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疑难及其解决——康德、蒯因、克里普克之后再论分析性

合集下载

分析哲学#学习笔记—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蒯因的哲学思想

分析哲学#学习笔记—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蒯因的哲学思想

分析哲学#学习笔记—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蒯因的哲学思想蒯因,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

1908年3月25日生于俄亥俄州。

就读于奥柏林学院和哈佛大学,193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起在该校任教,担任过皮尔士讲座哲学教授,1979年退休。

在分析哲学发展史上,蒯因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并且开创了逻辑实用主义的哲学,他是继维特根斯坦之后在英美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位哲学家,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分析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

在蒯因的哲学生涯中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段前往欧洲留学访问的经历,并且参加了当时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聚集点—维也纳小组的讨论,他也是少有的能够参加维也纳小组讨论的美国哲学家。

他从维也纳学派那里得到了关于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构建一个逻辑系统,以及包括如何用逻辑的方法处理逻辑和经验的关系等等,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所以,蒯因早期还是从事大量的逻辑学工作,大部分哲学家都认为当时的蒯因还是一个逻辑学家,而非纯粹的哲学家。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蒯因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已经不再仅限于关注逻辑,而是扩展到语言、心灵、科学理论等领域,从而提出了一套自己的关于科学的、语言的一些哲学思想。

以下主要简要介绍两个重要方面。

第一,蒯因对逻辑实证主义,包括对传统经验主义的一种挑战性的理论。

这部分成果,主要体现在1950年蒯因发表的一篇《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文章中,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最终消亡的一个标志性的文章之一。

蒯因首先在文中向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在内的整个经验主义为传统两个重要的基础发起了挑战。

第一个基础是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第二个就是关于彻底的还原论的思想。

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的问题,传统哲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论述,后来主要是在以莱布尼兹和康德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中对经验、以及对分析的命题和综合的命题做了一个严格的划分。

这种划分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时期得到了一种比较成型的表述。

论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

论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

2008年第3期总第26卷(总第98期) 毕节学院学报J OURNAL OF BIJI E UNI VERS I TY NO.3,2008V o.l 26G enera lN o .98 收稿日期:2008-03-21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 可能世界视域中的名称理论研究 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SC07B042作者简介:龙小平(1968 ),男,江西万载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逻辑哲学。

论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龙小平(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摘 要: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有相同的理论缘起,都起源于对归纳问题的思考,致力于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克里普克论证后验必然命题的方法和康德证明先天综合命题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康德对先天综合命题的证明主要借助的是先验演绎的方法,夸大先验主观的一面。

克里普克则是以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 名称是严格指示词 的先验直觉作为论证背景的。

不过,克里普克的论证却是以反对康德观点开始的。

康德和克里普克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但是他们的观点对于解决归纳问题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克里普克;康德;后验必然命题;先天综合命题;归纳问题中图分类号:B8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8)03-0030-05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任务是要解决认识论的问题,即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康德以前,在认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先验的、不证自明的,或根据不证自明的公理演绎出来的。

经验论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具有或然性。

前者不能给我们增加新知识,而后者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特别是,休谟对归纳逻辑的本题论基础 因果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因果关系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经验无法提供这样的证明。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摘要在哲学史上,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及其和语言、逻辑与认识的不同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康德、逻辑实证主义、蒯因与克里普克的相关观点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分析综合判断语言作者简介:童海浩,中国政法大学逻辑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191-02一、康德从主谓结构出发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康德认为,只有判断才称得上知识。

从知识来源看,判断是先天或后天的;从主谓词关系看,判断是分析或综合的。

“在一切判断中,从其中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要么是谓词b属于主词a,是(隐蔽地)包含在a这个概念中的东西;要么b完全外在于概念a,虽然它与概念a有连结。

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把这判断叫作分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则称为综合的。

豍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分是以主谓词之间的包含与非包含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判断不是分析判断,就是综合判断;一切判断都是主谓式的,或至少可以转化为主谓式的。

“分析判断要优先于综合判断。

因为分析地知道主词a中所包含的东西,正是判断主词为a的判断是否是综合判断的充要条件。

”豎在这种意义上,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只是一种不同概念关系的形式的区别。

“各种判断,无论按其来源以及其逻辑形式如何,都按其内容而有所不同。

按其内容,它们或者仅仅是解释性的,对知识的内容毫无增加;或者是扩展性的,对已有的知识有所增加。

前者可以称之为分析判断,后者可以称之为综合判断。

”豏因此,要想在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划定基本的界限,就只有在本质上对它们作出区分。

“分析判断中主词与谓词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而综合判断中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是一种‘实在关系’。

