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入侵具有普 适性。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快速、非 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在病原体入 侵初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防止 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01
02
03
防止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在 病原体入侵初期快速反应 ,有效遏制感染扩散,降 低疾病严重程度。
负向调节
负向调节机制能够抑制过度激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防止对正 常组织造成损伤。
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通路能够将病原体的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触发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能够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深入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 理论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除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可以构建特定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非 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基因敲除技术包括同源重组、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入动物体内,以研究其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包括显微注射、病毒载体转染等。
细胞培养与分离技术
细胞培养
通过将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生 长、分化、功能等。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并研究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
细胞分离
通过特定的分离技术,如密度梯度离心、流式细胞术等,可以从组织或血液中 分离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第⼀章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对其产⽣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理性防御机制。
三⼤免疫功能的表现:功能⽣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对⾃⾝组织成分的耐受⾃⾝免疫病免疫监视防⽌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特异性免疫(⾃然免疫):【第⼀道防线:⽪肤、粘膜、⽪肤及粘膜分泌物;第⼆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针对特定Ag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限性: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免疫学琴纳(Jenner)——⽜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抗毒素(被动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Ehrlich(欧⽴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第⼆章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化学组成和结构、⽴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法)~【异物性:与⾃⾝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表⾯有⼀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的应答产物发⽣反应抗原的分类:根据诱⽣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类与种属⽆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表现的不同抗原。
动物免疫学(DOC)
动物免疫学第一章、绪论1、免疫;免疫的基本特性、基本功能。
免疫:动物或人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物质,并清除非己抗原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基本特性:⑴、识别能力⑵、特异性⑶、免疫记忆基本功能:⑴、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感染⑵、自身稳定:抗衰老⑶、免疫监视:抗肿瘤2、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特征。
固有性免疫:指机体先天的、固有的,是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免疫。
特征:与生俱来、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特征:接触特定抗原产生,针对该抗原发生反应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法氏囊(禽类)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T、B、K、NK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RBC(红细胞)抗体、补体免疫分子细胞因子1、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2、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分类及表面标志。
◆T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多能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T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T细胞)→淋巴母细胞→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再次进入抗原记忆细胞(长存)辅助B细胞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多能干细胞→淋巴干细胞→法氏囊或骨髓→B细胞→外周免疫器官定居(B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记忆细胞◆T细胞表面标志:⑴、T细胞表面抗原:MHC分子:MHC-Ⅰ和MHC-ⅡCD分子:CD2、CD3、CD4、CD8、CD28、CD40L⑵、T细胞表面受体:1)、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4)、CD4和CD8受体(辅助受体)2)、CD2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5)、细胞因子受体3)、CD3受体◆B细胞表面标志:⑴、B细胞抗原受体(BCR)膜免疫球蛋白(mIg):能与相应抗原结合;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4~105个mIgCD79a和CD79b:辅助分子⑵、F C受体(F C R)●与IgF C片段结合●B细胞成熟标志之一●EA花环试验:检测B细胞(EA:红细胞—抗体)⑶、补体受体(CR)●与补体发生结合●EAC花环试验:鉴定B细胞的一种方法(EAC:红细胞—抗体—补体)⑷、白细胞介素受体(IL—R)3、免疫相关分子的种类。
