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中心区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基于不同区位的研究
合肥考察调研报告
合肥考察调研报告合肥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在中国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
本次考察旨在了解合肥的经济发展现状、城市规划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明确合肥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二、经济发展现状1.工业发展:合肥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和产业园区,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等。
工业发展始终是合肥经济的支柱。
2.高新技术产业:合肥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拥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团队。
合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硅谷城市之一,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城市规划:合肥城市规划相对较新,许多新兴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正在建设中。
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保和人文景观,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规划1.新四季广场:新四季广场是合肥市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商业资源和完善的运输设施而受到赞誉。
广场上有许多高档商店、餐厅和娱乐设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消费者。
2.生态园区:合肥大力发展生态园区,通过种植绿化、建设公园等方式,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休闲空间。
生态园区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还提供了机会让市民与自然亲近,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人文环境1.教育:合肥拥有许多优秀的高等学府,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还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文化艺术:合肥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设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和音乐厅等文化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展示了合肥的文化遗产,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3.生活便利:合肥的交通发达,地铁和公交系统覆盖范围广、节奏快。
此外,购物中心、餐厅和医疗场所等生活设施齐全,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结论通过本次考察调研,我们对合肥的经济发展现状、城市规划及人文环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总体上,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
合肥 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该省省会,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合肥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发展前景,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一、经济发展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以及合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合肥市还积极引进外资,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合肥的外资流入规模不断增加,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力。
同时,合肥市还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二、社会建设合肥市注重社会建设和民生福祉。
该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
合肥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此外,合肥市还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三、文化传承合肥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市内的庐山风景区、包河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合肥还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多个文化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四、发展前景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合肥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强,但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合肥市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因此,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并改善交通状况。
在未来的发展中,合肥市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拓展服务业,提升消费能力,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
此外,合肥市还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培养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形成更加完备的创新体系。
总结起来,合肥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还需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过程中,合肥市可以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努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口分 布 与空 间上 的任何 功 能性联
口郊 区 化 趋 势 , 城 市人 口在 空 为
间上 合 理有序 分 布提 供政 策导 向 与决 策 支持 , 具有 重要 意 义 。
城 市人 口的空 间分布 形 态是 指 一定 时 间 、 点 上 人 口在 各 地 地 区的分 布 状 况 , 人 口过 程 在 空 是 间上 的表 现形式 。衡 量 城 市人
【K y od 】 Saa d tbtn o ew rs pt ir uo f i l si i
o uain; Po uain d n i p p lto p lt e st o y; S ai p ta l n l ss; a ayi Hee iy fict
口空 间分 布状 况的 指标 和方 法有 很 多 , 基 于 统计 数 据 的人 口分 如 布重 心 分 析 法 、 口密 度 模 型分 人
人 口密 度 是衡 量 人 口分布 状况 的
一
个重要指标 , 传 统的把人 口 但
【 bt c】 s gt tii l ouao A sr t Ui h s tt a ppl i a n e asc tn
