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

合集下载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江涛;李慧勇;胡安文;王明春;赵书铮【摘要】渤中西洼东营组烃源岩埋深较浅、成熟度相对较低,其生烃潜力一直未受重视.为了明确东营组烃源岩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对东营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油源对比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认为: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在埋深大于3500m的东三段有机质成熟度Ro>1.0%,达到了生油高峰,是渤中西洼重要的烃源层系.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东三段烃源岩原油主要环绕渤中西洼主洼槽呈环带状分布.断层、砂体是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有效的输导体系要素,主要发育烃源岩-断层、烃源岩-砂体、烃源岩-砂体-断层复合接触型3种油气高效输导类型.根据烃源岩的发育特征,结合输导体系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研究,认为东三段主要为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在渤中西洼的北部,东营组烃源岩可以作为浅层油气成藏的有效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沟通东营组烃源岩的大断裂垂向运移至浅层成藏,因而浅层油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东三段烃源岩生排烃能力及油气成藏模式的重新认识,对该区深化勘探及目标区的优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The source rocks in Dong3 Member of west Bozhong Sag is featured by shallow buried depth and relatively low matur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has been neglected inthe past.The effects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type,maturity and oil-source are researched to characterize the source rocks in Dongying Member and identify their correlation with hydrocarbonaccunulation.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source rocks in west Bozhong Sag is featured by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The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Ro) of source rocks with buried depth exceeding 3 500 mis greater than 1.0%,which has reached oil generation peak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rock series.Oil-sourc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the oil within Dong3 Member source rocks mainly distributes in a zonal pattern around the main subsag of west Bozhong Sag.Fault and sandbody are considered as the effective pathway systems in the Dong3 Member source rocks of west Bozhong Sag.There are three efficient pathway patterns,including source rock-fault,source rock-sandbody and source rock-sandbody-fault with conpound eontac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ong3 Member is self-generation and self-preservation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the configuration patterns between path system and source rocks.The source rocks of Dong3 Memb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west Bozhong Sag can be taken as effective source rocks for shallow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hydrocarbon mainly migrates from source rocks to shallow reservoirs vertically by large-scale faults,whieh results in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The re-understanding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 could provide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target-area selection.【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烃源岩;成藏模式;勘探潜力;东三段;渤中西洼【作者】江涛;李慧勇;胡安文;王明春;赵书铮【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烃源岩是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优质烃源岩的确定,对揭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富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加 ∞ 如 柏 ∞ 加 m 0
8 7 3 9
遮挡 和 断层一 岩性 油 气 藏 。油 气 在 空 问 J 分 布 有 以
前 人研 究表 明 , 南堡 凹陷断裂演化经 历 了断陷期、
断坳 期 和坳 陷期 ; 其 中, 断陷期 断裂 控 制着 烃 源
岩 分布 , 而坳 陷期 断裂 控 制 着 圈 闭 的形 成 ’ , 这 种 断裂 的多 期 活 动 造 成 了南 堡 凹 陷 纵 向 多层 系 含 油
第1 3卷
第2 9期
2 0 1 3年 1 O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 nI . 1 3 No . 2 9 Oc 1 .201 3
1 6 7 1 ~1 8 1 5 ( 2 0 1 3 ) 2 9 — 8 7 3 4 — 0 7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
分 布在 砂 地 比大 于 2 0 % 的区 内, 如 图 2所 示 ; ⑧ 油
最 为 富集 ¨ , 但针 对东 一段 油气 运 移输 导 通 道及 对 成 藏控 制作 用运 移 研 究 的 几 乎 没有 , 人们 难 以解 释 下 部 源岩 中生 成 的油 气 如何 穿 越 发 育 多 套 泥 岩 层
布与源岩之 间的空 间匹配关 系, 开展 了南堡 凹陷东 一段 油气输导特征 的研究。结果表 明: 南堡 凹陷东一段 油气运移 输导通道
主 要 有 2种 , 一种 是 油源 断裂 的 垂 向输 导 通道 , 将 沙 三段 或 沙 一 段— — 东 三 段 源 岩 生 成 的 油 气 运 移 至 东 一 段 。 另 一种 是 砂 体

东营凹陷郑家潜山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分析

东营凹陷郑家潜山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分析

东营凹陷郑家潜山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分析【摘要】郑家潜山最早形成于古生代。

在中生代受到南部胜永断层的作用,位于上升盘的郑家潜山持续凸起。

到新生代,区块整体下降,至馆陶组沉积期被地层全面披覆而形成了目前的潜山披覆构造。

郑家潜山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

郑家潜山位于牛钟洼陷、利津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而陈南断裂带、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使其具备了油气成藏的各项要素。

【关键词】东营凹陷郑家潜山构造演化油气成藏郑家潜山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境内,北靠陈家庄凸起,西靠流钟洼陷,东邻王庄油田,南近东营凹陷主要生油区—利津洼陷。

整个潜山南北长,东西窄(图1)。

该区自1982年钻探以来,部分井在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中获得较高的产油量,而也有部分井仅见油气显示[1],[2]。

这表明,一方面潜山内幕构造复杂,勘探难度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郑家潜山具备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在对郑家潜山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原理,对郑家潜山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郑家潜山油气成藏进行了探讨。

1 郑家潜山构造背景东营凹陷构造样式经历了从中生代至晚古生代的反倾块断、古近纪盆倾断陷和新近纪整体坳陷三个发展阶段。

郑家潜山披覆构造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陈家庄凸起带西南端,南北两侧由两条走向北东的大断层陈南断层和胜永断层所夹持,西临流钟洼陷,南部以断阶形式与利津洼陷北斜坡相连(图1)。

潜山南部利津洼陷沉积了巨厚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富,为潜山主要油源层。

2 郑家潜山构造演化郑家潜山南北两侧由大断层所夹持,这两条断层控制了潜山内部断层的发育与空间组合,进而控制潜山的构造演化。

郑家潜山发展过程依据不同的构造特征可划分为4个阶段:古生代稳定—微隆起阶段、中生代雏形阶段、新生代早期断裂阶段、新生代晚期定型阶段(图2)。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田世峰;高长海;查明【摘要】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勘探实践,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烃源岩、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的控制;发育2种类型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即与不整合有关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与断层有关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形成了顺倾坡层状、顺倾坡块状、逆倾坡层状、残丘块状、断壁块状和断壁层状6种潜山内幕油藏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东部斜坡带和西部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The reservoir-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 buried hills in the Ji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were studied based on seismic, well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as well as exploration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urce rocks, reservoir-cap rock associa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together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inner buried hill reservoirs. Two reservoir-forming patterns (related to unconformity and fault, respectively) and six reservoir types (layers along slope, blocks along slope, layers against slope, blocks in residual hill, blocks along fault wall and layers along fault wall) generated in the study area. Explorat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eep inner traps in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the inner traps of the eastern slope belt and the western fault-step belt.【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5页(P272-276)【关键词】成藏模式;油藏类型;成藏条件;潜山内幕油藏;冀中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田世峰;高长海;查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3传统的潜山成藏理论认为油气主要聚集在山头,形成风化壳型油藏[1-6]。

歧口凹陷油气输导体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歧口凹陷油气输导体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歧口凹陷油气输导体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油气勘探和生产活动已扩展到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地质条件下,如深海、高温高压、复杂地质构造等。

在这些地质条件下,歧口凹陷地区是常见的,在其中油气输导系统的特点、表现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直是石油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

