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十二章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第十二章记忆知识点总结
斯蒙(研究脑损伤病人);癫痫病人脑切除手术案例;科
脑损伤的证据 尔萨科夫综合征(影响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完好)。
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分开加工的且分别定位于大脑的限定
区域,但复杂信息的记忆分布于很多神经组织中
根据正电子成像术,情境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在大脑
脑成像的证据 两半球之间的活动有显著不同:编码过程在左前额叶表
忆
的存在;后研究者改进方法,部分报告法与全部
报告法的对比
3) 改进实验证明了,音响记忆的消退时间约为 4
秒。
第一,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第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第三,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
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
第四,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
3
6、记忆的测量(P387)★
①回忆法
在被试识记过某项材料后,经过一段时间,让被试将识记过的材料
含义(操作过程) 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再现,然后将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从
而推算出保持量。
分类
自由回忆法(不提供任何线索);线索回忆法
计算公式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识记的项目量)*100%
②再认法
①测量方法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保持进程有影响
研究结果 再认法测得的保持量最多,回忆法最少,再学法和重建法处于两者中间
②学习程度的影响——学习程度的不同对保持量有影响
研究结果 过度学习对于记忆是有好处的
③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于保持量有影响
结论 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熟记的形象材料也能长久记住,有意义的材料比无
5、 长时记忆 (P38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心理学导论课程12-13心理学导论教学进度表3.1 进度表
江西财经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院人文学院
教学系
社会学系
(课程组)
主讲教师秦安兰
填表日期:2012 年9月1日
教务处制表
江西财经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秦安兰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学位__硕士__ 主授专业心理学课程名称心理学导论课程编号38702 班级A01 学生人数166
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 学时;实验(上机)教学学时;其它教学(讨论、见习等)学时;机动 2 学时
实习实训(包括课程实习、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周
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等)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崔丽娟等,《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著,王垒、王甦译(2003):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成绩考核说明及要求:开卷考试
其成绩评定方法:平时占30%,期末课程论文占70%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时间:2012年12月
鉴于开卷考试的考场安排等多方面原因,期末考试将于全校统考前完成。
系主任(签字):教学院长(签字):2012年9月1日2012年9月1 日。
2024年最新催眠疗法(催眠术.教学讲义课件
2024年最新催眠疗法(催眠术.教学讲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义依据《心理学导论》第十二章“心理治疗技术”中的第三节“催眠疗法”,详细内容涉及催眠疗法的定义、历史、原理、分类、应用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操作步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催眠疗法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的催眠疗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催眠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缓解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症状。
3. 增进学生对心理治疗领域的认识,提高其心理咨询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催眠疗法的实际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重点:催眠疗法的定义、原理、分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案例、音频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催眠疗法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催眠疗法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催眠疗法的定义、历史和原理。
b. 阐述不同类型的催眠疗法,如直接催眠、间接催眠、自我催眠等。
c. 分析催眠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如焦虑、恐惧、失眠等。
3. 实践操作:a. 介绍催眠疗法的操作步骤,包括建立信任关系、导入催眠状态、实施治疗和唤醒。
b. 演示如何进行直接催眠,让学生体会催眠状态。
c.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进行催眠操作,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焦虑症患者的催眠治疗案例,讲解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编写一个针对失眠患者的催眠治疗方案,并进行模拟操作。
六、板书设计1. 催眠疗法定义、原理、分类。
2. 催眠疗法操作步骤。
3. 催眠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一位患有恐惧症的患者,设计一个催眠治疗方案。
答案要点:a. 建立信任关系。
b. 导入催眠状态。
c. 实施治疗,如运用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想象法等。
d. 唤醒。
2. 作业题目:论述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a. 提高治疗效果。
b. 减轻患者痛苦。
c. 适应症广泛,如焦虑、恐惧、失眠等。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12章 语 言)【圣才出品】
第12章语言一、概念题1.语言答:语言(1anguage)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
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
语言这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语言有六千多种,如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等。
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差异甚大,它们的发音不同,似乎还有不同的语法规则。
尽管各种语言之间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可沟通性、任意符号指代、有规则建构、结构多样性、能产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等属性。