临床儿科知识: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
临床儿科知识: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
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儿科学的知识。
一.小儿特异性细胞免疫
1.胸腺:是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为T细胞的场所。
如果胸腺发育不好,那么就容易感染,到3-4岁胸腺影在X线上消失,到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2.T细胞:足月儿出生时血中T细胞即达成人水平。
其靶细胞为CD4细胞,CD4见于艾滋、结核。
3.细胞因子:小儿T细胞分泌的IL-4及LFN- 约在3岁以后达成人水平。
二.小儿特异性体液免疫
1.骨髓和淋巴结:骨髓既是造血组织,又是B细胞成熟场所。
2.B细胞:小儿特异性体液免疫就是由B细胞介导的。
3.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产物,分为:IgG、IgA、IgM、IgD、IgE。
(1)IgG是唯一能胎盘的Ig类别生出后3月开始下降,6个月完全消失,8-10岁又达成人水平。
(2)如果出生时血清IgM 0.3g/L,表明胎儿在宫内受过非己抗原的刺激。
(3)分泌型IgA具有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
(4)IgE能引起I型变态反应。
三.小儿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1.吞噬作用:胎龄34周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己成熟了。
新生儿期吞噬功能呈暂时性低下的改变。
2.补休系统:一般在生后6~12个月时,各种补体成分的浓度及溶血性达到成人水平。
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大堆病,它们共同的表现为反复感染,易患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
特异性定义: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
非特异性定义: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资料扩展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特点不同
1.特异性: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有免疫记忆;有正反应和负反应;有多种细胞参与;有个体的特征。
2.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反应快;有相对的稳定性;有遗传性;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二.功能不同
1.特异性:出生后所获得的,只能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2.非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又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三.获得方法不同
1.特异性: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
2.非特异性:人一生下来就具有。
免疫细胞的特征及分类
免疫细胞的特征及分类
免疫细胞的特征及分类如下:
1、特征:免疫细胞俗称白细胞,具有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2、分类:
(1)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2)特异性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此外,根据功能的不同,免疫细胞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免疫战斗中反应最快,最先奔赴前线的“先头部队”,特点是全面杀敌、作用迅速。
2、特异性细胞:包括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能够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具有调节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记忆等功能。
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其呈递给淋巴细胞,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关键步骤。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体的人体免疫系统是为圆桌理论人体抗病症的一个关键系统,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坏以后一个人的病症发病率也会大大增加。
另外人体免疫系统也分成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人体免疫系统,特异性人体免疫系统就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日趋产生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系统。
可是针对非特异性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又具备如何的特性呢?特性血压功效覆盖面广。
机体对侵入抗原体物质的消除沒有特异的可选择性。
血液反映快。
抗原体物质一旦触碰机体,马上遭受机体的抵触和消除。
补充有相对性的可靠性。
既不会受到侵入抗原体物质的影响,都不因侵入抗原体物质的高低或频次而有一定的调整。
可是,当机体遭受相互抗原体或佐剂的功效时,也可增强免疫的工作能力。
负重有遗传。
植物体出世后即具备非特异性抵抗能力,并能基因遗传给子孙后代。
因而,非特异性免疫力别称先天性免疫或种群免疫力。
足月是特异性免疫力发展趋势的基本。
从种系生长发育看来,节肢动物的免疫力全是非特异性的,脊椎动物除非特异性免疫力外,还发展趋势了特异性免疫力,二者紧密联系,不可以迥然分离。
从个体发育看来,当抗原体物质侵入机体之后,最先充分发挥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力,然后造成特异性免疫力。
因而,非特异性免疫力是一切免疫力安全防护工作能力的基本。
实际意义非特异性免疫力是特异性免疫力的基本,特异性免疫力所造成的免疫力物质又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功效。
比如,巨噬细胞吞食、生产加工、解决抗原体物质,并把抗原体传送给网织红细胞,使其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提升破坏力靶细胞的工作能力。
相反,抗原和淋巴因子的造成也提升了巨噬细胞的趋化、活性和炎症介质。