d t n h i a e m a fHee , aa a d te ct lnd us p o fi y
间分布 的 细微 状 态 , 能 反 映 人 不
口变 动 的空 间分异 是经 济社 会发
展趋 势 的综 合表 现¨ 。城 市人 口 的空 间集 聚 与扩 散 ( 即空 间变动 ) 特点 是诠 释 城市 形态 与城 市 内部 结构 模 式 的 一 个 极 其 重 要 的 方 面 。人 口的空 间运动影 响城市 形 态 及 其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 当
现 。
合肥市综合交通规划
2.流动人口出行预测 流动人口按其在城市中停留的时间可分为长住、 暂住和当日进出, 按其来城市的目的可 分为公务、经商、务工、旅游、探亲、购物、看病等,长住、暂住人口按其在城市中居住的 地点又可分为住旅店、工地、市场、租(借)住房等。为了调查分析方便、按照其出行规律, 我们认为对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分析、预测,按其在城市居住地点和是否居住分类较好,即将 流动人口分为住旅店、工地(市场) 、租(借)住房、当日进出流动人口。而租(借)住房 流动人口由于量较小,而且其出行情况与居民类似,可在进行居民出行预测时一并考虑。 根据合肥、郑州等城市流动人口出行调查统计,流动人口中住工地(即农民工)和住市 场(即小商贩)出行量较小,因此,如果预测期限较短,对于这部分流动人口出行可暂略, 主要应考虑住旅店和当日进出流动人口, 而这两类流动人口中又以住旅店流动人口多而且出 行量大,应作重点考虑。 (1)住旅店流动人口出行预测 根据住旅店流动人口出行的特点,合肥市住旅店流动人口出行产生预测采用了生成率 法, 出行吸引预测则采用了类同于居民出行吸引的方法。 考虑到流动人口出行目的地的选择 主要应取决于交通吸引源的状况,而出行距离、时间等的变化对其分布的影响相对应较小,
44
因此流动人口出行分布采用了能充分反应交通吸引源变化对出行分布影响的弗需特法进行。 住旅店流动人口出行方式预测则采用了类同居民出行方式预测的方法, 预测住旅店流动人口 各方式出行所占比例见表 3。 表3
方式 年份 1992 2000 非出租 小汽车 15.20% 16.69%
住旅店流动人口出行方式结构
42
理方案。 (1)总体对策 平衡交通供需总量 大力发展公交 慎重处理自行车、行人问题 加强市场管理 增加交通管理资金的投入,逐步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2)道路重点建设与管理对策 打通一环。 近期应形成城市第一条交通性环路。 环线与各放射性干道的交口需要重点加 以治理,以确保一环路的畅通,分流穿越老城区的交通。 建设二环。在近期打通一环的同时,若资金许可,亦可适当建二环部分道路,以缓解市 中心及建成后的一环的过境交通压力。 规划三环。 未来城市发展后, 一环、 二环皆作为市内交通性干道, 过境交通由三环分流, 要规划好三环线的道路走向,留下空间与通道,以备发展。 完善支路网络,提高道路网密度。市区内除骨架道路外,辅道建设也应予以重视,以分 解干道压力。 加强道路管理,从停车、经商方面要回道路,保障交通功能;加强道路交通状况的巡视 管理,及时清除突发事件,纠正违章行为;主干道尽量减少支路出入口,适当修建人行过街 通道。干道上的标志线、护栏、分隔带等交通工程设施应完善,尽快完成。 尽快完成老城区井字骨架。 明确主次干道。 主干道控制出入,提高标准,加强管制;次干道应清除占道,还路交通, 强化管理。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交通需求分析4.1前言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作为交通规划的核心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关系模型,进而预测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下的交通流量,为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4.1.1交通需求分析的内容运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包括居民出行分析、暂住人口变动分析、对外交通枢纽交通分析、客运交通分析、货运交通分析、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分析、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分析、路网流量预测八部分。
重点对居民出行分析、对外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等资料分析的结论,对未来规划道路网的可能交通量分布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
4.1.2交通需求分析遵循的原则交通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交通需求分析应遵循如下原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客运出行基本交通特征规律·与土地利用相互配合·反映政策的敏感性4.1.3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交通需求分析是对城市的未来状况进行定量描述,能否正确地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取决于对现状交通资料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合理结论。
本次交通需求分析建立在如下基础:·城市总体规划·道路基础资料、交通量调查统计分析·有关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相关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与道路工程专项规划资料4.1.4交通需求分析的年限预测分析年限保持与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
4.2 居民出行分析运城市居民分为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现状暂住人口比例较小,根据以往在各地进行的居民出行调查经验表明,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出行特征虽有所差异,但差别不大,同时,考虑到暂住人口的发展,到2020年,暂住人口的交通特征将与常住人口趋于一致,尤其在对交通设施的使用上。
本次需求分析中,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按同一交通特征考虑。
《2024年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范文
《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篇一城市形态、交通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成为了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交通模式的形成及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城市规划、交通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结构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首先,城市扩张和空间重组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特征。
随着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城市用地不断扩展,新区开发、老城改造等现象频发。
其次,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以城市为核心的网络状城市群。
此外,不同地区的城市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形态。
三、交通模式的形成交通模式是指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和交通流量的组织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模式的形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公共交通系统在许多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
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完善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
