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1、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存在很多接近的地方。
1)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
A. 首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
日本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之久的长期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初,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是4000美元。
实际上,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要比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要前进一步。
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
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
B. 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
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
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
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
这一点和我国现在的状况也比较类似。
C.再者,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
日本由于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
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
2) 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接近A. 首先,是对美贸易顺差增大并在外压之下汇率升值。
自1965年以来,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约4倍。
在这种背景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
1971年8月中旬,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对黄金不挂钩,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商(约前1600~前1046年)约公元前1600年,汤朝灭夏,商朝建立西周(前1046~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前770~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战国(前475~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前221~前207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亡西汉(前202~9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9年西汉灭亡东汉(25~220年)公元25年东汉建立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280年)220年魏国建立。
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西晋(266~316年)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先秦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山顶洞人进入民族公社时代距今七千至五千年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后期孔子在世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60年代的两路口70年代的民生路,重庆这几条老街道你认识几个
60年代的两路口70年代的民生路,重庆这几条老街道你认识
几个
1997年,解放碑大什字被改造成中国西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这些老街道都被囊括在这一片崭新的土地之下。
一组老照片,带我们回到过去的老街道。
上世纪70年代渝中区民生路,路口边上是曾作为重庆酒店业标杆的重庆宾馆。
位于民族路的会仙桥街。
上世纪初期,人们在这里填了池塘,拆了桥,后来还修起重庆地标性建筑会仙楼。
上世纪60-70年代,解放碑步行街。
图片正前方的是重庆最大的糖酒类零售商店红旗糖果店。
解放初的民生路,在这条数百米长的道路两侧街巷中,有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新生命书局、北新书局和儿童书局等数十家书店。
上世纪60年代的两路口街道,路旁是当时的重庆标志性建筑——山城电影院。
解放前的较场口四贤巷,穿着长衫的路人和挑夫在石灰市菜市场穿梭。
上世纪70年代两路口街道一景,王家坡缆车搭载着居民在这个陡坡上上下下,缓解了居民的爬坡上坎之苦。
1955年的渝中区民族路,1941年建立的建国银行在街道上相当
醒目。
上世纪60年代的解放碑柴家巷,道路另一边的建筑是解放碑原交电大楼,在当时矮小房屋之中,此建筑令众多重庆人神往。
上世纪40年代的民生路,街道两旁商店众多,商品极其丰富。
一条不可考的街道,长衫、挑夫、两旁的商店,你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中国品牌发展史
中国品牌发展史
中国品牌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国外品牌和技术。
以下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和里程碑事件:
1.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入国外品牌,如可口可乐和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进入为中国的品牌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意识。
2.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自主品牌,如海尔、联想和金立。
这些品牌开始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3. 2000年代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事件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品牌的发展。
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声誉。
4. 2010年代: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和OPPO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手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此外,一些中国品牌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显著的发展。
5. 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加强。
一些中国品牌如华为、海尔、小米等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重要地
