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微生物学各部分内容特点及教学对策
医学微生物学(详细)
医学微生物学(详细)医学微生物学1.绪论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种类细胞结构核酸特点代表非细胞型微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构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值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仅有核糖体DNA和RNA 古生菌、细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很高,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DNA和RNA 真菌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郭霍法则的特殊情况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 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细胞壁格兰阳性菌G+格兰阴性菌G-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结构)磷壁酸(重要的菌体表面抗原)外膜(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4.G-菌的外膜{脂蛋白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其重点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治疗等方面。
下面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腺苷酸等特点;真菌是真核生物,由菌丝体构成;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只能在寄生细胞内复制和生长;寄生虫可以分为虫体寄生虫和原虫。
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因素的要求各不相同,可分为嗜温菌、中温菌和嗜寒菌。
微生物在低温下不易繁殖,中温下适合繁殖,而高温则会杀死大多数微生物。
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疾病,例如细菌产生毒素损害宿主细胞、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细胞引起病变、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寄生虫则通过摄取寄生物宿主的营养和毒素分泌等方式活动。
四、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是确定疾病的病因的重要一步。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形态和染色能力等特点;生化鉴定则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酶活性等来确定其特性;分子生物学鉴定则通过核酸扩增和测序来确定微生物的遗传信息。
五、微生物病原体的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免疫治疗则通过给予疫苗和免疫血清来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微生物感染。
六、微生物的抗药性微生物的抗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微生物通过产生酶、改变药物的靶标蛋白和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等方式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抗药性的出现使得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上受到限制,对于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内容涵盖了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治疗等方面。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关系紧密的学科,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并以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为基础,倡导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以及利用多种教育技术,全面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吸收课程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当教师准备上课时,最重要的是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医学微生物学》。
把实验室和课堂授课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旁拍和讲解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微生物特性和机制,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巩固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曾经发生的现实案例,将微生物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案例中来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既使学科知识繁杂,又不失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网络、多媒体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微生物学知识。
这种实践将深入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后,在执教《医学微生物学》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以及在课堂口头演示等,让学生们更有仪式感地去参与每一次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对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构思,希望以这些新颖的教育技术来抓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谈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问题对策
谈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问题对策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技术性与应用性,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水平。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其教学模式为教师灌输式降解,学生机械式模仿,这样显然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本教研室积极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内容与考核方式等,努力创建出符合本校专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1年新增的50名本科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20学时的实验教学改革。
所有学生经高考统一录取。
1.2 方法1.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所选学生而言,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研究性学习都属于新课程与新事物。
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教研室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明确的实验方向,学生按照可行性以及个人兴趣选择实验课题,之后自由的组建研究小组。
每个小组都可根据有关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其中包括课堂的名称、具体研究内容与实施步骤等[1]。
然后各小组组长将本组研究方案介绍给教师与同学。
全班同学与教师都能对此提出问题,由小组组员进行回答。
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本次试验教学改革主要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的实验室以及土壤等地进行标本的采集。
学生首先采集以及处理样本,然后制备培养基,并测定细菌与霉菌的总数目等,以此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菌学的相关实验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等。
最后设定的实验内容是:培养以及鉴定土壤内含有的厌氧性细菌;检测患有毛囊炎病人的脓汁标本中含有的病原菌;中草药抗菌活性研究;同时消灭实验室中空气以及物体表面存在的细菌与病毒等。
1.2.2 完善教学手段在以往的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然后由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理论,之后根据实验步骤进行示范操作,在最后环节由学生实施实验操作。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特性、繁殖、致病性机制、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1. 微生物分类和特性:医学微生物学涉及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类和了解其基本特性。
这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生物。
对微生物的分类可根据细菌形态、生物化学反应、遗传特性等进行。
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对于研究其致病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微生物繁殖和传播途径: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途径,以便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
