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动机研究综述
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研究
示认 同” “ 与 互相 提 问或 解答 , 以获 得对 某 个观 点 的 深人 理解 ” 而处 于第 三 、 与第 五 阶段 的 帖子 寥寥 , 四 无几 . 这说 明 了网上讨论 处于低 级 阶段 , 大多数 帖 绝 子 的 内容是 对结果 和观 点 的描 述 以及对 他人 观点 的 认 同. 2与 A A 4方 面 帖 子 比较 多 , 明学 生 不 仅 是 说 观点 的认 同 , 还能够 就相关 问题进 行深 入探讨 , 且具 有一定 的深度 . 于第 二 阶段 的 帖子也 比较 多 , 明 处 说 部分学生能对于相关观点提 出不 同看法 , 于观点不 对
( .南京 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 院, 1 江苏 南京 2 0 1 ;.南京 晓庄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10 72 江苏 南京 2 17 ) 1 1 1
摘 要: 文章通过 内容 分析 法与调 查法 , 西祠 讨论版 上的 一 个班级社 区进 行研 究. 对 通过 成 员交 互参 与程度 、 交互质 量与运 用知识 的能 力以及 运 用知识 的意愿三 个方 面进 行探 讨 , 了解虚拟 学生 以
本研究 使 用 了 内容分 析 法 和调查 法进 行 分 析。 内容 分析法是 直接 对单 个 样 本作 技 术 性处 理 , 将其 内容 分解为若 干分 析单 元 , 判 单元 内所 表现 的 事 评
实 , 做 出定 量 的统 计 描 述 ] 本 研 究 通过 对 讨 论 并 .
分 析法对 虚 拟 学 习社 区 中人 际 互 动 的 情 况 展 开 研
2 1 年 5月 01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NJNG X AO AL OF N I I ZHU ANG UN VE I Y I RS T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三、研究结果
3、激励机制是促进知识共享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育虚拟社区中,适当的激 励机制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知识共享。
三、研究结果
4、不同类型的教育虚拟社区在知识共享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一些以学术交 流为主的社区往往更容易实现知识共享,而一些以社交为主的社区则相对较难。
四、讨论
基本内容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运行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知识分享流程:社区成员将 自己掌握的知识发布到社区平台
2、平台功能:为了促进知识共 享
2、平台功能:为了促进知识共享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建立知识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引导和鼓励成员参与 知识质量的评估和提升。同时,对于高质量的知识分享行为,可以给予一定的奖 励或荣誉,以激励更多成员参与到知识质量的维护中。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逐渐受 到广泛。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成为了一种重要现象。本次演示旨在探讨 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问题,包括其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研究方 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指的是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动 和分享知识,实现知识传播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可以跨越时空 和身份的限制,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从而促进学习与成长。教育虚拟社区 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包括知识管理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化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知识共享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在社区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共享。
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践案 例
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沟通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使用。
在浩繁的虚拟社区中,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虚拟社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些SNS社区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对SNS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一、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观点和形式知识共享是指在一个社区中,成员通过互动和沟通,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其他成员分享的过程。
在SNS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可以体此刻多个层面。
起首,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动态、博客、微博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或者阅历分享给其他人。
其次,在群组或者论坛中,用户可以参与到谈论和沟通中,共同解决问题、分享阅历和知识。
不论是个人形式仍是集体形式,SNS虚拟社区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二、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作用SNS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增进知识创设与创新:通过知识共享,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爱好者可以互相沟通和碰撞,从而增进知识的创设与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观点和思维会得到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区的知识进步。
2. 提高信息得到效率:在SNS虚拟社区中,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得到到各类新的信息和知识。
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筛选,用户可以直接从其他成员的分享中得到到所需的信息,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3. 援助解决问题:SNS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可以援助成员解决问题和狐疑。
当一个人遇到难题时,可以在社区中提问,得到其他成员的援助和建议。
这种集体智慧的形式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
4. 加强社区凝聚力:通过知识共享,SNS虚拟社区可以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强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
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互相援助和支持的文化。
三、影响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析SNS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涉及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董 飘 何淑婕 叶 迪
( 武 汉科技 大学管理 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8 1 )
摘
要: 随着互联 网及移动 网络的普及 , 虚拟社 区逐 渐成 为人 们进行 信 息交流及知 识共 享的新平 台, 知识共
