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章次公”《药物学》与中药炮制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
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
”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
”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
”“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
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雷《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的起源:┍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复习资料
第一章1.叙述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及区别。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要点:①理论依据②炮制的目的要求③强调根据药材自身的④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2.叙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及主要特点。
1.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2.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3.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4.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1911年至今)3.叙述中药炮制各历史时期的主要著作及论述。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1.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提出了“止血者燔发”,收载有“炮、炙、燔、煅、熬”等炮制术语。
《黄帝内经》中“治半夏”“角发”、“燔治”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2.秦汉时期(1)炮制理论方面: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初步建立《神农本草经》:①首次提出了生熟异用②炮制降毒③强调产地加工3.魏晋南北朝成就:炮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炮制理论方面《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陶弘景将炮制技术进行归纳,是最早的炮制分类方法;《雷公炮炙论》(雷斅)标志着中药炮制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总结了当时炮制成就、创建了炮制新方法、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4.隋唐五代《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首次将炮制列入法定范围;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宋代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类《药典》),依法炮制,法定了制药标准(二)金元、明时期《本草蒙筌》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作用缪希雍《炮炙大法》为第二部炮制专著,共载药439种。
(三)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炙专著,载药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知识点考点
一、名解:1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代一般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其他方法。
3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的所有中药。
4制约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
5药性一样或相似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6用的附加物料。
7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8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与药物同贮而起到相互抑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的贮存方法。
9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和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的药用部位,将药材分档或进展简单加工的一类炮制方法。
10*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11检查其吸水量是否适宜,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
1213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不符合切制规格和片型标准的饮片。
1415是指炒炭品应外部呈黑色,部存性。
及炭药的外表应呈焦黑色、黑褐色或焦褐色;部〔断面或粉末〕应局部炭化,而不应完全炭化甚至灰化,未炭化的局部仍应保存药物固有气味。
花、叶、草类炭药仍可清晰区分原药材的形状。
16是净药物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的方法。
17是指将药物密闭缎至全部炭化,不灰化。
18是将净药物置多量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除去或别离种皮的方法。
19枯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20将净药物参加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的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21*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成细粉后,利用其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的特点,而别离、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22展分类的方法。
二、问答: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是:第一部是南北朝宋时期雷斅所著的?雷公炮制法?;第二部是明代希雍所著的?炮制大法?;第三部是清代仲岩所著的?修事指南?。
清代徐大椿将其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为制⑴法规是?中华人名国药典?; ⑵质量标准是:①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名国药品管理法?、?全国中药炮制规?、?中药饮片质量通则?。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用药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用药的关系学习指导提要:古代是医药一体,很多医家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对药物有深入的研究。
他们在运用中药时,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重点:1.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2.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3.传统的制药原则。
