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石氏伤科草乌磁石药对应用举隅
g石氏伤科对骨折延缓愈合的治疗经验
#学习园地#石氏伤科对骨折延缓愈合的治疗经验桂石仰山(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2)骨折延缓愈合是指不同部位的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除已行内固定和腕舟状骨骨折)等现象。
X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可见,骨折端骨痂稀少,骨折断端无硬化或不完全硬化,骨髓腔尚未封闭。
骨折延缓愈合是某些骨折的常见后遗症,是伤骨科临床上的疑难病。
传统治疗是植骨加固定,但效果不甚理想。
而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石氏伤科肇始于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拓展于石仰山。
宗薛己/十三科一理贯之0的整体思想,形成了/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0;/筋骨并重,内和肝肾0;/调治兼邪,独重痰湿0;/勘审虚实,施以补泻0的理论特色。
现就石氏伤科治疗骨折延缓愈合的点滴经验作一简单的总结。
1中医理论骨折逾期不能连接,多见于血供较少部位的骨折;严重骨折伴有大块骨缺损;开放性损伤伴有感染;屡经粗暴或不正确的复位手法;不恰当的内、外固定或年老禀赋素弱的患者。
一般而言,当责之肝肾气血虚衰,筋骨欠于充养,断端修复无能所致。
石氏伤科认为主要是由于/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0,故强调此证当从虚损论治。
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
其处方用药总不离乎益肝肾填精髓;健脾胃益气血以调其内,使断端能得充养。
在调益整体的同时,对断端局部的外治采用外敷三色敷药加红玉膏、接骨丹及夹缚固定。
2整复手法反复多次、手法粗暴的整复是造成骨折延缓愈合的主要因素。
既加重了软组织的损伤及血循环障碍,还使存在于骨或骨膜中具有生长潜能的细胞遭受损害。
因此,手法整复骨折时切忌粗暴,强行凑合而再伤筋骨,尽量早期整复,且力求一次或少次成功。
主张轻柔有力,乘其势而行之。
亦可在相对牵引下,挤捏或轻叩患处,以使断端或碎骨片尽可能得以紧密接触,在不影响日后功能活动的前提下,可不必强调解剖复位。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2.损伤风湿膏3.阳和痰核膏4.红玉膏5.三黄膏6.碧玉膏7.黑虎丹8.桂麝丹9.接骨丹10.铁扇散11.金?膏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汤28.鲜金斛汤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二、王氏伤科(王子平)1.消瘀止痛药膏2.舒筋活络药膏3.接骨续筋药膏4.温经通络药膏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6.舒筋活络药水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三、魏氏伤科(魏指薪)1.安神定魄方2.川芎钩藤汤3.五香调气化瘀汤4.定心安神汤5.脑震伤方6.洗头方7.下颌洗方8.伸筋活血汤9.二陈舒肺汤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1.吊伤膏2.截血膏3.祛伤续骨膏4.接骨膏5.伤筋药水6.行气化瘀汤7.和营理气汤8.顺肺和营汤9.上肢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步汤18.养血健步汤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五、陆氏伤科(陆银华)1.琥珀安神方2.伤科危症夺命丹3.镇神丸4.二龙一珠汤5.荆芥头痛方6.头晕六味汤7.还少丹8.通气散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11.龙虎汤12.可保立苏汤13.祛瘀解毒汤14.破血汤15.川羌活汤16.腰痛九味17.参附回阳汤18.腰斩方19.妊娠腰痛方20.补腰方21.海底方22.琥珀三七散23.六仁三生汤24.歪嘴方25.伤膏26.四黄消肿软膏27.生肌散六、林氏伤科(林如高) 9801.风伤丸2.跌打补骨丸3.养营丸4.续骨丸5.回生散6.芎芷汤7.疏风活血汤8.顺气宽胸汤9.祛风散瘀汤10.补肾壮骨汤11.活血镇痛汤12.消炎退肿汤13.跌打营养汤14.风伤伸筋汤15.安神止痛汤16.通窍祛瘀汤17.祛风通络汤18.复苏汤19.清热凉血汤20.理气补血汤21.新伤跌打汤22.旧伤跌打汤23.顺气祛瘀汤24.散结利气汤25.透骨养筋汤七、刘氏伤科(刘寿山)1.接骨紫金丹2.舒筋壮力丸3.努伤化瘀丸4.补肾养血丸5.外敷接骨散6.外敷正骨散7.消肿化瘀散8.外敷活化散9.外敷生长散10.外敷壮力散11.腾药八、郭氏伤科(高云峰) 9931.清心药2.健项药3.下肢瘫方4.上肢瘫软方5.落枕方 6.桃奴泽兰汤7.胳膊疼方8.肘臂麻木方9.关节伤力肿痛方10.解郁失笑散11.季肋气滞作痛方12.腰伤气滞作痛方13.腿不能行方14.清肺止血散15.消下破瘀汤16.治瘫痪方九、郑氏伤科(郑怀贤)9991.二号新伤药2.三号新伤药3.四号新伤药4.五号新伤提骨药5.一号旧伤药6.二号旧伤药7.三号旧伤药8.四号旧伤药9.五号旧伤药10.一号接骨药11.二号接骨药12.三号接骨药13.四号接骨药14.六号接骨药15.七号接骨药16.一号活络膏17.二号活络膏18.一号接骨丸19.二号接骨丸20.冷膝丸21.活络酒22.风湿酒23.人参三七酒24.五加皮酒后记1008附录。
中医治疗顽痹的“对药,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但用法需细究
中医治疗顽痹的“对药,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但用法需细究顽痹,病名。
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或手足酸痛之症。
“对药”作用即辨证法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实践。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独创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对药”临床经验,疗效独特,法度严谨而神化无迹。
临床使用,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有相互协助增强药力者;有相互制约消其副作用而扬其长者(好的药对,常使药效倍增,毒性下降,最为可学);有两味合用变化另一功效者,有“对药”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