享不仅是虚拟社 区生成的决定性 因素之一 , 而且是其核 心价值 所在 。关于虚拟社 区知识 共享影 响 因素 的研 究也 不断被相 关学者展开 , 为此 , 主要从 当代大学生虚拟社 区知识共 享的动 因角度 出发 , 以武科 大贴吧 为研 究对 象来 探 究个体 因素 中信任 , 互 惠, 助人为 乐及 自我效能对 于虚拟社 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 关键词 : 武科 大贴吧 ; 知识共 享; 影响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F 2 4 l 弓 l 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5 ) 2 0 — 0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 0 2
决定 了人类 的社会 交换行 为 。信任会对个 体 的行 为产 当产 生信任后 , 个体会 愿意 向对方 提供个 人 的 2 0 1 5 年 2 月 3日, 中 国互联 网络信 息 中心 ( C N N- 生影 响 , 信息或资源 , 从 而形 成交 换行 为 。从社 会交 换视 角分 I C ) 在京 发布第 3 5次《 中国互联 网络 发展 状况 统计 报 析 , 学 者们 把信 任分 为情 感型 信任 和认 知型 信任 。这 告》 ( 以下简称《 报告 》 ) 。截 至 2 0 1 4年 1 2 月, 我 国网民 情 感 型信任 的产 生基 规模达 6 . 4 9 亿, 全 年共 计新 增 网 民 3 1 1 7万 人 。互联 两种 信任产生 的基 础是 不 同的 , 础是感情联 系 , 而认 知型信 任是基 于认 知推理 产生 的。 网普及 率 为 4 7 . 9 , 较 2 0 1 3年底 提 升 了 2 . 1个 百分 从知识共享具有 高度 互动性 这个 角度 来说 , 我们 可 以 点 。互联 网发展重 心从 “ 广 泛” 向“ 深入” 转换 , 各项 网 络应用深刻 改变 网 民生活 。移 动金 融 、 移 动 医疗等 新 认为信任对个人在虚拟社区进行知识 共享具有 重大 的 兴领域 的移动应 用 多方位 满 足 了用 户上 网需 求 , 推 动 作 用 。 假设 : 网民生活迈 向全 面“ 网络化 ” 。而随着互联 网及移动 网 H1 : 信任对大学生虚 拟社 区中知识共 享意 愿有 正 络 的普及 , 虚拟 社 区逐渐 成为人 们进 行信 息交 流及 知 向影 响 。 识共享 的新平 台 。而其 中大学 生虚拟社 区 由于相 较于 . 2 互 惠 与 知 识 共 享 意 愿 的 假 设 其他虚拟社 区组成人员 的兴趣 与生活环境 更具有更 多 3 互惠是一种相 互 收益 的感觉 , 个体 通 常会 对 从他 相似点 , 知识共 享意愿 的产生及 知识 共享 行 为的发 生 人那里 获 得 的利 益 进 行 回 报 , 因 而交流得 以持续 。 更 为简 单 。探 索大 学 生 虚拟 社 区知 识 共 享 的影 响 因 s k o和 F a r a j 的研究 指出 , 在线社区中参 与知识共 享 素, 将更有利 于促进 这类 虚拟社 区中 的大学 生们进 行 Wa 的人们相信互惠 。人们加入虚拟社 区并在其 中进行 知 知识共享 和信息交 流。 识共享 , 从某种角 度来 说也 期待 着 自己能从 中获取 自 2 理 论 基 础 己想要 的讯息 , 从而虚拟社 区得 以广泛使用 。 知识 的获取 、 转移、 知识、 应用、 共享 、 创 造 等 环节 假设 : 共 同组成 了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共享 是在共有 制度如 H2 : 互 惠对大学生 虚拟社 区中知识共 享 意愿有 正 法律 、 道德规范 、 行 为规 则 、 习惯等 框架 下人 与人 之 间 向影响 。 的 自愿交 互 , 参 与者之间交互的主题就 是知识 , 而这种 3 . 3 助 人 为 乐 与 知 识 共 享 意 愿 的 假 设 交互本 身就是 知识共享 。由于学者们研 究的角度 和 出 从动机意义 上来 说 , 知识 共 享体 现为 一种社 会 交 发点的差 异性 , 关 于知识 共享 的理 解也 存在 着不 一样 换行为 。个体往往存在着帮助他人 来实现 自我价值 的 的说法 , 截至 目前为止 , 大部分关于虚 拟社 区知识 共享 倾 向, 获得情感上 的享受 。这种乐 于助人 的行为 , 使 得 因素的研 究均出 自西方的学者 , 他们研 究发现 , 组织 内 知识共享活 动得 以展 开 。作为 当代 大学 生 的我们 , 更 人们共享 知识 的动因是 出 自组 织成员 的 自利 ( s e l f —i n — 多 的推崇利他 主义精 神 , 在 内心 深处会 更倾 向于助 人 t e r e s t ) , 直接 或普 遍 的互 惠 ( Re c i p r o c i t y ) , 自我实 现需 为乐帮助他人解决 问题 。 要( S e l f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e d s ) , 组 织公 民行 为 ( O r g a n i z a — 假设 : t i o n a l C i t i z e n s h i p ) 等。个体 知识是 组 织知 识 的基 础和 H3 : 助人 为乐对 大学生虚 拟社 区中知识共 享意 愿 源泉 , 个 体是否愿 意与他 人共 享知 识 以及共 享 的数量 有 正 向影 响 。 和质量 , 是影 响 知识 共享 的成 败 。因此 本次 研究 从行 3 . 4 自我效能与知识共享意愿 的假设 : 为角度出发 , 主要 通过 研究 信任 , 互惠, 助人 为乐 及 自 自我效能感 (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 是 美 国心 理学 家班 杜 我价值感 知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 响来 分析个体 因素与 拉 ( A・ B a J l d u r a . 1 9 7 7 ) 于 2 0 世纪 7 0年 代 在 其 著作 《 思 知识共享 的关系 。 想和行为 的社会基础 》 中提 出的 , 指个体对 自己是否 有 3 研 究假 设 和 模 型 能力完成某一行 为所进行 的推测与 判断 。根据班 杜拉 3 . 1 信 任与知识共享意愿 的假设 的效能理论可 知 , 效 能影 响 了个 体选 择 以及应 对或 处 信任 一直是影 响人类 行 为 的重要 变量 因素 , 信任 理各种背景下 的时 间和问题 的能力 。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员间知识共享的因素研究
而开发 出的一种 系 统分 析方 法 。 它将 复 杂 的系 统分 解 为 若
干 子系 统 要素 , 用人们 的实践 经验 和 知 识 以及计 算 机 的 利
究学者 关注 的一个 热 点问题 。 围 绕 这 一 问 题 , 国 内 外 研 究 者 做 了一 些 理 论 与 实 践方 面 的研 究 , 例 如 :罗 钊 、石 文 典 ( 0 8 2 0 )分析 了虚 拟 社 区 的 主要 形 式 与 社 区实 现 知 识 共 享 的有 利 因素 ; M D r o t (0 8 ce m t 2 0 )从管 理 技术 方面 提 出影 响 虚拟 社 区建
关键 词 知识 共享 ;解 释结 构模 型 ;虚拟 学 习社 区 中图分 类号 :G 3 文 献标 识码 :B 44 文 章编 号 : 17—8 X2 1) 80 2— 3 6 14 9 (0 11— 06 0
A a y i f F c o s A f c n t d n s K o e g h r g t al e r i g C m u t / W n e , n I s o a t r f e tig S u e t ’ n wld e S a i i Vi u L a n n o m niy / a g L i S n n r
帮助 , 终 构成 一 个 多级 递 阶 的结 构 模 型 。 模 型 以定 性 最 此 分析 为 主 , 于 概 念 模 型 , 以把 模 糊 不 清 的 思想 、 法 属 可 看 转化 为 直 观 的 具 有 良好 结 构 关 系 的模 型 , 别 适 用 于 变 特
量众多、 系复杂而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中, 关 因此, 它
相 关 l 篇 文 献 进 行 分 析 、 纳 , 结 影 响虚 拟 学 习 社 区 6 归 总 中 学员 间 知 识 共 享 的 1个 因素 。 甄 别 根 本 因 素 及 分 析 1 在 各 个 因 素 之 间 的关 系 的 时候 , 用 的 是 解 释 结 构 模 型 法 采
高校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研究
不 是所 有类 型 的平 台都 适合 于 高校 虚拟 学术社 区 .有 些 知识共 享 平 台 中的知识 库仅 仅 提供 文件 检索 ,不 能 够进
行 知识 交 流或 者互 动 高校 虚拟 学术 社 区主 要包 括 正式
的社会 网络关 系 .虚 拟社 区 的动态 特性 使得 其 中 的知识 共 享 与前述 两者 横 向静 态 的知识 共享 存在较 大 差别 。谢
a c a d e mi c c o mmu n i t y a t c o l l e g e ; a n a l y s i s r e l a t i o n s o f t h e v i tu r a l a c a d e mi c c o mmu n i t y o n c o l l e g e a n d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
帮 助人 们开 展知 识合 作提 供 了空 间 .许 多科研 人 员 可 以
通 过 因特 网来学 习新 的 知识 , 并 且形成 自身 的学术 基础 特 别 在今 天 网络发 达 的 时代 , 许多 不 同文 化 、 层次、 背 景
区是依 靠计 算 机开 展活 动 的 .是 学术 性科 学研 究 的 知识
一
、
高校虚 拟 学术社 区知 识共 享的概 念 内涵
社 区 和非 正式社 区 . 正 式社 区包 括开 放式课 件 共享 平 台 、 数 字 出版平 台和开放 存取 资 源性平 台 :非正 式社 区包 括 学术 博 客 、 学术论 坛等形 式 。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社区的兴起,知识共享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虚拟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交流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共享自己知识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影响因素、困境和前景五个方面,探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