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如何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
细菌可通过产生毒素、侵入宿主细胞、破坏宿主组织等方式导致疾病。
真菌和寄生虫可通过吸附、侵袭和应激反应等途径引发疾病。
病毒则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其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并破坏宿主细胞。
4. 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宿主免疫系统会对微生物入侵作出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微生物也会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感染出现或持续发展。
了解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和免疫治疗的设计。
5. 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包括培养、荧光染色、PCR等技术。
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6. 预防与控制策略: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预防与控制微生物感染的策略。
这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消毒杀菌措施、预防接种、抗生素合理使用等。
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病原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生物是指细菌和蓝藻,它们没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是指真菌、原生动物和动物细胞,它们具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需氧性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真菌的分类和生长特点真菌按生活方式可分为寄生真菌和自由生活真菌,按菌丝形态可分为单菌丝和分枝菌丝。
真菌生长缓慢,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到室内空气中,人们吸入感染。
例如,麻疹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或黏膜,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
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包括接触污染的物体、血液和体液等。
例如,艾滋病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1. 细菌的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免疫逃逸等方式引起感染。
例如,白喉杆菌通过产生白喉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白喉病发生。
2. 病毒的病原机制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流感症状的发生。
3. 真菌的病原机制真菌通过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实施意见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实施意见责任教师陈文2004年3月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等,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以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免疫学、病理学以及诊断学提供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三部分。
每部分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将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学的特性,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病源微生物和宿主机体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学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知识,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与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源性与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病源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等等。
本课程的教学应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大专层次人才的培养。
请各分校和教学点在组织本课程的教学中,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及实施意见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执行。
该课程是在有机基础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设。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63,其中实验课学时14(本课程必做实验4~5个),3.5学分。
另外有电视课18学时。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陆德源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2年11月第5版。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的概念2、熟悉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教学内容§1 微生物一、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学一、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现代微生物学§3 医学微生物学一、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范畴二、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状况及现状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的典型与非典型形态,G+与G-菌的细胞壁结构及特点,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2、熟悉测量细菌的单位,细菌的基本结构,革兰氏染色的意义及方法3、了解细菌形态学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1-1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2 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3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一、显微镜放大法二、染色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2、熟悉细菌的生长曲线,分解代谢产物的意义3、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常用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教学内容§2-1 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二、细菌的物理性状§2-2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二、细菌的营养物质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五、细菌的生长繁殖§2-3 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二、细菌的代谢产物§2-4 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细菌的方法二、培养基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2-5 细菌的分类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二、细菌的命名法第三章消毒与灭菌教学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2、熟悉常用的热力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教学内容§3-1 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二、辐射杀菌法三、滤过除菌法四、超声波杀菌法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3-2 化学消毒灭菌法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二、消毒剂的应用§3-3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四章噬菌体教学要求1、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噬菌过程2、熟悉噬菌体的特性3、了解噬菌体的应用教学内容§4-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二、化学组成§4-2 毒性噬菌体§4-3 温和噬菌体§4-4 噬菌体的应用一、鉴定与分型二、诊断与治疗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要求1、掌握遗传、变异、质粒的基本概念2、熟悉细菌的常见变异现象及变异的机制3、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5-1 