“对药”的临床经验能有效地指导临证处方用药,故甚为珍贵,现浅析如下,以飧同道。
1、巧伍妙用,精细入微,益肾壮督,首重温阳用对药治疗顽痹首重益肾壮督,而益肾壮督首重温阳,常谓“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阳复一分,则邪却一分”。
为此在温阳为主时赏用的“对药”是桂枝、附子为对(温阳散寒以通络,以肢冷畏寒为辨证要点),川乌、桂枝为对,附子、北细辛为对(以关节冷痛为辨证用药要点),附子、苍术为对(以关节冷而重著为要点),附子、苡米为对(与附子配苍术同,但病在下肢、下焦者多用之),颇有随所伍而异其用之妙。
桂枝、配附子乃取《伤寒论》“桂枝附子汤”之意,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桂枝散表寒以通阳化湿,附子温经络以逐寒祛湿。
乌头配桂枝,取金匮“乌头桂枝汤”之意,桂枝温里温外,其力虽弱,得乌头则力大,乌头得桂枝,不但温里之功强,且除寒,开痹,散表之功宏。
附子配细辛一为温肾助阳,一为温经散寒,且解表宣通力大,乃有扶阳之中促助解表,解表之中顾护阳气之妙。
湿盛则阳衰,水盛则火衰,故常祛湿温阳并举,用附子、苍术为对,附子、苡米配对。
治湿痹还有常用大剂量苡米配对,温阳利湿以除痹。
益肾壮督亦重益气填精补髓(以病在腰脊者为主,诸如强直性脊柱炎等,我在临床每用之,疗效颇好),故常用鹿角片、苁蓉为对,黄芪、当归为对,附子、地黄为对,乃取“班龙丸”之意,益肾壮督,温而不烈。
鹿角,气血俱充,不宁温阳益气,而且益阴而填精补髓。
《医学举要》全文-古籍
医学举要《医学举要》清•徐镛寒证医案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之暴证,人易辨之。
惟久郁肺经而成喘嗽,有似阴虚劳嗽者,不可不辨。
郡城西门外奚藕庄客幕于外,上年道途受热,曾患喘嗽,服自便而愈,今复患喘嗽,投自便而加剧,医亦概用清肺补肺,终不见效。
自疑为阴虚重证,彷徨无措,遂延予诊。
余为脉象见紧,似数非数,前患暑热,故自便可愈。
今患寒邪,故反增剧,用小青龙汤而愈。
郡庙道士徐兆奎久患三疟,坚不服药,二年方愈。
愈后冬月又病伤寒,壮热头痛,医疑冬温,误投辛凉之剂,即昏嘿不省人事。
医者以其昏嘿不省,以为热邪内陷,束身告辞。
其师杨承宗求治于予,予诊其脉,虚软无神,似数非数,亦为惊徨,但知其疟后中气素亏,复伤于寒,非冬温也。
即投温中之剂,一剂稍苏,二剂方醒,三剂乃安。
粥饮日渐增加,但膈中似有冷块,即于温中剂内加附子三分,始得平复,调理一月而安。
发斑医案发斑初用辛凉,继用咸寒,人人知之。
而阴斑之证,最不可误。
南汇承役许龙之子,身热发斑,有似火证,医用犀角等化斑套剂,病势转危,不省人事,口中歌唱不休,有时谵语。
余诊其脉,浮越无伦,按之不实,舌绛而润,并不燥渴,疑是阴证。
细询病因,其妻言未病时,大叫脚冷,其为阴证无疑。
遂用姜附等药冷服一剂,夜即安睡。
但元阳丧败之余,神疲倦怠者半月,服归脾汤二十余剂而愈。
火证医案火证清之,此其常也。
而有不得不急下者,最当坚决。
得胜渡范某,初病即昏沉,医用辛散,汗后不解,即惊徨推委。
余曰:汗之不解,治须下之。
前医曰:下之利不止奈何?余曰:右关沉实,攻下无虞。
用大承气合凉膈而愈。
南汇本城杨熙宗令郎,病疟寒热俱轻,饮食如故,守不服药之戒。
一日自神庙烧香而归,忽发狂言,似有神灵所作。
邀余诊视。
脉象沉郁,魄汗淋漓,未能审其果为热厥,不敢骤用寒凉,姑用胆星、竹沥与服,服下人事顿清。
询其近日所服何物,曰姜枣汤日服两次。
视其舌色,面白底绛,唇若涂朱,知为热邪无疑,时已三更,余见其病势稍持,约其明日转方。
天明复来邀诊,据述醒时未及三刻,旋又发厥,遂用犀角地黄汤合大承气,许其大便一行即愈。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_蔡奇文
1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2)△通讯作者 E-mail:qdh5707@yahoo.com.·学者论坛·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蔡奇文1 邱德华1△ 石仰山1[关键词] 外治法;石氏伤科;三色敷药;复方紫荆消伤膏[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3)03-0068-02 外治法是中医十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骨伤科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石氏伤科已有140年的历史,依靠其外用药之精华三色敷药起家,逐步发展起庞大的外用药体系,扩大了外治法的治疗范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后学研习探究。
1 外治用药源流外治用药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外治医说》之书,历代医家均有阐述。
《黄帝内经》中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
东汉《伤寒论》亦有“火熏令其汗,冷水巽之,赤豆纳鼻”的治法。
西晋《崔化方》已有乌膏之名,依其治法,应是膏药无疑。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有“用仙正散于损处断处”和“凡拔伸捺正,要软物如稍片之类奠之”等描述。
《医宗金鉴》也记载了很多外治手法和外用之药。
清·吴师机《外治医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并强调“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敷药和膏药的应用,都属于外治。
若病在皮肉筋骨,损伤有定所,用敷药或膏药直接贴在受伤的地方,使药性从外而入,有时比内服更易奏功。
2 石氏外治用药方略石氏伤科依前人之经验,同时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骨伤外治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善用敷贴、涂擦、熏洗等外治用药之法。
石氏认为:损伤之处,无论瘀凝气阻,或夹兼邪,运用外治必须辨证,或以敷贴,或用熏洗,使其之效由外达里,起到提而泄之,疏而通之,消而化之,温而散之,松而解之,滑而利之之功。
石氏伤科辨治膝骨关节炎临证经验撷菁
石印玉先生针对本病“ 本痿标痹” “ 以筋为主” 的特点,
4 ] 还创新性提出养血软坚、 养筋柔肝的治法 [ 。
2 . 2 效验方药 在本病的临证用药方面, 石印玉、 石
1 2 ] 关桐 [ 擅用石氏伤科验方“ 牛蒡子汤” 。方中牛蒡子
