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音乐《阳关三叠》教案3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教案
8.请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9.请谈谈你对《阳关三叠》这首曲子音乐特点的理解,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0.请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阳关三叠》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阳关三叠》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阳关三叠》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4.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研究、讨论和实践,共同完成一个关于《阳关三叠》的音乐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实验,亲身体验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提高音乐表现力。
6.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阳关三叠》,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增强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能力。
7.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阳关三叠》,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增强音乐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阳关三叠》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阳关三叠》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阳关三叠》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阳关三叠》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阳关三叠》【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听音乐讲故事引言: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似古筝的音色”。
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
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教学设计】阳关三叠_音乐_初二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导入:1、欣赏动画,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在教师带领下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诗的吟诵,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华夏古韵的良好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
】一、歌曲教学1、欣赏琴歌《阳关三叠》。
2、了解古琴,介绍琴歌。
3、再听歌曲,为歌曲划分音乐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为歌曲划分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为下一步分段学唱歌曲做准备。
】4、学唱上阕。
(1)视唱上阕旋律。
(2)试着随琴填入歌词。
(3)带着吟诵古诗的感觉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上阕。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古诗词的吟诵感觉,更好地体验歌曲的韵味。
】5、学唱下阕。
(1)再次欣赏下阕,提问: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迸发?(“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八度音程跳跃,旋律跌宕起伏,突出强调了作者的不愿分离之情。
)(2)理解“遄行”的含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遄行”就是急行,快快地走。
作者仿佛看到前方道路的艰险,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
)(3)教师范唱第一乐句,提示力度记号与连音线,带领学生用手画出节拍。
【设计意图:通过体现力度记号及用手划节拍,更好地为演唱做准备。
】(4)分析第二乐句,思考:旋律进行、节奏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作用?(两次重复的旋律再次强调不愿分离之情,附点四分音符更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感。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情感引领,达到唱好歌的目的。
】(5)有感情地跟琴演唱第二部分歌词。
6、完整演唱古曲《阳关三叠》。
二、拓展延伸欣赏合唱《阳关三叠》。
思考:合唱版阳关三叠带来什么感受?(更加的丰满、有层次感,情感更细腻。
)2、简单尝试分声部演唱歌曲,感受合唱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声部演唱,亲自体验合唱与齐唱的不同,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歌曲。
】3、欣赏现代版《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对比欣赏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辨别、分析能力。
】三、教师小结,下课。
人音版音乐九下《阳关三叠》word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
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学生自行选择古诗。
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乐、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
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有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请你选择一首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那首古诗配乐(老师给两首曲子让学生选择)。
学生选择音乐,阐述选择的的理由。
二、感受与体验情感体验——学主题,听曲、作画、人声模仿古琴1、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
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教案
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熟练演唱这首歌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熟练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教学准备:音乐教室、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阳关三叠》的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
2. 新课教授:(1)教师讲解《阳关三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渊源。
(2)教师示范演唱《阳关三叠》,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
(3)学生跟唱《阳关三叠》,教师逐一纠正发音、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3. 分层教学:(1)基础层:学生单独演唱《阳关三叠》,重点关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
(2)提高层:学生进行《阳关三叠》的合唱,注重协调性和音色的搭配。
(3)创新层:学生自主创编《阳关三叠》的演唱形式,如加入舞蹈、情景剧等元素。
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阳关三叠》的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阳关三叠》,加强音准、节奏等方面的掌握。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阳关三叠》唱给家人听,分享学习音乐的喜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分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分层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阳关三叠教案初中音乐
阳关三叠教案初中音乐【篇一:阳关三叠教案初中音乐】八年级音乐下册《阳关三叠》教案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阳关三叠》教案人音版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的情绪难点:体验音乐的内涵教学用具: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首先给大家分成三组,各组选出代表,我提出的问题经各组讨论后,由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问题。
最后我们将选出这节课的冠军。
