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之三
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 以现在的教科 书不区分演示实验和 学生实验 , 教 师可根据实验 内容和学校 的不 同条件 , 可边讲边 实验或学生探究 , 也可 由教师演示 。为 了能达到新课程标准 , 我们要因校制宜 , 因人制宜 , 将 大部 分演 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或师生合作 实验 , 这样不仅 能锻 炼他们 的动手 , 动脑 , 动 口能 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激发 ,比如在配制一定物质 的 量浓度 的溶液时 , 我让学生分组实验 , 要他们 记录下各 自的操 作 过程 , 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 然后 由学生讨论本 次实验 的操作 步骤 和在操作 中出现 了什么 问题 , 会造成什么结果 , 最 后 总结操作 注意事项 , 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误差分析 , 这 样就 自然 而然地转变 了教师 的主体地位 ,我们在 实验 教学过 程 中要 与学生积极互动 、 共 同发展 , 处理好传授知识 与培养 能 力 的关系 , 注重培养学 生的独立性 和 自主性 , 引导学生 质疑 、 探究 , 在 实践 中学 习 , 促进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地 、 富有个 性地学 习。. 三、 布 置探 究型作业 。 在课堂上 , 我们 一般 只能完成少数 的实 验 , 这样不利于培 养学生 的综合思维 。我认为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习题不仅有助 于学生理鳃知识间的关系 , 还能掌握知识 的系统性 , 开拓学生 的思维 , 培养 学生 比较 、 分析 、 综合 、 归纳等各方 面的能力 , 另 外通过 习题 还能及时反 映出学生在知识 和能力上 的不足 , 从 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问题 。在选择题 目时 , 要立足 书本 , 注 重探究 。通过练习 , 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 发现问 题一提出假设一 搜集 资料一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一结论 。 四、 调整教学 内容顺序 教材在我们 的教 学中起到指导作用 ,我 们要善于钻研教 材, 善于灵活使用教材 , 适 当调整教学顺序便是灵 活处 理教材 的一种 表现 。 为 了更好地达到有效课堂 , 我们可 以根据所讲 内 容 调整教材编排顺序 。比如在讲二氧化硫时 ,我是这样处 理 的, 先 用多媒体展示一 组有关酸雨对 农作 物 、 建筑物 、 人类 和 动 物的危害 , 引 出二 氧化硫 , 接着介绍它 的物理性质 , 然后 做 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的实验 ,再实验证 明二 氧化硫 的漂 白性 , 因为教材在介绍浓硫 酸的氧化性 时 , 又有验证二 氧 化硫使 品红溶液褪色 的实验 , 这样就显得重 复 , 再有如不把 它 提前 , 就要 制两次气体 , 这不利 于有关绿色化 学的观念 , 因二 氧化硫是 一种有毒气 体 , 不 仅污染空气 , 还存在 着安全 问题 。 这样调 整教学 内容顺 序 , 既节省 了时 间 , 又 能使 实验连贯 , 综 合。 总之 ,要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所 以我们要重视实验教 学, 让 实验成为学生创新 的源头 。 参考文献 : 【 1 】刘 知 新 化 学 教 学 论——北 京 .进化学实验教学 的几点建议
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变化,化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推进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化学人才,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化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改革的方向和措施,以期为化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一、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陈旧当前,我国化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依据,而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反映科技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这导致了化学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和陈旧性,难以满足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强调对知识的灌输,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下降,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实验教学不足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设备不足、实验操作不安全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改革方向1. 更新教学内容应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化学教学内容。
可以加入新材料、新技术等内容,使化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
2. 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引入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加强实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巧,应加大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
建设更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引入安全可行的实验操作,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三、改革措施1. 制定新教材针对当前教材陈旧的问题,应组织专家编写新的教材,及时反映科技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提供更新的化学知识和应用案例。
2. 培训教师为化学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化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一、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中考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
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
4.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所学实验原理灵活地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实验教学之所以总被重视又屡屡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分析如下:1.从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来看,比较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知识都是预知的,只需要强制性记忆。
另外师生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验证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较少。
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材、实验册及教辅的导向。
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
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3.实验教研气氛不浓。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
尤其是不关心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去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
4.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演示实验做的多,而让学生练习的少,因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实验教学正是学生上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笔者从探究实验、实验考核、队伍建设和合作办学等角度阐述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实验教学新课程体系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系统正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系统实验教学现状,从探究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和利用外部资源合作办学等角度对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一章标题就是《从实验学化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贯穿各个模块教学之中,实验内容也更为丰富,增加了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形式多样化,足见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中学实验教学现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发展,实验教学改变了原来“讲实验”“画实验”的局面,学生也不再一味验证某种实验的可能性,实验教学呈现新的景象。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实验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情况。