祛痰除风、 疏风通络, 僵蚕祛风通络、 化痰解痉, 秦艽、 独活舒筋和血, 白芷、 川芎芳香通窍、 活血破瘀, 法半夏 燥湿化痰、 消痞散结, 白蒺藜行气血、 散瘀结, 牛膝、 威 灵仙祛风湿而利关节。石仰山临证重视从“ 痛痹” 着手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k n e e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i nS h i ’ s T r a u m a t o l o g y .I t i s a r g u e dt h a t ;i t st r e a t m e n t f o c u s e so ni n t e r n a l a n de x t e r n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n ds i n e wa n db o n eb y k n e e 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i s d u et of l a c c i d i t ya n d / o r o b s t r u c t i o ni np a t h o g e n e s i s r e g u l a t i n g q i a n db l o o d ,n o u r i s h i n gl i v e r a n dk i d n e y ,d i s s o l v i n g b l o o d s t a s i s a n dr e m o v i n g p h l e g m .O n e p r o v e nc a s e w a s p r e s e n t e d . K e y w o r d s : k n e e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s i n e w b o n eo b s t r u c t i o nd i s o r d e r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S h i ’ s T r a u m a t o l o g y
草乌临床应用
草乌临床应用草乌,又称“西湖草乌”、“茅山草乌”等,是一种具有中药性质的植物,早在《本草纲目》中就被列为一种主要草药。
草乌不仅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也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结合草乌的药理作用原理、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潜在风险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草乌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首先,草乌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据研究发现,草乌含有一系列活性成分,如生姜酚、艾叶酚、萜、茴香酮等,这些成分具有消炎、镇痛、抗凝、扩血管等作用,能够帮助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效果。
因此,草乌经常被用来治疗痉挛性疼痛、风湿关节痛、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草乌在临床应用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草乌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因此,草乌在辅助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更好地抵抗肿瘤的侵袭。
另外,草乌在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草乌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帮助改善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同时,草乌还可以降低血压、血脂,调节血糖水平,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草乌作为一种中药材,虽然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首先,草乌属于辛温类药物,对于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患者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其次,草乌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草乌时应谨慎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综上所述,草乌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药理活性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运用草乌进行治疗时,医务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使用,遵循剂量、疗程等原则,确保草乌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
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
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酌情应用。
【处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小生地、苏木屑、单桃仁、嫩桑枝、川桂枝,炙僵蚕、小青皮、炙地鳖、炙地龙、西羌活、川独活、川抚芎、香白芷、川续断、黑山栀、骨碎补、透骨草、北细辛、生麻黄、广木香、炙甲片、杜红花、粉丹皮、赤石脂、落得打、白芥子、宣木瓜、乳香、没药、苍术、方八、甘松、山柰。
[制备与用法] 诸药洗净后,切片或打碎。
浸入麻油内7至10日后,入锅文火煎熬,至药枯为度。
去渣滤清,将油继续煎熬,侯其滴水成珠,将锅离火,徐徐筛入炒东丹,边筛边搅,收膏后成圆团状黑色硬块,称膏药肉,贮藏备用。
为去火毒,以置泥地上,贮存一些时日再用为宜。
膏药肉化烊摊于土布上,约0.2厘米厚,多成圆形,也可作长圆形,再加上掺药研和贴于患处。
应用较多时先将膏药摊好,待干收贮。
临用时烘烊再加掺药。
--------------------------------------------------------------------------------方名:阳和痰核膏【功能主治】功能消症瘕,破积聚,化痰核,除肿痛。
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
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石氏伤科是享誉海内外的一大中医骨伤流派。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而牛蒡子便是石氏擅长运用于临床组方的一味君药,临证运用每获良效。