主词与谓词的关系‘要么是纯粹逻辑地(存在于表象方式之中),要么是实在地存在于客体之中’。

”豐这就是说,分析判断中的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是纯粹形式上的逻辑关系,它们的内容是同一的,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上的同语反复;而综合判断中的主词与谓词固然也具有形式上的关联,然而谓词对主词的内容具有扩充作用,这种内容无法直接通过任何分析从主词概念中抽绎出来,而是必然与可能经验或经验客体相关。

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

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

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blem of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traditionalwestern philosophy could be settled through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essences of the acts of the imagination in the sense of Hume and Kant. But be pointedout that, all the previous theories of knowledge sunk into the absurd of `thetranscendence of knowledge' because they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knowledge and its 咧ect as that between two kinds of the present, one of them is ofthe psychological events, and the other is of the outer beings. So, Husserl argued thatwe must carry out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by which we can eliminate thepresence of both knowledge and its object, on the one hand, and reduce The Problemof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to that of the constitutingof the objective field of consciousness or the functional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accordingly, the knotty problem in question could be solved through the method ofessential intuition based on free imaginat\n象这种思维能力有助于解开一个千古之谜—传统西方的“知识论难题”。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作者:童海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1期摘要在哲学史上,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及其和语言、逻辑与认识的不同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康德、逻辑实证主义、蒯因与克里普克的相关观点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分析综合判断语言作者简介:童海浩,中国政法大学逻辑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191-02一、康德从主谓结构出发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康德认为,只有判断才称得上知识。

从知识来源看,判断是先天或后天的;从主谓词关系看,判断是分析或综合的。

“在一切判断中,从其中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要么是谓词B 属于主词A,是(隐蔽地)包含在A这个概念中的东西;要么B完全外在于概念A,虽然它与概念A有连结。

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把这判断叫作分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则称为综合的。

豍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分是以主谓词之间的包含与非包含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判断不是分析判断,就是综合判断;一切判断都是主谓式的,或至少可以转化为主谓式的。

“分析判断要优先于综合判断。

因为分析地知道主词A中所包含的东西,正是判断主词为A的判断是否是综合判断的充要条件。

”豎在这种意义上,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只是一种不同概念关系的形式的区别。

“各种判断,无论按其来源以及其逻辑形式如何,都按其内容而有所不同。

按其内容,它们或者仅仅是解释性的,对知识的内容毫无增加;或者是扩展性的,对已有的知识有所增加。

前者可以称之为分析判断,后者可以称之为综合判断。

”豏因此,要想在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划定基本的界限,就只有在本质上对它们作出区分。

“分析判断中主词与谓词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而综合判断中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是一种…实在关系‟。

主词与谓词的关系…要么是纯粹逻辑地(存在于表象方式之中),要么是实在地存在于客体之中‟。

”豐这就是说,分析判断中的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是纯粹形式上的逻辑关系,它们的内容是同一的,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上的同语反复;而综合判断中的主词与谓词固然也具有形式上的关联,然而谓词对主词的内容具有扩充作用,这种内容无法直接通过任何分析从主词概念中抽绎出来,而是必然与可能经验或经验客体相关。

蒯因驳斥的只是狭义分析性的概念吗 —对蒯因批判分析与综合

蒯因驳斥的只是狭义分析性的概念吗 —对蒯因批判分析与综合

蒯因驳斥的只是狭义分析性的概念吗? --对蒯因批判分析与综合蒯因对分析—综合两分法的批判对分析的产生深远影响,但对它的内容及论证的理解历来存在许多争论。

特别要强调的是,蒯因不只驳斥狭义分析性的概念。

;分析真理综合真理真理;XX(一);分析哲学家蒯因(W。

V.O.uine,1908-2000)对分析—综合两分法的批判,属于他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之一。

这一批判影响重大,但对它的论题的内容、论证的合理性及意义历来存在许多争论。

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中甚至认为:“奎因(蒯因)对分析—综合两分法的拒斥是他最著名、最常被引用和讨论的具有破坏性的论题之一。

今天与奎因观点争论的著作是很多的,但是这种情况掩盖不住下面这一事实:奎因深为关注的西常常没有被看到。

我们几乎总是至少找到下述三种不理解之中的一种:不理解他的论题内容,不理解对这些论题影响的评价,不理解他所批判的西。

”;施太格缪勒的评论并非言过其实。

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不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在对蒯因的这一论题的理解上都存在着偏差。

这种偏差正好对立的两方。

一种观点是过分夸大蒯因在批判分析—综合两分法上所持的经验主义的立场,即把蒯因有关分析命题所持的立场理解为实证主义者穆勒的立场,即主张逻辑法则也是“纯粹的经验概括”。

另一种观点则是缩小蒯因对分析—综合两分法的批判的范围,主张蒯因只否定了以同义词替换为标志的分析命题,没有否定逻辑真命题是分析命题,即所谓“在逻辑真命题方面一切照旧”.;XX我们首先考察第一种观点。