第一,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认识不够,依然用“应试教育”模式解决实验教学问题,“不做实验也能得高分;不做实验也能读名校”的理念根深蒂固,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不深刻,导致实验教学在极大程度上被忽视,理论讲授部分占据大部分学时,而实验内容则是再三压缩,成为人们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
第二,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亟需规范化。
从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到实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有待提高。
各种实验室规范逐步实施,实验室建设正走向科学化。
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改革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程下实验教学改革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特点:1、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1、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化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清楚怎样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用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选择的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
可以激发学生注意、解释、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的学以致用。
2、化学实验的趣味化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
家庭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试剂,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实验。
2、化学实验设计的改革1、化学实验的探究化更好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化学实验的绿色化3、化学实验陈述方式的改革1、以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导入实验2、以人性化的称谓陈述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叙述中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实验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拟人化”的交流。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1、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并不只是“做实验”才是以实验为基础,运用“实验方法论”、“实验事实”、“实验史实”来开展化学教学活动,同样也是以实验为基础。
忽视间接实验事实在教学中作用的做法是需要纠正的。
2、关于对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认识问题实验技能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但是,在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却出现了片面、鼓励地强调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做法。
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进行专门训练的做法既枯燥,效益又不高,是需要加以改变的。
3、关于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分类问题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依据化学教学中实验主体的不同的人为划分。
用化学实验促进中学生“五育”的发展
用化学实验促进中学生“五育”的发展作者:刘玮玲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01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
”《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化学教材的编著,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无一不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广大教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者,肩负着教育教学的主要责任。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用知识育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化学实验为抓手,挖掘“五育”的教学素材,助力学生“五育”发展,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化学实验助力学生“五育”发展1.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结果的科学态度;能培养学生对过程精益求精和对结果不迷信的科学精神;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简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培养将遵守实验规则内化为对规章制度的坚守态度;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追求正义的品质。
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涵养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实现学科价值观、铸造良好品质的过程,所以,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向学生传递“德”的过程。
教师要发掘实验中的育人素材,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素养,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2.孕育思维,培养能力化学实验可以开启学生的各种思维,其中,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尤为凸显。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药品、试剂滴加的顺序、药品使用量的控制、仪器选择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推理分析等,都需要学生作出合理的思考和推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实验之前,学生应对实验进行全盘考虑。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不合理的仪器、步骤、药品、方法可以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对书本中的不合理的实验结论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可以开展积极的探究等,这些能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自觉养成的思维和能力。
关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
关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一、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学化学课程应紧密结合鲜活的科技创新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
由于化学实验不仅对环境和安全要求高,而且对设备和材料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校只能将实验内容简化,甚至取消实验操作。
这对于学生真实地了解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应引入更多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实践课程,使学生真实体验化学知识并理解科技创新的原理。
同时,可以借鉴网络化学实验,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真实实验的再现,并通过3D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现代科技进步所依托的细节和创新。
二、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往往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讲解,而学生需要大量消耗时间来接受教师的讲解。
这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生动、有趣的知识呈现,设置实际例子和生活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和探索化学知识应用的可能性。
其次,教学形式上,应扩大大学化学实践和讨论的比例,利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同时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深入。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今,化学学科在生产、环境等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目标都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创新为主线,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联合科技的应用技能。
优秀的大学化学人才应该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应该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建议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课程内容上,应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在教育方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动力,使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