位,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和成功。
总体来说,中国品牌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国外品牌到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品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份额,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
七十年代物价
70年代物价我在网上神游时看到一篇文章是讲70年代的物价的,摘自如下。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山西大同、榆次,记得物价极其稳定,多少年都不变,但是许多商品是凭票供应。
日常用的咸盐、酱油、醋、豆腐都是8分钱一斤。
馒头5分一个,烧饼7分一个,红糖月饼一毛一个,以上三种均收粮票2两。
猪肉分三级,分别是7毛8、8毛7、9毛4一斤。
冬储大白菜每斤5厘到1分。
标准粉一斤1毛8分5 。
牛奶2毛6一斤。
理发也是2毛6。
洗澡是5分。
饭店的东西也便宜,白皮面8分一碗,3两粮票,桃花面三毛八一碗,3两粮票,那可是一碗十分好吃的面,一种很大的碗,面是近半尺长的刀拨面,相当于现在半斤面条,上面有一块大约一寸宽二寸长的烧肉、两个炸丸子及调料汤。
过油肉、苜蓿肉都是4毛3一盘。
汽水1毛一瓶,冰淇淋1毛5一盘。
后来工作原因去了北京,哪里物价也不高。
豆汁3分、米粥3分、卤火烧1毛2一碗,肉包子1毛一个、啤酒1毛一杯。
在合成纤维厂食堂,炒素菜5分一个、炒肉菜1毛一个,茶蛋1毛一个,粉肠1毛一段,特别好吃的烧茄子2毛一盘、汆丸子2毛5 一碗,小香槟3毛3(退瓶1毛5)一瓶。
冰棍3分一根,冰糕5分一根,雪糕1毛一根。
北京的饭店只要是让中国人进去的,价格也完全可以接受。
带肉的水饺1块4一斤。
全聚德烤鸭8块一只,东风市场(东来顺)涮羊肉2块一盘,考羊肉串2毛一串,莫斯科餐厅奶茶3毛一杯,烤鸭加苹果3块8一份。
那时作者是学徒工,工资是每月23块,加上10块补助,共33块。
一般工人一级工33块8,二级工38块5。
很多人一直在怀念以前的物价,其实是怀念错对象了,举例说猪肉那时是7毛8-9毛4一斤,现在了是10-13元一斤,翻了大概17倍。
而工资了那时二级工38块5,算是中收入了。
如果把工资翻17倍,也才644.5。
我想各位看官基本明白了。
其实我们应该怀念的是什么了,是那时的房子。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6 巴黎和会◇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匈牙利事件◇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9 科索沃战争。
藏地山南的四大神山
藏地山南的四大神山雅拉香波、贡布日、海不日与曲果日并称为西藏山南的四大神山,这4座山各具神性。
其中,雅拉香波和贡布日同藏民族的起源息息相关;海不日神山则见证了“上师仁波切”莲花生的无量神威;而被称为“西藏幸福之源”的曲果日,从古至今始终被神秘笼罩。
雅拉香波神山被“封神”的历史至少有1500年在山南乃东县东南部,一座银色的雪峰傲立天际,阳光下山峰熠熠生辉,折射出万丈光芒,这就是山南地区最著名的神山——雅拉香波。
雅拉香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一座孤立的大山,海拔6636.8米,山顶冰川终年不化,宛如巨大的水晶宫殿。
在藏传佛教中,雅拉香波是一座地位显赫的神山,它声望很高(仅次于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晋升神格的时间也极为久远——上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敦煌发掘出了一批唐代古藏文手卷,里面多次提到雅拉香波,并正式称它为“斯巴大神雅拉香波”。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雅拉香波“封神”的历史至少已有1500年。
与西藏其他神山不同,雅拉香波在藏民心中有着别样的意义:雅拉香波孕育出了藏民族的母亲河——雅砻河,在河流两侧的丰腴土地上,藏族先民繁衍生息,渐成聚落。
后来,人们在雅拉香波边上修建起了雍布拉康宫殿供赞普居住。
这座被誉为西藏第一座宫殿的雍布拉康,历经千年,至今依然高耸山顶,和雅拉香波一起,俯瞰着雅砻河谷的土地和人民。
贡布日神山:神猴与罗刹女的传奇故事单从藏族的神山传说来看,贡布日神山也许是“派头”最大的一座。
在传说中,这座紧邻山南首府泽当的神山由四位大神合力托起——东面马王、西面神相、北面孔雀、南面灵龟,山离于地,被神仙“供养”。
有了众神的加持护佑,贡布日山自然非同一般。
贡布日神山最高海拔为4472米,在接近山顶、海拔4060米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洞穴——猴子洞。
洞不大,高仅2.5米,深还不到7米。
别看猴子洞其貌不扬,里面却隐藏着整个西藏最有名的“神猴与罗刹女”的故事。
相传在上古时期,一只名叫强久森巴的神猴在洞中修行,数百年中坚持不辍。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工业处于落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
这时,全国上下一片建设重工业、发展国防工业的热潮,大力推进钢铁、机械、航空、船舶等工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工业问题。
这时,中国实施了“大跃进”计划,推广“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借助这种方式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因此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但是,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并行进行,却产生了巨大的浪费和矛盾,导致经济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得工业也逐渐进入了困境。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工业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中国开始转变发展方式,不再以重工业为主导,而是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在加强轻工业和农业的同时,逐步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使得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得到了一个相对平衡发展的机会,消除了70年代初经济发展瓶颈和工业生产问题,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迅速发展,工业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政府开始大力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引进国际资本,开拓市场化的经济途径,全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加入WTO 后,推进了贸易自由化和减少对外贸易壁垒,帮助工业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实现了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总之,自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始终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从重工业时期,到轻重结合的发展,再到市场化经济的开展,中国工业经历了一段较为复杂的发展历程,不断的吸取教训,锤炼思想,砥砺技术,使得中国工业向阳更加迈进,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框架建构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航空: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20年 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年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晚清中 国创办 的最早 的近代 航运企 业。首 次打破 列强的 垄断局 面。 轮船招商局
