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1

合集下载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元刊杂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字形特点独具一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元刊杂剧字形逐渐显得笨拙繁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进行简化研究,探索如何保持其独特韵味的使其更符合现代化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元刊杂剧字形的简化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我国文字规范化、简化化的进程,同时也可以为更好地推广和传播元刊杂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进行简化研究,不仅是一项文化研究,更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实践工作。

1.2 研究目的元刊杂剧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的简化研究,探讨其字形演变过程及现代汉字简化对比分析,以期帮助更好地理解元刊杂剧字形的特点和简化方案。

通过对简化后的字形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元刊杂剧字形简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元刊杂剧字形的简化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简洁、高效的文字表达的需求。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汉字文字的传播和应用效率,也有助于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深化对汉字字形变迁规律的认识,促进文字改革与规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拓展汉字字形演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作者:雷会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很为普遍一种文学现象,尤其在戏曲小说之中更为突出。

本文避开以往总是从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来作“大团圆”探因的研究模式,以元刊杂剧的文本——《元刊杂剧三十种》为考察对象,从微观入手,探寻元杂剧文体形态与叙事方式对故事结局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元刊杂剧三十种》;大团圆结局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48-01一、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代杂剧本子,它是当时一些单行演出脚本的汇刻的坊本,错字、俗字很多,宾白不全,不分折,以致王国维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元人杂剧的真面目,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入手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最接近元杂剧本来面目的。

从书中三十个剧目的结局的分析来看,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完成报仇任务的是儿子“复仇报恩”式的团圆结局中,来完成报仇任务的往往不是受害者本人,而是受害者的后代,主要是儿子。

对比《汗衫记》和《赵氏孤儿》这两个故事,我们发现虽然一个视角对准的是上层阶级中忠臣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一个视角对准的是普通百姓中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但最后团圆的终结人物都是忠臣或好人的后代——儿子来复仇。

《汗衫记》中受害者张孝友的遗腹子陈豹明白事情真相后,在赵兴孙的帮助之下,除掉了忘恩负义的奸人陈虎,使得祖孙三代得以团聚。

《赵氏孤儿》中为赵盾洗清冤屈,报仇雪恨的也是他的遗孤——赵氏孤儿。

尽管在元刊本中赵氏孤儿的报仇行动还未实施,但从赵氏孤儿知道实情后的满腔愤怒中,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

(二)“鬼魂告状”表现出对皇权的忠心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鬼魂形象的出现也造成了一类团圆结局,但在这里鬼魂的出现并不像《窦娥冤》中窦娥一样,鬼魂告状只是个人为了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而是为了社稷的安危,国家的利益。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拟式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拟式
助词虚化为 比拟助词 , 因为“ 来” 后 跟形容词必须是包含着数
( 1 8 ) 壮鼻 凹硬 ( 如) 铁石, 交满耳根都做 了 烧 云。

高乐 /论《 元刊杂剧三十种》 的比拟式
( 《 调风月》 ) ( ( e r 叶舟》 ) 《 元杂》 中比拟助词“ 似” “ 也似” , 后面一定有 N P或 V P ,
语法功能是作 定语或 状语 , 江 蓝生 认 为是汉 语 与 阿尔泰语
肚 皮干 牛粪 。 ( 1 7 ) 直饿 的( 似) 夷齐瘦 。
元 时期语 言融合 背景拟式; 像义动词; 比 拟助词
中 图分 类 号 : H1 4 l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8 6 1 0 ( 2 0 1 3 ) 4- 0 0 0 5 9- 0 2
2 . 如 +喻体
( 主要是蒙古语 ) 渗透融合所 致 , 这种过程经历了从照搬蒙 古 语词序到逐 步 调整 、 改造 , 从 而 融入 汉语 固有 的语 法体 系。 本文认 同这种 观点 。江蓝 生先生提 到宋元时期 “ 来” 的另 一 种用 法 , 即用于“ 名词 +来 +形容词 ” 的架构 中 , 意义 相 当于 “ 如……样” 、 “ 似……般 ” , 表示 比况 , 作者认 为 “ 来”由概数
( 1 4 ) 虎狼 ( 似) 恶公人 , 扑鲁推拥厅前跪。作定语
( 3 ) 百姓 每恰 ( 似) 酸谄( 一般 ) , 都一肚皮行真 包着 气!
( < 东窗事犯= } ) 3 . 如 +喻体 +一般 ( 4 ) 这袄 子是 故 衣, 只值二 升米 , 你将 去, ( 如) 珍珠 ( 一 般) , 休要作贱 了。 4 . 似 +喻体 +样 ( 5 ) 我抬起 头( 似) 出窟的雏獾 , 缩着肩恰便 ( 似) 水 淹老 鼠, 弓着腰 恰便( 似) 人样虾朐 。 5 . 如 +喻体 +样 ( 6 ) 尚古 自醉醺醺终 日( 如) 泥( 样) 。 6 . 是 +喻体 +般