另一方面,私人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广泛普及。
汽车、电动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灵活。
然而,这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保证居民出行便利的同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成为了交通模式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随着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的变化,居民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私家车出行仍然占据一定比例。
然而,随着城市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其他出行方式。
其次,公共交通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
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性和准时性吸引了大量乘客。
此外,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型出行方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些新型出行方式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为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市形态的演变对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肥交通调研报告
合肥交通调研报告合肥交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市交通状况,包括交通网络覆盖范围、道路拥堵情况、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等,为合肥市交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居民对合肥市交通状况的看法和建议。
2. 田野调查:观察并记录合肥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情况。
3. 统计数据分析:收集合肥市交通相关数据,如交通流量、道路建设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1. 交通网络覆盖范围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主要覆盖了市区和周边地区。
市区内主要道路密集,连接方便,但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道路建设不完善。
2. 道路拥堵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主要道路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高峰时段,特别是早晚上下班时间,主要道路拥堵情况较为严重,交通速度明显下降。
特别是部分瓶颈路段和交叉口,拥堵问题更为突出。
3. 交通工具使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居民主要使用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私家车在市区内占据主导地位,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其中,市区内地铁和公交车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但线路覆盖面仍有待改进。
四、调研分析1. 道路拥堵问题合肥市道路拥堵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a) 交通流量增加: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流量大幅度提升。
b) 道路瓶颈:部分道路交叉口和连接路段容量不足,无法满足交通需求。
c) 不合理的出行方式:私家车使用率高,并且车辆通行道路有限,导致交通拥堵。
2. 公共交通利用率低合肥市公共交通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a) 我们发现,在市区内的部分地区,公共交通覆盖范围不足,线路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b) 部分居民对于公共交通的乘坐体验不佳,例如车厢拥挤、车辆时间不准确等问题。
c) 私家车拥有更高的出行自由度,方便性和舒适度相对较高,因此,一些市民更愿意使用私家车。
五、建议1. 加大道路拓宽和建设力度:针对合肥市主要拥堵路段进行道路拓宽和改造,增加交通容量。
居民出行调查的内容
居民出行OD调查的对象包括年满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属性和调查对象的出行特征。
居民出行规律包括出行分布和出行特性。
城市居民的出行特性有下列四项要素:(1)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生活出行和公务出行三大类。
交通规划主要研究上下班出行,这是形成客运高峰的主要出行;(2)出行方式;3)平均出行距离,还可以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4)日平均出行次数:反映城市居民对生产、生活活动的要求程度。
生产活动越频繁,生活水平越高,日平均出行次数就越多。
检针机器 jhggjndhff。
安徽省合肥区位分析(经济地理学)
安徽省合肥市区位分析摘要:合肥市最近几年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会,但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同时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字:区位、人口、GDP、产业结构安徽区位优势简介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安徽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安徽省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便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经长江从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经陇海线到达连云港,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
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
乘汽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6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口岸。
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安徽省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最佳选择之一。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以省会合肥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5亿人口,GDP占全国的近40%。
其优势如下:一是资源优势。
名山优势,把这些名山组合在一起,形成跨区域的山岳之旅,推动旅游经济。
二是胜水优势。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共同拥有长江,可以以长江三峡为核心,推出万里长江之旅。
河南拥有黄河,中部五省还可以开展中国母亲河——黄河长江之旅。
针对合肥城市居民通勤基本特征及职住空间组织研究