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生:《送别》师:来,咱们一起唱几句,感受音乐的情绪,老师指挥师生一起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同学们唱的很好。
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同时留心两个问题:出示课件:1、这首歌曲描写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了更好的感受歌曲的意境,请同学们看画面。
(课件出示)欣赏歌曲。
二、新授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讨论以上两个问题生:讨论(分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师:同学们体验的很正确,(总结问题 1)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的歌曲。
(总结问题 2)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课件出示)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
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课件出示)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授课课型:歌唱综合课二、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能够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指导琴歌的艺术形式,感受古曲韵律。
3、理解“三叠”的含义,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抒发的对友人的无限关爱的诚挚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演唱时如何变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准备:古琴、古曲《阳关三叠》的音频、视频、钢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教师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古琴)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琴。
古琴,亦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古琴,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把古琴。
3、知识交流教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教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教师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教师介绍琴名与音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弹拨琴弦、左手按弦曲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古琴形制崇尚自然,面圆而底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的十三个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弹奏古琴,即是面对天地日月;古琴的两个音孔,称为“龙池”和“凤沼”;琴弦的支撑称为“岳山”和“龙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二)欣赏乐曲: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了大批的琴歌和琴曲、(琴歌---在古琴演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琴歌,是指记载在古琴谱中以古琴弹唱的形式演唱的歌曲。
《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一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琴歌《阳关三叠》。
初中音乐_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用饱满的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聆听描述离别的现代音乐作品《送别》,感受离别情境。
2、多媒体展示画面,描述画面展示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认识古琴,并用自己的词描述古琴的音色。
2、分男生组和女生组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找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有感情的合作朗诵。
3、带问题完整聆听歌曲。
●歌曲可以分为几段,速度怎样?●歌曲中演唱了什么内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4、介绍作品以及“叠”的含义。
了解完整的阳关三叠。
5、随录音完整哼唱歌曲,思考两段歌曲在旋律、力度和情绪情感上各自有着什么不同的特点。
6、聆听教师范唱,跟随老师小声哼唱歌曲,注意歌曲的前奏和间奏。
7、同学们试着随琴填词演唱第一段、并处理其中难唱的字和情感的表达。
8、同学们试着随琴填词演唱第二段、并处理八度大跳音程和情感表达。
9、同学们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10、同学们跟随伴奏有韵味地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唱歌姿势的准确、气息的保持以及速度、力度的正确处理。
11、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合唱版的《阳关三叠》与我们今天学唱的这首歌曲有什么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12、创编一个以“友情”为主题的真情短剧,可采用歌唱、对白等各种形式表演。
13、欣赏教师演奏笛子《阳关三叠》,并找几位同学演唱歌曲。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教案3
《xx》教案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第一篇: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一)《扬州慢》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二)《阳关三叠》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
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结构及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演唱《阳关三叠》并理解其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阳关三叠》,理解其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古曲的演唱技巧,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作品背景介绍讲述《阳关三叠》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故事,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分析作品结构分析《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
4.感受音乐情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感受《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
5.学习演唱技巧讲解古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咬字、韵味等,并示范演唱。
6.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7.合唱展示学生进行合唱展示,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阳关三叠》的演唱水平。
2.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阳关三叠》乐谱。
2.相关古曲视频、音频资料。
3.教学课件。
六、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结合作品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曲的情感内涵。
3.注重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了古曲的背景、结构及情感表达,培养了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讲解古曲的演唱技巧,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和合唱展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古曲背景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讲解效果不佳。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花城版音乐初中教案
花城版音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妙,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4. 增加学生对音乐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内容:1. 学习一首经典歌曲《阳关三叠》。