4.炮制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与中医临床用药的关系一、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中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很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
辨证施治又是中医工作的法则,从诊断到治疗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人体阴阳的盛衰,气血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及生活起居对人体的影响。
因此,治疗原则、遣方用药都必须根据这些情况,针对病人的具体病证作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
引导药性直达病所,使其升降有序,补泻调畅,解毒纠偏,发挥药物的综合疗效,对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医运用中药基本上都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
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因而常常是一药多效,但中医治病往往又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不利因素,力求符合疾病的实际治疗要求。
如用何首乌补肝肾、填精血时,就需将生首乌制成熟首乌,以免因滑肠作用伤及脾胃,导致未补其虚,先伤其正。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理、病理也各有不同,用药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如伤寒病,因开始是感受的寒邪,寒邪容易损阳,也易伤中,所以立方用药都要注意保存阳气和顾护脾胃。
张仲景治伤寒传经热邪的白虚汤、调胃承气汤,尽管为清泄剂,甘草却要求炙用。
因为方中用甘草之目的不是清热泻火而是为了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或大黄、芒硝大寒伤中。
生药学:中药炮制
研究方法 中药炮制的研究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
学技术,从研究炮制文献入手,通过药理、化学等法,采 取多学科、多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并通过中医临床,验证 试验结果。
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 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研究。 3.应用化学方法进行研究。 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 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
3.饮食文化的影响 如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 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 ★发展阶段
• (1)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时期 • (2)金元明,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 (3)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 (4)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仓库害虫及防治
中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
仓储的物理防治方法
清洁卫生
远红外线辅助杀虫法
高温暴晒
微波干燥杀虫法
低温冷冻 气调杀虫法
γ-射线照射杀虫法 捕蝇灯诱杀虫法
化学防 治法
除虫菊 杀虫法
化学药剂熏 蒸法
毒饵 诱杀虫法
即普遍采用的“钴60灭菌
第五章 中药材的炮制
第一节 中药材炮制的发展概况
第四章
古代本草书中有关记载: 陶弘景:“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 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于下也。大抵春宁 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 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 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 孙思邈:“凡药,皆须采之有时日;阴干,暴干,则有气力, 若不依时采之,则与凡草不别,徒弃功用,终无益也。”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1、三部炮制专著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撰《雷公炮炙论》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
2、中药炮制学的制法和制则分别是什么?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定》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须遵循的法规。
3、炮制〔各种辅料炮炙〕对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的改变包括哪些内容?1.生升熟降2.酒制升提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中药炮制降低毒性的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4、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和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矫臭矫味,利于服用中药炮制对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以及无机盐类成分的影响〔包括讲课时强调的具体个药〕?生物碱类:1.净选加工的影响:由于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分布不一,经过净选加工可以区分药材含生物碱的不同部位。
2.水制的影响:水溶性的生物碱因在切片浸泡过程中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时间,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免影响药效。
3.加热制的影响: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情况下不稳定,发生水解、分解的变化。
4.辅料制的影响:酒制可利于某些生物碱的溶出。
醋为弱酸,可使游离生物碱转化为生物碱盐溶于水,易被水煎出来。
对于生物碱类药物有效成分:性质稳定――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元胡用醋制不耐热――软化、切片、生用,如石榴皮、山豆根水溶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草乌;或者除去其毒性成分苷类:1.水制的影响〔苷类药物大多数易溶于水和乙醇,特别易溶于水〕:水制时应采取少泡多润,如甘草、大黄、秦皮。
中药的炮制 ppt课件
燀(水烫):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
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分离不同药用部分,如白扁豆分离为扁豆仁和
目的 除去非药用部分,如杏仁、桃仁去种皮;
扁豆衣。
操作方法 将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
第十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 炮制:古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 唐末,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
