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四章 第二节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韵书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  本科  山大20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
一、多选题(18分)
1、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ABE)
A.薪:砍柴。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2、下列各组字,意符全都相同的是(BC)
A.徒徙行径B、腥胡肖胃C、冯骐笃骏D、孟盟盆益
3、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ACD)
A、断:决断,果断。

B、术:道路。

C、危:不稳定,危险。

D、析:分析,辨忻。

4、《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言:原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日: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这段话中解释正确的是(ACDE)
A.盛气:怒气很大。

B、揖: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揖:当作"胥”,“须"的通假字,等待。

D、趋:小步快走,示恭敬。

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AB)
A.《楚辞.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颖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写本书
东晋末(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材 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到印刷 术发明初期,在纸上抄写是成书的主要形式。由于 纸的来源充足,抄写容易,使得文字、书籍的传播 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 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 术。
4)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欧阳 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 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5)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
经折装
起源下南北朝,又叫梵夹装、 折子装。
1)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 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 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 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 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 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 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 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 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出现大 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魏晋南北朝隋 唐时期的书籍
装帧设计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
地产生新的书籍装帧形式,随着历朝历代逐渐 有了一些关于书籍文化与版式、装帧等方面的 思想和论述。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出版获得了飞跃发展。在 这一时期,书籍形态丰富,书籍形制得到了重大变革。 简牍自上古一直使用到魏晋,缣帛从公元前5世纪使 用到魏晋,纸书从东汉开始使用,与简帛共存三五百 年。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间,书籍形态是比较丰富的, 存在着简牍、缣帛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纸真正 取代简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完成。到东晋以后,纸的 使用终于取代了竹简,并使缣帛处于次要地位。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

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

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

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

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其中【p】、【p‘】、【m】、【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

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的著名史书

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的著名史书

《晋书》共有130卷。

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就是其中的第一部。

唐太宗不满唐代以前的多种晋史,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诏修《晋书》,命时任宰相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主持修撰晋史,由令狐德棻、敬播、李延寿等十余人分工撰写。

《宋书》共有100卷,为南朝(梁)沈约(公元441—513年)所撰。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历任宋、齐、梁三朝多任官职。

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奉诏撰《宋书》,写成本纪10篇、列传60篇、志30篇,记南朝宋一代史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

《南齐书》共有59卷,为南朝(梁)萧子显(公元489—537年)所撰。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出身南齐皇族。

梁时萧子显奏请撰写《齐书》,写成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南朝齐一代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等史事。

本书原名《齐书》,北宋时加上“南”字,以别于唐代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

《梁书》共有56卷,由唐代姚思廉(公元557—637年)编撰。

父亲姚察曾经撰写梁、陈二史,但只写了一部分就死了,临终时嘱咐儿子思廉继续完成他的遗愿。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思廉奉诏撰梁、陈二史,由秘书监魏征监修。

姚思廉依据家藏旧稿,兼采诸家史书,撰写成《梁书》、《陈书》。

《梁书》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

《陈书》共有30卷,亦为唐代姚思廉所撰。

思廉在撰写《梁书》的同时,即修撰本书。

他除利用其父姚察的旧稿外,兼采顾野王的陈国史及陆琼的《陈书》所载的史料,写成纪6卷、传30卷,亦无表、志。

此外,本书亦多载诏书和诗赋文章,史事则多有隐恶扬善之处。

其文字精练,文风清新。

《陈书》亦为魏征监修,本纪部分和《皇后传》的论赞皆出于魏征之笔。

《魏书》共有130卷,为北齐魏收(公元510—572年)所撰。

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魏收撰写魏史,由高隆之监修,至天保五年写成。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

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主要韵书中国古代的韵书,对于探索历史上的汉语语音系统,对于研究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对于了解写诗、填词、制曲和韵书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古代韵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编排的字典,声韵的萌芽于东汉,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最早的韵书三国时期北魏李登编的《声类》,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魏书·江氏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此书也早已失传。