2. 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3. 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 进行合唱练习和团队合作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动听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
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教师介绍歌曲《阳关三叠》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歌曲中的忧伤和惜别之情。
三、合唱练习(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唱效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合唱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团队合作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团队合作任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合作方案。
3. 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教师进行观察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3.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合唱练习和团队合作活动。
2. 学生表现力:评价学生在合唱和团队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节奏感、音准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包括学习态度、音乐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歌曲《阳关三叠》的音频和乐谱。
2. 教学PPT和相关资料。
3. 合唱练习和团队合作活动的材料。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和旋律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在学校音乐活动中的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最新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阳关三叠》教案.doc
别情歌曲《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中的离别之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友情、亲情,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赏,感受《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2)以演唱、弹奏、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附点节奏、八度音程等音乐要素;(2)口风琴吹奏《阳关三叠》的主旋律。
2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聆听、演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3重点难点重点 :感受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难点:从附点节奏、八度大跳音程等相关的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教师古筝演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乐器,看是什么?生:古筝师:不错,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开始盛行 ,它的音色清脆悦耳,如山泉流淌,极具中国民族特色。
今天老师就用古筝为大家演奏一曲《阳关三叠》,从而引出课题。
师:《阳关三叠》原本是一首古琴曲,那古琴是什么样的呢?师:出示古琴图片介绍,认识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音色古朴、低沉、深幽细诉情怀,直触人心。
接下来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中,一起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活动2【讲授】欣赏《阳关三叠》,熟悉乐曲,体验情感。
1、在古琴的伴奏音乐中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古诗描绘的情景;2、吟诵古诗《阳关三叠》,了解“三叠”含义,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
(听赏)阳关三叠-桂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阳关三叠-桂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音乐简介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曲目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雅乐的代表作之一。
该曲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主人翁的思乡、离愁”,被誉为“中国古风美学之千古绝唱”。
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的历史、传统及意义。
2.学习曲目基本的旋律和节奏。
3.了解并学习曲目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感悟。
4.发掘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南音与阳关三叠1.教师介绍南音的起源和特点。
2.向学生传授南音中用到的主要乐器。
3.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的来源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曲目的基本音符与基本节奏1.教师演奏曲目的基本旋律。
2.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阳关三叠的节奏。
3.练习阳关三叠的基本音符与基本节奏。
第三课时:掌握曲目细节及文化内涵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曲目的细节,并演奏示范。
2.向学生传授曲目所蕴含的历史、传统及意义。
3.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感悟。
第四课时:与曲目互动1.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奏,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2.学习发音技巧,将自己发音的气息、力度以及情感与阳关三叠融合。
3.与曲目互动,以舞蹈或语言的方式表现所听到的曲目。
总结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活动,学生得到了南音、阳关三叠乃至古典音乐的了解,对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练习了乐器演奏的技巧,体验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曲目进行了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参考资料1.《阳关三叠》的历史、意义、传承及音乐分析,依据《中华文化百科》。
2.七年级音乐教材,桂教版。
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别情 歌曲《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歌词、旋律、伴奏等方面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有感情地吟唱歌曲,让学生更深切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唱准切分节奏和跨小节音符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新课。
当我们唱响这首歌曲的时候,脑海里肯定会想起我们的好朋友,渴望跟好朋友见面共同歌唱友谊万岁!在外国,当他们跟朋友分别的时候,总会唱响《友谊地久天长》,期待在不久以后能再次相见;在我们中国的古代,人们在跟友人分别时,会唱什么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阳关三叠》。
二、新课教学。
1、首先欣赏一幅国画作品: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场景?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或哪一句?2、有感情地吟诵王维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注意吟诵时的速度、咬字与语调。
3、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你认为如果用这一首曲子为上面图画中的场景配乐合适吗?试着朗诵一遍。
)4、简单给学生介绍什么叫“阳关”;为什么叫“三叠”?5、完整听赏一遍范唱,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音乐情绪。
6、请同学们听一听:第一段由几个乐句构成?这几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引导说出:乐句之间的“起”“承”“转”“合”的联系。
)7、难点解决:切分节奏和跨小节连线(唱准切分节奏和跨小节音符的时值,让学生掌握这种改变了强弱规律的特殊节奏,就叫做“切分节奏”。
)8、请同学们用“lu ”随教师琴声演唱乐谱。
注意歌唱姿势与发声位置的准确,以及气息的保持,特别强调唱准八度大跳。
9、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注意歌词中重点字的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