炮炙十七法 • 《本草纲目》“修治” • 《中国药典》(1963年版)“炮制”项;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炮制学》
炮制含义:根据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
按照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
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1.对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一般难溶于水,能溶于醇及有机
溶剂,而其盐则相反。
炮制辅料常用醋、黄酒或白酒,一般能增加
此类成分的溶出量。 有的生物碱受热后被破坏,影响疗效,所以 尽量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 山豆根等。 对水溶性的生物碱,在切片浸泡过程中应尽 量缩短与水接触的时间,如槟榔、苦参等。
辅料共炒 麸炒:目的:增加补脾作用,如白术、山药; 缓和药性,如枳实;缓和破气作用,麸炒苍 术能缓和辛燥之性 砂炒:目的:利于煎出和粉碎,如穿山甲、 鳖甲、龟板;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矫味, 如鸡内金。 米炒:目的: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毒性、矫正不良气味,如红娘子、斑蟊 土炒:目的:能增强固脾止泻的作用,如山 药、白术
巴豆油(40-60%)是致泻成分,又有
毒,加热(巴豆蛋白)、去油制霜,使
含巴豆油18-20%。
5. 半夏和天南星的炮制 生半夏有刺激咽喉、造成失音、催吐、致 泻作用 有毒成分100℃、3h不能完全破坏 刺激性物质为原儿茶醛和尿黑酸 白矾、石灰水制,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中药炮制学期末总结
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包括净制、切制、炮炙三部分内容。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以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2.中药使用的特点(选择):在中医理论知道下用药;一药多用。
3.中药炮制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古老性、重要性。
本质是用药经验的结晶,具有内在合理性。
4.中药炮制学任务:继承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炮制原理,为中药炮制寻找现代的科学依据;统一和规范炮制生产工艺;制定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发现和使用的实践;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衍变。
6.(填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改“炮炙”为“修治”。
清代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则用“修事”代表“炮炙”。
炮制中的“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炮制加工技术,炮制中的“制”则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技术。
7.(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作者雷敩(2)《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为明代缪希雍所著,收载药物439种(3)《修事指南》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为清代张仲岩所著,提出“煅者去其坚性,煨者去其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
(4)《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提出“口父咀”概念(5)《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本药学专著。
(6)《新修本草》有唐代官府支持编写,是我国第一步药典。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政府颁行。
书中提出“依法炮制”“修治合度”。
(8)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阐述制药原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填空)制药原理:“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8.明代缪希雍在《炮制大法》卷首归纳雷公炮炙法十七。
中药的炮制学复习资料1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制半夏/南星。
(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既传统而又新兴的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一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1、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3、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4、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游离生物碱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可与酸成盐而溶于水。
此类中药常用酒、醋等辅料炮制,以提高疗效,如延胡索。
所含成分易溶于水,则采用少泡多润的原则,减少损失,如槟榔。
遇热活性降低者,宜生用,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
有些有毒生物碱成分,在高温下不稳定而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可利用加热炮制降低含量,使毒性降低,如乌头。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类易溶于水、乙醇中;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故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
如大黄、甘草、秦皮。
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
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以免增加成分复杂性,且降低了苷的含量。
常用炒、蒸、烘、燀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保存药效。
如槐米、杏仁、芥子、黄芩。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宜阴干,加水处理“抢水洗”。
所含挥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
如乳香、苍术。
四、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2、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提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初级中药师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第一单元中药炮制学概况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含义(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一词的衍变:"炮炙"、"治削"、"修事"、"修治"、"修制" (二)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继承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医临床安全有效。
