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篇一: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二课时安排:20分钟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五教学目标: 1 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九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送别》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生:《送别》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
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二欣赏歌曲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师:〈〈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是明清时期的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老舍,书中讲述的主要是官场政治风云及其内部人物的活动及拉锯战,主题是神化红尘励志抗争,反映了中国政治和文化及历史的变迁。
此次教学内容以《阳关三叠》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解读文本,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等目标。
二、教学步骤(一)预习1.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在阅读的同时注意文本中的细节;2.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文本的理解;3.安排让学生总结材料,并编写文本对应的思考题;(二)全文讨论1.布置学生抢答,让学生以问答形式回答全文中的特定问题;2.安排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总结体现的主题;3.让学生综合材料进行论述;(三)小说解析1.安排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对应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2.安排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将其他作品和老舍的小说作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3.安排学生进行论证,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小说中提出的问题;(四)综合评价1.安排学生论述他们对小说中的思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2.安排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状况进行深入分析;3.安排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就小说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加以比较和讨论;4.安排小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总结本次《阳关三叠》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老舍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解读文本,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等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综合性训练的方式:预习,全文讨论,小说解析,以及综合评价等步骤,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学生们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小说,也对正确的政治观点有了更深的认知。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这首著名的古代民歌,掌握其基本唱法和节奏特点。
2.能够用正确的音高唱出《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了解歌词的意义。
3.呈现学生自己所理解到的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信息,并分析、鉴赏其音乐特点。
二、教学准备1.音乐教学课件。
2.乐器:口琴、尤克里里等。
3.相关音乐知识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播放一段《阳关三叠》,让学生们在听歌的同时,通过谈论古代民歌、古代文艺、以及“古老”的文化财富,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阳关三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2. 正文(35分钟)1.历史背景1.(10分钟)老师先简单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流传情况,使学生们全面了解这首歌曲的文化内涵。
2.音乐分析1.(10分钟)学习《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基本唱法和节奏特点。
2.(10分钟)让学生们用乐器合奏《阳关三叠》,并自由发挥、巧妙搭配,充分展示个人的音乐素养。
3.(5分钟)学生通过尝试唱《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让情感和音乐自由地融合。
3. 活动设计(20分钟)教师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阳关三叠》和古代民歌。
1.古代勾玉游戏老师准备一份精美的勾玉,同学们围成一圈,传递勾玉,每个人在歌曲响起的时候,需要说出自己刚才传递玉的次数(用英语)。
2.古代问答游戏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有关古代音乐的问答游戏,增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了解。
四、作业1.让学生自己体验学过的歌曲,并回顾音乐知识以及《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
2.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制作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创作的理解和热爱。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该按照孩子的掌握情况合理调节每一个环节,既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确保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应该加强抽象思维的激活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达到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老师还可以多挖掘和展示音乐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精髓,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中的篇目《阳关三叠》。
该篇目是中国传统音乐经典,著名的流行歌曲。
歌词简短、优美,曲调优雅、悠扬。
学生通过学习本曲,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阳关三叠》的旋律,并能辨认出乐曲的基本音乐要素;2.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故事和意义,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预备知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认识基本的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2.导入环节:让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中国传统乐曲,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3.学习主题: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详细解析曲调及歌词;4.基本技能:让学生练习听辨基本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5.探究主题:全班合唱《阳关三叠》;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7.提升评价:评价学生练习的成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1.前置导入:通过展示视频、播放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2.讲解法:以故事形式,讲解《阳关三叠》的背景及歌词解析;3.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与伙伴一起探究《阳关三叠》中的基本音乐要素;4.基本技能:利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辨基本音乐要素的能力;5.合作探究:通过全班合唱《阳关三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及对音乐的理解;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唱歌的表现能力和对《阳关三叠》的理解;7.提升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2.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3.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4.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的技能。