《元刊杂剧三十种》叠字现象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叠字现象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叠字现象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的而且是唯一的元代杂剧刻本。

作为一部元杂剧作品集,该书所承载的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透过这30种剧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元杂剧最真实的原貌,这是明人选本或者其它元杂剧版本所不能代替的。

此外元杂剧是一种口语性极强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研究元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本篇论文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主要研究语料,以元刊杂剧中出现的叠字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共时角度和历时角度对所出现的叠字进行深入分析。

共时角度是在对所统计到的叠字式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历时角度主要是在前人对叠字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先秦至元明清时期韵文中的叠字的发展作一下梳理和探讨,从而明确叠字式在元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和特点,以及对后世叠字式发展的影响。

《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

《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

《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白旭【摘要】近世学者多认为臧晋叔《元曲选》因遭到作者大幅删改已不复元曲原貌,故而不能作为元曲研究的底本参考。

宇文所安所著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也明确指出只有《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可信,直接否定了明代编选的版本。

将两种版本加以对比,认为两者的差别应当是搜集编选来源不同,并不存在作者增删的问题。

前者当出自御戏监的内府本,而后者当出自民间演出的舞台底本。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at Zang Jinshu’s Selected Yuan Dramas cannot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Yuan dramas because of the great modification and deletion by the author.S.Owen’s 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 also states clearly thatThirtyKindsofYuanDramas is the only reliable version,directly denying the version compiled in the Ming Dynasty.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version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lies in the origin of drama and there is no matter of the addition or deletion by the author.Selected Yuan Dramas originates from the Royal Theater of the imperial palace,while Thirty Kinds of Yuan Dramas originates from the stage text of folk performance.【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4页(P37-39,58)【关键词】《元曲选》;《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来源【作者】白旭【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4网络出版时间:2016-09-27 9:04:00臧晋叔的《元曲选》自编定以来,一直遭到戏曲研究者的非议,研究者批评其在编纂过程中对元杂剧作了大量的增删,不复元杂剧原貌。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研究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部元代刊刻的雜劇刊本,其中使用了大量的俗字。

本文以《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基础语料,以《三十種》中的俗字為研究對象,探索元刊本傳承俗字和新興俗字的特點。

文章主要運用字形採樣與字形調查法對《三十種》中的俗字進行字形搜集和整理,運用定量與定性的方法選取代表性俗字進行研究,運用歷時與共時比較法,對比元代俗字與宋代及宋以前、隸變以後的俗字,探討元代俗字對前代俗字的繼承、改造及在前代基礎上的新興俗字,運用個案分析法分析元代新興俗字的形體演變方式,總結元代俗字的特點,探究其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對後世漢字使用的影響。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緣起、該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和本文的研究內容、方法、研究價值及創新之處。

第二章通過《元刊雜劇三十種》中的俗字與宋刊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相同俗字的對比,歸納了元刊本中的傳承俗字,涉及到元刊本俗字對宋代及宋以前俗字的繼承情況,並總結了元刊本傳承俗字的類型和特點。

第三章重點分析元刊本中的新興俗字。

通過個案分析和具體釋例,探究這些新興俗字的字形發展演變情況和構型規律,總結元刊本新興俗字的特點,並簡要論述了元刊本新興俗字產生的原因。

第四章簡要概述了元刊本俗字的研究價值,並簡要分析了元刊本俗字對明清俗字的影響,以證元代俗字在俗字發展史上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五章結語部分,總結全文。

文章通過歷時比較與共時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動態地、歷史地分析研究了元刊本俗字的類型和構型特點,把元代俗字放在漢語俗字發展史當中去比較研究,初步掌握了元刊本俗字的基本面貌和成因,了解了
元刊本俗字的基本特點。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一部重要的戏剧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

在有许多字形简化的特点,这对于研究元代时代的文字变迁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字形简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一、字形简化的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汉文化与蒙元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字书写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字形的简化,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元代对文化的态度是开放包容的,而文字的简化也是这种开放包容的一种表现。

二、字形简化的特点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字形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筆劃簡化在元代的文字中,不少汉字的笔画被简化了,有的变得像是一笔带过。

原本的“萬”字在元代书法中变成了“卍”字。

这种笔画的简化,使得文字的书写更为简便,适应了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

2.部首簡化部首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它通常在字的左边或顶部,用来表示字的含义或音。