重庆三峡轮船股 份有限公司游轮
长江轮船海外旅游 总公司游轮神州号
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豪华客轮
十万吨级船舶
首艘超大型集装箱货轮
框架建构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铁路交通: 铁路交通: • 19世纪 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沪淞 世纪70年代 世纪 年代, 铁路; 铁路; • 19世纪 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 胥各庄铁路 世纪80年代 世纪 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 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前,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 •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 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 世纪五六十年代 • 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制作:F北306
制作水平有限,有不妥处, 制作水平有限,有不妥处,请多多包 涵谢谢…… 涵谢谢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变化
19世纪 年代初,轮船招商局; 世纪70年代初 轮船招商局; 世纪 年代初,
一、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交 通 的 变 化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本文为您分析,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
中国知名计算机企业发展史
中国知名计算机企业发展史中国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当时,计算机在中国还属于稀缺资源,仅在少数大型科研机构和大学中才能见到。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计算机产业开始逐渐兴起。
中国的计算机企业在硬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1984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计算机硬件公司——神州电脑公司。
该公司致力于自主研发和生产计算机硬件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后,中国陆续成立了更多的计算机硬件企业,如联想、海尔等。
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
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计算机企业逐渐开始关注软件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成立了第一家软件公司——中软公司。
该公司致力于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服务,并在国内软件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后,中国的软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了各个领域,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这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认可。
除了硬件和软件领域,中国的计算机企业还涉足了互联网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这些企业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的计算机产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总的来说,中国的计算机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家的努力下,中国的计算机企业在硬件、软件和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中国的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史充满了创新、竞争和机遇,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庆摩托车发展史
重庆摩托车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庆是中国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和销售基地,也是全国摩托车行业的领军城市之一。
重庆摩托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标杆,享有盛誉。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进入摩托车工业化生产的初期阶段,重庆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第一家摩托车生产厂——重庆摩托车厂。
这个时期,重庆摩托车主要以模仿日本技术和设计为主,生产的摩托车大多数是50CC-125CC排量的小型摩托车,主要用于代步和农村交通工具。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摩托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重庆摩托车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重庆摩托车厂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逐渐走向国际化。
重庆还相继引进了国外知名摩托车品牌,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合作和品牌合作,促进了重庆摩托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摩托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重庆摩托车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型号,如重型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等,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重庆摩托车厂还与国内外著名汽车公司合作研发,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品牌化。