自南朝,沈约、周颙等人讲求汉语四声后,各类韵书盛行。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后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

经籍志》)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

经籍志》)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

经籍志》)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

经籍志》)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

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

经籍志》)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

经籍志》)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

经籍志》)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

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

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风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为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而陶渊明独树一帜。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诗风——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1.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2)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诗人团体,他们不再拘泥于儒学,而是表现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动乱的时代。

(3)他们诗作特点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短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

2.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期的文学。

(2)此时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执掌大权,政局动荡。

玄学兴起,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文学上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3)作品主要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的虚伪,表现政治重压的苦闷,对当权者的反抗。

3.太康诗风(1)指的是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上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追求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大量运用排偶。

(3)对南朝山水诗发展和声律对仗成熟有推动作用。

4.玄言诗(西晋)(1)产生于西晋,盛行于东晋。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的诗歌。

(2)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

5.游仙诗(晋)(1)游仙诗描写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直接是为了乞求长生,但同时又是为了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学

目录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人世沧桑与士人觉醒第二节文的自觉与美的追求第三节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第二节建安七子及建安诗风第三节正始诗坛第二章太康诗人与江左诗风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境界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的题材类型第三节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从“元嘉体”到“永明体”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起第二节鲍照与元嘉诗歌的创新第三节沈约、谢脁与“永明体”第五章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第一节梁陈诗歌的时代风格第二节庾信与南北诗风的融合第三节隋朝诗歌:南北诗风融合的延续第四节南北朝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文赋第一节魏晋文章与辞赋第二节南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名著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第一节志怪小说第二节《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下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承前启后的隋朝与初唐诗歌第一节士庶地位的沉浮与诗人心态的变化第二节第二章“王孟”与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三章“高岑”与盛唐边塞诗第四章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第五章杜甫: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第六章中唐前期的诗歌创作第七章“元白”与新乐府第八章“韩孟诗派”及其他诗人第九章古文运动与韩柳古文创作第十章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小李杜”与晚唐风韵第十三章晚唐小品文创作第十二章唐五代词风的嬗变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史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上起东汉末建安下讫隋朝统一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

过去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对这一将近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不无偏激的指责多于平心静气的研究,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一笔抹杀了建安后的全部诗歌创作;宋代文豪苏轼就走得更远了,在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时(《韩文公庙碑》),间接地否定了整个东汉后的文章。

韵部发展史

韵部发展史

韵部发展史韵部发展史历朝韵书大全,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法不一,从历史的沿袭来看,大约如下:最早的两本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

《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晋代吕静的《韵集》,它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由于原书早已亡佚,成了语言学界的一大憾事。

唐释慧琳撰写《一切经音义》时曾大量引用《韵集》的反切,今人胡吉宣所著《玉篇校释》对这些反切做了穷尽性地搜罗。

运用文献整理法、数据统计法,可以整理出胡吉宣在《玉篇校释》中所收录的《韵集》反切条目的总数,共计6837条,另有直音290条。

南北朝时出版的韵书较多:周颙(字彦伦,汝南安城人)《四声切韵》;沈约(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四声谱》;杜台卿《韵略》;周研《声韵》;张谅《四声韵林》;阳休之《韵略》等;研究南北朝的诗,应参考南北朝的韵书及南北朝人所认可的字典,对照那时的资料,那时的诗词会有比较好的解释,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做的诗会根据当地习惯用韵。

隋文帝(公元601年),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切韵》正式成书。

据唐人封演的《闻见记》记载,《切韵》收有12158字,分为193韵;研究隋朝的诗,当参考《切韵》和当时所认可的字典,否则有的语句无法解释。

唐初的诗词主要依据《切韵》,唐中宗时期,王仁煦在《切韵》基础上,撰写《刊谬补缺切韵》,简称“王韵”,由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

收字18000左右,王韵主要有三个版本;研究唐中宗时期的诗,当参考《王韵》。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的孙愐在《切韵》和《王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唐韵》,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