25智城建设NO.01 2020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针对合肥城市居民通勤基本特征及职住空间组织研究孔文志 陈欣雨(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摘要:我国城市建设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的发展速度迅猛,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不断显现,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文章将对城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及住房空间组织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住平衡;交通拥堵;空间组织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其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上尤其突出。
合肥市城市人口密集,出现了通勤时间交通拥挤、通勤时间较长、城市汽车尾气排量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等,这与城市“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规划是相悖的。
笔者将以合肥市城市居民的通勤状况为切入点,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为合肥市的交通情况与职住空间及环境问题给出合理的参考意见。
1 合肥市居民通勤现状1.1 问卷数据统计通过统计针对合肥市居民通勤情况的问卷,得出结论:合肥市通勤距离小于3 km的居民约占27%,处于3~5 km的居民约占23%,大于5 km的居民约占50%,这50%的人中有人通勤距离超过20 km。
大部分人通勤时间在0.5 h内。
样本数据中有39%的人居住地与工作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内,这一比例虽然无法直接说明合肥市居民职住分离的严重程度,但是可以作为辅助参考;在这39%分布中有极少部分人在合肥居住,却在外地工作,说明合肥市内缺乏满足高端技术职业人员的岗位。
在调研人群中,主要通勤方式为非机动车和汽车,地铁公交的选择占比不超过25%,说明在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上,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工作人群乐意选择地铁出行,但合肥市地铁仍处于建设阶段,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1.2 地面交通拥堵状况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在通勤时间段内拥堵延迟时间比较长的路段有长江西路、北一环路、长江中路、金寨路、南二环路等,平均延误时间达到6 min。
交通需求预测
Vjg
M jg Aj M jg Aj
T
g
j
四、城市对外及过境客(货)运交通量生成预测
• 与市内货运交通生成预测类同方法,可先根据 城市发展状况预测其总量的增长情况,再考虑 用地等状况将总量分配到各交通区。
五、区域交通生成预测
• 通常采用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和弹性系数 法等。
• (1)各小区资料全——对各小区分别建模进 行产生、吸引预测;
• 1、居民出行预测——居民出行生成预测,分 布预测,方式预测。
• 2、流动人口出行预测——流动人口出行生成 预测,分布预测,方式预测。
• 3、对外及过境客运交通预测——对外及过境 客运生成预测,分布预测,方式预测。
• 4、城市市内货运预测——城市市内货运交通 生成预测,分布预测。
• 5、对外及过境货运交通预测——对外及过境 货运交通生成预测,分布预测,方式预测
各种交通生成的预测
• 一、 城市居民出行预测
• 1、居民出行产生预测 • 首先应对影响居民出行产生的主要因素作出分
析,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发展水平、职业、工 作(学习)时间制度等。可分别就(1)上班 (学)出行产生预测和 (2) 生活、文娱、公务 出行产生预测
• 上班(学)出行产生预测可采用生成率法;生 活、文娱、公务出行产生预测可采用回归分析 法。
Y公务 65.3291 X1 0.753115 X 2 21.2826 X 3
• (2)确定区位系数
各目的不同区位的出行吸引区位系数
目的 区位
中心区 中间区 外围区
上班
1.7625 1.51605 0.70557
上学 生活
1.33953 1.10754 0.821384 2.21947 1.92037 1.43813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模式的区域差异研究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模式的区域差异研究现代城市交通是城市功能运转的重要基础之一。
而城市交通出行行为模式的区域差异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各地的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的出行行为产生影响,导致不同城市之间的出行模式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并从空间尺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空间尺度来看,城市交通出行行为受到城市规模和布局的影响。
大型城市由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交通网络也相对发达。
人们可以选择多种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自驾、骑行等。
而小型城市受限于规模和资源,公共交通相对不够便利,居民更倾向于使用私人交通工具。
此外,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较高,人们更倾向选择步行或骑行来完成短距离出行。
而郊区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布稀疏,更多人会选择自驾车辆进行出行。
因此,城市规模和布局是决定交通出行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城市交通出行模式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同时,汽车的普及也使得自驾成为一种便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
相对而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较弱,居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等传统方式出行。
此外,城市居民的职业类型也会影响出行方式,如工业城市居民更多依赖工作单位提供的班车服务,而金融中心的工作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欧洲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由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们更多倾向于步行和骑行。
而在亚洲一些新兴城市,汽车的普及度较高,人们更多选择自驾出行。
此外,一些绿色环保意识比较强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习惯也会影响出行模式的差异,例如,一些地区的居民对自行车有偏好,而另一些地区的居民则更喜欢步行或者乘坐地铁。
最后,城市规划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对居民的出行方式产生影响。
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便利性和效率。
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基于不同交通中区的研究
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基于不同交通中区的研究梁丽华;付雷【摘要】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ata of the resident traffic survey data for the third time in 2007 , gets the basic data of travel intensity and modes of city residents in different traffic zones,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urban resident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provides basis for urban traffic planning.%对2007年石家庄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取得处于不同交通中区的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和出行方式的基础数据。