对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化学教研组罗利洪内容提要: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10年秋期起,已经一年多了。
对于新课程改革,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需要借助实验进行教学。
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教材作了较大调整,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中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
而四川的新课改走在了全国的末尾,实施一年多来,新课程的教学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学科中,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学教学的效果。
为了探究课改之后,如何有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以站在教学一线的角度,对新课改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情况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1.1 传统的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手段缺乏时代气息在我国传统的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的数量和化学实验的教学课时都远远少于国外发达国家。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实验数量和教学课时的缺乏,学生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只能通过教师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和测试中的纸笔模拟来弥补。
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欠缺必要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使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同时,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和设备等)长期没有改变,与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符的。
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运用陈旧的实验仪器和装置,自然感受不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科技进步的气息,因此会逐步降低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无法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
1.2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教育功能狭窄高中化学实验应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功能,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功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从实验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设备的提升三个方面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 实验内容的更新高中化学实验的内容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科学进展的需求进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
传统的实验内容主要侧重于基本的物质性质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缺乏对实际应用的联系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型的实验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添加有机合成和分离纯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深入理解有机反应机理和实际应用。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需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知识。
此外,还可以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远程实验等新兴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实验设备的提升实验设备的提升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化学实验设备受限于条件和安全因素,无法满足学生实验需要,也无法体现化学实验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特点。
因此,需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如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以提高实验效果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注重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培养,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通过实验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设备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初中化学教研成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们化学教研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二、教研成果1. 教学理念的更新在教研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化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学方法的创新(1)探究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2)情境教学:我们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溶解”时,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合作学习:我们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3.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具体包括:(1)多媒体教学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课件,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资源:我们注重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3)课外阅读资源: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与化学相关的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评价的改革我们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对教学评价进行了改革。
具体包括:(1)多元化评价: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高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高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化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高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
一、更新教学观念1. 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化学素养的培养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包括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方法、化学价值观等方面。
教师要关注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将化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新高考强调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2.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新高考强调过程性评价,化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
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建议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功建新的课程改革今年就要在我省高一全面实施,这对我们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大事。
新课程不但知识的安排变了,更重要的是教授知识的方法、教学的理念要改变。
下面就有关新课改的实施谈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
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摸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志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对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建议
