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题:《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3、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知读悟背资料助读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导学流程及学习内容方法指导和行为提示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逢入京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学习目标:师引入:学习古诗,看看我们要掌握什么。
生齐读目标。
生齐读目标师出示目标ppt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背诵诗歌,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好,我们将采用知读悟背的流程来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2、诗歌创作背景二、读(字音节奏)教师适时指导: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读出感情,读出情境。
1、听读2、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做评价4、齐读三、悟(诗意诗情)1、解题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指名学生回答)2、解读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合作探究(分组探究各句诗的意思,并赏析诗句)1组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漫漫)2组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3组马上相逢无纸笔(逢)4组凭君传语报平安(凭传语报平安)看名家点评(生齐读)学生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补充点评(指名)(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3、体会诗人的情感A.这首诗短短的四句话,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双袖龙钟泪不干)作者为了报效祖国,离开家人,伤心流泪,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故园东望路漫漫)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着两句诗。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_1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2.感知思乡诗的特征。
3.体会诗人的柔情与豪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设疑法2.归纳法3.合作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情是一首老歌,时光悠久依然铭记;乡情是一杯浓酒,千杯入肚更加火热;乡情是封家书,字字传递真心实意。
今天我们跟随岑参学习《逢入京使》,一同感受这份乡情。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诗歌温馨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师生点评。
3.齐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四、解说诗歌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写每句诗的内容。
示例: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眼泪沾湿双袖模糊容颜。
马上相逢可惜没有笔墨纸砚,只能托您给我的家人报平安。
五、品读诗句1. 诗人为什么东望故园呢?明确;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
而长安在诗人现在位置的东方,所以要东望故园。
2. 东望故园,诗人怎么了明确:东望故园,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诗人哭了,而且非常伤心。
诗人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
请同学说说积累的思乡诗。
微讲座1: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遭贬流放,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
诗人把生活中的见闻和独特的内心体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类诗,多充满绵绵的乡愁,抒发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或展现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3.念故乡,诗人要纸和笔做什么呢?明确:“逢”字照应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诗人要纸笔写家书,正好托故人带回故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 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逢入京使①唐岑参(cén shēn)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五、【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_4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逢入京使》。
二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三、作者介绍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曾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岑参擅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四、朗读诗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 (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五、理解诗歌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六、赏析诗歌1.短短四句诗,请问哪句诗更能体现诗人此时的感情?明确:双袖龙钟泪不干2.作者为了报效祖国,一别家乡,如此伤心流泪,哪一句体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明确:故园东望路漫漫3.作者走马西行,保家卫国,远离亲人,回望故乡,满眼泪花。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一、二句。
4.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5.诗人如此思念家乡,却只是托使者捎口信向家人报平安,这是否很矛盾?七、背诵课文。
八、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情感体验:体会诗人思乡、报国的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壮志凌云。
-诗词主题探讨:明确《逢入京使》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
举例:
在讲解诗词意象时,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马蹄踏雪”、“烽火连三月”等边塞景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逢入京使》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逢入京使》是他在边塞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时所作,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如何描绘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意象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诗词的句式特点,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文句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使学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创作背景,掌握《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
-诗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朗读方法,注重声韵、节奏、情感的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人的创作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解读《逢入京使》,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18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点词语,翻译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
2.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如同浩瀚星空里的一颗颗耀眼的明星,熠熠生辉。
它带给人启迪,给人以激励,陶冶了人的性情。
今天我们走入唐诗《逢入京使》,来感受作者深挚的情感和豪迈的胸襟。
(板书课题)二、作者及背景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PPT】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天宝八年,时年34岁的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征途。
中途遇到返京述职的老相识,立马而谈并托其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人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是复杂的。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三、朗读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听录音【PPT】,感知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读。
3.找学生读。
4.齐读。
四、分析一)诗句释义。
【PPT】入京使:返京的使者故园:长安和长安的家园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龙钟;沾湿的样子凭:请求、烦劳传语:捎口信二)翻译赏析诗句【PPT】本诗一二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
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
“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诗三四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没法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制作PPT采编音频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目标训练点
(知识点)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教学作用
媒体来源
预习检查
B
I
A
网络
整体感知
ABD
E
F教参Βιβλιοθήκη 小结BJI
教学设计
【填表说明】
1.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从句、词,读出了岑参的感情。
补充资料一:岑参的赴任之路
补充资料二:岑参的精神支柱
在前一个环节的朗读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分析情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心境。
练习
反馈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吟诵。
检测课堂朗读教学的收获情况,及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学生齐三句诗,比较分析三句诗在主题上的相同点,引出边塞诗。
读懂内容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从句、词,我知道了。
引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清楚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叙述事件和诗歌的意境。
读出
情感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业
布置
逢入京使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_0
逢入京使学校:滁州三中授课地点:录播室授课人:王洁授课内容: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边塞诗和岑参。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出生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知人论世,以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朗读诗歌采取配乐读、教师读、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赏析诗歌1.岑参诗歌风格岑参写诗特别善于捕捉那种奇特的景物、景色,然后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来。