细菌的变异现象一、形态结构的变异二、细菌毒力变异三、耐药性变异四、菌落变异§5-2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细菌染色体二、质粒三、转位因子§5-3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5-4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污染与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细菌毒力、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构成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皮肤粘膜、胎盘及血脑屏障的抗菌作用,吞噬细胞吞噬杀菌的过程及结果2、熟悉感染的来源及方式,体液与细胞免疫的抗菌作用及特点3、了解细菌的数量及侵入门户与致病的关系,体液中抗菌物质的种类及作用教学内容§6-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二、条件致病菌三、医院获得性感染§6-2 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毒力物质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的侵入部位§6-3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天然免疫二、获得性免疫机制§6-4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污染的来源二、污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三、污染的类型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教学要求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2、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3、了解分析结果的注意事项教学内容§7-1 细菌学诊断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二、致病菌的检验程序§7-2 血清学诊断§7-3 人工主动免疫§7-4 人工被动免疫第八章球菌教学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属、奈瑟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2、熟悉以上菌属的实验室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8-1 葡萄球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验法五、防治原则§8-2 链球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验法五、防治原则§8-3 肺炎链球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验法五、防治原则§8-4 奈瑟菌属一、脑膜炎奈瑟菌二、淋病奈瑟菌第九章肠道杆菌科教学要求1、掌握肠道杆菌科的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2、熟悉以上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3、了解肠道杆菌科其他菌属教学内容§9-1 埃希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9-2 志贺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9-3 沙门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9-4 其他菌属一、克雷伯菌属二、变形杆菌属三、摩根菌属四、枸橼酸杆菌属五、肠杆菌属六、沙雷菌属第十章弧菌属教学要求1、掌握弧菌属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以上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0-1 霍乱弧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五、防治原则§10-2 副溶血性弧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三、诊断与防治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教学要求1、掌握厌氧性细菌中厌氧性芽胞梭菌属、无芽胞厌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以上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1-1 厌氧性芽胞梭菌属一、破伤风梭菌二、产气荚膜梭菌三、肉毒梭菌四、艰难梭菌§11-2 无芽胞厌氧菌一、主要种类、性状与在感染中的作用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教学要求1、掌握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其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2-1 放线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12-2 诺卡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第十三章棒状杆菌属教学要求1、掌握棒状杆菌属中白喉棒状杆菌、其他棒状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3-1 白喉棒状杆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五、防治原则§13-2 其他棒状杆菌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教学要求1、掌握分枝杆菌属中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4-1 结核分枝杆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三、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五、防治原则§14-2 非结核分枝杆菌§14-3 麻风分枝杆菌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四、防治原则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教学要求1、掌握动物源性细菌中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5-1 布鲁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15-2 耶尔森菌属一、鼠疫耶氏菌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三、假结核耶氏菌§15-3 芽胞杆菌属一、碳疽芽胞杆菌二、蜡样芽胞杆菌第十六章其他细菌教学要求1、掌握弯曲菌、幽门螺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等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6-1 弯曲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诊断与防治§16-2 幽门螺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16-3 铜绿假单胞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16-4 流感嗜血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16-5 嗜肺军团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16-6 百日咳鲍特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第十七章支原体教学要求1、掌握支原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主要致病的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教学内容§17-1 概述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与细菌L型的区别§17-2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一、肺炎支原体二、秘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三、穿透支原体第十八章立克次体教学要求1、掌握立克次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主要致病的立克次体,其诊断与防治教学内容§18-1 概述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诊断与防治§18-2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一、普氏立克次体二、贝纳柯斯体三、汗赛巴通体第十九章衣原体教学要求1、掌握衣原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主要致病性衣原体和其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内容§19-1 概述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9-2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一、沙眼衣原体二、肺炎衣原体第二十章螺旋体教学要求1、掌握螺旋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种属及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教学内容§20-1 密螺旋体属一、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二、其他密螺旋体§20-2 疏螺旋体属一、伯氏疏螺旋体二、回归热疏螺旋体三、奋森疏螺旋体§20-3 勾端螺旋体属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四、防治原则第二篇真菌学第二十一章真菌学概述教学要求1、掌握真菌的基本概念、与医学有关的亚门及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2、熟悉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其防治原则教学内容§21-1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二、培养特性三、抵抗力§21-2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性二、免疫性§21-3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1-4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二章主要致病性真菌教学要求1、掌握主要致病性真菌的种类、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2、熟悉主要致病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教学内容§22-1 