我认为,蒯因尽管否定在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可以作出严格的区分,但还是承认在逻辑和的命题与其他科学的命题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蒯因在“卡尔纳普和逻辑真理”(该文原载于A.Schilpp的《卡尔纳普的哲学》)中指出:“不管我们在有关的区别上的困难多大,必须承认,逻辑和数学确实看来与其他科学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别。

显然,逻辑和数学与以任何方式明确地求助于观察和实验的科学保持相当远的距离。

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_兼评蒯因和克里普克的意义和命名理论

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_兼评蒯因和克里普克的意义和命名理论

(《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先验偶然命题与后验必然命题———兼评蒯因和克里普克的意义和命名理论陈晓平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普克(Saul K ripke)一反自康德以来流行的关于先验必然命题和后验偶然命题的划分,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新观点。

此观点在西方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界引起极大震动和热烈讨论。

直到今天,这两种划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向前迈进一步。

一、评蒯因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区分的质疑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在哲学史上可以追溯到休谟和莱布尼茨。

休谟关于观念间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都预示着康德关于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之间的区别。

康德把一切命题区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分析命题的谓词没有给主词增加新内容,只是把主词原先暗含的内容展示出来;综合命题的谓词则给主词增加了新内容。

正因为此,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的,而且其真实性是先验的,即无需经验事实来证明;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的,其真实性是后验的,即需要经验事实来证明。

这样,康德实际上就把必然性和先验性一道赋予分析命题,即通常所谓的“先验必然命题”,而把偶然性和后验性一道赋予综合命题,即通常所谓的“后验偶然命题”。

不过,在后来的许多哲学家看来,康德根据谓词是否给主词增加新内容来区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做法是缺乏明晰性和普遍性的;因为这种做法只适合于那些具有主-谓词结构的命题,并且主词包含谓词的“包含”具有隐喻的成分。

于是,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一般不采用主词是否包含谓词的说法,而是被更为清晰地表述为:一个命题是分析的,当且仅当,其真实性仅仅通过对其中所含词项进行语义分析便可确定,而无需依据经验事实。

一个命题是综合的,当且仅当,其真实性必须依据经验事实加以确定。

在此定义下,先验必然命题和后验偶然命题的划分仍然分别对应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例如,“红旗是红的”就是一个分析命题,也是一个先验必然命题;“红旗是方形的”就是一个综合命题,也是一个后验偶然命题。

今日英国分析哲学

今日英国分析哲学
达米特:我认为语言哲学是第一哲学,可以为其他种类的哲学奠基,而心灵哲学不是。我坚持认为,传统分析哲学分析思想的方法是通过语言哲学,通过分析思想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思想的结构,而有一些人如我的学生皮科克(Christofer Peacoke)反对这种思路,寻求独立于思想的表达来描述思想的结构,他们也借用了关注语言分析的语义理论,只是颠倒了语言分析和思想分析的顺序。如果试图独立于语言进行思想分析,就必须描述构成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皮科克等人不关注通过语言来实施的交流,仍然坚持非常个体化的解释,这样一来,他们必须解释个体如何根据其思想意识把握概念,而不是根据其如何与他人交流把握概念,但这是非常危险的思路,容易滑向心理主义。我自己并不赞同这种哲学路向,我坚持分析思想的正确道路是通过语言分析。而他们仍然拘泥于弗雷格所设定的框架,试图以弗雷格分析语句的方式去直接分析思想,这可能就会导致取消分析哲学。实际上,这种思想哲学路向的危险在于存在私人性的思想。假定单个人具有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如何被共享呢?弗雷格认为思想应该是可交流的,而不是私人的,但这种路径忽略了交流的重要性,可能这种思路的根本错误就在这里。他们通常会通过关注行为来避免这种倾向,然而,这完全消除了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联系,我认为这十分错误。当然,我也不认为与其他人的互动完全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但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式。
访问者: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之后分析哲学衰落了,此后可以被称为后分析哲学,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达米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可能原因之一是这种哲学路向的转变,即从语言哲学转向了直接分析思想的哲学,对思想的分析不是通过语言分析进行的,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仍然坚持语言哲学的路径,比如戴维森。我对这种说法找不到其他理由了。但是,此外,我认为当今哲学,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欧陆哲学都不是处在一个欣欣向荣的状态。当然,现在仍然有许多哲学家,或者比以前更多,做了许多课题,发表很多论文,整个状态还是活跃的,但好长时间以来没有出现非常重要的思想了。不过,我还不认为现在处于糟糕或者衰落的状态。