因此,本研究选取歧口凹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歧口凹陷的油气输导系统特征,以及油气输导系统对成藏的制约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1.歧口凹陷地层学特征的研究:通过对歧口凹陷地区地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歧口凹陷的地层学特征,包括地层结构、岩性组合、物性性质等等。

并对其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分析。

2.歧口凹陷油气输导系统特征的研究:基于歧口凹陷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探究歧口凹陷的油气输导系统特征,包括构造体系、断层特征、裂缝网络等。

3.歧口凹陷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研究歧口凹陷油气储层的空间分布、流体演化等特征,分析油气的产生、保存和运移,以及油气成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三、研究方法1.资料搜索和收集:对歧口凹陷地区的相关文献、地质年报、地质图件、地震勘探资料、岩心剖面等进行搜索和收集,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来源。

2.地质分析和实验测试:对采集的歧口凹陷地区的样品进行地质鉴定和物性测试,分析地层结构、岩性、物性等特征,为研究油气储藏和运移提供依据。

3.模拟实验:选择相应的岩石、流体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油气输导过程和储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歧口凹陷的地层学特征、油气输导系统特征和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揭示歧口凹陷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歧口凹陷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五、研究进度安排2022年:1月-3月:资料搜索和收集,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

4月-6月: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地质分析和物性测试。

7月-9月:组织现场勘探和数据采集,收集地震数据和岩心剖面。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
卓勤功;蒋有录;隋风贵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6(027)005
【摘要】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在东营凹陷油气大规模成藏期古地温、古压力和古应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流体异常高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成藏动力学模式为应压双控、复合输导、幕式置换.
【总页数】10页(P620-629)
【作者】卓勤功;蒋有录;隋风贵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3
【相关文献】
1.透镜状砂岩油藏成藏过程数值模拟——以东营凹陷牛35-B砂体为例 [J], 杨丽娜;解国军
2.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储层地震特征及对岩石结构的指示 [J], 邓继新;王尚旭;伍向阳
3.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源新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卓勤功;隋风贵
4.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成藏特征探讨--以营11岩性油藏为例 [J], 万晓龙;邱楠生;张善文;张振红
5.基于岩石物理的致密砂岩油藏叠前优势储层预测——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4号构造东营组二段为例 [J], 张建坤;吴吉忠;徐文会;吴开龙;臧梅;邢文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王冠民;熊周海;张健;郭永华;林国松;付尧【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7(038)001【摘要】渤中凹陷是环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是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在凹陷周边所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这些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直接决定构造圈闭的评价结果和勘探部署方案.对渤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237个中浅层油气藏构造特征进行精细解剖,统计对比了断裂的级别、成因类型、断距、断层活动性、断层产状、组合样式、平面形态、遮挡类型、断层泥比率等指标与相应的油藏发育程度,发现在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的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渤中凹陷中浅层有利于成藏的断裂特征为:走向NNE、近EW和NE,倾角66°~80°,断距20~150 m,断层活动速率在10~30m/Ma,断层泥比率SGR大于0.3,断裂带泥质含量Rm大于0.35,组合样式为斜交式、雁列式、Y字形、似花状和阶梯状,并且断裂以反向遮挡为主.平面上在断裂相交处、凸形增压段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本质上说,断层封闭性是控制构造圈闭成藏的关键,断裂活动速率、规模和断裂类型是影响封闭性的根源.【总页数】9页(P62-70)【作者】王冠民;熊周海;张健;郭永华;林国松;付尧【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八厂,黑龙江大庆163514;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渤中凹陷断裂成因类型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J], 王冠民;熊周海;张健;周东红;林国松2.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环古生界沉积微相及其对岩溶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J], 华晓莉;李慧勇;孙希家;茆利;王保全3.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J], 谢玉洪;罗小平;王德英;徐春强;徐云龙;侯明才;陈安清4.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 [J], 谢玉洪5.松辽盆地北部树25—尚2区块断裂特征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J], 何志勇;吴世祥;易丹;李继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摘要】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田31个,且有9个是亿吨级油田.结合前人认识,总结这31个大中型油田的成藏模式和规律,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的持续发现,确保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具有凸起披覆型、走滑反转型、凹中隆披覆型、陡坡断块型和缓坡断鼻型等5种主要成藏模式,且具有独特的成藏规律:紧邻(潜在)富烃凹陷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必要条件;优越储盖组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保障;活动断裂带特别是郯庐断裂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聚集区带;晚期成藏中“时-空-源”成藏条件的耦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关键.【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10页(P10-19)【关键词】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郯庐断裂;晚期成藏;新构造运动【作者】薛永安;韦阿娟;彭靖淞;祝春荣;王粤川【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华北板块东部,面积约20万km2,是中生代以来叠置在华北古生界克拉通基底上的多旋回裂谷断陷盆地[1]。

盆地四周分别受燕山褶皱带、太行山造山带、鲁西隆起区及辽东-鲁东隆起带的限制,整体呈“菱形”。

在多期伸展拉张和走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2-3],盆地内凹凸相间,以陆源湖泊沉积为主,在古近纪发生多幕裂陷和沉降充填,从而形成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多种类型的优质储集体[4-7],并在盆地不同的构造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8]。

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海域部分,是由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半封闭内海,面积7.3万km2,可供油气勘探面积约5.1万km2,占整个渤海湾盆地面积的1/4。

渤中凹陷西次洼浅层晚期快速充注成藏模式

渤中凹陷西次洼浅层晚期快速充注成藏模式

第44卷第2期 2017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Vol.44 No. 2八pr. 2017DOI : 10. 3969/j. issn. 1671-9727. 2017. 02. 03[文章编号]167l-9727(2017)02-0149-09渤中凹陷西次洼浅层晚期快速充注成藏模式[摘要]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

通过 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 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 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 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 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 O 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 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 5M aB. P.、1.0 M aB. P .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

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 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关键词]烃源灶;包裹体;油气充注;晚期成藏;渤中凹陷 [分类号]TE122. 31[文献标志码]八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late stage rapid petroleum accumulationpattern in the western subsag of Bozhong depression,Bohai Bay, ChinaYAO Jia, CHEN Baozhu, ZHANG Xintao, XU Chunqiang, GUO RuiAbstract : Through the studies of maturity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analysis of oil geochemistry and oil source relation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it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by fluid inclusions,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ccumulation elements, such as fault closure and pathway system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it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for Neogene reservoir in the western subsag of Bozhong depression in Bohai Bay are discussed. It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 three set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y are the 1st Member and 3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and the 3rd Member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s high quality and high maturity. The oil maturity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the area is generally high, and the crude oil is formed in the generation peak period and later period, mainly related to the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hydrocarbon in the pores of sand reservoir as well as petroleum inclusions in the No. 8 area of Bozhong display blue-white fluorescence color,[收稿日期]2016-05-11。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