有开元本和天宝本;写唐诗或写古诗,用《唐韵》比清朝人的平水韵更合适,我们今天看到的唐诗,大多是根据《唐韵》写的!宋朝1008年完稿的韵书:宋真宗敕令陈彭年等重修《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通称《广韵》,收韵字26194个,《广韵》是官韵;《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四编』隋唐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四编』隋唐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四编』隋唐文学『第四编』隋唐文学◆概述◆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中唐前期诗人◆第六章韩愈与韩孟诗派◆第七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第八章中唐其他诗人◆第九章晚唐诗人◆第十章唐代散文◆第十一章唐代传奇◆第十二章唐五代词概述公元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从此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篡位的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倒行逆施,致使隋开国不过三十年时间,便被李渊灭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隋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强大昌盛,欣欣向荣,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高涨。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给唐代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

此外,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唐代文人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

不仅造成了文学彬彬之盛的局面,而且使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文学面貌各异、丰富多彩。

尤其是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到唐代,更犹如百川归海,形成前所未有的壮阔波澜。

作诗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而成为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村夫牧童各阶层人士无所不预的事业;诗歌的题材也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解放出来,走向江山、塞漠和市井,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各期目录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各期目录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各期目录第一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各期目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1-26辑目录)2012-03-20 23:33:50《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是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的一份史学同仁刊物。

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

本刊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 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 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朱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 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 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 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3辑(2006年12月)“唐宋变革”的世界史意义——内藤湖南的中国史构想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侯旭东走马楼所出孙吴贷食简初探魏斌晋武帝立嗣背景下的贾充权家玉太子勇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姜望来兼融南北:《大唐开元礼》的册后之源吴丽娱《平淮西碑》再探讨黄楼读唐代家书札记二则朱海唐代女性寿命问题探讨万军杰唐五代“练塘”资料中所见的“强家”与“百姓”——隋唐五代江南地方社会个案研究之一冻国栋麹氏高昌“遗言文书”试析冻国栋跋吐鲁番新出《唐显庆元年(656)西州宋武欢移文》刘安志从三至五品官带勋者荫子孙看唐前期勋官制度的演变——读《唐天宝年代国忌、诸令式等表》之后马志立Tsong ka(宗喀)、khri ka(赤卡)、临蕃城考陆离点校本《资治通鉴》讹误校正李文澜刘晓慧第24辑(2008年12月)吴简所见的“子弟”与孙吴的吏户制——兼论魏晋的以户为役之制孟彦弘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魏斌《晋书习凿齿传》述评黄惠贤柳春新西晋杨骏一族的崛起权家玉“和靖”与“宽和” ——东晋中期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李济沧六朝建康的木材何德章邺城谣谶与北朝政治社会变迁姜望来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吴丽娱唐“仙州”史事素描冻国栋唐德宗“奉天定难功臣”、“元从奉天定难功臣”杂考黄楼唐代再娶习俗之下继室与前室子关系探讨——兼析唐代的“两娶一门” 万军杰唐宋间家训中的“己” 朱海跋“千唐志斋”新藏《崔府君(□伯)墓志》冻国栋唐代的“神山路”与拨换城陈国灿。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

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材料一、引言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语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对汉语语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材料的角度出发,探讨隋唐五代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内容。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音韵学著作1.《切韵》《切韵》是隋朝的一部音韵学著作,编纂者是韩愈和刘义庆。

该书按韵部编排,对隋唐时期的韵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切韵》详细收录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及其变化规律,为后世研究隋唐五代音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广韵》《广韵》是唐代的一部音韵学著作,为后世研究唐代汉语音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该书按韵部编排,收录了唐代时期的音韵信息,是研究唐代汉语语音史的重要依据。

3.《集韵》《集韵》是五代时期的一部音韵学著作,作者是孙愐。

该书对五代时期的语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收录了大量词语的音韵信息,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为研究五代汉语语音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铭文和碑刻隋唐五代时期的铭文和碑刻也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材料之一。