一、定义虚拟社区是指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在线社交平台,旨在促进用户的交流、分享、讨论和学习。
而知识共享行为则是指在虚拟社区中,用户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观点等分享给他人、交流给他人,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的行为。
二、特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交流的多样性。
虚拟社区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2. 交流的实时性。
虚拟社区的交流是即时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交流的匿名性。
虚拟社区中用户可以匿名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匿名性可以让用户更加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4. 交流的群体性。
虚拟社区中用户可以和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这种群体性让学习和交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三、影响因素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1. 社区文化和价值观。
不同的虚拟社区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文化和价值观会影响用户对知识共享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2. 知识质量和可信度。
虚拟社区中知识的质量和可信度会影响用户对知识共享行为的信任和参与。
3. 社区规则和管理。
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和管理,能够影响用户对知识共享行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 权威认可和激励机制。
虚拟社区中的权威认可和激励机制,可以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和更好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四、困境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行为虽然有很多优点和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困境:1. 知识质量难以保证。
知识共享研究视角综述
知识共享研究视角综述本文从知识转移、市场交易、知识创造、组织学习等视角对知识共享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知识共享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共享研究视角发展趋势综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一个企业的首要资源”。
知识共享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现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所谓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就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团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扩大知识的使用价值,创造出新知识,从而构造企业的知识优势。
但是,由于知识背景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进行研究,他们研究的侧重点和结果也不一样。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知识共享的已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式回顾,探讨了知识共享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知识共享的研究视角(一)知识转移的观点Davenport&Prusak(1998)认为,知识共享是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这两个过程分别是知识转移过程和知识吸收过程,并据此提出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公式,即: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
Dixon N.(2000)指出,外部知识并不总能为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真正能为组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是哪些基于经验的独特知识,如技术诀窍等。
C.S.Galbraith(1990)提出,知识转移与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发生,其中包括:培训、交流、观察、技术转移、与供应商及客户的交互作用等。
(二)市场交易的观点Ensign(1997)认为,知识共享是指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交易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知识视为如同普通经济资源,知识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使其拥有者也可以用来交易。
Davenport&Prusak(1998)认为,在企业内部也存在一个“知识市场”,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是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他们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市场的过程,与其它商品与服务一样,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综述
( S c h o o l o f C o m p u t e r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u n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o m m e r c e ,C h ng a s h a 4 1 0 2 0 5 ,C h i n a )
综 述 与 述 评 ・
虚拟 社 区成 员 知 识 共 享 行 为 的驱 动机 制 研 究 综 述
赵文军
( 湖南 商学 院计算机 与信 息 工程 学院 ,湖 南 长 沙 4 1 0 2 0 5 )
[ 摘 要]文章对国 内外虚拟社 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关研 究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依 据 实证 的结果将虚 拟社 区成 员知
一
个所有知识 的集 合体 ,而是 一个有效 储存交 换知识 的技
术平 台和社会组织 平台 ,它并 不能保证 知识共 享一定 会发
生 ,知识共享活动 的产 生归根结 底则依 赖于社 区成员 所处 的心理 、情境 等因素,相关 研究 主题受 到国 内外 学者 们 的 广泛关 注。从 现有研究 现状来看 ,学界基 于社会 资本理 论 、 社会认 知 理 论 、MO A视 角 、社会 影 响 理论 、技 术接 受 理 论 、动机理论等引 申出众多 影响 因素 ,探 讨其对 社 区知识 共享行为 的作用效 应 ,这为我们 进一步 探讨社 区成员 知识 共享 的驱 动机制奠 定 了坚 实的理论 基础 。另一 方 面 ,由于
[ K e y w o r d s ]k no w l e d g e s h a i r n g ;s o c i l a c a p i t l;p a er c e i v e d v l a u e ;d r i v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存在任何情感联系 , 社 区制度可 以确保承诺可信度 , 并规范人们
的行为 。 完 善的社 区制度是最初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随着成员 间交往 的频繁 和深入 ,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作用才会逐渐显
现。
( 二) 社 会 关 系
区时 , 由 于对 方 是 互 不 相 识 的 陌 生 人 , 彼此之 间缺乏认知 , 也 不
、
成员个体特性
( 一) 个体动机 动机是促使个体采取某种行 动的原因 ,可 以按 照动机来源 的不 同分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 为了满足 自