文章编号:1001-6112(2020)05-0858-0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1781/sysydz202005858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谢玉洪(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北京㊀100010)摘要:传统上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受湖相泥岩生油母质烃源岩控制的富油型盆地,新构造断裂发育等因素不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㊂在认识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发育的构造成因㊁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基础上,开展了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气产率热模拟研究,重新认识了富油型盆地在快速生烃的背景下,初次裂解气发育阶段的油气藏在深埋过程中也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生烃强度㊂区域性分布的巨厚古近系超压泥岩,不仅防止了天然气的散失,也为天然气运移充注提供了超压动力㊂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渤中凹陷普遍经历了早期油藏㊁晚期气藏的成藏过程㊂BZ19-6潜山构造由于多源高强度生气㊁靠近烃源的快速强充注㊁厚层泥岩超压封盖,形成大型高丰度凝析气藏㊂BZ19-6凝析气田的成藏认识和成功发现,突破了富油型盆地难以寻找大气田的认识,拓展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对深埋古老变质岩潜山和活动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㊂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封盖条件;成藏模式;BZ19-6大气田;渤中凹陷;渤海海域中图分类号:TE12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GasresourcesandaccumulationmodelofBZ19⁃6Archeanburied⁃hilllarge⁃scalegasreservoirinBozhongSag,BohaiBayBasinXIEYuhong(ChinaNationalOffshoreOilCorporationLimitedCompany,Beijing100010,China)Abstract:TraditionallytheBohaiBayBasinispronetooilratherthangaspoolingbecauseitisdominatedbylacus⁃trinemudstones.Factorssuchasthedevelopmentofyoungstructuralfaultsarenotconducivetonaturalgasaccumula⁃tionandpreservation.Basedontheunderstandingofthedynamics,evolution,andsedimentaryfillingcharacteristicsoftheBozhongSagintheBohaiSeaarea,athermalsimulationofsourcerockevolutionandgasgenerationratewascarriedout.Underthebackgroundofrapidhydrocarbongenerationinoil⁃richbasins,thereservoirsinthesecondarygasgenerationstagehavethehydrocarbongenerationintensitytoformlargenaturalgasreservoirsduringdeepburial.TheregionallydistributedthickPaleogeneoverpressuremudstonesnotonlypreventthelossofnaturalgas,butalsoprovidethedrivefornaturalgasmigrationandcharging.ResearchonfluidinclusionsshowsthattheBozhongSaghasgenerallyexperiencedtheaccumulationofearlyoilandlategas.TheBZ19⁃6buriedhillstructurehasformedalarge⁃scalehigh⁃abundancecondensategasreservoirduetomultiplesourcesofhigh⁃intensitygasgeneration,rapidandstrongchargingclosetothehydrocarbonsource,andthickmudstoneoverpressuresealing.TheunderstandingandsuccessfuldiscoveryoftheBZ19⁃6condensategasfieldhasbrokenthroughtheunderstandingthatitisdifficulttofindlargegasfieldsinoil⁃richbasins,expandedthefieldofnaturalgasexploration,andisimportantfornaturalgasexplo⁃rationindeepburiedancientmetamorphicburiedhillsandactivefaultzones.Keywords:sourcerockthermalevolution;sealingconditions;accumulationmodel;BZ19⁃6gasfield;BozhongSag;BohaiSea㊀㊀大中型气田的天然气成因几乎都是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而渤海湾盆地没有大规模煤系烃源岩,地层温度也达不到原油裂解程度,湖相泥岩生气潜力一直是制约天然气勘探的关键问题㊂经过60余年的勘探,渤海湾盆地只找到文留㊁柳泉㊁板桥㊁锦州20-2和兴隆台等中小型气田[1-2],特别是新构造断裂活动性强,更不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㊂针对这些难题,通过天然气烃源岩热演化㊁产收稿日期:2020-04-01;修订日期:2020-08-03㊂作者简介:谢玉洪(1961 ),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㊂E⁃mail:xieyh@cnooc.com.cn㊂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 (2016ZX05024)资助㊂㊀第42卷第5期2020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2,No.5Sep.,2020气率和封盖条件的研究和勘探实践,在传统油气勘探的禁区 古老的太古界变质岩深层找到了全球最大的整装潜山凝析气田BZ19-6[3-6]㊂该凝析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中,天然气超过1千亿方㊁凝析油超过1亿吨,发现三级地质储量8亿吨油当量㊂该大型气田的发现不仅改变了渤海湾盆地没有大型气田的油气工业历史,也实现了湖相泥质烃源岩油型盆地中找大气田的历史性跨越㊂1㊀渤海海域盆地形成与演化1.1㊀基底结构与盆地成因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形成于27 25亿年前的太古代,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地幔强烈伸展 薄化作用控制着盆地的沉积㊂渤海海域是发育在华北克拉通东部边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东邻胶辽断隆㊁西临黄骅坳陷㊁北与下辽河坳陷相连㊁南与济阳坳陷相接(图1b),是渤海湾盆地沉积中心㊁沉降中心从周边陆区向渤海海域构造迁移的归属,它决定了渤中凹陷油气成藏的特殊性[2,7-9]㊂新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厚度从周边陆区的150 