在元代,一些汉字的部首进行了简化,“鬲”的部首“鬯”变成了“水”,“魑”的部首“鬲”变成了“鬼”。

这种简化使得文字结构更加简单,易于识别和书写。

3.結構簡化除了部首的简化,元代的文字在结构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有的字的结构被调整,有的字的构造被简化。

“鬱”字在元代书法中的结构变得更为简洁,少了一些线条,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

三、字形简化的影响字形简化不仅仅是在书写方面有影响,它还对后世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字形简化使得书写更加简便,提高了文字的传播效率。

字形简化还影响了后世文字的书写规范,有的简化字成为了后世规范字,为后世的文字书写奠定了基础。

四、字形简化与文化内涵字形简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字形上得到体现。

元代社会的开放包容,与文字形式上的简化相呼应。

字形的变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俗词俗语与版式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俗词俗语与版式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俗词俗语与版式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刊本,不仅是研究元代戏剧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元代语言资料。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典型的俗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在俗字、俗词和俗语的大量使用。

《元刊杂剧三十种》不仅在文本内容上有特点,在版式上也独具特色,是研究元代戏曲版式的最好样本。

论文选择《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其文本内容,也关注其版式特点,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挖掘其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戏曲表演体制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论文主要从俗字、俗词、俗语的使用方面挖掘其在戏曲文献方面的价值;从对版式各要素的特点方面挖掘其在戏曲表演体制等方面的价值。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四章论述。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选题目的、研究价值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字研究。

首先,将各本的俗字以影印的方式逐本摘录出来,并做了简要分析,指出每一本中俗字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然后总结《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俗字的简化类型,归纳出简化规律。

最后通过同敦煌俗字及《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所录宋代简化俗字进行比较后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俗字更具系统性和规律性。

敦煌时代至宋代是简俗字体系的准备时期,而元代是简俗字系统的形成时期。

元代简俗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第二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词研究。

对元杂剧俗词考释的论著已相当不少,但所引材料多为明刊元杂剧,《三十种》中不少俗词在相关辞书中并没有收录。

本文择释了一部分未曾被考释过的俗词,还有一些至今仍活跃在包括山西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中的俗词。

在释义时,以明万历臧氏刻本元人杂剧所提供的书证材料为依据,结合历代口语文献材料如笔记和白话小说等,同时结合现代活的方言口语材料加以印证,以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取得释义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同时,借助语料库语料,追根溯源,尽可能找出每条词的最早出处,以说明该词的最早使用年代。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焦浩【摘要】日本的元刊杂剧研究历史已有约四十年,系统的整理与校订始于1983年.目前共校出15种,另外15种仍在校订和研究之中.其研究情况可大致分为覆元椠本的形成与流传、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文献的校注译四大方面.优秀而且有传承的研究团队和审慎的研究态度是其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保证.中国传统小学知识的欠缺是日本学者校注元刊杂剧的不足之处,由此造成了一些误校、误注,但这并不影响日本的元刊杂剧研究能够形成一个优秀的校本.【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戏曲艺术;日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整理;研究【作者】焦浩【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刻本杂剧剧本集,共收杂剧三十种,是研究元杂剧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书最早是明代李开先旧藏[1]168-174,清代先后经何煌、元和顾氏等人收藏,最终被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荛圃)收藏,黄氏于书匣上题楷书“元刻古今杂剧乙编士礼居藏”十二字,另有隶书“集部”二字。

民国初年,该书为罗振玉所有,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自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一文始,该书在国内被定名为《元刊杂剧三十种》(简称元刊杂剧)。

元刊杂剧在题名、体制、形态等方面均与明传本的元杂剧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其中还保留了元代很多由汉、蒙语言接触造成的特殊语法现象,是研究元杂剧、元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学、戏曲学、语言学价值。

因此,元刊杂剧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国内的研究情况已有多位学者做过综述①,不再赘述。

国外的研究以日本为重镇,本文拟对其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一、“覆元椠本”的形成与流传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从罗振玉处借得元刊杂剧原书,请当时湖北著名刻工陶子麟(又名陶子林)进行复刻,重题为《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是为“覆元椠本”。

《元刊杂剧三十种》代词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代词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代词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现存元代杂剧的唯一元代刊本,是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口语代表文献,其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语言面貌,是研究元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不可忽视的文献材料,对于研究整个汉语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看重《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语料价值,认为它所反映出的许多语言现象值得我们作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选取《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代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书代词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试图揭示《元刊杂剧三十种》代词的全貌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为近代汉语代词系统的构建尽一点微薄之力。

绪论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一书及其语料价值、研究概况进行介绍;第二方面对代词的相关问题以及近代汉语代词研究概况进行论述;第三方面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说明。

正文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一书的代词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