己的某种需求和欲望 ,外在动机是个 体为了获得外在 的物质奖 励, 履行责任 以及遵守 团体规范 。从动机意义上来 说 , 知识共享 体现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个体 往往存在 着帮助他人来实现 自 我价值的倾 向 , 获得情感上的享受 。这种乐于助人的行 为 , 使得 知识共享活动得 以展开 。 这是知识共享的内在 动机 。 为了获得虚 拟社 区中的物质奖励 , 提高 自己在社 区中的地位和声望 , 履行互 帮互助 、 共 同建设社 区的社 区责任和团体规范 , 构成 了虚拟社 区
社会关 系建构人类活动 的中心也是社会行 为的基础 。社会
关 系对知识 共享 的影 响可 以从 社会 网络 中心性及 社会关 系 的 “ 强” “ 弱” 上进行分析。 强关系 和弱关 系的差 别在于 成员 间的熟悉 程度和 亲近程 度。 被强关系相互联结 的成员更容 易产生彼此间的信任 , 从而增
生。这时 , 外在激励性的有效性可能会降低 。
二、 社 区 中的 社 会关 系特 性
程产生影响的 因素 ,可 以使企业或者社区管理者更好地 引导 和 建设社 区, 促进社 区知识共 享 , 提升社 区生命力和价值 。
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36卷第4期Vol.36No.42020年7月Jul.2020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张洁梅,马悦杰(河南大学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收稿日期]2020-06-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下虚拟社区消费者知识分享机理及营销策略研究”(18BGL118)、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重大项目“虚拟企业视角下现代管理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性研究”(2017JYXM0509)、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需求视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0]-JKGHZD-11)。
[作者简介]张洁梅,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马悦杰,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
[摘要]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是吸引、留住用户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虚拟社区如果无法满足用户分享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那么这个虚拟社区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文章通过搜集、筛选、整理和分析有关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的文献,对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的理论基础、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后效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的分析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重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后效的研究、加强对阻碍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因素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知识贡献;信息共享[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20)04-0068-09□经济与管理研究·知识共享研究专题·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虚拟社区不断涌现,用户之间的知识分享对于企业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虚拟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虚拟社区用户的知识分享行为也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知识共享研究视角综述
知识共享研究视角综述作者:雷志柱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F406.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从知识转移、市场交易、知识创造、组织学习等视角对知识共享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知识共享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共享研究视角发展趋势综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一个企业的首要资源”。
知识共享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现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所谓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就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团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扩大知识的使用价值,创造出新知识,从而构造企业的知识优势。
但是,由于知识背景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进行研究,他们研究的侧重点和结果也不一样。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知识共享的已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式回顾,探讨了知识共享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知识共享的研究视角(一)知识转移的观点Davenport&Prusak(1998)认为,知识共享是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这两个过程分别是知识转移过程和知识吸收过程,并据此提出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公式,即: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吸收。
Dixon N.(2000)指出,外部知识并不总能为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真正能为组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是哪些基于经验的独特知识,如技术诀窍等。
C.S.Galbraith(1990)提出,知识转移与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发生,其中包括:培训、交流、观察、技术转移、与供应商及客户的交互作用等。
(二)市场交易的观点Ensign(1997)认为,知识共享是指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交易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知识视为如同普通经济资源,知识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使其拥有者也可以用来交易。
Davenport&Prusak(1998)认为,在企业内部也存在一个“知识市场”,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是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他们将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市场的过程,与其它商品与服务一样,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的新平台,知识共享不仅是虚拟社区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不断被相关学者展开,为此,主要从当代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因角度出发,以武科大贴吧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个体因素中信任,互惠,助人为乐及自我效能对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标签:武科大贴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1 引言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
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
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
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网络的普及,虚拟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的新平台。