如今,重庆摩托车产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拥有多家知名摩托车品牌和企业,产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和排量的摩托车,并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作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重庆摩托车产业未来将继续追求创新和发展,加强与国际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摩托车品牌,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摩托车产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后,已经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典范和标杆,为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摩托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视。
70年代的青年事迹
70年代的青年事迹7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是充满草根精神和青春激情的时代。
许多年轻人以他们的勇敢与热情,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事迹,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时代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漫长黑暗时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许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各种社会运动和改革中,表达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热衷于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年轻人以技术创新为己任。
他们追求科技进步,热衷于研发和改良。
例如,70年代的青年科技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的科研项目,如卫星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和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些年轻人的事迹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我国从落后到领先的转变。
除了科技创新,许多青年也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他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组织各种志愿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
他们组织成立了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并积极向社会各界呼吁捐助和支持。
他们的爱心和关怀温暖了许多人的心灵,也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70年代的青年们还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
许多年轻的音乐人、舞蹈家、演员等,以他们奋发向前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他们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和青春活力,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社会,激励了更多的人追求艺术梦想。
除了这些方面,70年代的青年们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们为民主、自由和人权而奋斗,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组织了各种社会运动,通过集会、请愿和发表声明等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诉求。
他们勇敢地面对压力和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上所述,70年代的青年们的事迹是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以他们的勇气和激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科技手段和教育原理来解决教育问题、改进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以下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初期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最早的教育技术主要是使用幻灯片、录音机等简单的影音媒体,来辅助教学。
这些技术被应用于教育场景中,主要用于向学生介绍新概念和内容。
2.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出现: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随着电视、录像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开始逐渐融入课堂教学。
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交互式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4. 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教育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可能。
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始兴起,在各个层面推动了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获得在线教育资源,进行远程学习和交流。
5. 智能教育技术的崛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技术逐渐引起关注。
教育机器人、个性化学习系统、智能教室等应用开始出现,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影音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和智能教育技术的不断演进,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未来,教育技术将继续借助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esg发展史
esg发展史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发展史ESG是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这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关注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一种理念。
ESG概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部分企业开始在经营中考虑非经济因素。