归纳总结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基本特征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石家庄市未来交通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77-81)【关键词】石家庄市;居民出行调查;出行特征;交通小区【作者】梁丽华;付雷【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1;石家庄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0 引言(1)背景。
2007年,为配合《石家庄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石家庄市开展了第三次居民出行入户调查。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范围是石家庄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20万),共收回有效调查表26 864份,实际居民抽样率为1.27%。
按照交通中区对这次“万户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交通中区各自的居民出行特征,并将其进行对比,以期能够找出居民出行特征的变化规律,为石家庄市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交通需求管理对策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罗靓;云虹;徐星【摘要】This paper, centering on the city of Xi'an, conducts investigation for the movement of 4 000 city residents through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statistic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The authors analyze their daily movement time, purposes, distances and means and put forword some necessary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atisfying their movement demands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traffic situation.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for such a large city, the work schedules should be set at different times; the public transit should enjoy priority in its development; the private cars should be restricted and some of its key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moved to the suburb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ir suggestions can provide better basis for the city planning and its related policies.%以西安市为研究地点,运用统计学与交通工程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对4000名城市居民进行出行调查,分析其日常出行时间、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以及出行方式等规律,并结合西安市城市特点及交通系统状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错锋上下班、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增长和有计划地引导城市优质资源外迁等,为城市交通规划及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参考。
出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分析对象
2017年4月中131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人文社会 .“出行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分析对象姚红松合肥市出租汽车管理所 安徽 合肥 230088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市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更加旺盛,出行方式也更加注重方便、快捷、舒适。
而城市公共交通尽管运力、运量有所增长,运输组织方式也有所优化,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市民“出行难”问题凸显,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为分析和研究的范本,对导致出行难问题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进而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市民;出行难;原因;解决路径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市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更加旺盛,出行方式也更加注重方便、快捷、舒适。
而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车和出租汽车)尽管运力、运量有所增长,运输组织方式也有所优化,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市民“出行难”问题凸显,如何有效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考量城市管理者智慧和水平的一大课题。
一、市民“出行难”成因分析(一)根本原因——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政府有限提供公共交通能力间的差距以合肥市为例,目前,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415万人,每日出行需求约1141万人次,其中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约415万人次。
而当前,合肥市域范围内有公交车4110台,折合5069标台),线路总长度2472公里,平均每日运送乘客525人次/每标台,每日运送乘客约185万人次。
市域范围内有出租汽车9402台,平均每台车每天运送乘客50车次,平均运送1.6人/每车次,每日运送乘客约75万人次。
公共交通日均运送乘客260万人次。
因此,全市公共交通日均缺口约155万人次。
“打的难”和非法营运现象普遍。
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政府有限提供公共交通能力间的差距是出行难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直接原因——城市公交发展相对滞后1.公交运力不足。
合肥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合肥市工业布局现状
中央继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 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 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 将得到国内外投资者更 多的关注,更加有利于 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其 它省份企业的投资,从 而使得经济社会得以快 速发展。
