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朱安-只被鲁迅供养的女人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摘要: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2.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3.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4.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正文:【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鲁迅的情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情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的一段佳话。
朱安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第一位女朋友,他们的恋情发生在1904 年左右。
朱安是江苏吴江人,原名朱瑞文,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上海生活。
她在上海结识了日本留学生中村不折,跟随他前往日本留学。
此后,朱安成为了鲁迅的邻居和同学。
鲁迅与朱安的恋情,源于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爱好。
两人曾经一起翻译小说,共同创作剧本,并在鲁迅创办的杂志《新生》上发表文章。
然而,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并未如人所愿。
因为鲁迅回国参加革命,两人不得不分隔两地。
在国内,鲁迅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而朱安则因为家庭原因返回了上海。
这段恋情,最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而画上了句号。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
许广平,原名许广惠,广东番禺人。
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却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广州生活。
在广州,许广平结识了革命志士,并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 年,许广平前往北京,成为了鲁迅的学生。
在此期间,鲁迅开始对许广平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两人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活动,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 年,鲁迅与许广平正式结为夫妻。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许广平成为了鲁迅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两人共同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鲁迅的情感观念,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1. 介绍鲁迅先生和朱安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领袖,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朱安,是鲁迅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2. 鲁迅与朱安相识当时的朱安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
他听说鲁迅先生将在北京的某一天发表演讲,于是便冒着雨天前往。
在演讲结束后,他回到台下想要向鲁迅先生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但是当他走近鲁迅先生时却无法开口。
这时,鲁迅先生问他:“你是谁?”朱安告诉鲁迅先生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
鲁迅先生听后又问他:“你会不会写东西?”朱安回答道:“会啊!”于是,鲁迅先生便邀请他来看自己的手稿。
3. 鲁迅对朱安的赞赏后来,朱安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给鲁迅先生阅读,鲁迅先生高度赞赏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实事求是的态度。
于是,鲁迅先生开始指导他的写作,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4. 朱安对鲁迅的感悟朱安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文学上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启示,鲁迅先生也成为了他的导师和朋友。
在朱安的回忆中,他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老师鲁迅》的文章,其中写到:“老师的眼里并没有世界上的妖魔鬼怪,更没有什么飘渺的理论,只有唯物唯心两半往南往北、示威示能的现实主义思想。
”5. 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情感纽带在鲁迅先生的墓志铭上,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选择的墓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句话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对朱安的寄托。
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同这句话中的道理,经过不断的走动和实践,逐渐变得坚实和可靠。
6. 结语鲁迅先生和朱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建立的师生情谊、思想共鸣、情感纽带,无疑都是彼此人生中的大礼物和难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还向我们传递出一份深刻的思想启示,那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快来看看吧。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
