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合集下载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20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高潮和衰退。

初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联、欧洲东部和中国等地得到推广。

这些国家采用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来实现社会主义转型。

高潮阶段:这个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在太空竞赛中成为首个把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满等。

最终,苏联和欧洲东部的社会主义政权垮台,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包括: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公有制,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通信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均由政府掌控。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根据国家的经济规划来安排生产、流通和消费;政治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政党专政制度,单一的政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最高权力;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公平分配,即劳动者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社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福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和民众的基本权益,因此建立了丰富的社会福利制度。

在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提高生产力、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等。

但是,在衰退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经济停滞、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满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基本价值,同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是,要坚持解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并贯彻人权理念,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09629008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汽车发展的四个阶段

汽车发展的四个阶段

汽车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汽车的发展
汽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从此,出现了由人力驱动的
汽车到当今以机械、电子、电力和智能技术为主要动力驱动的汽车,
汽车发展历程可以算出四个阶段。

2 内燃机期
这是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的
汽车产品衍生出如运营型、家庭用型、豪华型及轿车等多种分类,使
得汽车更为便捷,更为丰富了日常出行功能,汽车的设计、驾驶舒适
性和安全性均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3 轻型发动机期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轻型发动机技术被广泛采用,从而推动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动力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消耗
油量大大减少,发动机本身结构紧凑,安装空间小,体积轻盈,大大
降低了汽车的重量和噪音。

从而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经济、抗干扰
及舒适舱室的要求。

4 信息化及智能技术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汽车发展走进信息化和智能技术的时代,汽车的电子技术、机械动力系统以及汽车结构得到不断地精细化设计,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智能网联技术也极
大地给予了汽车发展,它可以对汽车进行远程监控,从而提高汽车的
安全性,让汽车变得更聪明,更智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

从刚接触到机器驱动的汽车,到现在发展到智能连接的汽车,这
段旅程也证明了汽车是一个发展的行业,未来的汽车会变得更加智能,安全可靠,贴心的服务每一位用户。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

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

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

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 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2019·海南卷,24:从职工人数猛增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 (2)2019·海南卷,25:从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考查三年经济困难 (3)2019·课标卷,33:从克服平均主义考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4)2019·海南卷,24:从人民公社化体制考查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 、成就。 2.教材空白点:(1)统购统销。(2)新中国的 城市化问题。 3.备考策略:(1)新中国建立到“一五”计划 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对于本 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从生产 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 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缺陷。第 二、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经 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2)“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农村经济政策调整 的背景、内容和效果。从唯物史观看“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生产力要与 生产关系相适宜。(3)抓住探索中的重大 历史活动,全方位进行考查,注重角度灵活, 挖掘深入。从经济、政治、外交、学术 、教育等方面进行联系。
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 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 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一)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一)

高惠民(本刊编委会委员)曾任江苏省常州外汽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运用系专家委员,高级技师。

文/江苏 高惠民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一)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汽车电子化程度大幅提高,甚至不断向车外延伸,给汽车电子电气架构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Architecture,EEA)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正逐渐从传统的代步工具演变为集人、车、环境于一体的移动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为用户提供持续快速的功能升级和定制化服务,这也将逐渐成为汽车品牌间差异的重要体现。

因此,面向自动驾驶和网联化应用的下一代汽车,对由计算处理、数据存储、通信交互等组成的系统的架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分布式EEA采用单一功能控制器的设计思路,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电子控制单元 (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算力不能协同,从而产生冗余,软硬件高度耦合,难以统一进行维护和实现空中下载 (Over The Air,OTA)。

同时,ECU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使通信复杂度大幅提升,也导致线束成本和整车质量增加。

因此,这种架构逐渐难以适应汽车“新四化”的需求。

未来,汽车EEA 的变革性发展势在必行。

基于软件集中化和域控制器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将成为未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的发展方向。

一、汽车EEA定义架构的概念最早源于建筑行业,建筑师设计一栋建筑需根据业主的需求和边界条件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设计出所需的设计图。

设计图抽象地描述了建筑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如几何关系和电气连接)。

根据这些所需的设计图便可以建造一栋建筑。

后来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制定的IEEE 1471-2000 《软件密集型系统体系结构描述推荐规程》 标准中第3.5条款义释了“架构”一词分析:“架构”是用来描述物理功能和信息功能之间的关联以及形式元素之间的分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抢进推动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作用。