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二、皮肤癣真菌三、皮下组织真菌感染§22-2 深部感染真菌一、新生隐球菌二、地方性流行真菌§22-3 条件致病性真菌一、假丝酵母菌二、曲霉三、毛霉四、卡氏肺孢菌第三篇病毒学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要求1、掌握病毒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增殖方法及增殖周期、病毒的遗传变异2、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干扰现象3、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方法教学内容§23-1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23-2 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一、病毒核酸二、病毒的蛋白质§23-3 病毒的培养与增殖一、病毒培养二、病毒增殖三、病毒增殖的细胞效应四、病毒的异常增殖§23-4 病毒的遗传变异一、传统遗传学二、分子遗传学§23-5 病毒的分类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病毒的感染类型2、熟悉病毒的致病作用和抗病毒免疫教学内容§24-1 病毒的致病作用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三、病毒对免疫系统的作用§24-2 抗病毒免疫一、干扰素与NK细胞二、特异性免疫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教学要求1、掌握病毒的检验方法2、熟悉防治病毒感染的常用药物3、了解病毒感染的人工免疫制剂教学内容§25-1病毒的诊断§25-2 抗病毒治疗§25-3病毒感染的预防第二十六章呼吸道病毒教学要求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免疫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细菌学总论(9学时)绪论(0.5学时)P1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一)定义:微生物是一群形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上千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种类: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非细胞型(acellular)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结构中仅有核酸和蛋白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近来又发现结构中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构成的朊粒。
2、原核细胞型(Prokaryote)微生物: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胞浆内缺乏完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两菌、四体,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eukaryote)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具有这些细胞结构特点的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而且分布极其广泛,土壤、水、空气中都有,甚至在人和动植物体表以及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但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无害、甚至是必须的,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自学)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范畴:1、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遗传变异性;2、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性,如何致病机体的免疫性,如何防病3、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及方法。
课程内容:细菌学总论9学时细菌学各论9学时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8学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学时)P5-16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鉴别细菌,诊断疾病,而且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也有重要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教案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3.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和特点2.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细菌的结构和生长特点-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细菌的常规检验方法-病毒的检验方法-真菌的检验方法4.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真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并向全班展示结果。
4.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样品,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结构,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2.评估方式:-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程度。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结果,评估学生对微生物特性和传播途径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概念。
2.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命名方法。
3.探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分组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病原微生物进行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重难点剖析
医学微生物学重难点剖析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
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医学微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重难点需要我们着重理解和剖析。
本文将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
一、常见医学微生物分类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分类对于深入研究微生物学非常重要。
常见的医学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在这些分类中,病毒和寄生虫往往是较为复杂的微生物类型,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对于细菌和真菌,我们需要了解其形态特征、生长条件及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
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是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通常包括感染、毒素产生和变态反应等。
在感染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细胞或分泌毒素等方式损害宿主机体。
而某些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特定的毒素来导致疾病的发展。
此外,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个体对微生物感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损害自身组织。
三、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疾病在医学微生物学中,了解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以导致肺炎和中耳炎等疾病;大肠埃希菌感染可以引起腹泻和尿路感染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微生物感染,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以引发艾滋病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四、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微生物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和鉴定。
培养是将微生物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的过程,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来初步鉴定微生物。
而鉴定则是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对于不同的微生物,鉴定方法也有所不同,需要我们熟悉和掌握。
五、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在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中,抗微生物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等。