这些铭文和碑刻包括了当时的官方文献、历史记载、墓志铭等,其语言表达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现象。

1.官方文献隋唐五代时期的官方文献包括了历代皇帝的诏书、敕令等,这些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可以了解当时汉语语音的一些特点和变化规律。

2.历史记载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记载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语音信息。

例如《资治通鉴》中对当时民间语言、口语的描写,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中与语音有关的记载,都可以为研究该时期的汉语语音史提供重要参考。

3.墓志铭隋唐五代时期的墓志铭是研究当时汉语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

这些墓志铭不仅记录了被铭记者的生平和事迹,也包含了丰富的语音信息。

通过分析墓志铭中的语音现象,可以推测汉语语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字音对比隋唐五代时期的字音对比研究是研究该时期汉语语音的重要方法之一。

10第四章 第二节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韵书

10第四章 第二节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韵书

❖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 疏缓”;
❖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剖析毫厘、分别 黍累”。
❖ 分韵方面:从分不从合。
(三)《切韵》介绍 ❖ 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
本已佚。完整地保存了《切韵·序》。目 前有部分残卷。 ❖ “切韵”的含义: ❖ 沈括《梦溪笔谈》:“所谓切韵者,上字 为切,下字为韵。” ❖ 王显:切为切正,即正确规范的意思。
❖ 同用:所列韵目有细微差别,音近可以通 用。
❖ 独用:所列韵目差别较大,不能通用,必 须单独使用。
❖ 官韵:作为考试时做诗的用韵标准。
(三)《广韵》的历史贡献
❖ 1.《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是现 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 的一部韵书。
❖ 是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是法定的国家韵书。 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语音系统。
❖ 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 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 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 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凡有文藻,即 须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 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贵贱礼隔,以报 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记者定之为 《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 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杨 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辙,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 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是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合语音系统。 ❖ 代表人物:江永、章炳麟、王国维 ❖ 一派认为:《切韵》是单一音系,或基本上是单一音系。
又有三种观点:
A.吴音说 ❖ 中唐的李涪
❖ 《切韵刊误》以中唐的“东都正音”来指斥二百年前的《切韵》音,确有不 明语言变化之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致时期•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共历约394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及特征一、时代特征:战乱分裂乱世文学→文学的悲剧性基调长期战乱、动荡、分裂,导致了儒学正统地位下降。

二、时代思想的变化思想大解放道家思想、佛教的大流行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垄断经济、政治、文化。

“九品中正制”。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寒士的不平之鸣四、文人独特的心态强烈的忧患意识;焦灼苦闷的情感;鲜明的自我意识五、酝酿文学新变的时期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文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文学观念的树立→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追求(远离教化功能);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空前繁荣2、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玄学—→思辨的哲学崇尚自然——“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中国诗歌艺术精髓:言有尽而意无穷;魏晋风流佛教—→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丰富了文学观念和词汇。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永明声律说——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

修辞的丰富和自觉的追求,等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建安正始文学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和魏前期❖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以及蔡炎等,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打开了一个彬彬之盛的新局面,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并确立起“建安风骨”这一影响深远的诗歌美学典范。

“三曹”、“七子”、蔡琰等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第一节“三曹”❖曹操一、生平及思想❖(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低微的阶层。

❖思想上排斥名教,反对伪道德,但并不真正排斥原始儒学。

古代韵书综述

古代韵书综述

古代韵书综述古代韵书综述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

因为着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

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

第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

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

【声类】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韵书是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

《声类》一书今已不传,有关李登生平情况亦不祥。

《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

《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

此书在训诂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

【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有《韵集》6卷。

《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

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

据《切韵·序》介绍,《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切韵》计5卷,它的编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共193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韵字的注释简单,一般不注出处,有的根本没有解释,这是该书最大的缺点。