因而,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提升机体的全部免疫功能实际意义重特大。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的区别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有助于人体抵抗感染和预防疾病。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它由免疫系统进行运作。
一、病原体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也被称为固有免疫,这种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因此也被称为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可以识别一类病原体的共有组分,但无法精细区分不同的病原体,所以其作用范围广泛。
相比之下,特异性免疫则是由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也被称为适应性免疫或后天免疫。
它主要包括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会对抗原进行精细识别,仅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
二、发挥效应的速度
非特异性免疫在接触病原体后能够立刻发挥作用,发挥效应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而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接触病原体后,需经历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分子,才能发挥免疫作用,所以发挥效应较迟。
三、有无免疫记忆
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不改变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没有免疫应答和记忆。
当特异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能产生比初次更快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因此
特异性免疫具有记忆功能。
综上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发挥效应的速度以及有无免疫记忆等方面。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形成了人体对外部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遭受外界致病因子侵袭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对抗和清除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和稳态。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需要提前获得特定的抗原识别能力,它是一种对抗不同致病因子的广谱防御机制。
本文将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之一是广谱性。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对抗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例如,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细胞,它能够通过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菌物质来消除外来致病因子。
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也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还具有快速性和灵活性。
在感染开始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迅速启动,几乎立即开始对抗病原体。
免疫细胞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和清除技术选择对抗病原体的最佳策略。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产生各种效应分子,如溶菌酶、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对抗菌、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招募和活化免疫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分为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免疫和炎症反应。
自然免疫主要由先天免疫细胞参与。
先天免疫细胞是机体一种免疫记忆力非常低的细胞,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可以迅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
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它可以通过吞噬、分泌溶酶体和产生氧自由基等方式对抗病原体。
炎症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被启动,以清除病原体并促进修复。
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病理过程。
这些反应有助于将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输送到感染或损伤部位,帮助清除病原体和废物,促进伤口愈合。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参与调节和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因为它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动物体免疫系统是整体协调的作用,无论特异性免疫力还是非特异性免疫、淋巴因子或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动物整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任何偏颇都将导致不良后果。
非特异性免疫就是说动物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的免疫力也就是先天性在娘胎里获得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力是人为的针对自然环境中怕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有针对性接种的疫苗并产生的抗体叫特异性免疫力,或动物在后天的大自然环境中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病赖过后,也称愈后,机体获得产生的抗体也叫特异性免疫力。
如果把免疫力比喻为”钱“,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就是学一门手艺自己赚钱,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就是借钱或等待拨款。
从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特点:如果自己没有本事,从外边借钱也很难借。