2.外部语言答:外部语言(external language)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①口头语言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
口头语言大体可分为会话语言和独自语言两种形式。
会话语言是指人们在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境下的语言活动。
个体在作报告、讲演、讲课时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叫做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是在同听众的接触中进行的,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书面语言是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
书面语言的产生晚于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它具有独白语言的性质,但也不同于独白语言。
3.内部语言答:内部语言(internal language)是产生于大脑内部的未经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的语言。
内部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发音的隐蔽性。
默默思考时,语言器官的动觉冲动执行着和出声说话时相同的信号功能,不断向大脑皮质发送信息。
内部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片断性和压缩性。
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又是相互转化的。
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叫内化。
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叫外化。
产生内部语言时,思想对于他本人来说是明白的,但他不一定能清楚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
这是因为内部语言是片断的、压缩的,而外部语言则是展开的、文法和逻辑结构较严谨。
4.单侧化答:单侧化(1ateralization)是指两侧半球功能特定化的现象。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选择使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有两大类: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2.心理学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边缘或中间科学。
3.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
5.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
6.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验法和调查法等。
7.当代心理学学科分支很多,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人物和意义。
只要有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也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知识,以及加工、存储并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外部刺激信息的传递与加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机制及其与心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作用。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12章 语 言)【圣才出品】
第12章语言一、单项选择题1.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统考2011研)A.音位B.语素C.词D.句子【答案】D2.不同的笔画和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汉字。
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
(统考2010研)A.单词的部位信息B.正字法规则C.字词的使用频率D.字型结构【答案】B3.下列有关内部言语的表述,错误的是()。
(统考2010研)A.具有隐蔽性B.不需要言语器官的参与C.外部言语是内部言语产生的基础D.在计划外部言语时,内部言语起着重要作用【答案】B4.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言语,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统考2009研)A.布洛卡区B.中央后回C.角回D.艾克斯勒区【答案】C5.展开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统考2009研)A.独白言语B.对话言语C.书面言语D.内部言语【答案】C6.Chomsky不会运用下述哪一个证据来支持他的语言获得论?()(中山大学2007研)A.儿童可以迅速和毫不费力地学习语言B.儿童学习语言存在文化差异C.儿童口语是很常见的,而且也是有规律的D.不同背景儿童学习语言的进度是相似的【答案】B7.去年,5岁的Tom在向妹妹解释他们的哥哥不呆在家里,会说“No he coming”,但今年他改成了“He’s not coming”。
这说明今年天天已经在哪一方面有所进展?()(中山大学2006研)A.语言敏感性B.语义C.单词层面D.句法【答案】D8.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东北师范大学2006研)A.音码B.音位C.语素D.单词【答案】B9.下列选项中,属于语言的基本单位的是()。
A.字B.词C.句D.音【答案】B【解析】语言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二章 言语
第十二章语言第一节概述一、语言及其属性语言: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
语言这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1)可沟通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可用于沟通。
(2)任意符号指代:语言中的符号与其所指的某一特定观念、东西、过程、关系或描述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3)有规则建构:语言是有规则建构的,只有以特定方式排列的符号才有意义,而不同的排列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4)结构的多样性:语言可以在多个水平上建构起来(5)能产性:语言的能产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我们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能够产生出不可穷尽的独特句子和其他有意义的单词组合;二是指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6)动态性:语言是不断演变着的(7)社会性:语言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它只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二、语言的结构1、音素:口语语音的最小单位。
2、词素:组成词的要素,是传递意义的最小单位。
3、句法:指特定语言的使用者将单词组成句子形式的方法。
4、语篇:指大于句子的语言分析单位三、语言的种类(一)外部语言1、口头语言: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①会话语言:指人们在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境下的语言活动②独白语言:个体在作报告、讲演、讲课时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2、书面语言: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
书面语言的产生晚于口头语言。
(二)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又是相互转化的。