二、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中药炮制专著1、南北朝刘宋时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该书标志着中药炮制已从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学科。
系统总结了前人药物加工炮制,并在工艺操作上有创新,如:水飞、煅法、米泔水浸法等。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总结了著名的"雷公炮炙十七法"。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二)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籍对炮制理论的论述《黄帝内经》:记录了两个重要的炮制品种,"血余炭"、"治半夏"。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液本草》、《本草蒙筌》。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一)国家级标准:《中国药典》一部正文中均有炮制一项,还有部分饮片单列,附录中有"中药炮制通则"。
(二)省级标准:各省市炮制规范、各省市药材标准(三)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第二单元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一、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一)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如:巴戟天去木心非药用部位,拣出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黄芪中的狼毒、天花粉中的王瓜根等。
中药炮制学复习
课件复习思考题总结第一章炮制绪论⑴何谓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一一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⑵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⑶我国古代炮制专着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一一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着。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着。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着。
⑷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1、组方用药的要素依据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原则。
综合考虑病情的性质、个体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药一药多效的药性作用特点。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1)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
(1)益智仁生品辛温燥烈,温脾止泻、摄涎唾(益智散)。
(2)盐炙后则主入肾经,温肾涩精、缩尿(缩泉丸)。
(3)生黄柏:苦寒,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
(4)酒黄柏一:引药上行,清上焦燥湿(上清丸)。
(5)盐黄柏一:引药下行,泻肾火,清下焦湿热,退虚热(大补阴丸)。
2)通过炮制来调整中药的性能以适应气候、环境及个体的差异(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冬季)(2)炙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T(3)麻黄绒---作用较麻黄缓和,用于老人,虚人外感风寒(夏、秋季)(4)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用于表解,体虚喘咳的病人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1)半夏生品毒性大,多外。
制后(净制除外)毒性降低,可供内服3、简述传统制药原则的内容。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删减版
上篇总论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求,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饮片是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的发展:①《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②《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③《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④《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联系⑤《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载“诸药毒救解方”。
对后世炮制提供基础依据⑥《本草经集注》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总结,陶弘景所著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⑦《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⑧《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所著我国最早的临床使用百科全书⑨《新修本草》由唐代肃静等主持编写世界最早药典,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作为法定内容⑩《太平圣惠方》不仅记载大量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11)《本草蒙筌》陈嘉谟,第一次系统概括辅料炮制原则(12)《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大型药学著作,专门列出“修治”-----“炮制”(13)《炮炙大法》缪希雍,是继《雷公炮炙法》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炮制法归纳为雷公炮制十七法(14)《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炮制专著4.法规: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省级规范标准《中药饮片标准质量通则》5.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中药炮制的制药原则即制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相喜为制6.中药炮制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7.中药炮制生熟理论:生泄熟补、生峻熟缓、生行熟止、生升熟降、生降熟升8.中药炮制对药性影响(1)四气五味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如苦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辛温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②增强药物不足指性味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
中药炮制与临床用药
中药炮制与临床用药摘要: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在动、植物药、矿物药中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的要求,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后,必定会带来一定的量变或质变。