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太差,要想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也很困难。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特异性免疫力的前提和基础。
借钱需要过程,拨款也需要时间。
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拨的款,只能专款专用,不能用于所有用途。
而自己赚的钱则可以用于自己想用的任何地方。
特异性免疫力只针对特定的病原起作用,而非特异性免疫力则对任何病原均有抵抗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许多传染病防治中确实尝到了疫苗接种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即使他们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病人接触后也不会发病,关键就在于他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别强,即使乙肝病毒进入体内,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把病毒消灭掉,从而产生抗体。
同样,猪也是一样,只有我们平时加强猪的营养,让猪吃到其该吃的东西,给予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就可明显增强,即使不用疫苗,猪仍然不会发病,疫苗并不是万能的,预防接种只是很片面的一点,只有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是抵抗猪病的惟一出路。
要想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就要做好以下工作:改善猪群生活的环境,提高饲养管理的方式。
生理作业
3.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原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第一章作业
免疫调节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其中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1、作用范围广。2、反应快。3、有相对的稳定性。4、有遗传性。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1、只针对一种病原。2、后天获得。3、强度强、时间长、针对性强。
2.钠泵的本质是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者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Na+泵出胞外,将细胞外的K+泵入胞内。
实际上就是Na+-K+ATP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膜上,它有大小两个亚基,大亚基催化ATP水解,小亚基是一个糖蛋白.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大亚基以亲Na+态结合Na+后,触发水解ATP.每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输送3个Na+到胞外,同时摄取2个K+入胞,造成跨膜梯度和电位差,这对神经冲动传导尤其重要,Na+-K+泵造成的膜电位差约占整个神经膜电压的80%.若将纯化的Na+-K+泵装配在红细胞膜囊泡(血影)上,人为地增大膜两边的Na+,K+梯度到一定程度,当梯度所持有的能量大于ATP水解的化学能时,Na+,K+会反向顺浓差流过Na+-K+泵,同时合成ATP.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组成粘膜和上皮细胞、NK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NK1.1+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作用时效即刻~96小时 96小时后作用特点非特异性;特异性无须增殖分化,作用迅速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作用时间长————————————————————————————————免疫系统的组成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一)屏障结构体表屏障、部屏障(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抗菌肽/防御素、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其他效应因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NK1.1T细胞(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屏障(1)物理屏障作用* 多层鳞状上皮细胞、黏膜上皮细胞;* 肠蠕动;* 呼吸道上皮纤毛的定向摆动;* 分泌液和尿液冲洗作用。
(2)化学屏障作用* 黏膜和皮肤的分泌液:*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 呼吸道、消化道粘液含溶菌酶、抗菌肽、天然抗体;* 胃酸(3)生物学屏障作用* 黏膜和皮肤寄居的微生物:* 口腔细菌产生过氧化氢;* 唾液链球菌形成的抗菌物质;* 肠道大肠杆菌能分泌细菌素2.部屏障(1)血脑屏障* 组成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生物学作用阻挡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2)血胎屏障* 组成母体子宫膜的基蜕膜、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生物学作用防止母体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1.defensin:α/β-defensin对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病毒(包括HIV)具有广谱的直接杀伤活性。
2.complement3.cytokine4.lysozyme属不耐热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5.其他效应因子oxygen free radical、NO、脂质介质(PG、LTB4、PAF)、C-reactive protein(CRP)(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1.吞噬细胞(phagocyte)吞噬细胞穿越血管皮募集至感染灶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微生物/分泌物吞噬启动胞活化信号杀菌* 杀菌机制1)氧依赖的杀菌途径:吞噬细胞激活活化胞膜结合氧化酶还原型辅酶 II(NADPH)氧化催化分子氧还原反应性氧中介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ROI)杀伤微生物LPS 、IFN-巨噬细胞产生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使精氨酸水解为胍氨酸释放NO与吞噬细胞过氧化氢或过氧化物酶结合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基(酸性环境)杀菌2)氧非依赖的杀菌途径吞噬细胞激活合成溶菌酶和多种蛋白水解酶杀菌2.NK细胞* 效应机制1)胞毒效应ADCC、分泌穿孔素、颗粒酶2)产生细胞因子IFN-、IL-12和TNF-直接、间接杀伤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组分——————————————————————————————————细胞分布作用特点靶分子功能—————————————————————————————————— T 粘膜、非MHC限制性胞菌的HSP 皮肤粘膜免疫防御上皮组织直接识别完整多肽 CD1递呈的非多肽抗原抗胞菌和病毒感染外周血抗原识别谱较窄某些磷酸化抗原的第一道防线疱疹病毒B-1 腹腔抗原识别谱较窄细菌的荚膜多糖腹腔、胸腔部位胸腔脂多糖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肠壁固有层肥大浆膜层、血弱吞噬作用趋化、激活补体和细胞管皮细胞致炎效应处理和递呈病原体抗原NK T 肝脏、骨髓 TCR缺乏多样性 CD1分子所提呈的杀伤靶细胞抗原识别谱较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上皮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天然免疫的识别特点(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三)模式识别受体分泌型PRR、跨膜型PRR、信号转导型PRR* Toll样受体(TLR)分子结构特征、型别及其配体生物学功能(一)天然免疫的识别特点1.