康德脉络大梳理丨《哲学100问》整理

康德脉络大梳理丨《哲学100问》整理

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判断⼒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知性感性理性纯粹数学问题纯粹⾃然科学问题形⽽上学问题哥⽩尼式的⾰命先验哲学桥梁意志⾃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审美、⺫的论分析判断优点缺点物质是有广延的举例知识形式逻辑经验杂多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综合判断玫瑰花是红色的有没有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可能呢?有哪些?纯数学命题纯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对先验形式的研究证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如何证明呢?先天的形式的研究后天的经验感性知性理性先验哲学理性危机唯理论经验论困境如果有解决不在研究范围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感性知性理性纯粹理性批判总体结构先验要素论先验方法论先验感性论感性先验性问题自在之物主体刺激经验的表象经验的杂多纯粹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感官先天的认识形式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样式的范畴统一实在实体与属性可能或不可能多样否定原因与结果存在或非存在整体限制作用与反作用必然或偶然先验知性论感性杂多知性范畴图式想象力知性的纯形式时间图式经验的现象世界原因与结果实体一个先验的过程范畴表自由主观准则客观法则有条件的命令命令绝对命令道德律动机你应该……如果……你应该……合法表述。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作者:童海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1期摘要在哲学史上,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及其和语言、逻辑与认识的不同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康德、逻辑实证主义、蒯因与克里普克的相关观点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分析综合判断语言作者简介:童海浩,中国政法大学逻辑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191-02一、康德从主谓结构出发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康德认为,只有判断才称得上知识。

从知识来源看,判断是先天或后天的;从主谓词关系看,判断是分析或综合的。

“在一切判断中,从其中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要么是谓词B 属于主词A,是(隐蔽地)包含在A这个概念中的东西;要么B完全外在于概念A,虽然它与概念A有连结。

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把这判断叫作分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则称为综合的。

豍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分是以主谓词之间的包含与非包含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判断不是分析判断,就是综合判断;一切判断都是主谓式的,或至少可以转化为主谓式的。

“分析判断要优先于综合判断。

因为分析地知道主词A中所包含的东西,正是判断主词为A的判断是否是综合判断的充要条件。

”豎在这种意义上,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只是一种不同概念关系的形式的区别。

“各种判断,无论按其来源以及其逻辑形式如何,都按其内容而有所不同。

按其内容,它们或者仅仅是解释性的,对知识的内容毫无增加;或者是扩展性的,对已有的知识有所增加。

前者可以称之为分析判断,后者可以称之为综合判断。

”豏因此,要想在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划定基本的界限,就只有在本质上对它们作出区分。

“分析判断中主词与谓词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而综合判断中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是一种…实在关系‟。

主词与谓词的关系…要么是纯粹逻辑地(存在于表象方式之中),要么是实在地存在于客体之中‟。

”豐这就是说,分析判断中的主词与谓词的关系是纯粹形式上的逻辑关系,它们的内容是同一的,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上的同语反复;而综合判断中的主词与谓词固然也具有形式上的关联,然而谓词对主词的内容具有扩充作用,这种内容无法直接通过任何分析从主词概念中抽绎出来,而是必然与可能经验或经验客体相关。

蒯因、普特南与哈克逻辑可修正性的分析论文

蒯因、普特南与哈克逻辑可修正性的分析论文

蒯因、普特南与哈克逻辑可修正性的分析论文蒯因、普特南与哈克关于逻辑可修正性的分析论文当代著名逻辑学家范·本瑟姆(John van Benthem)指出,当今逻辑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仍然是逻辑的多样性。

实际上,自经典逻辑诞生之时,各种非经典逻辑就试图修改它,从而形成了非经典逻辑的两大阵营:扩充系统和变异系统。

但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修改是可能的吗?或者修改经典逻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吗?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兼逻辑学家蒯因、普特南和苏珊·哈克基于各自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立场,对上述问题都曾作了肯定回答。

总体来说,他们的逻辑可修正论一个比一个激进。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详细剖析三者的逻辑可修正性思想,深入比较彼此的异同,揭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就“逻辑可修正性”问题作一番批判性思考。

一蒯因的整体知识观与逻辑可修正性蒯因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其整体主义。

他认为:“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单个地而只能作为一个共同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

”“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偶然事件到原子物理学甚至纯数学和逻辑学的最深刻的规律,是一个人造的编织品;它只沿着边缘同经验接触。

或者打个比方说,整体科学就像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是经验。

”基于整体主义知识观,蒯因强调任何陈述在倔强不屈的经验面前都是可以被修正的,数学和逻辑知识也不例外。

“没有任何陈述免于修正。

有人甚至提议把修正逻辑的排中律作为简化量子力学的方法;这样一种改变和开普勒取代托勒密或者爱因斯坦取代牛顿或者达尔文取代亚里士多德的那种改变在原则上有什么不同呢?”但他同时强调,整体内部各种知识与经验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当面对经验的挑战时,最先受到影响并且考虑调整的是处于整体边缘的知识,例如物理学、生物学知识;而作为整体核心的数学和逻辑知识通常是免于修正的,除非影响到整体的平衡。

