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论美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论美》教案2
《论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的最高境界。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认识并正确理解作者“美”的观点,形成个人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并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个人美德。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
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
教学要点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作者观点,感悟精美语言,发表个人见解,激发赏美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究竟什么是美?究竟什么是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听听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是怎么说的。
二、课堂活动活动一、走近作者,积累常识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
活动二、细心听读,提炼主旨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字里行间圈点培根关于美的主要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
培根在本文的主要观点(可参看“探究·练习”一)如下:1.美德最美。
2.行为之美最美,形体之美次之,颜色之美又次之。
3.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
4.形貌美+德行美=真美。
可见,美德最美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三、梳理结构,分析论证“美德最美”这一观点是怎么被作者展示出来的?又是怎样被论述的?培根是哲学家,本文是杂感,他的论说常常是断想式的,有跳跃性,看上去似乎是不连贯的,因而在梳理结构时会感到很困难,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初中九年级上册论美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上册论美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论美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
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
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
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
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
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论美》说课稿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论美》说课稿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论美》说课稿【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体会作者的审美观。
2.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3.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作者简介(1)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
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
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3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
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
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候补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
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
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
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
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
论美(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论美(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3、学习杂感的写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课文。
2.采访家人、同学、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思考什么样的人是美的,对美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
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二)认识培根眼中的“美”: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为什么?参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美。
作者强调了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具价值的,但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之美。
(三)比较各种各样的“美”:1.这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具有跳跃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作者关于美的论述的语句,并填写下表。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又胜于。
只有把美的和美的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请你为作者再举一个实例来证明以上观点(正反面事例皆可)。
(四)品味语言之“美”:1.作者层次清晰的、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你有没有从文中欣赏到文章语言之美呢?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
参考例句: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可爱”一词写出了有些老人因饱经世事而显得乐观豁达开朗,他们笑对生活的一切。
虽然老人的外貌是没有颜色之美和形体之美可言了,但其性格和精神世界却令人可敬可爱。
正孟德斯鸠所言: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2.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已经很完美了?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尝试着精加工。
(五)学习写“美”:学习本文写法,以“ 最美”为题写一篇杂感,写出你心中对美的感受。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九上《论美》 (四)
12 论美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思路,理解本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的宽题狭做。
3、对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及思想加以赏析。
4、能恰当引用课文的语句,说一段话表明自己对美的认识和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四课 论美教案 苏教版
第四课《论美》一、【教学目标】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
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
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苏教版)《论美》教案
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 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 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 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 样如此。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 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 533 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 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幺大的题目呢? 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 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 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 (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 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 问题要提出来。
苏教版)《论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 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苏教版初三语文论美 教案
初三语文论美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
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
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
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
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论美》学案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
学习本文要从反复朗读开始,边读边质疑、边思考,对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要深入理解,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
质疑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苏教九级上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作者:吴卫兵【教学目标】能说出本文的观点;能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能够对他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能说出真正的美的内涵,最终以追求真正的美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一:创设学习情境,媒体展示两幅画像,组织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娼妇》)预设,估计多数的学生都会欣赏蒙娜丽莎,老师就要提醒他们区分外貌美和丑很容易,可也片面,内在的美却容易受到忽视。
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向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一下吧!(板书课题、作者)方法二:质疑:“美”是我们大家都期盼的、追求的,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在我们看来,“美”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美德?(学生畅所预言)。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
(板书课题、作者)方法三:谈美(回忆导入)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见后面的参考资料)2.师总结:大家说的都不错,有容貌的、神态的、心灵的等等。
美有很多种,而且关于美的人物形象的阐述真是不胜枚数,那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对人的美又是怎样的认识。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三、走进课文(1)整体感知发现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讨论下列问题: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明确:人的美。
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学生3分钟时间自己圈点,然后参与小组交流进行补充纠正)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等几种美。
论美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论美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论美》教案教学目标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难点感受美的内涵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图片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幅图美,或者哪一幅不美?(学生各抒己见)看来美的标准挺多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哲学家培根是怎么说的。
《论美》练习题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优雅(yǎ) 吝啬(lìn) 滑稽(jí) 严肃(sù)B.腐烂(fǔ) 摄取(niè) 衬托(chèn) 秀(jùn)C.机遇(yù) 谚语(yàn) 愧悔(kuì) 放射(shè)D.放弃(qì) 容颜(yàn) 端庄(duān) 规范(fàn)2.下列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1)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悠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2)美优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晖。
《论美》教学反思《论美》是一篇杂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并就观点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见解,能够尝试写一小段有观点,有见解的文字。
我在这课的设计中,有几个方面处理的比较满意:第一,选准关键知识能力点,教学目标明确。
我们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低,我意在指导他们在学议论性文章的时候不要有畏难情绪。
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在课堂上,学生的读、写、感受、说、听的训练很扎实,很好的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问题预设和生成方面,这节课显得比较突出,在设计问题时,本意是将“美的言行与美得德行结合起来才是最美”作为引导,然后强调“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主旨的把握比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也有同学将课文的第一小结作为文章主旨的,这就表现出对文章内容的不熟悉,鉴于这种情况,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生成教案,让同学们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激烈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请学生谈感受时,有的学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还有同学提出“和谐也是美”的看法,这就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论美》
一、【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
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
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资料宝藏】
1.作者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
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
12岁时,培根被送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瞻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
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
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候补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
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
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人认识论。
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
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
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 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
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
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
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
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经过伦敦北郊。
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
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
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有关《人生论》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
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
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
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3.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技法应用:本文是一篇杂感。
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文章的论说是断想式的,有很大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美”展开论说。
(2)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
(3)文章注意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
如“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
在表达上,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比喻。
如述及要珍视才德时,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论及美貌难以保持时,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样的比喻,令人过目不忘,有些已经成为警句格言。
(4)写作借鉴:运用比喻说理。
运用比喻说理就是用一种或几种具体事物作比喻,说明及论证一些抽象、深奥的论点,使人易于认同作者的观点。
如本文将“美德”比作“宝石”,把“容貌美”比作“盛夏的水果”,这些比喻形象生动,让人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