1、合肥市现状工业用地主 要分布在各类工业园区;主 要集中在合肥市区周边, 2、合肥工业发展加速 3、合肥市已经进入工业化 中后期阶段 4、其产业体系既有综合性 又有特色性
合肥市的区位优势
合肥处于中国大陆南北交汇,东西贯通的中心优势区位,以合肥 为圆心,半径为500公里的范围内有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的 大城市和4亿人口。 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合肥是全国重 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和通讯枢纽,是未来全国21个二级 交通枢纽之一。淮南线贯穿全境、合九、宁西、沪汉蓉铁路在此 交汇,随着宁西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时速达200公里,是国 家“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铜黄、合六叶、 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主要港口的定位、机场的 迁建和升级(有直达全国的20多条国内航线和直通香港的航班), 都将使我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我市加强对 外联系和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增强城市集聚力,提供了 十分有利的条件。
发展现实基础
1、经济基础:2009年合肥GDP同比增长17.3%,增速分别高于全 国、全省8.6和4.4个百分点。 2、土地资源:合肥市域面积7029.48平方公里。合肥城镇密集区 范围包括市区以及周边乡镇,面积2329平方公里。合肥的市区面 积838.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点支持的城镇化发展地区 3、水资源:合肥面临是水质性缺水问题,需要采取区域调水或 水质治理工程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提 出多项措施确保城市发展用水。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规划的实施, 提高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积极稳妥地推广再生水在农业、工业冷 却及生活杂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多渠道开发非 传统水资源,如雨洪利用、人工增雨等,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量。 4、其他资源条件:优良的城市环境是合肥重要的竞争力,早在 1992年,合肥就与北京、珠海一起被命名为首批国家 “园林城 市”,城市已经形成了“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 一体”的城市园林特色。合肥市的自然生态空间资源优越,北依 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以及一些小的水库,西近大蜀山,西南为 紫蓬山风景区,
合肥中心城区职住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合肥中心城区职住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颜冉;刘冰;李超骕;顾康康;杨新刚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22(41)5
【摘要】基于宜出行热力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刻画合肥中心城区职住空间特征,将职住空间划分为职住平衡和不平衡两类区域。
运用次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两类职住空间中个体属性和建成环境与通勤距离的关系。
结果表明:(1)合肥中心城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就业中心聚集于老城区和政务区,滨湖新区尚未形成就业中心聚集区,合肥中心城区的多就业中心格局尚不健全。
(2)职住不平衡区居住地设施密度与通勤距离显著负相关,提高职住不平衡区内居住地设施密度有助于缩短通勤距离。
(3)是否拥有私家车与职住不平衡区的通勤距离显著正相关,与职住平衡区的通勤距离相关性不显著;职住平衡区内私家车、慢行和公交出行的通勤距离均较短,职住平衡具有将机动车出行转为非机动车出行的潜力。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颜冉;刘冰;李超骕;顾康康;杨新刚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U12
【相关文献】
1.合肥中心城区住区容积率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珠海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高德地图兴趣点和交通传感数据的调查分析
3.针对合肥城市居民通勤基本特征及职住空间组织研究
4.针对合肥城市居民通勤基本特征及职住空间组织研究
5.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合肥市郊区职住空间特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表
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表(个人出行信息表)
调查员:××调查时间:××调查区域:××
填表说明
、一次出行的定义:是指人有目的的(如上班、上学、游玩等)由特定的出发地点到目的地的单方向移动。
、出发地和目的地以所在的地方的门牌号、街道或重要建筑物为准。
、出发时间精确到分。
、出行方式即为出行时依靠何种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出租车、小汽车等。
个人信息表
基本信息(请依次填写)
城市居民出行 调查表(家庭信息表)
调查员:× × 调查时间:× ×
调查区域:× ×
、家庭基本信息(家庭门牌号)
、家庭成员个人出行情况
填表说明:
、该表尽量由户主填写,家中 岁以上的人员务必统计清楚。
、应尽量填写真实情况。
、职业代码: 、学生 、工人 、医生 、教师 、公务员 、服务人员 、科研人员 、个体户 、退休人员 、无业人员 、其他。
、出行方式代码: 、公交车 、出租车 、私家车 、电车 、自行车 、其他。
城市机动车出行 调查表
调查员:× × 调查时间:× ×
调查区域:× ×
一、所调查车辆的基本信息。
二、机动车出行的基本信息
填表说明:
、尽可能多的调查区域内的车辆。
、车型代码: 、公交车 、出租车 、私家车 、摩托车 、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本次调查发送问卷 46 份 , 10 回收 45 份 , 0 2 其 中 5 份问卷由于被调查者的配合度和隐私观念 , 2 数据完整性不够 , 或者与正常值偏差过大, 比分 对
以缓解 城 市快 速 扩 张 带来 的交 通 压 力 , 但城 市交
通拥堵 日 益严重及公共交通相对滞后问题却 日 益 突出。对城市居 民交通出行特征的研究是解决问
题 的重 要手段 之 一 。德. . 拉 巴拉概 述 了建立 综合
强调交通可持续发展 的 目标规划 的重要性 , 出 提 解决 交通 问题 , 唯一 的选择 就是 减少 出行 距离 , 发 展有联 系的出行链[ 。H B r n 20 ) 究 了 2 ] . at (0 0 研 o 人 口密度和出行选择 、 城市规模 与出行 总距离 的 关系 。研究表明随着人 口密度 的增加 , 城市规模
有 着 较 大影 响 , 于市 中 心 的小 区 , 理 位 置 优 处 地
越 , 同时也存在交通量较大 , 但 单向交通流集 中的 问题 ; 处于较偏远地区的小 区, 交通流较小 , 但交 通 网络构建不够完善 , 给居 民出行带来不便 。为 了 了解 合肥 市交 通 区位 对 居 民出行 的影 响 , 市 将
Ur a sd n sTr v lCh r c e itc a e r h b n Re i e t a e a a t rsisRe s a e
o f ib s d o f e e o a i n f He e , a e n dif r ntl c to
CH EN Xi
我 国城市 化和 机动 化 的快速增 长使 得城 市处 于空 间结 构 重 构 与新 的 交 通 体 系建 立 的关 键 时 期 。城 市 的城 区 面 积 和道 路 宽 度 在 不 断扩 大 , 交 通状 况 的不 断改善 仍然 赶不 上人 口与 车辆 的迅猛
速度 , 虽然政府制定 了多项改善城市交通的政策
将调查结果数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 e cl xe 表格 , 运用数理
统计法 对数 据进 行整 理分析 。 33 数据 的有 效性 .