对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建议作者:黄小娜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22期怎样的一堂化学课,特别是化学实验课是最有效果的?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化学实验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预设和生成“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和安排。
其中教案是上课的谱,只有精心备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化学实验教学更是如此。
教师要通读教材,在把握大纲、充分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根据教材和课题,精心设计教案。
设计出的教案既能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并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
尤其是实验课上,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
事实证明,备课工作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好。
2 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性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学生如果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会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动力。
在“二氧化碳”一课中,笔者从“死狗洞”的故事引入课题,通过对于故事的简单描述以及录像的播放,引出所谓的“屠狗妖”——二氧化碳,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于“屠狗洞”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仿佛化身为一个个“柯南”,兴致勃勃地讨论着。
接着笔者又将这个故事归纳成文字,启发学生从故事的本身和文字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文字、故事等信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实验课的“推进器”如果说动手做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多媒体技术就是化学实验课的“推进器”。
初中化学教研点评意见(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教研组对近期开展的化学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点评意见。
二、教研活动亮点1. 教研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活动主题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教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次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包括课堂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
教研形式多样,既有专家引领,又有教师互动,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3. 教师参与度高,积极性强本次教研活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在活动中,教师们认真聆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4. 教研成果显著,推广价值高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初中化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活动成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可为其他学校提供有益借鉴。
三、教研活动不足及改进措施1. 教研内容深度不足本次教研活动中,部分内容较为浅显,未能触及教学问题的本质。
建议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挖掘教学问题,提高教研内容的深度。
改进措施: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研内容的学术性和深度。
2. 教师交流不够充分在教研活动中,部分教师参与度不高,交流不够充分。
建议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改进措施:设立交流环节,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3. 教研成果转化不够本次教研活动成果丰富,但部分成果未能得到有效转化。
建议加强教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际效果。
改进措施:建立教研成果库,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四、建议与展望1. 加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实践措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背景1.时代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标1.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中学化学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改革,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三、实践措施1.转变教学观念(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调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创新教学方法(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3.改革评价方式(1)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2)加强教师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化学老师教研成果(3篇)
第1篇一、前言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
二、教学研究成果1. 教学方法改革(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燃烧”这一章节时,我以“森林火灾”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化学知识。
(2)探究式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从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3)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制作课件、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原子的结构”时,我利用动画演示原子结构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的特点。
2. 教学内容优化(1)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确保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我详细讲解了物质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应用,使学生对物质有了全面的认识。
(2)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例如,在讲解“溶液的配制”时,我安排学生亲自配制溶液,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注意事项等。
(3)关注热点问题为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关注热点问题,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教学评价改革(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初中化学教改教研专题(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科学素养较低。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行改革。
三、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1)明确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内容:精选教材,结合实际生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学过程改革(1)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任春艳;马传利;吕海涛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15(036)022
【摘要】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弱化教师和课本的作用,增加学生的主动性;统筹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力求2课进度基本一致;完善实验考核机制等,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生.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任春艳;马传利;吕海涛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蓝峻峰;方毅林
2.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J], 徐勇前;佟珊珊;帅琪;李红娟;王文芳;李茵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动性——谈我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 裴晓丽
4.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J], 王云霞;阳明福
5.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J], 寇宗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之三
宋心琦
摘要:深入剖析了作为初等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溶液”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学科内涵和科学教育的价值。