现将石氏伤科运用牛蒡子组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如下。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与分型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临床上常见关节肿胀、形寒肢冷,或红肿热痛、经脉瘀阻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认为,此疾病是外感风湿,或内伤久病化为痰浊,进而引起气滞血瘀造成的,由于关节内与关节周围筋脉与经络不通,随之出现了疼痛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的常见基本分型有三。
风湿热型:正气虚衰,涉水冒雨,感受风湿,邪入肾经,血脉瘀滞,导致痛风。
关节疼痛剧烈、扪之发热,红肿明显,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则舒,遇热则剧。
风寒湿型: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
肢体关节疼痛,曲伸不利,冬春阴雨天气尤易发作;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或呈放射样,涉及多关节,尤上肢居多,或兼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缓。
痰湿流注型:此乃素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致脏腑气化功能受阻,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形成痰湿,流注关节而发病。
伴有关节疼痛,或足心、足跟作痛,但坐久卧起则痛甚,行动迟缓,或兼胸闷眩呕,苔白滑,脉濡缓。
牛蒡子常见配伍的功效作用牛蒡子,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牛蒡子的描述为:“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具有疏散风热,宣肺袪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的功效。
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多种病症。
【石仰山:骨伤科方】
【石仰山:骨伤科方】国医大师石仰山,中医著名骨伤流派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氏伤科对外用药的运用,可谓是独具匠心,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外用药,比如其所创制的“三色敷药”,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石老离去,但他所留下的那些医学知识却是无价之宝,在沉痛缅怀石老的同时,也希望所有中医人携手共筑中医梦,为中医药的发展进献绵薄之力。
今天,我们且一起来看看石氏伤科的那些特色外用药!在外治药运用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制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
其中部分药物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在此仅对其理法方药、制法、疗效略作阐述,以供参考。
1.三色敷药【处方】黄荆子(去衣炒黑)八两(240g),紫荆皮(炒黑)八两(240g),全当归二两(60g),五加皮二两(60g),木瓜二两(60g),丹参二两(60g),羌活二两(60g),赤芍二两(60g),白芷二两(60g),姜黄二两(60g),独活二两(60g),甘草六钱(18g),秦艽一两(30g),天花粉二两(60g),怀牛膝二两(60g),川芎一两(30g),连翘八钱(24g),威灵仙二两(60g),木防己二两(60g),防风二两(60g),马钱子二两(60g)。
【制法】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用法】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三到五日更换。
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如三黄膏、红玉膏、黑虎丹、接骨丹等。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伤筋骨折之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2.红玉膏【处方】铅丹15g,熟石膏90g(一方用氧化锌亦可)。
【制法】拌和筛细,将白凡士林500g炖烊,调和成软膏。
【用法】可外用于患处,若损伤兼有皮肤破损或湿疹者,可将红玉膏盖于三色敷药的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
石幼山教授运用酒方调治痹证验案举隅
海风藤 2 5 g 、黄精 2 5 g 、玉竹 2 5 g 、细辛 6 g 、红 花 1 2 g 、桂 枝 1 2 g 、青皮 1 2 g 、陈皮 1 2 g 、甘草
通讯作者 : 石关桐
E - m a i l : g t s h i @ s i n a . c o n r
【 关键词 】 酒方 ;痹证 ; 寒湿痹 阻 ; 石 幼山
药酒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剂型 , 古 时称 “ 酒醴”
1 9 6 1 年 6月 8日二诊 :寒湿 痹阻 ,关 节牵 强 , 酸楚 而畏寒 ,自饮 服药 醴后 症状 渐见 改善 ,唯 近觉
或 “ 醪醴”。从汉 帛医书 《 五十二病方 》肇始 ,到
风 湿病 与关 节炎 2 0 1 3年 第 2卷 第 2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 Ar t h r i t i s 2 0 1 3, V o 1 . 2 , No . 2
。 4 9・
石 幼 山教授运用酒方调治痹证验 案举 隅
陈志伟 ,石关桐 ,李国中
【 摘 要 】 江南名家石氏伤科 , 以“ 十三科一理贯之” 立论 , 治伤则以气为主, 以血为先, 首创 “ 兼邪”
1 病案 一
陆君 ,男 ,5 8 岁 。1 9 6 1 年 3月 2 4日初诊 :寒
之年 ,肝肾渐衰 ,气血虚少 ,故需加强温补之力 ,
湿浸留已久 , 痹阻关节筋络 ,右肩酸痛较甚 ,举提 困难 ,手指 自觉发麻 ,左腰腿膝亦牵强畏寒 ;苔薄
腻 ,脉 濡 涩 。
予绵黄芪 、 当归 、 鹿角片补气生血 , 狗脊 、 海风藤 、