结合计量统计,从代词的出现频率和使用特点等方面,从语法等角度对代词进行逐一描写和分析,以总结出该书代词的全貌。

正文第二部分(第四章)从历时的角度进行专书代词比较。

将《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代词分别与前期的《祖堂集》、后期的《鼓掌绝尘》两部专书的代词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代词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

其 实 这 种 形 式 在 其 他 书籍 刊 刻 中 多 有 使 用 , 定 宗 四 如
年 平 阳晦明轩 张存 惠 刊 《 修 政 和经 史 证 类备 用 本 重 草 》, 文 内 强 调 或 标 题 性 文 字 皆 用 阴 文 , 作 者 按 凡 如
语 “ 按 ”, 著 如 《 性 论 》、 尔 雅 》, 人 按 语 , 今 引 药 《 他 如 “臣 禹 锡 谨 按 ” 。 至 正 二 十 五 年 西 园 余 氏 刊 《 寒 等 伤
折 开 场 孙 权 请 乔 国 老 议 取 荆 州 事 一 段 对 白 : 正 末 “(
云 ) … ( 又 云 )( : 不 可 去 。 此 “ 可 去 ” … 驾 云 )‘ ”’ 不 三
字 下 两 折 笔 以 后 即是 长 长 的 曲 线 , 知 所 云 。还 有 些 不
剧 三 十 种 》 为 一 个 有 整 体 风 格 的 刻 本 而 论 , 然 是 作 显
能 以阴文说为证 《 刊杂剧 三十种 》 是建本 。 元 就
三 是 汪 文 以 为 二 者 文 内重 复 的 字 词 大 多 以 “=” “< ” 号 替 代 , 可 见 《 刊 杂 剧 三 十 种 》是 建 本 。 <符 也 元 此 中情 形 二 者 确 实 有 相 同 处 , 别 的 刻 本 一 样 如 此 , 但 也 非 建 本 所 独 有 , 必 说 。 但 有 一 点 , 是 《 刊 杂 不 却 元 剧 三 十 种 》 独 擅 而 他 本 不 具 备 者 , 就 是 《 刊 杂 所 这 元
证 ” 二 , “ 刊 杂 剧 实 际 的 刊 刻 地 ”时 , 从 贾 二 第 论 元 更
题 的解 决 对 于 从 元 杂 剧 的 文 本 传 播 、 杂 剧 的 演 出 等 元 方 面 认 识 元 杂 剧 的 发 展 史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 至 对 甚 元 代 印刷 史 的 认 识 也 很 大 的 帮 助 , 以 , 果 有 可 能 , 所 如 这 个 问题 便 是 应 当 研 究 明 白 的 。 在 中 国 刻 书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略 而 言 , 书 性 质 约 刻 般分 为官 刻 、 刻 、 刻 等 。不 同的 刻 书 主体 因其 私 坊 刊 刻 目的 不 同 , 刻 书 版 式 、 容 的 追 求 不 一 , 刻 图 对 内 所

《元刊杂剧三十种》兼语句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兼语句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兼语句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下简称《杂剧》)中的兼语句可分为致使命令类、情感表达类、助领伴随类、取予类、称封类和存现类六类,不仅数量丰富、句式繁多,而且结构复杂。

本文对《杂剧》中的各类兼语句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深入分析并归纳了《杂剧》各类兼语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构建了《杂剧》兼语句系统。

在句法上,《杂剧》兼语句呈现出“S+VP1+NP+VP2”模式,VP1根据动词的语义特点可以分为致使命令类、情感表达类、助领伴随类、取予类、称封类和存现类六类,并且这六类的使令度是逐渐递减的。

《杂剧》兼语中的S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

S可以是人称代词,表人物的名词,也可以是事物或事件。

VP2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可以是光杆动词,也可以是复杂结构,复杂结构包括述宾结构、状中结构、连谓结构等。

NP作为兼任VP1的宾语和VP2主语的特殊成分,既包括具体的人称代词和名词,也包括事物或事件。

《杂剧》兼语句还有否定形式、疑问形式和兼语句套叠使用。

兼语句的否定形式通常是在VP1的前面加上否定词构成。

兼语句的疑问句形式通常在VP1前加疑问词构成。

兼语句套叠使用的情况主要出现在致使命令类兼语句中。

在语义上,《杂剧》兼语句语义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主语S同谓语VP1之间的关系,另一是NP同VP2之间的关系。

在《杂剧》中,主语S担任的语义角色是施事,NP担任的语义角色既可以
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

在语用上,《杂剧》兼语句具有省略的特点。

兼语句的省略主要是主语S省略和NP省略,没有谓语省略的情况。

作为兼语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谓语是不可以省略的。

《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句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句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句研究本文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比较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描写。