详细分析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体系的特点,并对该实验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溶液;溶液配制
1 为什么溶液成为初等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初等化学中,“溶液”这一知识点涵盖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浓度、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配料计算和配制,容量瓶和天平的使用),并延伸到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包括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溶解度―温度曲线的应用)、溶解过程和结晶过程等一系列知识点和实验,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完整,逻辑关系明晰的“知识板块”。
只有明确了这个知识板块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充分认识到有关溶液的知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组织好教学过程,并且其中有很多认知过程必须配合实验或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才能真正地完成。
我们都知道,就一般化学反应而言,在选定反应物之后,常用以调控反应进程,包括速率和产物的手段,不外乎温度、浓度和催化剂。
由于催化剂具有很高选择性和专一性,需要通过繁复的筛选过程才能确定,并非唾手可得,而且目前还没有发现对全部或大部分化学反应过程都有效的催化剂,因此催化剂不能归入初学者经常使用的调控手段。
于是,在初等化学中,只有温度和浓度才是最常用到,也是最容易实现的调控手段。
依靠酒精灯或其他方法加热时,对温度的调控一般不要求精确,也不容易做到精确,所以在实验方案中往往用加热方式和体系中发生的现象等来表述。
唯有浓度,特别是溶液的浓度,才是比较容易把握并能较精确地对反应进程进行调控的因素。
把体积庞大、容易因扩散而泄漏的气态反应物,和因接触面积小、密度差别大、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力搅拌的固态反应物,用适当的溶剂把它们转化为溶液后,既具有流动性,又可以使得反应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之中,这时溶液内任何一处发生的反应,都可以代表整个体系在给定浓度下的反应,与所取溶液体积无关(这就是在实验时,更应当关注反应物的大致比例,而不是所取试剂溶液体积的原因。
实验讲义上建议的用量,除考虑到反应物的计量关系外,还要求初学者逐步养成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完成实验的习惯,做到物尽其用)。
因为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是反应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参加的反应,所以只有溶液的浓度才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它们在发生反应时的有效浓度。
以溶液状态进行反应时,反应体系的体积不是由所在容器决定,而是由溶液的体积确定。
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直在改变,但是每个瞬间的平均浓度都有“确定值”。
在研究反应的动态过程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意味着在所涉及的瞬间,浓度不仅可知,而且可以视为“不变”。
变量的减少,有助于提高实验结论的确定性。
由溶液浓度延伸出来的溶解过程的自发性和溶解度概念,是化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前者属于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水源组成和所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必然结果,也是半导体掺杂、金属热处理等工艺的理论依据。
表现为溶质溶解和通过扩散在溶剂内达到均匀分布过程的自发性(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会把这个现象的本质理论化)。
在实验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固体溶质(或液体溶质)在溶剂中的自动溶解、混合、扩散和均一化现象。
这是溶液、气体分散系和其他分散系(如悬浊液、乳浊液、胶体溶液、阴霾、雾气等)的基本区别。
后者在形成时往往要借助外力,故而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放置过程中,分散的均匀程度会自动下降(所以沙尘暴或飘尘可以成为某个局部地域的环境问题,却不会视为全球性的污染源)。
增加有关实验或要求学生列举日常生活
中经常见到的各类分散系,并对其形成过程和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进行比较,都可以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溶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是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并不相同,即存在饱和现象(能够像水和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乙酸等这样无限混溶的体系不是很多,可暂不考虑)。
于是根据溶液达到饱和时溶剂和溶质的数量(体积、质量,或物质的量)比率关系,形成了溶解度的概念,并进一步得出溶解度与体系温度间的依变关系。
有趣的是,从温度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因而这种差别可用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并成为一种普遍实用的方法。
从溶解到结晶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分离提纯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和认知发展途径的脉络,十分清晰。
这种思维训练,在初等化学教学中,溶液是非常难得的学科载体之一。
如果只关注溶液浓度换算、溶解度计算和容量瓶配制一定质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学生不可能真正领会这个知识板块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学科内容和科学教育的内涵。
2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体系的特点
这是一个以训练使用定量类型的化学常用仪器为主的实验,重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习惯。
此外,这是8个必做实验中唯一的一个使用多种定量仪器的实验。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既要求溶质的质量确定(精度由称量手段决定),也要求溶液的体积确定(由容量瓶的精度决定)。
其次,原则上实验用的溶质和溶剂都应当是纯净物,溶剂为水时,要用蒸馏水(这个条件是否太苛刻了?因为配制后的溶液没有实际用途)。
所以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考虑把溶质换成其他实验可用的试剂。
如果并不要求精确,也可以不用容量瓶。
改用量筒与有刻度的烧杯(和日常生活中的配料方式相似,差别仅在于浓度值的精度)也未尝不可,但是配制溶液时所需计算和基本步骤仍然应该有要求。
3 关于“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实施方案的建议
农村可以把溶质改成某种化肥或专用药液(如种子浸泡液等),最好不要配制农药。
如果配制的是某种功能溶液,建议进行和功能效果相结合的探究活动。
即有计划地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以备实验之用。
探究主题可以包括污水处理、金属腐蚀或防腐措施、植物培育、菌株培育或杀灭等等。
如有可能,可以把粗盐提纯实验安排在此实验后进行,和课堂教学起到互补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可以体现。
其中以形成溶液时溶解的自发性和用结晶法提纯时结晶条件的控制最为有趣。
4 其他探究活动的建议
(1)建议部分学生探索配制溶液(包括稀释、不同浓度溶液相混)时可行的速算法(如十字交叉法、绘制速算表等)。
(2)如果进行探究性实验,溶液浓度影响应纳入实验总结,并鼓励用图形表述。
这类实验可用以验证浓度的影响。
例如农药浓度对虫害的抑制作用——有效浓度的范围,化肥溶液浓度在使用对象不同时的合理范围等均可成为与本实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内容。
(3)至于常见酸碱溶液浓度对某些化学物质作用(如反应速率、反应产物、过程与现象等)的影响,建议放在酸碱性质的实验中进行。
5 几点补充
(1)溶液浓度对化学体系变化过程影响的认识,可以扩展为浓度对某个特定效应影响的认识。
这种扩展之所以重要,因为目前能够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实际上是由大量微粒的变化共同提供的,当微粒(包括反应物和产物)数量达不到现有仪器设备检出极限(或极限浓度)时,实验值只能定为零,亦即认为无效应或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应当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意味着化学实验结论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类事例在科学史上并不罕见。
所以也可以认为,化学的进步和观测极限的逐步推进密切相关,体现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
系。
(2)建立“有效浓度”的概念,是初等化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且只有建立了物质的微粒观之后才能实现。
所以,物质的量单位的学习和运用、溶液配制的实验,都应当着眼于微粒观和有效浓度概念形成。
(3)“有效”浓度(或组成比率)通常以某个确定的范围表示,如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食品医药中化学成分含量标准等,并非仅指范围的下限。
所以平常所说的“有效”同时包括浓度的上限和下限。
例如药物用于治疗时,如果剂量介乎有效范围之内,均可视为有效,高于上限时将产生毒性效应;低于下限时,则认为无益于治疗。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食品医药卫生安全等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实验改革问题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