制狗脊 9 g 、海风藤 2 4 g 、巴戟肉 1 5 g ,用上好 的高 粱酒 2 k g 浸透 ,每天服 5 0 g 左右。 按语 :风寒湿痹阻于肩臂 ,日 久则肩周关节粘 连, 提举 困难 , 挽伸疼痛不堪 ,日 常生活难 以自理 ,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胡劲松邱德华石仰山(指导)(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上海200002)关键词石氏伤科中医中药特色中图分类号:R28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205(2002)01-0057-03上海石氏伤科创始于1880年,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石氏伤科起初以外用膏药闻名,至石筱山提倡十三科一理贯之,对于伤科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强调整体理伤,注重兼邪;气血兼顾,尤重痰湿;分部用药,佐以引经;辨证施治,顾护胃气。
以下就药对的应用、引经药的应用和顾护胃气三方面简要介绍。
1药对的应用药对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配伍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为各医家独特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很能体现医家理论的用药的精华。
石氏擅用药对治疗伤科疾患,此仅举有特色的几对药对,以示其用药之精华。
(1)牛蒡、僵蚕药对:牛蒡、僵蚕药对石氏在伤科杂病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股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滑囊炎等等。
石氏认为该类疾病大多属中医“痰湿入络”范畴,其主要病因是由于人体气血不和、运行不畅,导致津液凝聚,进而聚积成痰,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掣痛,手足牵掣隐痛,聚于局部则肿而成块。
对该类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宜采用化痰利湿,通络散结之法。
石氏每运用牛蒡、僵蚕两药,为其治痰散结之要药。
牛蒡:性凉、味辛苦,祛痰消肿,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
”《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
”《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
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
”收稿日期:2001-05-23作者简介:胡劲松(1970-),男(汉族),湖北麻城市人,主治医师。
《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劫痰湿,散肝风。
”由此,牛蒡、僵蚕两者配伍应用可通行十二经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宣达气血、滑利关节。
后印玉应用经方治疗骨伤科疾病验案举隅
星豁痰散结、通络利湿.丹参、红花、桃仁、延胡索、丹
皮等散瘀活血,再配合《金匮》己椒苈黄丸增强化痰 利水之功.而终使气血流通,水饮得除而获效。 己椒苈黄丸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第十二》,方由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组成。原 文:“腹满,VI舌干燥,此肠问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 之。”方中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
用该方。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此方还常须配合化痰
平肝之药,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5麻木倚仗黄芪方。调和营卫益气血 徐某,男,47岁。2012年6月20时作。X
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C“间隙略窄。C” 棘突两侧压痛,无明显放射痛,霍夫曼氏征(一),右 手环、小指感觉稍迟钝,颈部活动基本正常,苔薄 腻,脉细。证属气血不足,痰湿入络,督脉气血失畅。 治拟益气活血,调和营卫,豁痰通络。方用黄芪桂枝 五物汤加减。处方: 生黄芪409,鹿角99,当归99,川芎99,白术99, 白芍99,桂枝69,制南星99,防风99,炙僵蚕99,白 蒺藜99,炙地龙99,徐长卿129,大枣lOg。14剂。常 法煎服。 7月3日二诊:患者服药2周后,手指麻木症状 改善明显,颈部还略有不适,苔脉如前,上方去徐长 卿,加葛根159,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石师选方以黄芪为君药;佐以当归、大枣益
突旁压痛明显,并向下肢放射,双膝、踝反射存在,
右L¨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较左侧减退。CT示:右 L“间隙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舌质暗红、苔白腻, 脉滑数。证属痰阻经络、气血瘀滞。治拟祛瘀通络, 逐痰利水。方用己椒苈黄丸合牛蒡子汤加减。处方: 黄芪409,牛蒡子99,僵蚕99,白芥子99,泽漆159, 胆南星99,土茯苓159,全蝎39,当归lOg,丹参159, 防己lOg,川椒目69,葶苈子lOg,制大黄69,地鳖虫 lOg.丹皮109,牛膝159。14剂。常法煎服。 8月4 Et二诊:转方续服1月后,患者腰腿痛缓 解大半。麻木感也明显好转,只是偶有腰酸和下肢牵 掣感,苔脉如前。上方去泽漆、川椒目、葶苈子、大黄, 加鹿角99、龟版99、白术lOg,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为中年女性,饮食肥甘,运动不足,形体 壮而筋肉弱.属气虚血瘀、湿停痰阻之证。石师以黄 芪、当归补益气血,牛蒡子、僵蚕、白芥子、泽漆、胆南
石氏伤科用药要略
石氏伤科用药要略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性质和伤后兼邪的各异,石氏将伤疾分为外伤(伤及皮肉筋骨),内伤(损伤及脏腑经络气血),伤科杂症(风寒湿诸邪的留滞等)而予以分类用药。
(1)外伤:一般指四肢筋骨损伤,如伤筋,骨折,脱臼等。
可分为初,中,后三期而分治之,仅举骨折为例,其它诸证均可仿此加减参阅之。
初期以活血祛瘀,消肿息痛为主。
常用方药:新伤续断汤(当归,地鳖虫,丹参,苏木,桃仁,泽兰,炙乳香没药,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延胡索,桑枝)。
本方功能化瘀消肿,续骨息痛,用治新伤骨折。
肿胀剧烈者,可选加紫荆皮,刘寄奴,留行子,荆芥,防风,南星,万灵丹等。