《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 刘孝标注引《孔氏志怪》:宝父有嬖人,宝母至妒,葬 宝父时,因推着藏中。经十年而母丧,开墓,其婢伏棺 上,就视犹暖,渐有气息。舆还家,终日而苏。说宝父 常致饮食,与之接寝,恩情如生。家中吉凶,辄语之, 校之悉验。平复数年后方卒。宝因作《搜神记》,中云 “有所感起”是也。 • 唐无名氏《文选集注》江文通(总)拟郭弘农(璞) 《游仙诗》注引雷居士《豫章记》:吴猛,豫章建宁人。 干庆为豫章建宁令,死已三日。猛曰:“明府算历未应 尽,似是误耳。今为参之。”乃沐浴衣裳,复死于庆侧。 经一宿,果相与俱生。庆云:“ 见猛天曹中论诉之。” 庆即干宝之兄。宝因之作《搜神记》。故其序云:“建 武中,有所感起,是用发愤焉。” • 《世说新语· 排调》:干宝向刘真长叙其《搜神记》, 刘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北朝文学的落后
• 西晋灭亡(317)——隋文帝灭陈(589)——南 北对峙局面——南北方文学不同的发展过程 • 南方文学——虽有盛衰,代不乏人 • 北方文学——文学荒漠 • 北方文学落后之因:文人流失、坞壁生存、中心 缺失等
北朝文学的发展
• 《隋书· 文苑传序》:暨永明(齐武帝年间)、天监(梁 武帝萧衍)之际,太和(北魏孝文帝年间)、天保(北齐 文宣帝高洋年间)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 • 汉化之一:迁都(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假称南伐, 从平城迁都洛阳。) • 《魏书· 任城王云传》附《子澄传》记述了孝文帝与拓跋 澄关于迁都的对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 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 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 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 不能不惊扰也。”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 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 我之子房。”

第四编第1~~10章 隋唐五代文学资料

第四编第1~~10章 隋唐五代文学资料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和初唐诗歌隋代诗坛的作者构成:1、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北朝诗风的代表)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虞世基、许善心等。

(把南朝诗风带入北朝)诗风的相互影响显示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

以薛道衡为例:出塞诗绝漠三秋幕,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鸿声。

人日思归诗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卢思道(公元531年-582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年轻时师事邢劭,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

隋开皇元年卒。

《卢思道传》评价其“聪爽俊辩,通脱不羁”、然“不持操行,好轻侮人”。

年十六,遇中山刘松,松为人作碑铭,以示思道。

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子才。

后思道复为文,以示刘松,松又不能甚解。

思道乃喟然叹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因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

(《隋书》)从军行朔方峰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思妇——征夫”的内容结构第二节初唐诗坛概述:完成律诗、转变诗风、追踪风骨、创造诗境一、初唐宫廷文人和律诗的完成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

……可以说平和仄是汉语声调中最低限度的差别,也可以说是古典诗文声律中最基本的因素。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中国古代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一、萌芽中的韵书1、李登的《声类》2、吕静的《韵集》二、六朝韵书3、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经籍志》)4、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经籍志》)5、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经籍志》)6、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经籍志》)7、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经籍志》)8、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经籍志》)9、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经籍志》)10、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11、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12、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经籍志》)13、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经籍志》)14、周彦伦的《四声切韵》(《南史.周彦伦传》)15、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经籍志》)16、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