四、语言的生理机制(一)言语链(二)语言的脑机制研究第二节语言习得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阶段(一)从前语言到语言(二)单词句(三)双词句(四)从句子到会话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一)后天学习决定论这类理论包括巴甫洛夫学派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摩尔的模仿说。
它们并非专门的语言获得理论,而是从一般行为塑造的观点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二章言语
第十二章言语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第一节概述一、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等。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语言有5500多种。
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差异甚大。
它们的发音不同,似乎还有不同的语法规则。
有时候,从一个讲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语言的人口中发出的言语,听上去简直像一阵阵连续的声音激流,而不像有独立的词汇。
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能产性、结构性、意义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第一,语言的能产性(productivity)。
语言的能产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一种语言都能够产生出无数种各不相同的句子,它能产生出的新句子数没有一个固定的上限。
另一方面是指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来表达。
例如,可以用汉语表达的思想,也可以用英语、俄语或波斯语来表达。
第二,语言的结构性。
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
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以偶然的方式来说话的。
例如,我们说“这是一盏灯”,而不说“灯一盏这是”。
第三,语言的意义性。
一种语言里的每一个词都表示有某种意义。
例如,表示某物(钢笔、房屋),表示行为(做工、跑步),表示关系(以前,并且),表示性质(温暖的、潮湿的),表示抽象概念(公正、道德)等等。
同时,词的各种不同组合——句子,可以表示更为复杂的意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用词来表示简单意义,用句子来表达复杂意义的性质。
词和其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这种关系,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
第四,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它只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的交际、交流思想(传递知识、沟通情感、表达意愿)的工具而服费于社会的。
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材精讲-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12章语言[视频讲解]12.1本章要点●语言的结构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可以分析为音素、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篇等不同层次。
●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外部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音活动受大脑皮质的调节和控制,是大脑整合的结果,同时大脑的某些特殊部位对语言又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布罗卡区和威尔尼克区。
●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
●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语境、推理、图式、策略。
12.2重难点导学一、概述1.语言极其属性(1)语言语言(language)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
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
(2)属性①可沟通性②任意符号指代③有规则建构④结构的多样性⑤能产性⑥动态性⑦社会性等属性2.语言的结构(1)音素(phoneme)是口语语音的最小单位。
(2)词素(morpheme)即组成词的要素,是传递意义的最小单位。
(3)句法(syntax)是指特定语言的使用者将单词组成句子形式的方法。
(4)语篇(discourse)是指大于句的语言分析单位,如在口头语言中以措辞为特征的谈话分析单位,在书面语言中的段落、故事、篇章等。
3.语言的种类(1)外部言语①口头语言a.含义口头语言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
口头语言大体可分为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形式。
会话语言(conversational language)是指人们在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境下的语言活动。
个体在作报告、讲演、讲课时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叫做独白语言(monologue language)。
b.特点词和句的发音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说出整个句子前,必须对全句的结构进行综合,选出恰当的词连贯地加以表达;句和句之间的联系也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预先考虑,使语言连贯流畅地进行;语言的听觉反馈对口头语言的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心理学导论
人教版心理学导论
《人教版心理学导论》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心理学入门教材,适用于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教育与心理咨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学习。
该教材共分为11章,内容包括:
1. 心理学的概述: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
2. 神经科学与行为:讲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行为相关的神经过程。
3. 感知与知觉:介绍了感觉的形成、感知的过程以及知觉的错觉等相关知识。
4. 学习与记忆:讲解了学习和记忆的形成、种类以及相关理论。
5. 思维与智力:介绍了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和决策思维,以及智力的定义和测量。
6. 人格心理学:讨论了人格的概念、测量以及相关理论。
7.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人与人的互动、群体心理以及社会认知等问题。
8. 心理疾病与心理治疗:讲解了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9.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心理问题以及相关措施。
10. 生活中的心理学:介绍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
11. 应用心理学:介绍了心理学在教育、医学、体育等领域的
应用和发展。
《人教版心理学导论》以简明易懂的语言、丰富的例子和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此外,教材还配备了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该教材在概念阐述、理论分析和应用实例方面较为全面,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心理学。
(优选)心理学导论第十二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 愤怒与攻击
(anxiety & aggression)
➢ 认知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注意力 涣散,思维能力减退。
8
➢ 麻木与抑郁(apathy and depression):压力事件 长期持续时会产生无助感,导致麻木和抑郁.