的分布 三个 圈层 比例 相 近 。二 环 外 居 民在 2 ~ 1 3 年龄段 中所 占 比例 最 高 , 0岁 占到 3. / , 着 24 随  ̄
居 民年龄 的增加 , 占比例递减, 3 ~4 及 4 所 在 1 0 1
人 口 4 2万多 人 ( 四区 三县 ) 全 市 常住人 口 5 1 9 含 , 0
外三个圈层对其进行分析 , 1 图 为合肥市居住 区 位划分 图。一环 内处于城市中心 , 地理位置优越 , 小 区分布密集 , 网密度大, 路 但相对 的交通量大 , 出行高峰拥堵现象严重 ; 二环之间相对于一环 一、
中心城 区划 分 为一环 内 、 一环 与二 环之 间 、 环 以 二
20 年底 , 09 合肥市辖瑶海 、 阳、 庐 蜀山、 包河 4 区和 肥东 、 肥西、 长丰 3 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 县, 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新站综合试验 区 市级 管 理 权 限 。市 辖 区 面积 为 72.8m2不 含 094k ( 巢湖水域)市区建成区面积为 30k 2城市户籍 ; 2 m ,
析数 据 的有 效 性 和完 整 性 后将 40 0 0份 问卷 的结 果代 码输 人 ecl以便 进 一步分 析 统 计 。数据 涉 xe, 及 合肥 中心 区人 口 1 77 。 06 人 以下从 被调 查 的居 民年龄 、 民职业 、 居 调查 小 区居 住类 型分 布 、 民家 庭 收 入 分 布 四个 方 面 分 居 析 , 数据 的有 效性 进行进 一 步论证 。 对 () 民年 龄 ( 2 1居 图 )
内来说 住房 密度 较小 , 网密 度较 小 ; 环 以外新 路 二
万。其 中市区户籍人 口 20 , 4 万 市区常住人 口 30 0
万 以上 。合肥 以其 风扇 型 的城 市形 态 成 为 中 国城
市规划史上的典范, 总体规划 中确立 的“4 ” 团 11组
形态将其 带人新 的空间发展模 式 。
收稿 日期 :0 10 -3 2 1 —52 作者简介 : 熙( 9 4 , , 陈 1 8 一) 女 硕士研究 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第3 期
陈 熙: 合肥市中心区城 市居 民出行特征研 究——基 于不同区位的研究
式、 出行 时 间等 。
5 5
的扩大, 出行方式 的出行总里程也逐渐下降 , 全 这 种下降的原 因是小汽车的出行距离随着人 口密度 的增加而下降引起 的, 反之居民依靠公共交通、 铁 路、 步行的出行距 离随着人 口密度 的增加而逐 步 增加[ 。P ce.(0 5 比较了美 国农村与都市 3 uhr]20 ) ]
的交通工具类型与数量等 ; 出行属性 : ③ 调查 日 出行次数 、 每次出行 的起止点、 出行 目的、 交通方
5 6
3 2 3 数 据 分 析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第 1 卷 9
2 ~5 之间 , 1 0岁 在小 于 2 0岁及 大 于 5 年 龄 段 0岁
的出行是采用小汽车方式 , 而在都市地区的 比例 为 8 [ 。目前 , 6 4 ] 国内的研 究还处 于起 步阶段 , 主要 开 展 了广 州[ ] 、苏 州 [ 、 京 [如 、 ] 北 ] 长
春E-] 居 民 出行 特 征 研究 。综 上 所 述 , 市 居 n1等 2 城 民出行 已成为 城市 问题 研究 的重要课 题 。
3 资料与分析方法
3 1 调 查 内容与 方法 . 根 据 国内外 开展 居 民 出行 调 查 的经 验 , 般 一
不 同 的居住 阶层 所 居住 的 区位 不 同 , 民收 居
居民出行调查表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 个人 ① 与家庭属性 : 口、 人 地址、 出行人数、 职业等 ; 社 ②
的对 比分 析 , 以为 总结 出行 规律 、 改善 交通 布局 和
功能区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图 1 台 肥 市居 住 区 位 划分 图
居 住 区所处 的 区位对 于居 民的 出行 行 为特征
2 研 究 区域
