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关爱、耐心、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概念,以及地球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实物模型、动态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强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绘制地图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地球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地球为什么是椭球体?
b.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c.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我们了解宇宙有何帮助?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标注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
b.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c.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举例说明。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关键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1:蓝色的。

学生2:美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2.议一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结果略)3.思考:读课本P3页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2篇【1】【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难点)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重点)【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题导学【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两支军队正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的后面去偷袭!”学生倾听、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地球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属于旧知,这样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难点突破一、地球的形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本课的难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想象─推测─验证─目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提示学生参考《地理图册》第3页和第4页。

教师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我国古代诗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来体会那种凭直觉认识地球形状的意境。

建议同学以黑板上的圆作为月亮,用一个大些的纸板剪成比“月亮”大的圆形,逐渐盖住“月亮”,观察地球的影子的变化。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多媒体展示图片二、地球的大小联系小学数学中圆和半径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和地球半径。

通过板图,讲清楚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明确赤道的位置。

(板图如下)活动: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四组,分角色体验这四个认识阶段。

第一组:古代人,仅凭直觉来猜测地球的形状。

第二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推测地球的形状。

第三组:麦哲伦,用实际行动来验证地球是球形。

第四组:现代人,亲眼目睹地球的形状。

四组同学分别体验后,选派代表讲述自己的感受。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设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设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设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设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1.1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1.1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第1题。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启发学生从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等方面观察和思考。
学生完成活动题,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大小。
提示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题目,观察地球仪,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发射升空,全程历时13天。刘洋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探索我们的家园——地球。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教师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完成活动题——制作简易地球仪。
总结提升
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Leabharlann 形状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
制作
地球仪
作用
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从观察天与地的形状到体验古人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感悟探索精神,更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思想的共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有趣也有用。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仪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备课札记
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和地球仪
课题
七年级上册1.1 地球和地球仪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3、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重点】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小结)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总结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_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_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时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知道地轴、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通过与其他参照物对比,知道并能够描述出地球的大小.3.利用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轴、南北极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1.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数据.2.观察并使用地球仪.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比如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太阳和月亮”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并把他们作为参照物,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除此之外,他们还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证明自己的推测,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学生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思考:为什么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呢?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提问:学生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结合课本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学生回答,简要说明是怎么找到的.(结合课本给出的定义)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1.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2.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地球仪
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课堂活动3
出示教学地球仪并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展示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读图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观察地球仪并回答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地球形状有初步的认识。
看模型──研究地球
利用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时拍摄的地球视频,引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并提问: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地球和地球仪
课题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


新授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答案: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精讲点拨】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太阳和月亮”),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结论】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过渡: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4.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答案: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

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

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小组合作,描绘地球仪简图。

2.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精讲点拨】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学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学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认识经纬线、区分经纬度。

3.能够运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学习过程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回顾历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①→②→③→④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数据描述二、认识地球仪的结构1.观察、描画: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1)观察地球仪,找出一轴、两点,经线和纬线。

(2)在右图中描画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

(3)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0°纬线。

2.对比、归纳(1)观察地球仪,比较经线和纬线。

列表归纳:(2)观察下面两幅图,分别找出0°、30°、60°经纬线,分析经纬度度数的划分特点和变化规律。

列表归纳:3.写出你的疑惑点三、学会使用地球仪1.判读给下图中的经纬度标上代号在经纬网图中,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并判断半球位置。

2.定位(1)在地球仪或地图中查找经纬度,确定地名;查找地名,确定经纬度。

(2)在图中找到索契(43°35'N,39°43'E)的位置,用圆点标注,写出北京的经纬度。

(3)小组交流生活中利用经纬网定位的例子。

参考答案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2.6 371千米约4万千米约5.1亿平方千米二、认识地球仪的结构1.略3.略三、学会使用地球仪1.A(0°,40°W),赤道和西半球;B(40°N,40°E),北半球和东半球2.(1)温哥华悉尼(0°,51.5°N)(74°W,40°N)(2)画图略(40°N,116°E)(3)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2.教学重点/难点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可能有一定的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图表、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2.难点:地球的椭圆形状及其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图表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

2.制作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外观。

同时,介绍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使学生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认识的发展。

东城区六中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东城区六中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70分)右图是“世界部分地区简图”,读图回答1—5题。

1.亚洲的主要部分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主要原因是()①面积最大②跨经度最广③周围被大面积海洋包围④东西距离最长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A是()A.印度半岛 B.阿拉伯半岛C.中南半岛 D.朝鲜半岛4.这里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海拔最高的高原D是()A.青藏高原 B.巴西高原 C.东非高原 D.帕米尔高原5.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的原因是()A.亚洲降水多 B.亚洲面积大C.亚洲河流多 D.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6.中国、日本位于亚洲的( )A.东亚B.东南亚C.北亚D.南亚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完成7—8题。

7.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但下列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8.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某考察团到日本考察,顺便游览日本的名胜。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节日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B、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C、日本火山众多、地震活动频繁D、日本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10.考察团到达日本首都东京时正值樱花盛开的季节,旅游团成员们提出希望游览象征日本的旅游胜地。

这个旅游胜地是()A、泰山B、富士山C、黄山D、乞力马扎罗山读右面“日本简图”,回答11—12题。

11.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A.地域狭小B.资源贫乏C.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D.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12.日本主要的四个岛屿A、B、C、D依次排列为()A.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北海道岛B.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C.九州岛、本州岛、四国岛、北海道岛D.北海道岛、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13.日本人20岁时,要举行“成人节”仪式,这时他们会穿上心爱的()A.唐装 B.西装 C.和服 D.牛仔服14.右图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咽喉A是()A、直布罗陀海峡B、曼德海峡C、马六甲海峡D、白令海峡15.关于该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B、位于中南半岛与加里曼丹岛之间C、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上通道D、是连接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海上通道16.世界上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A、南亚B、东南亚C、欧洲D、东亚看了喜剧电影《泰囧》之后,平时喜爱旅游的大连的罗女士对到“新马泰”旅游产生了浓厚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1:蓝色的。

学生2:美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
2.议一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结果略)
3.思考:读课本P3页阅读材料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
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探究】
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
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
【自主探究】
读课本图1.2,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你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分别是多少吗?
(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结合课本P4页活动2,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合作探究】
讨论一下描述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学生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