因此杜甫赞叹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但是,这首《逢入京使》诗人却是捕捉了一个并不奇特,却又别出心裁的生活镜头,并体现出浓厚的边塞气息、军旅特色。
2.究竟什么是“龙钟”?(1)唐朝的李华在文章中有:“华也潦倒龙钟,百疾丛体,衣无完帛,器无兼蔬。
”这里的龙钟是“失意”的意思。
(2)古人以“龙钟”形容身体衰弱,有“老态龙钟”的成语。
这里是“老态或衰惫的样子”。
(3)唐人苏颋《晓发方骞驿》中有:“龙钟蹴涧泥。
”这里是形容在山涧的泥路上,前仰后合很难行走。
(4)这首诗中的“龙钟“则是双袖因流泪而湿润的样子。
3.字句赏析前两句,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代表了诗人在长安的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鉴赏方法:学会从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举例:《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通过“东望”和“路漫漫”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前路的遥远,是教学重点之一。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逢入京使》的背景、情感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逢入京使》。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背景和情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这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起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逢入京使》的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之美、分析情感表达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2.教学难点
-诗词朗读的韵味: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朗读韵味,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才能逐渐体会。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可能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理解困难,如“马上相逢无纸笔”中的“马上”象征着匆忙,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诗词表达手法的应用:理解了诗中的表达手法,但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可能不知如何运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入京使的嘱托。
2.难点:感悟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强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踏上远行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被称为“入京使"。
“入京使”通常是被派往京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岑参在遇到入京使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在远离家乡的路上的心情和思考。
(二)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雄奇著称。
岑参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
他早年投身仕途,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岑参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紧张的战争场面以及士兵们的生活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背景《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是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幕府判官时,前往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勾起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岑参身处遥远的边塞,离家万里,环境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入京的使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但由于行程匆忙,他没有时间写信回家,只能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艰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2.能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经过岁月的心河,沉淀成一杯杯叫做乡愁的美酒,醉了无数人的心。
今天,让我们走进岑参的诗歌《逢入京使》,一起品味他的乡愁。
二、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岑参 (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有《岑嘉州集》。
2.诗歌创作背景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三、解——诗题诗意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提示:七言绝句可以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也可以按四三节奏朗读。
)2.看视频,读出情感。
3.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和诗意。
(明确: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四、赏——名句佳作1.以“逢”为诗眼,引导学生分析全诗2.请同学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课教学设计54
1、有节奏地朗诵诗歌。
2、通过预习,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3、丰富诗歌积累,传承祖国经典文化。
4、提升速记诗歌的水平。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尤其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可。
在本册书第三单元后面选择性的安排了关于思乡,边塞,赏春,隐居几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而边塞诗在唐代诗坛上独学生分析树一帜,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真切感人的思乡之情,苦寒的军旅生活,悲壮的报国情怀都能激起学生对边塞诗的热情。
初一年级学生对边塞有很强的好奇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教材分析让学生积累感悟,。
让学生感到边塞诗的奇美壮丽,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因本册第三单元此,我设想了学生们多样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感悟诗歌的积极性。
教学重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积累背诵诗歌。
难点难点: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出塞曲?认真聆听,感受氛创设情境,激发兴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围趣。
先听一曲?出塞曲?,用心感悟气氛〔导入新课〕一首悠悠的出塞曲,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漠黄沙漫漫,听到了关外战马啾啾。
唐代诗歌空前繁荣,其中一、走马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边塞代表的边塞诗人,他们的创作为五学生看课件初步了初步了解边塞诗。
彩斑斓的诗坛奉献了一朵奇葩。
解边塞诗。
师讲述:边塞诗一般有以下几个内容:塞外风光、军旅生活、戍边艰辛、思乡之情、报国情怀。
师讲述:今天我们要来一场心灵之旅。
师讲述:感受诗歌的前提是有感情,赛读,有感情地朗有节奏地朗诵诗歌,咱们对照课件读,为下面赏析诗注意朗读节奏集体朗读这首诗。
学生集体朗读、两歌做准备。
分钟速记、学生示师总结:同学们学习的镜头很棒!范朗诵接下来我们去纵马驰骋,神游边塞!师引导: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画了很多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很让老师惊讶,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京城偶遇使者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可能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翻译并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难点:诗文的翻译和背诵,对作者创作风格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背景知识等。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注释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相关诗歌的例子,用于对比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标题《逢入京使》,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使者吗?作者在京城偶遇的使者是谁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诗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诗歌的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易错字岑(cén)2.词语释义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文题解说】- . -zj资料这是一首边塞诗。
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全诗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建功立业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涵。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 . -zj资料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难点】背诵全诗,学习佳句。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品读诗歌讨论主题导入一:歌曲型[设计意图]通过岑参的言语,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他也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他就是岑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
(板书课题)- . -zj资料导入二:简介型[设计意图]直接入题,揭题激趣。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 . -zj资料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读,学生倾听。
2.教师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4.齐读。
三、再读古诗,赏析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 . -zj资料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背诵古诗,讨论主题1.诗中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什么?〔明确〕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试着分析该诗句。
- . -zj资料〔明确〕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运用了夸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搜集相关边塞诗,摘抄并背诵。
逢入京使岑参思念亲人开阔豪迈一、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的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 . -zj资料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容围。
二、著名边塞诗1.王昌龄《从军行》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 -zj资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雁哀鸣夜夜飞,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4.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窥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 -zj资料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 . -zj资料-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D(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杰- . -zj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