从那时起,ESG已经发展为一种全球范围内被投资者、企业和政府机构广泛关注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探讨ESG发展的历史,并介绍ESG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1. 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ESG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社会责任运动在欧洲和美国兴起。
这一运动主张企业应该对社会和环境承担责任,不仅仅追求经济利润。
一些企业开始在商业决策中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将其纳入其价值观和经营原则中。
2. 199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1992年,联合国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峰会。
这次峰会为ESG概念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峰会主张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通过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3. 2000年代初:投资者开始关注ESG200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ESG因素。
他们意识到考虑ESG对投资组合的表现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根据研究,良好的ESG绩效可以提高企业的长期表现,并降低公司的风险。
这导致投资者开始要求企业提供ESG相关信息,以便进行更好的投资决策。
4. 2006年:UNPRI的成立2006年,联合国养老金执行机构(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成立。
该组织鼓励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考虑ESG因素,并推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对话。
随着UNPRI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使用ESG作为衡量投资风险和回报的重要指标。
5.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公司治理的关注。
由于许多金融机构的糟糕管理和缺乏透明度,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灾难。
世界历史时间表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日本宣布投降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联合国建立 雅尔塔体系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欧洲共同体成立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苏联解体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亚洲的觉醒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地区 东欧剧变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慕尼黑会议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6月22日 1941年12月7日 1942年初 1942年6月 1942年7月—l943年2月 1942年10月 1943年9月 1943年11—12月 1943年12月 1944年6月 1945年2月 1945年5月8日 1945年7—8月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9月2日 1945年10月 二战后—1991年底 1949年 1955年 1956年 1967年 1968年 1973年 1973年 1991年底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我国物流业发展历程
我国物流业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历程。
以下是物流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上世纪70年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较低,物流服务主要由国营企业提供。
物流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运输效率低下,物流成本较高。
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物流业开始逐渐发展。
政府逐步放开物流市场,引进外资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物流设施和运输网络的水平。
物流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物流成本逐渐下降。
第三阶段:飞速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物流的需求急剧提升。
物流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企业规模扩大,物流网络覆盖面积大幅扩展,物流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
第四阶段: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行业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模式。
物流企业开始注重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发展,推动物流业向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物流业的创新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物流业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未来,我国物流业将继续朝着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韩剧 发展历程
韩剧发展历程韩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韩国。
当时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韩国的电视产业开始兴起。
1962年,韩国首部电视连续剧《星演艺》首播,标志着韩剧产业的雏形开始形成。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韩国电视市场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韩剧的质量和制作水平还不高,受到制作条件和技术限制,剧情相对简单,拍摄手法受限。
这一时期的韩剧主题多为家庭和爱情,比较传统且保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韩剧开始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
1987年,政府开始进行电视广播的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为韩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韩剧的制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韩剧市场出现了瓶颈期。