合 肥市是 由县 城发展起来 的省会 城市 , 开 改革 放 以来 , 肥 以空 前 的速 度 和 规 模 向前 迈 进 。至 合
伴随着合肥大建设的进行及 “4 ” 11格局 的不 断形成 , 道路系统 的不合理所引发的交通 问题 E t 益凸显 , 道路拥堵现象严重 , 民出行不便成为合 居 肥 居 民普遍 反应 的问题 。本 文通 过 问卷调 查获 取 合肥市不同区位居 民出行特征 的数据 , 探讨居 民 出行强度 、 出行 时耗 、 出行距离 、 出行方式等 内容
离、 出行 方式的基础数据 , 分析居 民的家庭及社 会经 济属性 , 归纳 总结城 市居 民交通 出行 的基 本特征 在不 同 区域的差异性及其影 响因素, 为改善合肥市 区城市交通布局提供主要依据 。
关键词 : 出行特征 ; 问卷调查 ; 区位 ; 合肥市 中图分 类号 : 9 U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4 4 (0 1 0—5—5 1 0 —50 2 1 )30 40
地 区的 出行行 为 , 研究 表 明农 村 地 区的居 民 9 1
为 了统计调查信息, 针对调查 内容制作 了调
查 问卷 。问卷调 查 采 取 小 区 内抽 样 访 问 的方 法 , 由调查 员 当面 了解该 住户 家庭 所有成 员 全天 的 出 行 情况 。
3 2 分 析方 法 . 3 2 1 区域 划 分( 1 . . 图 )
建小 区较多 , 网密度较大 , 路 给居 民出行带来不 便 , 三 个 圈层 由环 线相 隔 , 这 出行 差 异 较 为 明显 。
调研 选 取这 三个 圈层 的 8 小 区作 为 问卷 调 查 0个 点 , 2 1 五月进 行 问卷调 查 。 于 0 0年
3 2 2 居 住 阶层划 分 ..
会经 济属 性 : 家庭 收人 、 个人 收人 、 住条 件 、 居 拥有
入、 文化程度等都不 同。为了便于研究居住区位 与不同居住阶层 的分布影响 , 现按照经济形态将 住房划分为保 障性住房、 商品房 ( 其中包括普通商 品房、 高档商品房) 集资房( 包括单位大院等) 及城
中村 四大类 。
第1 9卷 第 3期 2 1 年 6月 01
安 徽 建 筑 工 业 学 院 学报 ( 然 自 科学版)
J unl f h i ntueo ci cu e& Id sr o ra o An u Isi t f t Arht tr e n uty
Vo. 9 No 3 11 .
( h i ies yo ci cye c o l f ci cye& R htcye& Ura ln ig An u v ri f Un t Arht tr,S h o o ht tr e Ar e c i tr e b nPa nn )
Ab ta t Th sa tcef re a pe i ee e ta , o t u sin ar y t e h a i aa o sr c : i ril o x m l n h fic n r l Ad p sq e to n ie wa o g t t e b scd t f ta e i ,ta e itn ea dta e o efo i e i e t ih 1 e n dfe e tlc t n ta r v 1 me r v ldsa c n r v l t m d r m ct r sd n swh c i d i ifr n o a i .I — y v o n lss d p o e t ff mi n o ay ie r p ryo a l a d c mm u iy e o o i p o ete , u y n t c n m c r p ris s mma ie ifr n e n dfe e t rz d dfe e c si ifr n a e fu b n ih bt n s b sc fau e a d is n l e c a tr n o d rt r vd a i o r a ra o r a n a ia t ’ a i e t r n t ’ifu n e fco si r e o p o i eb ssf ru b n tafcpa nn . r fi ln i g Ke r s ta e h r ce itc u sin ar s ih ;h fi ywo d :r v l aa trsi ;q e to n ie ;nc e e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