而其中大学生虚拟社区由于相较于其他虚拟社区组成人员的兴趣与生活环境更具有更多相似点,知识共享意愿的产生及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更为简单。
探索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将更有利于促进这类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们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
2 理论基础知识的获取、转移、知识、应用、共享、创造等环节共同组成了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共享是在共有制度如法律、道德规范、行为规则、习惯等框架下人与人之间的自愿交互,参与者之间交互的主题就是知识,而这种交互本身就是知识共享。
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的差异性,关于知识共享的理解也存在着不一样的说法,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因素的研究均出自西方的学者,他们研究发现,组织内人们共享知识的动因是出自组织成员的自利(Self-interest),直接或普遍的互惠(Reciprocity),自我实现需要(Self-expressive Needs),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等。
虚拟学术社区共享的知识特性与类型研究
虚拟学术社区共享的知识特性与类型研究作者:刘冰峰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3期刘冰峰(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虚拟学术社区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先进形式,也是知识流动的典型过程。
文章探讨了知识概念的不同解释,并对虚拟学术社区共享的知识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虚拟学术社区共享的知识类型。
关键词: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知识特性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3.064虚拟学术社区属于社区概念中的一个分支,具有社区的一般特性;也具备虚拟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组成的社区特殊性。
所谓一般特性就是说虚拟学术社区与其他组织形式相同,都要求参与者必须志趣相投,才能相互沟通。
所谓特殊性就是说虚拟学术社区中的交流不是普通的学术沟通,而是层次较高的创新知识的互动和共享。
因此,对知识互动和共享过程中知识特性与类型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1知识概念的不同解释历史上,人们对知识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辞海》[知识]条目的释文写道:“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依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可分为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依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阶段,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韦氏大词典》中指出:“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中认为,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经验性结果,它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
丹尼尔把知识与新闻、文娱区分开来,认为知识包括新的判断或是对老判断的新提法。
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
社区成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最后,虚拟环境下的研究 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交叉融合和创新。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演示从CAS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 制及互动模式。研究发现,这种机制和模式在虚拟环境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 有效地促进学术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
总的来说,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价值。它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虚拟社区运行机制的理解,也可以为优 化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逐渐受 到广泛。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成为了一种重要现象。本次演示旨在探讨 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问题,包括其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研究方 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
总之,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及互动模式为学术知识的传播 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领域,并探索如 何将其应用于实际应用场景,以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3、知识共享与社区发展:主要知识共享对于教育虚拟社区发展的作用,包 括社区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成员的归属感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 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现状和问题。然后,制 定问卷,以调查教育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对于知识共享的态度和行为。最后,结合 问卷调查的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知识共享的引导和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意识和提高虚假信息鉴别能力等解决方法。
社交网络群组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动机研究以Facebook
五、结论与建议
用户的信息共享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交网络的环境。为了更好地满足 用户需求和提高用户体验,平台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用户 体验;二是加强信息管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三是丰富平台内容,提高信息质 量。用户自身也需提高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理性对待信息共享。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深层次动机、影响因素及其与心 理健康、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现 象,为平台的优化和用户教育提供参考。
3、习惯性的使用:由于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用户 每天都会多次访问社交网络,以满足各种需求。
4、个性化的表达: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和表达越来越个性化,他们通 过选择特定的内容、表达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三、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动机和行为是多样化的,这为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 丰富的机会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平台需要不断改进技术、丰富 内容,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对用户使用动机和行为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研究和设计社交网络产品,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三、微信用户信息共享的动机