之前被电击 过,并且电 击时无法摆 脱,这些狗 学不会对灯 光预示电击 的条件反射。
(Overmier & Lolordo, 1998)
9
生理反应
➢ 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身体对心理压力的反应与身体对其他伤害事 件(如细菌、外伤、冷热等)的反应类似, 都会引发紧张反应,长期的紧张会引发一系 列的身体反应。(Hans Selye, 1930s)
16
3、影响压力反应的因素
先前的压力体验:早期的压力体验对未来的压 力结果有预防作用。 能控制 不能控
电击 制电击
可预测性与控制: 当个体认为自己对 压力能够实现某种 程度的控制时,他 们感受到的压力会 减轻。
17
社会支持:能得到家人、朋友支持的个体, 对负性生活事件产生抑郁和焦虑反应的可能 性更低,出现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低。
4
压力事件
➢ 生活事件
• 负性事件:犯罪暴力、失去亲人、自然灾害、日 常琐事。
• 正性事件:升学、结婚、旅游、升职、买房子、 生孩子。
➢ 挫折
• 动机得不到满足即会产生挫折感。 • 挫折效应会累加,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5
➢ 冲突(conflict):产生于因两个或更多的动机相 互干涉,以致使动机得不到满足之时。
彭聃龄人格《普通心理学》-第12章-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已经掌握的工作。 52、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小时候会背的诗歌,我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并不觉得是这样。 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 57、喜欢有条理而不甚麻烦的工作。 58、兴奋的事常使我失眠。 59、老师讲新概念,常常听不懂,但弄懂以后就很难 忘记。 60、假如工作枯燥无味,马上就会情绪低落。
三种特质如何组合——个体的独特性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词汇学)
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
每个人都具有这16种 特质,只是不同人的 表现程度有差异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16PF)
体质特质
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
卡特尔:16个根源特质
• – – –
艾森克三因素模型(因素分析) 外倾性E:表现为内或外向 神经质N:表现为情绪稳定或不稳定 精神质P:表现为善良、体贴或孤独、冷酷、敌视、 怪异 – EPQ艾森克0个问题,只要你能根据
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如实回答,就能帮助
你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在回答这些问题
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就
怎样选择
气质测验量表为自陈形式,计分采取数 字等级: 1-很符合 +2分 2-较符合 +1分 3-一般 0分 4-较不符合 -1分 5-很不符合 -2分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 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一事物时,别的事很难使我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景,常有一种极度恐怖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意志【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意志概述 (4)一、意志的涵义 (4)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4)三、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5)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 (7)一、采取决定 (7)二、执行决定阶段 (9)三、执行决定 (10)第三节挫折心理 (11)一、挫折心理的含义 (11)二、挫折的行为反应 (12)三、挫折的承受力 (13)第四节意志的品质 (14)一、意志品质的特性 (14)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15)【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意志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意志的品质、意志的的生理机制、意志行动的含义、动机斗争和意志理论。
能够运用意志行动和意志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生活中的意志行动的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意志行动的基本含义、意志特征、意志行动过程、意志行动的主要内容、意志行动的基本原则、动机冲突形式、挫折的含义与原因,以及意志的品质和意志行动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学习重点】1.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意志行动具有的基本特征有:自觉的目的性、随意运动和克服困难。
3.意志行动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或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行为目的、选择行动方式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阶段包括积极组织行动和克服困难或障碍,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4.动机斗争形式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是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
5.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型)是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6.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是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7.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由于面对两个以上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8.意志品质是由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与自觉性意志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与果断性意志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与自制性意志品质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与坚韧性意志品质相反的是动摇性和顽固性。
【关键词】意志(will)意志行动(will action)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多重趋避冲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挫折(frustration)意志力(will power)第一节 意志概述一、意志的涵义(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有无意志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之一。
(二)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它表现为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理特性。
意志与意志行动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人的意志是人的主观活动,它体现在人的意志行动之中,没有意志就不会有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意志活动的外显表现。
意志行动表现为意识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与控制方面。
人的目的性是主观的,目的与愿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要付诸实施。
如果说人的认知活动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转化的内化过程的话,那么,意志行动就是人的内部意识向外部行动转化的外化过程。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主要体现在发动行为和制止行为的作用上。
发动行为是指在意志作用下,推动个体去从事达到目的与愿望的行动。
制止行为是指在意志作用下,阻止与个体的目的与愿望不相关的行动产生。