200km减薄至渤中凹陷的30km左右[10]㊂随着地壳减薄与裂陷,地幔物质上涌,伴随着大规模岩浆活动,渤中凹陷出现高热流㊁高地温㊂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引起的走滑剪切作用是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又一动力源[11],当俯冲方向与先存郯庐断裂呈锐夹角时,郯庐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活动㊂右旋走滑伴生的拉分伸展和岩石圈减薄伸展共同控制渤海海域的沉降和沉积,形成由两支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夹持的㊁具有拉分性质的沉降区[12]㊂走滑构造和伸展作用共同构成了渤海海域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主要动力机制㊂1.2㊀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古近纪,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局部隆起而向两侧伸展,地壳浅层断陷,形成以正断层为主的基底断裂,渤海湾盆地开始在前裂谷期基底上接受沉积㊂新近纪,由岩石圈热衰减作用控制热沉降期坳陷盆地,形成了古近纪断陷层序和新近纪坳陷层序2套构造层序㊂新生代渤海湾海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1)始新统孔店组 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的Ⅰ期伸展裂陷㊁沙河街组沙一图1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平面及剖面结构Fig.1㊀PlaneandsectionstructureofBozhongSag,BohaiBayBasin㊃958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谢玉洪.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㊀沙二段沉积期的裂后热沉降拗陷;(2)渐新统东营组沉积期的Ⅱ期拉分裂陷㊁馆陶组 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期的裂后热沉降拗陷;(3)明上段沉积以来的新构造活动阶段(图1c)㊂始新统孔店组 沙三段沉积期,属Ⅰ期裂陷,强裂陷区开始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周边燕山 太行山山前及隆起区边缘,沉积充填物较粗,常以红色㊁杂色冲积扇为主,沉积范围较局限;沙四段沉积时期裂陷沉降范围有所扩展,出现湖相沉积,形成了较厚的暗色湖相泥页岩,成为重要烃源岩;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主裂陷沉降期,各凹陷沉降幅度和沉积面积逐步扩大,沉积速率加大,各凹陷都接受了巨厚的半深湖 深湖相沉积,发育暗色泥岩㊁页岩等主要优质烃源岩㊂沙二 沙一段沉积时期,渤海海域出现不同程度的湖盆抬升萎缩期,早期以滨浅湖相㊁扇三角洲相等粗粒碎屑岩沉积为主,成为油气藏主要储层;后期受构造㊁气候等因素影响,沉积水体加深,出现半深湖相泥岩㊁灰泥岩沉积,发育重要的湖相烃源岩㊂渐新世东营期发生Ⅱ期裂陷,裂陷活动加强,湖盆扩大加深,出现半深湖 深湖相沉积,发育了最主要的㊁区域性的暗色泥岩,是区内优质烃源岩和封盖层;盆地中央各凹陷,受走滑断裂影响,沉积沉降加剧,渤中凹陷接受了巨厚的湖相 三角洲相沉积;盆地边缘的凹陷,随着控凹断裂活动减弱,沉降幅度减小,湖盆萎缩,出现河流 三角洲 沼泽相沉积,厚度较薄;渐新世末,盆地结束了断陷期,整个盆地抬升,接受剥蚀夷平发育不整合面,古近纪的凸凹相间的结构逐步消失㊂新近系馆陶组 明下段沉积期,盆地开始裂后热沉降,整个盆地进入相对统一㊁开阔的拗陷沉降期,由于远离物源补给区,以滨㊁浅湖相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盆地沉积中心㊁沉降中心持续由周缘向渤中凹陷转移,渤中凹陷处于快速沉降和沉积中心区,沉积最厚的地层达4km㊂明上段沉积期以来,渤海海域发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渤中凹陷接受统一的继承性沉积,同时发育密集㊁位移量不大的走滑断裂和正断层(图1d)㊂1.3㊀盆地构造演化与结构古近纪,孔店组 沙三段沉积期断陷沉降主要发生在渤中凹陷周边地区,从东营组沉积期开始构造沉降中心明显向渤中迁移㊂裂陷Ⅰ幕,沿着北北东 北东向断裂和北西 北北西向断裂形成一系列断陷湖盆;沙三段沉积期多个孤立小湖盆相互联合成较大的断陷湖盆,裂陷Ⅰ幕后期顶部为广泛的平行不整合和微角度不整合㊂渐新世裂陷Ⅱ幕,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加强,地幔上拱的主动伸展与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拉分共同作用促使渤中凹陷沉降,沉降速率与幅度显著增大,渤中凹陷沉积地层厚度超过3500m;渐新世末期裂陷作用基本结束,区域性隆升使古近系遭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成区域性的不整合面㊂新近纪以来,整个渤海湾盆地区由断陷转为拗陷阶段㊂随着拗陷作用的持续进行,渤海湾盆地的沉积中心收敛至渤中凹陷㊂渤中凹陷成为渤海海域盆地的主体,处于北东向郯庐右旋走滑断裂和北西向张家口 蓬莱㊁秦皇岛 旅顺左旋走滑断裂的交会处,盆缘及浅层断裂密集发育(图1d)㊂2㊀渤中凹陷烃源岩特征及成烃演化渤中凹陷沙河街组㊁东营组的湖相暗色泥岩厚度大㊁有机质含量高,是主要的油型烃源岩㊂渤中凹陷是华北克拉通新生代以来的沉降沉积中心,特别是东营组沉积以来基底构造沉降速率大,沉积了巨厚东营组,凹陷中心基底最大埋深已超过万米(图1d)㊂明上段开始沉积以来(5.1Ma),渤中凹陷沉降速率高达320m/Ma,快速沉降 沉积也使得渤中凹陷烃源岩在晚期快速热演化,熟化速率(单位地质时间内Ro值增量)可达0.41%/Ma,正是这一特征导致了湖相泥质烃源岩大量生成天然气,位于渤中凹陷西南部的BZ19-6潜山构造才得以形成大型天然气藏㊂2.1㊀烃源岩特征与热演化渤中凹陷西南区沙河街组与东营组地层厚度大,BZ25-1构造钻井揭示暗色泥岩厚度达667m,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Ⅱ),以富油型(Ⅰ Ⅱ1)生烃母质为主,而且沙河街组烃源岩类型整体优于东营组(图2a)㊂BZ19-6潜山上覆的东营组与沙河街组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也为混合型,且已经成熟生烃,可为潜山提供一定的油气源及封盖条件㊂从暗色泥岩厚度平面分布来看,沙三段厚度在BZ19-6潜山构造周边洼陷区超过600m,是渤中凹陷最主要的优质烃源岩;沙一段暗色泥岩仅局部地区分布,厚度较薄,在100m左右,是好 优质烃源岩;东营组暗色泥岩分布较广,BZ19-6地区厚达400m,为差 中等烃源岩(图2b)㊂渤中凹陷是现今埋深最大㊁地温最高的地区,凹陷中心部位沙三段烃源岩Ro可达2.0%以上,进入过成熟阶段;沙一段烃源岩成熟度较沙三段整体偏低,但在BZ19-6潜山周边洼陷区已进入成熟㊃068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图2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BZ19-6构造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Fig.2㊀Organic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sourcerocksinBZ19⁃6structureinBozhongSag,BohaiBayBasin高成熟热演化阶段,可为潜山圈闭提供油气来源,油源对比证实油气源主要为沙河街组的混源;东营组在潜山地区分布广泛,进入成熟生油阶段,部分地区对油气成藏有贡献[5]㊂2.2㊀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渤海海域古近系烃源岩的黄金管封闭体系模拟实验表明,在Ro约为0.6%时开始生成天然气,在热演化程度稍高时,生油总量降低,主要是正常油向轻质油转化,出现原油伴生气[13]㊂当Ro>1.3%时,轻质油开始裂解,为热裂解生湿气阶段,干酪根大量裂解生气(图3a)㊂因此,将轻质油产率的最大峰值(Ro约为1.3%)前所对应气体视为干酪根裂解气(即原油伴生气),东三段㊁沙一段㊁沙三段3套烃源岩热模拟实验获得的最大原油伴生气产率平均值分别为126,139,116mL/g㊂烃源岩的黄金管模拟实验中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点的油与气的累积产率,根据前面伴生气与裂解气分析,Ro>1.3%以后主要是烃源岩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各成熟度对应的气油比值(GOR)㊂从拟合的气油比值与成熟度曲线(图3b)可知,随着成熟度增加,GOR值增大,Ro<1.0%以前GOR值增加得较慢㊂Ro在1.0% 1.3%之间,GOR显著增大,累积生油量达最大值,表示这一阶段生成了更多的天然气,这与前文所述的Ro=1.3%时为伴生气生气高峰结论一致㊂当Ro>1.3%以后,GOR值增加幅度更大,揭示了油裂解气贡献多㊂当Ro=1.0%时,GOR值为0.25(气油比为1ʒ4),Ro=1.3%时,GOR值为0.5(气油比为1ʒ2),而渤中凹陷现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达到1.3%,说明古近系3套烃源岩具有高的生气潜力㊂2.3㊀大型气田的气源条件从烃源岩分布及热演化特征可知,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多生烃灶㊁多烃源的供烃条件,油气成因可能具有混源特征㊂BZ19-6原油具有相对高的图3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烃源岩产气率模型(a)与烃源岩生气模型(b)Fig.3㊀Gasgenerationrate(a)andGOR(b)modelsofsourcerocksinBozhongSag,BohaiBayBasin㊃168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谢玉洪.