由于在电视广播自由化后,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的电视剧作品,观众对内容和质量要求逐渐提高,韩剧开始面临竞争激烈的局面。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韩剧开始探索不同的题材和剧情,引入更多的科幻、惊悚、历史等元素。
1991年,韩国首部古装剧《大长今》火爆上映,打破了韩剧只能是都市爱情的传统观念,开启了古装剧的先河。
进入21世纪,韩剧进一步壮大并扩展了国际市场。
2002年,韩国举办了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为韩剧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随后,韩剧开始以其独特的韩流文化和精彩的剧情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不同题材的韩剧陆续涌现,如经典的《冬季恋歌》、《情书》、《星星在你眼睛》等,都成为了韩国电视剧的代表作。
同时,也有更多的明星演员因韩剧而走红,如著名演员宝儿、李秉宪、宋承宪等。
如今,韩剧已经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通过引入新的题材和制作手法,韩剧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创作出更多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中国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服装记忆:70年代的 假领子服装
20世纪70年代服装记忆:70年代 的假领子服装
• 假领子的诞生年代是在 建国后相当困难的一段历 史时期,一向爱美讲体面 的上海人,为了发扬节俭 精神,从牙齿缝里固然可 以挤出一些钱,可是有钱 也买不到东西,比如买服 装要凭布票。但任何困难 似乎都挡不住人们的爱美 之心。看中零碎的布头不 需要凭票供应,精明的人 们就拿它们制成“节约领” (假领子),也就是相当 于衬衣少了袖子和胸部以 下部分。这一项发明让老 百姓有限的衣服行头顿时 可以翻出更多花色,后来 假领子在其他一些城市也 很流行,成了那个时代的 一种标致物。
尖领衣服、喇叭裤、
花衬衫、手工毛衣,是 70年代末的诸多突破, 给女性带来了一次次惊喜, 1974年流行的大尖领子 衣服,1975年流行的卡 其喇叭裤,1978年时兴 的蒙着尼龙布衫内衬定型 棉外套和黑布鞋,都是 70年代女性审美的标志 性事件。
• 喇叭裤在中国的流行也存在穿针引线的偶然事件。 喇叭裤最初是如何映入中国人眼帘的,大致和 1978年风靡中国的两部日本电影有些关联。一部 是《望乡》,栗原小卷扮演的记者面容清秀、气质 高雅,一条白色的喇叭裤让她的身材更显袅娜,让 无数少女心中羡慕;另一部是《追捕》,高仓健和 中野良子不仅成了年轻人最早的偶像,片中矢村警 长的墨镜、鬓角、长发和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 更成了当时无数男青年效仿的对象。
刘佳——《黑三角》中的 女人
电影《黑三角》在当时
算是挺开放的,引起很 大轰动。她是中国银幕 上第一个着“泳装”出 镜的女演员。1976年 10月6日粉碎“四人帮” 后,“文革”10年浩劫 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 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 此之前人的思想禁锢程 度,绝非现在的青少年 所能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
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的相见。
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
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本片是张艺谋导演加盟乐视影业后的第一部作品,被编剧邹静之誉为苦心之作崔明慧:刚才你和我们看到张艺谋的新片子《归来》,你是对哪一段觉得最有深刻的影响,为什么?李安:比较结尾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比较有尾劲,潺潺叙述过来,没有看到刚才的很夺目的画面,它都是很平静的,而且非常的切实,比我们现在舞台还要平实的灯光,非常的细致,演员的表演,对一般的观众可能会比较沉闷,对我看是不会的,它有它非常精彩的,非常内敛的,这种戏到结尾力道慢慢才出来。
我觉得是突出了人的压抑跟自由这个观念,在结尾的时候有几个画面让我非常深刻,我觉得不光是那个时代的人,剧种的景,只要是做人,每一个人都有那种压抑跟无可奈何,还有对于我们自我的存在,我觉得这其实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的一个电影,记忆到底是什么?人一直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印象,我们的记忆到底是什么东西。
最后几个画面里,我非常感动今年的清明,过得如此漫长。
在京进修、忙碌,我错过了给外公外婆扫墓。
妈妈总说,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我三十来年的成长时光里,总是映射着来自故去的光影与记忆。
外婆来自皖西大别山脚下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抗战时期在六安的师范学校与外公相识相恋。
40年代,在上海复旦新闻的前身进修毕业后,外公留沪选择加入国民党。
解放前夜,外公热情响应共产党号召,帮助中共说服大批国民党左翼人士、积极策反其留在大陆、迎接解放。
解放后,他加入安徽日报,之后于合肥四中、九中成为高中语文教师。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是复杂的也是危险的。
随后的一次次运动,外公外婆历经艰辛,他们的家庭也遭受风吹雨打。
从60年代开始,家人逐渐分离:外婆成为地主分子,远赴定远农村接受改造,外公成为历史反革命在农垦学校接受教育;大姨以优异成绩在合肥师范毕业却被迫在巢湖农场下放,比大姨小11岁的我年幼的妈妈跟随大姨也开始了农场生活;舅舅年幼时帮助外公搬砖谋生,之后在肥东开始了下放时光。
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了近20年,在80年代到来的前夕才陆续团聚。
为此,这个韩氏家庭一家五口特地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全家福,外公郑重地给相片取名叫做——“帰来”。
聚散别离,于我的家族而言,是以时间的名义来面对和遭遇的,远非停留在那些后来的件件作品里。
我虽80生人,但是在这个家庭里,从小听着外公外婆回忆往事,听着妈妈细述家庭的变迁,所以很早就明白了“团圆”和“历史背景”这些抽象又特别具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我很早就看懂了《牧马人》、《芙蓉镇》、《小街》这样的影片,知道了朱时茂、丛珊的爱情是那样的艰苦而又隽永,刘晓庆、姜文的情缘是那样的患难与共,郭凯敏、张瑜的依恋与分离是那么的让人心酸,知道了《人到中年》影片里,潘虹是怎样的苦闷与无奈。
是时代,是时代给予了人们历经磨难后学会了隐忍,懂得了珍惜。
在我看来,经历过那些时代考验并且依旧认真、乐观、坚强、耿直活着的人,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
外公外婆“们”如是,大姨妈妈舅舅“们”亦然。
外婆去世已经24年了,外公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
那个时代早就远离我们很久很久。
逝去的不会再来,也决不能让它重来;“帰来”的,我们更不该放手,需要好好珍惜。
过不了几日,张艺谋新片《归来》即将上映。
前两日张艺谋与李安在美国对话,张艺谋说,《归来》题材在变成电影剧本的过程里非常艰辛和痛苦,因为现实的原因,很多问题还不能触碰,只能采取倒叙的方式绕道进行。
即便这样,依旧让观看过试片的李安与斯皮尔伯格感动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不清楚影片上映时,会有多少人去观看去思考,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去反思。