因此,炮制的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临床用药;炮制1、中药炮制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特有的制药术语。
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制”、“修事”。
如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用“炮炙"一词;刘宋时代雷斅的《雷公炮炙论》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则多用“修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药物正文中设“修治”专项;清代张仲岩的炮制专著称《修事指南》,用“修事”作为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
为了保持炮制的原意,而又能较《修事指南》,用“修事"作为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
为了保持炮制的原意,而又能较广泛的包括药物的加工技术,现多用“炮制”一词。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任务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中成药中炮制的研究,保证医疗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并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
第五章中药材的炮制
Slide 18
三、中药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 1、烘 2、焙 3、炒(清炒、麸炒、盐粒炒、米炒、土 炒) 4、烫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19
三、中药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 5、煅(铁锅焖煅、铁锅煅、坩锅煅、直 接火煅、灰火焖煅、炉火焖煅) 6、淬 7、炙(蜜炙、醋灸、酒炙、姜汁炙、盐 水炙、油炙、羊油炙) 8、煨(面浆或纸浆包煨、烘煨、重麸炒 煨、米汤煨)
混入的其他药物
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川乌经水煮后可使所含的极毒双酯型乌头碱逐步 水解,生成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从而降低 了毒性。 如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作用,如用于宁 心安神,则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即可消除滑肠致 泻的副作用。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5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三、转变药性,适应临床需要
1、炮制对“四气五味”影响
“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说法
板蓝根 黄连 --发热、口渴、咽痛、便结
(寒) (凉)
(热证)
附子
干姜 --腹中冷痛、肢冷、脉微
(温) (热)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三、转变药性,适应临床需要 2、转变药物的作用趋势(升降浮沉)
大凡药物炮制:经酒炒则能升, 姜汁炒则能散, 醋炒则能收敛在, 盐水炒则能下行。
如大黄--味苦寒,属沉降药,具清热泻下的作用。 经酒炒后能上行,清肺胃之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医“章次公”《药物学》与中药炮制个人平时喜欢一些过去的老旧书籍,多年来从全国各地也搜集到一些,现陆续发布与同道一同交流。
大医“章次公”《药物学》与中药炮制北京康仁堂药业于立伟大名鼎鼎的章次公,桃李满天下,其中药临床著作《药物学》,在当时,接受了现代科学的思想,有中有西。
其中,亦有炮制(修治)专项,仅供同仁参考。
该书已经有比较新的点校本:以下内容百度,仅供参考。
章次公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医学家。
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业兼优。
中文名章次公别名名成之,号之庵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镇江出生日期1903年逝世日期1959年职业医生毕业院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主要成就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目录1 人物生平2 学术成就? 著书? 立说? 成果? 观点3医学成就? 临床经验? 医术特长? 用药特色人物生平民国8年(1919年)就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业兼优[1] 。
民国14年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并任职于广益中医院,一度兼任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民国19年与陆渊雷、徐衡之合力创办上海国医学院。
章氏热心为贫苦病人看病,用药以验、便、廉为主,深夜出诊常不取酬,有“贫民医生”之誉。
并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建国后,进入上海市第五门诊部工作,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特约医师兼中医师进修班教师。
1955年冬应邀赴京工作,历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
1958年兼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被选为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
学术成就著书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章氏精研医书经典及诸家学说,于伤寒学造诣尤深。
认为仲景之书确系大经大法,为医者不可不读,而明、清温病学说则是《伤寒论》之发展,应汲取两家之长。
又认为发扬中医须参合现代医学理论,打破中西医间的界限,力求两者的沟通。
临诊主张运用中医之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兼采现代科学诊断手段,“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提高疗效。
用药则博采众方,无论经方、单方、验方乃至草药,兼收并蓄,机动灵活,注重实效。
剂量或轻或重,突出重点,击中要害。
尤其善用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用于头风痛;蜂房、蕲蛇用于风痹;蟋蟀、蝼蛄、虫用于积聚、肿胀等,对症下药,每收显效。
学术观点章氏对本草深有研究,早年讲授药物学,编有《药物学》四卷,大部分资料收入《中国医药大辞典》,撰有《诊余抄》、《道少集》、《立行集》、《杂病医案》、《中国医学史话》及医学论著数十篇。
另与徐衡之合辑《章太炎先生论医集》。
晚年拟修订《历代医籍考》和校勘《内经》,未竟病逝。
1980年,门人整理出版《章次公医案》一书。
1999年,门人朱良春等汇集其遗著、医案等出版《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立说章氏精研医书经典及诸家学说,于伤寒学造诣尤深。
认为仲景之书确系大经大法,为医者不可不读,而明、清温病学说则是《伤寒论》之发展,应汲取两家之长。
又认为发扬中医须参合现代医学理论,打破中西医间的界限,力求两者的沟通。
临诊主张运用中医之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兼采现代科学诊断手段,“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提高疗效。
用药则博采众方,无论经方、单方、验方乃至草药,兼收并蓄,机动灵活,注重实效。
剂量或轻或重,突出重点,击中要害。
尤其善用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用于头风痛;蜂房、蕲蛇用于风痹;蟋蟀、蝼蛄、虫用于积聚、肿胀等,对症下药,每收显效。