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㊀C19/C23三环萜比值,相对低的C24四环萜/C26三环萜比值,考虑到C19/C23三环萜比值受成熟度影响较大,即随成熟度增加,该参数值会增大,因此BZ19-6原油高C19/C23三环萜比值可能指示着高的原油成熟度(图4a)㊂伽马蜡烷/C30藿烷(G/H)与4-甲基甾烷/C29甾烷是表征渤海海域沙河街组油源差异的有效生源参数,BZ19-4N原油主要与沙一段烃源岩特征相吻合,也有少部分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特征吻合(图4b)㊂考虑到沙河街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标志化合物浓度可能含量很低,尽管生源参数主要表现为沙一段烃源岩特征,可能与上覆沙一段烃源岩生成原油成熟度相对低㊁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高有关㊂BZ19-6毗邻沙河街组烃源岩已进入高成熟阶段,油气主要来自沙三段与沙一段烃源岩,为近源充注㊂据生气量计算渤中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总生气强度可达(50 200)ˑ108m3/km2,根据前人提出生气强度大于20ˑ108m3/km2是形成大中型气田应具备的气源条件[14],渤中地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气源条件㊂渤中凹陷烃源岩在时间上具有晚期快速生气的特征(图5a)㊂5.1Ma之前烃源岩主要处于生油阶段,累积生气量仅占16.6%,生气面积为1600km2;5.1Ma以来烃源岩快速熟化进入大量生气阶段,累积生气量占83.4%,生气面积为3980km2(图5b,c)㊂渤中凹陷天然气生成主要集中在5.1Ma以来㊂渤中凹陷的生烃环境是一个边生烃边排烃的半开放体系,排油效率低,天然气产率高㊂按80%的排油效率计算,渤中凹陷总生气量30ˑ1012m3㊂沙三段是渤中凹陷的主力生气层,生气量为15ˑ1012m3,该层生气量占凹陷总生气量的50%;沙一段和东三段的生气量分别为6ˑ1012m3和4ˑ1012m3;东二下段生气量为3ˑ1012m3;沙四段生气量为2ˑ1012m3㊂图4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BZ19-6凝析气藏原油的生源参数组成及油源划分Fig.4㊀BiomarkersandclassificationofoilsourcesinBZ19⁃6condensategasfield,BozhongSag,BohaiBayBasin图5㊀渤海湾盆地渤中烃源岩热演化史(a)与5.1Ma前后生气面积变化(b,c)剖面位置见图1a的A-Aᶄ㊂Fig.5㊀Thermalevolutionhistoryofsourcerocks(a)andchangesingasgenerationareaaround5.1Ma(b,c)inBozhongSag,BohaiBayBasin㊃268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3㊀天然气成藏的封盖条件由于晚期(约5.1Ma)新构造活动强烈,渤中凹陷新近系断层密集发育,成为油气从深部烃源岩和油气藏向浅层运移的通道,在浅层新近系形成了大量油田(图1d)㊂构造活动也使得天然气难以保存,同时又没有区域性膏盐岩盖层,在构造活跃的渤海海域寻找大型气田是个难题[1-2]㊂3.1㊀BZ19-6构造的油气包裹体特征综合考虑烃源岩生排烃史㊁包裹体产状和荧光颜色㊁包裹体均一温度㊁储层温压状态等因素[15-16],以便客观认识BZ19-6潜山凝析气藏的油气充注历史㊂选取BZ19-6-1㊁BZ19-6-3㊁BZ19-6-7㊁BZ19-6-10等井的古近系孔店组砂岩㊁太古界潜山花岗岩的岩心样品20余块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并结合前文述及的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综合确定生油㊁生气时间和油气充注史㊂根据烃类包裹体中气液相比例,包裹体可分为液态㊁气液两相㊁气态3种烃包裹体㊂液态烃包裹体有机相主要是由液态烃㊁或少量沥青+液态烃组成,不含独立相的气态烃或气态烃含量不高于5%㊂这类包裹体在研究区占有一定数量,在单偏光镜下主要呈棕褐色㊁黄褐色㊁灰黄色及浅黄色㊂该地区透射光镜下带有褐色的有机包裹体通常是早期生油时捕获形成的一些重质油类,单偏光下呈褐色(图6a,d)㊂透射光镜下带黄色的液态烃类有机包裹体在本区一般是重质油裂解形成的轻质油及后期捕获的相对高成熟的凝析油,在蓝光激发下主要呈黄绿色和蓝白色(图6b,c)㊂气态烃类包裹体有机相由气态烃㊁液态烃组成,个别还含少量沥青,在蓝光激发下一般无荧光显示,极少数呈弱荧光㊂气态烃类包裹体在本区占有绝对数量,主要产于石英㊁长石等矿物微裂缝中,颗粒直径较大者达10μm㊂原油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不同强度和颜色的荧光,这与原油中芳烃的成熟度有一定关系㊂通常情况下随着成熟度增加,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增加,荧光颜色依次变化:红色ң橙色ң黄色ң绿色ң蓝色ң亮蓝色,即发生蓝移[17]㊂研究区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呈现黄色㊁黄绿色㊁亮蓝色等荧光,说明发生了不同期次原油持续充注,大量气态烃包裹体的存在揭示早期油 晚期气持续充注的过程㊂3.2㊀BZ19-6潜山油气充注史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代表油气充注时的古地温,测试结果显示BZ19-6-3井古近系孔店组砂砾岩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90 180ħ之间,并呈双峰型分布,与油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90 160ħ之间,与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140 180ħ之间㊂均一温度分布特征表明早油晚气的连续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揭示原油主成藏期为12 5.1Ma,天然气主成藏期为5.1Ma图6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BZ19-6凝析气藏原油及气包裹体镜下显微特征a.BZ19-6-1井,3735m,褐色重质油包裹体,单偏光;b.BZ19-6-1井,3735m,黄绿色轻质油包裹体,荧光;c.BZ19-6-1井,3735m,蓝白色轻质油包裹体,荧光;d.BZ19-6-1井,4106m,灰色天然气包裹体,单偏光Fig.6㊀MicroscopiccharacteristicsofcrudeoilandgasinclusionsinBZ19⁃6condensategasfieldinBozhongSag,BohaiBayBasin㊃368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谢玉洪.