这些思想在后来的《逻辑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数学和逻辑只以间接的方式被观察支持,这也就是那些自然科学为观察所支持的方式;换言之,它们加入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之中,远离经验边缘,与观察相符合。

卡尔纳普、蒯因和戴维森对迪昂整体论的批判继承

卡尔纳普、蒯因和戴维森对迪昂整体论的批判继承

卡尔纳普、蒯因和戴维森对迪昂整体论的批判继承众所周知,迪昂的整体论对蒯因影响巨大,后者对之加以继承和发展,以致形成“迪昂 - 蒯因论题”之谓。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纽拉特,故又有“迪昂 - 纽拉特 - 蒯因论题”之称谓。

事实上,情况绝非如此简单,迪昂整体论的影响是相当广泛而深远的。

对此,由卡尔纳普、蒯因与戴维森三位分析哲学大师对迪昂整体论或直接或间接的师承,以及三位大师之间自后向前依次形成的理论扬弃关系和他们对整体论事业的贡献可见一斑。

同时,这也是一个饶有趣味,颇具意义的话题。

一、卡尔纳普的整体论情节作为三位分析哲学大师中宗师级的人物,卡尔纳普与迪昂整体论的结缘,首先值得提及的是他对建构理论语言框架问题的处理。

他不像罗素(也包括弗雷格)那样认为现代逻辑事实上是一切科学的共同且唯一的语言框架。

卡尔纳普援引迪昂整体论的目的之一就是以之修正罗素的这种观点,他认为科学理论的语言框架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每一个语言框架都包含一个关于逻辑原理的系统。

“逻辑不具备道义,任何人都可以听从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语言形式。

”①卡尔纳普本人可谓是践行他的语言框架多元论的典范。

在他于 1928 年出版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之中,他倾向于走方法论上的现象主义和唯我论路线来制定语言框架;但在受到纽拉特的批评并接受后者提倡的物理主义之后,卡尔纳普更愿意从物理主义的立场来制定语言框架;而在受到塔尔斯基的元数学理论和真值概念的启发之后,卡尔纳普认为“不仅是物理或心理的,就是在它们之外的抽象理论概念和数学语言,都能成为知识论的基本对象”②.于是,他的兴趣点从关于形式结构的句法分析转向了关于物的语言的语义分析,因此他建构理论语言框架的立场又转成语义实在论了。

这诚如波普尔所言,卡尔纳普是“一位全神贯注于自己的问题并渴望听到批评的思想家”,他“有一种在批评的影响下改变自己思想甚至哲学基本观点的精神勇气”①.尽管卡尔纳普本人在理论语言的选择上有过诸多转变,但根据他的多元论,他并不否认,基于什么样的路线制定的语言框架都是可取的。

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纲领

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纲领

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纲领1969年,蒯因在维也纳国际哲学会议上发表著名论文《自然化认识论》,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发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1951)以来就一直模糊具有的思想:通过将认识论自然化来拯救经验主义认识论。

更具体地说,蒯因认为,认识论不应从自然科学外部,相反应从自然科学内部,即利用自然科学的发现,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说明科学认识的合理性,它应与心理学、生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联系,因而它不处于自然科学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而是被包含在自然科学之中,成为“心理学的一章,因而是自然科学的一章”。

蒯因有时这样表述自然化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我们是如何在“贫乏的”感觉刺激的基础上,产生出“汹涌的”输出即我们关于世界的丰富理论的?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这不仅是蒯因自然化认识论的、而且是整个蒯因哲学的中心问题。

从逻辑上看,蒯因所提出和发展的各种具体论点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解答这一中心问题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试图对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提供一种梗概式说明,并论证它作为一个全面的认识论纲领是不能成立的。

1.自然化认识论纲领的提出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在对基础论和怀疑论的分析和批判中提出来的,而后两者关于认识论的任务与方法的观点,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中激烈争论的对象。

传统认识论就是一种基础论(foundationalism)。

基础论者把我们的信念分为两组:一组需要其他信念的证实,一组可以证实其他信念而其自身却不需要任何证明。

后一组信念构成了认识论的基础,它们是直接明显、确实可靠、无需辨护的;而前一组信念则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们的可靠性要通过证明来确立。

近代唯理论、经验论和现代经验论都是基础论。

近代唯理论的开创者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实性的理想,并倡导通过“普遍的怀疑”来扫除一切不够清楚、不太可靠的东西;(2)主张把完全“清楚”、“明白”的理性公理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即作为可靠知识的基础;(3)认为理性演绎法即几何数学方法、是哲学乃至全部科学的根本方法,应该用这种方法来建立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理论。