我们将《杂剧》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各类比较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表义功能,并通过历时比较进一步揭示《杂剧》比较句的特点及其在近代汉语比较句发展史上的过渡地位。

《杂剧》中平比句数量丰富,结构复杂。

按照标记的数量可分为前单标记平比句、后单标记平比句和双标记平比句。

从比较标记来看,主要有“如”、“似”、“若”、“般”、“样”等,其中比较标记“如”和“似”的复合形式较为丰富。

从句式上看,平比句出现很多新的句式,如“XY般W”、“XY似/也似W”等。

从使用频率来看,“若”字句由于文言色彩较浓已逐渐消亡,而“似”类平比句的数量急剧上升,使得其比较标记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从句法功能来看,唐宋时期平比结构主要在句中作谓语、状语和补语,而《杂剧》中开始有了作定语的用法,并且平比结构的作用更加复杂,出现了多种用法叠加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着重探讨了“X比Y”式、“来”字句等的来源问题。

《杂剧》中差比句类型丰富。

按照语义可分为胜过句、不及句和异比句。

从比较标记来看,主要有“如”、“似”、“过”、“比”、“不及”等,其表达形式也十分丰富,既有肯定式和否定式,还有反诘式和疑问式。

句式上,基本沿用旧的差比句式,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差比句式,如“XW过Y”式、“X比Y难同”式等。

从使用频率看,以不及句为主,其中盛行比较句史的“于”字差比句消失于历史舞台。

从比较结果来看,W既可以出现于Y后,还可出现于X与Y之间,也可出现于复合式比较标记之间。

此外,我们着重探讨了“比”字句中“比”是否完全虚化为介词、如何区分“XW如/似Y”式表平比还是差比等问题。

元人杂剧的珍本——谈《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人杂剧的珍本——谈《元刊杂剧三十种》

作者: 徐沁君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25-30页
主题词: 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三十种;元刊本;元杂剧;文献价值;东窗事犯;疏者下船;元曲选;调风月;西蜀梦
摘要:《元刊杂剧三十种》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元人杂剧的唯一元代刊本,它保存了元杂剧文学剧本的原始风貌,是研究元人杂剧的第一手资料,因之它具有极珍贵的文献价值。

元刊杂剧三十种,其中十四种是孤本,十六种有明刻或明抄本。

据隋树森先生编《元曲选外编》附录《现存全部元人杂剧目录》,共计有杂剧一百六十二种。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副词研究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副词研究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副词研究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版本比较可靠,年代基本确定,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反映了元代汉语的语言面貌,是研究元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计量统计法、静态描写法和历时比较法。

本文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242个副词,以语法功能结合语义特征为主要依据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频率副词、累加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等8个次类,并对每一小类副词的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作了计量统计和静态描写,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副词总貌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概括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副词的基本特点。

从音节特点看,共有127个单音节副词, 93个双音节副词,22个三音节副词。

从结构类型看,有130个单纯副词,112个合成副词。

合成副词可分为复合式和附加式,复合式又包括并列、偏正、述宾、主谓、重新分析式等五种结构形式,附加式中共有“然、地、的、自、里、个、生、来”等8个副词词尾。

从语法功能看,副词可以修饰VP、AP、NP、NumP和S,不同的副词次类有不同的被修饰成分,绝大多数作状语,只有1个“分外”作补语。

从副词连用看,体现了副词连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两个相同次类连用、两个不相同次类连用和三个次类的副词连用。

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可以和除了频率副词之外的所有副词次类连用。

有些副词连用时它们的位置可前可后。

本文还选取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敦煌变文中的程度副词进行历时比较。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
杜海军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0(026)001
【摘要】<元刊杂剧三十种>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元人刊刻的元杂剧作品集,是一多种有特色刻本的组合体,对于研究元杂剧发展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或云其为建本,但其刻板形式字距特密,行文省略太多,且省略不规范,错字太多,难以阅读,肯定不便于售卖,所以建本之说实误.而从元杂剧刻本强烈的广告意识、宾白科范的简略、刻板的巾箱本形式、俗体字的写法、刊刻风格不同看,它应该是有多个剧团刻就的版本,它反映了元代杂剧剧团的发展,这对我们研究元杂剧发展史是有意义的.
【总页数】6页(P111-115,76)
【作者】杜海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
【相关文献】
1.《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 [J], 白旭
2.《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与刊刻地点另议 [J], 方彦寿
3.明刊戏曲插图之演变及其戏曲史意义 [J], 张青飞
4.民国时期遗民作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及其戏曲史意义 [J], 姚大怀
5.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J], 小松谦;金文京;黄仕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拟式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拟式