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㊀以来(图5a)㊂通常只要储层发生了油气充注,就会留下油气包裹体的痕迹,原油包裹体丰度可以判别古油气藏的充满度㊂GOI指标正是这种痕迹的表征[18],GOI=含油气包裹体矿物颗粒数ˑ100%/总矿物颗粒数,一般GOI值大于5%的储集层为油藏,介于1% 5%之间代表储集层中发生过油气运移,小于1%就没有成藏意义;GOI数据显示水层与油层存在明显的数量级差别,应用该指标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与否及油气运聚的最大范围[19]㊂在显微镜下对BZ19-6-3井古近系孔店组㊁BZ19-6-7井太古界潜山储层岩石薄片进行扫描,任选大于30个覆盖区域为625μm2的视域,分别统计出这些视域内所有包含的含油气包裹体的矿物颗粒数目和总矿物颗粒数目,观察每个视域十字丝正下方的颗粒,看是否含有油气包裹体并进行记录,最终统计出GOI㊂通过对3个不同深度域的GOI数据统计,显示研究区油气包裹体矿物颗粒指数GOI分布在84% 95%之间,远高于油藏GOI值范围,说明储层油气充满度高㊂单个矿物颗粒显微镜下的油气包裹体丰度也较高,流体包裹体中存在大量含油包裹体及含气包裹体㊂较高的油气包裹体矿物颗粒指数及油气包裹体丰度显示渤中BZ19-6潜山具有较强的油气充注特征㊂3.3㊀天然气藏超压封闭保存条件渤海海域新构造活跃,受控于断层的活动性与封闭性,发现的油藏大部分在浅层新近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8];天然气分子小易散失,气藏对封盖条件要求更加严格[20]㊂渤中凹陷古近纪处于强烈断陷期,沙河街组㊁东三亚段㊁东二下亚段以半深湖 深湖相为主,沉积的泥岩质纯㊁泥质含量高㊁厚度大㊁分布广,从研究区南部BZ25-1油气藏㊁BZ19-6构造,直到北部CFD18-1油气藏,泥岩厚度最小为250m,最厚的超过1200m,巨厚泥岩盖层从北到南稳定连续分布,是渤中凹陷BZ19-6潜山的区域盖层(图7)㊂巨厚盖层对BZ19-6构造天然气的大规模富集成藏十分有利㊂厚层泥岩盖层分布稳定,不容易被小断层错断或断穿㊁不容易形成连通的微裂缝;更加关键的是厚层泥岩易于形成超高压封闭㊂渤中凹陷发育密集的 y 字形断层,正是因为BZ19-6潜山盖层厚度大且连续分布,才不被小断层错断或断穿,断面容易被泥岩涂抹而封闭(图7)㊂盖层超压是封闭天然气的有利因素,超压泥岩盖层内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明显高于下伏储集层孔隙流体压力,形成向下的孔隙流体压力差,阻止流体向上运移,形成对油气的压力封闭[21]㊂超压泥岩盖层内异常孔隙流体压力越大,形成的向下的压力差就越大,压力封闭油气的能力就越强㊂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沉降与沉积中心,古近系沙三段至东三亚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沉积速率高,沙三亚段为512m/Ma,东营组为520m/Ma㊂大套泥岩快速沉积,且又处于大量生烃阶段,致使凹陷内普遍欠压实而形成异常高压㊂根据等效深图7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BZ19-6凝析气藏南北向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aB-Bᶄ㊂Fig.7㊀North-southsectionofBZ19⁃6condensategasfieldinBozhongSag,BohaiBayBasin㊃468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度法[22]计算BZ19-6构造的泥岩孔隙流体压力,在3 4km深度范围内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值分布在30 60MPa,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0 1.6,从东营组泥岩开始存在一个高压异常带(图7)㊂压力系数1.3的欠压实泥岩依靠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可以封盖的气柱高度为737m,是靠毛细管阻力封闭气柱高度的11倍[23]㊂储层压力测试数据显示渤中凹陷沙河街组压力系数在1.6以上,BZ19-6潜山构造压力系数1.2左右,研究区盖层与储层之间的剩余压力分布范围为13 26MPa,平均值为21MPa㊂理论计算的封盖气柱高度远大于研究区气藏的气柱高度,这表明BZ19-6构造区盖层超压可以对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储层中上千米的气柱高度进行有效封盖㊂BZ19-6构造区从3km开始在泥岩中发育超压,其烃源岩最大成熟度Ro值为1.3%,处于大量热裂解生湿气阶段,增加了盖层中的孔隙流体压力㊂泥岩中强超压也弱化了构造活跃区泥岩中裂缝的形成,异常高压作用在断层面上使其断层面紧密程度更高,这两方面的作用叠加增加了断层的封闭性,利于天然气的保存㊂4㊀BZ19-6潜山大型凝析气藏成藏模式渤海湾盆地为油型盆地,烃源岩以生油为主,但渤中凹陷5.1Ma以来的快速沉降导致渤中凹陷混合型生烃母质的烃源岩晚期快速高强度生气;渤中凹陷烃源岩早期以生油为主,深层圈闭在12 5.1Ma期间充满原油,5.1Ma以来烃源岩进入晚期快速生气阶段,烃源岩因生烃引起的超压压力系数可达1.6以上㊂BZ19-6构造位于渤中凹陷西南部,是一个被渤中凹陷㊁沙南凹陷和黄河口凹陷包围的环带状潜山构造,整体上具有统一的背斜形态,受多组基底断层的切割㊂BZ19-6构造整体表现为被走滑断层及其派生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构造,呈 洼中隆 的构造格局㊂太古界构造主体南高北低,形态完整,圈闭面积较大,闭合幅度高,断裂发育㊂BZ19-6潜山储层主要由太古界变质岩㊁部分岩浆岩侵入体及顶部披覆砂砾岩组成,形成了以裂缝为主,孔缝并存的双孔介质储层[3-5]㊂BZ19-6凝析气田成藏过程为:中新世中期 上新世早期(12 5.1Ma)烃源岩广泛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在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和孔店组砂砾岩储层中形成油田;随着新构造运动(5.1Ma)发展,部分深层原油随断层运移至浅层新近系成藏,形成BZ19-4中型油田;上新世以来(5.1Ma至今)烃源岩处于高 过成熟阶段,天然气大量生成并充注,对先期深层油藏形成气侵,在短时间内油藏转变为凝析气藏(图7),因此,BZ19-6深埋潜山大型凝析气田的形成受控于聚散动平衡机制㊂潜山顶部和砂砾岩见到较多的油质沥青,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3% 1.6%之间,反映了气侵成因㊂天然气充注成藏模式包含天然气沿边界断层进入圈闭成藏㊁沿砂体与不整合面侧向进入圈闭成藏和超压驱动上生下储3种方式;5.1Ma形成的超压巨厚泥岩盖层提供了强封闭条件(图7)㊂BZ19-6潜山构造由于多源高强度生气㊁近源快速强充注㊁厚层泥岩超压封盖,所以形成大型高丰度凝析气藏㊂这显示在油型盆地快速成烃背景下,初次裂解气发育阶段的油气藏在深埋过程中也能形成大型气藏;巨厚的区域性超压泥岩,不仅防止了成藏后天然气向上散失,也可作为优质烃源岩为天然气运移提供超压动力;渤中凹陷BZ19-6成藏模式的认识为油型盆地寻找天然气田开辟了新的思路,不仅指导了渤海海域进一步的天然气勘探,也为近年来南海海域潜山天然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㊂BZ19-6凝析气田的发现,突破了富油型盆地难以寻找大气田的认识,凝析气藏的烃源条件㊁保存条件及成藏模式对深层潜山和活动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朱伟林,葛建党.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J].石油学报,2001,22(2):8-13.㊀㊀㊀ZHUWeilin,GEJiandang.GasexplorationpotentialinoffshoreBohaiBayBasin[J].ActaPetroleiSinica,2001,22(2):8-13.[2]㊀朱伟林,米立军,龚再升.渤海海域油气成藏与勘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㊀㊀㊀ZHUWeilin,MILijun,GONGZaisheng.Hydrocarbonaccumu⁃lationandexplorationoffshoreBohaiBayBasin[M].Beijing:SciencePress,2009.[3]㊀谢玉洪,高阳东.中国海油近期国内勘探进展与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20,25(1):20-30.㊀㊀㊀XIEYuhong,GAOYangdong.Recentdomesticexplorationpro⁃gressanddirectionofCNOOC[J].ChinaPetroleumExplora⁃tion,2020,25(1):20-30.[4]㊀施和生,王清斌,王军,等.渤中凹陷深层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19,24(1):36-45.㊀㊀㊀SHIHesheng,WANGQingbin,WANGJun,etal.DiscoveryandexplorationsignificanceoflargecondensategasfieldsinBZ19-6structureindeepBozhongSag[J].ChinaPetroleumExplora⁃tion,2019,24(1):36-45.[5]㊀周心怀,张如才,李慧勇,等.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埋古潜㊃568㊃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谢玉洪.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㊀。