蒯因本体论思想探析

蒯因本体论思想探析

蒯因本体论思想探析蒯因或译为荣因,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始于本体论,终至功利论”为主要特点,他认为人们必须通过悟解本体方能达到真正的功利。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蒯因的本体论思想,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蒯因本体论思想的核心蒯因提出的本体论思想主要强调人们的存在方式,即人的实在性和内在本质。

一、人的实在性蒯因认为,人的存在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对于身体而言,它只是人存在的表象,而真正决定人的存在方式的是心灵,它是人存在的灵魂。

二、人的内在本质蒯因认为,心灵是内在本质,它是人存在的本质,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而且,心灵又可以分为良心和智慧两部分。

良心是指人的感情、意志和决断等等,而智慧则是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三、本体与功利对于蒯因而言,本体论是达到功利的基础,他强调只有当人们得到本体的洞见,才能使人达到真正的功利。

而且,在蒯因看来,好的本体论应该具有实践性,这也是为什么蒯因在功利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原因。

以5个案例阐述蒯因本体论思想1. 张氏从良(论良心)蒯因认为,良心是人的行为判断的重要依据。

良心使我们区分善恶,让我们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张氏从良的事件充分证明了蒯因的理论。

春秋时期,张仪的妻子蔡姬与仇外的妻子黄氏相恋,但仇外不允许这种恋情,张仪认为此时需要遵循良心和道德,于是张氏毅然决定放弃蔡姬。

经过张仪的引荐,蔡姬与晋国的赵盾结婚,最终成为后来的春申君。

张氏从良事件反映了蒯因所说的良心的作用,张氏能在道德原则面前自我控制,表现出真正的道德情操。

2. 瑕丘之兵(论本体)在《韩非子》中,韩非提到了瑕丘之兵的例子。

齐国出兵攻打韩国,韩楚相继派人观察齐国的马匹。

韩国的观察员回来后告诉韩王说:“齐国马匹的形态和品种都很出色,但是它们只适合在平原上战斗,一旦进入山地和湿地,就没有办法行动了。

”于是韩国借口“山地、湿地作战不利”,拒绝向齐国出兵。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韩国的观察员非常重视马匹的实际情况,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

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

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知识专栏】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哲学的重要代表,他对美学的独到论述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

在康德的美学中,论证伎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对美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石。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并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我们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一、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的深度评估1. 通过对美的定义和界定,康德引出了论证伎俩的美学观念。

在他的观点中,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感性经验,不依赖于主客观因素。

他提出了无目的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论证伎俩的使用来展示这种观念。

2. 论证伎俩在康德的美学中是通过感性经验和理性表达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感性经验在它本身的特性上是直观和主观的,而理性表达通过概念和规则来进行,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康德认为,论证伎俩是将感性经验与理性表达融合在一起的手段,使表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这种融合不仅是审美体验的关键,也是美的表达形式。

3. 论证伎俩在康德的美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还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康德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和表达,将感性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美感,使之成为艺术作品。

这种转化过程需要论证伎俩的运用,以达到审美表达的目的。

二、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的广度评估1. 论证伎俩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存在。

康德将论证伎俩视为人类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普遍存在的。

在人际交往、社会制度、科学研究等领域,论证伎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种广泛的应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对论证伎俩的美学解释。

2. 论证伎俩的运用也是一种艺术。

康德认为,通过论证伎俩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意蕴深远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艺术家以对美的理解和表达为目的,通过论证伎俩的手段,将情感、思考和智慧融入其作品之中,让观者产生共鸣和启发。

三、回顾和总结通过对康德的论证伎俩美学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康德的美学观点中,论证伎俩是一种将感性经验与理性表达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它的运用,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展示。

包含疑难及其解决——康德、蒯因、克里普克之后再论分析性

包含疑难及其解决——康德、蒯因、克里普克之后再论分析性

作者: 张灏
作者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分析性;认识论;形而上学;经典摹状词理论
摘要:传统上,一个分析陈述被认为是先验必然陈述;克里普克则指出,先验性与必然性不可兼得,只有先验偶然陈述,或者后验必然陈述。

事实上,就认识论与形而上学有严格区分而言,更为恰当的处理是提出先验包含陈述和必然包含陈述;前一类陈述的包含来自摹状词,后一类陈述的包含则来自名字。

两种包含可以共同作为分析性的基础,进而弥补在康德和蒯因那里,分析陈述的边界缺乏清晰界定,这样一个疏漏。

句子意义与命题——分析与综合二分问题研究

句子意义与命题——分析与综合二分问题研究

句子意义与命题——分析与综合二分问题研究自康德将一切真理区分为分析的与综合的以来,分析性的研究成了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与综合的二分成了逻辑经验主义理论的基石。