用户进行信息共享的主要动机包括:一是社交需求,通过信息共享与亲友保 持,满足社交需求;二是信息传递,用户希望通过信息共享传递信息和观点;三 是娱乐消遣,共享有趣的内容可以带来娱乐和放松。
四、影响微信用户信息共享行为 的因素
影响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教 育程度等;二是社会因素,如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等;三是平台设计,如界面设 计、用户体验等。
2、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分享知识的用户,平台可以通过积分等级、勋 章等方式给予他们一些奖励,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调研与分析
总第279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4远程教育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活动本质上是社区成员之间的一种社会交换行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以及共享活动的频繁度、深入程度等因素对虚拟社区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也保证虚拟社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因此,要使虚拟社区的运行更有生气,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发展机制,把握运行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的内容是通过问卷调研法确定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为虚拟社区的发展机制制定提供参考。
国内外对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大同小异,对各个观点进行归纳,认为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自我效能、个人责任、信任、社会支持、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利他主义、结果预期、个人的组织归属感或社区意识、团队特质、领导风格、社区技术支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张岌秋在2009年根据不同的理论资源和作者的研究方向,将有关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流派分为了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激励理论派三种[1]。
一、概念模型根据对现有成果资料归纳分析,笔者认为准确定位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首先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理论框架与调查对象的有效契合能够提高研究的准确度,也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展开。
计划行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作为已经发展并逐渐完善的两种理论,从理论中心观点、中心内容到理论发展延伸与本文的研究内容都有较高的关联,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建构研究虚拟社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1.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
该理论是在多属性态度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由Ajzen(1985,1991)结合起来,并进行理论的延伸提出的,用以对个人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
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有四个[2]:行为意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为个体试图采取某种行为的倾向,它是任何行为发生中的必有过程,一般出现于行为表现之前[3]。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行为分析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行为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基于因特网的虚拟社区得到了飞速发展,用户通过公告栏、聊天室等电子交流工具交换信息、共享知识。
因特网使得知识分享采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网上团体会议的形式进行。
这使得虚拟社区不必汇集其参与者便可进行知识分享。
今天,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虚拟社区,以便获得解决工作中一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许多组织开始认识到虚拟社区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系统,对知识分享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虚拟社区与知识分享的概念关于虚拟社区的概念,Rheingold首先指出:“虚拟社区”是“一群主要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讨论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充分的感情,分享某种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集合体”。
Hagel和Armstrong认为虚拟社区是“通过因特网串联,以满足网友在幻想、兴趣、人际关系及交易需求的小团体”。
Romm则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人由电子媒体相互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本文采用的虚拟社区概念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之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们所组成的虚拟生活共同体,并以共同的兴趣和利益为纽带,把身处不同地方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交流和分享知识的虚拟社会集合体。
对于知识分享,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描述,其中包括“沟通”的观点、“学习”的观点、“知识互动”的观点,等等。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将知识分享的概念总结为:打破不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的过程。
知识分享是一个沟通和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提供者将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外化,以获得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收益;而知识接受者通过各种方式与知识提供者互动学习,吸收和获得知识。
二、虚拟社区中影响知识分享的因素: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信任虽然虚拟社区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但他们之间的知识分享并没有达到预期期望。
著名学者Davenport和Prusak曾提出知识分享通常是不自然的,因为人们认为知识是有价值的并且非常重要,储藏知识以及对从他人得来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是自然现象。
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共3篇
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共3篇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1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对于学术界来说,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学术虚拟社区。
学术虚拟社区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起来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它能够提供学术资源共享、学术资讯传递、学术人脉建立等服务。
其中,知识共享是学术虚拟社区的重要功能之一。
CAS,也就是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很有声望的科研机构。
它在学术界的地位非常高,因此CAS所构建的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功能也与众不同。
