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_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案例教学是提高授课质量、促使学生能力生成的有效教学方式。《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心理工作的能力和技术。教师应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对《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案例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生成和深化。关键词:《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案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3)02-0123-03
第29卷第2期Vol.29No.2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2013年4月
Apr.2013
收稿日期:2013-01-06
基金项目:2012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案例教学法在《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
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春鹏(1976-),男,山东定陶人,硕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
治工作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积极思考并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心理疏导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疏导有两方才能进行,一方是接受帮助方,一方是提供帮助方。所谓帮助,是指疏导者依据一定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特殊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或创设一定的条件影响来访者,使来访者的困难得到解决或达到某一特定的疏导目标。
由此可以说,心理疏导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互动的实质是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影响信息,另一方对这种影响进行认知和评价并做出一定反应,后者的反应又作为反馈信息作用于前者的这样一个包含着或简或繁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
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就是以典型的疏导案例为线索来展开教学,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特定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增强学
习者的自信心。[1]可见,案例教学运用于《心理疏导
方法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助于激发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倡导协作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成长;强调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一、案例教学运用于《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随意化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随意提供一个案例,只要与教学内容有点关联,就简单地援引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虽然在系统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案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但这仅仅是系统教学的手段之一。有的教师随意扩大案例的范畴,将一些范例、个案,甚至事例、故事等都当成案例,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一场涉及从知识观、教学观、师生
观到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变革。”
[2]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事例教学并非就是案例教学,事例与案例也不是可以等量齐观的概念。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编是一项重要工作。案例是要经过收集整理案例素材、拟写案例初稿、修改加工不断完善三个阶段而编制得来的,而不是信手拈来的。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与其它的教学方法处于同等地位。
《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探析
马春鹏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123··
(二)问题设计随意化
案例中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让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意义。一个好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反之则徒劳,甚至事与愿违。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而不应脱离学生的知识贮备。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只要和材料或案例内容相吻合的问题就随意拿出来,也不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思考或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有的教师的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有的又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
(三)教学预想问题的理想化
案例教学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给予相应的教学建议与方案。教学预想问题的理想化,容易导致课堂出现一些意外插曲,这不利于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更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教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当面临突发事件、突变情况时能运用教育机智和心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能深入学生的讨论之中,又要充当好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序进行,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出决定,勇于发言,得到锻炼。
二、案例教学运用于《心理疏导方法与技术》课程中的建议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的收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但是,它是精选案例的前提和保证。要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师首先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教学案例一般来自报刊、杂志、心理热线、医疗个案、教学工作积累、新的学说动向及同行间的交流,可以是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也可以是相关理论研究过程中的经典案例,还可以是取材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真实事件。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典型性。即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有共性和代表性的东西,要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实例更普遍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事例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起相反作用的。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3]因此,案例的搜集有时不能只限于某个知识点的内容,还可考虑综合其它知识内容,从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客观事实或现实中,筛查出具有共同本质、内在联系或事物总体特征的事例作为案例素材,也可以对案例进行加工组合,提高案例的效用。
目的性。对每一案例,在课前均需经过认真的研究以适合学习目标。选择了一个好的案例,就等于案例教学成功了一多半,而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以及多大程度上符合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这是案例选择、编写和分析的统领性要求。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案例,如何分析使用所选案例,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或研究的目的,解决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案例由于现实因素而具有片面性,并不能照搬照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去粗取精、去伪求真,对案例进行一定的加工,最大程度地放大每个案例的相应用途。
适当性。趣味性是案例可接受程度的主要元素,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因此,案例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且难易适当。
(二)合理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要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先将案例精髓吃透,作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以利于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路。对篇幅较长和难度较大的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所呈现的案例,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把握住案例中所蕴含的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前的指导,即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采用启发式提问方式,运用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对所呈现的案例进行设疑,就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学习目标。典型的心理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心理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准备运用哪些疏导策略、达到什么样的疏导目标等。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对学生理解案例、掌握理论知识水平的检验,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表达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采取分组讨论形式,在分组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推出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同时可以与自由发言相结合以作为代表发言的补充,这样的讨论氛围会更热烈。课堂讨论的过程即是合作学习的过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