[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元代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简介]高乐,女,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拟式○高乐(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43)[摘 要] 《元刊杂剧三十种》(下简称《元杂》)的比拟式有全式“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又有简式“像义动词+喻体”和“喻体+比拟助词”。

《元杂》出现了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与前代不同的比拟句式,反映了蒙元时期语言融合背景下比拟式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元杂》; 比拟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中图分类号:H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4-0059-02《元杂》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元刻杂剧选本,表现出鲜明的语言艺术特点,口语化的程度很高,在蒙元时期语言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语言现象。

比拟是在通过相似性感知并表达事物时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汉语比拟式是表达两物或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包括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

通过考察,其中的比拟式既有“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的全式,又有“像义动词+喻体”和“喻体+比拟助词”的简式。

一、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典型的比拟式包含相比拟的甲乙两事物,喻体前后有两个比拟标记像义动词和比拟助词,全式为“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式。

1.似+喻体+般(1)把那厮(似)死羊(般)扯扯扯下九重天!(《任风子》)(2)(似)这等油煠猢狲(般)性轻狂,他怎图画作麒麟像!(《霍光鬼谏》)2.似+喻体+一般(3)百姓每恰(似)酸谄(一般),都一肚皮行真包着气!(《东窗事犯》)3.如+喻体+一般(4)这袄子是故衣,只值二升米,你将去,(如)珍珠(一般),休要作贱了。

(《小张屠》)4.似+喻体+样(5)我抬起头(似)出窟的雏獾,缩着肩恰便(似)水淹老鼠,弓着腰恰便(似)人样虾朐。

(《遇上皇》)5.如+喻体+样(6)尚古自醉醺醺终日(如)泥(样)。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与刊刻地点另议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与刊刻地点另议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与刊刻地点另议
方彦寿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1(027)003
【摘要】本文对汪诗珮提出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建本,对杜海军提出的是"剧团刻本",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辨正,以为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触合,去其偏,得其全,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文章进而提出,从刻本性质来说,<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元代民间私家刻本;从生产单位来说,<元刊杂剧三十种>又是元代民间私家(剧团)委托建阳书坊刊行的一种特殊的"建本".
【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方彦寿
【作者单位】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福建,南平,3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
【相关文献】
1.元杂剧口头编演形态探论——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中心 [J], 郑劭荣;江肓静
2.元杂剧中赋体的运用——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考察对象 [J], 杨正娟
3.也论元刊杂剧与李开先的收藏关系——甄炜旎《<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李开先旧藏之关系》失误辨 [J], 杜海军
4.《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 [J], 杜海军
5.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J], 小松谦;金文京;黄仕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 2008年第2期试论5元刊杂剧三十种6的版本性质小松谦金文京 撰 黄仕忠 译[作者简介]小松谦(1959-),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

(日本京都,6068522)金文京(1952-),男,现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日本大津,5200025)[译者]黄仕忠(1960-),男,浙江诸暨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

(广东广州,510275)¹ 原为5元刊杂剧研究6(东京:汲古书院,2006)的解说。

本篇解说,以金文京5元刊杂剧三十种序说6(5未名6三号,1983年1月)及小松谦5关于元杂剧的祭祀性演出剧目6(5中国文学报6第58册,1999年4月,后作为5中国古典演剧研究6(汲古书院,2001)第Ñ部分第二章5元刊本考6收录)为基础,由小松谦执笔,并增加了若干新的见解。

º 叶盛:5草木子6卷之四5谈薮篇6:/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

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0» 参见前举小松谦书第Ò部分第四章/明刊本刊行的主要原因0。

¼ 参见赤松纪彦5以3元曲选4为目标6(5田中谦二博士颂寿记念中国古典演剧论集6,汲古书院1991年版)、小松谦53元曲选4考6(5东方学6第101辑,2001年1月。

其后小松谦前举书作为第Ò部分第五章53元曲选4、3古今名剧合选4考6收录)[摘 要]/元刊杂剧三十种0¹题目标有/古杭新刊0、/大都新编0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

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

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元末,而且在传演中受到不断的改动,某些版本有覆刻、补刻的痕迹,其刷印已迟至明初。

据版式行款,可知是由四个左右书坊的刊本汇集而成。

这些版本大多留有祭祀演剧的痕迹,并且多有帝王或类帝王角色出场,因明代不允许/驾头杂剧0演出,这些便在明代传本中被删削,或是不再演出而无明刊本存世。

[关键词]元刊杂剧三十种 祭祀演剧 驾头杂剧1中图分类号2I207.37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674-0890(2008)02-001-10一、元杂剧版本的成立人称汉文、唐诗、宋词、元曲。