CAS的学术虚拟社区不仅具备一般社区的交流互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丰富的学术资源和贴合用户需求的知识共享服务。
CAS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多样化的知识共享方式CAS学术虚拟社区提供了多种多样化的知识共享方式,包括文档共享、代码共享、数据共享、研究成果共享等。
通过这些共享方式,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利用到原本就有的学术资源,也能够让更多的用户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共享给其他人,增加整个学术界的交流互动度。
二、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源在CAS学术虚拟社区里,除了各种知识资源共享外,还提供了一些有利于知识资源管理的功能,如文献搜素、文献引用等。
通过这些功能,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学术资源,并学习和参考这些资源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学术支持系统CAS学术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术支持系统,包括在线工具、学术沙龙、在线论坛等。
这些工具和服务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学习和交流需求,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学术资源,确保了学术交流的顺畅进行。
四、构建学术交流平台CAS学术虚拟社区除了提供知识共享服务外,还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交流学术见解,并能够了解到其他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成果。
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对于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裨益,也有利于推动学术创新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动机研究综述摘要:学术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分享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平台。
本文对学术社区研究中关于学术社区的概念界定,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涵义,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参与动机、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析,以期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未来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动机1.引言学术社区不仅满足了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需求,而且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专业人士、科研工作者分享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平台。
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社区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探讨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特征与规律,有利于社区管理者提供针对性的激励与管理,有利于引导虚拟环境下的学术活动。
本文对学术社区的概念界定、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涵义以及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动机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对此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鉴于目前以学术社区、专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非常有限,以下综述中包括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研究,已有的虚拟社区研究成果也是进行学术社区研究的基础。
2.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2.1相关概念2.1.1学术虚拟社区目前关于学术性虚拟社区或者学术社区的更多提法是“学术论坛”。
屈宝强提到学术论坛时仅用了“学术性比较浓”来描述[1];李建国、汤庸等将学术社区表述为“面向科研工作者的社交网络”[2];夏立新对知识专家学术社区进行了解释,提出“这是学科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3];郑植友等提出学术论坛是“科研、学术与网络论坛的联姻”,是“网友自由发言讨论、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的聚集地”[4];等等。
上述文献均未对学术社区进行明确的界定。
在Markus(2002)的分类中,专业社区主要是联结专业人士或讨论专业的相关议题。
专业人士参加这种类型的社区,以便与自身所在团队或组织以外的人联络和交换信息,他们需要类似的信息履行其(专业)职责[5]。
本文将专业社区定义为: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交流内容、在分享专业性兴趣中形成的虚拟社区。
学术虚拟社区则是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内容,进行学术信息交流活动的专业社区。
以下从三个方面界定学术社区的范畴。
(1)以服务学术科研为目的。
作为学术思想汇聚和交流的网络空间,学术社区中学术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与其他科研、教育人员交流的便利性,对于科研人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此,以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推动科研创新为目的,是学术社区的首要特征。
(2)以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为交流内容。
科研创新涉及学科研究的最新领域,范围相对较小,内容专深,面向的对象面较窄。
因此,在学术社区中交流内容的专业特征会比较突出;即使是综合性学术社区,也会划分专业版块,各版块交流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
(3)有稳定的专业用户群。
学术社区的主要参与者是科研人员,大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部门,学历较高,具有共同或相近的科研兴趣。
互联网的诞生,就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与分散各地的同行进行科学交流与信息共享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更加不会放弃网络带来的便捷,正是他们对知识共享和便捷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学术社区的发展。
2.1.2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界定虚拟社区中的知识、知识共享的概念是研究社区知识共享的前提。
毛波等(2006)联系到虚拟社区知识形成的具体情况,将BBS类型虚拟社区精华区的内容作为虚拟社区中的“知识”,这不失为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
Bieber(2002)等人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包含社区文档、讨论记录、概念模型和定义的工作流等,后者来源于社区成员的大脑[6]。
根据这种分类,毛波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虚拟社区的显性知识共享。
在学术社区中,交流内容专业性较强,成员围绕专业问题展开讨论,就已知信息进行解释、思考、推理,形成判断,发表意见,交换想法,尤其是社区中“理论原创”、“交流探讨”、“科研经验”等栏目,交流内容的“知识”特征更为突出。
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涵义,徐小龙等(2007)认为: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虚拟社区的个体成员之间互相传递和交流知识;第二层含义是指虚拟社区作为知识主体提供知识给成员,成员奉献知识给社区,社区与成员之间互相分享知识[7]。
该观点将社区本身作为知识共享的主体之一,符合虚拟社区不仅是知识共享的平台,也具有知识存储功能的特点。
事实上,社区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是基于社区已有的知识存储进行的,同时成员间新的共享增加了社区知识储备。