了解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施意见及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用)大纲说明一、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感染与免疫的机理), 特异性诊断和预防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又涉及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内容丰富,机理复杂,它不仅为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基础课打基础,也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引起常见病、多发病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与微生物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特点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理论讲授,应用声像图表,能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时能正确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编写教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主要根据第五版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而进行编写。
今就其中若干主要问题说明如下:1、本大纲所列内容,多指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也是讲课的依据。
为使学生便于掌握重点,分三级提出要求:即掌握、熟悉和了解。
2、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自特点、专长及对象的不同适当机动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作某些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段落按二000年全国统编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第五版,其大体次序是: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
在实际教学时,各章节的顺序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微生物相关的科学。
它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特性、代谢、致病机制以及微生物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医学微生物学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医学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蓝藻菌等,真核生物则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纤毛虫等。
其中,细菌是医学微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
细胞壁是细菌的外层保护层,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膜则位于细胞壁内部,具有调控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菌内部的液体环境,包含有机物质、酶和细胞器等。
核酸是细菌的遗传物质,通过DNA和RNA参与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增殖和分裂两个过程。
细菌在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快速繁殖。
细菌生长的速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氧气浓度、酸碱度和营养物质等。
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可以通过二分裂的方式增加细胞数量,实现快速繁衍。
微生物的代谢特性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通过代谢反应获得能量和合成细胞组分。
代谢反应可分为好氧代谢和厌氧代谢两种类型。
好氧代谢需要氧气参与,产生大量的ATP和水。
而厌氧代谢则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生成较少的ATP。
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对其生长和致病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部分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人体细胞,并繁殖、释放毒素,引发疾病。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腹泻、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可以寻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微生物的检测与诊断方法检测和诊断微生物感染是很重要的临床工作。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的绪论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医院消毒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3. 分类与特点: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及特点,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4. 医学微生物学:讲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实例。
6.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医学微生物学病例,讲解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方法。
7.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六、板书设计微生物学: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微生物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类型多样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微生物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 列举三种微生物,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3. 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答案: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和系统微生物学。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很全的知识点提纲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主要内容:1.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微生物学的分支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3.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主要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
鞭毛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
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2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常见生化反应;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细菌的分类原则。
主要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2.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
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3章消毒灭菌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2.熟悉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医学微生物学 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周正任主编)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 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三种类型:1.非细胞型微生物 (acellular microbe) :仅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
如:病毒(virus)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有细胞壁、细胞膜、原始的核质。
包括:细菌(Bacterium)衣原体(Chlamydia)支原体(Mycoplasma)立克次体(Rickettsia)螺旋体(Spirochete)放线菌(Actinomycete)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有典型的细胞核(核膜、核仁),细胞质中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fungus)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益:参与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一、医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对象:病原微生物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Leeuwenhoek----自制显微镜发现微生物Pasteur---- 巴氏消毒法,炭疽、狂犬疫苗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Iwanovsky--- -烟草花叶病毒Fleming--- 青霉素Jenner----牛痘预防天花Fleming,Florey----青霉素2.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朊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3)病原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快速、准确、简易 ELISA,PCR……(4)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措施新型疫苗的研制 : 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于修平)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bacterium)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细菌的大小 ------ 观察仪器:光学显微镜,测量单位:微米(μm)球菌(coccus)2.细菌的形态----- 杆菌(bacillus)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指细菌都具有的结构。