时下,我们最匮乏的就是反思。
面对过去,面对那些荒唐却又撕扯着每个家庭的年代,在某种引领下,不少人选择了遗忘和禁语。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艺谋是勇敢的,一部《活着》,让他在20年前就被贴上了“禁片”导演的标签,在现在又选择了相同题材的故事并把它投放在银幕上。
时代的确改变了不少,但是,归来的思考却还远远不够。
我不清楚我这一代人,身上流淌着的故去岁月的血液还有多少,成长岁月里妈妈的回忆与讲述究竟能换回多少人的思考与敬畏。
至少,我有。
逝去兮,不复还;归来兮,不放手。
归来的,也许会越来越多,也可能会越来越少。
至少还有曾经的谢晋、巴金。
《芙蓉镇》里,曾经打人的人在浩劫之后依旧高坐庙堂,曾经卑劣的人发疯后依旧以“运动了”的呓语恫吓百姓;幸好,坚守与向往明天的刘晓庆还是盼来了姜文的归来。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选择性遗忘,就会失去敬畏,就可能再度迎来悲剧的循环;面对历史,如果我们放下惩戒,真诚面对,就可以走向充满自豪的明天。
小说在残酷的西北饥荒中展开叙述,又通过“欧米茄”手表构建劳改生活环境,由行贿邓指去看女儿电影交代冯婉喻和家庭背景,在监狱反思中穿插回忆焉识留住恩娘、避冯婉喻去留学,内战前后的教授生涯,情人韩念痕和重庆牢狱之灾,逃狱后冯家遭受的牵连。
在线性描写中插入今昔对比,把焉识的内心悔恨和煎熬直接呈现。
严歌苓笔锋逆转,在邓指的家庭伦理上,让陆焉识的内疚情怀再次升华,并未小说最终陆焉识在子女中找不到位子,悄然的出走埋下伏笔。
对小说结构的成熟运用,让《陆犯焉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臻于完善。
作为原著小说爱好者对电影《归来》的几种可能性的推测:1、西部电影如《红高粱》般粗狂豪放。
从越狱开启,逃亡过程的惊险和黑色幽默可完全展现。
2、女性挽歌如《大红灯笼高高挂》。
写女主角冯婉喻的结婚,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离婚到等待陆焉识归来到痴呆。
3、近现代史如《霸王别姬》,在民国新思潮、抗战、内战、解放改造、文革、平反等事件中穿插陆焉识和冯婉喻的一生爱恨。
4、心灵救赎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监狱中思考人生,深化对人生的体验。
5、小资悲剧如《围城》,讲点知识分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相轻,在残酷现实面前,职业梦碎和家庭分割的晚景凄凉。
6、红白玫瑰如张爱玲小说的床前明月光和墙上蚊子血的对比。
男人在风花雪月的放纵和稳定家庭的最后归宿。
7、待续……作者:方希(专栏作家)试映厅里,前前后后坐着十几个人,时不常能听到吸鼻子和抽取纸巾声。
灯光亮后,小厅里有短暂的沉默,好像大家都没有调整好表情,如何在一部电影里沉吟徜徉,转而到日常社交中的微笑寒暄。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我特别能理解,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对票房略表担忧。
也正因为它并不轻松,我觉得它的口碑和气息能筛选出彼此寻找的观众。
轻松是一个随时点击看视频排行榜和追英美剧就可以实现的诉求,而一个不轻松得恰到好处,可供不同阅历背景的人生发联想的电影,就像一棵长在后脊梁上的植物,生于血脉之中,无法连根拔起。
不少观影的作家和影评人,不约而同地说到这部电影让他们哭泣。
也许因为之前看过未定型的剧本,对过程结局有些准备,我流泪的地方不多,这部电影不让我意外,它让我沉默。
看完之后的几个小时里,我无法正常地提起它,不是因为它让我震撼,而是它让我有难以自制的恍惚。
陆焉识的归来,他遭遇的是妻子对面不相识,这种选择性的遗忘,是病,但病的缘由,是无限的怀念、愧疚和忠贞。
他和妻子之间隔着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后他们面对面站立,依然彼此深爱,但妻子永远记住的是那个还没对她造成伤害的丈夫,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陆焉识面对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拒绝接纳,但始终在等待他的避难所。
陆焉识和冯婉喻,像那幅著名的画,他们是一体两面,一个永远站在今天回望被修改的过去,一个站在现在,努力要和身边人一起走进莫测的未来。
他们紧紧依靠,却相隔千里。
陆焉识的归来,都失去了身份,既失去了当下的身份,也失去了历史的身份。
不管是逃跑,还是回归,他都是车上滚落的石子,他能够抓住的,是一次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回归的努力,而回不回得去,被定位到哪里,由不得他。
事实上,在他的一生中,什么都不由他说了算,他和妻子,两个知识分子,莫名的,无辜的,毫无选择的,承担了一个时代的残酷和荒诞。
这是一部难度极大的电影,人物精简到极致,冲突集中在一处,可能煽情的环节,都抽掉,连音乐都退到不能再退,嘤嘤咽咽,细碎的,唠叨的,讲述两个人的半辈子。
一些地方你仿佛预感到,好像要浓墨重彩了,忽地一下,戛然而止,真正撞响钟声的,是心里的回味。
这不大像一部张艺谋的电影,但看完之后,你又会觉得这就是张艺谋,用一种平常话的方式讲述灾异和无奈,而不是用咆哮和尖叫,越见得对过去的批判和承担。
整个电影克制但不局促,通过演员细腻和高超的演绎自然形成一条流动的水渠,除了在电影开始一个小时左近有点出神之外,整部戏深深将人扣住。
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让人心折,尤其是巩俐的表演,极为惊艳。
她的表情从茫然到下意识流露的敦厚教养,每一帧情绪的游动都不轻疏。
这部戏里的熟脸极多,一些只有几句话的角色,都由大演员担纲,每个人的表现,恰到好处而不逾矩。
街道主任把农场来人顺手挂在冯婉瑜家墙上的雨具摘下来,放在地上,这一个甚至会让人忽略的小动作,为她的所有行为做了最合适的铺垫和解释。
看过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人会对这部电影感觉亲切,不是因为它重现了小说,而是它在人物的逻辑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故事。
就如同在一座已经完善的雕塑上嫁接了一个部件,浑然天成,又独立成章。
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它的精彩也够回味良久。
它是一段低声的吟唱,一枚深水炸弹,会让你在恍惚中被击中,在一个模糊的位置起爆,你可能无法精确追溯它的来处,但这并不重要。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莉(天津师大学者)我们熟悉的张艺谋电影符号化的东西突然不见,所有的渲染都远去,久已成型的审美趣味削弱了。
《归来》的导演是陌生化的张艺谋,他为自我做了一次减法,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蜕变。
当然,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电影人的现实情怀依然浓烈,看得出,这是困境之下的张艺谋尽最大可能回视内心的创作。
这几乎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
仅就小说《陆犯焉识》的故事构架而言,里面有许多场景都无法实现。
每位小说读者都能预见,《归来》是有难度的创作,它要在极为狭窄的空间里完成挑战。
面对题材敏感、处处是雷区的故事,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在“不可能”中完成了“可能”。
《归来》别开路径,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
小说变成前史,是隐藏的冰山。
只从陆焉识“归来”说起。
家已不是家。
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
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
陈道明是幸运的,这位优秀的演员终于在大屏幕上遇到了一个如此贴近他精神气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