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

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年 6 月 第 39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 Vol. 39 No. 3 Jun. 2017 DOI: 10.11885/j.issn.1674 5086.2016.01.12.01 文章编号:1674 5086 ( 2017) 03 0001 12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his stud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Bozhong Sag, with the aim of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s and tectonic activity. Using data from drilling, logging,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with related materials and the fault activity rate, the control of tectonic activity over the reservoir with respect to settlement rat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i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same period, fault activity vari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Es3 and Ed3 we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fault activity, corresponding to a period of strong fault basin subsidence, and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settlement center and the boundary faults was short, they mainly developed into fan deltas with thick and coarse granularity. Es1 and Es2 had weak fault activity, corresponding to a weak rift basin, and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oundary faults and subsidence center was relatively great, they mainly developed into braided river deltas with thick and coarse granularity. Ed2 had strong fault activ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ition stage, was less affected by the late boundary fault and more by distant provenance, and developed into braided river deltas with fine granularity, low thickness, and greater extension. Ed1 was characterized by very weak fault activity, and developed into braided river deltas with low thickness and long extension, mainly regulated by secondary fault activity. Border faulting controls the location of clastic sediment input to the basin, while secondary fault activity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spread of clastic sediments. Regional tectonic uplift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fan delta tight reservoir. This finding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areas of low exploration with a similar tectonic setting. Keywords: Bozhong Sag; Paleogene; fault activity; sediment; settlement center; reservoir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式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式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式
臧明峰;吴孔友;崔永谦;杜维良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09(016)006
【摘要】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依据油气来源、供油方向及输导类型,可以将冀中坳陷潜山供烃方式分为源内供烃和源外供烃2大类,10种不同类型供烃方式.研究表明,断层和不整合面是该区潜山油气藏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大多数潜山油气藏主要通过不整合和断层在差异压实作用下获得油气.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臧明峰;吴孔友;崔永谦;杜维良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大港分院,天津,大港,300280;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中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 [J], 高长海;查明;赵贤正;彭浦
2.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J], 赵贤正;金凤鸣;王权;韩春元;董雄英
3.中国东部超深超高温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及关键技术——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牛东1潜山油气藏为例 [J], 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勖;康如坤;常建华;袁胜辉
4.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及与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 [J], 吴伟涛;高先志;卢学军;崔周旗;孔令武;贾连奇;王海潮
5.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油气藏有效输导体系剖析 [J], 常波涛;孙连浦;刘新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中坳陷BZ26-2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渤中坳陷BZ26-2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渤中坳陷BZ26-2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陈斌;郝芳;邹华耀【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021)006【摘要】渤中坳陷BZ26-2油田发现正常油藏和凝析气藏两类油气藏.馆陶组原油中25-降霍烷系列与完整的链烷烃系列共存表明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通过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表明,油田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凝析油气来源于北部渤中凹陷,而正常原油主要来源于南部黄河口凹陷.原油异常密度梯度和轻烃参数表明,深层凝析气藏为热成因,浅层凝析气藏为蒸发分馏成因.综合分析表明BZ26-2油田是一个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多期次充注、经历多种后生作用的复合成因油气田.【总页数】4页(P1-4)【作者】陈斌;郝芳;邹华耀【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3【相关文献】1.渤中29-4油田成藏分析及其勘探意义 [J], 刘桂和2.渤中一渤南地区油气多期运聚成藏的地球化学特征 [J], 李秀芬;葛玲;王刚3.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J], 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4.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意义 [J], 李威;窦立荣;张光亚;程顶胜;文志刚;刘爱香;客伟利5.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龚再升;王国纯;贺清【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年(卷),期】2000(014)003【摘要】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一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一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相继发现了QHD32-6、NB35-2、CFD11-1、BZ25-1、PL19-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总页数】12页(P145-156)【作者】龚再升;王国纯;贺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100027;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河北高碑店,074010;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河北高碑店,07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渤海浅层构造变形特征、成因机理与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富集的关系 [J], 蔡东升;罗毓晖;武文来;姚长华2.渤中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系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J], 何仕斌;李丽霞;李建红3.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三角洲的发现、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徐长贵;姜培海;武法东;杨波;厉大亮4.渤中坳陷沉积演化和上第三系储盖组合分析 [J], 何仕斌;朱伟林;李丽霞5.低渗砂岩储层中自生矿物的成岩模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为例 [J], 张以明;朱连儒;方少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有利区预测

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有利区预测

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有利区预测王明;姜福杰;庞雄奇【摘要】渤中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油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根据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压优势和流向优势4种优势通道的基本模式,采用单因素叠加和多信息叠合两种方法,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出分别自凹陷中心向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和渤东低凸起北侧的4个优势通道方向.结合烃源岩展布及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两种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分别为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和优势通道输导-盖层完整的圈闭聚集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多种优势通道共存,且储集砂体发育,圈闭类型多样,将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区带内盖层完整的圈闭为有利的勘探目标.【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7页(P26-32)【关键词】优势通道;优势方向;成藏模式;渤中凹陷;二次运移【作者】王明;姜福杰;庞雄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主要路径,是在无外来干扰情况下油气自然优先流经的通道[1-3]。

作为油气藏定位的关键,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4-5]。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对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进行了研究[6-7],研究表明,油气二次运移只通过局部的优势通道进行,油气运移空间可能只占据整个输导层的 1%~10%,因此,“优势通道”也可俗称为“高速公路”。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1(019)004【摘要】含油气盆地中油气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具有示踪作用.应用油气包裹体统计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层位为浅部第三系.其中下第三系砂岩中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它们分别记录了研究区两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次生油气包裹体个体大、分布广、含量明显高于原生油气包裹体,其主要充填分布在次生溶蚀孔隙和裂隙中.均一温度测量、包裹体成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综合表明,次生油气包裹体记录的第二次油气运移是本区最主要的一次油气聚集成藏过程 ,其油气来源于下第三系湖相泥质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渤中坳陷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应是浅部下第三系地层,而不是深部其它地层.早第三纪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和次生溶蚀孔隙特征研究,以及与之相关储层预测是本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总页数】6页(P605-610)【作者】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西安科技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相关文献】1.渤中坳陷活跃烃源岩分布特征及其对PL19-3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胡建武;郝芳;邹华耀;陈斌2.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J], 张鼐3.渤中坳陷油气成藏规律 [J], 李荣西;李秀芬;李金宝4.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5.渤中坳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其聚集规律 [J], 米立军;段吉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郝芳;蔡东升;邹华耀;方勇;曾治平【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29)5【摘要】渤中坳陷是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之后渤海湾盆地沉降 -沉积速率最高的地区 ,亦是晚期断裂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产生了重要的成藏物质效应 :(1)持续的较快速沉降 -沉积使东营组发育较深湖 -深湖相泥岩并成熟 ,从而使渤中坳陷发育沙河街组和东营组 2套有效源岩 ;(2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引起的压实不均衡及伴生的源岩快速生烃引起较强的超压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沙河街组源岩生、排烃滞后 ,从而使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在晚期同时保持在较有利的生、排油阶段 ,这是渤中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和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物质基础 .较强的超压和强烈的断裂活动决定了超压 -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 ,进而决定了油气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 :油气主要富集于新近系。

【总页数】7页(P518-524)【关键词】渤中坳陷;新构造运动;超压;幕式流体流动;油气快速成藏【作者】郝芳;蔡东升;邹华耀;方勇;曾治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部;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 [J], 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2.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J], 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3.莺歌海盆地汇聚型超压流体流动及天然气晚期快速成藏 [J], 郝芳;董伟良;邹华耀;杨旭升4.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5.渤中坳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其聚集规律 [J], 米立军;段吉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油气晚期成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卷),期】2009()1【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特征。