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17、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潘徽传》)18、释静洪的《韵英》三卷(《隋书.经籍志》)19、杜台卿的《韵略》(陆法言《切韵序》)三、定型的韵书四、修订、增补的韵书21、(唐)孙愐的《唐韵》22、(唐)李周的《切韵》五、官修韵书23、(宋)陈彭年、丘雍等人修订的《广韵》24、(宋)戚纶等的《韵略》25、(宋)丁度等的《集韵》26、(宋)丁度等的《礼部韵略》六、正统韵书27、(金)韩道昭的《五音集韵》28、(元)黄公绍的《古今韵会举要》29、(明)乐韶凤、宋濂等人的《洪武正韵》七、《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30、(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31、(元)卓从之的《中州音韵》32、(明)兰茂的《韵略易通》33、(明)毕拱宸的《韵略汇通》34、(清)樊腾凤的《五方元音》八、平水韵和诗韵35、(宋)刘渊的《平水韵》(又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或《新刊韵》)36、(金)王文郁的《平水韵略》37、(金)张天锡的《草书韵会》38、(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39、(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41、(明)李攀龙的《诗韵辑要》42、(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43、(清)张玉书等的《佩文韵府》44、(清)《佩文诗韵》45、(清)周莲塘的《佩文诗韵释要》46、(清)余照的《诗韵珠玑》47、(清)余照的《诗韵集成》48、(清)朱月坡的《渔古轩诗韵》49、(清)汪慕杜的《诗韵合壁》50、(清)汤文璐的《诗韵合壁》51、(清)惜阴主人汤祥瑟的《诗韵全壁》52、(清)《诗韵含英》53、(清)《诗韵题解》54、(清)《读诗韵新诀》55、(清)《诗韵辨同》56、(清)《诗韵尤雅》57、(清)《佩文广韵汇编》58、(清)《佩文韵溯原》69、(清)《诗韵析》70、(清)《诗韵歌诀初步》71、(清)《养默山房诗韵》九、词曲韵书北曲韵书是用《中原音韵》,南曲韵书参考《洪武正韵》。

音韵学复习题

音韵学复习题

音韵学复习题一、单选题(共8题,8分)1、反映元明清时代语音的韵书是( )。

A、《切韵》B、《广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2、《诗经•鄘风•相鼠》:“《相鼠》刺无礼也。

”陆德明《毛诗音义》:“相息亮反。

”这说明“相”和“亮”两字的关系是()A、双声并且迭韵B、同义词C、迭韵并且声调相同D、双声并且声调相同3、下列韵部属于入声韵的是()。

A、鱼B、微C、药D、耕4、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僕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A、 Dàyuān TǔbōMîxiãpūyìB、 Dàyuān TǔbōMîxiãpūshâC、 Dàyuān Tǔfān MîyēpūyìD、 Dàyuān TǔbōMîyēpūyì5、下列工具书中,用部首编排、注音吸收“叶音”,基本上罗列古书旧注的一部是( )A、《言兑文解字》B、《康熙字典》C、《漢語大字典》D、《詞詮》6、下列注释书中,专门为古籍正文和注文作反切注音的一部是( )A、《經典釋文》B、《毛詩正義》C、《莊子集釋》D、《毛詩詁訓傳》7、下列各组注音,依次为“傳說、皋陶、伍員”等古人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FùyuâGāo yáo WǔyuánB、FùshuìGāo yáo WǔyúnC、FùyuâGāo táo WǔyúnD、FùyuâGāo yáo Wǔyún8、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

A、《切韵》B、《广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10、下列韵部属于阴声韵的是()。

A侯 B职 C月 D蒸二、多选题(共2题,2分)1、下面关于《广韵》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A按韵编排 B 工具书 C字典D韵书E按部首编排2、下面哪些韵是四等韵()A齐韵B先韵C萧韵D青韵E添韵三、判断题(共72题,72分)1、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与汉语的语音系统的一门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语音系统。 ❖ 代表人物:江永、章炳麟、王国维 ❖ 一派认为:《切韵》是单一音系,或基本上是单一音系。
又有三种观点:
A.吴音说 ❖ 中唐的李涪
❖ 《切韵刊误》以中唐的“东都正音”来指斥二百年前的《切韵》音,确有不 明语言变化之嫌。
B.长安音说
❖ 高本汉:

《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当时定
❖ 分析条例
❖ 是把不同类的声母和韵类分开的一个原则。
❖ 陈禮说:“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 类。”“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类。”
❖ 原因:如果下字同类上字也同类,那就完全同音,就 没有必要再分两个反切。
❖ 彤,徒冬切;冬,都宗切。彤、冬、宗符合递用例,它们的反 切下字是同类的,那么它们的反切上字“都”、“徒”必定不 同类。
1.《切韵》的内容
❖ 五卷。多已散失。 ❖ (1)以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过多分为两卷,共
计五卷。 ❖ (2)平声上卷分为二十六韵,平声下卷分为二十八
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分为五十六韵,入声分为三 十二韵,共一百九十三韵。 ❖ (3)所收字数在一万两千左右。 ❖ (4)韵字的注释简单。 ❖ (5)不正字形。
❖ 1.陈澧 《切韵考》
❖ (1)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世称东塾先生, 番禺县捕属(今广州) 人。
❖ 9岁能诗文,17岁中秀才,肄业于粤秀书院,与卢同 柏、桂文耀、杨荣绪被誉为“四俊”。1832年中恩科 举人。他先后向张维屏学诗,向侯康学史,向梁汉鹏 学数学。 1833-1852年,陈澧先后7次应考,均名落孙山,从 此绝意仕途, 专心著书立说和培养人才,终成一代大 家。
原委、州县名称都一一说明。
❖ 3.李舟《切韵》
❖ 十卷。韵部的排列,各以类相从,又使四 声的次序相配不乱,奠定了《广韵》206韵 次序的基础。
❖ 王国维称赞李舟的《切韵》“为宋韵之始 祖”。
第四章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
第三节 宋代的韵书
一、《 广韵》
❖ (一)《广韵》简介
❖ 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广韵》是宋代的官 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是在《切韵》、《唐 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 简称《广韵》。
❖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 疏缓”;
❖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剖析毫厘、分别 黍累”。
❖ 分韵方面:从分不从合。
(三)《切韵》介绍 ❖ 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
本已佚。完整地保存了《切韵·序》。目 前有部分残卷。 ❖ “切韵”的含义: ❖ 沈括《梦溪笔谈》:“所谓切韵者,上字 为切,下字为韵。” ❖ 王显:切为切正,即正确规范的意思。
❖ 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 该、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当时都是地位 很高的学者和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 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 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二)《切韵》编写的目的和原则
1.目的
❖ 一是为了创作诗文的用韵 ❖ 二是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 2.编写原则
——从宽 ——从严
❖ 《切韵·序》
❖ 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魏著作彦 渊、李常侍若、萧国子该、辛咨议德原、薛吏部道衡等八人, 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 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 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 反)、鱼(语俱反)、虞(遇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 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 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 集》、夏侯詠《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 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江北复殊。因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 子多所决定。
❖ 瞢,莫中切;蒙,莫红切。反切上字都是“莫”,那么反切下 字“中”和“红”必定不同类。
❖ 补充条例
❖ 对于声类的系联,陈禮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 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 两两互用故也。”
❖ 原因:有的字是多音字,这样在不同处注音时,同一个 音用了不同的反切,那么这两个反切上字就是同类的。
❖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二字都用 “都”字做为反切上字,它们是同用关系。
❖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东和公韵类相同。
❖ b 互用
❖ 是指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上字。 ❖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和“当”互相用作对方的反切
上字,所以它们的声母是同类的。 ❖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和红互为反切下字,公和红的韵类