但是蒯因却证明二分是经验主义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分析性的概念成了问题。

本文在第一章考察了分析与综合的二分这一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怀特和蒯因否定二分和分析性的论证。

为了弄清分析性的概念,在第二章我梳理了文献上出现的所有的主要的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定义,包括康德、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蒯因等人的定义;指出邦格、霍尔维奇、布洛克的定义并非通常意义的分析性定义,而只是徒有其名;而周北海的S-分析性和李翁的表达分析性也不适合说明通常的分析性。

并把现有的分析性定义分为四大类。

在第三章我考察了麦特斯、格莱斯和斯特劳逊等人对蒯因论题的反驳和哈曼等人的回击,剖析了极为重要的先行条件论证,认为索阿密斯并未充分理解先行条件论证。

然后,我驳斥了怀特和蒯因的部分论证。

由于对二分问题的彻底解决依赖于区分句子和命题,故在第四章我探索了句子的意义,在第五章系统地论证了命题的存在和命题的一些性质,逐一驳斥了蒯因、爱柯纳等人对命题的反对意见。

证明了命题不能归结为句子。

在第六章,我证明了不存在任何合理意义上的分析句子,考察了卡茨的定义,驳斥了伯高先和基莲·罗素的对分析句子的定义。

最后,在第七章,我证明存在分析命题,论证了任何命题原则上都是可以二分的,只要是相对于适当的文化共同体。

驳斥了普特南,提出有限板块理论以对抗整体论,给出了对分析悖论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

这才是哲学:蒯因与语义上溯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许多科学取向的哲学家倾向于采取某种形式的逻辑经验主义。

而蒯因在哲学中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他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质疑。

蒯因提出的一些批评是精细的、高技术含量的。

但他所批评的目标可不是一些细节,而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基:综合命题和先验真的分析命题的可以被区分。

到了1950年代早期,哲学家们,甚至是那些并不完全接受蒯因的精细论证的哲学家们,也都不能再将逻辑经验主义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拒斥引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在哲学和经验科学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哲学和科学是在同一阵线上的,只不过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更加理论化,更加抽象。

这是他自然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第二,他对卡尔纳普的批评为形而上学留出了空间,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一般性的反思,这些反思是基于我们拥有的最佳的科学知识的。

我们还要反思如何对这些科学知识进行最客观和清晰的整编。

蒯因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形而上学的接受,反应了分析哲学在半个世纪里的进展。

也许没有蒯因,这些进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

但是我们很难否认蒯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以形而上学为例,两位领军人物,索尔·克里普克和大卫·刘易斯都是蒯因的学生。

)不过,蒯因可能会反对一些人对他的观点的教条式理解。

就自然主义而言,许多哲学家都乐意使用经验科学中的概念和结果,但很少有哲学家认为哲学应该像科学那样,被清晰度、证据和解释效力等标准所约束。

结果就是,哲学家们普遍说自己认可自然主义,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蒯因对自然主义化的哲学所设立的那么严格的标准。

形而上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糟糕。

蒯因确实认为,哲学家们可以对世界做出非常一般性的见解,(比如,集合存在,但属性不存在)他这么说,是对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负责的,是为了最大化知识的清晰性和系统性。

不过,许多哲学家都乐意自由地对世界的本质发表见解,很少接受蒯因对这一过程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 回到康 德 , 根据 上 面引 文 , 隐 蔽 地 包 含 也 算 一 种 包 含 。康 德 需 要 说 清 楚 , 他 所 理 解 的包 含 可 以隐 蔽 到 什 么 程 度 。 比如 . “ 晨 星” 可 以包 含 “ 暮 星” 吗?必须承认 , 我们只有 通过经 验观察 , 才 能