六、教学评价方式1.监测渠道: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学习笔记、作业任务;2.评价标准:掌握基本音乐元素;掌握《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掌握合唱技巧;能够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3.评价方法:评分制、小组互评。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阳关三叠》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阳关三叠》的作者及背景;2.能够理解《阳关三叠》的主题和意境;3.能够背诵《阳关三叠》,并理解其中的意思;4.能够进行朗诵并表达个人对《阳关三叠》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阳关三叠》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导读:(10分钟)3.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逐句解释《阳关三叠》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析这首诗的核心内容。
4.课文背诵:(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阳关三叠》的背诵,并让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朗诵,展示给全班同学。
5.个人感想:(20分钟)在学生朗诵完毕后,让每位学生表达自己对《阳关三叠》的看法和感悟。
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口头表达。
6.活动设计:(15分钟)设计一些小活动,例如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类似《阳关三叠》的诗歌,或者以这首诗为主题进行一场小型朗诵比赛等。
7.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诗歌朗诵和小活动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及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来评估他们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开展更加深入和丰富的学习。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阳关三叠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3.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体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起源于明朝,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以明代将领岳飞的“满江红”为基础,结合了南拳、北拳、太极拳等多种拳术的技术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阳关三叠的名称来源于岳飞在阳春关抗金时所作的诗句:“铁衣远戍辛勤久,一夜梅花扑鼻香。
体弱风疾谁堪问,隔江犹唱后庭傍。
”这首诗中的“阳关”指的是阳春关,而“三叠”则是指三个动作的重复。
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岳飞精神:阳关三叠是以岳飞为代表的忠诚、正义、勇敢、坚定的精神为核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2.气质:阳关三叠注重内在修养,强调“内圣外王”,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气质和品格。
3.技术:阳关三叠的技术要求高,动作繁多,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拳术基础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2. 阳关三叠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阳关三叠的基本动作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拦、托、按”,每个部分都有多个动作组成。
以下是每个部分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1. 拦拦是阳关三叠的第一个部分,主要是以手臂为主要工具,用于拦截对手的攻击。
拦的基本动作包括:1.单拦:左手向前伸出,右手向后拦住。
2.双拦:左右手同时向前伸出,拦住对手的攻击。
3.上拦:左手向上拦住对手的攻击,右手向下拦住对手的攻击。
4.下拦:左手向下拦住对手的攻击,右手向上拦住对手的攻击。
拦的技术要领包括:1.手臂要伸直,手掌要紧贴身体。
2.拦的力量要均匀,不可用力过猛。
3.拦的位置要准确,不可偏离攻击路线。
2. 托托是阳关三叠的第二个部分,主要是以手掌为主要工具,用于托住对手的攻击。
托的基本动作包括:1.单托:左手向前托住对手的攻击,右手向后托住对手的攻击。
初二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开 放 的 导 入
教学设计表
课题
《阳关三叠》
课型
唱歌
年级
初二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
首古代艺术歌曲。 此曲也被称为《阳关曲》、《渭城曲》等。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
意指唱(奏)三次。在不同版本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 情感表达的需要。 可对比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古琴曲《阳关三叠》,体会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 的不同感受。 2.学生分析 通过简单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作为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 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引导学生 理解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全面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音乐学习的广度和深 度。
事、构造等等。 曲的含义去演唱。
※关于古琴你了解多少?
核
3、——四四拍
歌曲的上半阙
心
3、乐理知识
— —强 . 弱 . 次 和下半阙有什么不
过
A、师:歌曲的拍号、强弱规律? 强.弱
同的感觉?上:好
程
B、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内容。
像对友人千叮万嘱
推
4/4 |X X X X|,学生 下:伤心的、不舍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授课课型:歌唱综合课二、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能够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指导琴歌的艺术形式,感受古曲韵律。
3、理解“三叠”的含义,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抒发的对友人的无限关爱的诚挚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演唱时如何变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准备:古琴、古曲《阳关三叠》的音频、视频、钢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教师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古琴)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琴。
古琴,亦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古琴,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把古琴。
3、知识交流教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教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教师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教师介绍琴名与音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弹拨琴弦、左手按弦曲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古琴形制崇尚自然,面圆而底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的十三个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弹奏古琴,即是面对天地日月;古琴的两个音孔,称为“龙池”和“凤沼”;琴弦的支撑称为“岳山”和“龙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二)欣赏乐曲: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了大批的琴歌和琴曲、(琴歌---在古琴演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琴歌,是指记载在古琴谱中以古琴弹唱的形式演唱的歌曲。
《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一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琴歌《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与作者。
2.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意象与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阳关三叠》的背景与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意象与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杨洪基的歌曲《阳关三叠》。
2.观看杨洪基现场演唱该歌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兴趣。
二、讲解背景1.介绍《阳关三叠》的作者王之涣,讲解他是唐代文学家,曾任长安宰相。
2.简要介绍《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即贞观时期的边塞战争。
三、品味意象1.学生们分组进行课文解读,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归纳《阳关三叠》中的意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四、探讨意义1.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阳关三叠》的意义。
2.提问学生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五、拓展讨论1.引导学生对比《阳关三叠》与其他具有边塞题材的文学作品。