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
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
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

鲁迅妻子朱安简介朱安人物简介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然而她一生都得不到丈夫的怜爱,因为她是鲁迅的母亲私下为儿子娶的媳妇,二人婚姻并非鲁迅自愿。
朱安虽然是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子,没有什么文化,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就算是对待许广平和周海婴都如同亲人。
朱安与鲁迅结婚后一直独守空房,最终也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朱安人物生平早年生活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大人让她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暖水中。
过了一会儿,她的妈妈和两个女佣人或亲戚把她按住,拿出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拼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
朱安痛得尖叫起来,但随着她的哭声是母亲的训诲: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
她只要看看妈妈和家中其他女人,就知道这是事实,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她1947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旧式女性在死后留名,十居其九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而在朱安来说,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鲁迅。
迟迟订婚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
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
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
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
但是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1901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鲁迅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
历史趣谈:鲁迅的妻子是谁?鲁迅与2任妻子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的妻子是谁?鲁迅与2任妻子鲜为人知的故
事
导语:鲁迅的妻子: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
鲁迅的妻子: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而他的妻子又对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的妻子。
鲁迅的合法妻子是许广平,但是在许之前鲁迅在家乡和一女子拜堂结婚,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这之后鲁迅东度日本学医。
学成归国后与一景仰自己的女青年(学生)相恋后结婚,她就是许广平。
那位家乡女子姓朱(无名)和鲁迅一家终生生活在一起。
鲁迅的结发“妻子”——朱安
1906年6月,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
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
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
族人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
新娘朱安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媒人是周玉田的儿媳妇。
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鲁迅的母亲鲁瑞没有征得鲁迅同意,便把这门婚事定下了。
现在,看到这个场面,鲁迅当然很生气,但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豫剧《风雨故园》中朱安的人物形象

浅析豫剧《风雨故园》中朱安的人物形象作者:刘紫檀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1期【摘要】《风雨故园》是陈涌泉笔下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通过汪荃珍和盛红林的表演,让人们看到真实的鲁迅与第一任妻子朱安,刻画了朱安无奈悲惨的一生。
【关键词】朱安;包办婚姻;命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032-01第一次知道豫剧《风雨故园》,是在一位师妹的音乐会上,当时就被《来世再也不把女人投》的唱段吸引,觉得一个女人是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才能对“女人”如此憎恶,对自己的女人身如此“嫌弃”,直到观看了全剧,才对这个人物有了新的理解。
豫剧《风雨故园》是剧作家陈涌泉于2005年创作完成的,故事主要讲述了鲁迅在外留学期间,接连收到母亲病重的书信,匆匆赶回绍兴后发现,病重只是母亲骗他回家的理由,与此同时,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已经乘着花轿而来,一场命运的悲剧便由此展开。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在他的新世界观里,是绝不能容忍包办婚姻的,朱安的出现打破了他对婚姻的一切幻想,此刻的他面对母亲的发难不能拒绝,但内心也不能接受,他不屈从和不爱的人一起生活。
朱安,一个传统家族中的大家闺秀,“被抛弃”是非常耻辱的,从小到大的教育让她即使卑微地活着,也绝不接受那一封休书。
在豫剧《风雨故园》的开头,新娘朱安知道周家大少爷崇尚新学,不喜陋俗,憎恶裹小脚的女人,她便偷偷在自己无比宽大的绣鞋中加入了大量的棉花,为的就是不让周家大少爷看出她裹过小脚。
新婚之夜,新娘期待的揭盖头换成了阵阵的翻书声。
新婚第二天,朱安就过上了“被抛弃”的生活,鲁迅面对难以接受的婚姻只能选择出走,一走就是三年。
周家的大小琐事都是朱安在照料。
在周家,她受族人尊重,受婆母喜爱,尽心尽力就是为了让远归而来的丈夫能对她有一丝的好感。