疼痛剧烈者,可选加血竭,三七,制草乌,磁石等。
瘀血化热可选加丹皮,赤芍,生地,忍冬藤,连翘,山栀,制川大黄等。
大便秘结可选加枳实,厚朴,生大黄,玄明粉,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等。
一般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藤,威灵仙,除去续骨药亦可主治伤筋,脱臼所致的瘀滞肿痛症,视病情的不同亦可另加用生地,花粉等以补充骨折后津血的消耗,并可加用枳壳,陈皮等理气药以助血行。
中期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常用方药:和营续骨汤(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生地,杜仲,续断,骨碎补,五加皮,红花,陈皮,桑枝,独活)。
肢麻酸楚选加黄芪,桂枝,木瓜,鸡血藤等。
脾虚面色苍白选加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等。
阴虚津少选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
湿困纳呆加选苍术,厚朴,蔻仁,谷芽,麦芽,生山楂等。
后期以益气血,补肝肾为主。
常用方药:坚骨壮筋汤(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熟地,续断,狗脊,鹿角,鸡血藤,红花,陈皮,茯苓)。
如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选加千年健,络石藤,伸筋草等。
关节酸麻选加蚕砂,木瓜,五加皮,乌梢蛇等。
(2)内伤:一般指头脑,胸腹等躯干部的损伤,即以脏腑经络气血受病为主,按损伤的部位,久暂而分治之。
内伤诸证较严重者,可现气闭昏迷之证,宜先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开闭宣窍,如化热烦躁不宁的亦可服琥珀报龙丸,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药对与方对
药对与方对《复方治大病》之药物化裁,除遵吾师吕景山所著《施今墨对药》,《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医案解读》外,其他多为本人“秘方”,为使大家更好了解和掌握,整理如下:一.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人参味甘,微苦微温,温阳大于滋阴。
五脏六腑皆补,精气神同调。
生用气凉,熟用气温。
虚夹热用白人参,虚兼寒用红参。
西洋参苦,微甘,寒。
甘寒有补气养阴之效,苦能清热。
为清补之要药,滋阴力大。
党参甘平,补中益气,调和脾胃。
药性缓和,健脾运不助热,滋胃阴不呆滞,润肺不犯寒凉,养血而不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重用力大效宏,可长服久服。
太子参甘,微苦。
味甘入脾,微苦生津。
药性平和,为清补之要药。
沙参味甘,微苦微寒。
甘寒养阴,苦寒清热。
为滋阴清热之要药。
丹参味苦微寒,入血分,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且不伤正,有祛瘀生新之长,对血热瘀滞者尤良。
本品亦能清心凉血,养血安神。
玄参苦,甘,咸,寒。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苦参苦,寒。
清热燥湿。
临床运用:1.阳虚用人参,阴虚用西洋参,阴阳俱虚人参配西洋参。
2.阴阳俱虚,延久不愈,人参配西洋参,再加党参长服。
3.阴虚不甚用太子参;甚则用西洋参,或二者同用。
4.阴虚不甚,热象明显,用沙参。
或与太子参配伍,滋阴清热。
5.虚兼热夹瘀,丹参最为恰当。
6.热盛毒显,用玄参或辨证加入前药中。
7.夹湿夹热,苦参主之,兼虚则辨证加入前药中。
诸参列出,好记忆,好运用,临证用处大。
二.阿胶—鱼膘胶—黄明胶—龟胶—鳖胶—鸡血藤胶阿胶甘平,补血圣药。
鱼膘胶甘平,补肝肾,养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肾虚遗精,腰膝无力,腰痛,眩晕耳鸣,白带,习惯性流产,血虚筋挛。
黄明胶味甘性平,滋阴清热,为平补之佳品。
龟胶甘,咸,寒。
性味浓厚,为纯阴之品,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止血,养心安神。
鳖胶咸,寒。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龟鳖二胶,常相须为伍,但龟胶滋阴力强,鳖胶清热力胜。
鸡血藤胶苦,微甘,温。
磁石的研究应用概述
文章编号:1001 6910(2008)07-0063-02 综 述磁石的研究应用概述韩军涛(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471002)关键词:磁石 炮制 药理 应用 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76 文献标志码:B磁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载其∀味辛、寒。
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一名玄石,生山谷。
#[1]磁石又称磁石末、慈石、灵磁石、雄磁石、磁粉。
磁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M agnetit um,主含四氧化三铁(F e3O4)。
其味咸,性寒。
归肝、心、肾经。
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的功效[2]。
生用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力胜,多用于头眩目晕、惊悸、痫症;煅磁石聪耳明目,补肾纳气力强,并易于粉碎和制剂,多用于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白内障、虚喘、遗精等。
本文对磁石的研究应用做一概述。
1 炮制研究磁石强调用∀活磁石#入药,磁性完全消失的称为∀死磁石#,不供药用。
磁石的主要成分F e3O4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一般认为,磁石煅后醋淬,易于粉碎,并可产生可溶性的醋酸铁,易被机体吸收而发挥药效。
历代炮制也多为煅后醋淬。
如太平圣惠方!∀醋淬七遍,捣碎细研,水飞过#、∀陈醋浸七遍,捣碎细研#。
普济方!∀煨,醋淬,火煨,醋淬三七次。
#[3]现行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载净磁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砸碎;煅磁石:取净磁石,煅至红透,立即投入醋液内淬酥(如果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碾成粗粉。
磁石每100㎏,用醋30㎏[2]。