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总体上消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说,首先,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其次,大量外资经济进入我国,各国垄断组织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再次,每年我国的经济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最后,当前经济全球危机尚未消退,贸易壁垒高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上述各种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一,加强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创新,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发展潜力产业。

二是加强与各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

三做好人才创新的举措,能够很好的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那些影响?主要指美国苏联赢过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

电控技术

电控技术

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简介 一、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简介
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常规压力 电控喷油系统) 电控喷油系统) 优点:结构不需改动,生产继承性好, 优点:结构不需改动,生产继承性好,便于 对现有柴油机进行升级换代。 对现有柴油机进行升级换代。 缺点:系统响应慢、控制频率低、 缺点:系统响应慢、控制频率低、控制自由 度小、控制精度不够高, 度小、控制精度不够高,喷油压力无法独立 控制。 控制。
二、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简介
1、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简介及优点 2、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简介及优点
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简介
20世纪30年代用于军用飞机上,1954年德国奔 驰公司在奔驰300SL上装了机械式汽油喷射系统(K 型)。 20世纪60年代在K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机电组合 式汽油喷射系统(KE型)。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德 国BOSCH公司研制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FI)。 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经历了晶体管、集成电路、 和微机处理三大发展进程。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点
1.改善低温起动性。 2.降低氮氧化物和烟度的排放。 3.提高发动机运转稳定性。 4.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5.控制涡轮增压。 6.适应性广。
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简介 一、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简介
第二代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高压电控 喷油系统) 改变了传统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主要以电控共轨(各缸喷油器共用一个高压 油管)式喷油系统为特征,直接对喷油器的 喷油量、喷油正时、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 喷油压力等进行“时间-压力控制”或“压 力控制”。 特点:通过设置传感器、电控单元、高 速电磁阀和相关电/液控制执行元件等,组成 数字式高频调节系统,有电磁阀的通、断电 时刻和通、断电时间控制喷油泵的供油量和 供油正时。但供油压力还无法独立控制。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从二战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

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

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下面分点论述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

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

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

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

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

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

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

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先是中苏两党就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后是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开始将国际上的反修扩展到国内,搞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外交工作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

与此同时,国际上,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追随者同时与中国为敌,中国外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改变,其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三个:一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二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三是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学术界一致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高,在国际事务中表明它是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改善,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公开发表尼克松应邀访华的公告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使美国很难再将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虽然美国还想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但最终不得不承认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实。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

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

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

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感情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

【史论生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2.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4.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5.具有相互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情境一】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目 前的60多倍。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差距悬殊,前者为后者的200倍以上。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当今世界存在什么问题?(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提示:现象:材料反映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问题:当今世界存 在发展问题。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情境一】英国统治者哀叹:“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 中着火的船……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英国政府感到,“把过去的公式 应用到目前的形势是不行的”,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思维交互1】材料中,英国统治者的哀叹说明了什么?印度独立问题是怎样解决 的?(历史解释) 提示:说明:英国殖民统治走向衰落。(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 断高涨)解决: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 治领。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亚洲经济的发展 【情境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资本 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 区,是“七十年代的奇迹”;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 展;八十年代,沙特阿拉伯由“骆驼加帐篷”的农牧业国家发展为“喷气机加计 算机”的石油富国;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日本房产发展史

日本房产发展史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至今为止的经济发展轨迹,以及三井不动产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情况,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当时日本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

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是一样的,每年实现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我们公司自1941年创立以来,以管理和租赁位于东京几处房产为主业,我们之后开始天还造地工程,这是位于东京东部的千叶县。

日本当时严重缺少用于海外贸易的临港工业用地,我们想日本经济发展离不开优质的用地,我们向这全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

当时日本也缺少一些宽广舒适的写字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公司建造了日本最早的摩天大楼,也就是36层的霞光大厦。

日本多发地震,所以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在日本建造摩天大厦是天方夜谭,是不能实现的,我们打破了日本这种陈旧的观念,说服了政府,于1968年建成。

霞关大厦随后成为先驱项目,至今已经过去40年,仍旧是日本最高租金的写字楼之一。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70年代,进入70年代,日本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比例达到了50%,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质量住宅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提高高质住宅的供给成为当时的一大课题,当时在日本舒适度非常低的兔小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莴苣,也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