2.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边塞题材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反馈】1.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表观点。
2.小组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于《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悟。
3.书面反馈: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拓展】1.播放其他以边塞为题材的音乐或影视作品,开展相关艺术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真实的边塞风貌。
3.鼓励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对边塞题材的理解。
【板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内容:导入-《阳关三叠》介绍-背景讲解-意象品味-意义探讨-拓展讨论-反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音乐视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启发学生对于《阳关三叠》的兴趣。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小组展示和书面反馈,检测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在拓展讨论中,拓宽了学生对边塞题材的认识和了解。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讲解,学生将能够:1. 了解阳关三叠的来源和背景;2. 熟悉阳关三叠的内容;3. 掌握阳关三叠的演唱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阳关三叠的副歌部分;2. 理解阳关三叠中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3. 掌握阳关三叠的呼吸和发声技巧。
三、教学准备1. 电子音箱;2. 播放音频的设备;3. 学生合唱表演视频。
四、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老师播放阳关三叠的演唱视频,为学生带来音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背景知识讲解老师向学生讲解阳关三叠的来源和背景。
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民歌,最早流传于西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一首有四个不同版本的合唱曲。
这首歌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Step 3:学习副歌部分老师分发阳关三叠的歌词给学生,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副歌的歌词和旋律。
老师可以逐句教唱,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Step 4:演唱技巧训练老师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并进行训练。
重点关注呼吸和发声技巧,让学生意识到这对演唱的影响。
Step 5:合唱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每个小组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部,让学生互相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声音。
Step 6:合唱表演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合唱表演,并录制视频。
老师可以在结束时播放学生的表演视频,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果。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学生不仅学会了阳关三叠的副歌部分,还掌握了演唱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阳关三叠合唱表演视频;阳关三叠歌词。
以上是关于阳关三叠教案的简要内容。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传统民歌阳关三叠的背景、内容及演唱技巧。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合唱练习和表演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演绎阳关三叠这首美妙的合唱曲目。
阳关三叠新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歌曲情绪和音乐风格。
2、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
4、认识古琴,感受琴歌的魅力。
5、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的理解,对诗词的和音乐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导入背景音乐:马友友大提琴独奏《天鹅》,图片(出示课件)师:这幅图大家是否记忆犹新,谁能告诉我这幅图的故事?生:……..师: 这是2016年新年的第一对“网红”,两只青梅竹马的大鹅。
母鹅被放在摩托车上准备送人,公鹅站在摩托车下,两只鹅嘴对嘴,恋恋不舍。
从情人节那天开始,这两只在“别离”前亲吻的大鹅,瞬间刷屏朋友圈。
感动了无数人,一些网友看完直接泪崩了。
动物尚有情,何况人乎?离别,一个沉重又伤感的话题,却每天都在上演,每个人都会经历。
亲人间的,朋友间的,恋人间的…….。
现代科技发达,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QQ,微信、视频等方式很快的了解对方。
而在古代,一分别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都不能见面。
那种离愁别绪便可想而知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人送友离别的歌曲。
我们一同来体验,同时留心三个问题:出示课件,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中演唱了谁的哪首诗作?3、这首诗共出现了几次?二、新授1、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同学们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生:……2、简介歌曲(1)生简介诗作师: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下歌曲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出示课件)生:.......(2)师补充介绍歌名的由来师:《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安西,是唐代设的安西都护府,在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课授课年级:高一级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了解乐器古琴。
3、学会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艺术价值。
学会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呈现几张送别的图片引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引出本节课内容《阳关三叠》。
二、授新课:(一)介绍《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
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歌原本的曲谱已经失传,目前常见的《阳关三叠》是一种琴歌,那么什么是琴歌呢?(生答)介绍琴歌(二)介绍古琴1、古琴的历史与价值2、古琴的结构3、古琴的形制(三)完整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并回答三个问题:1、何为阳关?何为三叠?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3、古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
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歌曲的情绪悲伤、依依不舍。
古琴的音色古朴、含蓄、深沉、悠长提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含义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们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阳关以西还是贫荒绝域,自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贫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教案阳关三叠
教案阳关三叠教案标题:教案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阳关三叠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3.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阳关三叠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阳关三叠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3. 阳关三叠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讲解PPT或教学课件。
2. 阳关三叠的实物或图片。
3. 视频资源或实地观摩机会。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阳关三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阳关三叠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阳关三叠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2. 学生观看阳关三叠的表演视频,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3.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学习阳关三叠的动作和技巧。
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阳关三叠的小组表演,展示所学习的技巧和动作。