现代对磁石的炮制做了大量的研究,表明磁石经过炮制确实是增加了溶出,起到了增效的作用。
华勇继,等研究认为:煅磁石Fe2+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煅淬1~3次,含量有一定增加,但继续增加煅淬次数,Fe2+含量下降。
而醋酸对F e2+的影响较小。
故将磁石以650∃煅烧,恒温30m i n,米醋淬1次,粉碎成粗粉,过10目筛即可[4]。
林小明研究认为将磁石打碎成0.2cm大,煅至红亮,用50%(V/W)醋淬较好[5]。
草乌配伍禁忌
草乌配伍禁忌背景介绍草乌,又名全草乌,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草乌主要生长在河流湿地、田边池塘、湖泊湿地等水丰满的地方。
它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活血止痛等药用功能。
在传统中医中,草乌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胸痛等症状。
然而,虽然草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它也有一些配伍禁忌需要注意。
不正确的草乌配伍可能会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在使用草乌时,我们应该了解一些相关的禁忌事项,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草乌禁忌事项1. 草乌与阿胶、甘草不宜同用草乌与阿胶、甘草不宜同用。
因为草乌具有活血功效,阿胶和甘草则具有补血、滋润的作用。
两者合用可能会产生相互抵消的效果,降低药效。
因此,在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需要活血补血的病症时,不宜同时使用草乌和阿胶、甘草。
2. 草乌与某些降压药不宜同服草乌具有活血功效,而某些降压药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如果草乌和降压药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血压过低,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
因此,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应避免使用草乌。
3. 草乌与某些抗凝药物不宜同用草乌具有活血功效,而某些抗凝药物则具有抑制血液凝结的作用。
如果草乌和抗凝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应避免使用草乌。
4. 草乌与某些中草药不宜同用草乌与柴胡、川芎、草果等中草药不宜同用。
这些中草药都具有活血或散瘀的作用,与草乌合用可能会增加药效,导致药物过量。
因此,在使用这些中草药时,应避免同时使用草乌。
总结草乌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配伍禁忌。
草乌不宜与阿胶、甘草、某些降压药、某些抗凝药物以及柴胡、川芎、草果等中草药同用。
了解并遵守这些禁忌事项,可以保证草乌的药效发挥,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参考文献1.《中国药典》2.张学文, 胡晓波. 草乌的禁忌及其临床应用[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5(4): 23-24.。
椎脉回春汤:治疗颈椎病的奇方
椎脉回春汤:治疗颈椎病的奇⽅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性改变及椎间结构继发性改变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者。
颈椎病的发⽣多是由于长期低头⼯作,颈的负荷过度,床上看书,⾼枕睡眠等均可引起慢性劳损,损伤后纵韧带,关节囊修复不良,可导致椎间关节活动度失去控制⽽发⽣错位;另外肌⾁肌腱损伤后形成粘连,瘢痕组织等可造成颈椎两侧肌⼒失衡,破坏动⼒平衡,造成颈椎系统⽣物⼒学功能紊乱,加速椎间盘退变。
加之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肌⾁痉挛可致椎间隙变窄,及⼩⾎管收缩,软组织⾎循环障碍,产⽣⽆菌性炎症,刺激周围神经根,⾎管⽽出现相应的症状。
从中医学的⾓度分析,根据六经理论,太阳膀胱经和少阴肾经互为表⾥,若少阴经⾎亏虚,肾⽓化⽣之源匮乏,则⽆⼒起启督脉⽓⾎,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脉⽓,从⽽阳⽓不利,经⾎不畅,⽇久⽓⾎易凝瘀于脉络之中;同时,少阴肾⽓乏⼒,以使太阳膀胱⽓化不利,⽓不化津,⽔精不布,⽔液不能滋养经脉,⽽结为痰湿,留滞于太阳⽓道。
因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加之长期低头伏案闭折⽓⾎通路,从⽽⽓滞⾎瘀痰凝于项背,形成颈椎病。
此症推其因,乃是肾督阴⾎亏虚,少阴经⽓弱滞,究其果为⽓⾎痰湿互结与太阳颈项。
所以在论治上,⼀⽅⾯要补其肾,助⽓化,另⼀⽅⾯要⾏⽓道,化淤滞,通痰结。
椎脉回春汤组成:⽜蒡⼦,僵蚕,葛根,桂枝,天⿇,穿⼭甲⽚,黄芪,半夏,当归,⽩芍,羌活,独活,潼蒺藜,⽩蒺藜,狗脊,川芎,⽢草功效:益⽓化痰,活⾎祛瘀⽅解:本⽅是⽯⽒伤科在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历代各家处⽅经验,结合⽯⽒⽤药⼼得,以⽜蒡⼦汤为基础⽅,结合葛根汤等⽅化裁⽽来。
⽅中⽜蒡⼦祛痰散结,通舒⼗⼆经络;僵蚕化痰通脉,⾏⽓化结;葛根升阳解肌,以解项背强⼏⼏之苦;天⿇消风化痰,请利头⽬;桂芍调和营卫以通利太阳经脉;芍⽢酸⽢化阴,养肝⾎充肾阴,⽽缓急⽌痛;桂⽢⾟⽢化阳,助膀胱⽓化,⾏太阳之表,通经脉⽓⾎;羌活独活畅通督脉太阳之经⽓;半夏化痰燥湿,潼⽩蒺藜补肝散结,穿⼭甲⽚软坚散结,重⽤狗脊重补肾本,填精固髓,以滋肾⽓之源;黄芪配当归川芎,助动⼀⾝之⽓⾎,⼜益宗肺之⽓,以化⽣肾⽔,⾏⽓活⾎祛痰。
草乌及其他入药部位的研究进展
草乌及其他入药部位的研究进展
乌日汉;毕力格;斯日古楞;丽丽;孟香花;韩晓静;白梅荣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2(37)3
【摘要】草乌药用价值极高,是中、蒙、藏医药广泛应用的习用植物药。
因草乌含有剧毒,需经炮制方可入药。
在蒙医药除根部外,其他部位即叶、花、芽等皆可入药,且毒性小亦可生用,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
随着对其需求量的加大,愈发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现通过查阅蒙医药学相关文献,对草乌及其他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研究比较,以挖掘其新用途和潜在功效,并为其全面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271-276)