成果章氏对本草深有研究,早年讲授药物学,编有《药物学》四卷,大部分资料收入《中国医药大辞典》,撰有《诊余抄》、《道少集》、《立行集》、《杂病医案》、《中国医学史话》及医学论著数十篇。
另与徐衡之合辑《章太炎先生论医集》。
晚年拟修订《历代医籍考》和校勘《内经》,未竟病逝。
1980年,门人整理出版《章次公医案》一书。
观点1. 对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见解中医界存在着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由来已久。
章氏认为这种派别的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他主张阐扬两家之长,而反对互相排斥。
章氏虽服膺曹颖甫先生用经方的经验,但他曾说:“师治病,非仲景方不用,予虽立程门,有负期许。
”他主张博采众长,不必有经方、时方的界限;对各家的特长,理应兼收并蓄。
他认为金元四大家中,河间主凉,子和主攻,东垣主温补,丹溪主滋阴,分之则抱残守阙,各执一端,囿于前人之一方一法,合之而取其所长,则可随宜而施,只要胸有成竹,处方用药便能得心应手了。
他说:“读古人书,或臧否人物,切不可割断历史,最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增加治病的疗效。
”又说:“《汉书·艺文志》方伎四家,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经方之所以成为学派,乃当时对待医经家而分的,汉时任何学问,都重师承家法,医学当然不能例外。
到了宋代以后,医家用《医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谓经方、医经两家的界限,已不复存在了。
仲景书确是大经大法,它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不但为热性病的治疗定出了许多处理方法,而且也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杂病,为中医整体疗法奠定了基础,在医学上的贡献极其伟大。
自叶天士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充实了许多辨证方法与治疗方药,成为温病学派,这本是经方的进一步发展。
他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也并没有离开仲景辨个人经验证论治的规矩准绳,因此必须肯定伤寒、温病学说之不可分割。
温病学说原不反对施用仲景方,也并不务求清淡轻灵,说明经方与时方的界限原不存在。
”到了解放以后,伤寒、温病两派之争,犹未平息,他就大声疾呼地说:“在这两种学说的矛盾中求得统一,才能对多种热性病的辨证与治疗,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抒它们对立起来,各立门户,判若鸿沟,认为这种现象,在这新时代里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时至今日,伤寒、温病两派的无谓之争,似乎已经不再存在,这可说是一大进步,章氏开风气之先,其功实不可没。
章氏在中医学术问题上是没有门户之见的,如果他的医学思想可以作为一个学派的话,那末,不妨这样说:他的特点是以“不派为派”的。
他对仲景所说的“博采众方”,最为服膺,平时对这方面努力较深,故在临床上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决非偶然。
2. 对中西医学的看法“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是章氏在五十年前对中西医学问题的基本看法。
这种主张,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
章氏认为:中西医互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样不应该有门户之见。
他极力主张在中医学院里设置现代医学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新生力量,熟悉现代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继承、发扬医学,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他认为医生治病,既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整体,既要治病,又要治人;中医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主,治病首先从整体着眼,这是中医的特长,但如果兼能运用现代科学的诊断,加强对病原病灶的认识,那就更加完善了。
章氏认为:惟有如此,才能使中西医学逐步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扬医学的长处,提高疗效。
他主张在必要时应采用双重诊断和双重治疗,甚至强调说:“科学的诊断应无条件接受,现代的新药应有条件选择。
”他在临床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进行工作的,认为这样做肯定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好处。
医学成就临床经验章次公辨证明晰幽微,用药机动灵活,立案准确精当,善于治病求本,用药突出重点。
对热性病很注意保护心力,增强抗病能力。
在慢性杂病及月经病的调理方面经验独到,尤擅使用虫类药物治疗某些顽固性疾病。
方剂如大黄庶虫丸治干血,抵挡丸治蓄血,鳖甲煎丸治疟母,蜘蛛散治狐疝等。
药物则常选蜈蚣、全蝎治头风痛,蕲蛇、露蜂房治风痹走注,庶虫、蝼蛄、蜣螂、蟋蟀治积聚肿胀,效果很好。
尤其是蜈蚣、全蝎治头风,疗效显著,且治疗后很少复发。
章次公还将虫类药物配成丸散,以便长期服用,取法叶天士“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之理医术特长一般治外感时邪,阳证以祛邪为主,阴证以扶正为主,此为常法。
但章氏认为阳证高热不退,最易引起心力衰竭。
他说:“凡见脉濡软而神志迷蒙者,应即注意保护心脏,参、附在所不忌。
此仲景所谓‘急当救里’者是也。
”他又说:“余治时病,多有开手即用温补者,且处方早晚不同、昨今各异者,不一而足,盖有此证用此药,药随证转,经方家之家法,如此而已。
”章氏治湿温症,如病人邪热尚炽,而心力衰竭之端倪已露,病家又疑惧附子之燥热而不敢用,他在清热化湿药中,用六神丸振奋心脏而获良效。
雷氏六神丸原为外、喉科解毒消痈的良药,因方中有蟾酥、麝香、冰片等,实兼有振奋心力之效。
但他又认为六神丸只能兴奋心力,而不能兴奋周身细胞的生活力,病人如见肤冷、汗出等阴寒证状,则非参、附不为功。
他说:“湿温症,神昏谵语,唇燥口渴者,每有用参、附之法,前辈医案中已数见不鲜。
同是神昏谵语,而此中有虚实之分,同是唇燥口渴,而此中有寒热之判,稍有不慎,危可立待。
病者脉已沉细,其为当温当补,人所易知,倘病人脉大而软,辨症就很易混淆,在有胆识者,尚不难毅然投以参、附,若顾虑其苔腻不当补,怀疑其神昏不当温,徘徊于稳健之途,而病者殆矣。
章氏认为治疗湿温初起,温热学说中有辛凉清解、芳香化浊、苦寒燥湿、淡渗利湿诸法,本不难医,若三候未愈,便难于应付。
他说:“仲景长于扶阳,温热家长于滋阴,但温病后期,每多阴阳两虚之证,便应兼筹并顾,不可偏执。
“章氏治湿温后期阴阳两虚之证,每采用《冯氏锦囊秘录》的全真一气汤(熟地、麦冬、白术、牛膝、五味子、制附子、人参)阴阳气血并补,有显著疗效。
全真一气汤的特点,在参、附与地黄同用,附子扶阳,人参益气,地黄滋阴,为治疗热病后期十分重要的一着。
章氏看到张景岳治伤寒舌黑如炭,脉细无神,用参、附、地黄,并进大量冷水,认为非有真知灼见,不臻此。
他治舌光无苔而脉散乱无序者,亦用此法,获效比比。
盖舌黑如炭与舌光无苔同为阴液消耗过甚,而脉细无神与脉之散乱无序亦同为心力衰竭之征,所以参、附、地黄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要药了。
章氏治疗湿温伤寒,很注重营养疗法。
他认为凡是日久病重的,最易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应该随时给予补充。
伤寒病人之所以造成骨瘦如柴,一时难以恢复的原因,都是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抱着“饿不死的伤寒“的旧观念而嘱病人忌口过严的关系。
他曾说:“先师赵吉浦先生(赵为中医专门学校教师),对于伤寒症之治疗,最重病人全身之营养状态。
他好用养阴药,尤重食饵疗法,其原则是:1. 凡诊断为伤寒症之病人,除舌苔垢腻者外,三餐食饵,常以老鸭汤予之。
2. 以大麦糊为副食品,用于病人热将下降,知饥索食之际。
3. 蔷薇花露为病人口渴之主要饮料,务令多多益善。
4. 一遇舌干无津,虽有黄糙苔,养阴药即有必要。
以上皆师法之不可湮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