这是明代人在考虑以什么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时所得出的结论。

类似的说法在元末叶子奇的5草木子6中已可见到º,但这一说法得以确立,则在明代后期,大约是出于复古派的影响。

复古派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0,在探寻后世各代能够与之匹敌的文学时,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宋之词和元之曲»。

元曲被视为曲这一韵文体裁的顶峰,而其中特别受到重视的,其实是将曲用作歌词的戏剧,即元杂剧。

这一趋向的确立,也是在明代后期。

在元代知识人中,曲是词的变体,当时重视的是成于文人之手的散曲。

散曲的作者显然比杂剧作者身份要高。

5太平乐府6、5阳春白雪6等元代刊行的大型曲选都只收散曲,便是其表征。

情况在明前期仍然基本相同,明中叶以后刊行的曲选5盛世新声6、5词林摘艳6、5雍熙乐府6,也以散曲为主,杂剧的曲词,则不管其前后情节脉络,只以散曲的形式加以收录。

但是,到明代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究其原由,大约以李卓吾为代表,人们开始关注戏曲、小说的价值,与此相应,伴随着商业出版的急剧扩大,娱乐性阅读普遍化,从而产生把戏曲作为读物来玩味的动向。

全本杂剧集子大量刊行,其代表即是5元曲选6百种。

它与其说是经过编者臧懋循全面的校订,还不如说是由他改编而成的¼。

元杂剧主要版本的刊行,则是在形成之后近三百年的事。

这样的版本真的可以信赖吗?用5元曲选6来考察元杂剧,把其中所用的词汇当作元代的言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

时至今日,5元曲选6是编者臧懋循把先行的版本加以大幅度修改而成的,已是众所周知,那么,臧懋循所依据的/古名家本0等版本是否就能传达出元代的面貌呢?考虑到从形成到刊行的漫长岁月,这一点就不能不令人生疑。

而且,所谓演剧,每一次上演都会发生一些改动。

若古名家本等版本以演出本为依据,它所采用的也必然是与元代很不相同的形态。

那么,元杂剧所具有的本来面貌就无法了解了吗?实际上,元代刊行的杂剧版本仍有少量保存了下来。

这就是本书要梳理的所谓的/元刊杂剧三十种0(下文简称/元刊杂剧0)。

/元刊杂剧0,过去也有学者因为其错字、脱字、假借字触目皆是,断言其为粗陋而难以凭信的无价值的版本¹。

不过,这是离作品写成时间较近的刊本,特别是在杂剧这种随演出而不断改动的体裁中,更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元刊杂剧0与明刊诸本内容大异,而所有的差异之处,基本上都可以认为/元刊杂剧0保留了古老的形态。

当然,/元刊杂剧0,也不是原封不动,而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改变,这也是很明显的(详后)。

尽管如此,与明代诸本相比,它远为接近原型。

就是说,若要讨论元杂剧究竟是什么, /元刊杂剧0便是无法回避的存在。

本书的目标,就是把向来因版本粗糙、内容难解而且难以充分利用的/元刊杂剧0,作成一般人都能够阅读的本子。

在进入正文的译注前,我们先就/元刊杂剧0的性格尽可能加以论述,再就为何粗恶的版本会被刊行,以及为什么与明代诸本有这样大的差异加以阐述。

又,/元刊杂剧0的流传过程本身即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但这里暂不涉及,详见岩城秀夫5元刊古今杂剧的流传6(收入5中国戏曲演剧研究6,创文社1973年版)。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0的题目/元刊杂剧0合计残存三十种。

题目及推定的作者如下:1.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关汉卿2.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关汉卿3.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关汉卿4.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关汉卿5.新刊关目好酒赵元遇上王高文秀6.大都新编楚昭王疏者下船郑廷玉7.新刊关目看钱奴买冤家债主郑廷玉8.新刊的本泰华山陈抟高卧关目全马致远9.新刊关目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马致远10.新刊的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武汉臣11.古杭新刊的本尉迟恭三夺搠尚仲贤12.新刊关目汉高皇濯足气英布尚仲贤13.赵氏孤儿纪君祥14.古杭新刊的本关目风月紫云庭石君宝(一说/戴善甫0)15.大都新编关目公孙汗衫记张国宾(酷贫)16.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关目全张国宾(酷贫)17.新刊关目张鼎勘魔合罗孟汉卿18.古杭新刊关目的本李太白贬夜郎王伯成19.新编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岳伯川20.新编关目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狄君厚21.大都新刊关目的本东窗事犯孔文卿(一说/金仁杰0)22.古杭新刊关目霍光鬼谏杨梓23.新刊死生交范张鸡黍宫天挺24.新刊关目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张国宾(一说/宫天挺0)25.古杭新刊关目辅成王周公摄政郑德辉26.新刊关目全萧何月夜追韩信金仁杰27.新刊关目陈季卿悟道竹叶舟范康28.新刊关目诸葛亮博望烧屯无名氏¹徐朔方:5臧晋叔和他的3元曲选46,5论汤显祖及其他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9.新编足本关目张千替杀妻无名氏30.古杭新刊小张屠焚儿救母无名氏以上排序据王国维¹。