2. 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阳关三叠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拓展:1. 邀请专业阳关三叠表演团队到校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探究和学习,拓宽文化视野。
评价:1. 通过观摩和点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技巧运用、团队合作等方面。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阳关三叠的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可以参加阳关三叠的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阳关三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其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表演展示来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生还能够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阳关三叠》的基本内容;
2. 熟悉《阳关三叠》中人物的形象、细节和特点;
3. 把握《阳关三叠》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阳关三叠》的基本情节;
2. 了解《阳关三叠》中人物的形象、细节及特点;
3. 感受《阳关三叠》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 让学生先通过课本读、研究《阳关三叠》,采用讨论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阳关三叠》的基本情节;
2. 引入学生读《阳关三叠》时可以尝试思考和对比作者如何描写不同人物,以及比较各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异同,分析出不同人物的形象、细节和特点;
3. 通过押韵训练,加深学生的文字阅读体验,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阳关三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结合课文知识,让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感情出发,对课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加以对比,从而对《阳关三叠》有一定的把握。
四、教学材料
《阳关三叠》文字课本
五、教学方法
1. 讨论研究 +
2. 押韵训练 +
3. 对比分析
六、监督考核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材料中总结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特点及主题,检验考核学生对文学作品把握的情况,看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
一、课题:阳关三叠
二、教学内容
本课时我们将学习阳关三叠,阳关三叠素有“中国第一曲”之称,是中国最负盛
名的传统古典曲目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精华。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阳关三叠的内容:介绍阳关的历史背景,演奏场景,变奏形式,以及古典音
乐特点。
2. 掌握阳关三叠的演奏技巧:学习各项古典乐器的演奏技巧,理解乐曲的构成,掌
握竹笛的演奏技法,并练习演奏。
四、教学准备
本课时准备古筝、笛子、板弦、丝弦等乐器,另外还有音乐厅、变奏谱、练习谱等。
五、教学过程
1. 了解阳关背景:
介绍阳关的历史背景,描述元代司马相如与原部将唐高祖刘邦的故事,形象地展现阳
关的景色。
2. 演奏场景:
演奏场景安排在大厅,让学生使用乐器模拟故事发生的地点,穿插介绍阳关三叠的特点:主旋律、副旋律、变奏等。
3. 变奏形式:
学习各项古典乐器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体验阳关三叠技巧性强,所使用的音乐元素多
样多彩,采用不同种类古典乐器的演奏技法制作出多种变奏形式。
4.理解古典音乐:
理解古典音乐的核心概念,对比古代古典音乐的特点,例如节奏的抑扬、服从谱乐等,让学生深刻体会艺术的意义。
六、检测
本课时主要结合视听、讨论、练习等形式,学生可以认真练习乐曲,通过练习竹笛、古筝、古箏等乐器,学会阳关三叠的演奏技巧,明白古典音乐的特点。
把握乐曲的情感变化,以及演奏古典音乐时的注意事项。
最终提交曲谱,由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演奏情况,判定给予不同的成绩。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结构及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演唱《阳关三叠》并理解其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阳关三叠》,理解其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古曲的演唱技巧,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作品背景介绍讲述《阳关三叠》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故事,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分析作品结构分析《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
4.感受音乐情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感受《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
5.学习演唱技巧讲解古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咬字、韵味等,并示范演唱。
6.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7.合唱展示学生进行合唱展示,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阳关三叠》的演唱水平。
2.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阳关三叠》乐谱。
2.相关古曲视频、音频资料。
3.教学课件。
六、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结合作品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曲的情感内涵。
3.注重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了古曲的背景、结构及情感表达,培养了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讲解古曲的演唱技巧,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和合唱展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古曲背景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讲解效果不佳。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阳关三叠-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阳关三叠-苏少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这首古曲,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2.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美;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阳关三叠》这首古曲。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合唱,掌握合唱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和方法1. 前期准备1.教师将《阳关三叠》的乐谱和MP3音频准备好;2.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6人;3.教师调整好教室的灯光和音响。
2. 导入用一些简单易懂、与古代战争相关的图片来引入课题,使学生对于古代战争产生浓厚兴趣。
然后放一段《阳关三叠》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
3. 学习乐曲1.教师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2.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跟着音乐感受旋律和节奏,同时尝试唱出旋律;3.老师指导学生听、唱、跟读、记谱,重点讲解合唱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 合唱演练1.按照分组,让学生进行分组排练;2.逐步合并,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协调演唱。
5. 展示1.小组进行展示;2.整体合唱。
6. 练习巩固1.用手拍节奏,进行口头训练,让学生记住乐曲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2.教师再展示一次乐曲演唱。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2.整体合唱的效果不理想,需要再加强演练;3.教师需要更好地组织活动,让学生更加感到教学的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
(《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
(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
(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
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
(《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
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
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
2、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
(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