发动和制止两方面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相互联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志行动对人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优良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的意志行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志行动的前进性;4.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遗志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行为。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类行动都是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意志行动的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自觉的目的性是人的意志行动的前提。
克服内外部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人的活动和行为始终是在个体自觉目的的意志支配下进行,所确立的目的水平高低与人的意志行动的效应大小直接有关。
在崇高理想支持下所确立的目标,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顽强的、进取的精神,其行为结果就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
(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表现在人的随意运动中。
人的行动是由动作组成。
动作一般分为不随意运动和随意运动两种。
不随意运动是那些不受意志支配的、不由自主产生的动作。
随意运动是指在个体意识调节与支配下,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或习惯性的运动,例如长跑、写字、操纵劳动工具等。
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其主要特征是受个体意识的调节与控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若没有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不可能产生,其目的也不可能去实现。
(三)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虽然有行动目的,也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但是,意志行动除此之外还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一个人的意志坚强与否的水平,往往是以克服困难的性质和看法看的努力程度来加以衡量的。
意志行动作为有自觉目的的行动,在目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三、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人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就不可能产生。
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没有认得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活动过程深入和持久。
因为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就需要做出意志努力。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过程的相互关系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的时候,这种情绪和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个体在工作或学习中面对困难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加以调节与控制,从而使自己的意志行动服从于理智的要求。
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意志行动是人的积极性的体现,是意志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与控制过程,它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阶段。
意志行动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和确定行动的目的和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一、采取决定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的动因,是意志行动不可缺少的准备阶段。
(一)动机斗争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以及排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
动机斗争是个体在确定目的时对自己各种动机进行价值权衡,以作出选择的过程。
就动机斗争的形式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双趋冲突取舍的心理冲突,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两者不可兼得时的内心冲突。
例如,既想看电视又想踢足球就是一种双趋斗争。
要解决这种冲突,并不难解决,只要稍许调整一下动机,冲突便会消除。
但是,如果遇到与自己的利益得失重大的冲突时,就会出现特别难取舍以及犹豫不决的心理矛盾。
另外,当个体在做出选择决定之后,满足了的动机强度会降低而尚未满足的动机强度则会提高,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即得不到的或已经失去了的东西要比获得的更可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会暂时得不到安静与平衡。
2.双避冲突例如,孩子得了龋齿感到痛苦,但又不肯就医,因为拍治疗时的带来的难受,此时牙痛和治疗都想回避。
又如有的学生不喜欢读书,但又怕父母责备,老师批评。
读书和受责备批评都想回避。
3.趋避冲突趋避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个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好而趋之,恶而避之。
趋避冲突的产生是因为人生中的许多目标对人既有吸引力,又往往要求付出一定努力和代价。
一般来说,当陷入这种心理冲突的个体在远离目标的时候,趋近目标的倾向性往往要比避开目标的倾向大,而当个体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的倾向便会急剧增强,以至于超过趋近的倾向,使个体放弃了对该目标的追求。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式的由于选择困难而使人困扰不安的心理冲突。
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由于面对两个以上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所引起的心理冲突。
例如,一个人想跳槽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新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优厚的福利条件,只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大容易适应。
如果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也较好,但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些。
这种对利弊得失所进行的考虑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
一般来说,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相距较大时,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容易;如果几种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就比较困难了,需要用较长时间来考虑得失、权衡利弊。
(二)确定行动的目的确定目的在意志行动中非常重要。
是否能够通过动机冲突斗争而正确地树立行动目的,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
动机之间的矛盾越大,斗争越激励,确定目的时所需要的意志努力也越大。
意志的力量表现在正确地处理动机斗争,选择正确动机,确定正确的目标。
目的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
目的越明确、越高尚、越具有社会价值,则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就越大,就越能表现出人的意志水平。
相反,一个没有明确目的而盲目行动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因此便无成就可言。
但是,目的的确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执行决定阶段个体经过动机斗争、确定目的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即解决怎样做,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就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制定行动计划。
(一)行动方法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为实现预定目的、可供个体选择的方法往往复杂多样,各种方法的效果和意义也不尽相同。
这时,为意志行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最经济、最优化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