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的二期充注,早期注入的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的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

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的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的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总页数】10页(P24-33)【关键词】油气包裹体;油气运移;油气成藏;生物标志物;渤中坳陷【作者】孙玉梅;李友川;龚再升;张功成【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1【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多期充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林红梅;程付启;王永诗;宋国奇2.渤中坳陷油气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J], 李荣西;金奎励;周雯雯;杨建业3.渤中坳陷埕北30潜山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时间研究 [J], 王锋;肖贤明;陈永红;曾庆辉4.黄骅坳陷滨海地区沙三段储层的油气成藏特征:流体包裹体证据 [J], 刘玉明;武战国;张锺月5.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成藏期次和过程——来自储层流体包裹体的证据[J], 张芷晴;刘华;马立驰;刘景东;郭志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中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分析

渤中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分析

渤中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分析
李建平;杨波;周心怀;庞小军;王冠民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6)004
【摘要】分析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将渤中凹陷东营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体系域.东三段和东二下亚段构成层序SQ1,东二上亚段和东一段构成层序SQ2.层序SO1中东三段为湖扩体系域,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围绕凸起分布;东二下亚段为高位体系域,大型曲流河三角洲开始向湖盆中央进积,三角洲沉积范围明显增加,在凹陷长轴方向最为发育,超覆到石臼坨凸起及渤南低凸起上,三角洲前方滑塌浊积扇及湖底扇发育.层序SQ2的东二上亚段发育低位体系域和湖扩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是在东二下亚段沉积的基础上发育的,湖盆范围缩小,三角洲继续向凹陷中央进积;湖扩体系域的湖泊范围迅速扩大,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分布于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凸起周围;东一段为高位域,湖盆面积再次迅速缩减,曲流河三角洲在凸起之间及石臼坨凸起边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普遍发育在凸起边缘.各层序凸起边缘及斜坡带三角洲前缘砂体、前方滑塌浊积扇及湖底扇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总页数】9页(P1-9)
【作者】李建平;杨波;周心怀;庞小军;王冠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体系演化
2.渤中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相分析
3.渤中凹陷及其周围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
4.渤中凹陷西次洼陡坡带427地区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识别研究
5.渤中凹陷西斜坡BZ3-8区块东营组东二下高分辨率井震层序及地震沉积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 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 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 藏特征. 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 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 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 主导型、 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 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 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 通道. 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 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 油气供给. 不整合 T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 8 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 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 部位、 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 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 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关键词: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油气系统; 渤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 石油地质. 中图分类号: ( ) P 6 1 8 . 1 3 1 0 0 0 - 2 3 8 3 2 0 1 3 0 4 - 0 8 0 7 - 1 2 2 0 1 3 - 0 1 - 1 5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T h eg e o l o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B o z h o n u b b a s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r a i ds u b s i d e n c e a n ds t r o n f a u l t a c t i v i t i e s s i n c e g gs y p g , t h e i n i t i a t i o no f t h eD o n i n o r m a t i o n e x e r t s i m o r t a n t e f f e c t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 t h i s a r e p y g y gF , w h i c h i sd i s t i n u i s h e d f r o mt h o s e i no t h e ra r e a s i nt h eB o h a iB a a s i n .U l i f t sa r o u n dd e r e s s i o n ss e r v ea sp r e d o m i n a n t a g yB p p , a n d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a t h w a s s t e m sh a v e o b v i o u s l e e n c o n t r o l l i n s i t e s f o rh d r o c a r b o na c c u m u l a t i o n y p y y yb gh y d r o c a r b o nm i r a t i o na n da c c u m u l a t i o n . B a s e do n 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h d r o c a r b o n s o u r c e r o c k s a n dp e t r o l e u mr e g y , r o w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l l k i n d s o f o t e n t i a l a t h w a s a n d t h e i r s a t i a l s o u r c e s i n t h e l a r e s c a l eB o z h o n e t r o l e u ms s t e m g g p p y p g gp y , r e l e v a n c e a r e a n a l z e db e a n so fm u l t i l ed a t a a n d t h e n t h r e ep a t h w a s s t e mt e s c o n t r o l l i n d r o c a r b o nm i r a t i o na n d y ym p y y y p gh y g : , a c c u m u l a t i o nf a u l t d o m i n a n tc a r r i e rb e d d o m i n a n t a n du n c o n f o r m i t d o m i n a n t t e s a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 L o n t e r mg r o w t h f a u l t s y y p g , a d o i n i n l i f t s a c t a s t h e r e d o m i n a n t a t h w a s f o r v e r t i c a l f l u i d r e l e a s e a n dh d r o c a r b o nm i r a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h d r o c a r b o n j gu p p p y y g y , t h eo e nl o n t e r m a c c u m u l a t i o ni nt h eN e o e n er e s e r v o i r so nu l i f t s . E s e c i a l l nt h ea c t i v es t a eo f t e c t o n i cm o v e m e n t p g g p p yi g r o w t h f a u l t sm u s t b e r e f e r e n t i a l a t h w a s f o r t h e r a i dv e r t i c a l h d r o c a r b o nm i r a t i o n . T h e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e d s a n d b o d i e s i n t h e g p p y p y g , , P a l e o e n eS h a h e i e a n dD o n i n o r m a t i o n s d i r e c t l o n t a c t i n i t ha c t i v eh d r o c a r b o ns o u r c er o c k s s e r v ea s t h ep r i m a r g j g y gF yc gw y y , , s i t e sa n ds t a r t i n s t a t i o n s f o r t h e e a r l a n d l a t e h d r o c a r b o nm i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r e s e c t i v e l .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o t o n g y y g p y yn , l o n t r o l h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 t h eP a l e o e n e t r a s b u t a l s o d i r e c t l i m a c t h d r o c a r b o n s u l t o t h eN e o e n e t r a o n yc y g p y p y p p y g p , u l i f t s t os o m e e x t e n t . U n c o n f o r m i t r e s u l t e d f r o mr e i o n a l l t e c t o n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 l a s tM e s o z o i c s e r v ea sp a t h w a 8, p yT g y y
犘 犪 狋 犺 狑 犪 狊 狋 犲 犿狅 犳犔 犪 狉 犲 犛 犮 犪 犾 犲犘 犲 狋 狉 狅 犾 犲 狌 犿犛 狊 狋 犲 犿犪 狀 犱犐 狋 狊犆 狅 狀 狋 狉 狅 犾 狊 狅 狀 狔犛 狔 犵 狔 , 犎 犱 狉 狅 犮 犪 狉 犫 狅 狀犃 犮 犮 狌 犿 狌 犾 犪 狋 犻 狅 狀 犻 狀 狋 犺 犲犅 狅 狕 犺 狅 狀 狌 犫 犅 犪 狊 犻 狀 犅 狅 犺 犪 犻犅 犪 犪 狊 犻 狀 狔 3 7 9 9 d k x . 2 0 1 3 . 0 7 9 q
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
张 成1, 解习农1, 郭秀蓉1, 刘晓峰1, 刘廷海2, 武 强2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 1 . 3 0 0 7 4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天津 3 0 0 4 5 2 2 .
1 1 1 1 2 2 , , , , ,WU Q Z HA N GC h e n X I EX i n o n G UOX i u r o n L I UX i a o f e n L I UT i n h a i i a n g g g g g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