微生物学学习建议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建议一. 基本原理(一) 细菌◆细菌基本结构(G+菌和G--菌细胞壁区别)和特殊结构的特点、功能及医学意义◆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气体,温度,酸碱度),细菌群体生长曲线分期及各期的特点和意义◆常用消毒灭菌概念、方法及其适应范围◆细菌转座子、质粒及噬菌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细菌基因转移重组的类型、概念、机制及其特点◆细菌的抗药性概念、获得及表现机制;抗生素概念、部分重要抗生素及其作用◆微生态(平衡/失调)概念, 微生态失调的类型及其诱发因素◆细菌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细菌的致病机制(感染过程),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特点和区别◆细菌性疾病抗感染免疫的特点(二) 病毒◆病毒的概念◆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化学组成)特点及其功能◆病毒复制周期及其特点◆病毒的主要致病机制、持续性感染类型◆抗病毒感染机制(如中和作用、干扰素的概念、诱生机制及抗病毒机制)二. 各论的综合、归纳与分析(可参照以下特点)(一)流行病学特点◆按传染源(人、动物)将常见病原微生物归类◆按传播途径及媒介将常见病原微生物归类:如血源传播、性传播(STD与性病)、消化道传播、垂直传播、呼吸道传播(飞沫、气溶胶)、自然疫源性传播(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及其动物宿主、传播媒介,专门对人致病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其他传播特点(二)致病性与免疫学特点◆按致病症状类型将常见病原微生物归类:如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与胃肠道疾病、性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或各种血症、呼吸道疾病、皮肤疾病、放线菌病、发病后即致死性疾病、特殊的综合征等等◆按致病物质归类:如主要通过外毒素(如肠毒素、神经毒素、侵袭性酶)或内毒素致病的细菌, 通过寄生致病,病毒的粘附分子及其对应受体◆按感染与致病机制归类:如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感染、两次菌(毒)血症◆致肿瘤的病原微生物◆按抗感染免疫特性归类:如病后免疫力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病后免疫力牢固持久(或不持久),特殊的免疫类型(如结核杆菌、苍白密螺旋体的抗感染免疫)◆重要病原微生物单列◆重要细菌(如破伤风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动物源性细菌、“四体”等)的突出生物学特性(有鉴定意义的)、致病性(特殊的致病物质、特殊的疾病)、免疫性(持久/不持久,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防治(一般性预防措施、特异性预防措施、特异性治疗药物) 等◆重要病毒(如甲型流感病毒、HBV、HIV、登革病毒、狂犬病毒)的突出生物学特性(结构特点、表面抗原,粘附分子,受体,重要的酶等)、致病性(传染源、传染途径、致病部位、特殊症状)、免疫性(持久/不持久,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防治(一般性预防措施、特异性预防措施、特异性治疗药物) 等(三)防治原则◆列入计划免疫的疫苗及其预防的传染病,没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疫苗预防效果不理想的传染病◆特异性治疗药物◆必须采取紧急预防措施的疾病(四)诊断◆常用的有直接诊断意义的染色镜检:如革兰、抗酸、芽孢、荚膜、墨汁、奈瑟、镀银染色等的适用对象、临床诊断意义;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其它镜下特点(如硫磺颗粒、异染颗粒、包涵体等)◆一些常用的特殊培养基及其培养对象(例:罗氏培养基培养结核杆菌)◆按重要培养特点归类:如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耐氧菌,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寄生)的微生物,重要的细菌生化反应、重要的病毒培养细胞等◆特殊的检验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如肥达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汹涌发酵、两对半等三. 重要的英文专用名称及缩写◆如G+, G--, plasmid, Transformation, Transduction, Conjugation, A-B type toxin, MIC, ETEC,EHEC, E I EC, EPEC, EAEC, Korthof,MRSA…◆如virus, IFN, CPE , steady state infection , HAV, HBV, HCV, HIV, gp120, gp41, HSV, HPV, SARS,EBV, preS1, preS2,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HBcAg, 抗-HBc, ADE…另:课外思考题(一)细菌各论思考题1. 阐述结核杆菌所致肺部感染的致病性特点、免疫性特点、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8 0 ・
中 国 病 原 生 物 学 杂 志 2 0 1 5 年 5月 第 1 O卷 第 5 期 Ma y 2 0 1 5,Vo 1 . 1 0,No . 5 J o u r n a l o f Pa t h o g e n Bi o l o gy
D O I : 1 0 . 1 3 3 5 0 / j . c j p b . 1 5 0 5 2 5
陈 萍一 ,周亚莉 ,杨帆 ,郭 晓芳 , 魏继东, 黄 青松 ,李敏
( 新乡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河南新乡 4 5 3 0 0 3 )
・教 学 与 探 讨 ・
论 医学微 生物 学各 部 分 内容 特 点及 教 学对 策
【 摘 要 】 本 文针 对 医学 微 生 物 学 绪 论 、 总 论 及 各 论 的 内容 特 点 , 提 出 了 相 应 的教 学 对 策 。绪 论 采 用 图 片欣 赏 、 设 问 以及
CH EN P i n g,Z H OU Ya — l i ,YANG Fa n,GUO Xi a o — f a n g ,W EI j i — d o n g,HU ANG Qi n - s o n g,L I Mi n
( De p a r t me n t o f Mi c r o b i o l o gy Xi n x i a n g Me d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Xi n xi a n g 4 5 3 0 0 3,He n a n,C hi n a ) [ Ab s t r a c t ] S t r a t e g i e s t O t e a c h me d i c a l mi c r o b i o l o g y a r e p r o v i d e d h e r e b a s e d o n a n a n a l y s i s o f i n t r o d u c t o r y me d i c a l mi c r o —
学效果。
【 关键词】 医学 微 生物 学 ;教 学 对 策 ; 教 学 效 果 【 中 图分 类 号 】 R3 7 【 文献标识码】 B 【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5 2 3 4 ( 2 0 1 5 ) 0 5 — 0 4 8 0 — 0 3
[ J o u r n a l o f P a t h o g e n B i o l o g y .2 0 1 5 Ma y ;1 0 ( 5 ) : 4 8 0 , i n s e r t 1 —2 . ]
讲 故 事 教 学法 , 重 在 激 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 端 正 学 生 学 习态 度 ; 总论重在讲清概念 , 通过归纳总结 、 绘制概念图 , 培 养 学 生 相 关性 思 维 ; 各论采用与生活 、 与临床 、 与 学 科 前 沿 相 结 合 的“ 三 结合” 教学 法 , 促进学 生知识 迁 移能力 的培 养 ; 课 后 利 用 QQ交 流平 台进 行 辅 导 , 巩固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 , 针对不 同的教学 内容 , 选 择 合 适 的 教 学 方 法 有 利 于 提 r d s l e a r n i n g .Th e g e n e r a l c o u r s e e mp h a s i z e d t h e 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o n c e p t s a n d f o s t e r e d r e l e v a n t t h i n k i n g t h r o u g h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o nt e n t a n d f e a t u r e s o f me di c a l mi c r o bi o l o g y a nd t e a c h i ng s t r a t e g i e s
t he dr a wi n g of c o nc l us i o ns a nd t he c r e a t i o n of c onc e pt map s . Ea c h c our s e wa s t a ug ht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3 pi l l a r s ;r e l at i n g t he c o nt e nt t O t he s t u de n f s l i f e,r e l a t i ng t he c o nt e nt t O c l i ni c a l pr a c t i c e, a nd l i n ki ng t h e c o nt e nt t O t he f or e f r on t o f t h e f i e l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