在周家,她有一个好朋友——“蜗牛”,这个朋友陪她说话,理解她的无奈,她把“蜗牛”当成学习的楷模,坚信自己有一天一定能像蜗牛一样,爬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行动虽慢但赋有希望。
无爱的人物例子

无爱的人物例子1906年7月6日,浙江绍兴,洞房花烛夜,鲁迅彻夜未眠,通宵达旦地看书,碰也不碰新婚妻子。
妻子小声催促道:“睡吧”,换来的却是鲁迅的沉默。
接下来,鲁迅睡到了书房,直到去日本求学。
这位新娘名字叫做朱安,她以为丈夫一时心中有气,所以不愿意理她。
她哪里会想到,这种生活会持续41年!1936年鲁迅去世,独守空房的朱安,终于道出了一句著名怨言——1906年6月,在日本仙台留学的鲁迅,忽然接到母亲的来信,说是病重,命他速速返国。
鲁迅匆忙赶回绍兴老家,却发现家里张灯结彩。
原来,母亲鲁瑞骗了他。
这一年,鲁迅25岁,多年前给他订下的未婚妻朱安28岁。
鲁瑞急得不得了,再不结婚,就要让人家看笑话了!于是,她出此下策,谎称自己生病,将儿子骗了回来。
出乎意料的是,鲁迅没有太过反抗。
他像牵线木偶一样,要行礼就行礼,要跪拜就跪拜。
对于此事,他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是为尽孝道;二是被退婚的女人,一辈子要受耻辱的,他不忍让朱安被人嘲讽;三是他当时有个错觉,在反清斗争中,他大概活不久,因此和谁结婚都无所谓。
当天,鲁迅戴着一条假辫子、红缨大帽,穿上家人准备好的一身袍子,按照旧式婚礼的习惯,在新台门的神堂上,与朱安双双拜了堂,然后任由人扶着,去了新房。
不过,洞房花烛夜,鲁迅看了一整夜的书,他没有跟妻子说一句话,更别提圆房了。
朱安忍不住小声催促道:“睡吧……”鲁迅一言不发,用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满。
第二天,按照旧式惯例,新婚夫妇要去拜祖宗祠堂。
但是,鲁迅未循旧规。
当天晚上,鲁迅就睡到书房去了。
周家的仆人王鹤照回忆:鲁迅早上起来的时候,脸上染了一块蓝色。
很可能是蒙着被子哭过,印花被的靛青因为泪水的缘故,染青了他的脸。
接下来的几天,鲁迅仍然独自睡在书房。
不久,他离开老家,前往日本继续求学。
朱安顶着一个名不副实的媳妇头衔,伺候婆婆鲁瑞,一等13年!朱安,1878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官。
她从小缠足,疼得大哭,母亲训斥她:“好人家的女儿都是要缠足的!”她没进过学堂,父亲告诫她:“女子无才便是德,好好的女孩子,读什么书,那些诗词唱曲的,没的把心念野了。
鲁迅发妻朱安的生平简介

鲁迅发妻朱安的生平简介朱安这一人物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据说在她的祖上人曾经做过知县一类的官职。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认识的字并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为人很是懂得礼仪,性格也很温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朱安简介。
关于朱安:她出生于1878年。
和封建家庭的女性一样,朱安也塑造了一个性情温和、会缝纫、擅长烹饪、大字不多、小脚的女性形象。
关于她的裹脚,记得是在朱安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她被带进了一个小房间中,她的妈妈就让她脱掉鞋袜,并在温水中泡了一会,然后就和其他两个女佣人一把她按住,拿出一条长棉老布条,开始一层一层地将她的脚裹了起来,于是她的脚就被裹成了“三寸金莲”。
即便她知道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事实,照样大哭了起来。
她和鲁迅的婚姻并不幸福。
起初,朱安的结婚对象是一位周姓官员的长孙。
对于朱安来说,将官家长孙分配给“老姑娘”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但朱安已经有了未婚夫鲁迅。
她要结婚了。
就在这个时候,鲁迅获得了赴日留学的奖学金,所以她的婚姻失败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女婿出国留学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因为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荣誉,但事情的发展不是这样的。
虽然他们后来结婚了,但他们就像过路人一样。
直到最后胡安独自死去。
很多人大概都知道鲁迅的夫人是许广平,但是却不知道朱安才是鲁迅的原配。
因此世人们对这一位原配妻子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于朱安的生平事迹,更是没有多少人知道。
实际上,朱安的一生都在鲁迅身边度过的,尽管鲁迅并不爱她。
那么鲁迅与朱安之间又究竟有什么问题呢?我记得朱安去世的前一天,我曾对前来拜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没那么坏。
两人之间没有争吵。
虽然他不像他的情人那么爱他,但我认为我应该原谅他。
”这是朱安和鲁迅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对话。
鲁迅和朱安一生的原因是什么?想来想去,大概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以及鲁迅的新思想的原因吧。
当时,鲁迅是一位具有新思想,并且是还留过学的学生。
对于他在面对这么突然的包办婚姻的时候自然很是抵触,即便是他们两个人结婚了,但是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命运是失败的,而在鲁迅的心里则留下了阴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实故事-朱安:只被鲁迅供养的女人
朱安说的最伤心的一句话是,她是鲁迅的遗物,跟了鲁迅一辈子,没有享受过正常女人该有的生活。
她只有一个名分,她与鲁迅的书稿一样,毫无生命,只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她叫朱安,如果不和鲁迅扯上关系,大概没有人会提及她。
也许,她这一生过的是另一种生活,幸福、平淡,和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了此一生。
但命运却让她选择了鲁迅,这个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作家。
因此,她的一生跟着不平凡起来。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母亲让他回国,说给他找了个媳妇。
这个媳妇就是朱安。
朱安的家庭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虽不识字,却很懂礼仪。
朱安被鲁迅的母亲看上,就是因为她性格温和,贤惠顺从,是个过日子的人。
鲁迅不愿回去,更厌恶包办婚姻,就回电让姑娘另嫁他人。
这个回电急坏了鲁迅的母亲,她生怕鲁迅娶个日本媳妇回来,就佯装病重,让鲁迅速归。
鲁迅不得不回,回来后知道是让他结婚,很不高兴,却又无法拒绝母亲,只好接受。
结婚那天,鲁迅非常不开心,他装了条假辫子,木偶一样行着大礼。