此前的住宅是以政府供应为主,目的主要在于人们对于舒适上的要求,为了迎合人们对高水平住宅的需求,我们公司开始多元化发展,进军住宅产业。

我们在郊外大规模开发的绿地充沛的新城,以及高层公寓,我们力求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住宅。

我们公司在商品房开发方面已经有近40年的经验,被供认是高品质供应商,也享有业界第一的美誉。

同时为了满足二手房买卖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三井不动产销售公司。

同时为了更专业有效的满足独栋房的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业的独栋房公司,三井独栋房公司。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8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制造业倾向于扩大出口,这促进了日本的贸易顺差,但是同时引发了日本与欧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

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

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

军事科技概论

军事科技概论

激光武器
微波武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动能武器
LOGO
光电子技术 红外技术 激光技术 通信技术
军事航天装备
军用卫星
空间武器
侦察卫星 通信卫星
军用卫星
导航卫星
载人飞船 航天飞机
军事载人航天器
空天飞机
基因武器 仿生技术
光纤水听器
军事海洋探测技术
水下激光技术
水声探测
军用结构材料
军用功能材料
核能技术
太阳能技术
氢能技术
军用动力技术
新概念武器
内容
1 2 3 4
军事信息技术
军事航天技术
军事生物技术 军事海洋技术
内容
5 6 7 8
军事新材料技术
军用新能源技术
制导技术 新概念武器技术
微电子技术
现代武器装备离不开集成电路,它使武器 装备的体积、重量、功耗等极大的减小, 信息处理能力显著提高,从而使性能发生 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作战模拟、军事专家系统…
军事科技
LOGO
发展阶段:现代军事高技术自从20世纪中 叶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化中期的初始 阶段。以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 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的大发展时期。军事高技术研究具有广泛性、超 前性、向民用技术渗透的特点。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末至今,这一阶段还要 持续很长时间。特点是军事高技术的发展速度放 缓,民用高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民用高技术向 军事高技术渗透,带动军事高技术的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周恩来的整顿——出现起色
1)背景: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 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①必须恢复各种规章制度;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帝制,建立了资产 中华民国 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成立和社 第二次 会主义制 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历史 度建立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召开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第一次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 重心。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 第二次 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 七届二中全会上。
粉碎“四人帮”后,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
B
13山东)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 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 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D
13安徽)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 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 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长达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1955年,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活动,北京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在荒无人烟的北大荒艰苦创业。

这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随后,天津、上海等地的青年志愿垦荒队也相继奔赴北大荒,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锋队。

1956年后,每年都有高、初中毕业生及高小毕业生自愿组织起来j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奔赴农村和边疆,成为我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全国各地青年积极响应,陆续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

而真正有组织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却是在“”期间。

1968年12月22日,发表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数十万名的“老三届”学生(1966年、1967年、1968年初、高中生)热血沸腾,高呼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将之前的上山下乡星星之火,点燃成燎原之势,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广大知识青年共同的梦想与追求。

在大中城市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他们告别父母亲人,告别自幼生活的地方,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在长江两岸和珠江之畔,在八百里秦川和华北平原,在井冈山和太行山,在内蒙古草原和新疆戈壁滩,在严寒的北大荒和炎热的海南岛,到处遍及知识青年的足迹,他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火热的激情和汗水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贡献力量,谱写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春之歌。

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劳动能手,有的成为科学实验的标兵,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青团,有的被选入了各级领导班子,还有的当上人大代表。

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空间技术重大进步举例

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空间技术重大进步举例

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空间技术重大进步举例“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苏联的帮助。

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东方红1号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从中可以的出哪些经验教训?
积极探索:
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②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
①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②建国以来国内取得的成绩使领导人盲目乐观
③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④人民的迫切愿望
⑤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
②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②发展经济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

◆归纳中现史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名称时间原因内容影响
土地改

1950~
1952
农业社
会主义
改革
1953~
1956
人民公
社化运

1958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978

完成新民
废封剥制
地主→
农民私有
彻底废除封剥
农民翻身
为农发工化开路
小农经济
束缚发展
私有→公有
家庭→互助组、
合作社
社制
确立
主观认为公社是
提前建成社和过
渡到共的最好组
织形式
人民公社
平均分配
严重影响
农民利益
和其社建
积极性
改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
公社→家庭
平均分配→
按劳多得
调动积极
解放农力
推动农发×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
•勇于探索;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