/元刊杂剧0均未署作者,这里所记,实据5录鬼簿6等资料推定,有若干作品未能确定其作者。

从这些题目可以了解什么呢?首先,除5赵氏孤儿6外,其他各剧都在题目上冠以长长的词语,以表达各种意味:/新刊0,不是重刊本,而是新的刻本;/新编0,是新作;/的本0,是内容可靠的版本;/足本0,是完整的版本。

/关目0,通常指情节,当是/具备全部情节0的意思;但后世有将宾白称作关目的例子,所以也许是/附有宾白0的意思。

这些都是宣传词。

题目冠以这么长的语词,意味着这些都是商业出版物。

其中错字、讹字、假借字很多,称作/的本0,不过是夸大的广告,从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出版品的角度看,无足为奇。

如此说来,这些版本当是预计颇能销售才刊行的。

附有各类不同的宣传词,表明这些版本并不是由同一书坊同时刊行的丛书,而是有着不同来源的版本的汇集。

题目让我们明白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这些版本主要是元代杭州所刊行的。

杭州称作/古杭0,有南宋陈著5题炳同上人古杭风景图6诗(5本堂集6卷四十六)等为证,其例不胜枚举。

朱熹在5再跋楚辞协韵6中列记/楚辞0版本,提到有/古杭本0,也就是杭州刊本。

就是说,至少题作/古杭新刊0的都是杭州刊本。

另外,/大都0,不言而喻,即元朝的首都,今日的北京。

但冠有此地名的题目中,除5东窗事犯6外,其他版本都与/古杭0的情况有异,不称/新刊0,而称/新编0,故应予注意。

杂剧是用北方音乐/北曲0的剧种,北方的中心城市大都,可以说是杂剧的发源地。

如下文所述,这些刊本刊行的元代后期,杂剧在南方以杭州为中心,其演出主要是取悦从北方移居来的统治阶级。

因而杭州刊本冠以/发源地大都之新作0这种宣传词,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唯一号称/大都新刊0的5东窗事犯6,难以解释之处甚多。

这本杂剧取材于岳飞故事,有着很强的祭祀特性,应刊行于以岳飞为信仰对象的杭州。

又,据考为此剧之作者有二人,金仁杰是杭州人,孔文卿是浙江温州平阳人º,这一点也是与刊行于杭州的情况相符合的。

当然,/刊0也有可能只是误刻。

这个本子具有独特的特征,比如说,三十种中,只有这个本子在象鼻中刻有字数。

所以应避免轻易下断语。

综上所述,自称为/古杭新刊0的八种,应视为杭州的刊本,而其他本子也很有可能是在杭州刊行的。

且/古杭新刊0作为宣传词而有效果,表明其销路广及周边的各城市»。

另一方面,自称为/大都新编0的版本,当然是在元代刊行的。

就是说,从题目可以看到,三十种中,大部分是在元代杭州刊行的商业出版品。

但其中也可能搀杂有入明以后刊行的版本(详后),其内容与刻印质量都难以称说,也应看作有某种的例外。

三、/元刊杂剧三十种0的刊行年代那么,究竟刊行于元代何时?由于没有牌记而不知确切时间,但大致范围可以确定。

由于三十种的版式各式各样,又有覆刻、补刻本,均非同时所刊,所以下文所述,不过是其大致的情况。

首先,虽说不过是推定,所收作品的作者年代有一个大致目标。

已判明的作者,同一作品有两个作者而不能断定何者为是时,两者均计入,共得二十人。

其中关汉卿、高文秀、郑廷玉、马致远、武汉臣、尚仲贤、纪君祥、石君宝、戴善甫、张国宾、孟汉卿、王伯成、岳伯川、狄君厚、孔文卿十五人,曹本5录鬼簿6列入前卷/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编传奇行于世者0内,即所谓的前期作家;宫天挺、郑德辉、金仁杰、范康,在曹本5录鬼簿6后卷/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0中位列前四名。

5录鬼簿6中唯一未见其名¹º»5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6所附王国维/叙录0,上海:上海中国书店1924年版(如后所述,系据京大本石印)。

按:5录鬼簿6载孔文卿为/平阳人0,此平阳一为府路名,在山西;一为县名,在浙江温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