考虑到具体研究的便利性,J.Koh等(2004)认为:发帖与浏览活动是虚拟社区中两种主要的知识共享活动,不仅常见且可视,更有利于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的客观测量[8]。
综上所述,本文将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定义为: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成员中知识的提供者、知识接收者以及社区知识储备之间两两互动的过程。
2.2研究现状在文献调研中,研究的文献理论上应包含该领域内所有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等。
但是,由于各数据库获得的文献授权不尽相同,在实际检索中,不同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会有较多重复。
同时,由于许多高校的学位论文没有授权给公开数据库,因此,本文无法获得相关文献。
基于可行性考虑,本文选取了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Web of Science分别作为国内外检索样本数据库。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含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核心期刊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全率达到了99%,能基本反映出我国的相关研究状况。
Web of Science是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包含SCI、SSCI、A&HCI、SCIE、CPCI-S、CPCI-SSH等,能基本反映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笔者在1月16日,以“知识共享”及“学术社区”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发现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与学术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相关文献有55篇;在Web of Science中,经过对学科领域的二次检索,发现相关文献370篇。
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如博弈论、社会资本、熟人关系、信任关系、知识发酵等,研究主题较宽泛,多集中在基于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动机、激励机制、过程、模式、效果评价及指标测定等。
本文主要概述了动机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现状。
3.学术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动机的一般作用组织内的知识流动并非易事,知识共享通常不是自然发生的。
学者们一致认为:个体动机正是影响知识共享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
关于知识共享动机作用的认识主要来自两条研究路径:一是直接研究动机对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二是分析动机缺失造成的知识共享障碍;两种方向探索的本质问题都是一样的。
3.1动机促进视角的研究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动机的关键作用[9-10]。
早在1988年,Baldwin和Ford就发现,个体能力与动机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11]。
Hendriks 的研究表明,成就感、工作责任、被人认可、工作自主性、晋升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动机会直接促进个体知识共享行为[12]。
Gupta和Govindarajan的研究也肯定了个体动机对于知识共享的重要作用[13]。
Osterlohh和Frey认为,内部动机能够促进隐性知识共享[14]。
Cummings和Teng的分析指出,知识提供者和知识吸收者的动机都是促使知识共享成功的关键因素[15]。
Yang发现,个体知识共享态度能够积极促进知识共享行为[16]。
3.2动机阻碍视角的研究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受者缺乏相应动机是产生知识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知识粘性阻碍了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17]。
Hansen认为,产品创新中存在知识转移难题的原因在于知识提供方的意愿与能力,他们可能因为组织内部的保密氛围和竞争而不愿意共享知识[18]。
虽然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可能包括不当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共享的组织文化以及派别分割,但是,决定性因素在于知识员工是否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激励;工资、工作条件、地位和人际关系等是知识共享动机中的保健因素,它们的缺失会阻碍知识共享。
根据Stenmark的观点,没有强烈的个人动机时人们不大可能会共享知识[19]。
Siemsen,Roth和Balasubramanian的研究表明,与机会和能力因素一样,个体动机也可能成为其知识共享行为的限制性因素,即当个体动机较弱时,即使满足机会和能力要求,个体也可能不会共享知识[20]。
4.学术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动机的组成内容有关知识共享动机组成内容及其作用的研究主要是以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社会比较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和检验。
学者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讨论知识共享的动机问题,早期研究大都局限于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实证支持。
进入2000年之后,研究状况发生明显转变,定量分析成为研究知识共享动机的主流方法;学者们不仅关注知识共享动机的组成因素,而且对各项动机因素在影响人们知识共享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强度更感兴趣。
现有研究主要以经济动机/非经济动机或者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作为基本分类框架来讨论个体知识共享的动机内容与作用。
考虑到分类标准的明确性和行为方便,本文以经济动机/非经济动机作为文献综述的主要分类标准,同时兼顾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表1是个体知识共享动机的组成内容、作用与理论依据统计表。
表1 个体知识共享动机的组成内容、具体作用与理论依据统计表5.学术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尽管知识共享是成员们使用虚拟社区的一个动机[21],但虚拟社区并不是“建了它,人们就会来参与共享”[22]。
因此,有必要研究社区成员参与学术虚拟社区共享知识的行为动机与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社会理论构建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结论也有所区别。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HsuMH等(2007)发现:自我效能具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知识共享的行为;个人结果期望对知识共享行为有重要的影响[23]。
ChenCJ 等(2010)从环境与个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互惠规范、个体间的信任;个人因素包括:知识共享的自我效能、感知的关系优势、感知的适应性[24]。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ChiuCM等(2006)认为,社会资本—社会互动关系、信任、互惠规范、认同、共同愿景以及共同的原因将影响个体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并且成果预期能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25]。
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研究,YuCP等(2007)从虚拟社区环境的角度出发,证明组织内聚性、情感相似性和领导与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三个因素对在虚拟环境中促进自愿的知识贡献具有重要意义[26];姜洪涛等(2008)发现,积极的依附动机、积极的社会支持导向和积极的个体信任倾向都对虚拟社区感觉的产生有作用,并会导致积极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进而直接导致虚拟社区感觉,引起虚拟社区成员的公民行为,促使成员自发参与社区,并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且不求任何的回报[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