引 言
部分 做 出 足够 剧 烈 的 调 整 的话 。 ” E 2 ] 钔 蒯 因没有 意识到 , 用 实 用 主 义 的 方 式 来 解 释 分析性 , 其实 又将 回到包 含概 念 , 而 且 这 个 包 含
概 念 的 隐 喻 水 平 一 点 不 比康 德 那 里 的 弱 。在极 端 情 况下 . 甚 至“ A 是 非 A” 这 样 一 种 违 反 形 式 逻 辑
星. 就此 而言 . “ 晨 星 是暮 星 ” 应 该 是 一 个 综 合 判 断 。但 尽 管 如 此 , 该 判 断 作 为 分 析 判 断 依 然 是 允 许 的, 因为 , 我 们 可 以说 , 在该判断 中, 主词 “ 晨星 ”
和 谓词 “ 暮星 ” . 二 者 之 间 实 际 具 有 的包 含 关 系 ,
2 0 1 4年 l O月
0c t . 2 01 4
包含疑难及其解决
— —
康德 、 蒯 因、 克 里 普 克 之 后 再 论 分 析 性
张 灏
( 云南 民族 大学 哲 学与政 治 学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摘 要] 传统上 , 一个分析 陈述被认 为是 先验 必然陈述 ; 克里普克 则指 出, 先验性 与必然性 不可兼得 , 只有 先 验 偶 然 陈述 , 或 者后 验 必 然 陈 述 。 事 实上 , 就认 识 论 与 形 而 上 学 有 严 格 区分 而 言, 更为恰 当的处理是提 出先验 包含 陈述和 必然 包含 陈述 ; 前一类 陈述 的 包含 来 自摹状词 , 后 类 陈述 的 包含 则 来 自名 字 。 两 种 包含 可 以共 同作 为 分 析 性 的 基 础 .进 而 弥补 在 康德 和 蒯 因 那里 , 分 析 陈述 的 边界 缺 乏 清晰 界 定 , 这样一个疏漏 。
在“ 经验论 的两个教 条 ” 中, 蒯 因批 评康德有 关 分 析 性 的说 明 “ 求 助 于 一 个 停 留在 隐 喻 水 平 上
的包含概念 ” 。[ 2 ” 蒯 因试 图另 起 炉 灶 , 丢 开 包 含 概念 , 重 新 寻 找 一 个 陈 述 分 析 性 的根 据 。在 将 定
在《 纯粹理性批 判》 中, 康 德 这 样 区分 分 析 判 断 和综合判 断 : “ 在 一 切 判 断 中 ,从 其 中主 词 对
谓 词 的关 系 来 考 虑 … … 要 么 是 谓 词 B属 于 主 词
A, 是( 隐蔽地 ) 包 含 在 A这 个 概 念 中 的 东 西 : 要 么
义、 保 全 真值 的互 相替 换性 、 语 义 规 则 和 还 原 说
等 标准逐 个 推上 阵 , 但 每一个 都 失败 之 后 , 蒯 因
发现 , 除 开逻 辑为 真 的陈述 , 通 过 同 义 词 替 换 获
生幻 觉或 者修 改被 称 为逻 辑规 律 的那 一类 陈述 而 被认 为 是 真 的 。” [ 2 3 ∞

[ 关键词 ] 分析性 ; 认 识论 ; 形 而上 学 ; 经 典 摹 状 词 理论 [ 中 图分 类 号 ] B 5 1 6; B 7 1 2 ; H 0 — 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8 2 ( 2 0 1 4 ) 0 5 0 0 7 8 — 0 5
得 的 陈述 , 其 分 析 性 依 然 是 一 个 迷 。无 奈 之 下 , 蒯 因抛 出他 的实用 主义 观点 : “ 在 任 何 情 况 下 任 何 陈 述 都 可 以认 为 是 真 的 , 如 果 我 们 在 系 统 的其 他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0 3
作者 简 介 : 张灏 ( 1 9 7 2 一) , 男, 湖 北 十堰 人 , 云 南 民族 大 学哲 学与 政 治 学 学 院 副教 授 , 博士。
果 这 种 包 含 恰 恰 是 我 们 出于 实 用 主 义 的 目的 , 所 需 要 的 。对 此 , 不 仅 一 些 黑 格 尔 的 辩 证 法 信 徒 会 很欢 迎 , 蒯 因也估 计 无 可奈何 , 因 为 他 自己 也 承 认, 逻 辑 规 则 是 可 以修 改 的 , “ 即使 一 个 很 靠 近 外 围 的 陈 述 面 对 着 顽 强 不 屈 的经 验 , 也 可以借 E l 发
因为在一个陈述但问题在于既然克里普克已经做出结论名字中主词位置上的摹状词对谓词所带有的包含一米长的实际指称不能通过与其关联摹状词通常都是先验的即我们先验地规定被谓词指的方式获得那么这样一个严格的既不能多于向的事物就是被主词指向的事物
第3 6 卷
Vo 1 . 3 6
第 5期
N o . 5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是 B完 Leabharlann 外 在 于 概 念 A,虽 然 它 与 概 念 A 有 连
基 本 规 则 的 陈 述 也 可 以是 分 析 陈 述 ; 因为 , 我 们
可 以说 陈 述 中 的 谓 词 “ 非 A” 被 主词 “ A” 包含 , 如
结 。在 前 一 种 情 况 下 我 把 这 判 断 叫 做 分 析 的 , 在 第二种情况下称为综合的 。” [ 1 ]
① 尽 管用现代逻辑 的观 点看, 判断带有心理主 义的 色彩 , 表达说话者的命题 态度 ; 但是, 康德 那里的分析判 断和综合判断 , 由
于具 有 客 观 真 值 , 可 以视 同分 析 陈 述 和 综 合 陈述 。

7 8 —
知道 晨 星是暮 星 , 即二 者指 向 同一 个 星体 , 即 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