识别的抗原种类通常为微生物及其产物2.识别的靶分子结构* 微生物特异的核苷酸如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双链RNA(dsRNA)、细菌体的非甲基化CpG DNA序列等; * 微生物的特征性蛋白组份如N-甲酰甲硫醇多肽;* 由微生物合成的脂质复合物、碳水化合物如G-菌脂多糖(LPS)、G+菌磷壁酸、富含甘露糖的寡糖等。
4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2.识别 吞噬细胞表面多种受体,可识别并结合微生物 及其分泌产物,参与吞噬细胞识别作用的主要表面受体如下:
(1)甘露糖残基受体:属凝集素,可识别并结合糖蛋白及糖脂分子的末 端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这些残基乃微生物细胞壁的典型组分。
(2)IgG Fc受体:特异性 IgG抗体可与相应微生物结合成为复合物, 抗体的Fc段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γ受体(FcγR I)结合,从而 增强巨噬细胞对致病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即IgG介导的调理作用。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四)溶菌酶 溶菌酶属不耐热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
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巨噬细胞溶酶体中。溶 菌酶可水解细菌胞壁的关键组分肽聚精,从而使细菌溶解, 并可激活补体和促吞噬。
(五)参与天然免疫的其他效应因子 巨噬细胞还可释放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脂质介质
(如前列腺素、LTB4血小板活化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针对性很强的免疫力,作用谱窄而 不能遗传,但其组分胚胎期已形成。
注意:①天然免疫是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②其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也 广泛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启动、效应和调节);③特异性免疫是由非特异性免 疫启动的,如T细胞需Mφ的激活; ③长期认为,特异性免疫才涉及对靶抗原的 特异性识别;现已证实,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及效应也涉及复杂的专一性识别 (如TLR、B1B细胞、γδ+T细胞),也是配-受体关系。
两类吞噬细胞对入侵体内的微生物的应答均极为快速,其中巨噬细胞 的作用更为持续,是参与天然免疫晚期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吞噬细胞可 定向迁移、识别、吞噬和杀伤等环节,详述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生物技术083班袁勇飞 08014067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出现较慢,但是针对性强,在作用的强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没有针对性的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简介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做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1. 功能:非特异性免疫能够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作出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特异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能力的免疫方式。
一般是在受微生物等抗原刺激后才形成的,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2.特点(1)作用范围广。
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
(2)反应快。
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
(3)有相对的稳定性。
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
但是,当机体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剂的作用时,也可增强免疫的能力。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广谱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 作用,同时具有稳定性和遗传性,能够遗传给后代 。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迅速,能够快速识别并清除被感 染的细胞或外来病原体,防止其扩散和进一步感染 。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非特异性 免疫
目
CONTENCT
录
•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联系 •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01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对 所有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不同,非特异性免 疫不是由单一的基因编码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
相互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感染早期, 非特异性免疫迅速发挥作用,清除病原体,减轻感染。随着特 异性免疫的建立,它能够更精确地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防御和 清除,弥补非特异性免疫的不足。两者共同作用,形成机体完 整的防御体系。
05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对不同病原体的防御效果有限
02