❖ 2.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讨论 ❖ (1)关于《切韵》的分韵 ❖ 三种观点 ❖ 戴震: ❖ 《切韵》分韵太多、太细 ❖ 陈澧: ❖ 二百零六韵符合当时实际语音情况 ❖ 章炳麟: ❖ 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
❖ (2)关于《切韵》所带表的语音系统 ❖ 两派 ❖ 一派认为:《切韵》是综合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
❖ 周祖谟的总结:222页 ❖ 王力的评价: ❖ 《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
(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
❖ 共识:
❖ A 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韵书;也不是各地方言、古今 语言的混合。
❖ B 《切韵》是一部有系统、审音从严的韵书,其音系 是严整的。
❖ C 《切韵》有严格的系统,是有实际的雅言和字书的 音读做依据的,基本反映了公元六世纪共同语的语音 系统,可以作为当时汉语语音的代表。
都长安,故高认为《切韵》代表了当时的长安音。马伯乐、周
法高等也同意此说法。
C.洛阳音说
分为二派:
❖ 一派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洛阳旧音说(最早由清初阎若璩)。东 晋以后的南朝士人操的都是洛阳旧音,即东汉时期的博士音。
❖ 一派就是以王显、邵荣芬为代表的洛阳活方音论,一定程度上 综合了金陵方音。认为何超的《晋书音义》是代表洛阳活方音 的,而《晋书音义》的音系与《切韵》相近。
❖ (2)《切韵考》
❖ 考察《广韵》的声类和韵类,得切语上字 452字,归为40声类,其中清声21类,浊声 19类;以《广韵》的四声为准,又自切语下 字得平声90类,上声80类,去声88类,入声 53类,共得311类。并将其列表定位。
❖ 梁启超称其为“绝作”。
❖ (3)陈澧研究《广韵》的方法 ❖ 反切系联法 ❖ 通过分别“系联”反切上字和反切下
❖ 开齐合撮之分
❖ 古今沿革之分
事实
❖ 《广韵》的声母:
❖ 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 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 类。
❖ 黄侃得到41声类。 ❖ 白涤洲、黄粹伯得出47声类。 ❖ 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51声类。 ❖ 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
❖ 36声母:
❖ 《广韵》的同用和独用:
❖ 是研究古音学的阶梯,可以上推古音,下 推今音。
❖ 2.《广韵》是研究等韵学所必须的参考 韵书。
❖ 字母和等韵学的研究是用来说明韵书上的切语的。 《广韵》中的切语保存最丰富。
❖ 3.后世编纂韵书,以及研究各地的方音, 都要以《广韵》作为重要依据,或者历 史的考证材料。
(四)研究《广韵》的重要著述
相同。
❖ c 递用
❖ 是指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做另外一个反切的切上字 或切下字,那么有递用关系的这些反切,其声母或韵类必然是同 一类。
❖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这样冬,都,当就联到一起了,是声 母之间的递用关系。
❖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红用公,这样东,红,公是 同一韵类。
❖ 三个原则是反切系联法的核心。
❖ ②反切系联法的内容 ❖ 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
条例。 ❖ 基本条例:是反切系联法的原则。 ❖ 陈禮说“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
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 “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
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
❖ a 同用
❖ 是指几个反切共同用一个上字或下字。共用 一个上字,声类就是同类;共用一个下字, 韵类就是同类。
❖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 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语 音系统。
❖ 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卷。共 26194字,分为206韵。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 入声34韵。《广韵》的声调有四个:平上去入。
❖ (二)《广韵》的体例
❖ 1.分卷 ❖ 按声调分卷。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
卷,平声分上下卷。 ❖ 2.分韵 ❖ 分为206韵,同声调的字按韵收字,把同音字放
在一起。同韵不同声的用“Ο”隔开,每字下有 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目。
❖ 分韵的条例:
❖ 钱玄同认为有四条原则:
❖ 平上去入之分
❖ 阴声阳声之分
音理
❖ 同用:所列韵目有细微差别,音近可以通 用。
❖ 独用:所列韵目差别较大,不能通用,必 须单独使用。
❖ 官韵:作为考试时做诗的用韵标准。
(三)《广韵》的历史贡献
❖ 1.《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是现 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 的一部韵书。
❖ 是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是法定的国家韵书。 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语音系统。
第四章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
第二节 南北差至隋唐时期的 韵书
一、韵书的产生
《声类》和《韵集》 1.产生时期 ❖ 李登的《声类》:三国时期 ❖ 吕静的《韵集》:晋代 2.特点 ❖ 按照宫、商、角、徵、羽分篇; ❖ 不分韵部; ❖ 每一篇中,凡同音字列在一起; ❖ 有反切;有注释。 3.地位:古代韵书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