【作者】乌日汉;毕力格;斯日古楞;丽丽;孟香花;韩晓静;白梅荣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研发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通辽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1
【相关文献】
1.当归及其不同入药部位补血活血相关作用研究进展
2.草乌不同药用部位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
制4.使君子不同入药部位生品及炮制品的消积作用比较5.草乌抗肝癌靶向制剂有效部位的浸出、纯化与确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方药
石氏伤科草乌磁石药对应用举隅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002) 邱德华 李浩钢
指导:石仰山
关键词 石氏伤科 草乌 磁石 药对 临床应用
石氏擅长运用草乌、磁石药对治疗伤科临床疼痛之患,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骨折、脱臼、伤筋、劳损、宿伤、杂病等等。
草乌、磁石配伍应用可通利血脉,消肿息痛,并且磁石之咸凉可制约草乌之峻烈,草乌之辛烈又可镇摄磁石之阴寒,两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兹将其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1 骨折案例
杨老太太。
就诊日期:1998年9月11日。
车辆震撞倾压,右大腿骨折断损裂,筋络瘀血凝结,肿胀疼痛不能动弹。
患者年事略高,气血较衰,恢复不易迅速。
先拟化瘀止痛、正骨舒筋宁神为治。
方药:
制草乌3g,煅磁石24g,炙地鳖虫9g,川芎3g,制南星5g,当归尾12g,炙乳没(各)3g,泽兰叶6g,苏木屑6g,延胡索5g,茯神12g,嫩桑枝12g,单桃仁9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9月17日诊,患者伤瘀四散外达,因之酸楚阵阵;9月23日诊,患者骨骼接续渐坚,伤瘀肿势亦退,肌肤青紫已消,动弹尚觉酸楚。
病情明显好转。
按:本案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打击所致,骨折后大腿明显肿胀,疼痛剧烈,为气滞血瘀型。
正如宋・《圣济总录》所言:“人之一身,血营气卫,循环不穷。
或筋、肉、骨节误致伤折,则气血瘀滞疼痛。
”所以石氏一方面运用制草乌、煅磁石及炙乳没、延胡索、制南星等通脉息痛,另一方面则运用当归尾、炙地鳖虫、川芎、单桃仁、泽兰叶、苏木屑等活血化瘀消肿,更用茯神、嫩桑枝等益气安神,养筋透络,以使经脉气血通畅,局部瘀血凝结肿胀、疼痛消除,而奏良效。
2 脱臼案例
周右,40岁。
就诊日期:1960年2月3日。
旬日前重量压伤左髋髀骱脱臼,漫肿疼痛,患肢短缩二寸余,不能动弹,已为手法拔伸捺正复位,疼痛顿减。
治以外敷绑缚,内服通脉健筋息痛。
方药:
制草乌3g,灵磁石30g,当归尾12g,怀牛膝6g,大丹参9g,青防风5g,川断肉12g,制狗脊12g,泽兰叶9g,大生地12g,单桃仁9g,上血竭3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为上海郊县农民,经治将1月,病愈后返乡,不久即参加体力劳动。
按:本案西医属髋关节脱位,多由髋关节处于某一特定位置遭受直接强大暴力所致。
脱臼后虽经复位,但其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明显肿痛。
中医属“掉胯”范畴。
乃气滞血瘀,肾气受损。
由此石氏运用草乌、磁石及血竭等通脉息痛,同时运用生地、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和营,更用川断、狗脊、牛膝固筋壮骨,填精补肾,以顾肾气之源,以使漫肿疼痛消除,而收全功。
3 伤筋案例
赵君,24岁。
就诊日期1975年7月10日。
患关节炎已有数年,经常作痛。
昨日用力伤筋,夜寐又复受寒,经脉痹阻,以致左腰髋部骤然剧痛不能动弹,当时注射安乃近而未缓解。
体检:腰骶两腰络均有明显压痛,牵引腿膝不能行走,苔薄脉沉。
方拟温化寒湿,健腰息痛。
方药:制川草乌3g,灵磁石30g,川牛膝6g,全当归9g,青防风5g,制狗脊12g,川续断12g,川楝子9g,香独活5g,左秦艽5g,桑寄生12g,上血竭3g,老苏梗6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月14日诊,患者疼痛明显好转,治宗原意;7月20日,患疾基本痊愈,继以丸剂调治巩固疗效,予石氏固腰补肾丸60g、莶丸10粒,分10天服。
按:本案西医属急性腰扭伤,系指腰部肌肉、韧带、椎间小关节以及腰骶关节的急性损伤,多由突发性的间接外力作用所致。
随即腰部一侧或二侧剧烈疼痛,不能屈伸转体,整个腰部呈强直状态,中医属“伤筋”范畴。
乃肾阳气虚,风寒湿痹,气滞血瘀,源为太阳经、少阴经阳气不足,肾本亏虚,以致正气不充,外邪易干。
所以治疗上石氏首用制草乌、磁石及当归、血竭等温通血脉而息痛,辅以秦艽、独活、防风、寄生等祛风散寒而通利关节,同时运用川断、狗脊、牛膝等养肾之根本。
全方重在攻祛寒湿外邪,同时顾护正气肾本,以收全功。
4 杂病案例
吴君,38岁。
初诊日期:1994年11月19日。
左侧腰骶髋臀大腿作胀酸痛麻木已有数日,行走牵制,左L4~L5压痛明显,有放射痛,弯腰活动不利,气血阻滞,寒湿入络,痰阻筋脉,外院CT示:L4~L5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
苔薄腻,脉细滑。
治当通脉活血,祛寒息痛。
方药:制草乌9g,磁石30g,川桂枝9g,细辛3g,牛蒡子9g,制南星9g,川芎9g,天地龙(各)9g,威灵仙12g,泽漆9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经三诊两旬的治疗,酸痛麻木消失,行走自如而临床治愈。
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西医属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因某种原因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的神经症状之病。
石筱山先生把该病叙述为“似伤非伤,似损非损”,并认为“气虚血虚乃其病本,挟风、挟寒、挟湿、挟痰是感邪之由。
”追痛之本,在于气血痰湿等阻滞脉道,正所谓不通则痛。
故石氏在治病本、治兼夹的同时,重视通利之品的运用,方中制草乌、磁石即起到通达脉道气血之用,又能使痰瘀湿之邪宣达。
其中两药与桂枝、川芎、天地龙相配行血畅脉,与细辛、威灵仙结合调气化滞助通血脉,与牛蒡子、制南星、泽漆相伍化痰湿祛邪滞。
由此使外邪得除,正气得存,疼痛得减。
(收稿日期:2002-05-26)
・
44
・江苏中医药2002年第23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