等他接开女方的盖头,心内的最后一丝期望也消失无踪。
面对眼前这个深目长脸宽额的女人,他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到了晚上,鲁迅坐在桌边看书,整夜不睡,也不答理朱安。
这让朱安诚惶诚恐。
在朱安的观念里,女人结婚之后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她要照顾好公婆,照顾好丈夫。
她没有文化,对鲁迅谈不上崇拜,却十分敬重他,知道嫁了他就是他的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是她以后要做的事。
看着眼前的情景,朱安难过万分,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朱安有什么错呢?她只是长得不太好看,又小脚,没文化,这些是她无法改变的现状。
鲁迅没有怨过朱安,只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陌生人,与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共同生活,对他来说太残酷了。
第二晚,鲁迅索性连新房也不回,躲在母亲的屋内看书,晚了就睡在房内的另一张床上,第三晚,也在母亲房内。
对此,鲁迅的母亲也毫无办法,她能逼着
鲁迅结婚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连三天,鲁迅都没有回新房。
谁能想象朱安这几天是怎样熬过来的?不敢睡,时刻听着门外的响动,希望每次声响都是鲁迅回来的脚步声。
然而,响起的声音又消失,她一次次失望着。
第四天,鲁迅借口学业繁忙,将她丢在家里,启程东渡日本。
鲁迅这一走,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的等待里,朱安有过打算,他不会总待她这样,他总会回来的,她只要一直对他好,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
朱安心内这样想着,便有了长久等待的动力。
他不在家的日子,她用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天天做针线,料家事,日复一日地操劳与等待。
自鲁迅娶了朱安后,痛苦便伴随着他。
他不爱朱安,却也不能休了她。
在当地如果女人被休,会备受歧视的。
鲁迅虽然不爱朱安,她毕竟不是坏人,他不想把她逼向绝路,只能把她供养起来。
她没有文化,无法独立生活,如果休了她,旧礼教会让她走向绝境。
这样的痛苦自朱安走进他的生活起,便落地生根。
他的内心异常孤独,只能借文字宣泄心内的愤懑。
鲁迅回国后,在杭州一所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又回到绍兴任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朱安还以为鲁迅回来后,他们会重新开始。
没想到,日子没什么改变,鲁迅住在学校里,很少回家,偶尔回家也是白天,看看母亲就走了。
就是在家里待上一天,也是在深夜批改学生作业,读书,整理古籍,他根本不和朱安说话。
朱安不好受,鲁迅一样痛苦。
他的烟抽得很凶,整个人都很消沉,人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老20岁。
他说:朱安是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能供养她。
鲁迅能做的也就是给朱安一个温饱。
朱安在周家,不像鲁迅的原配,倒很像鲁迅母亲的一个贴身女佣。
她把老太太照顾得舒舒服服,烧饭洗衣缝补,她什么都能做。
与老太太也能说上话,她是把老太太当亲娘一样照看着。
这些鲁迅都明白,但不能为了这个就接受她。
不爱就是不爱。
鲁迅每次回家,朱安都像过年一样欢喜,却什么都是照旧,当鲁迅在家没待多久,便转身离去时,朱安满满的希望都如烟花一样,瞬间散尽。
朱安不知默默流了多少泪,年轻的身体在寂寞中,一天天衰老。
就是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很快也没了。
鲁迅前往北平工作,开始了长达7
年的独居生活。
这些寂寞的日子,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与写作上。
经济渐好之后,鲁迅在北平买了院子。
他把母亲从绍兴接过来,问朱安是愿意跟过来,还是回娘家。
朱安自然愿意跟过来。
不管鲁迅如何冷淡她,她对鲁迅的感情从未改变过。
朱安真如鲁迅所言,她不是他的妻子。
而是他母亲的媳妇。
他们依然分居,朱安与老太太住中院,鲁迅自己住外院。
朱安想与鲁迅圆房的愿望再次破灭。
1925年,对鲁迅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收到许广平的第一封信。
他与许广平走到一起似乎是必然。
尽管许广平比他小18岁,是他的学生,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容易让他们彼此欣赏和心动。
朱安也不是没有反抗过。
当老太太责备她不生孩子时,她委屈地说:“大先生不和我在一起,怎么生?”鲁迅与学生在一起聊天,并不希望她出现。
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她以师母的身份出现并端茶倒水。
她要让别人知道,她是有名分的。
当时许广平也是在场的女生之一,朱安的出现,只会更加激起鲁迅的嫌恶。
他觉得她让自己在学生面前丢脸了。
起初鲁迅与许广平的同居是秘密的。
一个住在三楼,一个住在二楼,而许广平也以鲁迅的助手相称,直到许广平怀孕,他们的关系才得到公开。
朱安等鲁迅等到50岁。
等来的却是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的结婚照。
朱安彻底绝望了,她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可是现在我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
”
此时的朱安,虽有万般的心痛和委屈,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不管怎样,大先生和许广平有了儿子,朱安认为那是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她是真爱那个孩子。
许广平对朱安的态度很微妙,她在后来的文章中提到过朱安,说,鲁迅原是有个太太的,人称“安姑”。
无论如何,她在心里还承认着这个女人,但更多的亲密也没有。
朱安的一生,都和老太太共度,直到老太太去世。
如果说,鲁迅没有遇上许广平,也许他会比朱安更痛苦,但他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只留下朱安在原地,成了最终的伤心者。
有人说,朱安嫁给鲁迅是幸运的。
如果不是嫁给了鲁迅,谁会知道她7她又
如何会出现在关于鲁迅的传记里?但用一生的幸福来换取这样的被人知道,对朱安来说代价未免太大了。
一个没有正常婚姻生活的女人,劳持一辈子,痛苦一辈子,等待一辈子,其间的辛酸,也许只有朱安本人才能体会吧?也许,她更希望的是,大先生是个普通人,他能把她当成一个爱着的女人。
而不是如此对她视若无睹,让她度过凄苦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