例如,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 导致先前针对特定病毒株的免疫 效果降低或失效。
对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效果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通常在病原体感染后起作用,但对于已经造成组织损伤或感染严重 的病原体,治疗效果可能有限。
例如,在某些病毒感染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不足以完全清除病毒,导致慢 性感染或持续的病理状态。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性 ,非特异性免疫通常只能针对某些特 定的病原体提供一定的防御效果,而 对其他病原体可能效果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组成粘膜和上皮细胞、NK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NK1.1+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作用时效即刻~96小时内 96小时后作用特点非特异性;特异性无须增殖分化,作用迅速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作用时间长————————————————————————————————免疫系统的组成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一)屏障结构体表屏障、内部屏障(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抗菌肽/防御素、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其他效应因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NK1.1T细胞(一)屏障结构1.皮肤黏膜屏障(1)物理屏障作用* 多层鳞状上皮细胞、黏膜上皮细胞;* 肠蠕动;* 呼吸道上皮纤毛的定向摆动;* 分泌液和尿液冲洗作用。
(2)化学屏障作用* 黏膜和皮肤的分泌液:*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 呼吸道、消化道粘液含溶菌酶、抗菌肽、天然抗体;* 胃酸(3)生物学屏障作用* 黏膜和皮肤寄居的微生物:* 口腔细菌产生过氧化氢;* 唾液链球菌形成的抗菌物质;* 肠道大肠杆菌能分泌细菌素2.内部屏障(1)血脑屏障* 组成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生物学作用阻挡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2)血胎屏障* 组成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生物学作用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1.defensin:α/β-defensin对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病毒(包括HIV)具有广谱的直接杀伤活性。
2.complement3.cytokine4.lysozyme属不耐热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5.其他效应因子oxygen free radical、NO、脂质介质(PG、LTB4、PAF)、C-reactive protein(CRP)(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1.吞噬细胞(phagocyte)吞噬细胞穿越血管内皮募集至感染灶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微生物/分泌物吞噬启动胞内活化信号杀菌* 杀菌机制1)氧依赖的杀菌途径:吞噬细胞激活活化胞内膜结合氧化酶还原型辅酶 II(NADPH)氧化催化分子氧还原反应性氧中介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ROI)杀伤微生物LPS 、IFN-巨噬细胞产生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使精氨酸水解为胍氨酸释放NO与吞噬细胞过氧化氢或过氧化物酶结合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基(酸性环境)杀菌2)氧非依赖的杀菌途径吞噬细胞激活合成溶菌酶和多种蛋白水解酶杀菌2.NK细胞* 效应机制1)胞毒效应ADCC、分泌穿孔素、颗粒酶2)产生细胞因子IFN-、IL-12和TNF-直接、间接杀伤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组分——————————————————————————————————细胞分布作用特点靶分子功能——————————————————————————————————T 粘膜、非MHC限制性胞内菌的HSP 皮肤粘膜免疫防御上皮组织直接识别完整多肽 CD1递呈的非多肽抗原抗胞内菌和病毒感染外周血抗原识别谱较窄某些磷酸化抗原的第一道防线疱疹病毒B-1 腹腔抗原识别谱较窄细菌的荚膜多糖腹腔、胸腔部位胸腔脂多糖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肠壁固有层肥大浆膜层、血弱吞噬作用趋化、激活补体和细胞管内皮细胞致炎效应处理和递呈病原体抗原NK T 肝脏、骨髓 TCR缺乏多样性 CD1分子所提呈的杀伤靶细胞抗原识别谱较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上皮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天然免疫的识别特点(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三)模式识别受体分泌型PRR、跨膜型PRR、信号转导型PRR* Toll样受体(TLR)分子结构特征、型别及其配体生物学功能(一)天然免疫的识别特点1.识别的抗原种类通常为微生物及其产物2.识别的靶分子结构* 微生物特异的核苷酸如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双链RNA(dsRNA)、细菌体内的非甲基化CpG DNA序列等;* 微生物的特征性蛋白组份如N-甲酰甲硫醇多肽;* 由微生物合成的脂质复合物、碳水化合物如G-菌脂多糖(LPS)、G+菌磷壁酸、富含甘露糖的寡糖等。
3.识别的泛特异性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如吞噬细胞),其表达的受体乃在胚系基因中编码,所具有的多样性远少于TCR和BCR,故天然免疫的识别仅具有相对局限的特异性。
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识别特点—————————————————————————识别特点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识别的抗原种类通常仅识别微生物既可识别微生物分子抗原和靶分子结构及其产物的组分(PAMP)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识别的特异性泛特异性高度特异性仅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区分同种之间、甚至同一微生物的不同抗原组分参与抗原识别在胚系中编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的受体基因( TCR和BCR基因体细胞基因重组)抗原识别受体非克隆化克隆化分布高度特异性的不同细胞克隆表达不同识别受体——————————————————————————————————(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其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
