊性理论的基础。

模糊集合论的中心概念是隶属度。

隶属度是用来描述某一元素属于某类(集合)的程度:即在给定论域U 上的模糊集合A ,U 中的每一元素X 对A 的隶属程度,可以在区间[0,1]中取不同的实数值来描述。

0表示完全不属于,1表示完全属于,0.1,0.2,0.3……0.9分别表示归属程度的高低。

这种借助于从0(不属于)到1(完全属于)之间连续取值对事物描述的方法把传统的绝对属于或绝对不属于的关系转换为相对属于的程度问题。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没有像自然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公式或定律去遵循。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照顾到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双方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

在翻译实践中简单地用直译—意译来评价译文的质量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此,有学者将模糊理论引用到翻译领域以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即利用模糊集合论的隶属度方法,用0到1的小数来描述译文接近翻译标准的不同程度。

例如,范守义于1987年首次提出把模糊数学原理运用于译文质量评价。

穆雷在其文章《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索》中探讨了用模糊统计法和专家评定法确定隶属度以及用此法评价译文的可行性问题。

文旭(1996)、吴义诚(1996)、王秉钦(1998)、刘在良(1999)、周方珠(2004)、赵彦春(2001)、毛荣贵、范武邱(2005)等都从不同角度结合模糊理论论述了翻译中有关问题。

邵璐(2008)结合模糊理论与翻译提出了翻译的模糊法则。

2. 理解过程的模糊性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流过程,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审美经验的交流活动,是对美的再体验。

英汉语模糊性分析

英汉语模糊性分析

英汉语模糊性分析
随着人类交流活动的不断进步,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其中,语言的模糊性分析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模糊性是指语言表达中存在不确定性或多义性的情况。

由于语言中往往存在同义词、近义词等现象,以及在特定语境下某些词语的含义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即使使用了准确的词汇,也可能存在模糊性。

比如,英语中的单词“fine”可以表示“好的”,“罚款”,“细颗粒物”等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截然不同。

再比如,汉语中
的“一会儿”可以表示“一小段时间”,“有时候”等含义,同样也
存在模糊性。

因此,在实际交流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对方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词汇的具体含义,以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对于模糊性的分析和研究,有益于增强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交际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技术水平。

总之,模糊性是语言交流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应该注意词汇的选择和语境的把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翻译中的模糊性
作者:杨晓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3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翻译定义、翻译标准以及翻译过程的分析,得出模糊性是翻译的客观属性。

虽然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译者深刻理解翻译标准,准确运用模糊表达,译文的质量就会提高。

【关键词】模糊性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翻译过程
自从美国控制理论专家札德(L.A.Zadeh)在1965年创立了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就与现代语言学结合形成了一门新学科——“模糊语言学”。

我国模糊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20多年来,我国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模糊理论已经被许多翻译研究者运用到翻译理论研究中了。

翻译本身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它是语际间表达方式的一种转换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思想内容、风格手法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比较复杂。

事实上,理查得在1953年就曾经指出,翻译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活动。

就翻译本身而言,模糊是不可避免的。

翻译标准存在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以及翻译的过程都包含着模糊性。

本文结合模糊理论,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模糊是翻译的客观属性。

一、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好坏的尺度。

长期以来,翻译的标准是层出不穷,多年来,学者对于翻译标准之争也是异常的激烈。

如果仔细地观察,这些标准大多都模糊不定。

我国公认的较全面的翻译标准属于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雅”这三个字言简意赅,但细细推究起来,这三个字的外延并没有精确的界定。

什么样的翻译可以称作“雅”?没有人能确切地给出一个答案,因为“雅”这个字本身就是模糊概念,在不同人的眼中,“雅”的尺度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审美价值。

所以,严复的翻译标准是模糊的。

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谈到:“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的“神似”翻译标准在翻译界影响很大,它要使得译文不仅在外形上同原文相似,而且在骨子里也要把原文的“神”传达出来。

所谓“神”,也就是原作里面的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独具一格的言谈话语,还有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既然这个翻译标准的要求较高,其模糊性也就更明显。

译文要传达译文多少“神”才算是神似,这个标准很难说,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所以说,傅雷的“神似”说是很模糊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个翻译标准,像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化境”说,还有国外一些翻译标准,如奈达的“等效、灵活对等”等表达的都是一些模糊的、抽象的概念。

虽然说翻译标准具有模糊性,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遵循翻译的标准了。

相反,我们应该找到最适合的标准来把握所译文体的尺度。

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
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其中理解是基础。

理解本身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人类的思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发展了精确性,而且也发展了模糊性。

所以说,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具有模糊性。

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

根据解释学的理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作为译者,首先应该是读者,但是译者对于源语的理解还不同于读者的理解,译者的理解要求的很高。

因为译者如果理解错误,那就会造成译文的错误。

所以说,译者动笔翻译之前的理解很重要,它是一个边读原文边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发挥模糊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对原文进行综合分析,尽量把握原文的全部意义。

我们来看下面出自《红楼梦》的一句话:
贾链垂头含笑想了想,拍手道:“我如今竟糊涂了。


译文1:Chia Lian lowered his head and was silent for some time.“I’d forgotten…”
译文2:Jia Lian looked down smilingly and reflected, then clapped his hands suddenly as he remembered. “Why, yes, of course. How stupid of me!”
原文中的“竟”字是一个可以表现情绪语调的副词。

虽然这种词没有具体的所指意义,看似无关紧要,但是译者不能忽视了他们的作用。

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译者可能仅仅是理解了表面的意思,没有好好地理解这个副词所承载的言外之力,译文的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其实,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个“竟”字表现了贾链的微微自嘲。

通过两个译文可以得出,译文1译者理解这句话时忽视了原文中“竟”字的重要作用,所以他的译文减损了原文的信息量。

而译文2的译者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的自嘲的意味。

通过上面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理解过程确实是模糊的。

理解之后要通过表达来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表达过程。

表达即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再现原作者的态度感情和写作手法,而且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许多译者肯定深有体会,当进行翻译时,即使理解得很到位,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字词来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理解过程很复杂,表达也不简单。

表达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原文的文体色彩,还要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有时需要几种方法一起使用。

有时对于一个同样的词的翻译都不能一样,这就给表达带来了模糊性。

下面看一个例子:
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个例子是一个语用模糊的表现,黛玉话语“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含有一种模糊的成分在里面,因为读者不能确定黛玉是规劝宝玉痛改前非,还是另有暗示。

正是这种模糊使得《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对于原文中模糊的表达,虽然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但是高质量的译文应该是在不妨碍译语读者理解的基础上,把原文的模糊美也传达出来。

来看一下译文:
Yet all she could get out, after struggling for some time with her choking sobs, was:“I suppose you’ll change now.”Bao-yu gave a long sigh.“Don’t worry, I shan’t change. People like that are worth dying for. I wouldn’t change if he killed me.”
译文中用了一个“suppose”进一步模糊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把原文中的语用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出来。

因此,我们说,运用语言模糊性表达,可以使译文更好。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最终得出模糊性也是翻译的客观属性。

虽然模糊性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认真选择翻译标准与充分运用模糊表达,译者翻译水平就会有所提高,也会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参考文献:[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1.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90-92.
[6]候林平.翻译定义新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4): 59-63.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