PAMP的特征1.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乃天然免疫系统区分“自己”与“非己(微生物)”的分子基础。
* 脂多糖:多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 磷壁酸:多数革兰阳性菌胞壁成分;* 肽聚糖:革兰阳性/阴性菌、真菌胞壁成分;* 甘露糖:微生物细胞壁上糖蛋白和糖脂成分2.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需PAMP突变或缺失微生物死亡或微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性3.宿主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PAMP是由一群或一类特定的微生物所共有的恒定结构(如LPS)。
宿主由种系编码的有限数量PRR可察觉任何微生物感染的存在(三)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PRR)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1.PRR功能介导调理、补体活化、吞噬、启动细胞活化、炎性、凋亡信号转导等。
(2)跨膜型PRR表达于吞噬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表面。
* 甘露糖受体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微生物胞壁糖蛋白和糖脂组分中的末端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介导巨噬细胞吞噬* 清道夫受体(scanvenger receptor,SR)与细菌胞壁某些组分结合有效清除血循环中细菌2. PRR特点(1)表达* 存在于许多天然免疫效应细胞(尤其巨噬细胞等专职APC)表面; * 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具有相同的识别特点;(2)快速反应性一旦识别PAMP,效应细胞立即被激活并发挥效应,此与细胞是否发生增殖无关;(3)分类依据PRR分子结构不同(如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团结构域、钙离子依赖的凝集素结构域、清道夫受体蛋白结构域等)可分为若干家族。
3. 几类重要的PRR(1)分泌型PRR存在于血清,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可识别并结合G+/G-菌、酵母菌及某些病毒、寄生虫表面的甘露糖组分。
* 功能与血清中微生物表面组分结合,使之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调理作用);参与补体激活(MBL途径)。
(2)跨膜型PRR表达于吞噬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表面。
* 甘露糖受体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微生物胞壁糖蛋白和糖脂组分中的末端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介导巨噬细胞吞噬* 清道夫受体(scanvenger receptor,SR)与细菌胞壁某些组分结合有效清除血循环中细菌(3)信号转导型PRR* 为跨膜蛋白,以TLR为代表。
* 识别并结合相应PAMP启动激活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表达4.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属一类重要的信号转导型PRR,因其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 同源而得名,在免疫应答的诱导和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十余种。
(1)分子生物学特征* 分子结构特征胞外区含一段保守序列,乃TLR识别微生物PAMP的区域;胞内区含有与IL-1R胞内信号转导区高度同源的结构域,此与信号转导有关。
* 生物学效应机制TLR与相应配体(即PAMP)结合启动胞内信号转导激活NF-B生物学效应(2)TLR的配体* 均属保守PAMP,被TLR识别并提供微生物感染的信号;* TLR可单独或共同识别多种结构不同的配体;* 某些TLR须依赖于辅助蛋白才能识别相应配体。
(3)TLR的生物学功能* 激活天然免疫TLR识别微生物及其产物特定PAMP,此乃机体判定微生物入侵并启动天然抗感染免疫的重要机制。
巨噬细胞等的TLR识别PAMP巨噬细胞被激活分泌炎症介质(CK等)和某些杀菌分子(NO等)介导炎性反应并发挥杀菌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APC的TLR与PAMP结合APC被激活表达共刺激分子和CK参与T细胞激活和增殖(4)主要的(人)TLR* TLR4循环LPS与血清LBP结合LPS被运载给巨噬细胞表面CD14LBP被释放LPS与TLR4结合(MD-2参与)启动活化信号巨噬细胞激活参与炎症反应* TLR2与TLR1、TLR6等共同作用广泛识别多种PAMP(肽聚糖和磷壁酸、细菌脂蛋白、分枝杆菌细胞壁组份、钩端螺旋体的LPS、酵母菌细胞壁等)天然免疫中的PRR及其配体PAMP ———————————————————————————————————————PRR PAMP 功能———————————————————————————————————————MBL 微生物表面甘露糖富集的寡糖调理作用、激活补体、MBL途径CRP 细菌细胞壁磷酰胆碱调理作用、补体活化LBP 革兰阴性菌LPS 将LPS传递给CD14CD14 革兰阴性菌LPS 促进LPS与TLR结合巨噬细胞甘露糖R 甘露糖富集的寡糖吞噬作用清道夫R 全细菌、G-/G+菌表面成分吞噬作用、清除LPS等TLR2 G+菌PGN和LTA、细菌脂蛋白、活化胞内信号传导、分枝杆菌细胞壁组分、表达黏附分子和炎性细胞因子钩端螺旋体LPS、酵母多糖等TLR4 G-菌LPS 同上TLR9 非甲基化CpG 基序产生Th1细胞因子、使NK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三、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一)天然免疫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二)天然免疫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三)天然免疫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四)天然免疫影响B细胞记忆、阴性选择和自身耐受(一)参与并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1.机制(1)介导抗原摄取吞噬细胞(APC)表面PRR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细胞壁组分介导APC吞噬、摄取病原体(2)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APC表面TLR识别PAMP启动胞内信号转导上调B7和MHC-II类分子表达直接促进特异性Th细胞激活(3)诱导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TLR启动吞噬细胞胞内信号诱导IL-12、趋化因子等表达参与Th细胞活化、增殖和定向迁移2.特异性免疫应答启动的传统观念* 克隆选择学说由于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高突变,在胚胎期已形成大量具有不同抗原特异性的细胞克隆;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在胚胎期接触了相应自身抗原而被清除,故成年个体的淋巴细胞仅识别非己抗原并对其产生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